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2025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卷(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2025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卷(二)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2025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卷(二)
1.(2025·温州模拟)农历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如图所示为部分节气的物态变化,其中属于液化的是 (  )
A.立春时冰化成水
B.白露时形成露珠
C.霜降时结霜
D.立秋时湿地面变干燥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 A.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合提乙;
B.荷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C不合题意;
D. 立秋时湿地面变干燥为汽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2025·温州模拟)我国福建号航母装备了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器。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舰载机受到强大的推力而快速起飞。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与下列实验原理一致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 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 由题意可知,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过强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由此可知其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
A.该实验为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故A不合题意;
B.图中有电源,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即与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图中没有电源,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为电磁感应实验,故D不合题意。
D.图中是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因素的实验,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2025·温州模拟)开发月球土壤中的氦——3资源,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氦——3是氦的同位素,其原子核内含2个质子和1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 B.2 C.3 D.6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其原子核内含2个质子,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故选B。
4.(2025·温州模拟)宝石花(如图)是一种可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肥厚,当叶片由大风刮落时,基部会长出根和芽,变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
A.有性生殖 B.孢子繁殖 C.营养繁殖 D.组织培养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 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 营养繁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宝石花(如图)是一种可以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非常的肥厚,当叶片由大风刮落或被小动物碰落到地面时,基部会长出根和芽,变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故选C。
5.(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想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如图),送给奶奶作为生日礼物。下列溶液能帮他实现愿望的是(  )
A.食盐水 B.白酒 C.蔗糖水 D.白醋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选用的物质应能与碳酸钙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可选用白醋腐蚀出一个“福”字。
故选D。
6.(2025·温州模拟)我国古代先民曾发明一种点火器(如图),用牛角做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着艾绒。猛推推杆,艾绒即可点燃,其原因是套筒内封闭的气体 (  )
A.温度升高 B.气压增大 C.氧气增多 D.着火点升高
【答案】A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猛推推杆时间较短,气体来不及吸放热,主要是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解答】 封闭的气体被推杆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气体做功,所以气体内能增加,则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因为是封闭的气体,氧气质量不会增多;艾绒的着火点不会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2025·温州模拟)模拟实验是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下列研究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 模型法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适当的模型、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法,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 A.研究泥石流成因,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后,观察A处发生的现象,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地球板块张裂产生裂谷、海洋实验,属于模型实验,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抽去玻璃板使瓶口相互贴紧,观察两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运动,不属于模拟实验,故C符合题意;
D.以铅笔代表帆船的桅杆,以篮球代表地球,以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长度变短来研究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说明地球是球状的,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5·温州模拟)如图是某同学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之后,他转动物镜转换器,其目的是(  )
A.将视野调亮 B.将细胞居中 C.使细胞清晰 D.使细胞放大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 光学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光学显微镜由光学部分、照明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光学部分是最为关键的,由目镜和物镜组成。
【解答】 转动物镜转换器,能够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体积越大,因此他转动物镜转换器,其目的是使细胞放大。
故选D。
9.(2025·温州模拟)如图是地球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七大板块
B.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C.台湾省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D.地震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中央地带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解答】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而形成的; 台湾省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地震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2025·温州模拟)实验装置搭建得是否正确会影响实验的安全性及成功率。下列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 加热时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解答】 为了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导管应该伸入到试管底部。为了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
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11.(2025·温州模拟)实验中某同学将装水的烧杯放置在铁架台上,以下情况铁架台最有可能倾倒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当物体的重力作用线在支撑面内时,物体能够保持平衡状态;否则,容器发生倾倒。
【解答】跟机图片可知,B、C、D的烧杯和铁架台组成整体的重力作用线都在下面的底板支撑面内,因此不宜倾倒,故B、C、D不合题意;
A中烧杯在铁架台底座的支撑面以外,因此容易倾倒,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2.(2025·温州模拟)如图竹筷提米实验中玻璃杯和米被提起静止时,与玻璃杯自身受到重力相平衡的力(  )
A.米对玻璃杯向上的摩擦力 B.竹筷对米向上的摩擦力
C.手对竹筷向上的提力 D.米对竹筷产生的压力
【答案】A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玻璃杯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平衡力,再对玻璃杯进行受力分析可得出是哪两个力平衡。
【解答】 由题意知:玻璃杯在空中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玻璃杯受到的重力与米对玻璃杯向上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而玻璃杯自身受到的重力与竹筷对米向上的摩擦力、手对竹筷向上的提力、米对竹筷产生的压力都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2025·温州模拟)如图是表示物质间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 由该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此图是表示两种分子生成一种分子的过程;通过变化过程的物质微观图,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判断变化的基本类型即可。
【解答】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去掉,简化如下图所示;
即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那么为化合反应,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4.(2025·温州模拟)如图为“趣味喷泉”装置,在A瓶中加入某组合试剂,连接好装置,B瓶中的水就会从右管喷出,形成喷泉。则A中的组合试剂不可能的是(  )
A.石灰石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C.铁粉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氯化钠
【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要使B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需要增大A中的压强,增大压强的方法是有气体生成或温度升高。
【解答】 A.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使装置甲中压强增大,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使装置甲中压强增大,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B不符合题意;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使装置甲中压强增大,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不能使装置甲中的压强改变,所以不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用装满盐水的气球连接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扯连接气球的导线,使气球变长(盐水与导线充分接触且气球不破裂),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灯泡变得更亮
