【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鄞州期中)“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操作步骤中的“没有”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靠物体
B.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没有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C.用体温计测量人的体温前,没有先用力甩一下
D.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没有竖直放置温度计
3.(2024七上·鄞州期中)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盛装和贮存酒精的容器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4.(2024七上·鄞州期中)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闻气味
D.滴加试液
5.(2024七上·鄞州期中)有五位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测量值分别为18.50cm,18.50cm,18.49cm,18.51cm,19.51cm(  )
A.18.698cm B.18.70cm C.18.5cm D.18.50cm
6.(2024七上·鄞州期中)有一量杯,它的最大刻度值是100mL,最大刻度线距离杯底的高度为h,则在高度为处的刻度线表示容积的数值是(  )
A.等于50mL B.小于50mL C.大于50mL D.无法判断
7.(2024七上·鄞州期中)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2024七上·鄞州期中)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  )
A.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
B.鲸鱼的肺通过进化后已适应水生生活
C.鱼的流线型身体可以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
D.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中生活
9.(2024七上·鄞州期中)今年 5 月, 有专家在浙江“树排沙”保护区观测到世界濒危动物——黑脸琵鹭, 表明浙江在鸟类保护措施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鸟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如图)判断,最有针对性的措施是(  )
A.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 B.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
C.健全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D.重视树排沙保护区的建设
10.(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是镇海沿海滩涂上有一种有趣的生物——滩涂鱼。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而死, 而滩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生活, 滩涂鱼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鳍发达, 能支撑起身体, 帮助爬行和跳跃
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
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D.滩涂鱼既能在水中生活, 又能在陆地生活, 是两栖类动物
11.(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度为12cm,则这只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①;当温度为80℃时,水银柱长度为②;则下列选项中与①②对应的是(  )
A.①35℃②21cm B.①28℃②21cm
C.①28℃②16cm D.①35℃②16cm
12.(2024七上·鄞州期中)家鸽、山斑鸠和雪鸽三种鸟在分类上的等级(部分)如右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 家鸽 山斑鸠 雪鸽
属 鸽属 斑鸠属 鸽属
科 鸠鸽科 鸠鸽科 鸠鸽科
A.三种鸟属于同一目
B.家鸽与雪鸽比家鸽与山斑鸠的亲缘关系更近
C.家鸽与雪鸽比家鸽与山斑鸠的形态结构差异更大
D.通过分类可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13.(2024七上·鄞州期中)右表为某森林被砍伐前与砍伐后哺乳动物与鸟类物种数目的统计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森林状态 哺乳类物种数目 鸟类物种数目
砍伐前 45 90
刚砍伐不久 砍伐2年后 砍伐4年后 砍伐6年后 35 20 31 28 44 76 78 80
A.砍伐后物种数目比砍伐前多
B.砍伐后5~6年就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
C.鸟类的物种数目在砍伐前后均比哺乳类多
D.哺乳类比鸟类更适应砍伐后的森林状态
14.(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衢和小科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衢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的好。”小科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下列能证明小衢观点正确的方案是(  )
A.小衢和小科分别坐在两个球上,观察球的凹陷程度
B.用手去触摸两个小球的硬度,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用力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同时从等高处自由坠下,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15.(2024七上·鄞州期中)图甲是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图乙为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①④③②
B.要想看到视野①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4进行组合
C.图甲中视野②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清晰
D.要想看到视野②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
16.(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明在校园的某个阴湿角落里发现了一株植株如图所示,据图信息可判断它属于(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7.(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是三种动物特征比较的示意图,交叉部分为共同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胎生哺乳 B.②有脊椎骨
C.③用鳃呼吸 D.④体表有鳞片
18.(2024七上·鄞州期中)临时装片的制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中用洁净的吸水纸擦拭载玻片
B.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b中应当滴加清水
C.为了观察更加明显,在e步骤之后应当使用稀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
D.c步骤中,应当撕下一块较厚的洋葱内表皮细胞
19.(2024七上·鄞州期中)近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诊了一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患者,出现了多脏器损伤。该病毒主要由蜱虫携带。蜱虫的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根据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蜱虫具有昆虫的结构特点 B.蜱虫属于节肢动物
C.蜱虫是新发现的物种 D.蜱虫属于脊椎动物
20.(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21.(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的能力越强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干扰能力越强
22.(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23.(2024七上·鄞州期中)关于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英国科学家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完整的细胞
B.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学说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对于细胞的研究已经完善,不需要深入研究
D.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4.(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0.556升=0.556×1000毫升=556毫升
B.1.8米=1.8×1000=1800毫米
C.0.5厘米3=0.5毫升×1000=500毫升
D.12米=12米×100=1200厘米
25.(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仪器中,哪一组既能被加热,又能用于物质的反应()
A.b和c B.d和g C.b和e D.e和g
26.(2024七上·鄞州期中)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符号:
(1)我国长江的长度约为 6300   ;
(2)健康人的体温为 37   ;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2   ;
(4)一瓶矿泉水的净含量为500   。
27.(2024七上·鄞州期中)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图乙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其中冰的温度是   。其中水的温度是   ℃。
28.(2024七上·鄞州期中)为了测量热水瓶软木塞的体积,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1)软木塞的体积为   cm3。
(2)该同学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下列四个步骤中其中多余的是   (填序号)。
29.(2024七上·鄞州期中)生物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如图甲是我们所学的五种生物,对这些生物的相关分类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图乙),请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图甲所示的动物类群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填字母),它的特点是体表有   ,身体和附肢都   。
(2)请写出乙图中部分标号所代表的生物名称:①   ;⑥   。
(3)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上述六种生物中,与大豆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填名称)。
(4)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七个分类单位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少的是   。
(2024七上·鄞州期中)按要求完成题目。
30.如图所示为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则此生物体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线应为下图中的_________。
