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刚刚落幕的校第75届运动会上,同学们努力拼搏,携手奋进,展现了“青春领跑人”的校运精神。校运会的下列设施或器材中,没有用到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胶跑道 B.铝合金接力棒
C.实心球 D.尼龙跳绳
2.(2024九上·杭州期中)有一种新型锂电池,它选用的材料与以往电池不同,主要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Li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B.S元素的化合价只有1种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生成物为氧化物
3.(2024九上·杭州期中)新能源电动车(如图)利用电池提供能量来驱动汽车。电池和汽油中蕴含相同形式的这种能量,该能量是(  )
A.电能 B.内能 C.机械能 D.化学能
4.(2024九上·杭州期中)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先加速下降一段距离,再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在距离地面约1m时反推发动机点火缓冲,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如图所示。关于返回舱降落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返回舱返回地面后,其质量变大
B.进入大气层加速下降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
C.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D.接近地面点火反推时,返回舱受到向上的推力
5.(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图中甲、乙、丙、丁、戊形成了“奥运五环”,且相连两个环对应的物质(或其溶液)在常温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 其中甲、乙、丙、丁是CuSO4、 Fe、H2SO4和 CuO 中的一种。 若丙为单质, 则戊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  )
A.HCl B.NaOH C.NaCl D.Cu
6.(2024九上·杭州期中)妈妈与小明进行爬山比赛,他们选择的起点、路径和终点都相同,全程设为匀速运动,妈妈的体重是小明的2倍,妈妈所用的时间是小明的3倍,若妈妈克服重力做功为W1、功率为P1,小明克服自身重力做功为W2、功率为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1∶1 B.W1∶W2=2∶3 C.P1∶P2=1∶1 D.P1∶P2=2∶3
7.(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有机物,化学式为CH
B.丙物质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甲在反应中体现出氧化性
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5
8.(2024九上·杭州期中)用三块相同的铁片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取第一块铁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
实验2:取第二块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实验3:取第三块铁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的现象
对三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铁片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氢气
B.实验2的铁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其质量比原铁片小
C.实验3的铁片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实验1和3,说明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9.(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科按图示操作进行酸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中NaOH溶液易潮解和变质,需密封保存
B.②中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Na+
C.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D.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水
10.(2024九上·杭州期中)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汤料和食物,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烹饪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滚烫的火锅汤含有的热量多
B.随着火锅汤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
C.刚出锅的食材“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
D.火锅汤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11.(2024九上·杭州期中)前一段时间我区针对老旧小区进行了外墙修复和粉刷,图中的吊车正在辅助工人师傅进行施工,关于吊车的功、功率和效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快时,吊车的机械效率越高
B.吊车功率越大,做功一定越多
C.吊车做的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D.做功越快时,吊车的功率一定越大
12.(2024九上·杭州期中)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月全食,在北京时间2018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很多地方都看到了美丽的红月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球是属于地月系中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
B.当晚月球位于轨道的A点,月相为满月
C.月全食时的红月亮,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折射
D.月球绕地匀速转动时,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
13.(2024九上·杭州期中)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滴加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 取样,滴加CuSO4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氯化钾固体中的氯化钙 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D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 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14.(2024九上·杭州期中)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现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15.(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轻杆OB(重力不计)可绕O点自由转动,OA和AB长度之比为1:2,物体重15N,小林在B处用细线沿方向1向上拉住轻杆,然后沿方向2向上拉住轻杆,轻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1方向拉住轻杆的拉力大小为15N
B.杠杆受到的阻力是重物的重力
C.沿2方向与沿1方向拉住轻杆的拉力大小是相同的
D.沿2方向向上拉住杠杆时,此时是费力杠杆
16.(2024九上·杭州期中)抗中百草园设置了一个无土栽培区,无土栽培是利用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铵等盐类配制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很多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氯化铵各组成元素中对植物生长最有效的元素是   ;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铵这几种物质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2)小宇同学在营养液中加了熟石灰,结果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生成了   (请写出该物质的的化学式)。
17.(2024九上·杭州期中)稀盐酸是实验室中一种重要的试剂,用途广泛。
(1)小叶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某种固体与之反应。反应前后烧杯内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大小)。则加入的固体可能是______(写序号)。
A.铁 B.铝 C.氧化铜 D.氢氧化镁
(2)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都含有   ,而在稀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的是   (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④实验室制取
18.(2024九上·杭州期中)有一包粉末,是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现进行以下实验,各步骤均已充分反应。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②取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
(1)固体粉末中一定存在   ,一定不存在   。
(2)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还需要进行的实验为   。
19.(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单缸汽油机某一个工作冲程如图所示,为   中程,已知飞轮1min转3000转,则1s对外做功   次;汽油机工作时,需要用水为其降温,若标准大气压下,水箱中10kg初温为的水吸收了的热量后,则水温升高到   。
20.(2024九上·杭州期中)金属钛(Ti)的硬度大、熔点高、常温下耐酸碱,是航海、医疗等不可缺少的材料。钛铁矿(主要成分 FeTiO3)是工业冶炼金属钛的主要原料,制备金属钛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   。
(2)③中制取金属钛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21.(2024九上·杭州期中)2022年1月,南太平洋汤加的火山连续爆发,导致该岛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1)如左图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明建议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如图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球内部结构名称)。
(3)地震是一种会给人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家中(高层)吃晚饭,你应该______。
A.立刻躲进卫生间
B.去楼道往顶楼逃生
C.马上坐电梯下楼逃生
22.(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此时物体A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B以0.1m/s的速度在物体A表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
(1)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N;
(2)物体A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N;
(3)如果增大,物体A是否有可能向左运动?请说明理由   。
23.(2024九上·杭州期中)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纯碱”是指   (填化学式);
(2)操作a的名称是   
(3)请写出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   ;
(4)在该模拟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24.(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实验。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上某个高度由静止沿斜面滚下,在底部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碰撞,木块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直至停止,其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但小球与桌面的摩擦力不为零)。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钢球的动能大小;
(2)用来研究超速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择   两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比较;
(3)实验中钢球碰撞木块后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则开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   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选填“>”“<”或“=”);
(4)小明将实验进行了改装:如图丁所示,将同一木块放在弹簧原长处,用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实心塑料球和铁球将弹簧压缩到相同程度后放手,发现两球离开弹簧时的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25.(2024九上·杭州期中)整理实验器材时,小杨将还在反应的锌和稀硫酸的残留物,倒入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废液缸中,观察到锌粒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大大加快。对此,他非常好奇: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怎么会加快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查阅资料:①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②硫酸铜对锌和稀硫酸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然后,小杨根据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A B C D
固体 锌片 待填 铁片 绑有铜片的铁片
30%硫酸溶液(mL) 20 20 20 20
产生气泡快慢 快 明显加快 慢 明显加快
(1)写出锌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第一组实验中B处的待填的固体应是   。
(3)为了定量比较气体产生的快慢,可以测量“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或测量   ,然后进行比较。
(4)根据小杨的实验,请推测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锌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   。
26.(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提出问题: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温度不一样呢?
