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村落、城镇与居民生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村落、城镇与居民生活(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村落、城镇与居民生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 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 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 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如表是欧洲各国城市发展中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国家(   )
时间 事件
1848年 英国制定《公共健康法》,针对人居环境恶化,提出管控城市卫生状况与消防隐患
1867年 希腊颁布《国家城市规划编制法》,将城市规划纳入法制系统
1913年 法国颁布《文物古迹保护法》,明确了城市建设中建筑遗产的地位与作用
A. 城市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B. 城市管理职能日趋制度化
C. 环境污染加剧了社会矛盾    D. 市民的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3.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 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B. “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 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 D. 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A. 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 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 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 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5.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记载的“左祖右社”的礼制,在兴国寺的遗址上辟建为社稷坛。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1914年,北洋政府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后为纪念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这说明近代中国
A. 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 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 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 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6.1926年,广州市公用局就马路电钟的预算与安装做出规划,因“机件太劣”而决定“向外商订购电钟”。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装设的电钟并未如期发挥功用。1930年,广州市公用局又购入新设备以图改进并被市政府迅速核准。此后,市政府与参事室、公用局及西门子电机厂等围绕此事展开多轮商讨,最终决定将其尽数拆除而改装交通灯。这说明
A. 政权地位影响城市发展 B. 近代化建设速度加快
C. 民众公共意识逐渐增强 D. 开埠城市的辐射效应
7.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依然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但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好田野邑屋”“强耕而自以为落”。该时期的这一变化(  )
A. 体现集聚型村落已失去根基 B. 说明村落是地缘外壳和家庭内核的组合
C. 印证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D. 折射出宗法血缘观念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8.西周时期形成了城邑规划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规模、数量、布局及设施方面都突破礼制,出现僭越现象,城市功能从“卫君”向“盛民”发展。这反映了()
A. 时代变革影响城市发展 B. 城市功能影响政治格局
C. 儒家礼制观念遭到破坏 D. 城市发展体现民本理念
9.依据以下图表数据,分析恰当的是
世界城镇(市)化趋势示意图
①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世界城镇化比例较低 ③冷战结束前世界城镇人口已超乡村人口
④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种都城形制的最早典范,是成形于一千多年前的汉魏洛阳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中轴线。如今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基本上是北魏遗留的规模布局,已探明的中轴线地标建筑是:太极殿、阊阖门、铜驼街、永桥、四通市、圜丘。它们从北向南直线排列,形成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北魏洛阳城设中轴线意在( )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11.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 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 影响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设计
C. 是阶层分化出现的原因 D. 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12.曼彻斯特本是英国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18世纪中期以来,大量资金涌入曼彻斯特,用于建设面粉加工厂、纺织作坊等轻工业设施。同时,当地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销售,而是大量运往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A. 农业技术革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 商业资本逐渐向农村地区渗透
C. 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 D. 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
13.隋代在西周丰镐两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之间强化了跨越千年的文脉延续过程。不仅将西汉长安纳为禁苑的一部分予以保护,新都的空间形态也与周边历史遗迹多处呼应(如图),在新都规划范围内许多秦汉遗迹都被保留。这一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
隋大兴城与周边主要历史文脉的关联图
A. 强化“正统性”认知 B. 彰显天朝上国的气派
C. 满足士人游赏的需求 D. 凸显历史文脉的传承
14.汉代长安有“东西九市”,设“市长一人,秩(俸禄)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唐代东西市皆设市署,最高长官为市令,官阶为从六品上:令之下有丞两人,官阶为正八品上。此外,还有录事、府、史、典事、掌固等办事人员,共18人。这反映了唐代(  )
A.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B.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已经瓦解
C. 经济管理进一步得到细化 D. 商业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15.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内有宫殿建筑区(新确认为富城),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还有纵贯城址的大路。这反映出当时(  )
A. 早期国家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B. 城市营建已经形成制度
C. 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D. 城市规划走向成熟规范
16.如图是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由图可知,南宋时期(  )
A. 城市布局突出政治中心地位 B.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 城市建设体现多功能的需求 D. 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元朝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
