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药食同源”这一理念,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自远古时代便已发端。蒙昧初开时期,人类在广袤的天地间艰难地寻觅着赖以生存的食物。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惊喜地发现,诸多食物不仅能够填充辘辘饥肠,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具备奇妙的药用功效。《淮南子·修务训》中所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人们探索食物与药物关系的艰辛历程。彼时,药与食之间的界限宛如一层薄纱,模糊难辨。人们依据简单而直观的经验判断,将无毒的植物或食材纳入日常饮食的范畴,放心地食用;而对于那些带有毒性的,则谨慎地敬而远之。渐渐地,药与食开始从混沌一体的状态中分化出来,各自走向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唐朝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明确指出:“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一简洁而深刻的表述,清晰且精准地反映出“药食同源”这一核心理念的本质特征。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中,人们对食物的认知不断深化,敏锐地察觉到不同食物各自拥有独特的性味。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理论中所阐述的“四性”(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同样完美适用于食物领域,成为人们理解和运用食物养生保健的重要依据。例如,生姜性温味辛,当人们不慎受寒,身体被寒意所笼罩时,一碗热气腾腾的生姜汤恰似冬日里的暖阳,能够迅速驱散体内的寒气,起到驱寒保暖的奇妙作用;而绿豆性凉,在炎炎夏日,一碗清凉爽口的绿豆汤则宛如一泓清泉,能够有效地缓解燥热,带来清热解暑的畅快之感。在日常生活中,倘若能够悉心遵循“药食同源”这一古老而智慧的理念,巧妙地对食物进行合理搭配,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养生保健效果。就拿季节饮食来说,冬季适当食用羊肉便是一个绝佳的选择。羊肉性温热,恰似一把燃烧的火炬,能够为人体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帮助人们抵御外界的寒冷侵袭,让身体保持温暖与活力。如果是在干燥的秋季,多吃一些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则如同为干涸的大地带来一场甘霖,能有效缓解秋燥给身体带来的种种不适。此外,对于一些深受慢性疾病困扰的患者,精心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辅助治疗,无疑是“寓医于食”理念的生动实践与鲜活体现。以高血压患者为例,在日常饮食中,他们可适当多食用芹菜。芹菜是大自然馈赠的降压良方,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等多种宝贵的营养成分,经实践验证,具有一定的降压功效,长期食用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维护身体健康。(摘编自赵霖、鲍善芬《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寓医于食》)材料二:中华饮食文化中“阴阳平衡,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古人凭借着深邃的智慧与敏锐的观察力,认识到世间万物皆天然地具有阴阳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属性。与此同时,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在人体之中巧妙地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古人坚信,唯有当阴阳处于完美的平衡状态,五脏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生,人体这部精妙绝伦的“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保持健康活力。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合理的膳食搭配。食材的精心选择、用量的精准把控以及烹饪方式的巧妙运用,都需要综合考量阴阳平衡这一关键因素。以烹饪中极具代表性的“和羹”为例,《左传》中清晰地记载了晏子的精妙论述:“和如羹焉,水、火、醯(醋)、醢(肉酱)、盐、梅,以烹鱼肉,燀(烧)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幅生动的烹饪场景:制作羹汤时,厨师需要全神贯注、精准无误地把握水、火、调料与食材之间的微妙比例。通过恰到好处的火候掌控,让各种食材与调料的味道在锅中相互交织、融合,最终烹制出令人陶醉的口感。又如,在食材搭配里,温热性的羊肉与寒凉性的萝卜堪称绝配。羊肉如同燃烧的火焰,具有强大的滋补功效;而萝卜恰似一汪清凉的泉水,能有效中和羊肉的温热之性。这道膳食在阴阳属性上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成功避免因食用过多温热食物而导致上火等一系列不适问题,为人们带来美味与健康的双重享受。饮食中的“中和”思想还别具一格地体现在对炊具的巧妙运用上。《易经·鼎》中云:“以木巽火,烹饪也。”《易经·既济》亦云:“水在火上,既济。”鼎釜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炊具,使原本相互对立的水与火得以和谐共处、相互调和。通过火的加热,使水沸腾翻滚,从而顺利实现食物的烹饪过程。这一过程,在传统哲学意义上,形象地象征着水火相济、阴阳和合的完美境界。蕴含在饮食中的“中和”思想,绝非局限于烹饪技巧的狭小范畴,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智慧,启示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要把握好平衡的艺术,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人生境界。