A. B.
C. D.
31.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叶绿体 ⑥液泡
A.①⑤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2.(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分别为细胞结构和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数字)
(1)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片,必须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液体,然后缓缓地盖上,目的是:   ;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中:
①对光时,遮光器上的光圈已经调到最大,视野仍然偏暗,这时,应转动[   ]   ;
②用显微镜观察时,先从侧面注视[   ]   ,同时双手缓慢转动[   ]   使镜筒下降.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视野内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   ;
(3)具有保护作用和进行物质交换功能的结构是[   ]   ;
33.(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宁打开一罐果汁,发现里面的果汁并没有装满,于是他怀疑里面的果汁体积比包装上标注的245mL要少,他将果汁全部倒入量筒后测得体积为242mL,故他认为果汁净含量不足245mL。小波观察后发现罐内还有残留的果汁导致测量不准确,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能更准确地测量果汁的体积,步骤如下(如图所示,部分未画出):
(1)重新打开一罐果汁,发现还是没有装满。
(2)另取一定量的果汁倒入量筒,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0;向刚打开不满的罐内添加果汁,直到加满,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1,添加的果汁的体积为V '=   
(3)倒出果汁,擦干,确保罐内无残留。
(4)用量筒量取体积为V2的果汁,倒入空罐直至加满,量筒内剩余的果汁体积为V3。
(5)计算果汁的实际体积V=   ;(用V0,V1,V2,V3表示)
(6)得出结论;实验反思:仅通过该次实验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问题是   。
34.(2024七上·鄞州期中)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制作,该模型并对其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所示)评价。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A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 1-2 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 3 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 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 能展示细胞中1 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 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指标C 材料选择环保、易得,成本低 材料选择环保,但成本较高 材料选择不环保,成本也较高
(1)在如图所示的细胞结构模型中,细胞的生命活动控制中心是   。
(2)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   。简要说明理由   。
(3)你认为该模型缺少的细胞结构是   。根据评价指标 A,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   。
35.(2024七上·鄞州期中)在“观察蜗牛”实验时,小宁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min,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蜗牛爬向阴暗处;
【活动二】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m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
【活动三】用棉花沾一点食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蜗牛有反应,先是两对触角回缩或身体缩回壳内,最后掉头爬走。
(1)蜗牛身体柔软,体外坚硬的壳,起到保护所用,所以蜗牛属于   动物。
(2)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观察,我们需要借助   (填仪器名称)来观察蜗牛。
(3)进行【活动一】时,小宁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如图所示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
(4)【活动一】说明蜗牛有视觉;【活动二】说明蜗牛   (填“有”或“没有”,下同)听觉;【活动三】说明蜗牛   嗅觉。
(5)为了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小科调查并记录了各种环境中的蜗牛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点 阳台上 树荫下 潮湿的花坛边
蜗牛数量 a b c
若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请你预测三个地点蜗牛数量a、b、c的关系:   
36.(2024七上·鄞州期中)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中生物存在过,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一种动物;从1850年至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一直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动物和鸟类濒危货收到威胁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关于物种灭绝以及它在物种形式(新物种的形成)中的作用,进化论生物学家不断提供全新的思想。富有影响的思想之一来自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奈尔斯·埃尔德雷德。他们的断续性平衡理论认为,物种进化过程中,每隔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就会有短期的急剧变化;使其某些物种灭绝,某些新物种出现。也就是说,在大约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定数量的物种灭绝后,剧变就会发生,物种灭绝为新物种提供足够的进化空间。也许在随之而来的几百万年内,物种大灭绝为新物种的发展提供了余地。但是,一个物种消逝后将决不再现。
(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在   。
(2)由材料二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
(3)通过阅读材料三,说说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解答】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出结论等。题目中提到的“正脊筛查”是为了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健康信息,这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环节。因此,正确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分析;
(2)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3)体温计是测量体温的仪器,通常情况下,温度计使用前将其汞柱甩至35℃位置以下。
(4)根据温度计的使用分析。
【解答】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使用方法可知,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和液柱的凹液面底部相平,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如果示数上升,那么测量准确;如果示数没有变化,那么实际体温可能低于这个值,即测量可能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计在被测量的液体中是否处于竖直状态,不会影响测量结果,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酒精是易燃液体,不是腐蚀品,不是爆炸品,酒精没有毒性。盛装和贮存酒精的容器应该张贴的标志是易燃液体。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熄灭方法考虑;
B、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
C、根据闻气味的方法考虑;
D、根据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加热时,应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能将拇指按在短柄上,选项错误;
B、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选项正确;
C、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药品气味,不能将鼻孔凑近瓶口直接闻药品气味,防止造成人体不适,选项错误;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如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造成试管内的药品污染胶头滴管,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2)把测量中的错误数据去掉。
【解答】由测量结果可知测量数据19.51cm是错误数据,应去掉。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所以科学课本的宽度最接近的真实值是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量杯的形状特点是下小上大;量杯壁上的刻度下疏上密,是不均匀的。
【解答】由于量杯上端粗下端细,相邻刻度间的距离上端较小,下端较大,所以在距杯底的高度处的刻度线表示的体积的数值小于总体积的一半,总体积为100mL,所以在高度为处的,刻度线表示容积的数值小于50mL。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
【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解答】A.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适于飞行,A不符合题意。
B.鲸鱼适应水生生活,用肺呼吸体现生物适应陆生环境,用肺呼吸-般为陆生生物,不能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B符合题意。
C.鱼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运动时的阻力,C不符合题意。
D.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10.【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解答】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滩涂鱼能够较长时间离开水与其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它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存储水分和空气,维持鳃的呼吸。同时,滩涂鱼皮肤薄而且布满血管,用泥浆保持身体湿润,使富含毛细血管的皮肤能够辅助呼吸。另外,它们控制胸鳍的肌肉特别发达,能够支撑身体在滩涂上爬行,并且成体不具有肺,不属于两栖类,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20cm(25cm-5cm)表示,即1cm表示5℃,再根据测一杯水的温度时水银柱长为12cm,求出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再根据5℃对应1cm,可求温度为80℃时水银柱的长度。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水银柱5cm时的对应的温度是0℃,25cm时对应的温度是100℃,
所以1c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为;
水银柱的长度增加了;
则此时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
(2)当温度显示的读数为80℃时,对应水银柱的长度比0℃增加了;