——摘编自吴佳蕾《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等
材料二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记载大抵见于《诗经》,其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外城围墙外是护城河。城市建设先营宫室、宗庙,厩库次之,居室为后。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希腊,人民是自由的,他们在国家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城市生活是开放的,任何人都有机会进行宗教活动、体育竞技、演说、诗歌音乐会等活动。这些都是希腊文明中关于自由精神的体现。在此影响下,集体参与政治生活就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就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其中,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元素。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充分体现了人神共形的宗教思想和民主体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广场的形式自由不规整,立面造型并不突出,均有公共建筑围绕布置。
等级制与王权礼制架构出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城市形态:严格的遵循社会等级体系的布局,军事防御与社会管制功能大大高于商业和社会交往的功能,由此形成了城市的内向型发展。市民生活被控制在里坊内,城市道路只为帝王和军队服务。城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所谓的公共空间都是相对的,例如宫城内皇帝举行统治活动的宫廷广场,或应宗教、贸易、文化等需要而产生的寺庙集市广场。他们均服务于部分群体,只有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灵魂的“市”才能承担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
——摘编自张哲、周艺《文化的力量——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对比与分析》
材料二 近代以来,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空间出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首先,租界与租借地等“国中之国”式殖民地的产生,导致城市总体格局割裂。第二,城市建设与建筑工程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城市空间的尺度与规模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间被压缩,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才能让城市科学健康的发展。第四,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受到重视,广场与公园由私有转为公有,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这也许就是所谓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流动空间”的开始。
——摘编自郭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空间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城市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在事关人类生存却易被忽略的人与空气的关系上,便产生了始料未及却影响深远的潜在变化。城市的空气中混杂、聚集着来自下水道、墓地、地窖、屠宰房和污水坑散发的气味,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群既不利于气流吹散它们,也不利于阳光分解它们,而未分解物在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以致带来疾病。1856年8月1日,《英国母亲日志》刊载《健康指南》一文,开篇即言:“没有什么东西比健康更重要”,要享受健康就必须呼吸“洁净的空气”。1884年12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沃尔夫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
——摘编自严玉芳、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新鲜空气诉求》
材料三 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秩的风俗和交往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的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过,城市许多原先的功能作用曾经一度受自然状况所支配,要求所有参加者都到场,现在这种作用可以被电子传输,分发到全球各处。如果在一个远方的村庄里,能像在拥挤的市中心区一样,看到同一个电影,或听到同一个广播节目,那就不需要住在那个市中心区。我们必须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两者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各自能发挥优势的基础上、重新还原到人的尺度。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1)根据材料一,写出这一城市中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古代文明遗迹名称,概括该城市具备的多重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洁净的空气”诉求产生的原因。对这一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借鉴,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角度出发,概述人类应该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3)参考材料一二三,围绕人与城市写一则历史短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演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欧洲的城市街道和城市设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A项正确。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只是城市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
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市政立法的完善,排除C项。
D. 题干主旨强调城市化的进程,并不是强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城市化进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B.据表格中《公共建康法》、《国家城市规划编制法》、《文物古迹保护法》等信息可知,针对城市环境、卫生、文物古迹保护和规划建设等欧洲国家加强了法制建设,城市管理职能日趋制度化,故B正确。
A.说法绝对化,排除A。
C.社会矛盾未体现,排除C。
D.居住条件的改善只是表格中的部分信息,排除D。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治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干预城市发展、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是源于城市化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即“城市病”的出现,故选B项。
A.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导致了疫病流行,疫病流行无法遏制工业化,故排除A项。
CD.干预城市发展并不等于全面干预经济,也不等于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排除CD两项。
4.【答案】B
【解析】略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题干“1420年……辟建为社稷坛”,“1914年,北洋政府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纪念孙中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可知,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的皇家祭坛被改造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体现了城市建设服务于市民生活,说明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故选B项。
