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 — 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试题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 、积累与运用(共23分)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珍宝中的一块美玉。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班 级开展“漫步古诗文”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活动 一 :声情并茂诵诗文】1.小语为班级古诗文朗诵比赛拟写了一段开场白,其中有些字音、字形他不能确定, 请你在下方横线上帮他写出来。(4分)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春潮涌动,诗韵流淌,今天我们以声音为舟,共赴这场“声情并茂诵诗文”的盛会。看,迁xǐ① 的候鸟掠过天际,如同千年前的诗行穿越时空落在我们心间。听,栖② 息于历史长河的经典诗句,正以澎湃的韵律叩击灵魂的堤岸。或许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会jiá③ 然而止于无声的哽咽,或许“大江东去”的豪迈会化作眼眶④ 里的热泪。这,便是诗歌动人的力量。让我们一起翻开诗集,共赴一场诗意的心灵之旅!我宣布“声情并茂诵诗文”朗诵比赛正式开始!① ② ③ ④2.第三小组想将所选诗文编写在朗诵词中,请你帮他们完善。(8分)当《关雎》里“① ,② ”的关关和鸣之声响起,当 水中的游鱼“往来翕忽”与游者相乐,当《兼葭》里的“③ ,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唱响,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⑤ ⑥ ”的汹涌之景重现,当《桃花源记》里“⑦ ,⑧ ”这长幼相伴的温馨画面成为现实 … … 我们就会知道,诗词的星火将会照亮 每 一个少年奔赴山河的征途!八 年 级 语 文 试 卷 第 1 页 ( 共 6 页 )【活动二:分门别类辑古诗】3.班级准备编辑一本思乡类诗歌集,有同学找来了下面两幅插图。你认为哪幅图更好,为什么 (5分)图 1图 2【活动三:寻章摘句用诗词】4.古人常以精妙的诗句相互应和。第五小组拟用诗句创作有关春天的对联,已给出 上联“暖风乍起初破冻”,请从下列诗句中选一句作合适的下联。( )(2分)A.水上桃花红欲燃(唐 · 王维) B.绿杨烟外晓寒轻(宋 · 宋祁)C.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 白居易) D.新柳才黄半未匀(唐 · 杨巨源)5. “漫步古诗文”活动即将结束,请你帮主持人撰写一段结束语。要求:至少引用一 句古诗文,50字左右。(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琥珀色的乡愁①初春时节,故乡涪陵的村野里,农人迎来了新年第一次农忙。家家户户延续着春 节里走亲戚的架势,成群结队奔向田间地头。目光所及是菜地里那绿油油的青菜头,它 有个享誉全国的名字——榨菜。②十多年前,我家也种青菜头,每到这个时节,地里总有几亩青菜头等待收割。这场 农忙里,大人们总是乐在其中,因为比起夏日收稻谷的劳累,实在好了太多。③砍菜头那天,人们天没亮便起床,收拾工具向田埂开拔。初春的家乡,菜地里总是 裹着淡淡的雾气,菜头们已在田垄上排成整齐的方阵,等待农民检阅收成。④收割后的青菜头,大部分被送进了榨菜厂,只有小部分留存下来自制手工榨菜。 童年时,村里的大石坝就是天然的晾晒场,剥去外皮的菜头通体如青玉,葫芦般被竹篾穿 成一串串挂在风中。在阳光的烘烤下,菜头镶了淡淡的金边。偶尔一阵风来,菜腥味弥 漫开,这是家乡特有的春天的味道。⑤母亲总会选个晴朗的日子,将圆润的菜头切成片,码上炒过的盐,装进布袋,压上 一块干净的石板。至此,青菜头即将完成榨干水分的步骤,这便是“榨菜”之名的由来。 对于脱水的榨菜而言,腌制是场庄严的仪式。竹匾挤挤挨挨地排开,榨菜块在此摊开,像 摆着的棋盘。A母亲将辣椒面、花椒、姜粒、蒜瓣与榨菜细细和匀,老瓷坛沉默地蹲在墙 角,等待母亲放入腌菜,攥着木槌夯击捶实,最后用洗净的笋壳、棕树叶子或丝瓜瓤将其 封存,剩下的便交给时间。⑥19岁那年寒假结束时,父亲往我的行李里塞了两罐榨菜,嘱咐我一周后再打开。阳光下,玻璃瓶里琥珀色的榨菜泛着晶莹的光泽。它们带着家的温暖,随我踏上开往他 乡的火车。大学宿舍里,当我把这款从家乡带来的国民下饭菜拌进米粥时,整个房间都 飘起了诱人的香气。北方室友央起一筷子放进泡面,吐着舌头说又麻又咸,最后却吃得 最多。那片笑闹声里,我仿佛看见母亲在灶台边炒盐,铁锅里的盐随锅铲跳着细碎的舞, 她鬓角的白发在蒸汽里忽隐忽现……那场景总在异乡的深夜里突然浮现,像一根看不见 的丝线,连着千里之外的家和我。⑦去年11月,我在涪陵区大木镇参观,邂逅了一场别样的青菜头收割。海拔1500 多米的村落里, 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菜头长势正好,菜农们正在抓紧砍收。这是农科院历 时7年培育的新品,它的出现不但解决了海拔1000米以上不能种青菜头的问题,还优化 了青菜头的口感、产量和上市时间。我尝了尝制作好的榨菜,熟悉的味道让人满嘴生津。⑧今年元旦回老家,恰逢榨菜产业博览会开幕。会场播放的纪录片里,全自动生产 线流转,引人垂涎的菜头像青色的瀑布倾泻而下。那些被聚光灯照亮的铜制榨机,分明 与老家用于夯击的老木槌有着相似的弧度。 B当机械臂复刻着揉捻的力道,当无菌车间 模拟着老坛的微菌环境,工业文明正以新的赛道传承古老的饮食文化,就像乌江水衷挟 着千年的泥沙,朝着大海奔流而去。