B.无论怎样拉动,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
C.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大
D.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答案】C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电阻的大小与下面的因素有关:相同横截面积、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相同长度、同种材料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导体电阻还与组成材料有关;
首先判定电路的连接状态,然后根据盐水气球形状的变化判定电阻的变化,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判定电流的变化、电压的变化,根据功率公式判定灯泡亮度的变化。
【解答】 由图可知,该电路为串联电路,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盐水气球两端的电压;
当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扯连接气球的导线,气球变长变细,即长度增加,横截面积减小,故盐水气球的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盐水气球的电阻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其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为盐水气球的电阻,电阻变大,比值变大;
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根据P=I2R可知,灯泡的功率变小,亮度变暗;
电源电压不变,根据P=UI可知,电路的总功率变小。
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16.(2025·温州模拟)如图为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的模型图。漏水壶通过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壶中滴水,受水壶中的箭刻随着壶内液面的升高而升高,壶口处箭刻上刻度指示的便是当时的时刻。
(1)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刻,“漏刻改箭”本质是因____所致。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绕地轴自转 C.月球绕地球转动
(2)为准确计量时间,古人采用多级漏水壶逐级滴水的方式。为保证漏刻计时准确,应保持   号漏水壶中的液面高度恒定。 (选填“①”或“②”)
(3)受水壶的浮舟漂浮在壶中,随着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   。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A
(2)②
(3)不变
【知识点】时间的测量;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地球的公转规律进行分析;
(2)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据以上分析解答。
(3)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1) (1)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漏刻改箭”从根本上是由于地球的公转所致;
故选A;
(2)漏刻是一种典型的等时计时装置,计时的准确度取决于水流的均匀程度;读图可知,水壶的刻度变化取决于②号楼漏水壶的液面高度,因此应使②中液面高度恒定。
(3) 受水壶的浮舟漂浮在壶中,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随着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
17.(2025·温州模拟)科学观念是指在理解科学知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稳定与变化观是重要的科学观念。
(1)在环境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   ,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肌肉快速收缩增加产热,以维持正常体温。
(2)在用铝箔检验氧气性质时,铝箔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据图分析固体质量增加的微观解释是   。
(3)图2是故宫博物院展示的一款古代欹器,其未盛水时的状态。当往容器中倒入一半水时,容器竖直处于平衡状态(如图3),若继续倒入水至倒满时,容器将向右倾斜最终发生翻转。图3中转动轴对容器的支持力的方向是:   。
【答案】(1)收缩
(2)构成氧化铝分子的原子数量比铝原子多
(3)竖直向上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人体体温调节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1确定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个数的变化即可;
(3)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1)在环境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肌肉快速收缩增加产热,以维持正常体温。
(2) 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据图分析固体质量增加的微观解释是:构成氧化铝分子的原子数量比铝原子多。
(3)在图3中,容器的重力和转动轴对容器的支持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18.(2025·温州模拟)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人体吸入过多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而中毒,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如图1是一个指尖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能随时检测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与氧气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通常在95%以上。)
(1)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晕和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血氧饱和度偏低,导致了组织细胞的   减弱,能量供应不足。
(2)当人体血氧饱和度过低时,可以借助图2所示的ECMO技术抢救,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后流回心脏后血液的含氧量增加,这个过程相当于图3中的   。 (填“过程A”或“过程B”)
(3)一氧化碳极易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且自然状态下难以分离。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医院通常采取让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吸氧的治疗方案,可以将一氧化碳排出体外。请请分析治疗过程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结合和分离情况   。
【答案】(1)呼吸作用
(2)过程A
(3)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分离,与氧气结合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为机体提供能量;
(2)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3)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
【解答】 (1)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一氧化碳中毒后,血氧饱和度偏低,导致了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供应不足。
(2)图3中过程A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表示肺循环。过程B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表示体循环。血液离开身体进入ECMO管道,它就被泵入一个氧合器,或人工“肺”,在那里氧气(好空气)被加入血液,二氧化碳(坏空气/废气)被去除。然后加热处理过的血液,再回到病人体内,因此相当于图3中的过程A。
(3)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吸氧后,血液的含氧量会逐渐恢复,此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分离,而与氧气结合,因此病人就会恢复正常。
19.(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利用家中的小球完成许多科学实验,请用相关科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如图1,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个水平放置的筷子上,用吸管对着中间使劲吹气,发现乓球向中间靠拢。因为两个乒乓球中间的气体流速大,气体压强   ,形成了气压差。
(2)乒乓球由于重力作用而掉落,在地面上的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球到达反弹的最高点B点时,若一切外力消失,则球将   (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为比较图2中A、B、C三处乒乓球的机械能大小,该同学换用表面涂黑的排球进行模拟,来比较M和N点的弹力大小。结合科学知识推测   点的地面上留下的黑色圆斑更大.
【答案】(1)小
(2)匀速直线运动
(3)M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 (1)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2)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排球在地面上留下的黑色圆斑大小取决于其弹性势能的大小,分析排球在从M到N点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进而做出判断。
【解答】 (1)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个水平放置的筷子上,用吸管对着中间使劲吹气,发现乒乓球向中间靠拢。因为两个乒乓球中间的气体流速大,气体压强小,形成了气压差。
(2)乒乓球到达反弹的最高点B点时,在竖直方向上速度为零,但在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此时一切外力消失。此后,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3)排球在从M到N点的过程中,由于和空气摩擦做功,消耗了一部分机械能,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所以在M点的机械能大于在N点的机械能,在M点转化的弹性势能比在N点转化的弹性势能大,在M点发生的弹性形变大,所以在M点的地面上留下的黑色圆斑更大。
20.(2025·温州模拟) “智能化胰岛素泵”是一种调节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含量的仪器,其主要由贴于上臂皮的血糖传感器、别于腰间的胰岛素泵和手机端的数字化控制平台三部分构成(如图1)。
该仪器可实现血糖的全天动态调节,其工作原理可简化如图2。
(1)数字化控制平台会根据血糖传感器的数据及时调整胰岛素泵注入人体的胰岛素剂量.数字化控制平台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   。
(2)进食后,胰岛素泵将适当   (选填“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的注入量。
(3)人体在不断地变化中实现自我稳定。除人体内血糖的相对稳定以外,请再列举一个稳定与变化的例子。   。
【答案】(1)神经中枢
(2)增加
(3)①炎热环境,人体体温上升,人体会分泌汗液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维持体温相对恒定。②某地区夏季水的蒸发量大,降水量也大,维持地区水资源的相对稳定。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胰岛素可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3)人体内的体温调节,以及自然界水的蒸发和降水的平衡知识解答。
【解答】 (1)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数字化控制平台能接受血糖传感器传来的兴奋,又能将兴奋传给胰岛素泵,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进食后,胰岛素泵将适当增加胰岛素的注入量,以降低血糖。
(3)人体在不断地变化中实现自我稳定。除人体内血糖的相对稳定以外,其它稳定与变化的例子:
①炎热环境,人体体温上升,人体会分泌汗液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②某地区夏季水的蒸发量大,降水量也大,维持地区水资源的相对稳定。
21.(2025·温州模拟)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作为“朝阳产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可以回收银和铜,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填化学式)
(2)步骤Ⅱ加入的适量的X是一种盐,则X是   。
(3)金属Y可选用    。 (写一种)
【答案】(1)
(2)硝酸银
(3)Fe(或 Zn、Mg等)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滤液中的溶质;
(2)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单质和硝酸铜溶液;