A.题干虽提到“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但只是为了说明中山公园的功用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并非强调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因而无法体现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排除A项。
C.公民政治地位体现在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而题干所述仅体现公园设施对公民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影响到公民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
D.据题干“公园向社会开放”可知,题干所述体现的是民众可在公园中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这一“现象”,而非“理念”,且题干中并未提及与“健康生活理念”有关的任何内容,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城市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机件太劣”“而决定‘向外商订购电钟’”“又购入新设备以图改进并被市政府迅速核准”“市政府与参事室、公用局及西门子电机厂”等信息说明,广州市政府的作为颇有魄力,积极加强对城市的改造,这与广州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作为革命重镇息息相关,故选A项。
B.题干仅仅涉及马路电钟,不涉及近代化建设速度,排除B项。
C.题干没有涉及民众公共意识,排除C项。
D.题干不涉及开埠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对比,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村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传统,集村仍是村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但在这一模式之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主要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宗法血缘体系的松弛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个体农民家庭独立性的增强,村落内部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色彩,除传统紧凑型集村村落外,还出现了零星的散居型村落,故D项正确。
A.该项说法过于绝对,集聚型村落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村落形式,排除A项。
B.该项并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
C.“郡县制”题干并未涉及,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由材料“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都突破礼制,出现僭越现象”可知,西周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反映了对等级秩序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规模、数量、布局及设施方面都突破了礼制的限制,出现了僭越现象,说明时代变革影响城市发展,故选A项。
B.分封制的瓦解、诸侯争霸等政治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功能的变化,而非城市功能的变化影响了政治格局,排除B项.
C.儒家礼制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突破礼制,更多是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而非儒家观念的破坏,排除C项。
D.民本理念是一种政治哲学,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城市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体现民本理念,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中叶,对应柱状图可知这一阶段城市化增幅没有明显变化,故①错误;
②.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据图表可知,1875年之前城市化比例较低,故②正确;
③.据图表可知,1990年时城市化比例没有达一半以上,无得出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乡村,故③错误;
④.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兴起,工厂普遍建立,工厂集中的地区逐渐形成城市,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故④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据“它们从北向南直线排列,形成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和所学可知,北魏洛阳城设中轴线意在增强文化认同 。这一设计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而不同的理念,既考虑以“中”为核心,又考虑到公平、公允的“和”,形成“中和”理念。“中”与“中和”是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的文化基因,是国家认同的核心思想。因此,北魏洛阳城中轴线的设计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同时,这种设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观的核心理念——“居中而治”,即以宫城作为基准,以南北轴线为中轴,北向为尊,形成拱卫中心的格局,进一步彰显了中轴线在都城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故C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推行均田制,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A。题干未体现民族政策,排除B。题干和缓和南北矛盾无关,排除D。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它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故A正确。题干未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故不选B。题干未反映阶层分化,故不选C。与题干主旨不符,故不选D。
1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未涉及农业技术革新的内容,故不选A。
B.题干涉及的是工业资本,故不选B。
C.由题干信息可知,曼彻斯特本是英国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其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销售,而是大量运往城市,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故C正确。
D.仅凭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故不选D。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设和都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A.由图文信息“隋代……强化了跨越千年的文脉延续过程”“在新都规划范围内许多秦汉遗迹都被保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这一举措是为了使时人能够感受到都城历史文脉的丰富和关联,从而形成关中区域及大兴城“世统屡更,累起相袭,神灵所储”的“帝王之宅”的“正统性”认知,即隋朝都城的建立是在坚持周、秦汉等前朝正统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壮大的,由此彰显政权的正统性,维护封建统治是隋代该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故A项正确。
BCD.这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BCD。
14.【答案】C
【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排除;
B.宋朝坊市分区制度已经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C.根据“唐代东西市皆设市署,最高长官为市令,官阶为从六品上:令之下有丞两人,官阶为正八品上。此外,还有录事、府、史、典事、掌固等办事人员,共18人”分析可知,材料中经济管理的官员增多,体现了经济管理的细化,正确;
