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测试卷
2025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史记》记载,春秋后期,越国的谋臣计然为越王勾践提出了几点经商之术:一是“知时用”,即要从市场的供求余缺上判断市场需求,认识市场规律;二是“务完物”,即要妥善贮藏所收货物,以免变质蚀本;三是“无息币”,即资金周转要快。据此可推知,当时()
A.工商食官制度彻底瓦解B.商人成为独立社会阶层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2.汉代规定,“亡逃之科,宪令所急”,吏民只有经过当地政府批准,手续齐备,才可以迁徙或外出办事;在迁徙或外出时,需要通过乡里向县廷申请出人关津的通行凭证,“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这一做法()
A.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B.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3.如图为某学者制作的《唐长安城薪资产区图》。据此推断,他最关注的问题可能是()
A.央地关系与财税控制B.人口膨胀与经济重心南移
C.城市发展与环境协调D.运河开凿与政治权力东移
4.宋人认为,饮茶可“空尘虑”;茶味虽苦,饮之回甘,达“理”而致“和”之境界。据此可知,宋代茶文化()
A.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B.是市民阶层生活的反映
C.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兴起D.蕴含了文人的精神追求
5.《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删去其中八十五条,且“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这体现了()
A.专制势力的发展B.科举地位的提高
C.儒家思想的固化D.社会发展的停滞
6.下图是1901年发表于西方杂志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桌上有一大盘水果,上面标着“中国赔款”,用一根细绳悬挂在桌子上方的是一把巨大的剑,上面写着“中国的觉醒”。该漫画旨在揭示()
A.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侵华的步伐
C.清朝统治日益腐巧无能D.列强彻底瓜分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
7.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
的原则,并进行了大规模开放空间建设:一是把贵族私家花园辟为开放空间,如玄武湖、瞻园等;二是建立了一些新的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等。这表明当时中国()
A.自然环境影响城市建设B.公共事业立法持续完善
C.城市规划理念不断进步D.治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8.1933年“红五月”一个月内,江西苏区全省就扩大红军约2.5万人,太大突破扩红1万人的计划。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要像江西老表学说话呐!”据此可知,“扩红”运动()
A.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B.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
C.促进敌后抗日力量发展D.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9.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左下角的小船好比“小农经济”,右边的大轮船象征着“生产合作社”。该漫画意在说明()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B.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存在私营经济
C.土地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化
D.精神文明必须与物质文明相互适应
10.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这一报告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D.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最为缓慢
11.下表为罗马法中有关继承制度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
表1
规定 时期
法定继承以血缘关系为依据 共和国时期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帝国初期
遗产须在家族内部传承 帝国中期
遗产可分配给家族以外的人 帝国晚期
A.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性B.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12.在拜占庭帝国只有皇帝才能穿着丝质披风与紫色罩衫,任何人制作或私藏紫色衣物都要以叛国罪论之;在受到皇帝接见时,不同等级的外国使节需要换上拜占庭人的服装,法兰克人因级别低而没有资格穿披风。这表明拜占庭帝国()
A.把维护皇帝权威作为统治核心B.以服饰等级强化周边国家秩序
C.视紫色为王室最尊贵颜色象征D.借服饰管理构建帝国身份意识
13.14世纪中叶以后,尼德兰和法国的风车、水车的价值受到世人更多的重视,强有力的排水机得以发明,鼓风炉得到广泛运用,机械也逐渐发展。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短缺刺激了技术应用B.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D.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4.美国的锡拉丘兹自18世纪之后便以制盐业为主要产业,最初是用骡子驮盐包向西运往五大湖区。伊利运河的开通迅速刺激了西部对盐的需求,使锡拉丘兹成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业城市。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B.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发展
C.市场需求促进交通的迅速改善D.区域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转型
15.1919年6月,战胜国在巴黎签订《凡尔赛条约》。美,英,法三国代表起草条约的方式举行秘密会议,向世界发号施令,不征求中立国的意见和劝告,不给德国人提出异议的机会,没有主要国家的重要社会、经济团体的参加。德,俄被排斥于国联之外。这()
A.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B.削弱了德日军国主义势力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D.凸显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16.据卫星资料显示,近年来,北极多年冰在过去30年间锐减95%: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1.8℃,对此,联台国警告,各国必须比(巴黎协定)承诺更进一步,否则将面临地球变暖2.5℃-2.9℃的风险。这表明()
A.人类活动负面效应难以消除B.气候问题解决亟须加强国际合作
C.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首要问题D.气候问题与经济的发展难以协调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按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要从史料来源、数量、类型、多个史料能否互证等角度思考史料的可信度。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等
材料二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大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6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加以说明。(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不断回答中国的问题,用新的理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表2
现实问题 理论创新
中国近代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与封建落后文化有关,中国封建的农耕文明抵御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中国问题,回答了要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等重大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打下了制度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临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②
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究回答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谢春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回答中国问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格①②③处的空缺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回答中国问题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6分)