⑨绕过会场后巷,我竞寻见几户手工制作榨菜的人家。张阿婆的管箕里正晾着最后 一批冬菜。她掀开用竹笋壳封存的老坛让我闻,那味道混合着井水、盐霜的气息,我仿佛 还听见了木槌声。记忆瞬间回到二十余年前,脑海中拼接出一幅幅与味道有关的画面。 张阿婆笑着给我夹了块榨菜芯:“我这个确实要慢点,不过,慢有慢的味道嘛。”⑩暮色降临,我站在观光栈道上,江风裹着两岸的灯火扑面而来。恍惚间,我又回到 了在故乡晒场捉迷藏的春日傍晚,竹匾里的菜头正默默地等待盐与时光的淬炼——那是 我们琥珀色的乡愁。(作者:谭鑫。有删改)6.请你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梳理作者与榨菜之间的故事并简要概括。(4分)时间 故事情节小时候 ①19岁时 ②去年11月 ③今年元旦 ④7.文中A、B两处画线句都写“做榨菜”,但写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请分别分析其表达 效果。(4分)8.第⑨段中张阿婆说“慢有慢的味道嘛”,结合全文来看,“慢有慢的味道”可谓一语 双关,请简要分析其含义。(4分)9.你认为“琥珀色的乡愁”这个标题好不好,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5分)(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0分)【文本 一 】默契的植物“朋友圈”①走进铺青叠翠的公园,可不要踩踏草坪,因为小草会产生一系列“悲愁”反应。②当我们踩踏到小草后,它可能误认为来了巨大的昆虫,便会向“朋友圈”发出信号, 从而让“朋友们”迅速合成能防虫、防毒的物质,这样整个草坪群里都会营造出一种十分 紧张的氛围。③小草除了对我们踩踏会发出错误信息外,靠气味“语言”来传播信息也往往会误 事。比如,它们本想把信息发给东侧的“朋友圈”,结果被大风刮向西侧。另外,发出的信 息没有加密,容易被“窃听”,使得有些寄生植物很容易找到喜爱的寄主。④如此不严谨的防御系统,显然不符合生物进化史。于是,科学家们猜测,至少那些 大树不会运用这种“语言”沟通,植物肯定会升级防御系统,以确保自己生存和繁衍。⑤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生态学家约瑟夫 ·伯奇带领的一个团队,发现了一片森林长得 特别茂盛,说明树木防御系统应该很完备,可他们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只检测到地下布 满了真菌网络。⑥ 为了知道它们之间的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把甲、乙两株番茄接上 同一种菌根菌,中间用微薄的不锈钢板隔开,然后将甲株番茄接种易感染的病原菌,并用 袋子把地上部分套起来,以免地上部分进行传播,同时,还有另外三个不同的对照组。经 过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发现,乙株番茄体内有了一些防御性酶和能分解真菌细胞壁几 丁质酶。说明甲株番茄已从根部将病毒情报通过真菌传递给了乙株,并且乙株及时地做 好了预防措施。⑦ 在这项实验中,真菌起到了“通讯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又对真菌与 树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发现真菌除了传递病毒、昆虫情报外,还会把土壤中哪 里有水分、氮和磷等情报提供给大树。当然,真菌也没忘了它有输送养分的功能。在遮 天蔽日的森林里,当一棵刚出生的小树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获得养料时,真菌也会传输其 他大树的营养供幼苗生长。⑧一种树木的根与真菌联系具有专一性,这样,同种树木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封闭且 加密的区域网络,当真菌把情报信息发到“朋友圈”后,树木就会根据情报采取相应对策, 确保生命安全。⑨那么,真菌为什么要向树木提供这些情报呢 因为真菌需要树木给它们提供碳 源,这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森林管理体系。这套地下防御系统,使得植物能在极其 恶劣的环境下,尽可能减少死亡,甚至可能会帮助人类降低温室效应的影响,所以,我们 一定要爱护森林。(摘编自《知识窗》)【文本二】形成云南红河蝴蝶谷生物奇观的原因有很多,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结 果。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动植物能够生长得更好吗 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深究。 “适合蝴蝶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人为干扰因素,其实有的蝴蝶也很喜欢有点人为 因素干扰的地方,完全没有了人类活动的元素,可能它还无法生存。”云南大学副研究员 胡劭骥认为, 一种蝴蝶的生存与否,与它的寄主植物息息相关,只要食物充足资源丰富, 那么蝴蝶就能够繁衍下去。蝴蝶很多的寄主植物在无人为干涉的环境中竞争力较弱,无 法长期生存,因此也造成了蝴蝶种群规模受到很大限制。以马鞍底乡为例,适度的人类 活动促进了竹林在当地维持着一定的规模,这就为以竹子为食的箭环蝶提供了充足的食 料条件,该种类蝴蝶的繁殖量就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上。