(1)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   。
(2)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其中存在错误的是______
A.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液体的初温,发现温度计示数相同
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如图所示),且加热相同的时间
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
(3)对比分开加热,该装置的优点是   ;
(4)数据分析:改正错误后,如图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这两种液体真实情况的图象是______。
A. B.
C. D.
27.(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金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对家中放置的草酸十分感兴趣,决定探究草酸晶体的化学性质。他先上网查寻,得知草酸(H2C2O4·2H2O)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为101℃,易熔化成液体,受热易分解,分解时会有CO产生,接着他对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进一步实验探究。
(1)猜想分解的产物
猜想一:CO、H2O
猜想二:CO2、CO
猜想三:CO2、CO和H2O
(2)小金设计了如图装置。在A框中,小金选择乙作为晶体受热分解的发生装置,为什么不选择甲呢?请说明理由   ;
(3)假设每步反应都完全反应,实验操作及数据如表:
步骤 操作 质量/g
1 称量草酸晶体的质量 m1
2 加热草酸晶体 /
3 冷却 /
4 称量装置B中试管质量增重 m2
5 称量C烧杯增重 m3
(4)由上述实验判断,猜想三是正确的,支持该猜想的证据是   ,且m1:m2:m3=   。
(5)从实验室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28.(2024九上·杭州期中)普通粉笔主要成分为CaSO4、CaCO3和少量CaO,教师使用粉笔后皮肤容易开裂。环保粉笔只含生石膏(CaSO4 2H2O)。小乐尝试将普通粉笔制成环保粉笔,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普通粉笔容易造成皮肤开裂,是因为粉笔中某成分与汗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有腐蚀性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粉笔粉末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3)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小乐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2毫升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仍为无色。小乐认为此时溶液的pH=7。判断此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29.(2024九上·杭州期中)《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中关于火法炼铜的描述有:“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金石之用。”“凡铜砂在矿内,……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傍溢者,为自然铜。”
(1)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   ;
(2)分析上述材料,在火法炼铜中起还原作用的是CO和   ;
(3)小科在实验室用CO与CuO反应模仿火法炼铜,若CuO的质量为8克,求完全反应后所得金属铜的质量   。
30.(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甲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新光华”号半潜船,堪称海上“大力神叉车”,它的甲板面积,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甲板与水面相平时,排开水的质量达10万吨。它通过本身压载水的调整,把巨大的甲板潜入水中,再用拖轮将所要承运的超大货物(如钻井平台、舰船、甚至航母)拖行到“新光华”甲板正上方,定位后,用压缩空气将压载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船身变轻甲板上浮,将货物托起。
(1)当“新光华”半潜船的甲板与水面相平时,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2)当“新光华”半潜船在水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推进器提供的动力为时,总输出功率达到24000kW,则“新光华”航行2h通过的距离为多少?
(3)图乙是“新光华”半潜船正在进行跨海大桥的工程建设。整体桥梁ABC质量为m,重心为O,且。此时甲板上的托举塔顶端P刚好接触桥梁,且。当压载水舱里的水再排出时,桥梁的左端刚好离开桥墩D,求桥梁ABC质量m为多少?
31.(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和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0克该混合溶液,再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烧杯中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
(1)图中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2)列式计算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3)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则图中A点将   移(填“左”或“右”)。
32.(2024九上·杭州期中)“碳中和”是指排出的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减少排放的有效措施包括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我国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液态阳光”)示范项目使用了三个基本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气、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绿色液体燃料甲醇和水,首次将太阳能规模转化为液体燃料。“液态阳光”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燃煤脱硫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含量
D.“液态阳光”项目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2)“液态阳光”生产过程中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一种捕集烟气中的过程如图2所示。“转化”后得到的液体温度明显高于室温,可能的原因是   。
(4)下列溶液中,同样能用于“捕捉”的是______。(填字母)
A.溶液 B.溶液 C.KOH溶液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合成材料包括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塑胶跑道含有合成橡胶,实心球也是合成橡胶,尼龙是合成纤维,都利用了合成材料,故A、C、D不合题意;
铝合金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置换反应及其应用;氧化物
【解析】【分析】A.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B.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判断;
C.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
D.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锂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A正确;
B.SOCl2中硫元素显+4价,Li2SO3中硫元素显+4价,在S中显0价,故B错误;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误;
D.Li2S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根据自然界能量存在形式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汽油是利用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新能源电动车将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电池和汽油中蕴含相同形式的能量是化学能,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A.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或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C.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判断;
D.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判断。
【解答】A.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其质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进入大气层加速下降的过程中,返回舱的质量不变,高度降低,则重力势能减小,故B错误;
C.在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的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使得机械能总量减小,故C错误;
D.当返回舱接近地面时,返回舱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以减缓其下降速度并最终实现平稳着陆,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据五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分析解答即可,硫酸铜可以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硫酸可以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可以与硫酸反应等,据此解答并分析。
【解答】 丙是单质,则丙是铁,铁能与硫酸铜和硫酸反应,故乙和丁是硫酸或是硫酸铜,若乙是硫酸,则丁是硫酸铜,戊可以是氢氧化钠,若丁是硫酸,则戊可能是氢氧化钠,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W=Gh计算克服体重做功的比值,根据计算二者功率的比值。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妈妈的体重是小明的2倍,
则妈妈克服重力做功为W1=2Gh;
妈妈所用的时间是小明的3倍,
则功率为;
小明克服自身重力做功为W2=Gh;
功率为;
解得:W1∶W2=2∶1,P1∶P2=2∶3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模型图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确定反应的方程式,进而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根据可知,甲化学式为C2H2,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为有机物,故A错误;
B.根据可知,丙为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甲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被氧化物,体现还原性,乙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被还原,体现氧化性,故C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2C2H2+5O24CO2+2H2O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5,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稀硫酸、浓硫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A.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前金置后金”的原则,铁排在铜前面,铁会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又因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铜,因此铜被置换出来附在铁片上,使铁片质量比原铁片大,B错误,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铁氧化,使其钝化,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稀硫酸没有,D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钠而变质,①中NaOH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而变质,需密封保存,故A不正确;
B、碱性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②中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OH-,故B不正确;
C、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缓缓的注入到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热量过多,造成液体飞溅,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浓硫酸而不是水,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解析】【分析】A.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B.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D.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判断。
【解答】A.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即 滚烫的火锅汤含有的内能多,故A错误;
B.火锅汤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B正确,D错误;
C.“热”得烫嘴中的“热”表示的是温度,故C错误;
D.火锅汤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是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 B。
11.【答案】D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定义判断;
B.根据W=Pt分析;
C.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可知,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额外功大小共同决定;
D.根据功率的物理意义判断。
【解答】A.机械效率表示机械性能的好坏,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则功率的大小与机械效率的高低无关,故A错误;
B.由W=P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吊车功率越大,做功越多,而时间未知,做功不一定越多,故B错误;
C.机械效率是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不知道有用功的大小,无法根据额外功的变化确定机械效率的变化,故C错误;
D.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做功越快时,吊车的功率一定越大,故D正确。
故选 D。
12.【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A.围绕行星公转的为卫星;
B.根据月食的成因,以及月相和农历的关系判断;
C.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为折射;
D.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解答】A.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晚月球位于轨道的A点时,太阳找到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从而形成月食,当晚的月相是满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发生月全食时,依然能够看见红月亮,说明光线发生了折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月球绕地匀速转动时,运动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A.取样,滴加石蕊溶液,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显酸性,均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故A错误;
B.氯化钠与硫酸铜不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取样,滴加硫酸铜溶液,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钾与碳酸钠不反应,能除去杂质氯化钙,但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
