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九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九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九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嘉兴期中)依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米
B.某病人体温约为26摄氏度
C.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分米
D.袋装牛奶每包约为2.5毫升
2.(2024七上·嘉兴期中)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验证方案 D.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3.(2024七上·嘉兴期中)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那么,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  )
A.1米 B.468米
C.东方明珠电视塔 D.测量用的尺子
4.(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读取量筒示数
C.倾倒液体 D.点燃酒精灯
5.(2024七上·嘉兴期中)浙江菜,简称浙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土豆、番茄、海带、黄瓜等都是浙菜的常见食材,以上食材中最低等的植物是(  )
A.土豆 B.番茄 C.海带 D.黄瓜
6.(2024七上·嘉兴期中)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的名称中带“鱼”字偏旁,但不定是鱼类,比如甲鱼、鲸鱼、娃娃鱼(大鲵)。小金用下图表示这三者的特征关系,并写出Ⅰ区、Ⅱ区和Ⅲ区所代表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A.Ⅰ区:用肺呼吸 B.Ⅱ区:体表有鳞
C.Ⅲ区:幼体和成体都用肺呼吸 D.Ⅳ区:卵生
7.(2024七上·嘉兴期中)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坐落在浙江杭州临安境内,如图为今年2月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新发现的新物种——“苕溪鱲(liè)”。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
B.有利于研究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征
C.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
D.有利于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
8.(2024七上·嘉兴期中)酒精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外包装箱上的图标是( )
A. B.
C. D.
9.(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是小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到的几个视野。在视野从a到d的调节过程中,一定不需要调节的显微镜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4七上·嘉兴期中)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但有些地区发生了水稻秧苗白化的现象(叶呈现黄白色)。下列各项中能更好地探究水稻白化病与光照关系的是(  )
组别 水稻苗/株 光照 温度/℃
① 200 有 30
② 200 无 30
③ 100 有 10
④ 100 无 10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1.(2024七上·嘉兴期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12.(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表示狗、猫、虎、豹四种动物的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
B.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C.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远
D.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
13.(2024七上·嘉兴期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科整理的“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汇总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B 在测量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C 用测过发烧病人的体温计,未甩直接测正常人的体温 偏小
D 用吸水后膨胀的木质米尺测量课桌长度 偏小
A.A B.B C.C D.D
14.(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是小科利用彩色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模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其中哪一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  )
A.黑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
15.(2024七上·嘉兴期中)小文实验室进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如图),其中操作和描述都正确的是(  )
A.图甲盖盖玻片方式可防止装片上出现气泡
B.图乙中物镜由①转换到②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多,视野变暗
C.图丙中中a、b两个步骤滴加的液体分别是生理盐水和碘液
D.图丁中经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中颜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16.(2024七上·嘉兴期中)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单位(请用有关符号表示):
(1)小科的课桌高为7   。
(2)小科教室的面积约有80   。
(3)小科喝的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   。
(4)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2   。
17.(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根据图用字母填空:
(1)用于量取液体的是   ;
(2)常用于取用固态粉末状药品的是   ;
(3)用于少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    ;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18.(2024七上·嘉兴期中)小余所在的兴趣小组发现: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时,所需温度计的要求是不同的。于是该小组对此展开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他们向老师借来了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
(2)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小余同学在测定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时,考虑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最终选择   (选填“甲”、“乙”或“丙”)温度计进行实验。
19.(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鸟类学名杜鹃鸟;映山红学名杜鹃。甲、乙是这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杜鹃鸟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2)杜鹃的茎能够直立,这与细胞结构中的【   】   有关。叶的细胞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   。(“【】”里填写结构序号,“___________”上填写结构名称,下同)
(3)杜鹃鸟会偷偷地把卵产到别种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去帮它孵卵育雏,雏鸟长成仍是杜鹃鸟。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   。
20.(2024七上·嘉兴期中)小明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要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请回答相关问题:
(1)各标号所示部位名称: 3   ,6   。
(2)如下图所示:观察的细胞数目最少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如图所示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视野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21.(2024七上·嘉兴期中)请将下列生物特征的序号填入对应现象后的横线上。
①生物能生长繁殖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反应③生物需要营养和能量④生物能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1)朵朵葵花向太阳   。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3)饥不择食   。
(4)人排汗   。
22.(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
(3)该稻田中青蛙和鸭的种间关系是   。
23.(2024七上·嘉兴期中)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   (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
(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a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1-2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   (填“透明塑料薄膜”或“细纱网”)。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根据评价指标a,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   (填“优秀”、“良好”或“待改进”)。
24.(2024七上·嘉兴期中)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30 每日饲喂_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
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
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
(1)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哪个不可行?___________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25.(2024七上·嘉兴期中)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血铅水平较发达国家儿童高,血铅高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威胁儿童的铅污染有四大来源:①汽车尾气污染;②家居装饰用品污染;③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④食品污染,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
血铅含量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质量为2.0~2.5千克的健康状况、大小、年龄、生理状况等相似的2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用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B组:用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组别 A组 B组
注射溶液类别 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剂量 10mg/kg 10mg/kg
血红
蛋白
含量 初始测量 60 61
第一次(g/L) 53 50
第二次(g/L) 47 40
第三次(g/L) 35 29
实验结果见表,请回答: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家兔的   含量有何影响?