19.音乐不仅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改变了社会的等级秩序,贝多芬真切感到,自由将照亮一切。......1804年贝多芬曾创作《英雄交响曲》欲献给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称帝时,贝多芬立刻将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欧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贝多芬的影响下,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们以自由为旗帜,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曾把贝多芬的音乐带到了统一德国的战场上。
-摘编自央视国际《音乐家一贝多芬》解说词
材料二 1934年12月6日,《桃李劫》在上海金城电影院公映,《毕业歌》的旋律从银幕飞向了大街小巷。即便是在当时较为偏远的内陆城市,《毕业歌》也在当地学生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革命家余建亭回忆:“《毕业歌》中的“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唱后或者听后使人产生悲愤的情绪......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歌声鼓舞着人们起来斗争,挽救危亡。”新中国建立后,《毕业歌》继续在建设岁月里熏陶着一代代青年,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毕业歌》历久弥新,愈加嘹亮,成为一代代青年的青春必唱,更见证着他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
-摘编自邹赜韬《从上海唱响的<毕业歌>何以激励全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贝多芬音乐创作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概括其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毕业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其能够“历久弥新,愈加嘹亮”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冷战的终结标志着国际关系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当时人们很难立即给这个时代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后冷战时代”便成为描述冷战后世界最流行的用语。但是,人们并不甘于一直使用这个词汇。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对“后冷战时代”进行一种新的推测和判定,如“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新中世纪时代”“开放社会时代”“环境时代”“大市场时代”“资本治下的和平”“单极时代”“空白期”和“公民权利时代”等。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验证着以上种种推论的合理性。不难发现,以上每一种推论都很容易在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演进中找到其合理性的影子,但任何一种推论都难以概括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全貌。原因正如基辛格所言:“以前从未有一种世界秩序的成分,它们的互动能力和目标都变化得如此迅速、深刻和全球化。”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成文)
江西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答案
1-5CBCDA6-10DCDAC11-16DDABAB
17.(1)田中正明是日本右翼势力代表,狂热否定日本罪行;写作目的服务于日本政治诉求;主要史料是没有公开的日记,带有极强主观性,可信度不足;史料来源较为单一;史料经过明显篡改;使用史料论证逻辑存在缺陷。(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判断:可信度高。(1分)
说明:这些史料都是当事者或亲历者提供,可公开查阅,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史料类型多样,信息互证;史料数量较为丰富;史料有不同的来源。(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8.(1)内容:①新中国成立,国家面临稳定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现实问题,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问题,在前苏联暴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迫切问题。②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6分,言之成理即可。回答要符合时代环境,标明时间段和重要大事,内容完整,②中准确写出三方面内容,③中必须写清社会矛盾变化问题。)(2)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服务国家战略;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6分,言之成理即可)19.(1)时代特征: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启蒙
思想的广泛传播);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任答2点即可,每点2分)
影响:促进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答出1点给2分)
(2)背景:日本大举侵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任答2点)
原因:凝聚了民族精神;能够推动民主革命进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1点1分,答出2点即可给满分)
20.示例一:
看法: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时代。
阐述: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的五极格局。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的五极都建立在相对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上。它们拥有全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打击力量以及几乎全部核武器,还掌握着全世界的主要科技力量,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成员。当然,五极的分量并不相等,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占有明显优势,并将冷战的结束视为其独霸全球的绝好机会。美国把获得全球的领导地位确定为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军事科技,积极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凭借其多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世界第一的综合国力。因此,“一超多强”符合这种正在形成的世界格局。
示例二
看法:政治多极化趋势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阐述: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两极格局下的世界走向多极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持续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的结束,开始向多极格局过渡。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因而必然是“多极”的。政治上,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各国都在竭力发展自己的国民经济,以期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各国科技迅速发展。文化上,世界存在多种文明,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企图用一种文明取代其他各种文明,也是绝对做不到的。总之,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是历史必然趋势。
示例三
看法:冷战后的世界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阐述:冷战后的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和平的世界有利于互利互荣,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核武器的震慑作用,使一些大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一些大国仍然固守冷战思维,极力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力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资源、民族与宗教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激化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但同时也由于国情区情的不同,地区性与民族性矛盾在所难免,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