D.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HCl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既除去了杂质HCl,也除去了原物质CO2,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实验中水的作用,然后与描述进行对照,哪个不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硫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水能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防止散逸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A符合题意;
B.使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利用水的体积的变化测得氧气的体积,故B不合题意;
C.铁丝燃烧时的生成物溅落会炸裂瓶底,放少量的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故C不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氢气,集气瓶中水可以将空气排尽且便于观察氢气是否收集满了,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AC.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两种情况下动力臂的大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F的大小即可;
B.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比较即可;
D.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解答】AC.根据图片客舟,方向1和方向2与水平轻杆都成30°,
则拉力的力臂;
因为OB=3OA
所以阻力臂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Gl2得到:,
故A错误,C正确;
B.阻力是作用在杠杆上,而重力作用在物体上,二者的作用点不同,不是同一个力,故B错误;
D.因为两种1情况下都是l1>l2,则拉力小于阻力,那么该杠杆为省力杠杆,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氮元素;硝酸钾
(2)NH3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①氮磷钾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素;
②同时含有两种营养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2)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
【解答】(1)①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
②因为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两种营养元素,所以属于复合肥的是硝酸钾,
(2)小宇同学在营养液中加了熟石灰,结果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生成了是氨气,化学式为NH3。
(1)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 ,氢元素和氯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虽然也是必需的,但需求量相对较少,而且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不如氮元素那样显著和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植物最有效的是氮元素;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铵这几种物质中属于复合肥的是硝酸钾,因为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两种营养元素;
(2)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小宇同学在营养液中加了熟石灰,结果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生成了是氨气,化学式为NH3。
17.【答案】(1)A;C;D
(2)氢离子;②③④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物质和稀盐酸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金属离子和氯离子的比为1;2,据此分析判断;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解答。
①根据铁锈是否有稀硫酸反应判断;
②根据反应产物判断;
③根据除杂的原则判断;
④根据硫酸钙的性质判断。
【解答】(1)A.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后氯化亚铁(FeCl2)中亚铁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铁,故A符合题意;
B.铝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后氯化铝(AlCl3)中铝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3,故B不合题意;
C.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后氯化铜(CuCl2)中铜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后氯化镁(MgCl2)中镁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2)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都含有氢离子(H+);
①金属表面除锈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故A不符合题意;
②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而不是氯化锌,故B符合题意;
③是因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会引入新的杂质硫酸钠,故C符合题意;
④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故D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④。
(1)A、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亚铁(FeCl2)中亚铁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铁,符合题意;
B、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铝(AlCl3)中铝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3,因此固体不可能是铝,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铜(CuCl2)中铜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氧化铜,符合题意;
D、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镁(MgCl2)中镁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镁,符合题意。
故选ACD。
(2)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都含有氢离子(H+);
①金属表面除锈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因此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除锈,不符合题意;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符合题意;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不能用稀硫酸代替,是因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符合题意;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代替,是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④。
18.【答案】(1)碳酸钙、碳酸钠(或CaCO3、Na2CO3);氯化铁
(2)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氯化铁在溶液中显黄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
【解答】(1)①将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一定不含FeCl3;
②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需做的实验为: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1)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铁在溶液中显黄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或CaCO3),一定不含氯化铁(或FeCl3);
②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Na2CO3),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存在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需做的实验为: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19.【答案】做功;25;50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热机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1)在压缩冲程末,做功冲程开始时,火花塞点火;
(2)四冲程内燃机,一个工作循序飞轮转2圈,对外做功1次,完成4个冲程;
(3)根据计算水升高的温度,根据计算水的末温。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火花塞点火,应该为做功冲程。
(2)已知飞轮1min转3000转,则其每秒转:3000圈÷60=50圈,完成:2个×50=100个冲程,对外做功50÷2=25次。
(3)水升高的温度为;
则水温升高到。
20.【答案】7:1;置换反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1)根据反应的方程式CO+2H2═CH3OH可知, 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一氧化碳与氢气的质量比为28:4=7:1;(2)根据图片可知,镁和氯化钛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镁,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则属于置换反应。
21.【答案】(1)火山在板块交界处活跃
(2)地壳
(3)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岩石圈分属的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据此分析解答;
(2)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3)根据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是因为曲线附近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等。
(2)根据图片可知,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地壳。
(3)如果地震时,应该立刻躲进卫生间,这个位置空间狭小,周围支撑较好,故A正确;
去顶楼高度更大,一旦坍塌危险更大,故B错误;
如果断电,那样容易被困在电梯里,故C错误。
故选A。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岩石圈分属的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所以,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是因为曲线附近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等。
(2)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地壳。
(3)地震是一种会给人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家中(高层)吃晚饭,你应该立刻躲进卫生间,不要去楼道往顶楼逃生,那样更危险,也不要马上坐电梯下楼逃生,那样容易被困在电梯里,故选项A正确,符合题意。
22.【答案】18;4;不可能,AB间,以及A与地面间摩擦力不变,A仍旧静止。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对定滑轮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对B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B受到A的摩擦力,再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计算B对A的摩擦力。接下来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即可;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据此分析A的受力情况,进而确定A是否会运动起来。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定滑轮受到测力计向左的拉力,受到3个向右的绳子的拉力,此时二者平衡。
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根据图片可知,动滑轮上承担拉力的绳子段数n=2,
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B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B=2F2=2×6N=12N;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物体B对物体A的摩擦力向左,大小为12N;
物体A保持静止状态,它受到向左的B施加的摩擦力,向右拉力F1,
因此物体A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F4=F3-F1=12N-8N=4N。
(3)根据题意可知,如果增大F2,B将做加速运动,但是B对A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B与A之间的摩擦力不变,因此A受力情况不变。同理可知,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也不变,即A的受力情况不变,还是处于静止状态。
23.【答案】(1)Na2CO3
(2)过滤
(3)
(4)二氧化碳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钠的俗称为纯碱;
(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4)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根据图片可知,操作a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应该为过滤;
(3)根据题意可知,反应B,即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图片可知,二氧化碳(或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完成操作a后出现固体和液体,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a为过滤;
(3)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B是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流程图可知,流程中二氧化碳(或CO2)既是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另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24.【答案】(1)木块移动的距离
(2)甲、乙
(3)>
(4)不同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钢球撞击木块,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克服摩擦做功。根据W=fs可知,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克服阻力做功越多,则钢球的动能越大;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4)弹性势能大小只与物体弹性形变大小有关,结合动能影响因素的知识解答。
【解答】(1) 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2)超速是速度过大,即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需要控制质量相同,只改变速度,故选甲、乙两图进行比较。
(3)根据题意可知,钢球撞击木块后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即钢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钢球的动能和木块克服摩擦做的功,故开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4)用形状相同的塑料球和铁球将弹簧压缩到相同程度,弹簧的弹性势能相同,转化成的动能相同,两小球的质量不同,所以速度不同。
(1)物体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体验,所以通过小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来体现小球动能的多少,即通过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所用方法为转换法。