正如烹饪中让各种味道和谐融合一样,我们要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和情绪趋向“中和”,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中的风雨电光,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摘编自王仁湘《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品味健康之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时期人类对食物与药物关系的探索十分艰难,当时药与食界限模糊,人们依据经验区分无毒与有毒。B.《黄帝内经太素》中关于食物与药物的表述,表明此时药与食已完全分化,“药食同源”理念本质凸显。C.中医理论中的“四性”“五味”既适用于药物,也适用于食物,这为人们运用食物养生提供了重要依据。D.中华饮食文化中“阴阳平衡,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与人体阴阳平衡、五脏协调运转的理念紧密相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阐明了“药食同源”这一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饮食搭配与病患食疗中的实际运用。B.材料二从阴阳五行、食材搭配、炊具运用和医疗实践等方面阐述传统饮食的“中和”之道。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举出食用性温热的羊肉这一生活实例,说明二者的饮食文化观点相同。D.材料一和材料二多次引用历史文献,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性、学术性,也增添了趣味性。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饮食“中和”思想的一项是( )A.春吃菠菜夏吃姜,秋食莲藕冬食枣。B.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C.食不厌精,脍不厌细。D.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列举“药食同源”理念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5.材料二画线句子提到饮食中的“中和”思想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请结合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关大妈(节选)茹志鹃这是个冬天的晚上,海风像发疟疾似的,一阵阵地哆嗦着,吹拂着关大妈堆在场上的那些还没有脱粒的棉花秸和乱麻梗子,沙沙作响。远处,有几只狗在叫,听声音像是在海湾边的泥滩上。关大妈的儿子已经有好几天没回家了,她一个人守着那间又破又冷的房子,坐在灶门口,望着那渐渐暗下去的火光,心里像塞了一团乱麻。她担心儿子的安危,又不知道他在外面到底干些什么。突然,外面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关大妈吓了一跳,她警觉地站起身来,走到门口,轻声问道:“谁呀 ”外面传来一个低低的声音:“大妈,是我,阿荣。”关大妈这才松了一口气,打开了门。阿荣是村里的一个年轻后生,平时和关大妈的儿子关系很好。阿荣走进屋来,关大妈赶紧关上门,问道:“阿荣,你怎么来了 是不是我家小子出什么事了 ”阿荣摇摇头,说:“大妈,您别着急。我是来告诉您,明天村里要来几个陌生人,您要是看到了,千万别声张。”关大妈疑惑地看着阿荣,问道:“什么陌生人 他们来干啥 ”阿荣犹豫了一下,说:“大妈,您别多问了,总之他们是好人,是来帮我们的。您只要记住,别让别人知道他们的事就行。”关大妈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阿荣,你放心吧。”阿荣又叮嘱了几句,就匆匆离开了。关大妈回到灶门口,重新坐了下来,心里却更加不安了。她不知道阿荣说的那些陌生人到底是什么人,也不知道他们来村里要做什么。她想起儿子这段时间的神秘行踪,心里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第二天一大早,关大妈就起来了。她像往常一样,拿着扫帚打扫院子。刚扫了没几下,就看见村里的小路上走来几个人。这几个人穿着普通的农民衣服,但是眼神却和村里的人不一样,透着一股精明和干练。关大妈心里一惊,她知道,这肯定就是阿荣说的那些陌生人。她假装没看见,继续低头扫地。那几个人从她家门口走过,看了她一眼,什么也没说,就朝村子里面走去了。关大妈一直留意着那几个人的动向,她看见他们进了村里的一个废弃的仓库。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个村里的年轻人也走进了仓库。关大妈心里明白了,这些人肯定是在商量什么重要的事情。她想,自己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是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陷入危险。于是,她决定去给他们放放风。关大妈假装去仓库附近捡柴火,慢慢地靠近了仓库。她听到里面传来隐隐约约的说话声,但是听不清楚在说什么。她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仓库的门口。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关大妈心里一紧,她看见一群拿着枪的人正朝着村子这边走来。她知道,这肯定是敌人来了。她赶紧跑回仓库门口,用力地敲着门,喊道:“不好了,敌人来了,你们快跑!”仓库里面的人听到喊声,赶紧打开门。关大妈看见儿子也在里面,她又惊又喜,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多说什么了。那群人迅速地从仓库里面跑了出来,朝着村子后面的山上跑去。敌人很快就来到了仓库门口,他们看见关大妈,就大声问道:“刚才是不是有几个人从这里跑过去了 ”关大妈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说:“我……我没看见啊,我一直在这儿捡柴火呢。”