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北仑期中)在中学生科学素养探究实践能力操作考查时,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加热液体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A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瓶塞要倒放,故B正确;
C.不能用正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使用试管夹且手握试管夹的长柄,故B错误。
故选B。
2.(2024七上·北仑期中)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我们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分米 B.人步行速度约为10米/秒
C.袋装牛奶每包大约为1.5毫升 D.某病人的体温约为50℃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常见长度、速度、体积和温度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大约160cm,合16dm,故A符合实际;
B.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1m/s,故B不符合实际;
C.袋装牛奶的体积约为250mL,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3.(2024七上·北仑期中)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新品种巨型稻,2021年11月在浙江龙泉迎来丰收,巨型稻平均高度2m,单穗粒数可达680粒,比普通稻多3倍,实现袁老“禾下乘凉梦”,为“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自己的手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了的贡献。下列对巨型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株高大主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
B.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
C.扎入土壤深处的根部细胞膜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
D.巨型稻各种性状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细胞质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2、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在细胞叶绿体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 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故植株高大主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故 A正确不合题意;
B.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故扎入土壤深处的根部细胞膜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故巨型稻各种性状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4七上·北仑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到干果机的工作原理:采用发热丝加热,通过开关温控器可控制温度在35-70℃之间,同时配带一个风扇, 通过风扇将热风吹出, 将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机内。很快达到风干的效果。由于是通过热风循环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营养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小科将水果切片时,发现水果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A.液泡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壁
【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有多种味道:酸、甜、苦、辣,切水果时会有许多汁液流出,这些汁液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2024七上·北仑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1.8毫米=1.8×0.001=0.0018米
B.1.8毫米=1.8毫米×0.001=0.0018米
C.1.8毫米=1.8米×0.001米=0.0018米
D.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就是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
【解答】毫米化米,即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1000,如下所示:
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故选D。
6.(2024七上·北仑期中)因《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某中学也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在单人追逐赛环节,要求选手说出“有种子的植物”的诗词。图中哪位选手会获胜?(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对诗句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提到的植物种类,根据这些植物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春水绿如染”中提到是藻类植物,藻类植物不结种子,故A不符合题意;
B.“苔痕上阶绿”中提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不结种子,故B不符合题意;
C.“墙角数枝梅”中提到的梅花属于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繁殖,故C符合题意。
D.“言采其蕨”中提到蕨类植物,不结种子,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2024七上·北仑期中)图中圆圈表示各生物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则阴影部分可以表示(  )
A.体温恒定 B.用肺呼吸 C.胎生哺乳 D.有脊椎骨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图示阴影部分表示青蛙(两栖动物)、鲤鱼(鱼类)、猪(哺乳动物)三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根据它们的体温、呼吸、生殖的特征判断即可。
【解答】A.青蛙、鲤鱼体温不恒定,故A不符合题意;
B.鲤鱼用鳃呼吸,故B不符合题意;
C.鲤鱼与青蛙都是卵生,故C不符合题意;
D.青蛙、鲤鱼、猪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它们都属于脊椎动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表示狗、猫、虎、豹四种动物的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
B.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C.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远
D.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
【答案】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AB.根据生物分类的知识可知,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而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故AB正确不合题意;
C.猫与豹同科,猫与狗同目,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虎与豹同属,虎与猫同科,因此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4七上·北仑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州十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从“天宫”空间站可以观测到地球在转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以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表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经纬网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D.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分析从太空看到地球的形状;
B.根据经纬网的定义判断;
CD.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从太空能够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故A正确;
B.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精确测量地球坐标而创造的,实际上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故AB错误;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地球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做曲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10.(2024七上·北仑期中)芒萁是一种在北仑山上随处可见的植物(如图),用孢子繁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该植物的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层中,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作用。从生物分类角度分析芒萁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答案】A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分为两大类,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其中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芒萁用孢子繁殖,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层中,可判断芒萁属于蕨类植物。
故选A。
11.(2024七上·北仑期中)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当被研究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研究问题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只有C正确。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上·北仑期中)下面四幅平面图,大树位于学校东边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图上的图例确定学校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即可。
【解答】根据平面图上的图标可知,A图所示的大树位于学校的西北方,故A不合题意;
B图所示大树位于学校的东北方,故B不合题意;、
C图所示大树位于学校的正东边,故C符合题意;
D图所示大树位于学校的东南方,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3.(2024七上·北仑期中)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差,则对于结果偏差 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结果
A 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 偏小
D 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 偏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3)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判断;
(4)根据“测量结果=纸张厚度+空隙”分析。
【解答】A.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由于膨胀,因此钢尺刻度之间的距离增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示数会迅速降低,即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下端有细小的弯曲,所以它的示数不会下降,故C错误;
D.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那么测量结果等于纸张厚度和空隙的,因此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14.(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甲、乙两点所处经纬度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处于北半球
B.甲、乙都处于西半球
C.甲所处纬度是15°N,乙处所处纬度是45°N
D.甲所处经度是45°W,乙处所处经度是15°W
【答案】D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
【解析】【分析】 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南北纬度。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解答】如图所示,纬度向下增大,那么应该为南纬,即在南半球,故A错误;
纬度向西增大,则为西经,甲在西经20°以西,因此在西半球;乙在西经20°以东,在东半球,故B错误;
那么甲所处经度是15°S、45°W,乙处所处经度是45°S、15°W,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15.(2024七上·北仑期中)绍兴某日气温为-5℃,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此时(  )
A.冰的下表面温度为0℃
B.冰的上表面温度为0℃
C.冰的上、下表面的温度都为-5℃
D.湖底的水温为-5℃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冰水共存,以及水的反常膨胀的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冰的下表面与水接触,二者共存在,则温度为0℃。冰的上表面与空气接触,则温度为-5℃,故A正确,BC错误;
