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物态变化(5)——【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物态变化(5)——【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物态变化(5)
【新教材】考点精练
考点一 升华
1.[易错题](2024春 宁海县期末)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答案】D
【解答】解: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
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二 凝华
2.(2024 诸暨市二模)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B
【解答】解:AB.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该过程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B正确;
CD.“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的过程向外放出热量,故CD错误。
故选:B。
考点三 云、雨、雪、雾、露、霜
3. [新考向·学科综合](2024春 宁波期末)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又有客观现实事物的真实反映,许多意境优美的诗句中包含着具有科学内涵的科学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B.“春尽冰留江,此时浩渺九重生”,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该过程放热
C.“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D.“草上露珠闪,月照水晶帘”,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该过程吸热
【答案】C
【解答】解: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故A错误;
B、冰是水凝固形成的,该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故C正确;
D、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该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4. [新考向·学科综合](2024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今年即将开学的时候,有些地方突降小冰粒,它不是冰雹也不是雪,而是霰(xia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 小雅 颊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关于“霰”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最可能是(  )
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先液化再凝固
【答案】C
【解答】解: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白色小冰粒。
故选:C。
【新考法】过关检测
1.(2023秋 绍兴期末)如图所示,足球比赛中用速褪固体喷雾剂来辅助任意球的判罚,喷雾剂可以喷出一条白色的直线,白色的直线会在喷出几分钟后“神奇”地自动消失,从而不影响之后的比赛。那么这条白色直线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答案】C
【解答】解:固体泡沫喷雾剂喷出一条白色直线,而这条白色的固体直线也会在几分钟后“神奇”地自动消失,不会在草地上留下任何液体污渍,物质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选:C。
2. [新考向·学科综合](2024 海曙区模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需要放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需要吸热
C.“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需要吸热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
【答案】D
【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水变成冰,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3.(2024 浙江模拟)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答案】C
【解答】解: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
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
故选:C。
4.(2024春 余姚市期末)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答案】B
【解答】解: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
故选:B。
5.(2024 上城区校级三模)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降温到0℃以下,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
(1)由上文可猜想霜形成的两个条件是 和 。
(2)如果尝试人工制霜,可将干冰放入透明罐子内,一段时间后看到罐子的 (填“内壁”或“外壁”)成功地结了一层霜。
【答案】(1)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2)外壁。
【解答】解:(1)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将干冰放入空易拉罐中,干冰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发生升华现象,升华吸收热量,使易拉罐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易拉罐的外壁形成霜。
故答案为:(1)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2)外壁。
6.(2023秋 仙居县期末)小科同学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甲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1)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善于思考的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碘的沸点为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科所做的实验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碘可能并不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而是固态碘先 再汽化成碘蒸气。
(3)根据上述猜想,小红对原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乙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发现碘升华管内也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该实验能否得出碘升华的结论?并说出理由 。
【答案】(1)吸热;(2)熔化;(3)能,因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只能是升华。
【解答】解:(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2)碘的熔点为113℃,碘的沸点为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高于碘的熔点,碘可能并不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而是固态碘先熔化再汽化成碘蒸气;
(3)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故答案为:(1)吸热;(2)熔化;(3)能,因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只能是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物态变化(5)
【新教材】考点精练
考点一 升华
1.[易错题]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考点二 凝华
2.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考点三 云、雨、雪、雾、露、霜
3. [新考向·学科综合]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又有客观现实事物的真实反映,许多意境优美的诗句中包含着具有科学内涵的科学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B.“春尽冰留江,此时浩渺九重生”,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该过程放热
C.“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D.“草上露珠闪,月照水晶帘”,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该过程吸热
4. [新考向·学科综合]今年即将开学的时候,有些地方突降小冰粒,它不是冰雹也不是雪,而是霰(xia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 小雅 颊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关于“霰”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最可能是(  )
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先液化再凝固
【新考法】过关检测
1.如图所示,足球比赛中用速褪固体喷雾剂来辅助任意球的判罚,喷雾剂可以喷出一条白色的直线,白色的直线会在喷出几分钟后“神奇”地自动消失,从而不影响之后的比赛。那么这条白色直线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2. [新考向·学科综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需要放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需要吸热
C.“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需要吸热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
3.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4.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5.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降温到0℃以下,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
(1)由上文可猜想霜形成的两个条件是 和 。
(2)如果尝试人工制霜,可将干冰放入透明罐子内,一段时间后看到罐子的 (填“内壁”或“外壁”)成功地结了一层霜。
6.小科同学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甲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1)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善于思考的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碘的沸点为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科所做的实验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碘可能并不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而是固态碘先 再汽化成碘蒸气。
(3)根据上述猜想,小红对原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乙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发现碘升华管内也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该实验能否得出碘升华的结论?并说出理由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