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章 专题复习专题一、等高线地形图的读图要点及综合应用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综合应用要求 内容 做法选“点” 大坝 一般建在河谷最窄处,工程量小气象站 应建在坡度适中,地势开阔的地方疗养院 应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选“线” 公路、铁路线 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缓和),少建桥,少挖隧道,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引水路线 遵循水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的规律选“面” 工业区 宜建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的地区水库 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化工厂 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 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开阔且向阳,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典例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m)。下列选项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答案】B【解析】 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等高线像低处凸起是山脊;等高线想高出凸起为山谷。山顶是指删的最高处,山的顶部;鞍部指的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解答】由图形得:①是山谷,②是山谷,③是山顶,④是鞍部。变式1:(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海拔高于b处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答案】D【解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内,地势较为低平的广阔区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区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岖,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态,不过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间,起伏相对较小;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对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态 ;【解答】A.该地形形成河流,说明是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所以a处海拔低于b处,A错误;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是无法判断的,B错误;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谷,C错误;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D正确;故答案为:D.变式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去某山地研学。小科兴致勃勃地找到了该山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A地大约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A.东 B.南 C.西 D.北(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 哪条路。【答案】(1)C (2)DB【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解答】(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要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右侧为东方,左侧为西方的方法确定。读图可知,A地大约位于B地的西方,故选C。(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DB路线。变式3:(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制作烂柯山等高线地形图”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山体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和评价交流等环节。【观察】制作山体模型前,先利用卫星云图观察烂柯山山体轮廓并确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为164米。(1)【制作】某同学按图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体模型,并在山体上画出了所有等高线。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 。(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具体的操作是 。(3)依据同学描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乙),若要登上顶峰,你会选择从A、B哪一侧登山,请说明理由。 (4)【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量规,请将表中“_?_”处内容补充完整。等高线地形图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材料与匹配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匹配度高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不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 材料不环保,山体模型轮廓无法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作图与标注 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 曲线封闭, 曲线未封闭,缺少海拔标示和比例尺(5)【改进】根据量规中“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有同学认为用土豆制作的山体模型很难修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只能评为“合格”。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请将表中“?”处内容补充完整。所选材料 选择理由 【答案】(1)保证等高距相同(2)【应用】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3)B,B坡等高线较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4)比例尺不明确或没有标示海拔高度(5)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解析】(1)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2)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视图。(3)B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更易攀登。(4)根据表中信息填写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确等。(5)优秀需要材料易得,所以选择橡皮泥来制作。【解答】(1)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步骤:首先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其次,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再次,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3)从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难以攀登。(4)优秀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而合格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比例尺不明确或海拔没有标示。(5)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所选材料应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据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1)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步骤:首先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其次,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再次,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3)从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难以攀登。(4)优秀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而合格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比例尺不明确或海拔没有标示。(5)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所选材料应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据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专题二、土壤土壤的形成 岩石 风化作用→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 生物和气候长期作用→ 土壤土壤的构成 土壤生物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土壤非生物 空气、水、矿物质、有机物等土壤的类型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性能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 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土壤资源的威胁 土壤污染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化学污染,破坏土壤结构;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等产生生物污染过度开发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造成土壤资源流失典例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出现【答案】C【解析】 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岩石的分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成土过程的开始,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生;低等生物的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高等生物的着生过程形成成熟土壤。【解答】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母质没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矿物养分,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一方面加速岩石风化,同时改变母质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着生加快了成土过程,土壤发育不断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见森林和草地的出现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故选C变式1:(2024八下·柯桥期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诗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贵品质。而绍兴镜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将在2024年的夏天尽情绽放。请问以下哪种土壤适合荷花的生长(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各种土壤都适宜【答案】B【解析】1、黏土:优点:保肥保水性强、含矿质元素较丰富、有机质含量较稳定等。缺点:土壤间隙小、通透性差。2、沙土优点:土壤间隙大,通透性强;排水良好。缺点:保水性差;土壤中有机质少,且易分解和淋失。