则水银柱的长度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等级: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本题中通过家鸽、山斑鸠和雪鸽在属、科等分类等级上的信息,来考查对生物分类等级的理解。
2、亲缘关系与分类的关系:处于同一分类单位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家鸽和雪鸽同属鸽属,而家鸽和山斑鸠属于不同属,所以家鸽与雪鸽的亲缘关系比家鸽与山斑鸠更近,这体现了分类与亲缘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本题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3、分类的意义:生物分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更好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对家鸽、山斑鸠和雪鸽的分类,能够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亲缘远近,从而理解分类在生物学研究和认识生物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本题所涉及的一个知识点。
【解答】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家鸽、山斑鸿和雪鸽三种鸟属于同一科,所以属于同一目,故A正确。
B、家鸽与雪鸽同属,家鸽与山斑鸡同科,因此,家鸽与雪鸽比与山斑鸡的亲缘关系更近,故B正确。
C、家鸽与雪鸽比家鸽与山斑鸠的的亲缘关系更近,所以家鸽与雪鸽形态结构差异比家鸽与山斑鸠的形态结构差异更小,故C错误。
D、通过分类可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1、物种丰富度概念: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区域内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鸟类和哺乳类在森林砍伐后的物种数目变化不同,反映出它们对砍伐后森林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
【解答】A、从图表可以看出:砍伐后物种多样性比砍伐前少,A错误。
B、砍伐后六年没有恢复到砍前的状态,B错误。
C、从图表看出,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在砍伐前后均比哺乳类多,C正确。
D、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在砍伐前后均比哺乳类多,所以鸟类适应砍伐后的森林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撤去作用力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弹性;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各个选项。
【解答】A.小衢和小科分别坐在两个球上,小衢和小科对球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手去触摸两个小球的硬度,球的硬度不能决定球的弹性的大小,故B不符合题意;
C.把两球用力向地面掷下,球反弹的高度与用力的大小有关,不符合控制变量,故C不符合题意;
D.让两球同时从等高处自由坠下,除了球自身受到的重力,不受其它作用力,比较它们反弹的高度,办法合理,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目镜和物镜的特点:目镜的作用是将物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其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即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其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通过选择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总放大倍数,从而观察到不同大小的物像。
【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甲图中①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②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②③④①,A错误。
B、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倍数越低,镜头越长,放大倍数最小。故要想看到视野①,即物像放大的最大倍数,其组合是乙图中的镜头3和4,B错误。
C、甲图中视野②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不清晰,C错误。
D、目镜中1放大倍数最小,物镜中6放大倍数最小,1与6组合放大倍数最小,因此要想看到视野②应该选用乙图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区分:
①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胚珠是否裸露,有无子房壁包被.
②松的球果和银杏的白果不是果实,而是种子.
③被子植物的果实常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有些果实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飘扬,如械树、杨和柳;有些果实表面有利毛或黏液.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如苍耳、鬼针草等.
【解答】A、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陆地,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与图示植物特征不符,A不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得比较高大,通过孢子繁殖后代,与图示植物特征相符,B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与图示植物特征不符,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与图示植物特征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家鸽属于鸟类,解答即可。
【解答】A、①是鸟类和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卵生,错误。
B、家鸽、鲸鱼和娃娃鱼体内都有脊椎骨,属于脊椎动物,正确。
C、③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鸟和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错误。
D、④是两栖动物和鲸鱼的共同特征,两类体表没有鳞片,错误。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1.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3.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4.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5.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
6.吸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步骤1~6为装片制作)
【解答】A、a是使用洁净的纱布擦拭载玻片,故A错误。
B、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浸没在清水中会因为过度吸水而胀破。故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b中应当滴加生理盐水,故B错误。
C、e盖盖玻片之后需进行染色使细胞颜色变深,方便观察。人体的一些细胞可用亚甲基蓝溶液或者碘液染色,植物的细胞可用红墨水或者碘液染色,故C正确。
D、显微镜是光学仪器,对样本的要求是薄而透明。因此,c步骤中,应当撕下一块较薄的洋葱叶内表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解答】蜱虫身体呈椭圆形,身体分为两部分,腹面有4对足,每足有6节,具有外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一般有3对足、2对翅,所以蜱虫不属于昆虫,蜱虫之前就有,不属于新发现的物种,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当被研究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研究问题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只有C正确。
故答案为:C。
2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题中正常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通过曲线的波动来体现其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分类: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题目中通过对曲线的分析,考查对这两种稳定性的理解,如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反映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情况反映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A、由图可知,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说明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越弱,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正确。
C、S2面积越大,即高越大(时间越长),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错误。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C。
22.【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
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C、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D、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故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大鱼是该生态系统的做高级消费者,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1)细胞的发现罗伯特 胡克: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许多类似蜂窝状的小室,他将其命名为 “细胞”。但实际上,他看到的只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并非完整的细胞。这一发现开启了人们对细胞微观世界的探索之门。
列文虎克: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活细胞,如细菌、红细胞等,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2)细胞学说的建立
主要创立者: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
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解答】A、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实为细胞壁),他并没有发现完整的细胞,故A错误。
B、细胞学说提出了一切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但所有生物并不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B错误。
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分别对植物和动物细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们提出了著名的细胞学说。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学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细胞学相关知识造福于人类,故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4.【答案】A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
【解答】A、过程及进率正确,此过程正确;B、“1.8×1000”无单位,此过程错误;C、0.5厘米3=0.5毫升,此过程错误;12米×100得到的单位不是厘米,此过程错误。
