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卿”、“邪”等字音形义及司马光、《资治通鉴》简介。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识记“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等。司马光:字君实,也称涑(sù)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史学两司马:北宋司马光、西汉司马迁史学双壁:《资治通鉴》《史记》绍介者作绍介品作《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历史散文的三种体例: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代表作:《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代表作:《战国策》。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三国志》。绍介景背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孙权(181-252年),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他最大 的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9年称帝于武昌。吕蒙(178-219年)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吕蒙掌管东吴军事, 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杀死关羽后,吕蒙不久病死。鲁肃(172—217年),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鲁肃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他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鲁肃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ɡ/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代古代汉语单音节词;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当初。对……说。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之 间也以“卿”为爱称。推托。 事务。当道,当权。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等书。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语气词,同“耶”。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粗略地阅读。只,只是。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语气词,相当于“罢了”。谁比得上于是,就。从事学习。译文: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知晓事情。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 吴下 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才干和谋略。即“议论”,谈论。对朋友辈的敬称读书人。到,等到。经过不再是。泛指吴地。另,另外。今义:程度副词,更加于是。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译文: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吴下阿蒙: 泛指学识浅薄的人。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同“耶”,译为“吗”)归纳成语和通假字称 谓 词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古代王侯的自称对朋友辈的敬称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博士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义异今古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往事古义:另,另外今义:程度副词,更加一 词 多 义当见卿今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但当涉猎( )动词,应当动词,掌管动词,了解课堂检测(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当涂掌事 。 (3)刮目相待 。(4)及鲁肃过寻阳 。推托当道,当权擦拭到,等到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含义。(1)泛指学识浅薄的人。( )(2)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体例)通史,编著者是北宋的 。资治通鉴编年体司马光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填空。3.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2.能够结合具体语句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围绕该内容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内容。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 友”的故事。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孙权劝学劝学2.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用原文语句回答)卿今当涂掌事3.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托。4.孙权一劝时吕蒙的表现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蒙辞以军中多务5.孙权期望吕蒙学得怎样的结果?(用原文语句回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6.当吕蒙推辞不学时,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好处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7.吕蒙接受了孙权的第二次劝学吗?从哪句话能看出来?接受了;乃始就学。8.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吕蒙的才干和谋略大有长进。9.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吕蒙的学习效果?(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0.最能说明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的句子是什么?这句话可见当时鲁肃怎样的神情和心理?(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十分惊奇的神情。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发出感叹。1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1)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2)鲁肃敬才、爱才;(3)吕蒙才略有惊人长进,学有所成,鲁肃为之折服。12.通过描写鲁肃赞誉的语言和结友的行动来表现吕蒙学习效果,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你的长进,从鲁肃对吕蒙的评价及行动印证了孙权劝学的效果。13.吕蒙的答话“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1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孙权关心下属,要求严格,勤于读书,善于劝学。15.结合原文语句分析孙权、鲁肃、吕蒙人物形象。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乐于接受劝告,知错就改,勤奋好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鲁肃敬才、爱才、惜才。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6.学完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孙权角度:劝人要讲究策略。吕蒙角度:①开卷有益,抓紧时间,发奋学习。②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③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鲁肃角度: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17.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什么?请解释成语的意思。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好处。18.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自拟一副对联(不低于五个字)上联: 孙权劝学 现身说法下联: 吕蒙苦读 终有所成概 括 主 题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记事简练而完整。写作特色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详略得当,剪裁精当。写作特色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关心下属,要求严格,勤于读书,善于劝学。吕蒙就学——乐于接受劝告,知错就改,勤奋好学。鲁肃赞学——敬才、爱才、惜才。(侧面描写)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4.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5.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孙权劝学》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重点字词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侯的自称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8、邪:语气词,同“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11、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13、过:经过 14、今者:如今,现在 15、才略:才干和谋略16、非复:不再是 17、更:另,另外 18、刮:擦拭19、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20、见事:知晓事情三、出自本文的成语1、吴下阿蒙: 泛指学识浅薄的人。2、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四、原文填空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一劝时吕蒙的表现是什么?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期望吕蒙学得怎样的结果?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当吕蒙推辞不学时,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好处的句子?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5、从哪句话能看出来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学。蒙乃始就学。6、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吕蒙的学习效果?(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最能说明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的句子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五、问答题1、概括文章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托。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当时鲁肃怎样的神情和心理?十分惊奇的神情。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发出感叹。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1)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2)鲁肃敬才、爱才;(3)吕蒙才略有惊人长进,学有所成,鲁肃为之折服。5、通过描写鲁肃赞誉的语言和结友的行动来表现吕蒙学习效果,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吕蒙与鲁肃论议后,鲁肃赞誉的语言和与之结友的行动,侧面烘托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你的长进,从鲁肃对吕蒙的评价及行动印证了孙权劝学的效果。6、吕蒙的答话“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7、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8、简要概括文中三人性格特点:孙权:关心下属,要求严格,勤于读书,善于劝学。吕蒙:乐于接受劝告,知错就改,勤奋好学。鲁肃:敬才、爱才、惜才。9、学完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孙权角度:劝人要讲究策略。吕蒙角度:①开卷有益,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学必有得。②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③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鲁肃角度: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10、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开卷有益11、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形式,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2、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自拟一副对联(不低于五个字)上联: 孙权劝学 现身说法下联: 吕蒙苦读 终有所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孙权劝学.pptx 孙权劝学习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