敌人不信,他们在仓库里面搜了一遍,什么也没发现,就又出来围着关大妈问:“你到底看见没有 要是敢说谎,小心你的脑袋!”关大妈吓得浑身发抖,但是她还是坚定地说:“我真的没看见,长官,您就饶了我吧。”敌人没办法,只好朝着山上追去了。关大妈看着敌人远去的背影,这才松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刚才做了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为了儿子和那些好人,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然而,敌人并未善罢甘休。几天后,村里突然来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他们在村里四处打听,还时不时在关大妈家附近转悠。关大妈心里明白,这肯定是敌人怀疑到自己头上了。一天傍晚,当关大妈正准备做饭时,那几个可疑的人走进了她的院子。为首的一个瘦高个,皮笑肉不笑地对关大妈说:“大妈,听说前几天有几个陌生人来过村里,您见过没 ”关大妈心里一沉,但脸上还是堆满了笑容,说道:“哎呀,长官,我这老眼昏花的,平时都很少出门,哪能注意到这些呀。”瘦高个围着关大妈转了一圈,眼睛不停地打量着屋子,接着说:“大妈,您可别骗我们,要是让我们发现您知情不报,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关大妈佯装害怕地说:“长官,我哪敢骗您呀,我一个孤老婆子,就盼着能平平安安过日子。”那几个人在屋里屋外又搜查了一番,没发现什么异常,才不甘心地离开了。经过这次惊吓,关大妈知道自己处境危险,但她没有退缩。她更加小心地帮助儿子和革命者传递消息,每次传递消息前,她都会精心地把纸条藏在发髻里或者鞋底,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搜查。有一次,她要给革命者送一份重要情报,途中遇到了敌人的盘查。敌人恶狠狠地盯着她,让她把身上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关大妈强装镇定,一边慢慢地翻着口袋,一边在心里想着对策。就在敌人快要检查到她鞋底的时候,她突然灵机一动,装作不小心摔倒在地,捂着脚直喊疼。敌人被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她的脚上,她趁机巧妙地把藏在鞋底的情报转移到了路边的草丛里。等敌人检查完毕,一无所获地离开后,她才一瘸一拐地捡起情报,继续赶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有删改)【注】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茹志鹃的女儿)认为母亲的革命题材小说“以细腻笔触跳脱了‘阳刚’的叙事框架,突破当时战争的主流叙事模式,聚焦普通人的情感,与‘高大全式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荣深夜来访,叮嘱关大妈对陌生人之事保密,既体现事件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反映出当时革命者所处环境的危险与紧张。B.关大妈看到陌生人后假装没看见继续扫地,她的目的是不想引起敌人(若有监视)对陌生人及自己的注意,保护他们的安全。C.敌人第一次搜查仓库无果后,并未放弃,而是再次来到村子调查,这表明敌人的狡猾与顽固,也衬托出关大妈处境的危险艰难。D.关大妈在传递情报时装摔倒,巧妙转移情报,这一情节主要体现了关大妈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是她长期参与战斗的结果。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冬天夜晚海风、棉花秸等环境的描写,营造出寒冷、寂静且略带紧张的氛围,为故事发展奠定了基调。B.小说通过对关大妈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勇敢、善良且有觉悟的农村妇女形象。C.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如陌生人的到来、敌人的搜查以及关大妈的应对等,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读来扣人心弦。D.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符合故事背景与人物身份,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文学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心里像塞了一团乱麻”的作用。9.依据王安忆对母亲小说创作风格的评价,请你谈谈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是如何跳脱“阳刚”叙事框架的,并结合《百合花》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晋武)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每交兵,刻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送还之。于是吴边人皆悦服。祜与陆抗对境,使命常通。抗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疾,求药于祜,祜以成药与之,抗即服之。人多谏抗,抗曰:“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抗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初,祜封钜平侯,祜固辞不受。祜历事二世,职典枢要,凡谋议损益,皆焚其草,世莫得闻。所进达之人皆不知所由。常曰:“拜官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敢也。”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祜卒,帝哭之甚哀。是日,大寒,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祜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帝曰:“祜固让历年,身没让存,今听复本封,以彰高美。”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材料二:三代以下,用兵以道,而从容以收大功者,其唯羊叔子乎!