(2)超速是指汽车的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所以应选择质量相等、速度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据此可知应甲、乙两图进行比较。
(3)钢球滚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钢球的动能,钢球碰撞后继续运动,钢球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木块的动能,木块运动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内能,所以钢球的动能大于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钢球的动能是由钢球的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故开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4)用形状相同的塑料球和铁球将弹簧压缩到相同程度,弹簧的弹性势能相同,转化成的动能相同,两小球的质量不同,所以速度不同。
25.【答案】(1)Zn + CuSO4= Cu + ZnSO4
(2)绑有铜片的锌片
(3)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4)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确定B处的固体种类;
(3)收集相同体积气体用的时间越短,或者收集相同时间后气体的体积越大,则气体的产生速度越快;
(4)根据“ 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锌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 + CuSO4= Cu + ZnSO4;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是硫酸溶液的浓度,变量为不同的金属,那么B处应该为绑有铜片的锌片;
(3) 为了定量比较气体产生的快慢, 方法有两种: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或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然后进行比较;
(4) 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锌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1)锌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 + CuSO4= Cu + ZnSO4;
(2)在进行对比实验时,相同条件可以多个,但不同条件只有一个,该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是硫酸溶液的浓度,根据实验目可知,不同条件不同的金属,锌片和绑有铜片的锌片;
(3)定量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或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然后进行比较;
(4)由资料可知,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本实验中,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26.【答案】(1)秒表
(2)A
(3)能够确保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4)C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从而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2)根据对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即可;
(3)水和煤油在同一烧杯内加热,可以通过加热时间严格控制吸收的热量多少;
(4)AB.根据吸收热量和加热时间的关系判断;
CD.注意比较吸热相同时间后升高温度的高低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高越多的吸热能力越弱,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因此需要用到秒表来计时。
(2)A.根据题意可知,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应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便于比较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且加热相同的时间,可以使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则可升高温度的多少可以判断液体的吸热能力的强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根据图片可知,二者放在同一烧杯内加热,则水和煤油的加热方式完全相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4)AB.二者在同一烧杯内,则两种液体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等,故AB不符合题意;
CD.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较慢,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较快,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需要让水和煤油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因此需要用到秒表来计时。
(2)A.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应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不能等体积,故A符合题意;
B.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液体的初温,发现温度计示数相同,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便于比较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故B不符合题意;
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如图所示),且加热相同的时间,可以使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通过比较两种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温度的多少可以判断液体的吸热能力的强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图中水和煤油的加热方式完全相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4)AB.由于酒精灯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两种液体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等,故AB不符合题意;
CD.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较慢,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较快,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7.【答案】草酸晶体熔点低于分解温度,试管口向上倾斜能防止草酸晶体受热熔化成液体流出导管;B中试管内有无色液体,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3:27:22;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2)根据草酸晶体受热易熔化成液体分析;
(4)根据猜想三中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根据草酸分解的方程式计算对应质量之比;
(5)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分析解答。
【解答】(2) 小金选择乙作为晶体受热分解的发生装置, 理由是:草酸熔点为101℃,加热时易熔化成液体而流出。
(4)如果B中试管内有无色液体,说明反应生成了水,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也生成了二氧化碳,这些说明猜想三正确;
草酸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因此m1:m2:m3=90:18:44=45:9:22。
故填:B中试管内有无色液体,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5:9:22。
(5)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使人中毒,则从实验室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28.【答案】;将粉笔中的 CaCO3 和少量 CaO 转化为 CaSO4;不可靠,因为当溶液显酸性时,无色酚酞溶液也不变色,即溶液也为无色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2)氧化钙和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钙;
(3)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
【解答】(1)普通粉笔中含有少量CaO,与水反应后生成Ca(OH)2,而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则反应方程式为:;
(2)环保粉笔只含生石膏CaSO4 2H2O,而普通粉笔中的含有CaCO3 和少量CaO,因此加稀硫酸是为了将粉笔中的 CaCO3和少量CaO转化为CaSO4;
(3)我认为此结论不可靠,因为当溶液显酸性时,无色酚酞溶液也不变色。
29.【答案】游离态;煤炭;设:完全反应后所得金属铜的质量为x,x=6.4g答:完全反应后所得金属铜的质量为6.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金属冶炼的过程就是将金属从化合物中置换出单质的过程;
(2)根据题目描述确定火法炼铜的还原剂;
(3)写出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氧化铜的质量计算出生成铜单质的质量即可。
【解答】(1)金属在化合物中为化合态,在单质中为游离态,则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
(2)根据题目材料可知,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具有还原性,则在火法炼铜中起还原作用的是CO和煤炭。
30.【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当“新光华”轮的排水量达10万吨,则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2)根据题意可知,“新光华”航行2h做的功为

那么“新光华”航行2h通过的距离为。
(3)根据题意可知, 压载水舱 排出水的重力为

则半潜船托举塔顶端P向上的力为;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
即;
则:。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半潜船受到的浮力;
(2)首先根据计算半潜船推力做的功,然后根据计算它通过的距离;
(3)首先根据计算压载水仓排出水的重力,也就是P点向上的托力,然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列式F1L1=F2L2计算即可。
(1)由题意可知,当“新光华”轮的甲板与水面相平时,排水量达10万吨,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2)“新光华”航行2h做的功为
由得,“新光华”航行2h通过的距离为
(3)压载水舱里的水在排出时,排出水的重力为
则半潜船托举塔顶端P向上的力为
由题知E为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解得,桥梁ABC质量
31.【答案】(1)Na+、
(2)根据图像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0g-80g=40g
,其中溶质的质量为:40g×20%=8g。
设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为x,
解得:x=16g;
则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答: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16%。
(3)左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向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根据图像确定反应进度,进而确定溶质种类即可;
(2)根据图像确定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接下来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溶质质量,最后与混合溶液的质量作比即可;
(3)当需要溶质的质量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需要溶液的质量越少,据此分析。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图中B点时,氢氧化钠和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对应的离子是:Na+、。
(3)反应中需要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由于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则与相同的硫酸反应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将减小,所以图中A点将左移。
(1)向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图中B点时,氢氧化钠和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对应的离子是:Na+、。
(2)由图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0g-80g=40g,其中溶质的质量为:40g×20%=8g。设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为x
x=16g
则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答: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16%。
(3)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由于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则与相同的硫酸反应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将减小,所以图中A点将左移。
32.【答案】(1)A;C;D
(2)CO2+3H2 CH3OH+H2O
(3)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资料提取信息,结合能量转化、二氧化碳排放、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转化的知识判断即可;
(2)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3)氧化钙与水反应时向外放热;
(4)要吸收二氧化碳,就必须和二氧化碳反应才行。
【解答】(1)①A.根据题意可知,电解水需要通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但无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B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消耗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可以降低空气中CO2含量,故C正确;
D.水、二氧化碳是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所以“液态阳光”项目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正确。
故选ACD;
(2)“液态阳光”生产过程,即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3)根据流程可知,转化过程中有氧化钙投入,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能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AB.氯化钙、硫酸铜都不和二氧化碳反应,故A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K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①A、电解水需要通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
B、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酸雨的发生,但无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错误;
C、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消耗二氧化碳,可以降低空气中CO2含量,正确;
D、水、二氧化碳是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所以“液态阳光”项目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正确。
故选ACD;