(3)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1)在四种金属种,只有镁和铝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硫酸镁,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和过量的;
(2) 步骤Ⅱ加入的适量的X是一种盐,则X是硝酸银;
(3)硝酸铜和金属Y反应生成铜单质,则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铜前面的金属就行,即Y为Fe(或 Zn、Mg等)。
22.(2025·温州模拟)电解水制氧是航天站制氧的主要方式。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就是以电解水的方式制氧,制氧过程如下:
(1)航天员将收集起来的汗液、尿液、呼出的水蒸气,以及排泄物中的水分等先通过处理系统进行蒸馏,蒸馏中水发生的变化为   (填“物理亦化”或“化学亦化”)
(2)航天员利用蒸馏获得的水进行制氧,其过程如图: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氢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水和甲烷。请写出①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3)请结合太空站环境,说明这种方式制取氧气的优点   。
【答案】(1)物理变化
(2)
(3)能够实现水和氧气的循环,帮助维持宇航员日常生活。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3)可从物质循环利用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蒸馏时,水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因此发生物理变化;
(2)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水和甲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 结合太空站环境,说明这种方式制取氧气的优点:能够实现水和氧气的循环,帮助维持宇航员日常生活。
23.(2025·温州模拟)某小组在学习酸和碱的性质时,进行了图1实验。
(1)实验1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稀盐酸,其中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有   。
(2)实验2借助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图2为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反应进行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为   ;
②有同学提出换用压强传感器也可以推导出相同的实验结论,其理由是   ;
③请在图3中画出实验中PH大致变化曲线。   
【答案】(1)2 和4
(2)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2)①根据反应过程向外放热分析能量转化;
②封闭容器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
③从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或者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的角度分析溶液pH的变化。
【解答】(1)稀盐酸滴入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滴入锌粒中生成气体,滴入铜片中不反应,滴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因此没有明显现象的是2和4;
(2)①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不断放热,则能量变化为: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② 有同学提出换用压强传感器也可以推导出相同的实验结论,其理由是: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③如果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则pH不断减小,然后保持不变;
如果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溶液,则pH不断增大,然后保持不变;
如下图所示:
24.(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质量关系”实验,先采用课本实验方案,将质量大的铜球和质量小的钢球从光滑斜面的H1高处静止自由滑下,到达斜面底端撞击纸盒,纸盒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实验结果如图,虚线纸盒为纸盒的停留位置。
(1)实验中将小球放置相同高度的目的是   ;
(2)甲、乙实验中,可通过测量   来表示物体动能的大小;
(3)根据实验甲、乙的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接着该同学设计了实验丙进行替代,让金属块从光滑斜面的H1高处静止自由滑下,下滑后金属块直接在水平桌面上滑行,测量其在水平桌面上滑行距离。改用材质相同、质量不同的金属块,重复实验丙,记录数据,实验结果如表。请你分析出现表格中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   。
质量m/千克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滑行距离s/米 0.42 0.41 0.43 0.42 0.43 0.42 0.42
【答案】(1)控制小球的初始速度相同
(2)木块在水平面移动的距离大小
(3)速度相同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4)不能,质量大的木块具有的初始动能大,在水平桌面摩擦力也大,根据W=FS,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块移动的距离差不多,无法说明动能和质量无关。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则速度越大;
(2)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纸盒,纸盒克服摩擦力做功,根据W=fs知纸盒运动的距离越远,它克服阻力做功越多,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3)根据图片确定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虽然质量大的金属块的动能大,但是相应的阻力也增大,根据W=fs可知最终运动的距离几乎相等。
【解答】(1) 实验中将小球放置相同高度的目的是控制小球的初始速度相同;
(2)甲、乙实验中,可通过测量来纸盒推动木块的距离来表示物体动能的大小;
(3)根据图甲、乙知小球下滑的高度相同,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质量越大,纸盒被推的越远,小球的动能越大;
(4)物体从同一高度滑下来,质量大,重力势能大,转化得到的动能大,质量大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大,虽然质量大的金属块的动能大,但是相应的阻力也增大,根据W=fs可知最终运动的距离几乎相等。
25.(2025·温州模拟)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请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温度 水浴时间 加碘后的现象
A ____ 37℃ 10分钟 不变蓝
B 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0℃ 10分钟 变蓝
C 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70℃ 10分钟 不变蓝
(1)实验表格空白处应填入   ;
(2)试管B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    ;
(3)淀粉溶液和唾液混合前,先进行水浴加热的目的是    ;
(4)试管C不变蓝,某同学认为高温使淀粉发生分解,另一位同学则认为高温使淀粉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恢复常温后,淀粉仍具有原来性质。为此,请再补充一组实验进行探究    。
【答案】(1)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2)该试管保温在0℃,酶失去活性,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
(3)使淀粉溶液和唾液都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再混合发生反应
(4)将70℃的2毫升1%淀粉溶液冷却至37℃后,再滴入碘液,观察现象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在对照实验中,探究的因素保持不变的为对照组,探究的因素改变的为实验组;
(2)试管B中溶液变蓝,说明淀粉仍然存在,即淀粉没有被唾液分解;
(3)唾液淀粉酶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保持最大活性;
(4)探究高温对淀粉分解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温度,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需要只改变温度,而保持其它因素相同,即实验表格空白处应填入: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2) 试管B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该试管保温在0℃,酶失去活性,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
(3) 淀粉溶液和唾液混合前,先进行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使淀粉溶液和唾液都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再混合发生反应;
(4) 试管C不变蓝,某同学认为高温使淀粉发生分解,另一位同学则认为高温使淀粉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恢复常温后,淀粉仍具有原来性质。为此, 补充实验如下:将70℃的2毫升1%淀粉溶液冷却至37℃后,再滴入碘液,观察现象。
26.(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较粗的铁丝不能被点燃,而较细的铁丝容易点燃。老师提示:可燃物燃烧除了需要助燃剂和达到着火点外,还需满足“比表面积”的要求。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表面积。为探究比表面积对可燃物燃烧的影响,该同学做了4组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如下表所示可燃物,第1、2两组利用火柴引燃后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步骤二:将第3组铁粉放入燃烧匙内用酒精灯充分加热,发现在空气中即可燃烧;
步骤三:将第4组用药匙将细铁粉从密封袋取出后,细铁粉在空气中直接发生自燃。
组别 1 2 3 4
可燃物的种类 粗铁丝 直径:1.6毫米 细铁丝 直径: 0.38毫米 铁粉 直径: 3~10微米 细铁粉 直径:20~30纳米
可燃物的质量 2克 2克 2克 2克
(1)在做铁丝燃烧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水,其目的是   ;
(2)点燃细铁丝的具体操作是   ;
(3)结合该实验的结论,请分析为何细铁丝比粗铁丝更容易被点燃   。
(4)结合以上信息,除比表面积外,请再写出两个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   。
【答案】(1)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将细铁丝绕在火柴上并点燃,待火柴燃烧完后,立即将铁丝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
(3)通过实验可知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燃烧,细铁丝比粗铁丝的比表面积更大
(4)反应温度、氧气浓度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铁丝燃烧时会生成高温熔融物,如果滴落瓶底会引起瓶底炸裂;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过程解答;
(3)根据比表面积对燃烧的影响解答;
(4)燃烧条件包括: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1)在做铁丝燃烧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水,其目的是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 点燃细铁丝的具体操作是:将细铁丝绕在火柴上并点燃,待火柴燃烧完后,立即将铁丝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
(3) 细铁丝比粗铁丝更容易被点燃的原因为: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燃烧,细铁丝比粗铁丝的比表面积更大;
(4) 结合以上信息,除比表面积外,请再写出两个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反应温度、氧气浓度。
27.(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想研究灯泡的电阻是否会随着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他进行了如图1实验。其中电源电压恒为4.5伏,电压表量程为3伏,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安,10欧”,灯泡在常温下的电阻大约为8欧姆。
(1)为不超过电压表量程,该同学将电压表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请将图1连接完整。