25.【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各仪器的作用,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a:此仪器为铁架台,在实验中用于固定仪器,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b:此仪器为烧杯,下面垫上石棉网就可以用来加热液体,烧杯也可以作物质的反应的容器;
c:此仪器为酒精灯,用来给其它物质加热,但它本身不能被加热,也不能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d:此仪器为集气瓶,用来收集气体,但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e:此仪器为试管,可以被加热,也可以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f:此仪器为胶头滴管,用于取用少量液体,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故f不合题意;
g:此仪器为量筒,用来量取液体,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解答】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坩埚、燃烧匙、试管、蒸发皿;
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铁架台、胶头滴管、量筒不能加热,也不能做反应容器;
烧杯、试管既能被加热,又能用于物质的反应;
故答案为:C。
26.【答案】(1)km
(2)℃
(3)m
(4)mL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长度单位
千米(km):是较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较长的距离,如城市之间的距离、山脉的长度、河流的长度等。
米(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适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中等长度的物体或距离,如一层楼房的高度、人的身高等。
2、温度单位
摄氏度(℃):是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描述人体体温、环境温度等常用摄氏度。
3、容积单位
毫升(mL):是用于衡量液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较小单位,常用于描述饮料、药水等液体的量1 毫升 = 1 立方厘米,1 升 = 1000 毫升。
【分析】(1)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km。
(2)健康人的体温为 37℃。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2m。
(4)一瓶矿泉水的净含量为500mL。
(1)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km。
(2)健康人的体温为 37℃。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2m。
(4)一瓶矿泉水的净含量为500mL。
27.【答案】C;-2℃;8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瓶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液体读数,故选C。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两格处,示数为-2℃。
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80℃以上8格处,示数为88℃。
28.【答案】(1)6
(2)①③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由于软木块是不沉于水的,在测量其体积时要使用重物助沉法帮助测量休积。即先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再将软木块和重物系好共同放入水中,测量出它们的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和重物的体积,就是软木块的体积,最后由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解答】(1)
木塞的体积=木塞、金属环、水的总体积-金属环、水的体积,所以
V=60mL-54mL=6mL=6cm3
(2)
计算木塞体积时只用到②和④,其中①和③是多余的。
(1)木塞的体积=木塞、金属环、水的总体积-金属环、水的体积,所以
V=60mL-54mL=6mL=6cm3
(2)计算木塞体积时只用到②和④,其中①和③是多余的。
29.【答案】(1)A;外骨骼;分节
(2)流感病毒;藏羚羊
(3)菜豆
(4)种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1)图甲所示的动物类群中,只有A蝗虫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蝗虫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2)乙图中,:①无细胞结构,因此代表流感病毒;⑤是胎生的动物,因此代表藏羚羊。
(3)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图乙六种生物中,只有菜豆与大豆同属被子植物,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最近。
(4)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种是最小的单位,包括生物种类最少。
(1)图甲所示的动物类群中,只有A蝗虫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蝗虫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2)乙图中,:①无细胞结构,因此代表流感病毒;⑤是胎生的动物,因此代表藏羚羊。
(3)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图乙六种生物中,只有菜豆与大豆同属被子植物,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最近。
(4)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种是最小的单位,包括生物种类最少。
【答案】30.A
31.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1)显微镜成像原理及特点
成像原理: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成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两次成像后倒立的虚像。
成像特点:上下颠倒、左右相反。这意味着视野中物体的位置和实际位置在方向上是相反的。例如,视野中物体在左下方,实际则在右上方;物体在视野中向左上方移动,实际是向右下方移动。这种成像特点要求我们在观察和操作显微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向判断和操作。
(2)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点总结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些结构共同完成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动物细胞,与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所以答案选 A。这些不同结构反映了动植物细胞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植物细胞的这些特殊结构使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保持挺立等,而动物细胞则通过其他方式适应其生活需求。
30.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 显微镜成倒像,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是,故A正确。
31.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内还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所以丙图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的细胞结构是①细胞壁、⑤叶绿体、⑥液泡。
32.【答案】(1)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2)12;反光镜;11;物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螺旋
(3)2;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同时,它能够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进入细胞,而阻止其他物质进入,并且能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实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2)盖盖玻片的方法和目的: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正确盖盖玻片的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气泡会干扰显微镜下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因为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边缘黑、中间亮的圆形或椭圆形,与细胞形态差异较大,容易造成观察上的混淆。
(3)由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可知:1细胞壁,2细胞膜,3液泡、4细胞核、5叶绿体,6细胞质。A图与B图相比除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外,A图还有细胞壁、液泡。由此可知,A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B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解答】(1)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中:①对光时,遮光器上的光圈已经调到最大,显微镜中的视野仍然偏暗,这时,应转动[12]反光镜;②用显微镜观察时,先从侧面注视[11]物镜,同时双手缓慢转动[8]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镜下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9]细准焦螺旋。
(3)具有保护作用和进行物质交换功能的结构是[2]细胞膜。
(1)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中:①对光时,遮光器上的光圈已经调到最大,显微镜中的视野仍然偏暗,这时,应转动[12]反光镜;②用显微镜观察时,先从侧面注视[11]物镜,同时双手缓慢转动[8]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镜下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9]细准焦螺旋。
(3)具有保护作用和进行物质交换功能的结构是[2]细胞膜。
33.【答案】V0-V1;V2-V3-(V0-V1);未多次测量(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存在较大误差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量筒的使用:量筒是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需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体积的计算方法:根据所测量的数据进行体积的计算。
【解答】(2)将果汁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0;向罐内添加果汁,直至加满,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1,添加的果汁的体积为
V'=V0-V1
(5)用量筒准备体积为V2的果汁,倒入空罐直至加满,量筒内剩余的果汁体积为V3,计算果汁的实际体积为
V=V2-V3-(V0-V1)
(6)仅通过该次实验测得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问题是:仅做了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未多次测量(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存在较大误差。
34.【答案】细胞核;细纱网;细沙网可以展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细胞壁;良好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2)结构完整性与材料功能匹配:评价指标 A 中,优秀要求结构完整且材料与功能匹配,良好是结构有 1 - 2 处缺失且材料功能匹配度一般,待改进是结构缺失 3 处及以上且材料与功能不匹配。该模型缺少细胞壁这一结构,属于结构不够完整,有 1 处缺失,且从整体看材料选择上能一定程度体现其他结构的特点,所以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应评定为良好。