(2)“液态阳光”生产过程中反应Ⅱ是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绿色液体燃料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3)根据流程可知,转化过程中有氧化钙投入,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能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A、氯化钙不和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不和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K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符合题意。
故选C。
1 / 1浙江省杭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刚刚落幕的校第75届运动会上,同学们努力拼搏,携手奋进,展现了“青春领跑人”的校运精神。校运会的下列设施或器材中,没有用到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胶跑道 B.铝合金接力棒
C.实心球 D.尼龙跳绳
【答案】B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合成材料包括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塑胶跑道含有合成橡胶,实心球也是合成橡胶,尼龙是合成纤维,都利用了合成材料,故A、C、D不合题意;
铝合金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4九上·杭州期中)有一种新型锂电池,它选用的材料与以往电池不同,主要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Li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B.S元素的化合价只有1种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生成物为氧化物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置换反应及其应用;氧化物
【解析】【分析】A.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B.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判断;
C.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
D.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锂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A正确;
B.SOCl2中硫元素显+4价,Li2SO3中硫元素显+4价,在S中显0价,故B错误;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误;
D.Li2S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A。
3.(2024九上·杭州期中)新能源电动车(如图)利用电池提供能量来驱动汽车。电池和汽油中蕴含相同形式的这种能量,该能量是(  )
A.电能 B.内能 C.机械能 D.化学能
【答案】D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根据自然界能量存在形式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汽油是利用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新能源电动车将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电池和汽油中蕴含相同形式的能量是化学能,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4九上·杭州期中)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先加速下降一段距离,再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在距离地面约1m时反推发动机点火缓冲,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如图所示。关于返回舱降落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返回舱返回地面后,其质量变大
B.进入大气层加速下降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
C.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D.接近地面点火反推时,返回舱受到向上的推力
【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A.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或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C.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判断;
D.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判断。
【解答】A.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其质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进入大气层加速下降的过程中,返回舱的质量不变,高度降低,则重力势能减小,故B错误;
C.在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的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使得机械能总量减小,故C错误;
D.当返回舱接近地面时,返回舱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以减缓其下降速度并最终实现平稳着陆,故D正确。
故选D。
5.(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图中甲、乙、丙、丁、戊形成了“奥运五环”,且相连两个环对应的物质(或其溶液)在常温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 其中甲、乙、丙、丁是CuSO4、 Fe、H2SO4和 CuO 中的一种。 若丙为单质, 则戊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  )
A.HCl B.NaOH C.NaCl D.Cu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据五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分析解答即可,硫酸铜可以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硫酸可以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可以与硫酸反应等,据此解答并分析。
【解答】 丙是单质,则丙是铁,铁能与硫酸铜和硫酸反应,故乙和丁是硫酸或是硫酸铜,若乙是硫酸,则丁是硫酸铜,戊可以是氢氧化钠,若丁是硫酸,则戊可能是氢氧化钠,
故选B。
6.(2024九上·杭州期中)妈妈与小明进行爬山比赛,他们选择的起点、路径和终点都相同,全程设为匀速运动,妈妈的体重是小明的2倍,妈妈所用的时间是小明的3倍,若妈妈克服重力做功为W1、功率为P1,小明克服自身重力做功为W2、功率为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1∶1 B.W1∶W2=2∶3 C.P1∶P2=1∶1 D.P1∶P2=2∶3
【答案】D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W=Gh计算克服体重做功的比值,根据计算二者功率的比值。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妈妈的体重是小明的2倍,
则妈妈克服重力做功为W1=2Gh;
妈妈所用的时间是小明的3倍,
则功率为;
小明克服自身重力做功为W2=Gh;
功率为;
解得:W1∶W2=2∶1,P1∶P2=2∶3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有机物,化学式为CH
B.丙物质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甲在反应中体现出氧化性
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5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模型图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确定反应的方程式,进而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根据可知,甲化学式为C2H2,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为有机物,故A错误;
B.根据可知,丙为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甲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被氧化物,体现还原性,乙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被还原,体现氧化性,故C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2C2H2+5O24CO2+2H2O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5,故D正确。
故选D。
8.(2024九上·杭州期中)用三块相同的铁片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取第一块铁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
实验2:取第二块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实验3:取第三块铁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的现象
对三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铁片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氢气
B.实验2的铁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其质量比原铁片小
C.实验3的铁片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实验1和3,说明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稀硫酸、浓硫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A.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前金置后金”的原则,铁排在铜前面,铁会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又因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铜,因此铜被置换出来附在铁片上,使铁片质量比原铁片大,B错误,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铁氧化,使其钝化,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稀硫酸没有,D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科按图示操作进行酸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中NaOH溶液易潮解和变质,需密封保存
B.②中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Na+
C.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D.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水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钠而变质,①中NaOH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而变质,需密封保存,故A不正确;
B、碱性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②中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OH-,故B不正确;
C、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缓缓的注入到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热量过多,造成液体飞溅,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浓硫酸而不是水,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0.(2024九上·杭州期中)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汤料和食物,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烹饪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滚烫的火锅汤含有的热量多
B.随着火锅汤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
C.刚出锅的食材“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
D.火锅汤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答案】B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解析】【分析】A.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B.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D.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判断。
【解答】A.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即 滚烫的火锅汤含有的内能多,故A错误;
B.火锅汤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B正确,D错误;
C.“热”得烫嘴中的“热”表示的是温度,故C错误;
D.火锅汤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是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 B。
11.(2024九上·杭州期中)前一段时间我区针对老旧小区进行了外墙修复和粉刷,图中的吊车正在辅助工人师傅进行施工,关于吊车的功、功率和效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快时,吊车的机械效率越高
B.吊车功率越大,做功一定越多
C.吊车做的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D.做功越快时,吊车的功率一定越大
【答案】D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定义判断;
B.根据W=Pt分析;
C.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可知,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额外功大小共同决定;
D.根据功率的物理意义判断。
【解答】A.机械效率表示机械性能的好坏,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则功率的大小与机械效率的高低无关,故A错误;
B.由W=P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吊车功率越大,做功越多,而时间未知,做功不一定越多,故B错误;
C.机械效率是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不知道有用功的大小,无法根据额外功的变化确定机械效率的变化,故C错误;
D.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做功越快时,吊车的功率一定越大,故D正确。
故选 D。
12.(2024九上·杭州期中)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月全食,在北京时间2018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很多地方都看到了美丽的红月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球是属于地月系中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
B.当晚月球位于轨道的A点,月相为满月
C.月全食时的红月亮,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折射
D.月球绕地匀速转动时,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A.围绕行星公转的为卫星;
B.根据月食的成因,以及月相和农历的关系判断;
C.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为折射;
D.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解答】A.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晚月球位于轨道的A点时,太阳找到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从而形成月食,当晚的月相是满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发生月全食时,依然能够看见红月亮,说明光线发生了折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月球绕地匀速转动时,运动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4九上·杭州期中)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滴加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 取样,滴加CuSO4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氯化钾固体中的氯化钙 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D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 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A.取样,滴加石蕊溶液,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显酸性,均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故A错误;
