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期末复习课)-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期末复习课)-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
考点一 高寒的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4·石家庄学业考)雪域高原沧桑巨变,高质量发展前程似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纪念日。63年来,西藏在现代农业、交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不断发展。图1是西藏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为庆祝纪念日的场景。
【因地制宜析条件】
(1)7月西藏平均气温多在 ℃以下,主要分布规律是 。
(2)西藏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关。请完成西藏自然要素关联图。
海拔 →气候 →雪山连绵,
广布
【质量发展找优势】
(3)旅游业是拉动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众多游客经 铁路至拉萨,欣赏西藏最著名的旅游景观 (图2所示)。它是 教建筑,是西藏的象征。
(4)农牧业具有特色。图3反映 族春耕播种,她播撒的是西藏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的种子。牧业的特色畜种是 。
(5)说出西藏适合发展的新能源。 。
1.影响青藏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该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质肥沃,成为青藏地区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也称河谷农业。
2.青藏地区农作物高产的原因: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2)气温低,生长期长。
(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素材)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 000米以上,以畜牧业为主,但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的林芝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最低处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海拔155米,春季均温16 ℃,夏季均温21 ℃。低处正好面向印度洋开了一个大缺口,造成了林芝特殊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年降雨量650 mm左右,年均日照2 022.2 小时,是西藏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之一,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林芝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影响该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因素是 。
考点二 三江源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4·江西学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高天寒,雪山连绵,湖泊星罗,沼泽密布;这里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河流众多,是江河之源。20世纪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1示意三江源地区山河分布,图2为环保人士与野牦牛的“对话”。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 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国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族。
(2)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地势高对气温及动、植物的影响。
①对气温: ;
②对动、植物: 。
(3)环保人士在三江源地区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还野牦牛一片生存空间,我国政府及环保人士采取了哪些措施
1.三江源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直接影响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2.三江源的最初水源来自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水量受气温影响。
3.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措施一般包括“退耕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方面。
  (素材)2024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等作用。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三江源湿地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地下冻土层影响下渗
②气温低,蒸发量小
③降水丰富,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④河流密度小,河道平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措施不符合三江源湿地环境保护的是 ( )
A.退耕还草(林) B.全面禁猎
C.休牧育草 D.大力发展湿地旅游期末复习课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答案:①4 000,②高寒,③青海,④牦牛,⑤雅鲁藏布江,⑥青稞,⑦长江,⑧澜沧江,⑨二。
考点一 高寒的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4·石家庄学业考)雪域高原沧桑巨变,高质量发展前程似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纪念日。63年来,西藏在现代农业、交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不断发展。图1是西藏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为庆祝纪念日的场景。
【因地制宜析条件】
(1)7月西藏平均气温多在14℃以下,主要分布规律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2)西藏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关。请完成西藏自然要素关联图。
海拔高→气候寒冷→雪山连绵,
冰川广布
【质量发展找优势】
(3)旅游业是拉动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众多游客经青藏铁路至拉萨,欣赏西藏最著名的旅游景观布达拉宫(图2所示)。它是佛教建筑,是西藏的象征。
(4)农牧业具有特色。图3反映藏族春耕播种,她播撒的是西藏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的种子。牧业的特色畜种是牦牛。
(5)说出西藏适合发展的新能源。地热能、太阳能、风能。
1.影响青藏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该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质肥沃,成为青藏地区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也称河谷农业。
2.青藏地区农作物高产的原因: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2)气温低,生长期长。
(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素材)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 000米以上,以畜牧业为主,但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的林芝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最低处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海拔155米,春季均温16 ℃,夏季均温21 ℃。低处正好面向印度洋开了一个大缺口,造成了林芝特殊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年降雨量650 mm左右,年均日照2 022.2 小时,是西藏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之一,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林芝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答:林芝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较充足;日照时间长;降水较多,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影响该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因素是热量。
考点二 三江源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4·江西学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高天寒,雪山连绵,湖泊星罗,沼泽密布;这里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河流众多,是江河之源。20世纪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1示意三江源地区山河分布,图2为环保人士与野牦牛的“对话”。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国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藏族。
(2)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地势高对气温及动、植物的影响。
①对气温: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②对动、植物:数量少,以耐高寒的动、植物为主。
(3)环保人士在三江源地区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答:高寒、缺氧、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多雪山、沼泽等,道路艰险。
(4)为还野牦牛一片生存空间,我国政府及环保人士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建立自然保护区。
1.三江源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直接影响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2.三江源的最初水源来自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水量受气温影响。
3.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措施一般包括“退耕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方面。
  (素材)2024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等作用。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三江源湿地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下冻土层影响下渗
②气温低,蒸发量小
③降水丰富,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④河流密度小,河道平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措施不符合三江源湿地环境保护的是 (D)
A.退耕还草(林) B.全面禁猎
C.休牧育草 D.大力发展湿地旅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