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第四单元第一节探索地球表面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2. 下列地形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A.珠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3.温州灵昆岛位于瓯江的入海口,是浙江省的两个河口冲积岛之一。岛屿陆地面积25平方千米,平坦开阔。形成这种岛屿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风力 B.流水 C.生物 D.冰川4.请观察下面的地理素描和相应的等高线图,当发生洪水灾害时,哪条逃生线路是安全的( )A.A、B B.B、D C.C、D D.A、D5.如图所示为我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壮观景象。它的形成源于( )A.风化作用B.流水冲刷作用C.风沙堆积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6.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判定该地区的地形类型以及A点和甲村的相对高度分别是 ( )A.山地、大于500米B.山地、小于500米C.丘陵、大于500米 D.丘陵、小于500米7.下列各种自然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作用造成的是( )A.新疆的地貌B.角峰和冰斗谷C.黄土高原的沟壑D.海边的礁石8.相对高度一般很大,峰峦高耸,沟谷幽深的地貌类型是(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9.下列各项用于研究地球形状或内部结构,其中能作为证据的是( )A.①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B.②用切开的熟鸡蛋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C.③绘制结构示意图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D.④用天宫一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10.下图所示的山体各部位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a一山峰 B.b一山谷 C.c—陡崖 D.d—山脊11.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D.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12.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板块碰撞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13.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A.B.C. D.14.如图是余姚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判断方向的方法是指向标定向法B.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5kmC.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50米D.图中适合攀岩的是C处15.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生物16.2024年04月03日07时58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浙江多地有震感。下列现象与地震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B.C. D.17.主要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断层山B.敦煌风蚀城堡C.金华双龙洞D.黄土高原沟壑纵横18.下列有关地壳变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C.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19.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该“液态区”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核和地幔20.如图为某地形的等高线地形图,该地图对应的地形为()A. B.C. D.二、填空题21. 去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汤加火山连续爆发,导致该岛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1)如图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温建议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2) 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 (填“地壳"“地幔"或"地核")。(3) 除了火山会改变地表形态。请再举一个因为外力作用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 22.如图乙,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填“碰撞”或“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 上涌.它位于图甲 的圈层中(填字母).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填“山脉”或“大洋”)的形成。23.滑雪是北方冬季随处可见的娱乐项目,吸引很多南方游客前往体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滑雪杖是滑雪项目的必备道具之一,滑雪杖往后划,人加速向前,是因为 。(2)初学者在学习滑行减速时,制动时不能马上停下,仍会继续往前运动一段距离,是因为 。(3)如图乙所示是某滑雪场等高线地形图,初学者尽量选择坡度较缓的滑雪道练习,图中最适合初学者的滑雪道是____。A.L1; B.L2; C.L3。24.地形变化(1)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 和来自地球外部的 二个方面。(2)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地壳总体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 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板块 形成山脉和海沟(如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3)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太阳能引起的,如气温变化、流水、风力和生物等,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 25.根据如图所示的某地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2)图中画了甲河的四条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条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 。26.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山顶A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2)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3)该地的地形属于 (地形类型)。27.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28.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1)小金用半个土豆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依次为图一中的a、b、c所示,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中的____(选填字母)。A. B. C. D.(2)若图二中虚线C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①、②、③或④)(3)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 (选填甲、乙或丙)。29.图①、②、③是三个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1)图①中甲乙两地相对高度为 米。图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缓”或“相同”)(2)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3)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 (填“高”“低”或“相同”)。三、实验探究题30.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4月底,我国启动新一轮的珠峰高程测量工作,5月27日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随后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数据为8848.86米!读“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珠穆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角度解释,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向 板块所形成。(2)在过去对珠峰地区科考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发现海生爬行动物“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证明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早在1.6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化石所在的岩石种类属于 岩。(3)从一号营地到峰顶的登山线路大体沿 方向前进。(4)读“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沿图中a-b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____。A.B.C. D.31.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其屏障工程全长3046公里。其中草方格是工程治沙中的主力军,它被称为“中国魔方”,如图,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出方格状的沙障,延缓沙丘移动。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草方格沙障防沙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草方格高度和间距对风沙跃迁率(通过某一观测面的沙粒数目与运动沙粒总数目的比值)的影响,分别设置了4个观测面,各观测面距风沙流起始位置分别为0米、3米、6米、9米。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若第三观测面风沙跃迁率小于 1%,则视为防沙治沙效果满足要求):组别 模型规格 不同观测面的风沙跃迁率(%)初始点 第一观测面 第二观测面 第三观测面1 高15厘米,间距0.75米 100.0 45.0 10.0 2.02 高20厘米,间距0.75米 100.0 35.0 5.0 0.83 高25厘米,间距0.75米 100.0 31.0 3.0 0.34 高20厘米,间距1.00米 100.0 43.0 12.0 0.95 高20厘米,间距1.25米 100.0 58.0 23.0 3.5(1)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移动的外力因素是 。(2)若要探究草方格间距对防沙效果的影响,需选择表中 (填组别序号)的数据进行对比。