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即在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减小,其密度变大,则密度大的水会分布在湖水的底层,所以湖底的水温接近或等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2024七上·北仑期中)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大大的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如图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图中①放置玻片、②镜筒下降、③对光、④观察,根据显微镜的使用和调节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③对光:转动转换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①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④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故正确顺序是③→①→②→④。
故选C。
17.(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小科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所作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物体做加速运动
B.乙中B物体静止
C.乙中A、B两物体在10秒末相遇
D.乙中,B车在10秒内路程是100米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AB.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A、B两个物体的运动特点;
C.根据速度-时间图像交点的含义判断;
D.根据s=vt计算乙通过的路程。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该物体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则该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
B.根据乙图可知,B物体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根据乙图可知,A、B的图像交点代表速度相同,所以乙中A、B两物体在10秒末速度相同,故C错误;
D.乙中B车在10秒内路程是s=vt=10秒×10米/秒=100米,故D正确。
故选D。
18.(2024七上·北仑期中)科学家发现,灯塔水母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永生”的动物,原因是它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后,又会恢复到幼虫。把它切开,甚至打碎,只要存在完整的细胞就能继续变成一只幼虫。下列关于灯塔水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灯塔水母是软体动物
B.碎片变成幼虫的过程中细胞膜起控制作用
C.灯塔水母属于刺胞动物
D.这种生物过于奇葩,对我们没有研究意义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AC.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水母等。
B.基因存在与细胞核中;
D.注意分析灯塔水母对人体是否具有意义即可。
【解答】AC.根据题意可知,灯塔水母的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属于刺胞动物,故A错误,C正确;
B.碎片变成幼虫的过程由细胞中的基因控制,而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这一过程中细胞核起控制作用,故B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灯塔水母能够永生,且每个碎片都可以变成一只幼虫,则研究它有助于治疗人体病变或坏死组织,对我们有研究意义,故D错误。
故选C。
19.(2024七上·北仑期中)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水葫芦”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表明生物又能影响环境,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0.(2024七上·北仑期中)2024年火星成为天文现象一大主角,可以观测到火星合金星、火星合土星,以及火星合木星。行星合相指的是当两颗行星在天空中彼此靠近到角距离小于时,观测者可在一个望远镜视野里同时看到它们。下列描述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
A.金星能自行发光
B.太阳在银河系的中心
C.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
D.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火星和木星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A.根据行星的特点判断;
BD.根据太阳系的组成判断;
C.根据太阳系行星的公转方向判断。
【解答】A.金星是一颗行星,自己不能发光,故A错误;
B.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而不是银河系的中心位置,故B错误;
C.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故C正确;
D.根据太阳系的组成可知,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火星和金星,故D错误。
故选C。
21.(2024七上·北仑期中)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研究时,可通过替代物的研究获取事实材料。来积极研究原型的性质,下列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所谓模拟实验,即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利用直尺可以直接测量出铁丝的直径,用温度计直接测量液体温度,手指上有指纹,都属于直接实验,故A、B、C不符合题意;
以铅笔代表帆船的桅杆,以篮球代表地球,以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长度变短来研究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说明地球是球状的,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2024七上·北仑期中)圆圆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她只有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记为A;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标记为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40cm,最后用该温度计来测量待测水的温度,发现液柱上端的位置在A点上方8cm处;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20℃ B.30℃ C.40℃. D.60℃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首先用AB之间的温度除以AB的长度,计算出1cm表示的温度,再用1cm表示的温度×此时液柱的长度计算这杯水的温度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AB之间距离为40cm,正好对应的温度为:100℃-0℃=100℃,
则1cm代表摄氏温度为;
则A点上方8cm处代表摄氏温度:。
故选A。
23.(2024七上·北仑期中)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本实验中,通过利用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多少。由于是对比实验,作为对比实验时一定注意控制好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不变的量不一样时,就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而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小烧杯的大小无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③;
故选D。
24.(2024七上·北仑期中)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将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如图甲)。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图乙)则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
A.小于9毫升 B.等于9毫升 C.大于9毫升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结合V=V1-V2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此时读数偏小,而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V1大于24mL;
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此时读数偏大,而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实际小于15mL,;
根据V=V1-V2可知,所以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大于9mL。
故选C。
25.(2024七上·北仑期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句中对“犬”的描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能进行繁殖 B.具有应激性
C.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D.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意思是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犬”的描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6.(2024七上·北仑期中)动物之最:所有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中的   类动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的是   类动物;最高等的是   类动物。
【答案】昆虫;两栖;哺乳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2)根据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解答;
(3)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解答】(1)所有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动物;
(2)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
(3)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脊椎动物是哺乳类。
27.(2024七上·北仑期中)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用经纬度表示图丙中P点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答案】1;3.50cm;-8;20°S30°W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经度与纬度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等于一个大格表示的长度÷中间的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上还是0下,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3)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1)由甲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10=0.1cm=1mm,则所测物体的长度为:9.30cm-5.80cm=3.50cm;
(2)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上表面在0刻度下方,则该温度计的示数为-8℃。
(3)由丙图可知,经度的分度值为45°,纬度的分度值为30°。现在纬度向下增大,那么为南纬;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则P地的经纬度是20°S30°W。
28.(2024七上·北仑期中)疟疾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动物引起的,黄花蒿茎叶(如图甲)中提取的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图乙分别为疟原虫和黄花蒿细胞模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   (选填“A”或“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   ,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
【答案】B;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2)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解答】(1)疟原虫是单细胞的动物,图乙中的B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图乙中的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③细胞膜,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使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
29.(2024七上·北仑期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天宫二号开展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观察和研究拟南芥(如图所示)和水稻种子在太空中的萌发、生长、开花和结籽全过程。阅读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和二歧式检索表,回答问题:
(1)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   (选填“多于”或“少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包含了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则其中表示拟南芥的是   (选填“P”、“Q”、“R”或“S”)。
表1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
分类等级 生物
拟南芥 水稻 银杏
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银杏门
目 十字花目 禾本木 银杏目
科 十字花科 禾本科 银杏科
属 鼠耳芥属 稻亚科 银杏属
种 拟南芥种 稻属 银杏种
【答案】(1)多于
(2)R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2)根据拟南芥种子的特征,使用排除法确定它在 二歧式检索表中的位置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拟南芥与水稻都属于被子植物门,银杏属于裸子植物门,所以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根据题意可知,拟南芥有种子,排除P,拟南芥是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拟南芥的图可得拟南芥种子的形状为倒卵形,故表示拟南芥的是R。