祖逖之在雍丘,宗泽之在东京,屹立方以图远略,与叔子等。乃逖卒而其弟称兵以犯顺,泽卒而部众瓦解以为盗,皆求功已急而不图其安,未尝学于叔子之道以弭三军之骄气,骄则未有能成而不乱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注】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魏晋名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祜出军A行B吴境C刈谷D为粮E皆计F所侵G送绢H偿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送给、给予,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意思相同。B.固,顽固、固执,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意思相同。C.审,慎重,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不同。D.“以彰高美”与《师说》“作《师说》以贻之”的“以”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所举荐提拔的人才都不知道是谁推荐了自己,他害怕被猜忌,所以不敢接受所推荐的人向自己谢恩。B.晋武帝想让羊祜卧床养病的同时统领伐吴诸将,羊祜拒绝了,是不愿居功;他提醒武帝考虑战后治理问题,可见其深谋远虑。C.材料一写陆抗对羊祜的评价,写百姓为他罢市,为他建庙立碑,都从侧面表现了羊祜的美德。D.材料二对比了祖逖、宗泽与羊祜的治军方式,指出前两者虽有一时之功,但因急于求成、未能安抚部众,最终导致叛乱或溃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祜历事二世,职典枢要,凡谋议损益,皆焚其草。(2)未尝学于叔子之道以弭三军之骄气,骄则未有能成而不乱者也。14.材料二中王夫之认为羊祜“用兵以道,而从容以收大功”,请结合材料一中的具体史实来概括羊祜的用兵之道。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魏万【注】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魏万:李颀的后辈友人,赴长安应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点明送别主题,然后以秋夜微霜渲染萧瑟氛围,采用了倒叙手法。B.颔联“鸿雁”象征漂泊,“云山”暗示旅途艰险,共同强化羁旅之愁。C.“不堪”“况是”两词呼应,往复顿挫,诗人以己之心体会对方境况,情切而意深。D.尾联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劝诫魏万珍惜时光,但“行乐处”三字也流露出诗人对长安繁华的向往。16.《唐诗广选》中评价此诗“不知多少宛转”,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宛转”地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看到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一座廊桥横跨两岸,不禁想起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2)王昌龄曾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心志,这种以冰雪喻高洁的写法影响深远。南宋张孝祥夜游洞庭时,面对“表里俱澄澈”的湖光月色,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下“ , ”两句,以奇喻将“冰雪”的这一传统意象推向新的境界。(3)古诗词中的“归”字承载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密码。这千年的归途上,有人走向田园,有人归于山河,有人久久眺望,有人勘破沧桑……比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25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舞台设计也将“巳巳如意”中两个“巳”字对称摆放,一如中国传统的如意纹路,直观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开场视觉秀《迎福》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和表演,集齐16种非遗,将“ ”五行元素与中国人对“生生不息又一年”的美好祈愿贯穿在一起,开启“春回田野呈瑞景”的多元奇趣之旅。歌曲《登高》融入传统舞狮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意境,传递“登高望胜景,祈福迎新年”的美好祝愿。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在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中,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轮美奂,让观众领略了蕴藏其中的丰沛的生命力和凝固的诗意。舞蹈《伊人》用优美的舞姿,营造出“ , ”的缱绻意境;戏曲《声动梨园》百花齐放,文戏武戏交相辉映,名家新秀携手登台;武术《笔走龙蛇》以刚劲洒脱的动作,配以激动人心的鼓点,将武术与书法结合,精彩演绎了“生生不息”的蛇年主题。每一个文化元素都饱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价值,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原泉。这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胜宴”,让每个人在欢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力量,抒写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章显了无限生机与活力。18.2025年春晚主题词中的“巳已如意”一词有何特色,请进行赏析。19.请给“春回四野呈瑞景”一句写出合适的下联。20.