(3)实际治沙过程中使用的草方格沙障的规格为高度20厘米,间距1.00米。请结合表中数据,谈谈使用该规格的原因是 。(4)草方格固沙作用还可能与 有关。(写出二点即可)32.如图是我市某公园的等高线地形图,小明班级开展了登山的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计划分两批从1、2两条路线登山。(1)小明观察发现,有部分等高线的海拔未标出。据图推测C处的海拔为 米。(2)若要选出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1、2两条路线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A还是B,结合等高线特点说明理由: 。(3)研学后,小明利用红薯、刀片、记号笔、竹签等材料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他将半个红薯模拟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签串好在白纸上依次描出每片红薯的边缘线,绘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两种切法合理的是 。(选填"乙"或"丙")四、综合题33. 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 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 。(3)图中 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 .(4)李庄和吴庄的图上距离约为 1.2cm,则实地距离为 km。(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如右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 ,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 。34.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制作烂柯山等高线地形图”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山体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和评价交流等环节。【观察】制作山体模型前,先利用卫星云图观察烂柯山山体轮廓并确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为164米。(1)【制作】某同学按图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体模型,并在山体上画出了所有等高线。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 。(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具体的操作是 。(3)依据同学描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乙),若要登上顶峰,你会选择从A、B哪一侧登山,请说明理由。 (4)【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量规,请将表中“_?_”处内容补充完整。等高线地形图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材料与匹配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匹配度高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不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 材料不环保,山体模型轮廓无法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作图与标注 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 曲线封闭, 曲线未封闭,缺少海拔标示和比例尺(5)【改进】根据量规中“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有同学认为用土豆制作的山体模型很难修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只能评为“合格”。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请将表中“?”处内容补充完整。所选材料 选择理由 35.“轻纱薄雾间,云瀑笼山城”,庐山云瀑(如图甲所示)景观壮美,仙气十足,极富中国水墨画丹青点染的诗情画意。云瀑是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当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材料1:庐山所处地理位置如图乙所示。庐山各处山峰十分陡峭,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材料2: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材料3:云瀑一般发生的时间为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发生的地点为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如图丙所示。请根据提供的信息,解释庐山云瀑形成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板块构造,地壳变动等的认识。【解答】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故A正确;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故B正确;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六大板块组成,故C错误;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故D正确;故答案为:C。2.【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解答】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造成,珠江三角洲是由泥沙堆积作用,它们都是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杭州西湖凭借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所蕴育出的特有江南风韵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观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故答案为:B。3.【答案】B【解析】【解答】自然界出现不同的地形的原因有风力,流水,生物,冰川等因素。【分析】入海口的岛屿地貌的主要外因为流水。故答案为:B4.【答案】B【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解答】读图可得,BD路线是向高处攀登,该路线适合逃生。故答案为:B。5.【答案】B【解析】【解答】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B正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与风力和海浪作用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6.【答案】B【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解答】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该区域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平,应是山地;A点的海拔是600米,甲村的海拔介于100米和200米之间,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400~500米之间。 故选项B 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解答】A、新疆的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错误;B、角峰和冰斗谷属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正确;C、黄土高原的沟壑属于流水冲刷作用形成的,错误;D、海边的礁石属于海水冲积作用形成的,错误。故选B8.【答案】C【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高原,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和缓;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高峰、陡蛸的山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不大;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解答】A、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小,边缘比较陡峭,A错误;B、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表起伏小,B错误;C、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坡度较陡,沟谷较深,C正确;D、丘陵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D错误;故答案为:C。9.【答案】D【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解答】A、①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是一个模拟实验,无法作为证据,A错误,不符合题意;B、②切开的熟鸡蛋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但不能作为研究证据,B错误,不符合题意;C、③绘制结构示意图可以用来说明地球内部结构,但不能作为研究证据,C错误,不符合题意;D、④天宫一号拍摄的照片是真实的,可以作为研究地球形状的证据,D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答案】A【解析】【分析】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解答】A. a中间高,四周围低,是山峰 ,正确;B.b为分水线为山脊,B错误;C.c是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C错误;D.d为集水线山谷;故答案为:A.11.【答案】B【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解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不一定是平原;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不一定是高原,也可能是山地。故答案为:B。1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促使地形变化的各种地质作用。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解答】珠穆朗玛峰顶常年被冰川覆盖,冰川并不是固定不动的。由于冰川活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貌状况,我们都认为是冰川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D。13.【答案】B【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确;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故答案为:B.14.【答案】C【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根据等高距和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以确定两地的海拔高度范围,采取交叉相减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解答】A、观察图例,图中并未明确标出指向标,因此不能使用指向标定向法,A错误;B、根据图上的比例尺,1cm代表实地距离是1.5km,而非15km,B错误;C、A点的海拔为600米,B点的海拔为750米,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应为B点海拔减去A点海拔,即750 600=150米,C正确;D、攀岩活动通常选择在等高线重叠的陡崖处进行,而图中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部位,适合攀岩的D处,D错误。