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中考10年真题分类汇编-历史: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安徽中考10年真题分类汇编-历史: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含解析)

资源简介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一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命题点1  原始农耕社会[10年1考]
1.(2024·安徽)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命题点2  炎帝、黄帝等神话传说[10年3考]
2.(2024·安徽)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黄帝与炎帝在涿鹿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改正:
3.(2015·安徽)“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
A.黄帝 B.禹 C.启 D.汤
4.(2017·安徽·第11题节选)走近遗迹,触摸历史,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    。
主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0年1考]
1.(2016·安徽·第13题节选)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的儿子    继承王位,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命题点2  西周分封制[10年1考]
2.(2016·安徽)《尚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命题点3  汉字演变[10年1考]
3.(2020·安徽)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命题点4  商鞅变法[10年4考]
4.(2024·安徽)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5.(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6.(2017·安徽)《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7.(2016·安徽·第12题节选)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命题点5  百家争鸣[10年4考]
8.(2021·安徽)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9.(2019·安徽)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2018·安徽)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11.(2016·安徽·第15题节选)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命题点6  殷墟和都江堰[10年2考]
12.(2023·安徽·第19题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截至2019年7月,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我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部分)
遗产名称 入选理由
A.    商朝晚期的一座古都城,位于今河南安阳。它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以及中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统、古代信仰和社会体系提供了宝贵证据
B.都江堰 灌溉系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处的世界遗产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B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13.(2017·安徽·第11题节选)走近遗迹,触摸历史,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凝聚了    父子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智慧。
主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命题点1  秦朝的制度[10年2考]
1.(2022·安徽)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2.(2020·安徽)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
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命题点2  休养生息政策[10年1考]
3.(2024·安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命题点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0年3考]
4.(2021·安徽)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5.(2019·安徽)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6.(2015·安徽·第11题节选)中外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了      ,教授儒家经典。
命题点4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10年2考]
7.(2024·安徽·第16题节选)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东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改正:
8.(2015·安徽·第14题节选)维护国家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世界各国为此不懈努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立促进了汉族和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改正:
命题点5  秦汉文化[10年2考]
9.(2022·安徽·第16题节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流传,须辨伪存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理论。
改正:
10.(2019·安徽)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造纸术发明前,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有    、    (写出两个);东汉时    (人名)改进了造纸术。
(2)从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个传播方向中任选一个,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3)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说明了什么?
主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命题点1  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10年2考]
1.(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2.(2019·安徽)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命题点2  民族交融[10年1考]
3.(2021·安徽)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命题点3  北魏孝文帝改革[10年1考]
4.(2018·安徽·第12题节选)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命题点4  中华文化[10年4考]
5.(2022·安徽·第16题节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流传,须辨伪存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东晋绘画名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女史箴图》,用笔细劲连绵,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改正:
6.(2021·安徽·第16题节选)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贾思勰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
改正:
7.(2018·安徽·第11题节选)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8.(2016·安徽·第14题节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天工开物》。
改正:
主题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命题点1  隋朝的统一[10年2考]
1.(2018·安徽)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2.(2019·安徽·第16题节选)分裂违背历史潮流,统一是人心所向。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
改正:
命题点2  科举制度[10年2考]
3.(2021·安徽)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4.(2017·安徽·第14题节选)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
改正:
命题点3  “贞观之治”[10年2考]
5.(2024·安徽)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6.(2018·安徽)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命题点4  民族关系[10年2考]
7.(2022·安徽)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8.(2024·安徽·第16题节选)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玄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改正:
命题点5  唐朝对外交往[10年2考]
9.(2015·安徽)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10.(2020·安徽·第19题节选)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指出唐都长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并分析唐朝对外政策给唐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