(1)拟南芥与水稻都属于被子植物门,银杏属于裸子植物门,所以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拟南芥有种子,排除P,拟南芥是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拟南芥的图可得拟南芥种子的形状为倒卵形,故表示拟南芥的是R。
30.(2024七上·北仑期中)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水质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营造水上景观等优点。
(1)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因素。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常被选种于生态浮岛中。美人蕉属于   植物。
(3)图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
【答案】(1)非生物
(2)被子
(3)4;水草→水生昆虫→白鹭;竞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被子植物主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包被在果皮里面;
(3)①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②根据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
【解答】(1)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能开花,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3)①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或藻类→虾→白鹭。
②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为其能开花,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或藻类→虾→白鹭。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31.(2024七上·北仑期中)2022年8月,永嘉山区连续两次出现中华穿山甲(如图)。
中华穿山甲体表覆盖着鳞甲,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主要以白蚁为食。它善于挖洞,视觉基本退化,主要依靠气味来寻找白蚁。而白蚁喜欢带腥味的液体,大多数白蚁巢位于地下且比较狭小。
(1)结合中华穿山甲的特征,推测出中华穿山甲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
(2)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有助于保护生物的   。
(3)根据以上信息推测下列中华穿山甲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捕食白蚁的是________。(可多选)
A.四肢带利爪 B.嗅觉敏锐 C.视觉退化
D.舌头细长 E.舌上带腥味粘液
【答案】(1)哺乳动物
(2)多样性
(3)A;B;D;E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描述的穿山甲的特征分析;
(2)根据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解答;
(3)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相适应,根据穿山甲需要捕食白蚁的生活习性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中华穿山甲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因此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2)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可以保护穿山甲这个种群,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A.四肢带利爪有助于它挖开白蚁洞穴,故A符合题意;
B.嗅觉敏锐有助于它找到白蚁洞穴,故B符合题意;
C.视觉退化不利于它寻找白蚁,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华穿山甲舌头细长有助于它的舌头伸入白蚁洞穴,故D符合题意;
E.中华穿山甲舌上带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蚁,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DE。
(1)根据中华穿山甲“胎生哺乳”的特征可知其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2)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是为了保护穿山甲,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A.中华穿山甲以白蚁为食,四肢带利爪有助于它挖开白蚁洞穴,故A符合题意;
B.中华穿山甲依靠气味来寻找白蚁,嗅觉敏锐有助于它找到白蚁洞穴,故B符合题意;
C.视觉退化不利于它寻找白蚁,故C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白蚁巢位于地下且比较狭小,中华穿山甲舌头细长有助于它的舌头伸入白蚁洞穴,故D符合题意;
E.白蚁喜欢带腥味的液体,中华穿山甲舌上带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蚁,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DE。
32.(2024七上·北仑期中)今年3月23日,我国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报告太阳在当日世界时01时左右释放了一个强烈爆发,耀斑级别达到X1级,伴随一个朝向地球的强力日冕物质抛射。世界各主要空间天气预警中心分别发出了大地磁暴和高能粒子等预警。回答下列问题:
(1)2024年是太阳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导致太阳耀斑多次高等级爆发。耀斑发生在太阳的   层;
(2)图中A所示也是一种常见的太阳活动,这一太阳活动我们通常称为   ;
(3)“夸父一号”观测太阳时,会遇到地内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此时能观测到一个黑点从太阳表面掠过,即“凌日”现象。会导致“凌日”现象的行星有   。
【答案】(1)色球
(2)日珥
(3)金星、水星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1)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
(2)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日珥是通常发生在色球层的,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
(3)凌日现象只能发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行星。
【解答】(1) 2024年是太阳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导致太阳耀斑多次高等级爆发,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2)图中A所示的太阳活动称为日珥。
(3)水星和金星离太阳近,且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因此会导致“凌日”现象。
(1)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风、耀斑、黑子等,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2)图中A所示也是一种常见的太阳活动,这一太阳活动我们通常称为日珥。
(3)会导致“凌日”现象的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因为水星和金星离太阳近。
33.(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下落。小明为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从4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测出落地的时间,结果记录如下:
组别 翅身长度 (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针 T4
⑤ 4 5 两枚回形针 T5
(1)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1、T2、T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为   。
【答案】刻度尺和秒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T1 >T3 >T2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而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2)回形针越多,则竹蜻蜓的重力越大,可能会影响它的运动状态;
(3)根据表格数据,结合下落速度与翅身和翅尾的长度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时要需要翅身和翅尾的长度,以及竹蜻蜓下落的时间,所以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增大了物体的重力,所以基于的假设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比较序号③实验与①,③中 翅身长度大速度快而时间小,故T3 <T1;
比较序号③实验与②,翅尾长度减小1cm,由于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所以,蜻蜓的下落减慢,时间变长;而翅身增大1cm,所以,蜻蜓的下落加快;根据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即加快的多而减慢的少,故T3 >T2,
综上所述,应是T1 >T3 >T2。
34.(2024七上·北仑期中)研究小组的同学发现将香焦放在桌上一段时间,会招引来许多果蝇。有同学认为是香蕉腐烂时的酒味招引来了果蝇,也有同学认为是香焦成熟时的香味招引来了果蝇。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种瓶口敞开并盖上纱布的诱捕果蝇的瓶子,进行以下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2只相同型号的诱捕果蝇的瓶子。
②往甲瓶和乙瓶中分别加入50mL如图所示的溶液。
③两个瓶子都放置在一个果蝇较多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内果蝇数量。
(1)小明通过实验发现香蕉腐烂时的酒味对果蝇的吸引力比香味更强。则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红认为每组应多用儿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
(3)小华认为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来了果蝇,为了探究这个猜想,丙组瓶中应加入的溶液是   。
【答案】乙瓶内的果蝇数量比甲瓶多;避免偶然性;等量10%的糖溶液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既然果蝇喜欢酒味,那么带有酒味的瓶子附近数量肯定多;
(2)在科学探究中,选取的样本越多,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3)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乙瓶带有酒味,甲瓶没有酒味,则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是乙瓶内的果蝇数量比甲瓶多。
(2)根据题意可知,每组应多用几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的意义是:避免出现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为了验证“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来了果蝇”,丙组瓶中应加入的溶液是50mL10%的糖溶液。
35.(2024七上·北仑期中)科普阅读
阅读《宇宙大爆炸》,回答问题。
1946年,有科学家提出,宇宙起源于大约137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科学家注意到,从我们所处的银河系观察,银河系外的星系(即河外星系)发出的光,绝大部分颜色会偏“红”,个别也有几个颜色偏“蓝”,分别称为“红移”和“蓝移”。理论分析表明,发生红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远离我们。蓝移则表示相应的星系在靠近我们。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群和星系团中的星系几乎都表现出红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红移量越大。这似乎表明,绝大多数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越快。
天文学家通过反复观测,得出一条规律: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这条规律被称为哈勃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v=Hs,式中H称为哈勃常数。哈勃定律的发现,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我们看到某个星系发出的光的颜色偏“蓝”,说明这个星系正在   我们;
(2)类比得出速度、密度单位的方法,可推理得出哈勃常数H的单位是   ;
A.米  B.秒  C.米-1  D.秒-1
(3)若距离我们约22亿光年的“牧夫座星系团”远离我们的速度约为4×104km/s,则距离我们约33亿光年的“长蛇Ⅱ星系团”,远离我们的速度约为   km/s;
(4)小明根据哈勃定律,认为若以银河系为参照物,那么河外星系做匀速运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答案】靠近;D;6×104;见解析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 发生红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远离我们;蓝移则表示相应的星系在靠近我们。 ”分析;
(2)根据公式推导哈勃系数的单位;
(3)根据“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列式计算;
(4)根据“ 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 ”分析判断。
【解答】(1)如果我们看到某个星系发出的光的颜色偏“蓝”,说明这个星系正在靠近我们。
(2)根据题意可知,哈勃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变形得到;
所以哈勃常数H的单位是,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由可知, 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
即:;
解得:。
(4)我不同意小明的说法,理由是:按照哈勃定律,所有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河外星系,逃离的越快,即速度在不断变化。
36.(2024七上·北仑期中)学完“温度的测量”后,班级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同学们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做了甲、乙、丙三种温度计。请回答。
(1)如图甲,用空瓶子、可弯曲导管、橡胶塞等制作了简易温度计。当温度升高时,导管内液柱将如何移动?   