而正因为寡食性的特点,蝴蝶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是大自然生物链中重要 的一环,我们也常常把蝴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宣传。除了良好的繁衍条件外,红河 蝴蝶谷能够集中产生大规模羽化现象的原因还离不开地形。“山谷的地形中间有一条河流穿过,竹林都在谷底集中生长,这样的地形对蝴蝶来说,就容易造成聚集。”他建议,未来应该不断加大对红河蝴蝶谷的科研力度,用基础科研工作来揭示当地更深层次的物种 需求,只有搞清楚了蝴蝶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切实做好蝴蝶相关保护工作。(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我们踩踏草坪时小草可能会发出被巨大昆虫袭击的信号,导致整个草坪处于紧 张的氛围。B.文本一中树木能根据真菌传递的情报采取相应对策,得益于所有树木间形成的 区域网络。C.文本二认为适度的人类活动为部分蝴蝶提供了充足食料,山谷地形有利于蝴蝶 聚集。D.文本一大量运用拟人修辞,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语言专业严谨,逻辑 性强。11.两个文本均关注“生物之间相互关联的生存状况”,但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请简 要概括。(4分)12.结合两个文本,说说了解生物“朋友圈”的知识有哪些重要意义。(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摘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①,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 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②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夫夷③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摘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注释】①窈然:深远貌;幽深貌。②怠:懈怠。③夷:平坦。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水尤清冽”和“以其境过清”两句中的“清”意思不同。B.“日光下澈”的“澈”意为“穿透”,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的特点。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和“火尚足以明也”两句中的“明”意思相同。D.“观”有“察看”“景象”“看法”等义项,“非常之观”中“观”意为“景象”。14.翻译甲文中画线句。(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5.刘熙载评价柳宗元记山水能“形容尽致”,即描摹详尽细致,能充分展现描写对象 的特点。柳宗元是怎样将小石潭的景致“形容尽致”的 请任选角度,简要分析。(4分)16. 甲乙两文都叙述游览经历,但一篇抒情, 一篇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7题。(共4分)【 甲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 乙 】 于易水送人 唐 ·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写作背景:唐高宗时,骆宾 王因上疏讽谏,触忤武则天被诬下狱,爱 国之志无从施展。②易水:河流名,也称 易河,此地曾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 别荆轲之处。③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 的人。这里指荆轲。17.两首诗都为送别之作,但情感基调却大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四、名著阅读(共4分)18.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1)为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用“选择性阅读法”读《经典常谈》。如果想探究李白 的诗风,应选该书中哪一篇目进行阅读呢 ( )(1分)A.《诗经》第四 B.“四书”第七 C.诗第十二 D.文第十三(2)《经典常谈》中说“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且暗示着超远境界。”请从A、B两 句诗中任选一句,参考这句话,对诗句简要分析。(3分)A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渡荆门送别》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 《春夜洛城闻笛》五、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50分)美,不仅展现在自然美景中,亦藏在平凡的日常小事里,更流淌在优秀文化的传承 里。生活中处处有美。