【解答】(1)在如图所示的细胞结构模型中,细胞的生命活动控制中心是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遗传和发育。
(2)细胞膜是一层透明且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用网眼很小细纱网代表细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3)由于该组同学设计的模型中有叶绿体和液泡,可以判定制作的是植物细胞模型,而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因此该模型缺少的细胞结构是1处细胞壁,根据评价指标A,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良好。
35.【答案】(1)软体
(2)放大镜
(3)C
(4)没有;有
(5)c>b>a或a【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据此解答。
【解答】(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36.【答案】(1)物种灭绝速度逐渐加快
(2)栖息地丧失
(3)虽然物种灭绝为新物提供了进化空间,但一个物种消逝后将绝不再现,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十分重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咸祥等20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鄞州期中)“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解答】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出结论等。题目中提到的“正脊筛查”是为了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健康信息,这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环节。因此,正确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2.(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操作步骤中的“没有”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靠物体
B.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没有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C.用体温计测量人的体温前,没有先用力甩一下
D.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没有竖直放置温度计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分析;
(2)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3)体温计是测量体温的仪器,通常情况下,温度计使用前将其汞柱甩至35℃位置以下。
(4)根据温度计的使用分析。
【解答】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使用方法可知,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和液柱的凹液面底部相平,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如果示数上升,那么测量准确;如果示数没有变化,那么实际体温可能低于这个值,即测量可能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计在被测量的液体中是否处于竖直状态,不会影响测量结果,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4七上·鄞州期中)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盛装和贮存酒精的容器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酒精是易燃液体,不是腐蚀品,不是爆炸品,酒精没有毒性。盛装和贮存酒精的容器应该张贴的标志是易燃液体。
故答案为:C。
4.(2024七上·鄞州期中)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闻气味
D.滴加试液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熄灭方法考虑;
B、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
C、根据闻气味的方法考虑;
D、根据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加热时,应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能将拇指按在短柄上,选项错误;
B、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选项正确;
C、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药品气味,不能将鼻孔凑近瓶口直接闻药品气味,防止造成人体不适,选项错误;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如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造成试管内的药品污染胶头滴管,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上·鄞州期中)有五位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测量值分别为18.50cm,18.50cm,18.49cm,18.51cm,19.51cm(  )
A.18.698cm B.18.70cm C.18.5cm D.18.50c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2)把测量中的错误数据去掉。
【解答】由测量结果可知测量数据19.51cm是错误数据,应去掉。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所以科学课本的宽度最接近的真实值是
故答案为:D。
6.(2024七上·鄞州期中)有一量杯,它的最大刻度值是100mL,最大刻度线距离杯底的高度为h,则在高度为处的刻度线表示容积的数值是(  )
A.等于50mL B.小于50mL C.大于50mL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量杯的形状特点是下小上大;量杯壁上的刻度下疏上密,是不均匀的。
【解答】由于量杯上端粗下端细,相邻刻度间的距离上端较小,下端较大,所以在距杯底的高度处的刻度线表示的体积的数值小于总体积的一半,总体积为100mL,所以在高度为处的,刻度线表示容积的数值小于50mL。故答案为:B。
7.(2024七上·鄞州期中)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
【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C.
8.(2024七上·鄞州期中)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  )
A.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
B.鲸鱼的肺通过进化后已适应水生生活
C.鱼的流线型身体可以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
D.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中生活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解答】A.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适于飞行,A不符合题意。
B.鲸鱼适应水生生活,用肺呼吸体现生物适应陆生环境,用肺呼吸-般为陆生生物,不能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B符合题意。
C.鱼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运动时的阻力,C不符合题意。
D.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2024七上·鄞州期中)今年 5 月, 有专家在浙江“树排沙”保护区观测到世界濒危动物——黑脸琵鹭, 表明浙江在鸟类保护措施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鸟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如图)判断,最有针对性的措施是(  )
A.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 B.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
C.健全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D.重视树排沙保护区的建设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10.(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是镇海沿海滩涂上有一种有趣的生物——滩涂鱼。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而死, 而滩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生活, 滩涂鱼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鳍发达, 能支撑起身体, 帮助爬行和跳跃
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
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D.滩涂鱼既能在水中生活, 又能在陆地生活, 是两栖类动物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解答】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滩涂鱼能够较长时间离开水与其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它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存储水分和空气,维持鳃的呼吸。同时,滩涂鱼皮肤薄而且布满血管,用泥浆保持身体湿润,使富含毛细血管的皮肤能够辅助呼吸。另外,它们控制胸鳍的肌肉特别发达,能够支撑身体在滩涂上爬行,并且成体不具有肺,不属于两栖类,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度为12cm,则这只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①;当温度为80℃时,水银柱长度为②;则下列选项中与①②对应的是(  )
A.①35℃②21cm B.①28℃②21cm
C.①28℃②16cm D.①35℃②16cm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20cm(25cm-5cm)表示,即1cm表示5℃,再根据测一杯水的温度时水银柱长为12cm,求出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再根据5℃对应1cm,可求温度为80℃时水银柱的长度。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水银柱5cm时的对应的温度是0℃,25cm时对应的温度是100℃,
所以1c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为;
水银柱的长度增加了;
则此时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
(2)当温度显示的读数为80℃时,对应水银柱的长度比0℃增加了;
则水银柱的长度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2024七上·鄞州期中)家鸽、山斑鸠和雪鸽三种鸟在分类上的等级(部分)如右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 家鸽 山斑鸠 雪鸽
属 鸽属 斑鸠属 鸽属
科 鸠鸽科 鸠鸽科 鸠鸽科
A.三种鸟属于同一目
B.家鸽与雪鸽比家鸽与山斑鸠的亲缘关系更近
C.家鸽与雪鸽比家鸽与山斑鸠的形态结构差异更大
D.通过分类可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等级: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本题中通过家鸽、山斑鸠和雪鸽在属、科等分类等级上的信息,来考查对生物分类等级的理解。