(2)如图乙,吸管B通过软木塞与塑料瓶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记录数据如表。
t/℃ 17 19 21 23 25 27
h/厘米 30.0 24.9 19.7 14.6 9.4 4.2
这个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   。(填结构名称)
(3)有同学认为用此温度计不能测29℃及以上的温度,你支持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上表说明理由   。
【答案】(1)向左移动
(2)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约会下降5cm,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变化确定装置内气压变化,确定液柱受到推力的方向即可;
(2)普通温度计的液泡内装有测温介质;
(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温度的升高量与液柱降低值之间的数量关系,据此推算29℃时液柱的高度变化,再与实际的液柱长度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当温度升高,烧瓶中的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对导管中的液体有向左的力,因此液柱向左移动。(2)根据乙图可知,A内装的是测温介质空气,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约会下降5cm。从27℃升高到29℃时,需要液柱降低5cm,而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1)当温度升高,烧瓶中的气体膨胀,对导管中的液体有向外的力,故液柱向左移动。
(2)据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可知,这个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约会下降5cm,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7.(2024七上·北仑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细胞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细胞结构、制作细胞模型、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
【观察】(1)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会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可以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   上:
(2)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约是白细胞的500~1000倍,个体比白细胞小,若在低倍镜下视野中清晰地看到许多红细胞,却看不到白细胞,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字母)。
A.换用大光圈 B.移动装片 C.调节反光镜 D.换上放大倍数更大的物镜
【制作】(3)小明用绿豆等种子、橡皮泥、细棉线等材料制作了动物细胞模型(图乙),请指出该模型存在的一处错误。   
【评价】(4)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评价表。
动物细胞模型评价表(部分)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1-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无缺失 结构不够完整,有1处缺失或错误 结构不够完整,有2处及以上缺失或错误
2-材料匹配度 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选择的材料与功能不匹配
3-环保与成本 材料环保,成本低 材料环保,成本较高 材料不环保,成本较高
小丽根据评价指标2,建议小明制作细胞膜时,应选择细网纱(带有很小的网眼)请说明理由   。
【答案】物镜;B;多了叶绿体;细纱网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显微镜使用的知识分析;
(2)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
(3) 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4)细胞膜是一层透明且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则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2)已知白细胞比红细胞大,但数量要少,则在视野中清晰地看到许多红细胞,却看不到白细胞,则可能是白细胞没有在视野内,所以放大光圈,调节反光镜,更换高倍物镜都没有用,只有移动装片才最有可能观察到白细胞。
故选B。
(3)根据动物细胞的结构可知,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图中多了叶绿体。
(4) 应选择细网纱(带有很小的网眼) 的理由:用网眼很小细纱网代表细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38.(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道路监控抓拍到的甲、乙两辆汽车从A到B行驶的画面。已知时间间隔为0.1s,AB距离为10m内连续拍到的画面。请回答:
(1)根据图①的信息,计算出甲车的速度   ;
(2)根据图①的信息,乙车做什么运动?答:   ,理由是   ;
(3)该道路限速如图②所示,请判断甲车是否超速?答:   ,并在坐标图③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   。
【答案】90km/h;加速运动;因为相同时间间隔,移动的距离变大(合理均可);没有超速;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AB之间的距离和时间,根据计算甲车的速度;
(2)根据图片确定乙车相同时间内距离的变化规律,根据分析它的运动特点;
(3)①根据图②确定轿车的限速标准,然后与实际速度比较即可;
②根据甲车速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AB距离为10m,
而中间有四个时间间隔,则时间是,
那么甲车的速度为:。
(2)根据图①可知,相同时间内乙车移动的距离变大,根据可知,乙车是加速运动。
(3)①根据图②可知,轿车的限速为100km/h,甲车实际速度是90km/h,
所以没有超速。
②甲车是匀速直线运动,即时间变化时速度不变,始终保持25m/s,如下图所示:

39.(2024七上·北仑期中)选择一双合适的运动鞋对于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如何正确测量你需要的尺码呢?如表所示,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
鞋码 34 35 36 37 38 39 40
脚长L/mm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脚围C/mm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1)如图甲是小科测量左脚脚长的情形,则他应选择的鞋码为   ;根据表中数据可归纳出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为:C=   。
(2)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n(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②测出每一方格的边长,并利用边长平方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S1:
③计算物体面积S。
(3)如图乙所示是小科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左脚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方格的面积为6.0cm2,则小科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是   。
【答案】36;L-15mm;336cm2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①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小科的脚长对应的鞋码即可;
②将每组数据中脚长和脚围相减,比较差的大小,从而找到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根据图片输出小科的左脚鞋底占据的小方格的个数,然后根据S=2nS1计算站立时的贴地面积。
【解答】(1)①根据甲图可知,小科的脚长为230mm,由表格数据可知,他应该选择的鞋码为36;
②根据表格数据得到:220mm-15mm=205mm;225mm-15mm=210mm;230mm-15mm=215mm;235mm-15mm=220mm;
……
因此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C=L-15mm;
(3)根据图片可知,小科同学左脚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n=28,
则小科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S=2nS1=2×28×6.0cm2=336cm2。
1 / 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北仑期中)在中学生科学素养探究实践能力操作考查时,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加热液体
2.(2024七上·北仑期中)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我们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分米 B.人步行速度约为10米/秒
C.袋装牛奶每包大约为1.5毫升 D.某病人的体温约为50℃
3.(2024七上·北仑期中)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新品种巨型稻,2021年11月在浙江龙泉迎来丰收,巨型稻平均高度2m,单穗粒数可达680粒,比普通稻多3倍,实现袁老“禾下乘凉梦”,为“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自己的手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了的贡献。下列对巨型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株高大主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
B.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
C.扎入土壤深处的根部细胞膜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
D.巨型稻各种性状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细胞质
4.(2024七上·北仑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到干果机的工作原理:采用发热丝加热,通过开关温控器可控制温度在35-70℃之间,同时配带一个风扇, 通过风扇将热风吹出, 将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机内。很快达到风干的效果。由于是通过热风循环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营养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小科将水果切片时,发现水果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A.液泡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壁
5.(2024七上·北仑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1.8毫米=1.8×0.001=0.0018米
B.1.8毫米=1.8毫米×0.001=0.0018米
C.1.8毫米=1.8米×0.001米=0.0018米
D.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6.(2024七上·北仑期中)因《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某中学也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在单人追逐赛环节,要求选手说出“有种子的植物”的诗词。图中哪位选手会获胜?(  )