(2)上述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
(3)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提一条防止儿童铅污染的合理建议:   。
26.(2024七上·嘉兴期中)西溪湿地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杭州的第二大自然景观。
1a 有种子…………………P 1b 无种子…………………2 2a 有叶……………………3 2b 无叶……………………Q 3a 有根……………………R 3b 无根……………………S
(1)小科将湿地内部分动物分为甲、乙两类,甲类有:燕子、田鼠、草鱼、青蛙;乙类有蜜蜂、蚯蚓、虾。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2)小科在西溪湿地采集了四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一张二歧分类检索表(右表)进行分辨,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填字母)。
(3)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下列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的有   。
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27.(2024七上·嘉兴期中)材料一: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塞薄片的结构时,发现了细胞,并绘制了显微图(如图)。
材料二: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材料三: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归纳提出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材料四:20年后,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材料五: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与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
①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③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1)材料一中胡克观察到的其实是软木细胞的细胞壁。细胞壁具有   的功能。
(2)材料四中魏尔啸的观点可以用材料五中的   (填“①”“②”或“③”)来解释。
(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说法,合理的有   。
A.布朗发现了细胞核,为细胞学说的诞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B.细胞学说提出了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C.细胞学说的建立需要同代人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D.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
28.(2024七上·嘉兴期中)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青蒿素事实上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黄花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荒野、山坡及河岸边,开深黄色花、结椭圆状卵形瘦果,花果期为每年的8~11月,黄花蒿属于   植物。
(2)某兴趣小组利用幼苗期(a)、生长盛期(b)、花期(c)和果期(d)这四个生长时期的黄花蒿的叶片,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应选择   (填“幼苗期”、“生长盛期”、“花期”或“果期”)的黄花蒿叶片作为提取青蒿素的材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A.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V=长×宽×高=10m×8m×3m=240m3;故A错误;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某病人的体温在39℃左右,故B错误;
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dm左右,故C正确;
D.一般包装的袋装牛奶的体积为300mL,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
【解答】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假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每个物理量都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这个标准量就是它的国际单位,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因此“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A错误;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故C错误;
D.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避免酒精溢出发生火灾,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解答】海带属于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土豆、番茄和黄瓜它们的植物体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都属于被子植物。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展示的三种动物的呼吸方式、体表特征和生殖方式分析判断。
【解答】A.,甲鱼和鲸鱼都属于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则Ⅰ区是甲鱼和鲸鱼的共同特征,故A正确;
B.娃娃鱼体表光滑,没有鳞片,故B错误;
C.鲸鱼用肺呼吸,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故C错误;
D.甲鱼、娃娃鱼是卵生,鲸鱼是胎生,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C.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AC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利于保护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利于研究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征,利于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故A、B、C正确不合题意;
保护区内部不提倡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B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标志的含义解答。
【解答】 酒精具有可燃性, 应该张贴易燃品标志。
是有毒物质图标,是易燃物质图标,是爆炸性物质图标,是腐蚀性物质图标,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图中:①转换器、②反光镜、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在观察装片时,在视野从a到d的调节过程中,需要: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①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②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④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不用的是③粗准焦螺旋。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的目的确定探究的变量,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探究水稻白化病与光照关系,需要以光照作为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光照条件不同,其余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①和②的变量是光照,故A符合题意;
②和③及①和④的水稻数量、温度和光照条件均不同,不能构成对照实验,①和③的水稻数量和温度不同,均有光照,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A.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 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