(2)该同学按如图1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压表始终为0伏,电流表始终无示数,如果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正常,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该同学利用图1进行了5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成I-U图像,如图2所示。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同学在图2的基础上画出了小灯泡的I-U图像,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请判断画的虚线是否正确,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
【答案】(1)
(2)小灯泡断路
(3)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灯泡的电阻越大
(4)不正确,当电流相同时,时,此时当电流相同时,前面两次测得的总电压不相同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分析解答;
(2)在测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如果灯泡发生断路,那么整个电路发生断路,此时整个电路没有电流,此时灯泡不发光,电压表和电流表没有示数;
(3)根据图2分析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变化规律;
(4)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结合U总=U1+U2分析总电压的数值是否保持相同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即它的“-”接线柱接在变阻器左下角的接线柱上,“3”接线柱接在右上角的接线柱上,如下图所示:
(2) 该同学按如图1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压表始终为0伏,电流表始终无示数,如果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正常,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小灯泡短路;
(3)根据图2可知,当灯泡电压增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逐渐减小,根据可知,灯泡的电阻逐渐增大,那么得到结论: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灯泡的电阻越大。
(4)我认为该同学画的虚线不正确,理由是:当电流相同时,时,此时当电流相同时,,即前面两次测得的总电压不相同。
28.(2025·温州模拟)温州三洋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其生态资源尤为丰富。如图1列出了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
(1)除图1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具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以及   。
(2)该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为浮萍→河虾→鲤鱼→白鹭,图2是该食物链中流动的相对能量柱状图。则C对应的生物是   。
(3)三垟湿地曾有发生违法电鱼事件,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其超过了生态系统的   。
【答案】(1)分解者
(2)浮萍
(3)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在食物链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甲图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浮萍→河虾→鲤鱼→白鹭中,浮萍的能量最多;图乙是该食物链中流动的相对能量柱状图,则C对应的生物是浮萍。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三垟湿地曾有发生违法电鱼事件,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其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9.(2025·温州模拟)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城市马拉松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参加。
产品名称 盐丸
产品规格 片
使用方法 每次吞服两片并适量饮水
(1)当参赛者通过起点和终点设置有磁场的感应带时,会激发芯片产生电流发送编码信息,系统实时获取计时信息。该芯片计时的工作原理是   。
(2)参赛选手在剧烈运动后体温仍然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请例举一种散热的方式   。
(3)在跑步过程中,马拉松选手要服用“盐丸”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某盐丸的规格如图所示,每片“盐丸”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某运动员一次吞服两片“盐丸”,他需要同时饮用多少克水才相当于饮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
【答案】(1)电磁感应
(2)汗液蒸发
(3)解: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0mg×2×90%=0.9g,
得到生理盐水的质量=,
需要加水的质量=100g-0.9g=99.1g。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电磁感应;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
(2)人体的散热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3)用盐丸的质量×90%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再根据“溶液质量=”计算生理盐水的质量,最后减去氯化钠的质量得到需要加水的质量。
【解答】(1)当参赛者通过起点和终点设置有磁场的感应带时,会激发芯片产生电流发送编码信息,系统实时获取计时信息。该芯片计时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2) 参赛选手在剧烈运动后体温仍然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散热的方式为汗液蒸发。
30.(2025·温州模拟)图1是矿井新型储能方式的示意图,其装置由竖井、电机、重物组成。在电力富余时,电机执行电动机功能,将重物提升至矿井内高处;当需要电能时,让重物下落,带动电机发电,该过程电机执行发电机功能。
(1)储能时,消耗电能,电机工作抬升重物,将电能以   形式存储。
(2)当重物上升速度不同时,矿井储能装置的机械效率不同,两者关系如图2所示。当竖井内重物以10米/秒速度上升,储存1.5×107焦耳能量时,需消耗电能为   焦耳。
(3)结合图3推测矿井储能装置机械效率随速度的增大在减小的可能原因是   。
【答案】(1)重力势能
(2)2×107J
(3)重物提升速度越大,阻力越大,则克服阻力做的功越大,机械效率则越小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物体由于被举高而产生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2)由图得出,当竖井内重物以10m/s速度上升时的机械效率,而机械效率等于储存的能量与消耗的电能之比,据此求出消耗的电能。
(3)根据图3分析矿井储能装置机械效率随速度的增大在减小的可能原因。
【解答】(1)储能时,消耗电能,电机工作抬升重物,将电能以重力势能形式存储。
(2)由图得出,当竖井内重物以10m/s速度上升时的机械效率为75%,
由可得消耗的电能:。
(3)由图3可知,重物受到的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速度增大、阻力增大,克服阻力做的额外功增大,在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效率减小。
31.(2025·温州模拟)麻醉机是外科手术常用辅助设备(如图1),其主要结构是气体循环系统(如图2),工作原理是:从新鲜气接入口通入氧气和麻醉气体,经过吸气单向阀进入呼吸面罩,病人吸气被麻醉;呼气时,吸气单向阀关闭,呼气单向阀打开,呼出气体经过储气囊和二氧化碳吸收器,减少循环系统内二氧化碳含量。
成 分 质量
氢氧化钙 74g
水和其他物质 26g
(1)麻醉机二氧化碳吸收器中的吸收剂常做成小球状,而不是粉末状,这样做是为了   。
(2)气体成分检测器显示,病人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为1.1克/分钟,吸入二氧化碳速度不能超过0.1克/分钟。100克CO2吸收剂的成分如右表所示,请计算其理论上最多能够工作多长时间 (忽略水和其他物质吸收的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
(3)医学上常用呼吸面罩有两种:
①密闭式呼吸面罩:面罩上没有排气孔,吸气和呼气使用同一管道
②开放式呼吸面罩:面罩上有排气孔,从管道吸气并从排气孔排出呼出气体
综合上述信息和相关知识判断麻醉机呼吸面罩选择哪一种性价比高,并说明理由:    。
【答案】(1)粉末状气体不易穿过,小球状反而增大接触面积,快速吸收二氧化碳;粉末状容易被人体吸入
(2)解:100克吸收剂中含氢氧化钙74克,设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44 74
x 74克

解得:x=44克;
1.1 克/分钟-0.1克/分钟=1 克/分钟
100克吸收剂理论上能够工作的时间: 。
(3)封闭式面罩更合理,因为能够重复利用没吸收完的麻醉气体和部分呼出的氧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吸收剂的特点分析回答;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防尘塞计算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结合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分析回答;
(3)根据麻醉机呼吸面罩的作用分析回答。
【解答】 (1)麻醉机的二氧化碳吸收器中的吸收剂常做成小球状,而不是粉末状,这样做是因为:粉末状气体不易穿过,容易被人体吸入,小球状反而增大接触面积,快速吸收二氧化碳。
(3)麻醉机呼吸面罩选择密闭式呼吸面罩,能够重复利用没有吸收完的麻醉气体和部分呼出的气体。
32.(2025·温州模拟)立定跳远能反映人体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是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之一。某兴趣小组开展了“立定跳远自动测距垫设计”的项目活动,包括电路设计、表盘改造、优化改进三个环节。
【电路设计】
立定跳远的距离是指身体落地时离起跳线最近的点到起跳线的垂直距离,如图1所示。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原理图,其中电源电压恒为3伏,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10欧,AB是长度为3米的均匀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的关系如图丙所示。设定A为起跳线位置,电阻丝上每隔1厘米设置一个压力开关,当压力开关受到一定压力时会自动闭合(图中“…”处部分开关未画出)。
(1)分析图3可知,跳远距离越远,电压表的示数   。
(2)【表盘改造】
为方便读数,小组同学想在电压表表盘上标注相应的跳远距离。请通过计算说明电压表示数为1.8伏时测试者的跳远距离。
(3)【优化改进】
起跳前,脚尖不能超过起跳线,否则成绩无效。根据评价量表本电路中缺少“踩线提醒”设计,需要改进。小组同学提出:利用小灯泡、电铃、压力开关S1等元件在原电路图上增加一条电路,使“踩线提醒”评价指标达到★★★。
改进后的部分电路连接如图4所示,请自选元件,将电路图补充完整。
立定跳远自动测距垫设计评价量表(节选)
评价指标 ★ ★★ ★★★
踩线提醒 起跳踩线时无提醒 起跳踩线时有亮灯或声音等提醒 起跳踩线时同时有亮灯和声音提醒
【答案】(1)越大
(2)两端分到电压 伏-1.8伏=1.2伏;
电路中的电流. ;
电阻丝接入部分的电阻 ;
查图丙可知,电阻丝接入部分的长度. 米,
答:电压表刻度为1.8伏的位置上所标注的跳远距离应为1.5米
(3)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乙图中电阻AB与R0串联,由图乙可知,跳远距离越远,闭合的开关距离起跳点越远,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大;
(2)首先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计算两端分到电压,再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根据计算电阻丝接入的电阻,最后根据图像确定电阻丝接入的长度。
(3)利用小灯泡、电铃、压力开关S1等元件在原电路图上增加一条电路,起跳踩线时同时有亮灯和声音提醒,说明小灯泡、电铃同时工作。
【解答】 (1)乙图中电阻AB与R0串联,由图乙可知,跳远距离越远,闭合的开关距离起跳点越远,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大,电压表测量电阻丝两端电压,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电阻越大,电阻两端电压越高,因此跳远距离越远,电压表的示数越大;
(3)利用小灯泡、电铃、压力开关S1等元件在原电路图上增加一条电路,起跳踩线时同时有亮灯和声音提醒,说明小灯泡、电铃同时工作,电路设计如下:
1 / 1浙江省温州市2025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卷(二)
1.(2025·温州模拟)农历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如图所示为部分节气的物态变化,其中属于液化的是 (  )
A.立春时冰化成水
B.白露时形成露珠
C.霜降时结霜
D.立秋时湿地面变干燥
2.(2025·温州模拟)我国福建号航母装备了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器。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舰载机受到强大的推力而快速起飞。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与下列实验原理一致的是 (  )