A. B.
C. D.
7.(2024七上·北仑期中)图中圆圈表示各生物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则阴影部分可以表示(  )
A.体温恒定 B.用肺呼吸 C.胎生哺乳 D.有脊椎骨
8.(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表示狗、猫、虎、豹四种动物的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
B.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C.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远
D.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
9.(2024七上·北仑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州十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从“天宫”空间站可以观测到地球在转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以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表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经纬网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D.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做匀速直线运动
10.(2024七上·北仑期中)芒萁是一种在北仑山上随处可见的植物(如图),用孢子繁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该植物的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层中,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作用。从生物分类角度分析芒萁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11.(2024七上·北仑期中)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12.(2024七上·北仑期中)下面四幅平面图,大树位于学校东边的是(  )
A. B.
C. D.
13.(2024七上·北仑期中)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差,则对于结果偏差 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结果
A 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 偏小
D 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 偏大
A.A B.B C.C D.D
14.(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甲、乙两点所处经纬度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处于北半球
B.甲、乙都处于西半球
C.甲所处纬度是15°N,乙处所处纬度是45°N
D.甲所处经度是45°W,乙处所处经度是15°W
15.(2024七上·北仑期中)绍兴某日气温为-5℃,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此时(  )
A.冰的下表面温度为0℃
B.冰的上表面温度为0℃
C.冰的上、下表面的温度都为-5℃
D.湖底的水温为-5℃
16.(2024七上·北仑期中)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大大的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如图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7.(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小科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所作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物体做加速运动
B.乙中B物体静止
C.乙中A、B两物体在10秒末相遇
D.乙中,B车在10秒内路程是100米
18.(2024七上·北仑期中)科学家发现,灯塔水母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永生”的动物,原因是它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后,又会恢复到幼虫。把它切开,甚至打碎,只要存在完整的细胞就能继续变成一只幼虫。下列关于灯塔水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灯塔水母是软体动物
B.碎片变成幼虫的过程中细胞膜起控制作用
C.灯塔水母属于刺胞动物
D.这种生物过于奇葩,对我们没有研究意义
19.(2024七上·北仑期中)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20.(2024七上·北仑期中)2024年火星成为天文现象一大主角,可以观测到火星合金星、火星合土星,以及火星合木星。行星合相指的是当两颗行星在天空中彼此靠近到角距离小于时,观测者可在一个望远镜视野里同时看到它们。下列描述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
A.金星能自行发光
B.太阳在银河系的中心
C.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
D.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火星和木星
21.(2024七上·北仑期中)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研究时,可通过替代物的研究获取事实材料。来积极研究原型的性质,下列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 B.
C. D.
22.(2024七上·北仑期中)圆圆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她只有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记为A;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标记为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40cm,最后用该温度计来测量待测水的温度,发现液柱上端的位置在A点上方8cm处;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20℃ B.30℃ C.40℃. D.60℃
23.(2024七上·北仑期中)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24.(2024七上·北仑期中)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将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如图甲)。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图乙)则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
A.小于9毫升 B.等于9毫升 C.大于9毫升 D.无法确定
25.(2024七上·北仑期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句中对“犬”的描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能进行繁殖 B.具有应激性
C.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D.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26.(2024七上·北仑期中)动物之最:所有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中的   类动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的是   类动物;最高等的是   类动物。
27.(2024七上·北仑期中)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用经纬度表示图丙中P点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28.(2024七上·北仑期中)疟疾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动物引起的,黄花蒿茎叶(如图甲)中提取的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图乙分别为疟原虫和黄花蒿细胞模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   (选填“A”或“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   ,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
29.(2024七上·北仑期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天宫二号开展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观察和研究拟南芥(如图所示)和水稻种子在太空中的萌发、生长、开花和结籽全过程。阅读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和二歧式检索表,回答问题:
(1)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   (选填“多于”或“少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包含了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则其中表示拟南芥的是   (选填“P”、“Q”、“R”或“S”)。
表1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
分类等级 生物
拟南芥 水稻 银杏
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银杏门
目 十字花目 禾本木 银杏目
科 十字花科 禾本科 银杏科
属 鼠耳芥属 稻亚科 银杏属
种 拟南芥种 稻属 银杏种
30.(2024七上·北仑期中)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水质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营造水上景观等优点。
(1)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因素。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常被选种于生态浮岛中。美人蕉属于   植物。
(3)图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
31.(2024七上·北仑期中)2022年8月,永嘉山区连续两次出现中华穿山甲(如图)。
中华穿山甲体表覆盖着鳞甲,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主要以白蚁为食。它善于挖洞,视觉基本退化,主要依靠气味来寻找白蚁。而白蚁喜欢带腥味的液体,大多数白蚁巢位于地下且比较狭小。
(1)结合中华穿山甲的特征,推测出中华穿山甲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
(2)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有助于保护生物的   。
(3)根据以上信息推测下列中华穿山甲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捕食白蚁的是________。(可多选)
A.四肢带利爪 B.嗅觉敏锐 C.视觉退化
D.舌头细长 E.舌上带腥味粘液
32.(2024七上·北仑期中)今年3月23日,我国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报告太阳在当日世界时01时左右释放了一个强烈爆发,耀斑级别达到X1级,伴随一个朝向地球的强力日冕物质抛射。世界各主要空间天气预警中心分别发出了大地磁暴和高能粒子等预警。回答下列问题:
(1)2024年是太阳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导致太阳耀斑多次高等级爆发。耀斑发生在太阳的   层;
(2)图中A所示也是一种常见的太阳活动,这一太阳活动我们通常称为   ;
(3)“夸父一号”观测太阳时,会遇到地内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此时能观测到一个黑点从太阳表面掠过,即“凌日”现象。会导致“凌日”现象的行星有   。
33.(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下落。小明为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从4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测出落地的时间,结果记录如下:
组别 翅身长度 (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针 T4
⑤ 4 5 两枚回形针 T5
(1)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1、T2、T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为   。