故答案为:C。15.【答案】B【解析】【分析】(1)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流水(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峡谷;风力(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流动的沙丘、风蚀城堡;冰川(在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波浪、海岸地形、生物、珊瑚礁。内力作用有火山地震等现象;(2)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解答】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流水(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峡谷; 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故答案为:B.16.【答案】A【解析】【分析】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以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解答】地震为地壳运动导致的,火山也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故A正确;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导致,故B错误;溶洞为流水溶蚀作用导致,故C错误。江心洲为流水沉积作用导致,故D错误;故答案为:A。17.【答案】A【解析】【分析】风力作用、流水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解答】A.断层山是地壳变动导致,属于地球内力作用。符合题意;B. 敦煌风蚀城堡,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合题意;D.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由流水的作用形成的,不合题意;C. 金华双龙洞是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不合题意;故答案为: A。18.【答案】D【解析】【分析】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火山与地震是地壳变动较剧烈的表现形式。【解答】A、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说法正确,A错误;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说法正确,B错误;C、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说法正确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地震和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原因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说法错误,D正确。故选D19.【答案】B【解析】【分析】地壳下面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解答】地球的地幔部分有一个液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喷发。故选:B。20.【答案】B【解析】【分析】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解答】从该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看出该地图对应的地形为B;故答案为:B21.【答案】(1)AB是板块交界处,多火山(2)地幔(3)风力、流水、冰川等【解析】【分析】因为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等现象;在板块的内部,地壳较稳定;火山和地震带有两处,一是环太平洋周边的陆地和沿海地区;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震、火山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使得地势趋于崎岖; 风力、流水、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使得地势变得平坦;【解答】(1)因为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等现象;在板块的内部,地壳较稳定;所以小温建议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2)岩浆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中,所以 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地幔;(3)地形变化中的外力因素有风力、流水、冰川等;故答案为:(1) AB是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2) 地幔 (3) 风力、流水、冰川等22.【答案】张裂;岩浆;A;大洋【解析】【分析】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解答】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大,实验模拟属于板块的张裂运动。板块的张裂运动中,不断上涌的是岩浆,所以上升的水流类似岩浆上涌。地球由内到外依次是C地核、B地幔、A地壳,地球板块运动属于地壳运动,是图甲中的A的圈层。板块张裂会形成大洋或裂谷,板块碰撞会形成山脉,所以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大洋。23.【答案】(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运动员具有惯性,仍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3)B【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高线比越稀疏,坡度越缓。【解答】(1)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滑雪杖往后划,人加速向前,推动人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滑雪杖,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了人的运动状态。(2)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仍会继续往前运动一段距离,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仍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L2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24.【答案】(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2)张裂;碰撞(3)平坦【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解答】地形变化(1)、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外力作用二个方面。(2)、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地壳总体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张裂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海沟(如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3)、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太阳能引起的,如气温变化、流水、风力和生物等,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25.【答案】(1)东北(2)b,因为其所处的位置是山脊【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解答】(1)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判断,乙村在丙村的东北方向。(2)图中画出了甲河流的四条支流(a、b、c、d)中b是错的,因为b处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acd三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故答案为:(1)东北;(2)b;因为其所处的位置是山脊。26.【答案】(1)570(2)C;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距离也会拉长(3)山地【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解答】(1)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由此可判定,图中A山顶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670-100=570米。(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C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从C点到山顶A等高线更稀疏,坡度更缓,但距离远,所以更省力但耗时久。(3)由图中信息可判定,该地的地形属于山地。27.【答案】(1)鞍部;峭壁(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3)E【解析】【分析】利用上表,可对本题做出分析。【解答】小题1:①等高线在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所以是鞍部;②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所以是峭壁。小题2:C、D两处,C处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就适合。小题3:E处为两个山脊之间,内部比较低,此处建造大坝,可以蓄水量大,且大坝建造不长。28.【答案】(1)A(2)②(3)丙【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解答】(1)读图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组成,截面为闭合的曲线,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有三条闭合等高线,因此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A,A符合题意。(2)发生泥石流时,人逃生时方向应尽量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逃向地势较高的山坡。根据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规律,④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与泥石流发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线要越过河谷,因此在O点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3)丙地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丙。29.【答案】(1)200;平缓(2)小(3)低【解析】【分析】(1)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解答】读图可知,(1)图①中甲地海拔高度为20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00米-0米=200米。图①中的比例尺比图2中的比例尺小,小比例尺比大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之间的实际距离长,因此图1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平缓。