A. B.
C. D.
3.(2025·温州模拟)开发月球土壤中的氦——3资源,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氦——3是氦的同位素,其原子核内含2个质子和1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 B.2 C.3 D.6
4.(2025·温州模拟)宝石花(如图)是一种可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肥厚,当叶片由大风刮落时,基部会长出根和芽,变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
A.有性生殖 B.孢子繁殖 C.营养繁殖 D.组织培养
5.(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想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如图),送给奶奶作为生日礼物。下列溶液能帮他实现愿望的是(  )
A.食盐水 B.白酒 C.蔗糖水 D.白醋
6.(2025·温州模拟)我国古代先民曾发明一种点火器(如图),用牛角做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着艾绒。猛推推杆,艾绒即可点燃,其原因是套筒内封闭的气体 (  )
A.温度升高 B.气压增大 C.氧气增多 D.着火点升高
7.(2025·温州模拟)模拟实验是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下列研究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 B.
C. D.
8.(2025·温州模拟)如图是某同学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之后,他转动物镜转换器,其目的是(  )
A.将视野调亮 B.将细胞居中 C.使细胞清晰 D.使细胞放大
9.(2025·温州模拟)如图是地球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七大板块
B.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C.台湾省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D.地震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中央地带
10.(2025·温州模拟)实验装置搭建得是否正确会影响实验的安全性及成功率。下列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合理的是(  )
A. B.
C. D.
11.(2025·温州模拟)实验中某同学将装水的烧杯放置在铁架台上,以下情况铁架台最有可能倾倒的是(  )
A. B.
C. D.
12.(2025·温州模拟)如图竹筷提米实验中玻璃杯和米被提起静止时,与玻璃杯自身受到重力相平衡的力(  )
A.米对玻璃杯向上的摩擦力 B.竹筷对米向上的摩擦力
C.手对竹筷向上的提力 D.米对竹筷产生的压力
13.(2025·温州模拟)如图是表示物质间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4.(2025·温州模拟)如图为“趣味喷泉”装置,在A瓶中加入某组合试剂,连接好装置,B瓶中的水就会从右管喷出,形成喷泉。则A中的组合试剂不可能的是(  )
A.石灰石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C.铁粉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氯化钠
15.(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用装满盐水的气球连接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扯连接气球的导线,使气球变长(盐水与导线充分接触且气球不破裂),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灯泡变得更亮
B.无论怎样拉动,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
C.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大
D.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16.(2025·温州模拟)如图为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的模型图。漏水壶通过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壶中滴水,受水壶中的箭刻随着壶内液面的升高而升高,壶口处箭刻上刻度指示的便是当时的时刻。
(1)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刻,“漏刻改箭”本质是因____所致。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绕地轴自转 C.月球绕地球转动
(2)为准确计量时间,古人采用多级漏水壶逐级滴水的方式。为保证漏刻计时准确,应保持   号漏水壶中的液面高度恒定。 (选填“①”或“②”)
(3)受水壶的浮舟漂浮在壶中,随着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   。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2025·温州模拟)科学观念是指在理解科学知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稳定与变化观是重要的科学观念。
(1)在环境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   ,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肌肉快速收缩增加产热,以维持正常体温。
(2)在用铝箔检验氧气性质时,铝箔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据图分析固体质量增加的微观解释是   。
(3)图2是故宫博物院展示的一款古代欹器,其未盛水时的状态。当往容器中倒入一半水时,容器竖直处于平衡状态(如图3),若继续倒入水至倒满时,容器将向右倾斜最终发生翻转。图3中转动轴对容器的支持力的方向是:   。
18.(2025·温州模拟)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人体吸入过多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而中毒,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如图1是一个指尖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能随时检测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与氧气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通常在95%以上。)
(1)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晕和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血氧饱和度偏低,导致了组织细胞的   减弱,能量供应不足。
(2)当人体血氧饱和度过低时,可以借助图2所示的ECMO技术抢救,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后流回心脏后血液的含氧量增加,这个过程相当于图3中的   。 (填“过程A”或“过程B”)
(3)一氧化碳极易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且自然状态下难以分离。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医院通常采取让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吸氧的治疗方案,可以将一氧化碳排出体外。请请分析治疗过程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结合和分离情况   。
19.(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利用家中的小球完成许多科学实验,请用相关科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如图1,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个水平放置的筷子上,用吸管对着中间使劲吹气,发现乓球向中间靠拢。因为两个乒乓球中间的气体流速大,气体压强   ,形成了气压差。
(2)乒乓球由于重力作用而掉落,在地面上的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球到达反弹的最高点B点时,若一切外力消失,则球将   (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为比较图2中A、B、C三处乒乓球的机械能大小,该同学换用表面涂黑的排球进行模拟,来比较M和N点的弹力大小。结合科学知识推测   点的地面上留下的黑色圆斑更大.
20.(2025·温州模拟) “智能化胰岛素泵”是一种调节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含量的仪器,其主要由贴于上臂皮的血糖传感器、别于腰间的胰岛素泵和手机端的数字化控制平台三部分构成(如图1)。
该仪器可实现血糖的全天动态调节,其工作原理可简化如图2。
(1)数字化控制平台会根据血糖传感器的数据及时调整胰岛素泵注入人体的胰岛素剂量.数字化控制平台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   。
(2)进食后,胰岛素泵将适当   (选填“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的注入量。
(3)人体在不断地变化中实现自我稳定。除人体内血糖的相对稳定以外,请再列举一个稳定与变化的例子。   。
21.(2025·温州模拟)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作为“朝阳产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可以回收银和铜,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填化学式)
(2)步骤Ⅱ加入的适量的X是一种盐,则X是   。
(3)金属Y可选用    。 (写一种)
22.(2025·温州模拟)电解水制氧是航天站制氧的主要方式。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就是以电解水的方式制氧,制氧过程如下:
(1)航天员将收集起来的汗液、尿液、呼出的水蒸气,以及排泄物中的水分等先通过处理系统进行蒸馏,蒸馏中水发生的变化为   (填“物理亦化”或“化学亦化”)
(2)航天员利用蒸馏获得的水进行制氧,其过程如图: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氢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水和甲烷。请写出①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3)请结合太空站环境,说明这种方式制取氧气的优点   。
23.(2025·温州模拟)某小组在学习酸和碱的性质时,进行了图1实验。
(1)实验1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稀盐酸,其中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有   。
(2)实验2借助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图2为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反应进行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为   ;
②有同学提出换用压强传感器也可以推导出相同的实验结论,其理由是   ;
③请在图3中画出实验中PH大致变化曲线。   
24.(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质量关系”实验,先采用课本实验方案,将质量大的铜球和质量小的钢球从光滑斜面的H1高处静止自由滑下,到达斜面底端撞击纸盒,纸盒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实验结果如图,虚线纸盒为纸盒的停留位置。
(1)实验中将小球放置相同高度的目的是   ;
(2)甲、乙实验中,可通过测量   来表示物体动能的大小;
(3)根据实验甲、乙的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接着该同学设计了实验丙进行替代,让金属块从光滑斜面的H1高处静止自由滑下,下滑后金属块直接在水平桌面上滑行,测量其在水平桌面上滑行距离。改用材质相同、质量不同的金属块,重复实验丙,记录数据,实验结果如表。请你分析出现表格中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   。
质量m/千克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滑行距离s/米 0.42 0.41 0.43 0.42 0.43 0.42 0.42
25.(2025·温州模拟)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请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温度 水浴时间 加碘后的现象
A ____ 37℃ 10分钟 不变蓝
B 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0℃ 10分钟 变蓝
C 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70℃ 10分钟 不变蓝
(1)实验表格空白处应填入   ;
(2)试管B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    ;