3、壤土:土壤结构良好,土质均匀,松粘适中,通透性保水性都较好,是较优质肥沃的土壤,所有园艺植物都能在壤性土壤上健康生长。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力,但是通气透水性差,只适合栽培水生植物等。【解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说明了莲生活的土壤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好,透气性差;故答案为:B变式2:(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答案】C【解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解答】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正确。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故选C变式3:(2023八下·婺城期末)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回答:(1)“超级杂交水稻”最适宜的是中性、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要求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所以应选择 (填”砂土类”、“黏土类”或“壤土类”)土壤种植。(2)在海边的盐碱地上,一般作物因为缺少水分难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可能是其细胞液的浓度比常见植物细胞液的浓度要 。【答案】(1)壤土类(2)高【解析】砂土类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保水保肥性差;黏土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种。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解答】(1) 要求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 ,所以选择壤土类土壤。(2)“海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说明它可以从盐碱地中吸收水分,可能是其细胞液的浓度比常见植物细胞液的浓度要高。专题三、根、茎的结构与功能根的结构与功能结构 特点 功能或作用根尖 根冠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 主要起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分生区 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 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分生区产生细胞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进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结构伸长区 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 使根不断伸长根毛区 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细胞壁极薄液泡较大 大量根毛扩大根的吸收面积,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部位茎的结构与功能结构 特点 功能或作用茎 树皮 位于茎的外层,靠近内侧的是韧皮部,韧皮部内含有筛管 具有保护作用;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形成层 只有2~3层细胞组成,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 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木质部 位于茎中央,质地较硬含有导管 对茎的直立起决定作用;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髓 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壁比较薄 贮藏营养物质典例1: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横切面上变红色的部位是 。(2)植物体承担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这是因为(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B.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C.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越少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答案】(1)木质部(2)木质部;水分和无机盐(3)C【解析】本题考查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树皮内侧的韧皮部以及木质部的作用。【解答】(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包括表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通过实验观察,将枝条横切放入红色墨水中,十几小时后,茎的横切面上木质部变红。(2)树皮内侧是韧皮部,韧皮部内有筛管,将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木质部内有导管,将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运输到植物的身体各部分。(3)将枝条种结后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是由于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方向是从下往上运输的,所以越往上越浅,选C。变式1:(2023八下·路桥期末)市售“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用染料浇灌,花像吸水一样将着色剂吸入开出蓝花。茎运输着色剂的部位是( )A.木质部 B.髓 C.形成层 D.韧皮部【答案】A【解析】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据此解答。【解答】导管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红墨水中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故观察到就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故A正确,BCD错误。变式2:(2023八下·路桥期末)市售“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用染料浇灌,花像吸水一样将着色剂吸入开出蓝花。茎运输着色剂的部位是( )A.木质部 B.髓 C.形成层 D.韧皮部【答案】A【解析】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据此解答。【解答】导管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红墨水中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故观察到就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故A正确,BCD错误。变式3:(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甲是植物根尖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标号②所示部位叫 ,显示细胞伸长最快的部位是标号 所示的部分。(2)图乙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图解,其中A所示的是 (填结构名称),B 的主要功能是 ,(3)图乙中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选填序号)。A.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B.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C.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D.叶中等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答案】分生区;③;根毛区;运输水分与无机盐;C【解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①根冠、②分生区、③伸长区、④成熟区。2、植物的根毛: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毛数量众多,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植物的导管和筛管:导管:存在于植物的木质部,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组成,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筛管:存在于植物的韧皮部,由活细胞组成,细胞上下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做筛孔,主要功能是运输有机物,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4、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植物通过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然后进入根中的导管,再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花、果实等器官,即运输路径为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解答】(1)②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③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2)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图乙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图解,其中A所示的是根毛区。B是导管,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与无机盐。(3)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即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故答案为:C。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将过滤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A.无机盐 B.水分 C.腐殖质 D.有机质【答案】A【解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机质分为残落物和腐殖质,占有机物质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土壤水分和空气占土壤体积的20%-30%,分别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解答】无机盐能够与溶解在水中,所以将过滤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故答案为:A2.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答案】D【解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解答】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 D 错误。故选: D3.为证明土壤微生物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下列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 )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C.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D.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接种上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答案】C【解析】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题中分两组进行实验,甲组和乙组保持树叶的潮湿,进行研究。【解答】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变量为有无微生物,但是树叶没有控制无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后的土壤为实验组,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为对照组,但是没有控制好其它变量影响;C树叶灭菌后分组,甲组土壤烧烤过,控制好无菌变量,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做对照,能证明微生物遗体有分解作用;D树叶灭菌后分组,甲组烧烤过的土壤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不需要改变任何条件,再接种细菌会导致实验不够准确。