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A)(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A)(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A)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根据拼音,写同音字。 (8分)
1. yā 乌( ) ( )送 ( )轴 ( )梨
2. jù 畏( ) ( )全 ( )体 ( )本
二、选择正确答案。(8分)
1.下列词语中,字的音、形、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眨眼(zhǎ) 幼稚 赴汤蹈火(热水)
B. 惆怅(chóu) 防卸 自愧弗如(不)
C. 屐齿(jī) 严峻 无独有偶(偶然)
D. 剔除(tì) 残暴 焉知非福(怎么,哪里)
2.“浣溪沙”是 ( )
A.诗名 B.词名 C.词牌名 D.标题名
3.下列诗人、诗题与分类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建——《十五夜望月》——抒情诗
B.叶绍翁——《游园不值》——写景诗
C.于谦——《石灰吟》——咏物诗
D.王之涣——《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4.下列故事与历史人物赵括有关的一项是 ( )
A.纸上谈兵 B.卧薪尝胆 C.负荆请罪 D.四面楚歌
三、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积累填空。(10分)
1.《为人民服务》是 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作者引用了汉代文学家 的名言“人固有一死, , ”来阐释人死的意义的不同。作者认为,张思德同志的死 ,因为他是为 而死的。
2.春节,王安石用“ ,春风送暖入屠苏”展现万象更新;清明,杜牧用“清明时节雨纷纷, ”描绘凄迷心境;中秋,苏轼用“但愿人长久, ”遥寄美好祝福;重阳,王维用“ ,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无限思念。
四、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共5 处)(5分)
几场春雨过后,沉寂的大地逐渐开始慢慢苏醒。此时的小山村,景色也更加着迷。只见那几十户白墙灰瓦的人家,错落有致地依着山路排列着。山路两旁是挺拔的白杨、苍翠的塔柏。山上的桃树、梨树硕果累累;山下的田野,麦浪起伏,一片金黄。
五、语文与生活。(12分)
绿洲小学六年级开展“经典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前,同学们深入讨论。(3分)
对该读什么书,形成了三种观点:
吕小海:读经典的书,就开阔了精神的视野。王玲玲: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白艳秋: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我认同 的观点。理由是:① ;② 。
2.活动中,同学们积极交流。(7分)
(1)请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广博的阅读,让我们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遍览奇山秀水之貌,还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我从孔子的《论语》中读出了 ,从屈原的《楚辞》中读出了 ,从李白的诗行里读出了 ,从苏轼的词话里读出了 。
A.豪放的情怀 B.人生的豁达 C.智慧的思考 D.浪漫的心境
(2)在《水浒传》中有这样的语言描写:“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 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都杀了!”(2分)
书中,说这话的是 (填姓名或绰号),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 。
(3)照样子,结合“诗歌主题阅读”推荐古诗词。(3分)
3.活动后,人人要讲述一个“千古风流人物”的故事。(2分)
我想讲一个我国“民族英雄抵御外来入侵”的故事。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是 ,他的主要事迹有: 。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7分)
(一)美丽的晕(8分)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在甲骨文中,就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牵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但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因为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 1052 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概率是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持续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时,未来12至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持续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③自然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2分) ( )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美丽的光象
D.由于折射角不同才显出各自本色
2.下列对第④自然段的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A.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白如蚕丝的云层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白如蚕丝的云层反射形成的
3.第⑥自然段中运用的说法方法是(2分) ( )
A.作比较 列数字 B.举例子 列数字 C.下定义 列数字 D.分类别 列数字
4.下列对本文说明顺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二)姥姥的端午(19分)
王 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梦境中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她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熬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谣里。
④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有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蹚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荫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就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上,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进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第②自然段写姥姥的絮语和动作,体现出姥姥 的特点。(2分)
2.本文除了第③自然段写“我”童年时“姥姥的端午”,还写了 、 和 这三个端午。(3分)
3.第④自然段中“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和第⑤自然段中“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体现了姥姥 和 的情感。(4分)
4.第⑨自然段主要写的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 (3分)
5.请写一写你对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这句话的理解。(4分)
6.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 (3分)
七、习作。 (30分)
生活中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不期而至的风雨。有时让人忍不住欢笑,有时又让人忍不住落泪;有时让人忍不住愤怒,有时又让人忍不住叫好……忍不住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往往能流露出一个人的真感受、真想法、真性情。
请以“我忍不住 ”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不要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期末测试卷(A)
一、1.鸦 押 压 鸭 2.惧 俱 具 剧
二、1. A 2. C 3. D 4. A
三、1.毛泽东 司马迁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比泰山还重 人民利益 2.爆竹声中一岁除 路上行人欲断魂 千里共婵娟 遥知兄弟登高处
四、①删去“逐渐”或“开始慢慢”。 ②将“着迷”改为“迷人”。 ③将“错落有致地”与“依着山路”调换位置。④将“硕果累累”改为“繁花朵朵”。 ⑤将“金黄”改为“碧绿”。
五、1.示例:吕小海 读经典的书,可以了解历史,扩充知识读经典的书,可以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1) C D A B (2) 李逵 鲁莽率直、疾恶如仇(3)示例:江南春 忆江南 江南 3.示例:林则徐 虎门销烟、防卫边疆
六、(一)1. A 2. B 3. D 4. C
(二)1.无微不至地关爱孙儿 2.姥姥从老家搬到城里时“姥姥的端午” 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 姥姥去世次年“姥姥的端午” 3.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 怀念乡村农家生活 4.姥姥年轻时的秀丽形象 ①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②补写姥姥的外貌,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 5.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为“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着“我”,影响着“我”,让“我”永生不忘、终生受益。 6.本文叙写的对象就是姥姥,把姥姥的形象放在具有深意的端午里来刻画,体现出姥姥与端午的情缘,体现出她勤劳能干的品格,也表达了作者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七、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