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水循环课件 (2课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水循环课件 (2课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4.1 水循环
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能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掌握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正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水循环的过程
思考一下,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造成了影响?
下列活动主要影响了水循环哪个环节?
长江三峡大坝
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
人工增雨
水井
路面硬化
植树造林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
降水
地下径流
下渗
植物蒸腾
修建水库
对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产生了哪些影响?
名校名师配套课件-公开课课件-免费下载3.1水循环 (共18张PPT)
修建水库主要是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
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也增加了库区的蒸发量和降水量(空气湿度)。
水库中的水通过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也可能造成土地盐碱化。
跨流域调水
对地表径流、蒸发、降水产生了哪些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
也可以使受水区和沿途的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增加了空气湿度。
主要是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植被会如何影响水循环的各环节呢?
植被遭到破坏
对蒸腾、下渗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
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
地面硬化
对地表径流、蒸发、下渗产生了哪些影响?
城市化后,天然水域面积减小、地表植被减少,水泥地面增多,地面大面积硬化,蒸发量减少、地表水不容易下渗,地表径流增加,而地下径流减小。(容易发生城市内涝)
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7月31日下午,台风“烟花”减弱后的温带气旋途经我市,与我市上空的冷空气会合形成强降雨,导致我市道路积水,多部门紧急排涝。
近年来,许多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涝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活动三:想一想
水循环的过程
结合水循环原理,简述这些城市产生内涝的主要原因。
①短时间内降水强度大;
②地表硬化,下渗弱;
③排水系统老化;
如何让城市不在“看海”?
湖泊
森林
湿地
雨水花园
绿化屋顶
生物滞留
透水路面
雨水回收
洪水时:迅速排水
下雨时:吸水
干旱时:释水
平时:蓄水、净水
海绵城市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
作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打造海绵城市主要有“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例如城镇建设中,透水砖表面呈多孔结构,具有强透水性的特点,因此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活动四:思一思
水循环的过程
说明地面铺设透水砖对城市的地理环境的好处
①促进地表水下渗;
②减少城市地表积水;
③增加地下水储量,保证植被生长;
“到2022年7月,我市将依托黎明河沿线,链接东城区三永湖、黎明湖、滨洲湖、兰德湖4湖,建设成总长超万米的城市绿道体系,内含11个主题景观区和近百个景观节点。”
工程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注重生态优先,通过各种绿色措施,进行了较好的“海绵城市”示范区构建。绿道建设过程中,大庆市也会通过生态驳岸、水自然净化设施建设,为黎明河环境保护和提升起到重要支撑。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在陡坡上有序的挖掘半月型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型交错排列,状若鱼鳞,故名为鱼鳞坑。
坑中植树
功能:工程措施(挖坑)和生物措施(种树)相结合,具有拦截地表径流(蓄水)、减轻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的功能和作用。
鱼鳞坑的功能
分布:鱼鳞坑多用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干旱山地和黄土高原。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
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坑。
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水、保土、保肥。
试从水循环的角度想一想,鱼鳞坑为什么能 保水、保土、保肥?
①鱼鳞坑一般建在陡坡上,降雨时可拦蓄坡面径流;
②在鱼鳞坑中植树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渗,涵养水源、树冠截留水分减少降雨对坡面的直接冲刷,根系固定土壤,有效减轻水土流失,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
【活动探究P96】:
水循环环节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蒸发
下渗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地下交通线路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
人工降雨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洪涝灾害的防治
概念
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
雨涝灾害:是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性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合作探究】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以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为例)
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国气象卫星对洞庭湖区进行了实时监测。图 4-9 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合成遥感图像,其中右图中的红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没的范围,通过与没有发生洪水时的遥感图像(左图)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容水空间
来的水
去的水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容水空间(小)
来的水(多)
去的水(少)
降水多、集中
流域面积广、支流汇入多
植被破坏
围湖造田
地势平坦
泥沙淤积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
长江流域图
河道弯曲
地表径流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造成该城市内涝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内涝产生的原因(以山西太原城市内涝为例)
2016年7月19日,山西太原遭遇强降雨天气,城市多处路段内涝严重,行车如行船。自2006年入夏以来,暴雨突袭致使全国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逢雨必涝”成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大“痼疾”。
①夏季多暴雨,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
②地势低洼,地表径流排水不畅;
③路面硬化导致下渗作用减小,地表径流增多。
【小结】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因素
容水空间(小)
来的水(多)
去的水(少)
降水多、集中
流域面积广、支流汇入多
植被破坏
围湖造田
地势平坦
泥沙淤积
路面硬化
调洪、蓄洪场所少
河道弯曲
防治措施
恢复植被
退田还湖
“海绵城市”
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修筑堤坝
清除淤泥
人工裁弯取直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
遭遇洪涝灾害怎么办?