4.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B.乙图: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C.丙图: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D.丁图: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答案】B【解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解答】A、注入的水一部分进入土壤的空隙中,大部分还是留在烧杯中,所以注入水的体积要远远大于进入土壤中水的体积,所以用该方法无法计算出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故说法错误。B.在加热试管中的土壤样品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出来,当遇到温度较低的试管壁时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故说法正确。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不能燃烧的无机盐,故说法错误。D.因为要测量土壤质量的减少情况,所以需要排除土壤中原有水分减少对实验的干扰,所以应该取一定质量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故说法错误。5.(2024七上·拱墅期末)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确;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故答案为:B.6.(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在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B【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解答】由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乙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丙处等高线重叠,是峭壁;丁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地方是山谷,即乙;故答案为:B。7.(2023七上·东阳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答案】C【解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2)地图上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指示标;经纬网;一般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要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示方向来确定;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3)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的缩小程度。。【解答】A.读图可知,B地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适合攀岩运动,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困难,因为E点到A点等高线密集坡陡,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D.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8.(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E处的地形为鞍部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答案】A【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解答】A、图中E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A正确;B、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B错误;C、图示比例尺为1:50000,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C错误;D /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故答案为:A。9.(2023·杭州)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B.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C.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因蒸腾作用过多失水D.叶片向光面与背光面相比,前者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多,有利于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A.植物通过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B.植物利用茎中的筛管运输有机物;C.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为蒸腾作用;D.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解答】A. 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 ,增大了吸收面积;B.筛管运输有机物,故其错误;C.针状减少了蒸腾作用的叶片面积,减少水分的散失;D.叶绿体多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多;10.(2023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答案】B【解析】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中。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尖吸收后,会进入根部导管。由于根和茎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最后,它们就能进入到茎中央的导管。实验证明,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有机物在叶中形成后,在茎的树皮(筛管)中由上而下地运输着。【解答】A、水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从下到上运输,故A错误;B、有机物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从上到下运输,果实B上部树皮环剥,有机物无法运输到B,果实不能继续生长,故B正确;C、有机物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从上到下运输,果实B上部树皮环剥,有机物无法继续向下运输,在1处积累形成树瘤,故C错误;D、水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从下到上运输,环剥树皮不影响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故D错误;故答案为:B。1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某地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2)图中画了甲河的四条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条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 :。【答案】(1)东北(2)b,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不能发育河流【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解答】(1)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判断,乙村在丙村的东北方向。(2)图中画出了甲河流的四条支流(α、b、c、d)中b是错的,因为b处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acd三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12.(2023八下·杭州期末)图一是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图二是细胞结构示意图,图三是气孔的关闭和开放两种状态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一中②所示细胞与图二中 (填”甲”或”乙”)细胞结构相似;(2)图一中⑤的结构名称是 ,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3)夏天正午阳光过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往往处于图三中 (填”甲”或”乙”)所示的状态。【答案】(1)甲(2)气孔(3)甲【解析】①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②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③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气孔打开蒸腾作用增强,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萎缩,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植物能通过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解答】(1)图一是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②所示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图二中甲是植物细胞,故答案为“甲”。(2)⑤的结构名称是气孔。(3)保卫细胞失水,气孔会关闭,故答案为“甲”。13.(2024八下·武义期末)为了探究植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选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样的植物,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号的个数代表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或施同种肥料的多少).号码 选用的土壤 浇水量 光照时间 施肥量1 壤土 +++ ++++ +++2 粘土 +++ ++++ +++3 壤土 +++ ++++ ++4 粘土 +++ ++ ++5 壤土 ++++ +++(1)对比1、2号盆中的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的应是 对植物生长会造成什么影响;(2)为了研究施肥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应对 盆植物生长情况作比较;(3)比较2号和4号植物的生长情况,能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为什么? 【答案】(1)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会造成什么影响(2)3号 5号(3)不能; 因为光照时间与施肥量都不同,无法比较得出结论。【解析】 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题从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长短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注意控制单一变量。(1)分析1号2号花盆,光照时间和浇水量相同,唯一的变量是土壤种类不同,所以若要比较研究1、2号盆植物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将课题定名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会造成什么影响。(2)要研究不同施肥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施肥量,其它的土壤的种类、光照时间都应该相同,符合条件的是3号和5号。(3)2号和4号的变量有2个,光照时间与施肥量都不同,结果的影响无法知道到底是由于哪个变量引起的。14.(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2)小柯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 地比较容易。(3)若图中虚线处发生泥石流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则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填序号)。【答案】(1)山脊(2)甲(3)②【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解答】(1)依据位置,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称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2)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可判定,从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原因在于甲线路等高线稀疏、坡缓。