34.(2024七上·北仑期中)研究小组的同学发现将香焦放在桌上一段时间,会招引来许多果蝇。有同学认为是香蕉腐烂时的酒味招引来了果蝇,也有同学认为是香焦成熟时的香味招引来了果蝇。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种瓶口敞开并盖上纱布的诱捕果蝇的瓶子,进行以下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2只相同型号的诱捕果蝇的瓶子。
②往甲瓶和乙瓶中分别加入50mL如图所示的溶液。
③两个瓶子都放置在一个果蝇较多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内果蝇数量。
(1)小明通过实验发现香蕉腐烂时的酒味对果蝇的吸引力比香味更强。则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红认为每组应多用儿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
(3)小华认为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来了果蝇,为了探究这个猜想,丙组瓶中应加入的溶液是   。
35.(2024七上·北仑期中)科普阅读
阅读《宇宙大爆炸》,回答问题。
1946年,有科学家提出,宇宙起源于大约137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科学家注意到,从我们所处的银河系观察,银河系外的星系(即河外星系)发出的光,绝大部分颜色会偏“红”,个别也有几个颜色偏“蓝”,分别称为“红移”和“蓝移”。理论分析表明,发生红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远离我们。蓝移则表示相应的星系在靠近我们。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群和星系团中的星系几乎都表现出红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红移量越大。这似乎表明,绝大多数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越快。
天文学家通过反复观测,得出一条规律: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这条规律被称为哈勃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v=Hs,式中H称为哈勃常数。哈勃定律的发现,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我们看到某个星系发出的光的颜色偏“蓝”,说明这个星系正在   我们;
(2)类比得出速度、密度单位的方法,可推理得出哈勃常数H的单位是   ;
A.米  B.秒  C.米-1  D.秒-1
(3)若距离我们约22亿光年的“牧夫座星系团”远离我们的速度约为4×104km/s,则距离我们约33亿光年的“长蛇Ⅱ星系团”,远离我们的速度约为   km/s;
(4)小明根据哈勃定律,认为若以银河系为参照物,那么河外星系做匀速运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36.(2024七上·北仑期中)学完“温度的测量”后,班级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同学们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做了甲、乙、丙三种温度计。请回答。
(1)如图甲,用空瓶子、可弯曲导管、橡胶塞等制作了简易温度计。当温度升高时,导管内液柱将如何移动?   
(2)如图乙,吸管B通过软木塞与塑料瓶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记录数据如表。
t/℃ 17 19 21 23 25 27
h/厘米 30.0 24.9 19.7 14.6 9.4 4.2
这个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   。(填结构名称)
(3)有同学认为用此温度计不能测29℃及以上的温度,你支持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上表说明理由   。
37.(2024七上·北仑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细胞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细胞结构、制作细胞模型、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
【观察】(1)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会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可以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   上:
(2)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约是白细胞的500~1000倍,个体比白细胞小,若在低倍镜下视野中清晰地看到许多红细胞,却看不到白细胞,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字母)。
A.换用大光圈 B.移动装片 C.调节反光镜 D.换上放大倍数更大的物镜
【制作】(3)小明用绿豆等种子、橡皮泥、细棉线等材料制作了动物细胞模型(图乙),请指出该模型存在的一处错误。   
【评价】(4)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评价表。
动物细胞模型评价表(部分)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1-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无缺失 结构不够完整,有1处缺失或错误 结构不够完整,有2处及以上缺失或错误
2-材料匹配度 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选择的材料与功能不匹配
3-环保与成本 材料环保,成本低 材料环保,成本较高 材料不环保,成本较高
小丽根据评价指标2,建议小明制作细胞膜时,应选择细网纱(带有很小的网眼)请说明理由   。
38.(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道路监控抓拍到的甲、乙两辆汽车从A到B行驶的画面。已知时间间隔为0.1s,AB距离为10m内连续拍到的画面。请回答:
(1)根据图①的信息,计算出甲车的速度   ;
(2)根据图①的信息,乙车做什么运动?答:   ,理由是   ;
(3)该道路限速如图②所示,请判断甲车是否超速?答:   ,并在坐标图③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   。
39.(2024七上·北仑期中)选择一双合适的运动鞋对于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如何正确测量你需要的尺码呢?如表所示,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
鞋码 34 35 36 37 38 39 40
脚长L/mm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脚围C/mm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1)如图甲是小科测量左脚脚长的情形,则他应选择的鞋码为   ;根据表中数据可归纳出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为:C=   。
(2)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n(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②测出每一方格的边长,并利用边长平方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S1:
③计算物体面积S。
(3)如图乙所示是小科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左脚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方格的面积为6.0cm2,则小科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A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瓶塞要倒放,故B正确;
C.不能用正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使用试管夹且手握试管夹的长柄,故B错误。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常见长度、速度、体积和温度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大约160cm,合16dm,故A符合实际;
B.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1m/s,故B不符合实际;
C.袋装牛奶的体积约为250mL,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2、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在细胞叶绿体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 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故植株高大主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故 A正确不合题意;
B.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故扎入土壤深处的根部细胞膜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故巨型稻各种性状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有多种味道:酸、甜、苦、辣,切水果时会有许多汁液流出,这些汁液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就是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
【解答】毫米化米,即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1000,如下所示:
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对诗句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提到的植物种类,根据这些植物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春水绿如染”中提到是藻类植物,藻类植物不结种子,故A不符合题意;
B.“苔痕上阶绿”中提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不结种子,故B不符合题意;
C.“墙角数枝梅”中提到的梅花属于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繁殖,故C符合题意。
D.“言采其蕨”中提到蕨类植物,不结种子,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图示阴影部分表示青蛙(两栖动物)、鲤鱼(鱼类)、猪(哺乳动物)三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根据它们的体温、呼吸、生殖的特征判断即可。
【解答】A.青蛙、鲤鱼体温不恒定,故A不符合题意;
B.鲤鱼用鳃呼吸,故B不符合题意;
C.鲤鱼与青蛙都是卵生,故C不符合题意;
D.青蛙、鲤鱼、猪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它们都属于脊椎动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AB.根据生物分类的知识可知,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而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故AB正确不合题意;
C.猫与豹同科,猫与狗同目,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虎与豹同属,虎与猫同科,因此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分析从太空看到地球的形状;
B.根据经纬网的定义判断;
CD.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从太空能够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故A正确;
B.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精确测量地球坐标而创造的,实际上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故AB错误;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地球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做曲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A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分为两大类,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其中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芒萁用孢子繁殖,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层中,可判断芒萁属于蕨类植物。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当被研究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研究问题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只有C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图上的图例确定学校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即可。