(3)淀粉溶液和唾液混合前,先进行水浴加热的目的是    ;
(4)试管C不变蓝,某同学认为高温使淀粉发生分解,另一位同学则认为高温使淀粉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恢复常温后,淀粉仍具有原来性质。为此,请再补充一组实验进行探究    。
26.(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较粗的铁丝不能被点燃,而较细的铁丝容易点燃。老师提示:可燃物燃烧除了需要助燃剂和达到着火点外,还需满足“比表面积”的要求。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表面积。为探究比表面积对可燃物燃烧的影响,该同学做了4组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如下表所示可燃物,第1、2两组利用火柴引燃后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步骤二:将第3组铁粉放入燃烧匙内用酒精灯充分加热,发现在空气中即可燃烧;
步骤三:将第4组用药匙将细铁粉从密封袋取出后,细铁粉在空气中直接发生自燃。
组别 1 2 3 4
可燃物的种类 粗铁丝 直径:1.6毫米 细铁丝 直径: 0.38毫米 铁粉 直径: 3~10微米 细铁粉 直径:20~30纳米
可燃物的质量 2克 2克 2克 2克
(1)在做铁丝燃烧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水,其目的是   ;
(2)点燃细铁丝的具体操作是   ;
(3)结合该实验的结论,请分析为何细铁丝比粗铁丝更容易被点燃   。
(4)结合以上信息,除比表面积外,请再写出两个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   。
27.(2025·温州模拟)某同学想研究灯泡的电阻是否会随着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他进行了如图1实验。其中电源电压恒为4.5伏,电压表量程为3伏,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安,10欧”,灯泡在常温下的电阻大约为8欧姆。
(1)为不超过电压表量程,该同学将电压表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请将图1连接完整。
(2)该同学按如图1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压表始终为0伏,电流表始终无示数,如果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正常,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该同学利用图1进行了5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成I-U图像,如图2所示。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同学在图2的基础上画出了小灯泡的I-U图像,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请判断画的虚线是否正确,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
28.(2025·温州模拟)温州三洋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其生态资源尤为丰富。如图1列出了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
(1)除图1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具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以及   。
(2)该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为浮萍→河虾→鲤鱼→白鹭,图2是该食物链中流动的相对能量柱状图。则C对应的生物是   。
(3)三垟湿地曾有发生违法电鱼事件,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其超过了生态系统的   。
29.(2025·温州模拟)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城市马拉松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参加。
产品名称 盐丸
产品规格 片
使用方法 每次吞服两片并适量饮水
(1)当参赛者通过起点和终点设置有磁场的感应带时,会激发芯片产生电流发送编码信息,系统实时获取计时信息。该芯片计时的工作原理是   。
(2)参赛选手在剧烈运动后体温仍然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请例举一种散热的方式   。
(3)在跑步过程中,马拉松选手要服用“盐丸”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某盐丸的规格如图所示,每片“盐丸”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某运动员一次吞服两片“盐丸”,他需要同时饮用多少克水才相当于饮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
30.(2025·温州模拟)图1是矿井新型储能方式的示意图,其装置由竖井、电机、重物组成。在电力富余时,电机执行电动机功能,将重物提升至矿井内高处;当需要电能时,让重物下落,带动电机发电,该过程电机执行发电机功能。
(1)储能时,消耗电能,电机工作抬升重物,将电能以   形式存储。
(2)当重物上升速度不同时,矿井储能装置的机械效率不同,两者关系如图2所示。当竖井内重物以10米/秒速度上升,储存1.5×107焦耳能量时,需消耗电能为   焦耳。
(3)结合图3推测矿井储能装置机械效率随速度的增大在减小的可能原因是   。
31.(2025·温州模拟)麻醉机是外科手术常用辅助设备(如图1),其主要结构是气体循环系统(如图2),工作原理是:从新鲜气接入口通入氧气和麻醉气体,经过吸气单向阀进入呼吸面罩,病人吸气被麻醉;呼气时,吸气单向阀关闭,呼气单向阀打开,呼出气体经过储气囊和二氧化碳吸收器,减少循环系统内二氧化碳含量。
成 分 质量
氢氧化钙 74g
水和其他物质 26g
(1)麻醉机二氧化碳吸收器中的吸收剂常做成小球状,而不是粉末状,这样做是为了   。
(2)气体成分检测器显示,病人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为1.1克/分钟,吸入二氧化碳速度不能超过0.1克/分钟。100克CO2吸收剂的成分如右表所示,请计算其理论上最多能够工作多长时间 (忽略水和其他物质吸收的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
(3)医学上常用呼吸面罩有两种:
①密闭式呼吸面罩:面罩上没有排气孔,吸气和呼气使用同一管道
②开放式呼吸面罩:面罩上有排气孔,从管道吸气并从排气孔排出呼出气体
综合上述信息和相关知识判断麻醉机呼吸面罩选择哪一种性价比高,并说明理由:    。
32.(2025·温州模拟)立定跳远能反映人体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是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之一。某兴趣小组开展了“立定跳远自动测距垫设计”的项目活动,包括电路设计、表盘改造、优化改进三个环节。
【电路设计】
立定跳远的距离是指身体落地时离起跳线最近的点到起跳线的垂直距离,如图1所示。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原理图,其中电源电压恒为3伏,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10欧,AB是长度为3米的均匀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的关系如图丙所示。设定A为起跳线位置,电阻丝上每隔1厘米设置一个压力开关,当压力开关受到一定压力时会自动闭合(图中“…”处部分开关未画出)。
(1)分析图3可知,跳远距离越远,电压表的示数   。
(2)【表盘改造】
为方便读数,小组同学想在电压表表盘上标注相应的跳远距离。请通过计算说明电压表示数为1.8伏时测试者的跳远距离。
(3)【优化改进】
起跳前,脚尖不能超过起跳线,否则成绩无效。根据评价量表本电路中缺少“踩线提醒”设计,需要改进。小组同学提出:利用小灯泡、电铃、压力开关S1等元件在原电路图上增加一条电路,使“踩线提醒”评价指标达到★★★。
改进后的部分电路连接如图4所示,请自选元件,将电路图补充完整。
立定跳远自动测距垫设计评价量表(节选)
评价指标 ★ ★★ ★★★
踩线提醒 起跳踩线时无提醒 起跳踩线时有亮灯或声音等提醒 起跳踩线时同时有亮灯和声音提醒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 A.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合提乙;
B.荷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C不合题意;
D. 立秋时湿地面变干燥为汽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 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 由题意可知,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过强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由此可知其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
A.该实验为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故A不合题意;
B.图中有电源,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即与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图中没有电源,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为电磁感应实验,故D不合题意。
D.图中是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因素的实验,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其原子核内含2个质子,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 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 营养繁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宝石花(如图)是一种可以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非常的肥厚,当叶片由大风刮落或被小动物碰落到地面时,基部会长出根和芽,变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选用的物质应能与碳酸钙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可选用白醋腐蚀出一个“福”字。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猛推推杆时间较短,气体来不及吸放热,主要是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解答】 封闭的气体被推杆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气体做功,所以气体内能增加,则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因为是封闭的气体,氧气质量不会增多;艾绒的着火点不会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 模型法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适当的模型、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法,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 A.研究泥石流成因,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后,观察A处发生的现象,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地球板块张裂产生裂谷、海洋实验,属于模型实验,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抽去玻璃板使瓶口相互贴紧,观察两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运动,不属于模拟实验,故C符合题意;
D.以铅笔代表帆船的桅杆,以篮球代表地球,以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长度变短来研究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说明地球是球状的,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 光学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光学显微镜由光学部分、照明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光学部分是最为关键的,由目镜和物镜组成。
【解答】 转动物镜转换器,能够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体积越大,因此他转动物镜转换器,其目的是使细胞放大。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解答】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而形成的; 台湾省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地震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 加热时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解答】 为了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导管应该伸入到试管底部。为了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