(3)在山区,躲避泥石流的正确路线是沿着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路线。15.(2024七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生长(3)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____。A.无色无味 B.化学性质不活泼C.空气中含量最多 D.沸点较低【答案】(1)腐殖质/有机物(2)①③⑤(3)B【解析】(1)根据地球土壤的组成的知识解答;(2)根据月球土壤的形成过程分析;(3)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判断。【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腐殖质(有机物)等成分;(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则正确顺序为②④⑥①③⑤。(3) 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保证月壤不会发生改变,故选B。16.(2022九下·杭州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实验步骤】①取 ▲ 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表达与交流】(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且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答案】(1)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2)控制单一变量(3)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4)木质部变红;越往上颜色越浅【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组成部分: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支持作用。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疏导有机物的筛管。形成层: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竹类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髓:细胞壁比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解答】(1)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所以①中应该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增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3)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动力,所以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4) 若实验结论成立,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那么实验的现象应该是木质部变红,且越往上颜色越浅;故答案为:(1) 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 (2) 控制单一变量 (3) 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4)木质部变红、越往上颜色越浅17.(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间,某校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市内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游活动,右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1)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 处;(2)小溪B的流向是 ;(3)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 。【答案】(1)F(2)自东北流向西南(3)A【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解答】(1)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F处,该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2)图中没有指向标,按照上北向南,左西右东判别方向,因此小溪B的流向是自东北流向西南。(3)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A,该路线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8.(2024七上·温州期末)如图是我市某公园的等高线地形图,小明班级开展了登山的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计划分两批从1、2两条路线登山。(1)小明观察发现,有部分等高线的海拔未标出。据图推测C处的海拔为 米。(2)若要选出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1、2两条路线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A还是B,结合等高线特点说明理由: 。(3)研学后,小明利用红薯、刀片、记号笔、竹签等材料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他将半个红薯模拟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签串好在白纸上依次描出每片红薯的边缘线,绘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两种切法合理的是 。(选填"乙"或"丙")【答案】(1)50(2)乙,等高线稀疏,所以此处地势开阔。(3)丙【解析】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地形平坦地区,等高线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据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绘制地图等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1)读图可知,等高距为10m,C处是40m相邻的等高线,所以C处为50m。(2)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地形平坦地区,B比A等高线稀疏,更平坦。(3)由甲图可知,右侧等高线稀疏,所以右侧要缓一些,对应的是丙。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课后巩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章 专题复习专题一、等高线地形图的读图要点及综合应用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综合应用要求 内容 做法选“点” 大坝 一般建在河谷最窄处,工程量小气象站 应建在坡度适中,地势开阔的地方疗养院 应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选“线” 公路、铁路线 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缓和),少建桥,少挖隧道,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引水路线 遵循水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的规律选“面” 工业区 宜建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的地区水库 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化工厂 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 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开阔且向阳,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典例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m)。下列选项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变式1:(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海拔高于b处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变式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去某山地研学。小科兴致勃勃地找到了该山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A地大约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A.东 B.南 C.西 D.北(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 哪条路。变式3:(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制作烂柯山等高线地形图”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山体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和评价交流等环节。【观察】制作山体模型前,先利用卫星云图观察烂柯山山体轮廓并确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为164米。(1)【制作】某同学按图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体模型,并在山体上画出了所有等高线。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 。(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具体的操作是 。(3)依据同学描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乙),若要登上顶峰,你会选择从A、B哪一侧登山,请说明理由。 (4)【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量规,请将表中“_?_”处内容补充完整。等高线地形图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材料与匹配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匹配度高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不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 材料不环保,山体模型轮廓无法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作图与标注 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 曲线封闭, 曲线未封闭,缺少海拔标示和比例尺(5)【改进】根据量规中“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有同学认为用土豆制作的山体模型很难修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只能评为“合格”。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请将表中“?”处内容补充完整。所选材料 选择理由 专题二、土壤土壤的形成 岩石 风化作用→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 生物和气候长期作用→ 土壤土壤的构成 土壤生物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土壤非生物 空气、水、矿物质、有机物等土壤的类型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性能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 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土壤资源的威胁 土壤污染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化学污染,破坏土壤结构;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等产生生物污染过度开发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造成土壤资源流失典例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出现变式1:(2024八下·柯桥期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诗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贵品质。