【解答】根据平面图上的图标可知,A图所示的大树位于学校的西北方,故A不合题意;
B图所示大树位于学校的东北方,故B不合题意;、
C图所示大树位于学校的正东边,故C符合题意;
D图所示大树位于学校的东南方,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3)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判断;
(4)根据“测量结果=纸张厚度+空隙”分析。
【解答】A.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由于膨胀,因此钢尺刻度之间的距离增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示数会迅速降低,即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下端有细小的弯曲,所以它的示数不会下降,故C错误;
D.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那么测量结果等于纸张厚度和空隙的,因此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
【解析】【分析】 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南北纬度。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解答】如图所示,纬度向下增大,那么应该为南纬,即在南半球,故A错误;
纬度向西增大,则为西经,甲在西经20°以西,因此在西半球;乙在西经20°以东,在东半球,故B错误;
那么甲所处经度是15°S、45°W,乙处所处经度是45°S、15°W,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冰水共存,以及水的反常膨胀的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冰的下表面与水接触,二者共存在,则温度为0℃。冰的上表面与空气接触,则温度为-5℃,故A正确,BC错误;
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即在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减小,其密度变大,则密度大的水会分布在湖水的底层,所以湖底的水温接近或等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图中①放置玻片、②镜筒下降、③对光、④观察,根据显微镜的使用和调节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③对光:转动转换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①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④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故正确顺序是③→①→②→④。
故选C。
17.【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AB.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A、B两个物体的运动特点;
C.根据速度-时间图像交点的含义判断;
D.根据s=vt计算乙通过的路程。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该物体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则该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
B.根据乙图可知,B物体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根据乙图可知,A、B的图像交点代表速度相同,所以乙中A、B两物体在10秒末速度相同,故C错误;
D.乙中B车在10秒内路程是s=vt=10秒×10米/秒=100米,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AC.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水母等。
B.基因存在与细胞核中;
D.注意分析灯塔水母对人体是否具有意义即可。
【解答】AC.根据题意可知,灯塔水母的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属于刺胞动物,故A错误,C正确;
B.碎片变成幼虫的过程由细胞中的基因控制,而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这一过程中细胞核起控制作用,故B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灯塔水母能够永生,且每个碎片都可以变成一只幼虫,则研究它有助于治疗人体病变或坏死组织,对我们有研究意义,故D错误。
故选C。
1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水葫芦”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表明生物又能影响环境,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0.【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A.根据行星的特点判断;
BD.根据太阳系的组成判断;
C.根据太阳系行星的公转方向判断。
【解答】A.金星是一颗行星,自己不能发光,故A错误;
B.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而不是银河系的中心位置,故B错误;
C.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故C正确;
D.根据太阳系的组成可知,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火星和金星,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所谓模拟实验,即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利用直尺可以直接测量出铁丝的直径,用温度计直接测量液体温度,手指上有指纹,都属于直接实验,故A、B、C不符合题意;
以铅笔代表帆船的桅杆,以篮球代表地球,以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长度变短来研究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说明地球是球状的,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首先用AB之间的温度除以AB的长度,计算出1cm表示的温度,再用1cm表示的温度×此时液柱的长度计算这杯水的温度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AB之间距离为40cm,正好对应的温度为:100℃-0℃=100℃,
则1cm代表摄氏温度为;
则A点上方8cm处代表摄氏温度:。
故选A。
23.【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本实验中,通过利用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多少。由于是对比实验,作为对比实验时一定注意控制好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不变的量不一样时,就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而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小烧杯的大小无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③;
故选D。
24.【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结合V=V1-V2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此时读数偏小,而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V1大于24mL;
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此时读数偏大,而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实际小于15mL,;
根据V=V1-V2可知,所以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大于9mL。
故选C。
25.【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意思是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犬”的描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6.【答案】昆虫;两栖;哺乳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2)根据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解答;
(3)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解答】(1)所有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动物;
(2)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
(3)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脊椎动物是哺乳类。
27.【答案】1;3.50cm;-8;20°S30°W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经度与纬度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等于一个大格表示的长度÷中间的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上还是0下,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3)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1)由甲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10=0.1cm=1mm,则所测物体的长度为:9.30cm-5.80cm=3.50cm;
(2)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上表面在0刻度下方,则该温度计的示数为-8℃。
(3)由丙图可知,经度的分度值为45°,纬度的分度值为30°。现在纬度向下增大,那么为南纬;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则P地的经纬度是20°S30°W。
28.【答案】B;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2)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解答】(1)疟原虫是单细胞的动物,图乙中的B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图乙中的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③细胞膜,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使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
29.【答案】(1)多于
(2)R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2)根据拟南芥种子的特征,使用排除法确定它在 二歧式检索表中的位置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拟南芥与水稻都属于被子植物门,银杏属于裸子植物门,所以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根据题意可知,拟南芥有种子,排除P,拟南芥是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拟南芥的图可得拟南芥种子的形状为倒卵形,故表示拟南芥的是R。
(1)拟南芥与水稻都属于被子植物门,银杏属于裸子植物门,所以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拟南芥有种子,排除P,拟南芥是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拟南芥的图可得拟南芥种子的形状为倒卵形,故表示拟南芥的是R。
30.【答案】(1)非生物
(2)被子
(3)4;水草→水生昆虫→白鹭;竞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被子植物主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包被在果皮里面;
(3)①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②根据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