洪水前
洪水时
远离水电,注意安全
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亡。
向山坡、高地、避洪台等就近迅速转移,或者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等高的地方暂避。
即使会游泳,也要尽量避免下水,以免碰到暗流和旋涡。
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高压线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墙的屋顶上面。
地处低洼地带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如水位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到一些门板、桌椅、大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子逃生。
当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遭遇洪涝灾害的自救举措
洪涝自救
关--火、电、气
备--手机、药品、水、手电筒、口哨、镜子
离--远离高压线 电线杆
转--移高处(屋顶、木板、床板 泡沫板、澡盆)
车熄火 莫重启 打开窗 快逃离
大灾之后有大疫
灾后水,烧开喝
家中电,查后启
物品消毒安全记
目前安徽省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设施,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据此完成1~2题。
2.“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城市用水量  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 ③弱化城市排水能力 ④缓解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不变
5.秘鲁首都利马及其周边山区很少下雨但浓雾天气较多,以前当地居民被迫从数千米以外的河流取水。近年来有人提出用捕雾网从雾中取水。据此回答问题。捕雾网干预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6.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A.长江东流 B.降雪
C.台风登陆 D.黄河融冰
7.关于水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能影响地表径流
B.促使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
C.“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水”是指地表径流环节
D.城市化不会影响局部地区的水循环
8、下列地理事项中,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有
A 长江流域的水 B 塔里木河的径流
C 登陆的台风 D 我国季风区的降水
典例:
已登陆的台风参与海陆间循环
典例: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海上内循环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典例:
长江流域图
典例:
内流区:河流不入海,注入湖泊等
外流区:河流注入海洋
内流河是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泊或者在内陆消失的河流。
所以内流河多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
“水的行星”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洪涝灾害
存在形式
水体类型
概念
类型
环节
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促进水体不断更新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成因
防治措施
塑造地表形态
固、液、气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课堂总结
结束(共45张PPT)
课堂情景导入
4.1 水循环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明了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
能绘制示意图并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能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的行星”
Water planet
01
活动一:阅读第P89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哪颗行星被称为“水的行星“?原因是什么?
2.地球上的水按照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类?按照存在的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哪几类?
地球;地球表面海陆占比大概是7:3
固态、液态、气态;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如图所示,若将①地球上的水,②沼泽、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的液态淡水,③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三者分别汇集起来,只不过形成三个小水珠。
地球上水的体积与地球体积大小对比
1.图中的三个水珠并不太大,但地球却被称为“水的行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储量并不多,而人类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这会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呢?为什么?
“水珠”虽然不大,但地球上的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从太空望去,地球大部分被蓝色的海洋所包围,所以人们称地球是“水球”。
不会,淡水资源虽然不多,但通过水循环不停的运动,地球上的水总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若是较大程度的气候变化或严重的污染,这些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可能减少。
新课讲解-探究1
水存在的形式
1
固态
液态
气态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了水圈。
水体类型
2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地球上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
固态
主要分布在
高纬和高山地区
数量最多,分布次之
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液态
气态
河流水
湖泊水
沼泽水
地下水
冰川水
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2/3),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
水的行星
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
分布:
海洋、陆地、大气之中
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是哪些?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
节约水资源
地球上可用淡水资源的储量仅占0.3%,人类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会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呢?
自然界的水循环
Water cycle in nature
02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在 作用下,水在 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 ,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太阳能和地球重力
陆地、海洋、大气
固、液、气三态转化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海 洋
蒸发
降水
海陆间循环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
(大循环)
地表水的主要循环方式
蒸发
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
Q1:“天上”指的是什么?
Q2:“黄河之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
下列环节属于哪种水循环类型?请连线。
长江流域的河流径流
已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类型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特点及意义 (选择、填空)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很少,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循环水量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作用
典例 (选择)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水循环的类型
1.“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其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表径流 B.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C.蒸发、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2.下图所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②③④⑤环节组成的水循环名称是
A.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water cycle
0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
表1: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
读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循环更替周期示意图,思考是什么促进了陆地各种水体的更新?体现了水循环有何意义?
水体 更新周期(年) 水体 更新周期(年)
永久积雪 9700 沼泽水 5
海水 2500 土壤水 1
地下水 1400 河流 16天
湖泊水 17 大气水 8天
在水循环过程中,水体的运动、转化、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1.人类过度用水,超过了水体的更新速度,导致水源性缺水。
2.水资源遭受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
生物水
大气水
河流
沼泽
湖泊和水库
土壤水
冰河
海洋
地下水
1周
1.5周
2周
1-10年
10年
2周-1年
1000年
4000年
2周-10000年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年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思考
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对于特定地区来说,水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不产生或少产生水污染的条件,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被人类长期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假如我是太平洋的一滴水,可以穿梭在天际云间,化为唐古拉山顶的彩虹,降至滚滚长江水,汇成浪花一朵;也可以驾着西北风,变为北国大地的积雪,融化后深入地下,被松树的根吸收……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一滴水通过相态的变化,联系了地球的哪些圈层?体现水循环的何种意义?
大 气 圈
水 圈
生物 圈
岩石 圈
在一定时期内, 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观察我国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景观图 , 分析两地的水循环在哪些环节存在差别 ? 在这两地中 ,水循环主要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哪些方面?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通过水汽输送,海洋不断向陆地补充淡水。
从水循环的意义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在长江入海口附近的舟山群岛形成我国最大的渔场?这说明水循环有什么 影响 ?
长江水把陆地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输送到海洋,为鱼群带来丰富的营养饵料。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Sustain the movement of matter and energy on earth
物质迁移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通过水汽输送,海洋不断向陆地补充淡水,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能量
通过传输、储存和转化,对太阳辐射进行重新分配,缓解高低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塑造地表形态 Case study
思考: 1979 年与 2012 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黄河中游千沟万壑黄土高原
黄河入河口的黄河三角洲
材料一:据古籍记载黄土高原曾经是植被丰茂,环境宜人,但是如今已变得千沟万壑。
材料二:河口处,由于黄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每年有近16亿吨泥沙进入黄海,使得黄河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 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材料三:黄河上游特别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地形险峻,山势陡峭,峡谷绵延,水流湍急,总落差1300多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是全国著名的水电“富矿”,被国家《能源“十一五”规划》列为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分析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景观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体现水循环怎样的地理意义?
探究思考 Inquiry and thinking
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冲刷下来的泥沙随河流到下游和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重塑地表形态;进行物质迁移。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体更新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塑造地表形态
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①水汽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