请以“我看到 的美”为题目,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600字。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1.①徙 ②qī ③戛 ④kuànɡ (每空1分,共4分)2.①关关雎鸠 ②在河之洲 ③蒹葭苍苍 ④白露为霜⑤气蒸云梦泽 ⑥波撼岳阳城 ⑦黄发垂髫 ⑧并怡然自乐(每空1分,共8分)3.示例一:我认为图1更好。画面上一个人静立岸边,面对悠悠流水,凝望着远方,他的背影透着孤独与思念。左上方的“乡心无限”四个字,“乡心”点明思乡主题,“无限”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无处不在、绵长不绝(让人联想起“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的诗句),画面古雅,富有诗意,适合作为思乡类诗歌集的封面。示例二:我认为图2更好。在这幅图中,夜幕低垂,一轮明月高悬天际,照耀着连绵的远山,柔和的月光洒向水面,映射出粼粼波光。水面上几艘航船正在驶向远方。画面宁静优美,富有诗意,右上方的“天涯月明”四个字,“天涯”暗扣离别,“明月”寄托相思(让人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传递出思乡之情,点明了主题,与诗集的思乡主题相符。(观点不计分。描绘画面内容2分,分析画面及文字的意蕴2分,与诗集风格、主题相符1分,共5分)4.D(2分)5.示例:同学们,“漫步古诗文”活动圆满结束。如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言,我们在这次活动中饱览了古诗文的缤纷绚烂。愿诗韵与春色,岁岁相伴、长留心间! (引用诗词恰当1分,符合情境2分,语言得体1分,共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6. ①小家里种青菜头,“我”参与收割和看母亲手工制作榨菜。②父亲给“我”带榨菜去大学,“我”和室友分享。③“我”参观涪陵区大木镇新品青菜头收割并品尝榨菜。④“我”回老家参加榨菜产业博览会,在后巷见到手工制作榨菜的人家。(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7.A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一系列动作描写,详细描述了母亲腌制榨菜的过程(1分),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手工制作榨菜的细腻与温情(展现出传统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1分)。B句选择两个典型镜头,简要描述工业文明下制作榨菜的新方法(1分),突出了工业生产对古老饮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让读者直观了解到现代科技与传统饮食文化的结合)(1分)。答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工业榨菜新方法推动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新发展,也给2分。(AB两句话,写法各1分,作用分析各1分,共4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8.①手工榨菜与工业生产榨菜相比,其速度是慢的,但只有经过这繁琐的工序和漫长的等待,榨菜才有更好的味道。②相比较于现代生活而言,手工制作榨菜所代表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是慢的,但这种慢体现了一种悠然的生活态度,承载着传统文化,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9. 示例一:这个标题好。①“琥珀色的乡愁”是对榨菜的诗意表达,也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榨菜展开,从儿时家乡种榨菜、制作榨菜,到带着榨菜远行、在异乡对榨菜味道的回味,再到如今家乡榨菜产业发展,琥珀色的榨菜将各个时期与家乡相关的经历串联了起来。②这个标题还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记忆。父母对孩子远行的牵挂,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这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基本情感。因此,这个标题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示例二:这个标题不好。①“琥珀色的乡愁” 带着思乡的惆怅、愁闷,与文中多处流露出的积极情感存在冲突(不能涵盖文章丰富的情感层次)。文中作者想起榨菜和家乡亲人时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伤感和强烈;而且⑦⑧两段对科技种植榨菜、榨菜生产工业化洋溢着赞美之情,第⑨段对手作榨菜技艺在民间得到保留透露着欣慰之情,这些都跟“乡愁”相矛盾。②无法全面体现主题。文章不仅讲述思乡之情,还着重展现了家乡榨菜产业的发展,从新品培育到工业化生产,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琥珀色的乡愁” 更侧重于情感层面,难以体现产业发展这一重要主题,不能完整概括文章内容。