【解答】(1)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能开花,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3)①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或藻类→虾→白鹭。
②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为其能开花,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或藻类→虾→白鹭。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31.【答案】(1)哺乳动物
(2)多样性
(3)A;B;D;E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描述的穿山甲的特征分析;
(2)根据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解答;
(3)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相适应,根据穿山甲需要捕食白蚁的生活习性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中华穿山甲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因此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2)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可以保护穿山甲这个种群,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A.四肢带利爪有助于它挖开白蚁洞穴,故A符合题意;
B.嗅觉敏锐有助于它找到白蚁洞穴,故B符合题意;
C.视觉退化不利于它寻找白蚁,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华穿山甲舌头细长有助于它的舌头伸入白蚁洞穴,故D符合题意;
E.中华穿山甲舌上带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蚁,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DE。
(1)根据中华穿山甲“胎生哺乳”的特征可知其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2)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是为了保护穿山甲,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A.中华穿山甲以白蚁为食,四肢带利爪有助于它挖开白蚁洞穴,故A符合题意;
B.中华穿山甲依靠气味来寻找白蚁,嗅觉敏锐有助于它找到白蚁洞穴,故B符合题意;
C.视觉退化不利于它寻找白蚁,故C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白蚁巢位于地下且比较狭小,中华穿山甲舌头细长有助于它的舌头伸入白蚁洞穴,故D符合题意;
E.白蚁喜欢带腥味的液体,中华穿山甲舌上带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蚁,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DE。
32.【答案】(1)色球
(2)日珥
(3)金星、水星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1)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
(2)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日珥是通常发生在色球层的,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
(3)凌日现象只能发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行星。
【解答】(1) 2024年是太阳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导致太阳耀斑多次高等级爆发,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2)图中A所示的太阳活动称为日珥。
(3)水星和金星离太阳近,且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因此会导致“凌日”现象。
(1)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风、耀斑、黑子等,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2)图中A所示也是一种常见的太阳活动,这一太阳活动我们通常称为日珥。
(3)会导致“凌日”现象的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因为水星和金星离太阳近。
33.【答案】刻度尺和秒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T1 >T3 >T2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而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2)回形针越多,则竹蜻蜓的重力越大,可能会影响它的运动状态;
(3)根据表格数据,结合下落速度与翅身和翅尾的长度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时要需要翅身和翅尾的长度,以及竹蜻蜓下落的时间,所以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增大了物体的重力,所以基于的假设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比较序号③实验与①,③中 翅身长度大速度快而时间小,故T3 <T1;
比较序号③实验与②,翅尾长度减小1cm,由于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所以,蜻蜓的下落减慢,时间变长;而翅身增大1cm,所以,蜻蜓的下落加快;根据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即加快的多而减慢的少,故T3 >T2,
综上所述,应是T1 >T3 >T2。
34.【答案】乙瓶内的果蝇数量比甲瓶多;避免偶然性;等量10%的糖溶液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既然果蝇喜欢酒味,那么带有酒味的瓶子附近数量肯定多;
(2)在科学探究中,选取的样本越多,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3)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乙瓶带有酒味,甲瓶没有酒味,则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是乙瓶内的果蝇数量比甲瓶多。
(2)根据题意可知,每组应多用几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的意义是:避免出现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为了验证“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来了果蝇”,丙组瓶中应加入的溶液是50mL10%的糖溶液。
35.【答案】靠近;D;6×104;见解析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 发生红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远离我们;蓝移则表示相应的星系在靠近我们。 ”分析;
(2)根据公式推导哈勃系数的单位;
(3)根据“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列式计算;
(4)根据“ 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 ”分析判断。
【解答】(1)如果我们看到某个星系发出的光的颜色偏“蓝”,说明这个星系正在靠近我们。
(2)根据题意可知,哈勃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变形得到;
所以哈勃常数H的单位是,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由可知, 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
即:;
解得:。
(4)我不同意小明的说法,理由是:按照哈勃定律,所有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河外星系,逃离的越快,即速度在不断变化。
36.【答案】(1)向左移动
(2)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约会下降5cm,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变化确定装置内气压变化,确定液柱受到推力的方向即可;
(2)普通温度计的液泡内装有测温介质;
(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温度的升高量与液柱降低值之间的数量关系,据此推算29℃时液柱的高度变化,再与实际的液柱长度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当温度升高,烧瓶中的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对导管中的液体有向左的力,因此液柱向左移动。(2)根据乙图可知,A内装的是测温介质空气,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约会下降5cm。从27℃升高到29℃时,需要液柱降低5cm,而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1)当温度升高,烧瓶中的气体膨胀,对导管中的液体有向外的力,故液柱向左移动。
(2)据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可知,这个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约会下降5cm,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7.【答案】物镜;B;多了叶绿体;细纱网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显微镜使用的知识分析;
(2)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
(3) 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4)细胞膜是一层透明且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则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2)已知白细胞比红细胞大,但数量要少,则在视野中清晰地看到许多红细胞,却看不到白细胞,则可能是白细胞没有在视野内,所以放大光圈,调节反光镜,更换高倍物镜都没有用,只有移动装片才最有可能观察到白细胞。
故选B。
(3)根据动物细胞的结构可知,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图中多了叶绿体。
(4) 应选择细网纱(带有很小的网眼) 的理由:用网眼很小细纱网代表细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38.【答案】90km/h;加速运动;因为相同时间间隔,移动的距离变大(合理均可);没有超速;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AB之间的距离和时间,根据计算甲车的速度;
(2)根据图片确定乙车相同时间内距离的变化规律,根据分析它的运动特点;
(3)①根据图②确定轿车的限速标准,然后与实际速度比较即可;
②根据甲车速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AB距离为10m,
而中间有四个时间间隔,则时间是,
那么甲车的速度为:。
(2)根据图①可知,相同时间内乙车移动的距离变大,根据可知,乙车是加速运动。
(3)①根据图②可知,轿车的限速为100km/h,甲车实际速度是90km/h,
所以没有超速。
②甲车是匀速直线运动,即时间变化时速度不变,始终保持25m/s,如下图所示:

39.【答案】36;L-15mm;336cm2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①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小科的脚长对应的鞋码即可;
②将每组数据中脚长和脚围相减,比较差的大小,从而找到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根据图片输出小科的左脚鞋底占据的小方格的个数,然后根据S=2nS1计算站立时的贴地面积。
【解答】(1)①根据甲图可知,小科的脚长为230mm,由表格数据可知,他应该选择的鞋码为36;
②根据表格数据得到:220mm-15mm=205mm;225mm-15mm=210mm;230mm-15mm=215mm;235mm-15mm=220mm;
……
因此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C=L-15mm;
(3)根据图片可知,小科同学左脚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n=28,
则小科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S=2nS1=2×28×6.0cm2=336cm2。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