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当物体的重力作用线在支撑面内时,物体能够保持平衡状态;否则,容器发生倾倒。
【解答】跟机图片可知,B、C、D的烧杯和铁架台组成整体的重力作用线都在下面的底板支撑面内,因此不宜倾倒,故B、C、D不合题意;
A中烧杯在铁架台底座的支撑面以外,因此容易倾倒,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A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玻璃杯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平衡力,再对玻璃杯进行受力分析可得出是哪两个力平衡。
【解答】 由题意知:玻璃杯在空中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玻璃杯受到的重力与米对玻璃杯向上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而玻璃杯自身受到的重力与竹筷对米向上的摩擦力、手对竹筷向上的提力、米对竹筷产生的压力都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 由该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此图是表示两种分子生成一种分子的过程;通过变化过程的物质微观图,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判断变化的基本类型即可。
【解答】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去掉,简化如下图所示;
即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那么为化合反应,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要使B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需要增大A中的压强,增大压强的方法是有气体生成或温度升高。
【解答】 A.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使装置甲中压强增大,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使装置甲中压强增大,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B不符合题意;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使装置甲中压强增大,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不能使装置甲中的压强改变,所以不能使乙中尖嘴导管产生“喷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电阻的大小与下面的因素有关:相同横截面积、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相同长度、同种材料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导体电阻还与组成材料有关;
首先判定电路的连接状态,然后根据盐水气球形状的变化判定电阻的变化,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判定电流的变化、电压的变化,根据功率公式判定灯泡亮度的变化。
【解答】 由图可知,该电路为串联电路,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盐水气球两端的电压;
当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扯连接气球的导线,气球变长变细,即长度增加,横截面积减小,故盐水气球的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盐水气球的电阻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其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为盐水气球的电阻,电阻变大,比值变大;
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根据P=I2R可知,灯泡的功率变小,亮度变暗;
电源电压不变,根据P=UI可知,电路的总功率变小。
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16.【答案】(1)A
(2)②
(3)不变
【知识点】时间的测量;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地球的公转规律进行分析;
(2)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据以上分析解答。
(3)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1) (1)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漏刻改箭”从根本上是由于地球的公转所致;
故选A;
(2)漏刻是一种典型的等时计时装置,计时的准确度取决于水流的均匀程度;读图可知,水壶的刻度变化取决于②号楼漏水壶的液面高度,因此应使②中液面高度恒定。
(3) 受水壶的浮舟漂浮在壶中,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随着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
17.【答案】(1)收缩
(2)构成氧化铝分子的原子数量比铝原子多
(3)竖直向上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人体体温调节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1确定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个数的变化即可;
(3)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1)在环境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肌肉快速收缩增加产热,以维持正常体温。
(2) 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据图分析固体质量增加的微观解释是:构成氧化铝分子的原子数量比铝原子多。
(3)在图3中,容器的重力和转动轴对容器的支持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18.【答案】(1)呼吸作用
(2)过程A
(3)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分离,与氧气结合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为机体提供能量;
(2)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3)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
【解答】 (1)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一氧化碳中毒后,血氧饱和度偏低,导致了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供应不足。
(2)图3中过程A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表示肺循环。过程B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表示体循环。血液离开身体进入ECMO管道,它就被泵入一个氧合器,或人工“肺”,在那里氧气(好空气)被加入血液,二氧化碳(坏空气/废气)被去除。然后加热处理过的血液,再回到病人体内,因此相当于图3中的过程A。
(3)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吸氧后,血液的含氧量会逐渐恢复,此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分离,而与氧气结合,因此病人就会恢复正常。
19.【答案】(1)小
(2)匀速直线运动
(3)M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 (1)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2)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排球在地面上留下的黑色圆斑大小取决于其弹性势能的大小,分析排球在从M到N点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进而做出判断。
【解答】 (1)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个水平放置的筷子上,用吸管对着中间使劲吹气,发现乒乓球向中间靠拢。因为两个乒乓球中间的气体流速大,气体压强小,形成了气压差。
(2)乒乓球到达反弹的最高点B点时,在竖直方向上速度为零,但在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此时一切外力消失。此后,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3)排球在从M到N点的过程中,由于和空气摩擦做功,消耗了一部分机械能,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所以在M点的机械能大于在N点的机械能,在M点转化的弹性势能比在N点转化的弹性势能大,在M点发生的弹性形变大,所以在M点的地面上留下的黑色圆斑更大。
20.【答案】(1)神经中枢
(2)增加
(3)①炎热环境,人体体温上升,人体会分泌汗液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维持体温相对恒定。②某地区夏季水的蒸发量大,降水量也大,维持地区水资源的相对稳定。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胰岛素可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3)人体内的体温调节,以及自然界水的蒸发和降水的平衡知识解答。
【解答】 (1)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数字化控制平台能接受血糖传感器传来的兴奋,又能将兴奋传给胰岛素泵,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进食后,胰岛素泵将适当增加胰岛素的注入量,以降低血糖。
(3)人体在不断地变化中实现自我稳定。除人体内血糖的相对稳定以外,其它稳定与变化的例子:
①炎热环境,人体体温上升,人体会分泌汗液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②某地区夏季水的蒸发量大,降水量也大,维持地区水资源的相对稳定。
21.【答案】(1)
(2)硝酸银
(3)Fe(或 Zn、Mg等)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滤液中的溶质;
(2)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单质和硝酸铜溶液;
(3)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1)在四种金属种,只有镁和铝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硫酸镁,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和过量的;
(2) 步骤Ⅱ加入的适量的X是一种盐,则X是硝酸银;
(3)硝酸铜和金属Y反应生成铜单质,则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铜前面的金属就行,即Y为Fe(或 Zn、Mg等)。
22.【答案】(1)物理变化
(2)
(3)能够实现水和氧气的循环,帮助维持宇航员日常生活。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3)可从物质循环利用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蒸馏时,水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因此发生物理变化;
(2)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水和甲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 结合太空站环境,说明这种方式制取氧气的优点:能够实现水和氧气的循环,帮助维持宇航员日常生活。
23.【答案】(1)2 和4
(2)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2)①根据反应过程向外放热分析能量转化;
②封闭容器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
③从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或者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的角度分析溶液pH的变化。
【解答】(1)稀盐酸滴入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滴入锌粒中生成气体,滴入铜片中不反应,滴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因此没有明显现象的是2和4;