(观点1分;能从两个角度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与观点一致,有说服力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5分)10.B(2分)11. ①文本一侧重说明真菌与树木之间形成的网络关联,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真菌会给树木传递情报并输送养分,树木会给真菌提供碳源。②文本二侧重说明形成红河蝴蝶谷生物奇观的原因,说明适合蝴蝶的环境,与适当的人为干扰因素和山谷中竹林的聚集生长有关。(围绕文本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12.示例:①观察生物“朋友圈”的现象,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②有助于研究生物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应,提醒人类调整自身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③对于濒危生物而言,有助于人类了解如何为它们创造利于生存的环境,以保证物种的延续,保护生物多样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13.C(2分)14.小石潭中大约有一百多条鱼,这些鱼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什么依傍也没有。(重点词:可、空游。词语解释准确1分,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15.示例一:从多感官的角度描写小石潭的景致。如视觉角度“水尤清冽”,直接点明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听觉角度“闻水声,如鸣珮环”借清脆悦耳的水声,侧面烘托环境的清幽,未见潭景先闻其声,增强代入感。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全面突出景物特点,增强真实感。示例二: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小石潭的景致,写景状物生动可感,如在眼前;如写潭中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形象地写出了游鱼时静时动、来来往往、灵动欢快的景象,极富画面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生动地写出了潭边树木藤蔓相互缠绕、摇曳牵连的动态美,让读者如临其境。示例三: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多方位描写小石潭的景致。先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交代小石潭的大致方位和外围环境;然后写走近小石潭的所见,重点写水底各种形态的石头、潭水之清澈、游鱼之活泼;之后写小石潭周边的景物。从不同角度详细描写了小石潭的全貌,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整体写法的概括及表达效果2分,能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16.甲文:叙述自己游览小石潭的经历。闻水声而“心乐之”,看到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感到喜悦,后看到小石潭的清幽寂寥,心情转而有些悲凉。全文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偶遇美景的喜悦和被贬后内心挥之不去的孤凄悲凉。(结合内容分析1分,抒发情感1分)乙文:叙述游褒禅山后洞的经历。因“进愈难”“怠而出”后悔自己游览没有尽兴。(叙述游览经历,1分)因事说理,说明最不寻常的风光常在险远处(伟大成就的取得往往是不容易的),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说理,1分)(甲文2分,乙文2分,共4分)17.甲诗:情感基调积极乐观(1分)。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强调友情不受距离影响,诗人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悲伤,表达诗人的积极豁达。(1分)乙诗:情感基调悲壮深沉(1分)。如借荆轲刺秦的典故以及 “今日水犹寒” 的景象,抒发对古代英雄的缅怀、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甲诗2分,乙诗2分,共4分)四、名著阅读(4分)18.(1) C (1分)(2)示例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写行船所见,用词平实,仿佛信手拈来,却极富动态感地写出了大江流过峡谷,冲入平原的景象,视野辽阔,境界高远。示例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语言自然平实,却营造出极为宁静伤感的氛围,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对诗句内容有具体分析得2分,能点明李白诗歌自然不费力(平实自然)、有境界得1分,共3分)作文(参考河南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5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