主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命题点1  重文轻武政策[10年1考]
1.(2020·安徽)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命题点2  宋朝经济的发展[10年4考]
2.(2021·安徽)下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中历 公历 人口总数(口)
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
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
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
宋崇宁年间 1102—1106年 14580885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土地政策的调整
3.(2017·安徽)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4.(2015·安徽)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5.(2023·安徽·第18题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把禅宗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等
根据材料,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命题点3  元朝的统一[10年2考]
6.(2023·安徽)下图为某朝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图。该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2019·安徽·第16题节选)分裂违背历史潮流,统一是人心所向。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279年,鲜卑族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统一,再次实现全国范围的大一统。
改正:
命题点4  宋代市民文化发展[10年1考]
8.(2022·安徽)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命题点5  中华文化[10年4考]
9.(2022·安徽·第16题节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流传,须辨伪存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改正:
10.(2020·安徽·第16题节选)技术进步加速文化传播。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雕版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改正:
11.(2018·安徽·第11题节选)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    的称赞。
12.(2017·安徽·第13题节选)行有道,达天下,美好出行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宋朝发明的    ,应用于航海,保障了人类在大海上航行的方向。
命题点6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流[10年1考]
13.(2024·安徽)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主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命题点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0年4考]
1.(2020·安徽)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所反映的中央政府加强管辖的地区是(  )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东北
2.(2017·安徽·第12题节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清朝设立    ,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3.(2024·安徽·第16题节选)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改正:
4.(2015·安徽·第14题节选)维护国家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世界各国为此不懈努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改正:
命题点2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10年1考]
5.(2022·安徽)成立于雍正年间,由几位满汉亲信大臣组成,被西方人意译为“大顾问班子”的机构是(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
命题点3  中华文化[10年3考]
6.(2024·安徽)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市民文化广受欢迎
C.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7.(2022·安徽·第16题节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流传,须辨伪存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明代昆曲既有南曲的清柔婉转,又有北曲的慷慨激昂,汤显祖创作的《窦娥冤》是其中杰出代表。
改正:
8.(2018·安徽·第11题节选)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命题点4  中外关联[10年3考]
9.(2021·安徽)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历史地图册》
(1)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图中 (填字母),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 (填字母)。
(2)根据图片,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2018·安徽·第15题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11.(2017·安徽·第12题节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明末,    收复台湾,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参考答案与解析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一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命题点1  原始农耕社会[10年1考]
1.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人类定居生活。根据题干材料中“距今8000多年”“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有石锄、石铲”“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等信息可知,当时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C项正确。根据时间可知当时应是新石器时代,A项“处于旧石器时代”错误;B项“形成了早期国家”在题干材料中未反映;D项“产生了贫富分化”,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命题点2  炎帝、黄帝等神话传说[10年3考]
2.× “涿鹿”改为“阪泉”
3.A 【解析】本题考查华夏之祖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黄帝,因为据《史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他是我国古老传说中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生活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故正确答案是A项。
4.黄帝(或炎帝)
主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0年1考]
1.启
命题点2  西周分封制[10年1考]
2.A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武王既胜殷,邦诸侯”,即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分封诸侯,实行分封制。故选A项。
命题点3  汉字演变[10年1考]
3.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汉字文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字并非我国唯一文字,A项错误。由图片内容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C项错误。图片只反映了个别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不能说明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D项错误。图片反映了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B项正确。
命题点4  商鞅变法[10年4考]
4.D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变法。由材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等信息可知,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A项“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B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不符合史实,排除。
5.B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商鞅主张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制定法令;韩非认为法令应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国家治理与社会实际相适应,才能取得成效。所以,二人都提倡因势而变,故答案为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A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C项错误。尊卑有序,在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D项错误。