2、亲缘关系与分类的关系:处于同一分类单位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家鸽和雪鸽同属鸽属,而家鸽和山斑鸠属于不同属,所以家鸽与雪鸽的亲缘关系比家鸽与山斑鸠更近,这体现了分类与亲缘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本题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3、分类的意义:生物分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更好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对家鸽、山斑鸠和雪鸽的分类,能够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亲缘远近,从而理解分类在生物学研究和认识生物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本题所涉及的一个知识点。
【解答】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家鸽、山斑鸿和雪鸽三种鸟属于同一科,所以属于同一目,故A正确。
B、家鸽与雪鸽同属,家鸽与山斑鸡同科,因此,家鸽与雪鸽比与山斑鸡的亲缘关系更近,故B正确。
C、家鸽与雪鸽比家鸽与山斑鸠的的亲缘关系更近,所以家鸽与雪鸽形态结构差异比家鸽与山斑鸠的形态结构差异更小,故C错误。
D、通过分类可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上·鄞州期中)右表为某森林被砍伐前与砍伐后哺乳动物与鸟类物种数目的统计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森林状态 哺乳类物种数目 鸟类物种数目
砍伐前 45 90
刚砍伐不久 砍伐2年后 砍伐4年后 砍伐6年后 35 20 31 28 44 76 78 80
A.砍伐后物种数目比砍伐前多
B.砍伐后5~6年就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
C.鸟类的物种数目在砍伐前后均比哺乳类多
D.哺乳类比鸟类更适应砍伐后的森林状态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1、物种丰富度概念: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区域内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鸟类和哺乳类在森林砍伐后的物种数目变化不同,反映出它们对砍伐后森林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
【解答】A、从图表可以看出:砍伐后物种多样性比砍伐前少,A错误。
B、砍伐后六年没有恢复到砍前的状态,B错误。
C、从图表看出,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在砍伐前后均比哺乳类多,C正确。
D、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在砍伐前后均比哺乳类多,所以鸟类适应砍伐后的森林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衢和小科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衢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的好。”小科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下列能证明小衢观点正确的方案是(  )
A.小衢和小科分别坐在两个球上,观察球的凹陷程度
B.用手去触摸两个小球的硬度,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用力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同时从等高处自由坠下,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撤去作用力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弹性;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各个选项。
【解答】A.小衢和小科分别坐在两个球上,小衢和小科对球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手去触摸两个小球的硬度,球的硬度不能决定球的弹性的大小,故B不符合题意;
C.把两球用力向地面掷下,球反弹的高度与用力的大小有关,不符合控制变量,故C不符合题意;
D.让两球同时从等高处自由坠下,除了球自身受到的重力,不受其它作用力,比较它们反弹的高度,办法合理,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2024七上·鄞州期中)图甲是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图乙为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①④③②
B.要想看到视野①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4进行组合
C.图甲中视野②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清晰
D.要想看到视野②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目镜和物镜的特点:目镜的作用是将物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其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即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其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通过选择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总放大倍数,从而观察到不同大小的物像。
【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甲图中①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②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②③④①,A错误。
B、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倍数越低,镜头越长,放大倍数最小。故要想看到视野①,即物像放大的最大倍数,其组合是乙图中的镜头3和4,B错误。
C、甲图中视野②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不清晰,C错误。
D、目镜中1放大倍数最小,物镜中6放大倍数最小,1与6组合放大倍数最小,因此要想看到视野②应该选用乙图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明在校园的某个阴湿角落里发现了一株植株如图所示,据图信息可判断它属于(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区分:
①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胚珠是否裸露,有无子房壁包被.
②松的球果和银杏的白果不是果实,而是种子.
③被子植物的果实常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有些果实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飘扬,如械树、杨和柳;有些果实表面有利毛或黏液.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如苍耳、鬼针草等.
【解答】A、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陆地,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与图示植物特征不符,A不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得比较高大,通过孢子繁殖后代,与图示植物特征相符,B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与图示植物特征不符,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与图示植物特征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是三种动物特征比较的示意图,交叉部分为共同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胎生哺乳 B.②有脊椎骨
C.③用鳃呼吸 D.④体表有鳞片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家鸽属于鸟类,解答即可。
【解答】A、①是鸟类和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卵生,错误。
B、家鸽、鲸鱼和娃娃鱼体内都有脊椎骨,属于脊椎动物,正确。
C、③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鸟和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错误。
D、④是两栖动物和鲸鱼的共同特征,两类体表没有鳞片,错误。
故答案为:B。
18.(2024七上·鄞州期中)临时装片的制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中用洁净的吸水纸擦拭载玻片
B.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b中应当滴加清水
C.为了观察更加明显,在e步骤之后应当使用稀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
D.c步骤中,应当撕下一块较厚的洋葱内表皮细胞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1.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3.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4.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5.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
6.吸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步骤1~6为装片制作)
【解答】A、a是使用洁净的纱布擦拭载玻片,故A错误。
B、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浸没在清水中会因为过度吸水而胀破。故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b中应当滴加生理盐水,故B错误。
C、e盖盖玻片之后需进行染色使细胞颜色变深,方便观察。人体的一些细胞可用亚甲基蓝溶液或者碘液染色,植物的细胞可用红墨水或者碘液染色,故C正确。
D、显微镜是光学仪器,对样本的要求是薄而透明。因此,c步骤中,应当撕下一块较薄的洋葱叶内表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2024七上·鄞州期中)近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诊了一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患者,出现了多脏器损伤。该病毒主要由蜱虫携带。蜱虫的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根据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蜱虫具有昆虫的结构特点 B.蜱虫属于节肢动物
C.蜱虫是新发现的物种 D.蜱虫属于脊椎动物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解答】蜱虫身体呈椭圆形,身体分为两部分,腹面有4对足,每足有6节,具有外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一般有3对足、2对翅,所以蜱虫不属于昆虫,蜱虫之前就有,不属于新发现的物种,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当被研究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研究问题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只有C正确。
故答案为:C。
21.(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的能力越强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干扰能力越强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题中正常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通过曲线的波动来体现其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分类: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题目中通过对曲线的分析,考查对这两种稳定性的理解,如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反映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情况反映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A、由图可知,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说明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越弱,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正确。