(2)图②中的比例尺比图①中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相同等高距之间的实际距离短,因此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的小实际距离短。(3)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因此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低。故答案为:(1)200;平缓;(2)小;(3)低。30.【答案】(1)亚欧(2)沉积岩(3)东南(4)C【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解答】(1)珠穆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角度解释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向亚欧板块所形成的。(2)在过去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科考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发现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证明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早在1.6亿年前还是一片大洋。化石所在的岩石种类属于沉积岩。(3)从一号营地到峰顶的登山路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部位,所以登山路线大体沿山脊方向前进。(4)读图可知,ab都是山顶部位,b的海拔高度大于,而且a、b之间有一明显相对低洼地带,所以沿图中a-b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C图。31.【答案】(1)风力(2)2、4、5(3)防沙治沙效果满足要求(第三观测面风沙跃迁率仅为0.9%,小于 1%),且材料用量和成本低于更密集的规格(4)草方格材料、草方格形状等(合理即可,写出二点即给满分)【解析】【分析】(1)沙丘在风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使沙漠化地区逐渐变大。(2)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择除间距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进行分析。(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满足要求的方式中成本最低的是高度20厘米,间距1.00米的草方格。(4)草方格的外形、材料等都可能会影响其固沙效果。【解答】(1)沙丘在风的作用下不断移动,可知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移动的外力因素是风力。(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草方格间距对防沙效果的影响,应控制除草方格间距外的条件相同,由表中数据可知,应选择245三组实验进行分析对比。(3)由题中“若第三观测面风沙跃迁率小于 1%,则视为防沙治沙效果满足要求”和表中数据可知, 草方格沙障的规格为高度20厘米,间距1.00米防沙治沙效果满足要求,且节约成本。(4)草方格固沙作用还可能与草方格材料、草方格形状有关。32.【答案】(1)50(2)乙,等高线稀疏,所以此处地势开阔。(3)丙【解析】【分析】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地形平坦地区,等高线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据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绘制地图等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1)读图可知,等高距为10m,C处是40m相邻的等高线,所以C处为50m。(2)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地形平坦地区,B比A等高线稀疏,更平坦。(3)由甲图可知,右侧等高线稀疏,所以右侧要缓一些,对应的是丙。33.【答案】(1)663;鞍部(2)甲(3)B(4)2.4(5)①(6)西南一东北;D【解析】【分析】 据图中数据信息解答;A点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图中C地位于陡崖附近。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吴庄位于山谷处,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泥石流发生时要沿垂直方向逃生。据图中指向标解答;E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部位,据此解答。【解答】读图分析可知:(1)从图中可以看出,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 图中A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应为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因此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甲。 (3)图中C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 因此,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 B地。(4)图上1cm表示实地距离2km,李庄和吴庄的图上距离约为1.2cm,则实地距离为2.4km。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两边的山坡上)逃生,因此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①。(6)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一东北;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D,因为 D 处为山脊,E处为山谷。34.【答案】(1)保证等高距相同(2)【应用】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3)B,B坡等高线较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4)比例尺不明确或没有标示海拔高度(5)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解析】【分析】(1)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2)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视图。(3)B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更易攀登。(4)根据表中信息填写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确等。(5)优秀需要材料易得,所以选择橡皮泥来制作。【解答】(1)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步骤:首先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其次,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再次,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3)从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难以攀登。(4)优秀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而合格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比例尺不明确或海拔没有标示。(5)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所选材料应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据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1)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步骤:首先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其次,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再次,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3)从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难以攀登。(4)优秀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而合格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比例尺不明确或海拔没有标示。(5)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所选材料应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据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35.【答案】示例:庐山周边有鄱阳湖和长江,水汽充沛。庐山各处山峰十分陡峭,地形起伏很大,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当水汽沿着山峰爬升时,温度下降较快,容易液化成小液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爬上山顶的云由于重力作用向下俯冲,形成云瀑。在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由于温度下降较快,水汽更易凝结成云。当有风时,水汽更易爬升,更容易形成云瀑【解析】【分析】①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②小水滴、冰晶分别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③山峰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水蒸气容易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 ④当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由于重力作用,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⑤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温度较低,水汽更易凝结成云。⑥有风时,水汽更易爬升。【解答】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小水滴、冰晶分别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而在山峰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所以当水蒸气沿着山峰爬升时,容易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 当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由于重力作用,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所以答案为:庐山周边有鄱阳湖和长江,水汽充沛。庐山各处山峰十分陡峭,地形起伏很大,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当水汽沿着山峰爬升时,温度下降较快,容易液化成小液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爬上山顶的云由于重力作用向下俯冲,形成云瀑。在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由于温度下降较快,水汽更易凝结成云。当有风时,水汽更易爬升,更容易形成云瀑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