6.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主持秦国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该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选B项。
7.商鞅
命题点5  百家争鸣[10年4考]
8.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A项错误。“重农抑商”不是老子、孔子的主张,B项错误。“儒道一家”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题干材料内容表明老子和孔子都关心百姓,以民为本,故D项正确。
9.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也提倡“礼”,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故A项符合题意。
10.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局势动荡,诸侯纷争,竞相招贤纳士,以求国家富足强大,从而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B、C两项不符合题意,皆排除。
11.局面:百家争鸣。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命题点6  殷墟和都江堰[10年2考]
12.(1)A:殷墟。
(2)示例
B: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3.李冰
主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命题点1  秦朝的制度[10年2考]
1.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秦朝时郡县制全面推行,故C项符合题意;夏朝时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A项错误;分封制与世袭制并无取代,B项错误;行省制出现于元朝,D项错误。
2.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法制建设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已提出法治思想,B项错误。材料内容未体现“严刑峻法”,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历史,即秦始皇灭六国以后的历史,D项错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秦朝的法律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正确。
命题点2  休养生息政策[10年1考]
3.A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依据题干中“西汉建立之初”“文景时期”“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等信息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B项“尊崇儒术”、C项“盐铁专卖”、D项“版图拓展”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命题点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0年3考]
4.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由图可知,西汉初期封国范围广大,而西汉后期,封国的力量遭到削弱,范围变小,这是因为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故B项正确。刺史制度的确立只是加强对地方官吏、豪强的监督,A项错误。七国之乱的发生只能说明汉初封国势力强大,C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与此无关,D项错误。
5.A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由材料内容可知,侯国直属朝廷管辖,权力较小;而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权力较大,因此推恩令针对的对象是王国,故A项正确,B项错误。郡、县属于中央直接管辖范围,很显然不属于推恩令的对象,C、D两项不符合题意。
6.太学
命题点4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10年2考]
7.× “东汉”改为“西汉”
8.√
命题点5  秦汉文化[10年2考]
9.√
10.(1)竹木简、帛等。蔡伦
(2)示例:
方向③。信息: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解读:造纸术经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等。(答出时间、地点、路径、背景、影响等,言之成理即可)
(3)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和对外交往。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人用帛、竹木简等作为书写材料。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第(2)题,本小题需要学生识读地图。此处,考生最熟悉的当属方向②和③。例如方向③,考生先要说明该方向的含义,具体可从时间、地点、路线等方面做简要介绍。它指的是12世纪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造纸术先是经过陆上丝绸之路由中国传入阿拉伯,再由其传入欧洲。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第(3)题,结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播,它反映了东学西渐,这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科技遥遥领先世界;它也表明,古代科技发明传入世界,这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而科技本身的发展则离不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传播,说明了中国古代积极对外开放,这也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主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命题点1  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10年2考]
1.A 【解析】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的商业发展。由“草市”“军市”“互市”可知,当时商业贸易频繁,A项正确。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B项错误。宋朝时,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与战争相关,故A项错误。人口迁徙有利于民族交融,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D项错误。北方人口迁徙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故B项正确。
命题点2  民族交融[10年1考]
3.A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的礼俗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体现的正是民族交融,A项正确。自汉武帝时起,儒学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正统地位,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政权分立的现象,C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无法反映少数民族的汉化,D项错误。
命题点3  北魏孝文帝改革[10年1考]
4.洛阳
命题点4  中华文化[10年4考]
5.× “阎立本”改为“顾恺之”
6.× “《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7.齐民要术
8.× “《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主题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命题点1  隋朝的统一[10年2考]
1.C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中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避讳现象。古代避讳是避尊者、亲者、贤者的讳。材料中陵阳县名两次更改,其避讳对象是皇后与皇帝,属于避尊者讳,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避讳现象无关。
2.× “宋朝”改为“陈朝”
命题点2  科举制度[10年2考]
3.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由材料可知,宰相薛元超和唐朝皇帝都羡慕进士,这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殿试制度,A项错误。科举制并非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B项错误。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判断下层民众是不是进士的主要来源,D项错误。
4.× “门第”改为“才学”
命题点3  “贞观之治”[10年2考]
5.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置中书、门下”“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等信息可知,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三省六部制度,B项正确。A项“科举取士制度”、C项“藩镇割据现象”、D项“重文轻武政策”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6.A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材料中唐太宗认为,明镜可以让人知道自己的外观是否得体,忠臣可以帮助君王了解自己的过失,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任用忠臣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注意知人善任,如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同时虚心纳谏,如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皆排除。
命题点4  民族关系[10年2考]
7.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它体现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它仅流行于洛阳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科举制度和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故C、D两项错误。