C、S2面积越大,即高越大(时间越长),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错误。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C。
22.(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
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C、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D、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故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大鱼是该生态系统的做高级消费者,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2024七上·鄞州期中)关于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英国科学家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完整的细胞
B.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学说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对于细胞的研究已经完善,不需要深入研究
D.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1)细胞的发现罗伯特 胡克: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许多类似蜂窝状的小室,他将其命名为 “细胞”。但实际上,他看到的只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并非完整的细胞。这一发现开启了人们对细胞微观世界的探索之门。
列文虎克: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活细胞,如细菌、红细胞等,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2)细胞学说的建立
主要创立者: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
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解答】A、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实为细胞壁),他并没有发现完整的细胞,故A错误。
B、细胞学说提出了一切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但所有生物并不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B错误。
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分别对植物和动物细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们提出了著名的细胞学说。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学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细胞学相关知识造福于人类,故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4.(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0.556升=0.556×1000毫升=556毫升
B.1.8米=1.8×1000=1800毫米
C.0.5厘米3=0.5毫升×1000=500毫升
D.12米=12米×100=1200厘米
【答案】A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
【解答】A、过程及进率正确,此过程正确;B、“1.8×1000”无单位,此过程错误;C、0.5厘米3=0.5毫升,此过程错误;12米×100得到的单位不是厘米,此过程错误。
25.(2024七上·鄞州期中)下列仪器中,哪一组既能被加热,又能用于物质的反应()
A.b和c B.d和g C.b和e D.e和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各仪器的作用,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a:此仪器为铁架台,在实验中用于固定仪器,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b:此仪器为烧杯,下面垫上石棉网就可以用来加热液体,烧杯也可以作物质的反应的容器;
c:此仪器为酒精灯,用来给其它物质加热,但它本身不能被加热,也不能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d:此仪器为集气瓶,用来收集气体,但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e:此仪器为试管,可以被加热,也可以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f:此仪器为胶头滴管,用于取用少量液体,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故f不合题意;
g:此仪器为量筒,用来量取液体,不能被加热,也不能用作物质反应的容器。
【解答】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坩埚、燃烧匙、试管、蒸发皿;
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铁架台、胶头滴管、量筒不能加热,也不能做反应容器;
烧杯、试管既能被加热,又能用于物质的反应;
故答案为:C。
26.(2024七上·鄞州期中)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符号:
(1)我国长江的长度约为 6300   ;
(2)健康人的体温为 37   ;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2   ;
(4)一瓶矿泉水的净含量为500   。
【答案】(1)km
(2)℃
(3)m
(4)mL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长度单位
千米(km):是较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较长的距离,如城市之间的距离、山脉的长度、河流的长度等。
米(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适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中等长度的物体或距离,如一层楼房的高度、人的身高等。
2、温度单位
摄氏度(℃):是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描述人体体温、环境温度等常用摄氏度。
3、容积单位
毫升(mL):是用于衡量液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较小单位,常用于描述饮料、药水等液体的量1 毫升 = 1 立方厘米,1 升 = 1000 毫升。
【分析】(1)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km。
(2)健康人的体温为 37℃。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2m。
(4)一瓶矿泉水的净含量为500mL。
(1)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km。
(2)健康人的体温为 37℃。
(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2m。
(4)一瓶矿泉水的净含量为500mL。
27.(2024七上·鄞州期中)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图乙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其中冰的温度是   。其中水的温度是   ℃。
【答案】C;-2℃;8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瓶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液体读数,故选C。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两格处,示数为-2℃。
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80℃以上8格处,示数为88℃。
28.(2024七上·鄞州期中)为了测量热水瓶软木塞的体积,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1)软木塞的体积为   cm3。
(2)该同学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下列四个步骤中其中多余的是   (填序号)。
【答案】(1)6
(2)①③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由于软木块是不沉于水的,在测量其体积时要使用重物助沉法帮助测量休积。即先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再将软木块和重物系好共同放入水中,测量出它们的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和重物的体积,就是软木块的体积,最后由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解答】(1)
木塞的体积=木塞、金属环、水的总体积-金属环、水的体积,所以
V=60mL-54mL=6mL=6cm3
(2)
计算木塞体积时只用到②和④,其中①和③是多余的。
(1)木塞的体积=木塞、金属环、水的总体积-金属环、水的体积,所以
V=60mL-54mL=6mL=6cm3
(2)计算木塞体积时只用到②和④,其中①和③是多余的。
29.(2024七上·鄞州期中)生物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如图甲是我们所学的五种生物,对这些生物的相关分类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图乙),请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图甲所示的动物类群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填字母),它的特点是体表有   ,身体和附肢都   。
(2)请写出乙图中部分标号所代表的生物名称:①   ;⑥   。
(3)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上述六种生物中,与大豆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填名称)。
(4)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七个分类单位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少的是   。
【答案】(1)A;外骨骼;分节
(2)流感病毒;藏羚羊
(3)菜豆
(4)种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1)图甲所示的动物类群中,只有A蝗虫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蝗虫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2)乙图中,:①无细胞结构,因此代表流感病毒;⑤是胎生的动物,因此代表藏羚羊。
(3)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图乙六种生物中,只有菜豆与大豆同属被子植物,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最近。
(4)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种是最小的单位,包括生物种类最少。
(1)图甲所示的动物类群中,只有A蝗虫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蝗虫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2)乙图中,:①无细胞结构,因此代表流感病毒;⑤是胎生的动物,因此代表藏羚羊。
(3)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图乙六种生物中,只有菜豆与大豆同属被子植物,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最近。
(4)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种是最小的单位,包括生物种类最少。
(2024七上·鄞州期中)按要求完成题目。
30.如图所示为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则此生物体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线应为下图中的_________。