(2)①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不断放热,则能量变化为: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② 有同学提出换用压强传感器也可以推导出相同的实验结论,其理由是: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③如果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则pH不断减小,然后保持不变;
如果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溶液,则pH不断增大,然后保持不变;
如下图所示:
24.【答案】(1)控制小球的初始速度相同
(2)木块在水平面移动的距离大小
(3)速度相同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4)不能,质量大的木块具有的初始动能大,在水平桌面摩擦力也大,根据W=FS,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块移动的距离差不多,无法说明动能和质量无关。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则速度越大;
(2)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纸盒,纸盒克服摩擦力做功,根据W=fs知纸盒运动的距离越远,它克服阻力做功越多,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3)根据图片确定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虽然质量大的金属块的动能大,但是相应的阻力也增大,根据W=fs可知最终运动的距离几乎相等。
【解答】(1) 实验中将小球放置相同高度的目的是控制小球的初始速度相同;
(2)甲、乙实验中,可通过测量来纸盒推动木块的距离来表示物体动能的大小;
(3)根据图甲、乙知小球下滑的高度相同,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质量越大,纸盒被推的越远,小球的动能越大;
(4)物体从同一高度滑下来,质量大,重力势能大,转化得到的动能大,质量大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大,虽然质量大的金属块的动能大,但是相应的阻力也增大,根据W=fs可知最终运动的距离几乎相等。
25.【答案】(1)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2)该试管保温在0℃,酶失去活性,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
(3)使淀粉溶液和唾液都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再混合发生反应
(4)将70℃的2毫升1%淀粉溶液冷却至37℃后,再滴入碘液,观察现象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在对照实验中,探究的因素保持不变的为对照组,探究的因素改变的为实验组;
(2)试管B中溶液变蓝,说明淀粉仍然存在,即淀粉没有被唾液分解;
(3)唾液淀粉酶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保持最大活性;
(4)探究高温对淀粉分解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温度,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需要只改变温度,而保持其它因素相同,即实验表格空白处应填入:淀粉糊1毫升、唾液2毫升;
(2) 试管B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该试管保温在0℃,酶失去活性,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
(3) 淀粉溶液和唾液混合前,先进行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使淀粉溶液和唾液都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再混合发生反应;
(4) 试管C不变蓝,某同学认为高温使淀粉发生分解,另一位同学则认为高温使淀粉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恢复常温后,淀粉仍具有原来性质。为此, 补充实验如下:将70℃的2毫升1%淀粉溶液冷却至37℃后,再滴入碘液,观察现象。
26.【答案】(1)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将细铁丝绕在火柴上并点燃,待火柴燃烧完后,立即将铁丝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
(3)通过实验可知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燃烧,细铁丝比粗铁丝的比表面积更大
(4)反应温度、氧气浓度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铁丝燃烧时会生成高温熔融物,如果滴落瓶底会引起瓶底炸裂;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过程解答;
(3)根据比表面积对燃烧的影响解答;
(4)燃烧条件包括: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1)在做铁丝燃烧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水,其目的是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 点燃细铁丝的具体操作是:将细铁丝绕在火柴上并点燃,待火柴燃烧完后,立即将铁丝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
(3) 细铁丝比粗铁丝更容易被点燃的原因为: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燃烧,细铁丝比粗铁丝的比表面积更大;
(4) 结合以上信息,除比表面积外,请再写出两个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反应温度、氧气浓度。
27.【答案】(1)
(2)小灯泡断路
(3)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灯泡的电阻越大
(4)不正确,当电流相同时,时,此时当电流相同时,前面两次测得的总电压不相同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分析解答;
(2)在测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如果灯泡发生断路,那么整个电路发生断路,此时整个电路没有电流,此时灯泡不发光,电压表和电流表没有示数;
(3)根据图2分析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变化规律;
(4)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结合U总=U1+U2分析总电压的数值是否保持相同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即它的“-”接线柱接在变阻器左下角的接线柱上,“3”接线柱接在右上角的接线柱上,如下图所示:
(2) 该同学按如图1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压表始终为0伏,电流表始终无示数,如果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正常,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小灯泡短路;
(3)根据图2可知,当灯泡电压增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逐渐减小,根据可知,灯泡的电阻逐渐增大,那么得到结论: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灯泡的电阻越大。
(4)我认为该同学画的虚线不正确,理由是:当电流相同时,时,此时当电流相同时,,即前面两次测得的总电压不相同。
28.【答案】(1)分解者
(2)浮萍
(3)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在食物链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甲图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浮萍→河虾→鲤鱼→白鹭中,浮萍的能量最多;图乙是该食物链中流动的相对能量柱状图,则C对应的生物是浮萍。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三垟湿地曾有发生违法电鱼事件,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其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9.【答案】(1)电磁感应
(2)汗液蒸发
(3)解: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0mg×2×90%=0.9g,
得到生理盐水的质量=,
需要加水的质量=100g-0.9g=99.1g。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电磁感应;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
(2)人体的散热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3)用盐丸的质量×90%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再根据“溶液质量=”计算生理盐水的质量,最后减去氯化钠的质量得到需要加水的质量。
【解答】(1)当参赛者通过起点和终点设置有磁场的感应带时,会激发芯片产生电流发送编码信息,系统实时获取计时信息。该芯片计时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2) 参赛选手在剧烈运动后体温仍然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散热的方式为汗液蒸发。
30.【答案】(1)重力势能
(2)2×107J
(3)重物提升速度越大,阻力越大,则克服阻力做的功越大,机械效率则越小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物体由于被举高而产生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2)由图得出,当竖井内重物以10m/s速度上升时的机械效率,而机械效率等于储存的能量与消耗的电能之比,据此求出消耗的电能。
(3)根据图3分析矿井储能装置机械效率随速度的增大在减小的可能原因。
【解答】(1)储能时,消耗电能,电机工作抬升重物,将电能以重力势能形式存储。
(2)由图得出,当竖井内重物以10m/s速度上升时的机械效率为75%,
由可得消耗的电能:。
(3)由图3可知,重物受到的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速度增大、阻力增大,克服阻力做的额外功增大,在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效率减小。
31.【答案】(1)粉末状气体不易穿过,小球状反而增大接触面积,快速吸收二氧化碳;粉末状容易被人体吸入
(2)解:100克吸收剂中含氢氧化钙74克,设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44 74
x 74克

解得:x=44克;
1.1 克/分钟-0.1克/分钟=1 克/分钟
100克吸收剂理论上能够工作的时间: 。
(3)封闭式面罩更合理,因为能够重复利用没吸收完的麻醉气体和部分呼出的氧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吸收剂的特点分析回答;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防尘塞计算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结合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分析回答;
(3)根据麻醉机呼吸面罩的作用分析回答。
【解答】 (1)麻醉机的二氧化碳吸收器中的吸收剂常做成小球状,而不是粉末状,这样做是因为:粉末状气体不易穿过,容易被人体吸入,小球状反而增大接触面积,快速吸收二氧化碳。
(3)麻醉机呼吸面罩选择密闭式呼吸面罩,能够重复利用没有吸收完的麻醉气体和部分呼出的气体。
32.【答案】(1)越大
(2)两端分到电压 伏-1.8伏=1.2伏;
电路中的电流. ;
电阻丝接入部分的电阻 ;
查图丙可知,电阻丝接入部分的长度. 米,
答:电压表刻度为1.8伏的位置上所标注的跳远距离应为1.5米
(3)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乙图中电阻AB与R0串联,由图乙可知,跳远距离越远,闭合的开关距离起跳点越远,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大;
(2)首先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计算两端分到电压,再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根据计算电阻丝接入的电阻,最后根据图像确定电阻丝接入的长度。
(3)利用小灯泡、电铃、压力开关S1等元件在原电路图上增加一条电路,起跳踩线时同时有亮灯和声音提醒,说明小灯泡、电铃同时工作。
【解答】 (1)乙图中电阻AB与R0串联,由图乙可知,跳远距离越远,闭合的开关距离起跳点越远,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大,电压表测量电阻丝两端电压,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电阻越大,电阻两端电压越高,因此跳远距离越远,电压表的示数越大;
(3)利用小灯泡、电铃、压力开关S1等元件在原电路图上增加一条电路,起跳踩线时同时有亮灯和声音提醒,说明小灯泡、电铃同时工作,电路设计如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