8.× “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命题点5  唐朝对外交往[10年2考]
9.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唐朝时,把印度称为天竺。当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它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D项。
10.(1)地位:国际性的大都会;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文化对外辐射的中心等。(任答两点)积极影响:有利于形成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有利于激发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等。(任答两点)
(2)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等。(任答一点)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第(1)问,第一小问,图片反映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其中包含了陆上丝绸之路,而长安正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整体格局上看,长安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唐文化对外辐射的中心;再结合所学知识,长安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会;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来考虑;首先,它使唐文化受到了外来影响,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另外,它有利于唐朝形成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盛唐气象的形成。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促进了唐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第(2)问,联系图中各文明的兴衰历史,从它们兴盛和衰败的共同原因来谈奥秘所在。
主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命题点1  重文轻武政策[10年1考]
1.C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治国政策。由材料内容可知,宋朝重视任用文人为官,连边防大帅也是文人,这说明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曾实施于汉初,A项错误。兵民合一是一种军事制度,B项错误。外重内轻指的是地方势力强于中央,如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D项错误。
命题点2  宋朝经济的发展[10年4考]
2.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表格内容可知,西汉末至明朝初年,江南地区人口总数大增,这主要是因为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人口总数增长与赋税制度变革无关,A项错误。高产作物的引进始于明朝,C项错误。土地政策的调整与人口总数的增长没有直接关联,D项错误。
3.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由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图片中宋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的表现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体现。故选A项。
4.B 【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反映了发达的农业生产,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反映了精巧的手工技艺,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反映了造船业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发达,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商业的发达,故都反映了繁荣的南方经济。故选B项。
5.政府高度重视;贸易范围广泛;有多条海上商道;以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为主要商品;兼具文化交流。(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考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出信息,并加以概括。由“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可知,政府高度重视。由“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可知,贸易范围广泛;由“茶叶之路”“瓷器之路”“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可得出有多条海上商道,并以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为主要商品。由“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可知,当时的海外贸易还兼具文化交流。
命题点3  元朝的统一[10年2考]
6.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由地图中关键信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且元大都从外向内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7.× “鲜卑族”改为“蒙古族”
命题点4  宋代市民文化发展[10年1考]
8.C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市民文化。由材料可知,书坊这一行为属于商业行为,“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说明商业行为推动市民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书坊属于民间机构,不属于管理机构,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印刷术,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出小说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D项错误。
命题点5  中华文化[10年4考]
9.×  “纪传体”改为“编年体”
10.× “雕版印刷术”改为“活字印刷术”
11.活字印刷术
12.指南针
命题点6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流[10年1考]
13.A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
主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命题点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0年4考]
1.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建立台湾省。所以,答案为A项。
2.驻藏大臣
3.√
4.× “伊犁将军”改为“驻藏大臣”
命题点2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10年1考]
5.C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军机处设立于雍正时期,它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此之前已存在,后逐渐被军机处取代,排除A项;南书房设立于康熙时期,排除B项;总理衙门设立于近代,排除D项。
命题点3  中华文化[10年3考]
6.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中“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表明当时人们关注到封建道德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并寻求改变和反抗,说明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7.× “《窦娥冤》”改为“《牡丹亭》”
8.本草纲目
命题点4  中外关联[10年3考]
9.(1)A D
(2)示例
观点: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
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畅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和世界。第(1)问,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A指的是英国。乾隆时期限制对外贸易,当时唯一能够对外贸易的城市是广州,D指的是广州。第(2)问是小论文试题,需要注意提取图中信息,提炼观点。由“输出白银”“马嘎尔尼来华”“工业革命”等关键词可知,当时的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贸易往来,考生可将此确立为观点。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考生要阐述此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如它促进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由“马嘎尔尼来华”及当时的对外政策可知,当时的中国实行的是有限的对外开放,这使中国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清政府必将被迫打开国门,近代中国也将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围绕主题提炼其他观点并进行论述亦可。
10.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对外政策。由材料中“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联系所学可知,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来概括,由“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可知,清廷认为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国家统治;由“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可知,清廷以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11.郑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