而绍兴镜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将在2024年的夏天尽情绽放。请问以下哪种土壤适合荷花的生长(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各种土壤都适宜变式2:(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变式3:(2023八下·婺城期末)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回答:(1)“超级杂交水稻”最适宜的是中性、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要求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所以应选择 (填”砂土类”、“黏土类”或“壤土类”)土壤种植。(2)在海边的盐碱地上,一般作物因为缺少水分难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可能是其细胞液的浓度比常见植物细胞液的浓度要 。专题三、根、茎的结构与功能根的结构与功能结构 特点 功能或作用根尖 根冠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 主要起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分生区 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 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分生区产生细胞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进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结构伸长区 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 使根不断伸长根毛区 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细胞壁极薄液泡较大 大量根毛扩大根的吸收面积,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部位茎的结构与功能结构 特点 功能或作用茎 树皮 位于茎的外层,靠近内侧的是韧皮部,韧皮部内含有筛管 具有保护作用;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形成层 只有2~3层细胞组成,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 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木质部 位于茎中央,质地较硬含有导管 对茎的直立起决定作用;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髓 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壁比较薄 贮藏营养物质典例1: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横切面上变红色的部位是 。(2)植物体承担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这是因为(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B.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C.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越少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变式1:(2023八下·路桥期末)市售“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用染料浇灌,花像吸水一样将着色剂吸入开出蓝花。茎运输着色剂的部位是( )A.木质部 B.髓 C.形成层 D.韧皮部变式2:(2023八下·路桥期末)市售“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用染料浇灌,花像吸水一样将着色剂吸入开出蓝花。茎运输着色剂的部位是( )A.木质部 B.髓 C.形成层 D.韧皮部变式3:(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甲是植物根尖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标号②所示部位叫 ,显示细胞伸长最快的部位是标号 所示的部分。(2)图乙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图解,其中A所示的是 (填结构名称),B 的主要功能是 ,(3)图乙中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选填序号)。A.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B.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C.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D.叶中等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将过滤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A.无机盐 B.水分 C.腐殖质 D.有机质2.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3.为证明土壤微生物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下列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 )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C.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D.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接种上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4.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B.乙图: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C.丙图: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D.丁图: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5.(2024七上·拱墅期末)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A. B.C. D.6.(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在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7.(2023七上·东阳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8.(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E处的地形为鞍部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9.(2023·杭州)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B.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C.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因蒸腾作用过多失水D.叶片向光面与背光面相比,前者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多,有利于光合作用10.(2023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1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某地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2)图中画了甲河的四条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条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 :。12.(2023八下·杭州期末)图一是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图二是细胞结构示意图,图三是气孔的关闭和开放两种状态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一中②所示细胞与图二中 (填”甲”或”乙”)细胞结构相似;(2)图一中⑤的结构名称是 ,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3)夏天正午阳光过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往往处于图三中 (填”甲”或”乙”)所示的状态。13.(2024八下·武义期末)为了探究植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选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样的植物,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号的个数代表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或施同种肥料的多少).号码 选用的土壤 浇水量 光照时间 施肥量1 壤土 +++ ++++ +++2 粘土 +++ ++++ +++3 壤土 +++ ++++ ++4 粘土 +++ ++ ++5 壤土 ++++ +++(1)对比1、2号盆中的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的应是 对植物生长会造成什么影响;(2)为了研究施肥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应对 盆植物生长情况作比较;(3)比较2号和4号植物的生长情况,能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为什么? 14.(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2)小柯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 地比较容易。(3)若图中虚线处发生泥石流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则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填序号)。15.(2024七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生长(3)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____。A.无色无味 B.化学性质不活泼C.空气中含量最多 D.沸点较低16.(2022九下·杭州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实验步骤】①取 ▲ 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表达与交流】(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且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17.(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间,某校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市内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游活动,右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1)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 处;(2)小溪B的流向是 ;(3)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 。18.(2024七上·温州期末)如图是我市某公园的等高线地形图,小明班级开展了登山的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计划分两批从1、2两条路线登山。(1)小明观察发现,有部分等高线的海拔未标出。据图推测C处的海拔为 米。(2)若要选出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1、2两条路线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A还是B,结合等高线特点说明理由: 。(3)研学后,小明利用红薯、刀片、记号笔、竹签等材料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他将半个红薯模拟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签串好在白纸上依次描出每片红薯的边缘线,绘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两种切法合理的是 。(选填"乙"或"丙")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课后巩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下第四章 专题复习 举一反三(原卷版).doc 七下第四章 专题复习 举一反三(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