D. 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体系拿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AB.根据生物分类的知识可知,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而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故AB正确不合题意;
C.猫与豹同科,猫与狗同目,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虎与豹同属,虎与猫同科,因此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A.利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高点或最低点相平。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小;
B.在用积累法测量铜丝直径时,要紧密缠绕在铅笔上,否则测出的铜丝总直径偏大;
C.发烧病人的体温比正常人的体温要高;
D.木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离将变大,即分度值将偏大。
【解答】A.在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点或最高点相平。若俯视读数,则视线将于高于液面最低点或最高点的刻度相交,即读数会偏大,故A错误;
B.在用积累法测量铜丝直径时,若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上,则测出的铜丝总直径偏大,导致求得的头发直径偏大,故B错误;
C.用测过发烧病人的体温计,示数高于人体的正常体温,未甩直接测正常人的体温,会导致测量的结果偏高,故C错误;
D.木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离将变大,即分度值将偏大。用这样的刻度尺去测量课桌长度,结果会偏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15.【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判断;
B. 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细胞数目越少;
C.根据细胞染色,以及载玻片的操作方法判断;
D.根据细胞的结构特点判断。
【解答】A.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以免产生气泡,图甲的方式盖盖玻片,盖玻片未接触液滴,故A错误;
B.①是低倍物镜,②是高倍物镜,图中物镜由①转换到②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扩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少,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a中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为细胞染色;b中,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B错误,故C错误;
D.染色时用的是稀碘液,成弱碱性,因为细胞核中具有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染色体,故细胞核染色最深,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dm
(2)m2
(3)mL
(4)cm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1)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少一点,大约是70cm=7dm;
(2)中学教室的长度是10m,宽约8m,面积大约是10m×8m=80m2;
(3)一瓶矿泉水的体积大约是550mL;
(4)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2cm。
故答案为:(1)dm;(2)m2;(3)mL;(4)cm。
17.【答案】(1)E和F
(2)B
(3)A
(4)E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 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量取液体操作过程是根据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选择量程略大于所需体积的量筒,再将试剂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紧挨着量筒口,缓缓地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最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用于量取液体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E和F;
(2)常用于取用固态粉末状药品的是药匙,故填:B;
(3)用于少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试管,故填:A;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故填:E。
(1)量取液体操作过程是根据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选择量程略大于所需体积的量筒,再将试剂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紧挨着量筒口,缓缓地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最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用于量取液体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E和F;
(2)常用于取用固态粉末状药品的是药匙,故填:B;
(3)用于少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试管,故填:A;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故填:E。
18.【答案】(1)热胀冷缩
(2)37.5
(3)丙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乙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被测量的温度应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根据图片可知,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示数为37.5℃;
(3)根据题意可知,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 肯定在0℃以下,而丙的量程为-20℃~50℃,故选丙。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根据乙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示数为37.5℃。
(3)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 肯定在0℃以下,而丙的量程为-20℃~50℃,故选丙。
19.【答案】(1)甲;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2)⑤;细胞壁;①;叶绿体
(3)③;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①叶绿体、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细胞膜、⑤细胞壁、⑥液泡。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2)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
【解答】(1)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而乙图是杜鹃鸟的细胞结构示意图。
(2)杜鹃的茎能够直立,这与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壁⑤有关; 叶的细胞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叶绿体①;
(3)杜鹃鸟会偷偷地把卵产到别种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去帮它孵卵育雏,雏鸟长成仍是杜鹃鸟。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③细胞核。
(1)因此杜鹃鸟属于动物。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甲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乙图是杜鹃鸟的细胞结构示意图。
(2)⑤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杜鹃的茎能够直立,这与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壁有关;①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植物细胞内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3)③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
20.【答案】反光镜;细准焦螺旋;D;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21.【答案】(1)②
(2)①
(3)③