D.材料无关商业税,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的变迁,解题关键信息是“唐代东西市皆设市署,最高长官为市令,官阶为从六品上:令之下有丞两人,官阶为正八品上。此外,还有录事、府、史、典事、掌固等办事人员,共18人”。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的变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有宫殿建筑区,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且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据此可以说明,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C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组织力量的强大,而非控制力,排除A项;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城市营建制度是否已经形成,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大,无法得出城市规划是否走向成熟,以及规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分布可知,临安一方面具有政治功能,同时位于重要的交通位置,经济发达,娱乐设施较多,城市功能多样化,C项正确;
临安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材料并非强调临安的政治文化功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分布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中正对称、布局工整;主次分明,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森严;追求天人合一。
【小题2】〖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聚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职能。
阐述:从周代开始,大多数中国城市布局要求中轴对称,强调行政功能,并且围绕行政需求进行城市规划,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城市居住区与农业区紧密连接,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宋朝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控商业交易逐渐放寬,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古代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职能,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相通的,古城、古建筑等有很多反映古代城市文化的因素。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的多种职能,有利于维护政治权力,推动工商业繁荣、文化思想交汇,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他观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现了皇权至上理念:;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蕴含了宗法礼教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发展,第一问结合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特点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
西方 空间较大 主要服务民众 以广场为主要形式 文化功能为主 体现民主和自由,具有开放性
中国 空间较小 主要服务官僚贵族 以街市为主要形式 政治功能为主 体现等级和礼制,具有封闭性
(2)时代特征: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进程加快(或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民思想逐渐进步;社会走向文明开化。
【解析】(1)本题考查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布局: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以广场为核心,如古希腊的广场是城市的中心,体现了人神共形的宗教思想和民主体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则受等级制与王权礼制影响,城市布局严格遵循社会等级体系,公共空间并不明显,主要以宫殿、庙宇等官式建筑为中心。功能与活动:西方古代城市广场功能多样,包括宗教活动、集会、体育竞技等,是市民集体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相对单一,主要以商业活动为主,如“市”,且市民生活被控制在里坊内,公共空间受限。形态与属性:西方古代城市广场形式自由不规整,是开放的空间,强调动态交往。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则呈现出围合式、线性延展式等特点,公共空间相对封闭,强调静态交往。社会地位: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处于城市中心地位,反映了民主政治文化和市民的自由精神,具有开放性。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处于从属地位,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和军事功能,体现等级和礼制,具有封闭性。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城市空间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是西方列强入侵和殖民统治的结果,导致城市格局割裂,如租界的出现。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西方的技术和资本的引入,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功能结构复杂化。国民思想逐渐进步:城市空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思想的变化,如公共空间的压缩和市民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走向文明开化: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走向文明开化,如工业区和交通站场的出现,新的商业区和市中心形成,尽管城市规划在近代中国起步较晚,但开始尝试科学规划,如苏州的《工务计划》和南京的《首都计划》,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
19.【答案】(1)遗迹:雅典卫城;
功能:行政(政治)、防御(军事)、宗教、商业(经济)和文化功能。
(2)原因:城市化;环境污染;疾病传播;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媒体宣传。
怎样: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历史短文
阐述角度示例(其他亦可):
①城市发展加速人类交往
②城市推动人类文化传承
③城市应关注人的价值尺度
④城市病的历史、症结与应对
【解析】(1)第一小问遗迹,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第二小问功能,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建有神庙,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进而得出雅典城市具备的功能有行政(政治)、防御(军事)、宗教、商业(经济)和文化功能。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城市的空气中混杂、聚集着来自下水道、墓地、地窖、屠宰房和污水坑散发的气味,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群既不利于气流吹散它们,也不利于阳光分解它们,而未分解物在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以致带来疾病”得出城市化、环境污染、疾病传播;据材料二“《英国母亲日志》刊载《健康指南》一文”得出媒体宣传;据材料二“没有什么东西比健康更重要”得出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第二小问方式,结合所学得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据材料三“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我们必须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两者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各自能发挥优势的基础上、重新还原到人的尺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短文题目,如城市发展加速人类交往,城市推动人类文化传承,城市应关注人的价值尺度,城市病的历史、症结与应对等,阐述时可以从城市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城市化过程中应关注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方面展开,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即可。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