A. B.
C. D.
31.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叶绿体 ⑥液泡
A.①⑤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30.A
31.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1)显微镜成像原理及特点
成像原理: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成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两次成像后倒立的虚像。
成像特点:上下颠倒、左右相反。这意味着视野中物体的位置和实际位置在方向上是相反的。例如,视野中物体在左下方,实际则在右上方;物体在视野中向左上方移动,实际是向右下方移动。这种成像特点要求我们在观察和操作显微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向判断和操作。
(2)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点总结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些结构共同完成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动物细胞,与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所以答案选 A。这些不同结构反映了动植物细胞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植物细胞的这些特殊结构使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保持挺立等,而动物细胞则通过其他方式适应其生活需求。
30.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 显微镜成倒像,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是,故A正确。
31.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内还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所以丙图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的细胞结构是①细胞壁、⑤叶绿体、⑥液泡。
32.(2024七上·鄞州期中)如图分别为细胞结构和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数字)
(1)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片,必须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液体,然后缓缓地盖上,目的是:   ;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中:
①对光时,遮光器上的光圈已经调到最大,视野仍然偏暗,这时,应转动[   ]   ;
②用显微镜观察时,先从侧面注视[   ]   ,同时双手缓慢转动[   ]   使镜筒下降.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视野内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   ;
(3)具有保护作用和进行物质交换功能的结构是[   ]   ;
【答案】(1)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2)12;反光镜;11;物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螺旋
(3)2;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同时,它能够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进入细胞,而阻止其他物质进入,并且能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实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2)盖盖玻片的方法和目的: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正确盖盖玻片的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气泡会干扰显微镜下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因为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边缘黑、中间亮的圆形或椭圆形,与细胞形态差异较大,容易造成观察上的混淆。
(3)由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可知:1细胞壁,2细胞膜,3液泡、4细胞核、5叶绿体,6细胞质。A图与B图相比除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外,A图还有细胞壁、液泡。由此可知,A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B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解答】(1)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中:①对光时,遮光器上的光圈已经调到最大,显微镜中的视野仍然偏暗,这时,应转动[12]反光镜;②用显微镜观察时,先从侧面注视[11]物镜,同时双手缓慢转动[8]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镜下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9]细准焦螺旋。
(3)具有保护作用和进行物质交换功能的结构是[2]细胞膜。
(1)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中:①对光时,遮光器上的光圈已经调到最大,显微镜中的视野仍然偏暗,这时,应转动[12]反光镜;②用显微镜观察时,先从侧面注视[11]物镜,同时双手缓慢转动[8]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镜下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9]细准焦螺旋。
(3)具有保护作用和进行物质交换功能的结构是[2]细胞膜。
33.(2024七上·鄞州期中)小宁打开一罐果汁,发现里面的果汁并没有装满,于是他怀疑里面的果汁体积比包装上标注的245mL要少,他将果汁全部倒入量筒后测得体积为242mL,故他认为果汁净含量不足245mL。小波观察后发现罐内还有残留的果汁导致测量不准确,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能更准确地测量果汁的体积,步骤如下(如图所示,部分未画出):
(1)重新打开一罐果汁,发现还是没有装满。
(2)另取一定量的果汁倒入量筒,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0;向刚打开不满的罐内添加果汁,直到加满,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1,添加的果汁的体积为V '=   
(3)倒出果汁,擦干,确保罐内无残留。
(4)用量筒量取体积为V2的果汁,倒入空罐直至加满,量筒内剩余的果汁体积为V3。
(5)计算果汁的实际体积V=   ;(用V0,V1,V2,V3表示)
(6)得出结论;实验反思:仅通过该次实验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问题是   。
【答案】V0-V1;V2-V3-(V0-V1);未多次测量(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存在较大误差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量筒的使用:量筒是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需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体积的计算方法:根据所测量的数据进行体积的计算。
【解答】(2)将果汁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0;向罐内添加果汁,直至加满,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1,添加的果汁的体积为
V'=V0-V1
(5)用量筒准备体积为V2的果汁,倒入空罐直至加满,量筒内剩余的果汁体积为V3,计算果汁的实际体积为
V=V2-V3-(V0-V1)
(6)仅通过该次实验测得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问题是:仅做了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未多次测量(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存在较大误差。
34.(2024七上·鄞州期中)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制作,该模型并对其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所示)评价。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A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 1-2 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 3 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 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 能展示细胞中1 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 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指标C 材料选择环保、易得,成本低 材料选择环保,但成本较高 材料选择不环保,成本也较高
(1)在如图所示的细胞结构模型中,细胞的生命活动控制中心是   。
(2)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   。简要说明理由   。
(3)你认为该模型缺少的细胞结构是   。根据评价指标 A,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   。
【答案】细胞核;细纱网;细沙网可以展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细胞壁;良好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2)结构完整性与材料功能匹配:评价指标 A 中,优秀要求结构完整且材料与功能匹配,良好是结构有 1 - 2 处缺失且材料功能匹配度一般,待改进是结构缺失 3 处及以上且材料与功能不匹配。该模型缺少细胞壁这一结构,属于结构不够完整,有 1 处缺失,且从整体看材料选择上能一定程度体现其他结构的特点,所以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应评定为良好。
【解答】(1)在如图所示的细胞结构模型中,细胞的生命活动控制中心是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遗传和发育。
(2)细胞膜是一层透明且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用网眼很小细纱网代表细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3)由于该组同学设计的模型中有叶绿体和液泡,可以判定制作的是植物细胞模型,而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因此该模型缺少的细胞结构是1处细胞壁,根据评价指标A,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良好。
35.(2024七上·鄞州期中)在“观察蜗牛”实验时,小宁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min,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蜗牛爬向阴暗处;
【活动二】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m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
【活动三】用棉花沾一点食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蜗牛有反应,先是两对触角回缩或身体缩回壳内,最后掉头爬走。
(1)蜗牛身体柔软,体外坚硬的壳,起到保护所用,所以蜗牛属于   动物。
(2)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观察,我们需要借助   (填仪器名称)来观察蜗牛。
(3)进行【活动一】时,小宁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如图所示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
(4)【活动一】说明蜗牛有视觉;【活动二】说明蜗牛   (填“有”或“没有”,下同)听觉;【活动三】说明蜗牛   嗅觉。
(5)为了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小科调查并记录了各种环境中的蜗牛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点 阳台上 树荫下 潮湿的花坛边
蜗牛数量 a b c
若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请你预测三个地点蜗牛数量a、b、c的关系:   
【答案】(1)软体
(2)放大镜
(3)C
(4)没有;有
(5)c>b>a或a【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据此解答。
【解答】(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36.(2024七上·鄞州期中)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中生物存在过,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一种动物;从1850年至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一直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动物和鸟类濒危货收到威胁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关于物种灭绝以及它在物种形式(新物种的形成)中的作用,进化论生物学家不断提供全新的思想。富有影响的思想之一来自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奈尔斯·埃尔德雷德。他们的断续性平衡理论认为,物种进化过程中,每隔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就会有短期的急剧变化;使其某些物种灭绝,某些新物种出现。也就是说,在大约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定数量的物种灭绝后,剧变就会发生,物种灭绝为新物种提供足够的进化空间。也许在随之而来的几百万年内,物种大灭绝为新物种的发展提供了余地。但是,一个物种消逝后将决不再现。
(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在   。
(2)由材料二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
(3)通过阅读材料三,说说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   
【答案】(1)物种灭绝速度逐渐加快
(2)栖息地丧失
(3)虽然物种灭绝为新物提供了进化空间,但一个物种消逝后将绝不再现,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十分重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