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 4 月素质教育质量检测
八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分)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你选择的选项代号(ABCD)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2021年9月中国从二氧化碳开始人工合成淀粉轰动全球。人工合成淀粉对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可支持的阶段为:
①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②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大分子
③有机大分子形成多分子独立体系 ④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A.①② B.① C.②③ D.②④
2.“鲸是从古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下列说法能支持这一猜想的是:
A.鲸的前肢骨排列与哺乳动物接近
B.鲸胎生,且具有胎盘这一结构
C.发现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鲸类化石
D.鲸的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3.2025年2月,我国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首次提到在我国福建省发现的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此项发现改写了鸟类演化的历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对化石的纵向比较能推断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B.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
C.“政和八闽鸟”化石说明古代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
D.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可以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4.生命的演化不可逆转,但在科学家的努力下,生命的诞生、物种的进化等种种谜团,正在被逐步揭开。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A.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能从外界获取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进行繁殖等
B.玫瑰的刺和仙人掌的刺属于同源器官,可以证明两者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各种证据证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
D.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由古代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 25 张,放在一块黄布上,让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黄布相当于“生活环境”,同学是“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B.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
C.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动物不易被发现,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有利
D.若换成红布,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纸片数会基本相同
6.科学家通过对小熊猫、大熊猫、浣熊和棕熊的DNA 及其他一些证据的分析,绘制出了这4种动物的亲缘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种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小熊猫和浣熊
B. DNA 相似度越高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C.4种动物身体结构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4种动物由共同的祖先经过长期进化而来
7.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B.人类进化过程经历的各个阶段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智人
C.人类不同种族的差异是不同地域环境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D.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
8.科学家对我国北方地区距今3.3万年~3400年的25个古东亚人的基因组数据研究发现,突变基因 E最早出现在距今1.9万年前,这是距今最近的极寒时期末期,该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古东亚人化石为人类进化提供了证据
B.分析可知突变基因 E 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
C.环境改变导致基因 E突变产生了不利的变异
D.现代人具有基因 E的人群比例可能高于古东亚人
9.从森林古猿到“露西”少女,人类经历了艰难的进化历程。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A.前肢灵活、下肢粗壮是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异
B.古人类存在过度繁殖的倾向是其进化的基础
C.遗传和变异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D.人类学家将能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10.在测定人和其他生物体内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时,科学家发现人与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猩猩、猕猴等几种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差异分别是0.27%、0.65%、2.38%、2.78%、3.89%。这些证据支持的结论是:
A.研究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能为人类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猩猩、猕猴都属于类人猿
C.5种动物中,黑猩猩和人的亲缘关系最近
D.5种动物中,猕猴和人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11.地衣是由藻类(a)和真菌(b)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可表示为:
12.李萌同学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后,绘制了如下概念图,下列甲、乙、丙、丁对应正确的是:
A.甲——生态 B.乙——环境
C.丙——适应 D.丁——影响
1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14.研究人员发现高粱进入灌浆期之后大量麻雀会飞到农田周围伺机偷食,但是在571份高粱自然变异群体中,接近46.7%的高粱品种麻雀不喜欢吃。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高粱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麻雀对不同高粱籽粒有偏好可遗传给后代
C.麻雀的取食使得高粱发生了有利变异
D.该研究成果对农作物的鸟害防治有一定启发
15.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 Y
B.四种绿藻中 X 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四种绿藻分布说明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D.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16.蝙蝠食性复杂,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蝙蝠是多种人畜共患疾病的病毒天然宿主,但自身却不被病毒感染而患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蝙蝠的双重呼吸为其空中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B.蝙蝠为病毒天然宿主,说明二者为寄生关系
C.蝙蝠捕食昆虫获得能量,蝙蝠积累的能量通常少于昆虫
D.蝙蝠因大量捕食昆虫,对农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17.种植小麦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清除田里的杂草,主要目的是:
A.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B.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8.在某岛上物种丰富,但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狼和驼鹿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0世纪50~90年代,科学家对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进行了持续调查,发现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看出 1955 年至 1980年狼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B.狼和驼鹿相互制约,不影响其他物种数量的持续增长
C.若鹿大量死亡,则狼的数量短时间内会迅速下降
D.岛上物种丰富,狼和鹿存在捕食关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19.如图是某生态模式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玉米固定太阳能开始
C.若无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度会降低
D.微生物分解产生的能量可被生产者再次利用
2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B.图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
C.②③④过程的实质都是细胞的呼吸作用
D.甲是生态系统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二、综合题
21.(6分)图一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类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图二所示的是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抽成真空后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气体从a处泵入玻璃仪器内,再将 B中的水加热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在A内放电7天,经b冷却后,产物可在c处提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中,甲、乙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 。
(2)分析图一中的进化树可推测出:从生活环境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 。
(3)图二 A 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 ,图二中的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 。
(4)分析图二C处提取的液体可发现里面含有 等物质,从而验证了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中 阶段的可能性。
22.(6分)科学家在观察研究某小岛上一种啄木鸟的进化特点时,发现这种啄木鸟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昆虫。他们测量了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以及这种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分析关系图可知,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多数为 cm左右,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数在 cm左右。
(2)啄木鸟喙长短的差异,昆虫在树干上钻洞深度的不同,这都源于生物的 。一 啄木鸟喙长度/cm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cm部分昆虫钻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鸟喙的长度,保证了总有昆虫能够幸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 给后代。
(3)啄木鸟具有适于凿树洞的坚硬锋利的喙、能伸缩且尖端带勾的长舌等特征,这说明生物对环境具有 ,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这些都是 的结果。
23.(6分)图一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图二表示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
(2)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一所示生物类型外,还存在一类生物成分,即是图三中的[ ] ,图三中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理作用有 (用数字表示)。
(3)图二所示A、B、C、D分别对应图一中某条食物链上的一种生物,其中A、D对应的生物名称分别是 。
(4)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为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作为中学生,你可以做的是: (从减少 CO 排放和增加CO 吸收两方面各答一条)。
24.(6分)下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①~④表示生理过程,图二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沿某食物链流动示意图(单位:KJ)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包含 条食物链。其中蛇作为四级消费者的食物链有 条。
(2)图二中进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是 KJ,分析图二可以发现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3)分析图一中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若使蜘蛛获得1KJ 能量,从理论上讲需要甲至少提供 KJ 能量。
(4)从图一图二均可以看出碳在食物链中传递的主要形式是 。
25.(6分)麦收后,麦田内的秸秆应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农民的大问题。农民处理秸秆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将秸秆焚烧,焚烧后的草木灰撒入田地中作为肥料。第二种:将秸秆粉碎,然后埋入土壤中作为有机肥。为探究哪种方法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甲组 乙组
一 将事先准备的农田中的土壤分成相同的两份,倒入两个较大的同型号的容器中,种植相同数量生长情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标出甲组和乙组并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
二 取 500克小麦秸秆,焚烧后将草木 灰均匀的埋入土壤中 取500克小麦秸秆,粉碎后均匀的埋入土壤中
三 定期浇水、施肥、松土,进行科学管理
四 每天观察,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录制视频)
(1)焚烧过程中除产生大量烟雾外,还会产生光能和热能,这些能量是由小麦通过 作用贮存在秸秆内的化学能转化的,而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粉碎后埋入的秸秆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分解为 被植物吸收利用,这体现了腐生细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4)如果后期幼苗的生长状况基本相同,你认为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D D A B C A C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C C A A C D B…
二、综合题(共30分)
21. (6分)
(1)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2)从水生到陆生
(3)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4)氨基酸;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22. (6分)
(1)3; 5
(2)变异;遗传
(3)适应性; 自然选择
23. (6分)
(1)鹰和狐狸;鹰、蛇、狐狸
(2)丙; ①②③
(3)植物、鹰
(4)少CO 排放:绿色出行 (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增加( 吸收: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24. (6分)
(1)4; 1
(2)87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5
(4)含碳有机物
25. (6分)
(1)光合;太阳能
(2)秸秆的处理方式(或是否焚烧秸秆)
(3)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4)选择将秸秆粉碎埋入土壤的方式;该方式既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肥,又能避免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