B.氯化钠与硫酸铜不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取样,滴加硫酸铜溶液,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钾与碳酸钠不反应,能除去杂质氯化钙,但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
D.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HCl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既除去了杂质HCl,也除去了原物质CO2,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故选B。
14.(2024九上·杭州期中)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现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实验中水的作用,然后与描述进行对照,哪个不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硫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水能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防止散逸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A符合题意;
B.使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利用水的体积的变化测得氧气的体积,故B不合题意;
C.铁丝燃烧时的生成物溅落会炸裂瓶底,放少量的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故C不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氢气,集气瓶中水可以将空气排尽且便于观察氢气是否收集满了,故D错误;
故选A。
15.(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轻杆OB(重力不计)可绕O点自由转动,OA和AB长度之比为1:2,物体重15N,小林在B处用细线沿方向1向上拉住轻杆,然后沿方向2向上拉住轻杆,轻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1方向拉住轻杆的拉力大小为15N
B.杠杆受到的阻力是重物的重力
C.沿2方向与沿1方向拉住轻杆的拉力大小是相同的
D.沿2方向向上拉住杠杆时,此时是费力杠杆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AC.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两种情况下动力臂的大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F的大小即可;
B.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比较即可;
D.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解答】AC.根据图片客舟,方向1和方向2与水平轻杆都成30°,
则拉力的力臂;
因为OB=3OA
所以阻力臂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Gl2得到:,
故A错误,C正确;
B.阻力是作用在杠杆上,而重力作用在物体上,二者的作用点不同,不是同一个力,故B错误;
D.因为两种1情况下都是l1>l2,则拉力小于阻力,那么该杠杆为省力杠杆,故D错误。
故选C。
16.(2024九上·杭州期中)抗中百草园设置了一个无土栽培区,无土栽培是利用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铵等盐类配制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很多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氯化铵各组成元素中对植物生长最有效的元素是   ;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铵这几种物质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2)小宇同学在营养液中加了熟石灰,结果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生成了   (请写出该物质的的化学式)。
【答案】(1)氮元素;硝酸钾
(2)NH3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①氮磷钾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素;
②同时含有两种营养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2)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
【解答】(1)①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
②因为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两种营养元素,所以属于复合肥的是硝酸钾,
(2)小宇同学在营养液中加了熟石灰,结果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生成了是氨气,化学式为NH3。
(1)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 ,氢元素和氯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虽然也是必需的,但需求量相对较少,而且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不如氮元素那样显著和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植物最有效的是氮元素;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铵这几种物质中属于复合肥的是硝酸钾,因为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两种营养元素;
(2)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小宇同学在营养液中加了熟石灰,结果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生成了是氨气,化学式为NH3。
17.(2024九上·杭州期中)稀盐酸是实验室中一种重要的试剂,用途广泛。
(1)小叶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某种固体与之反应。反应前后烧杯内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大小)。则加入的固体可能是______(写序号)。
A.铁 B.铝 C.氧化铜 D.氢氧化镁
(2)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都含有   ,而在稀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的是   (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④实验室制取
【答案】(1)A;C;D
(2)氢离子;②③④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物质和稀盐酸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金属离子和氯离子的比为1;2,据此分析判断;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解答。
①根据铁锈是否有稀硫酸反应判断;
②根据反应产物判断;
③根据除杂的原则判断;
④根据硫酸钙的性质判断。
【解答】(1)A.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后氯化亚铁(FeCl2)中亚铁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铁,故A符合题意;
B.铝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后氯化铝(AlCl3)中铝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3,故B不合题意;
C.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后氯化铜(CuCl2)中铜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后氯化镁(MgCl2)中镁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2)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都含有氢离子(H+);
①金属表面除锈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故A不符合题意;
②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而不是氯化锌,故B符合题意;
③是因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会引入新的杂质硫酸钠,故C符合题意;
④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故D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④。
(1)A、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亚铁(FeCl2)中亚铁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铁,符合题意;
B、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铝(AlCl3)中铝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3,因此固体不可能是铝,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铜(CuCl2)中铜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氧化铜,符合题意;
D、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前氢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反应后氯化镁(MgCl2)中镁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2,因此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镁,符合题意。
故选ACD。
(2)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都含有氢离子(H+);
①金属表面除锈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因此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除锈,不符合题意;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符合题意;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不能用稀硫酸代替,是因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符合题意;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代替,是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④。
18.(2024九上·杭州期中)有一包粉末,是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现进行以下实验,各步骤均已充分反应。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②取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
(1)固体粉末中一定存在   ,一定不存在   。
(2)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还需要进行的实验为   。
【答案】(1)碳酸钙、碳酸钠(或CaCO3、Na2CO3);氯化铁
(2)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氯化铁在溶液中显黄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
【解答】(1)①将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一定不含FeCl3;
②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需做的实验为: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1)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铁在溶液中显黄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或CaCO3),一定不含氯化铁(或FeCl3);
②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Na2CO3),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存在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需做的实验为: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19.(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单缸汽油机某一个工作冲程如图所示,为   中程,已知飞轮1min转3000转,则1s对外做功   次;汽油机工作时,需要用水为其降温,若标准大气压下,水箱中10kg初温为的水吸收了的热量后,则水温升高到   。
【答案】做功;25;50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热机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1)在压缩冲程末,做功冲程开始时,火花塞点火;
(2)四冲程内燃机,一个工作循序飞轮转2圈,对外做功1次,完成4个冲程;
(3)根据计算水升高的温度,根据计算水的末温。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火花塞点火,应该为做功冲程。
(2)已知飞轮1min转3000转,则其每秒转:3000圈÷60=50圈,完成:2个×50=100个冲程,对外做功50÷2=25次。
(3)水升高的温度为;
则水温升高到。
20.(2024九上·杭州期中)金属钛(Ti)的硬度大、熔点高、常温下耐酸碱,是航海、医疗等不可缺少的材料。钛铁矿(主要成分 FeTiO3)是工业冶炼金属钛的主要原料,制备金属钛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   。
(2)③中制取金属钛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答案】7:1;置换反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1)根据反应的方程式CO+2H2═CH3OH可知, 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一氧化碳与氢气的质量比为28:4=7:1;(2)根据图片可知,镁和氯化钛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镁,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则属于置换反应。
21.(2024九上·杭州期中)2022年1月,南太平洋汤加的火山连续爆发,导致该岛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1)如左图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明建议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如图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球内部结构名称)。
(3)地震是一种会给人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家中(高层)吃晚饭,你应该______。
A.立刻躲进卫生间
B.去楼道往顶楼逃生
C.马上坐电梯下楼逃生
【答案】(1)火山在板块交界处活跃
(2)地壳
(3)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岩石圈分属的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据此分析解答;
(2)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3)根据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是因为曲线附近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等。
(2)根据图片可知,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地壳。
(3)如果地震时,应该立刻躲进卫生间,这个位置空间狭小,周围支撑较好,故A正确;
去顶楼高度更大,一旦坍塌危险更大,故B错误;
如果断电,那样容易被困在电梯里,故C错误。
故选A。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岩石圈分属的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所以,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是因为曲线附近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等。