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1.请在文中引号内的横线上按顺序填写出适当的内容,使上下文意思连贯。22.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春晚导演提出一项有创意的节目建议。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体魄的强健,更需要心理的韧性和价值观的塑造。对此,你怎么看?请就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2.A 3.D 4.①季节饮食方面:冬季适当食用性温热的羊肉抵御寒冷,秋季多吃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食物缓解秋燥。②病患食疗方面:高血压患者适当多食用芹菜,利用其降压功效辅助治疗。 5.①在饮食中,“中和”思想体现在食材搭配、烹饪方式和炊具运用等方面,追求阴阳平衡,如羊肉与萝卜搭配、鼎釜使水火相济。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追求各种关系和状态的平衡。例如在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上,不能只专注学习而忽略娱乐放松,也不能过度娱乐荒废学业,要合理安排时间,达到两者的平衡,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②在为人处世中,“中和”思想提醒我们要把握好做事的尺度和分寸。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既不能过于自我、不顾及他人感受,也不能一味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以平和、包容的心态与人相处,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6.D 7.D 8.①刻画人物心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关大妈当时内心的焦虑与不安。②营造氛围: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和关大妈处境的艰难,环境描写与关大妈的心理相呼应,共同强化了这种氛围。 9.《关大妈》:①塑造普通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将普通人的恐惧与勇敢交织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区别于“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跳脱了“阳刚”叙事中英雄人物一贯的刚强无畏模式。②关注细腻的情感世界:使小说充满了温情与人性的光辉,与“阳刚”叙事中相对单一的情感表达形成鲜明对比。《百合花》:①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展现出战争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以细腻的叙事视角跳脱“阳刚”叙事的宏大框架。②女性视角下的情感书写:生动地表现出她对小通讯员的深厚情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柔情,打破了“阳刚”叙事中对战争和英雄的单一化、模式化书写,使读者感受到战争中的别样温情。10.CEG 11.B 12.A 13.(1)羊祜经历了两代皇帝,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凡是他谋划商议的事情,不管是增是减,他都把草稿烧掉。(2)不曾学习羊叔子的方法来消除军队的骄横之气,军队骄横就没有能够成功而不发生混乱的。 14.①以信为本,怀柔远人,以诚信之举赢得了吴地百姓的人心。②光明磊落,不搞突袭,展现出光明正大的用兵态度。③与敌交往,以礼相待,令敌方也心生敬意。④德行为先,不贪小利,使吴人自服,从长远角度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15.D 16.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关城树色、御苑砧声等景物,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担忧。②虚实结合:“关城树色催寒近” 是实写,写友人途中所见之景;“御苑砧声向晚多” 是虚写,想象友人到达长安后所见所闻,由实到虚,婉转地表达出对友人的牵挂和关切。③拟人手法:“催寒近” 将树色人格化,仿佛树色在催促寒气逼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深秋的寒冷和旅途的萧瑟,委婉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17. 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青山独归远,荷笠带斜阳/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8.“巳巳如意”运用谐音手法,“巳”与“事”谐音,将生肖“巳”巧妙融入,以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如同中国传统如意纹路,直观形象地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富有文化内涵与吉祥意味,同时紧扣春晚主题,增添了节日氛围 。 19.福满人间庆新年 20.“原泉”应改为“源泉”;“胜宴”应改为“盛宴”;“抒写”应改为“书写”;“章显”应改为“彰显”。 21.第一处:金、木、水、火、土;第二处:步步高升;第三处:所谓伊人;第四处:在水一方。 22.可以设计一个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民俗的节目,比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庙会场景中,演员在其中表演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节目,同时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新改编,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