(2)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地壳。
(3)地震是一种会给人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家中(高层)吃晚饭,你应该立刻躲进卫生间,不要去楼道往顶楼逃生,那样更危险,也不要马上坐电梯下楼逃生,那样容易被困在电梯里,故选项A正确,符合题意。
22.(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此时物体A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B以0.1m/s的速度在物体A表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
(1)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N;
(2)物体A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N;
(3)如果增大,物体A是否有可能向左运动?请说明理由   。
【答案】18;4;不可能,AB间,以及A与地面间摩擦力不变,A仍旧静止。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对定滑轮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对B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B受到A的摩擦力,再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计算B对A的摩擦力。接下来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即可;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据此分析A的受力情况,进而确定A是否会运动起来。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定滑轮受到测力计向左的拉力,受到3个向右的绳子的拉力,此时二者平衡。
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根据图片可知,动滑轮上承担拉力的绳子段数n=2,
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B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B=2F2=2×6N=12N;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物体B对物体A的摩擦力向左,大小为12N;
物体A保持静止状态,它受到向左的B施加的摩擦力,向右拉力F1,
因此物体A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F4=F3-F1=12N-8N=4N。
(3)根据题意可知,如果增大F2,B将做加速运动,但是B对A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B与A之间的摩擦力不变,因此A受力情况不变。同理可知,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也不变,即A的受力情况不变,还是处于静止状态。
23.(2024九上·杭州期中)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纯碱”是指   (填化学式);
(2)操作a的名称是   
(3)请写出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   ;
(4)在该模拟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答案】(1)Na2CO3
(2)过滤
(3)
(4)二氧化碳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钠的俗称为纯碱;
(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4)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根据图片可知,操作a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应该为过滤;
(3)根据题意可知,反应B,即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图片可知,二氧化碳(或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完成操作a后出现固体和液体,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a为过滤;
(3)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B是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流程图可知,流程中二氧化碳(或CO2)既是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另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24.(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实验。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上某个高度由静止沿斜面滚下,在底部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碰撞,木块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直至停止,其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但小球与桌面的摩擦力不为零)。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钢球的动能大小;
(2)用来研究超速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择   两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比较;
(3)实验中钢球碰撞木块后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则开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   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选填“>”“<”或“=”);
(4)小明将实验进行了改装:如图丁所示,将同一木块放在弹簧原长处,用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实心塑料球和铁球将弹簧压缩到相同程度后放手,发现两球离开弹簧时的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1)木块移动的距离
(2)甲、乙
(3)>
(4)不同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钢球撞击木块,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克服摩擦做功。根据W=fs可知,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克服阻力做功越多,则钢球的动能越大;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4)弹性势能大小只与物体弹性形变大小有关,结合动能影响因素的知识解答。
【解答】(1) 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2)超速是速度过大,即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需要控制质量相同,只改变速度,故选甲、乙两图进行比较。
(3)根据题意可知,钢球撞击木块后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即钢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钢球的动能和木块克服摩擦做的功,故开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4)用形状相同的塑料球和铁球将弹簧压缩到相同程度,弹簧的弹性势能相同,转化成的动能相同,两小球的质量不同,所以速度不同。
(1)物体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体验,所以通过小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来体现小球动能的多少,即通过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所用方法为转换法。
(2)超速是指汽车的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所以应选择质量相等、速度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据此可知应甲、乙两图进行比较。
(3)钢球滚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钢球的动能,钢球碰撞后继续运动,钢球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木块的动能,木块运动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内能,所以钢球的动能大于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钢球的动能是由钢球的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故开始时钢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4)用形状相同的塑料球和铁球将弹簧压缩到相同程度,弹簧的弹性势能相同,转化成的动能相同,两小球的质量不同,所以速度不同。
25.(2024九上·杭州期中)整理实验器材时,小杨将还在反应的锌和稀硫酸的残留物,倒入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废液缸中,观察到锌粒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大大加快。对此,他非常好奇: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怎么会加快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查阅资料:①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②硫酸铜对锌和稀硫酸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然后,小杨根据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A B C D
固体 锌片 待填 铁片 绑有铜片的铁片
30%硫酸溶液(mL) 20 20 20 20
产生气泡快慢 快 明显加快 慢 明显加快
(1)写出锌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第一组实验中B处的待填的固体应是   。
(3)为了定量比较气体产生的快慢,可以测量“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或测量   ,然后进行比较。
(4)根据小杨的实验,请推测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锌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   。
【答案】(1)Zn + CuSO4= Cu + ZnSO4
(2)绑有铜片的锌片
(3)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4)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确定B处的固体种类;
(3)收集相同体积气体用的时间越短,或者收集相同时间后气体的体积越大,则气体的产生速度越快;
(4)根据“ 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锌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 + CuSO4= Cu + ZnSO4;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是硫酸溶液的浓度,变量为不同的金属,那么B处应该为绑有铜片的锌片;
(3) 为了定量比较气体产生的快慢, 方法有两种: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或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然后进行比较;
(4) 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锌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1)锌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 + CuSO4= Cu + ZnSO4;
(2)在进行对比实验时,相同条件可以多个,但不同条件只有一个,该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是硫酸溶液的浓度,根据实验目可知,不同条件不同的金属,锌片和绑有铜片的锌片;
(3)定量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或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然后进行比较;
(4)由资料可知,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本实验中,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26.(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提出问题: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温度不一样呢?
(1)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   。
(2)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其中存在错误的是______
A.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液体的初温,发现温度计示数相同
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如图所示),且加热相同的时间
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
(3)对比分开加热,该装置的优点是   ;
(4)数据分析:改正错误后,如图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这两种液体真实情况的图象是______。
A. B.
C. D.
【答案】(1)秒表
(2)A
(3)能够确保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4)C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从而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2)根据对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即可;
(3)水和煤油在同一烧杯内加热,可以通过加热时间严格控制吸收的热量多少;
(4)AB.根据吸收热量和加热时间的关系判断;
CD.注意比较吸热相同时间后升高温度的高低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高越多的吸热能力越弱,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因此需要用到秒表来计时。
(2)A.根据题意可知,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应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便于比较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且加热相同的时间,可以使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则可升高温度的多少可以判断液体的吸热能力的强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根据图片可知,二者放在同一烧杯内加热,则水和煤油的加热方式完全相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4)AB.二者在同一烧杯内,则两种液体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等,故AB不符合题意;
CD.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较慢,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较快,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需要让水和煤油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因此需要用到秒表来计时。
(2)A.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应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不能等体积,故A符合题意;
B.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液体的初温,发现温度计示数相同,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便于比较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故B不符合题意;
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如图所示),且加热相同的时间,可以使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通过比较两种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温度的多少可以判断液体的吸热能力的强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图中水和煤油的加热方式完全相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4)AB.由于酒精灯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两种液体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等,故AB不符合题意;
CD.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较慢,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较快,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7.(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金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对家中放置的草酸十分感兴趣,决定探究草酸晶体的化学性质。他先上网查寻,得知草酸(H2C2O4·2H2O)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为101℃,易熔化成液体,受热易分解,分解时会有CO产生,接着他对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进一步实验探究。
(1)猜想分解的产物
猜想一:CO、H2O
猜想二:CO2、CO
猜想三:CO2、CO和H2O
(2)小金设计了如图装置。在A框中,小金选择乙作为晶体受热分解的发生装置,为什么不选择甲呢?请说明理由   ;
(3)假设每步反应都完全反应,实验操作及数据如表:
步骤 操作 质量/g
1 称量草酸晶体的质量 m1
2 加热草酸晶体 /
3 冷却 /
4 称量装置B中试管质量增重 m2
5 称量C烧杯增重 m3
(4)由上述实验判断,猜想三是正确的,支持该猜想的证据是   ,且m1:m2:m3=   。
(5)从实验室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答案】草酸晶体熔点低于分解温度,试管口向上倾斜能防止草酸晶体受热熔化成液体流出导管;B中试管内有无色液体,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3:27:22;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2)根据草酸晶体受热易熔化成液体分析;
(4)根据猜想三中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根据草酸分解的方程式计算对应质量之比;
(5)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分析解答。
【解答】(2) 小金选择乙作为晶体受热分解的发生装置, 理由是:草酸熔点为101℃,加热时易熔化成液体而流出。
(4)如果B中试管内有无色液体,说明反应生成了水,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也生成了二氧化碳,这些说明猜想三正确;
草酸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因此m1:m2:m3=90:18:44=45:9:22。
故填:B中试管内有无色液体,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5:9:22。
(5)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使人中毒,则从实验室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28.(2024九上·杭州期中)普通粉笔主要成分为CaSO4、CaCO3和少量CaO,教师使用粉笔后皮肤容易开裂。环保粉笔只含生石膏(CaSO4 2H2O)。小乐尝试将普通粉笔制成环保粉笔,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普通粉笔容易造成皮肤开裂,是因为粉笔中某成分与汗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有腐蚀性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粉笔粉末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3)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小乐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2毫升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仍为无色。小乐认为此时溶液的pH=7。判断此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答案】;将粉笔中的 CaCO3 和少量 CaO 转化为 CaSO4;不可靠,因为当溶液显酸性时,无色酚酞溶液也不变色,即溶液也为无色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2)氧化钙和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钙;
(3)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
【解答】(1)普通粉笔中含有少量CaO,与水反应后生成Ca(OH)2,而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则反应方程式为:;
(2)环保粉笔只含生石膏CaSO4 2H2O,而普通粉笔中的含有CaCO3 和少量CaO,因此加稀硫酸是为了将粉笔中的 CaCO3和少量CaO转化为CaSO4;
(3)我认为此结论不可靠,因为当溶液显酸性时,无色酚酞溶液也不变色。
29.(2024九上·杭州期中)《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中关于火法炼铜的描述有:“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金石之用。”“凡铜砂在矿内,……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傍溢者,为自然铜。”
(1)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   ;
(2)分析上述材料,在火法炼铜中起还原作用的是CO和   ;
(3)小科在实验室用CO与CuO反应模仿火法炼铜,若CuO的质量为8克,求完全反应后所得金属铜的质量   。
【答案】游离态;煤炭;设:完全反应后所得金属铜的质量为x,x=6.4g答:完全反应后所得金属铜的质量为6.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金属冶炼的过程就是将金属从化合物中置换出单质的过程;
(2)根据题目描述确定火法炼铜的还原剂;
(3)写出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氧化铜的质量计算出生成铜单质的质量即可。
【解答】(1)金属在化合物中为化合态,在单质中为游离态,则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
(2)根据题目材料可知,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具有还原性,则在火法炼铜中起还原作用的是CO和煤炭。
30.(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甲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新光华”号半潜船,堪称海上“大力神叉车”,它的甲板面积,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甲板与水面相平时,排开水的质量达10万吨。它通过本身压载水的调整,把巨大的甲板潜入水中,再用拖轮将所要承运的超大货物(如钻井平台、舰船、甚至航母)拖行到“新光华”甲板正上方,定位后,用压缩空气将压载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船身变轻甲板上浮,将货物托起。
(1)当“新光华”半潜船的甲板与水面相平时,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2)当“新光华”半潜船在水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推进器提供的动力为时,总输出功率达到24000kW,则“新光华”航行2h通过的距离为多少?
(3)图乙是“新光华”半潜船正在进行跨海大桥的工程建设。整体桥梁ABC质量为m,重心为O,且。此时甲板上的托举塔顶端P刚好接触桥梁,且。当压载水舱里的水再排出时,桥梁的左端刚好离开桥墩D,求桥梁ABC质量m为多少?
【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当“新光华”轮的排水量达10万吨,则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2)根据题意可知,“新光华”航行2h做的功为

那么“新光华”航行2h通过的距离为。
(3)根据题意可知, 压载水舱 排出水的重力为

则半潜船托举塔顶端P向上的力为;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
即;
则:。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半潜船受到的浮力;
(2)首先根据计算半潜船推力做的功,然后根据计算它通过的距离;
(3)首先根据计算压载水仓排出水的重力,也就是P点向上的托力,然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列式F1L1=F2L2计算即可。
(1)由题意可知,当“新光华”轮的甲板与水面相平时,排水量达10万吨,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2)“新光华”航行2h做的功为
由得,“新光华”航行2h通过的距离为
(3)压载水舱里的水在排出时,排出水的重力为
则半潜船托举塔顶端P向上的力为
由题知E为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解得,桥梁ABC质量
31.(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和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0克该混合溶液,再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烧杯中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
(1)图中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2)列式计算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3)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则图中A点将   移(填“左”或“右”)。
【答案】(1)Na+、
(2)根据图像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0g-80g=40g
,其中溶质的质量为:40g×20%=8g。
设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为x,
解得:x=16g;
则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答: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16%。
(3)左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向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根据图像确定反应进度,进而确定溶质种类即可;
(2)根据图像确定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接下来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溶质质量,最后与混合溶液的质量作比即可;
(3)当需要溶质的质量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需要溶液的质量越少,据此分析。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图中B点时,氢氧化钠和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对应的离子是:Na+、。
(3)反应中需要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由于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则与相同的硫酸反应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将减小,所以图中A点将左移。
(1)向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图中B点时,氢氧化钠和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对应的离子是:Na+、。
(2)由图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0g-80g=40g,其中溶质的质量为:40g×20%=8g。设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为x
x=16g
则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答: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16%。
(3)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由于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则与相同的硫酸反应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将减小,所以图中A点将左移。
32.(2024九上·杭州期中)“碳中和”是指排出的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减少排放的有效措施包括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我国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液态阳光”)示范项目使用了三个基本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气、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绿色液体燃料甲醇和水,首次将太阳能规模转化为液体燃料。“液态阳光”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燃煤脱硫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含量
D.“液态阳光”项目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2)“液态阳光”生产过程中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一种捕集烟气中的过程如图2所示。“转化”后得到的液体温度明显高于室温,可能的原因是   。
(4)下列溶液中,同样能用于“捕捉”的是______。(填字母)
A.溶液 B.溶液 C.KOH溶液
【答案】(1)A;C;D
(2)CO2+3H2 CH3OH+H2O
(3)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资料提取信息,结合能量转化、二氧化碳排放、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转化的知识判断即可;
(2)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3)氧化钙与水反应时向外放热;
(4)要吸收二氧化碳,就必须和二氧化碳反应才行。
【解答】(1)①A.根据题意可知,电解水需要通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但无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B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消耗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可以降低空气中CO2含量,故C正确;
D.水、二氧化碳是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所以“液态阳光”项目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正确。
故选ACD;
(2)“液态阳光”生产过程,即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3)根据流程可知,转化过程中有氧化钙投入,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能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AB.氯化钙、硫酸铜都不和二氧化碳反应,故A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K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①A、电解水需要通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
B、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酸雨的发生,但无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错误;
C、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消耗二氧化碳,可以降低空气中CO2含量,正确;
D、水、二氧化碳是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所以“液态阳光”项目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正确。
故选ACD;
(2)“液态阳光”生产过程中反应Ⅱ是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绿色液体燃料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3)根据流程可知,转化过程中有氧化钙投入,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能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A、氯化钙不和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不和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K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符合题意。
故选C。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