(4)④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1)朵朵葵花向太阳,葵花有向光性,说明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3)饥不择食,说明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人排汗,说明④生物能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②;(2)①;(3)③;(4)④。
22.【答案】(1)杂草→鸭
(2)阳光
(3)竞争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食物网中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互惠关系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其中的食物链有:①杂草→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水稻→昆虫→青蛙。
(2) 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阳光;
(3)在稻田中,青蛙和鸭都捕食里面的昆虫,因此为竞争关系。
(1)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杂草→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水稻→昆虫→青蛙。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所以除光、空气、水、温度、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光。
23.【答案】(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
(2)细纱网
(3)良好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模型
24.【答案】(1)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普通饲料
(3)小于
(4)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选择多组样本,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实验结果可知, 根据丙中绒毛更少分析;
(4)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分析。
【解答】(1)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则除了饲喂方式不同,其它的都相同,即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3)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基本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小于1.2g/只。
(4)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都可以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故A、B、D不合题意;
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会污染海洋环境,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选取30只小鼠,而不是1只。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实验结果可知,与乙组比较,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基本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小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可采用: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会污染海洋环境,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25.【答案】(1)血红蛋白
(2)没有设置对照组
(3)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使用环保装修材料、不吃少吃含铅食品、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等(根据题意合理即可)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26.【答案】(1)有无脊椎骨
(2)R
(3)①②③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进行解答;
(2)根据蕨类植物的特点进行解答;
(3)根据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进行解答。
【解答】(1)燕子、田鼠、草鱼、青蛙有脊椎,属于脊椎动物,蜜蜂、蚯蚓、虾无脊椎,属于无脊椎动物,因此根据它们有无脊椎骨进行分类的;
(2)蕨类植物靠孢子生殖,有叶,有根,因此是R;
(3)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可以保护珍稀动物,故选①②③。
故答案为:(1)有无脊椎骨;(2)R;(3)①②③。
27.【答案】保护和支持;③;ACD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1)根据细胞壁的功能解答;
(2)根据魏尔啸提出的细胞学说的含义解答;
(3)根据自己对细胞学说的发展的认识判断。
【解答】(1) 材料一中胡克观察到的其实是软木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根据题意可知,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其实是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故选材料五中的③。
(3)A.布朗发现了细胞核,为细胞学说的诞生起了积极的作用,故A正确;
B.病毒是生物,但是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故B错误;
C.一种学说的创立,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可能是几个人或是几代人的共同智慧的结晶,故C正确;
D.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ACD。
28.【答案】(1)被子
(2)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是否与其生长时期有关?
(3)生长盛期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1)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没有果皮包被的为裸子植物。
(2)根据图像确定探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可;
(3)根据(2)中的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黄花蒿开深黄色花、结椭圆状卵形瘦果,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所以黄属于被子植物。
(2)根据图像可知,自变量是不同生长期的叶片,因变量是青蒿素含量,那么目的是探究黄花蒿不同生长时期青蒿素含量的高低。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生长盛期b点青蒿素含量最高,所以应选择生长盛期的黄花蒿叶片作为提取青蒿素的材料。
(1)黄花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荒野、山坡及河岸边,开深黄色花、结椭圆状卵形瘦果,所以黄花蒿属于被子植物。
(2)某兴趣小组分别利用幼苗期a、生长盛期b、花期c和果期d的黄花蒿的叶片,进行了相关实验,变量是不同生长期的叶片,目的是探究黄花蒿不同生长时期青蒿素含量的高低。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生长盛期b点青蒿素含量最高,所以应选择生长盛期的黄花蒿叶片作为提取青蒿素的材料。
1 / 1浙江省嘉兴市九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嘉兴期中)依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米
B.某病人体温约为26摄氏度
C.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分米
D.袋装牛奶每包约为2.5毫升
【答案】C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A.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V=长×宽×高=10m×8m×3m=240m3;故A错误;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某病人的体温在39℃左右,故B错误;
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dm左右,故C正确;
D.一般包装的袋装牛奶的体积为300mL,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嘉兴期中)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验证方案 D.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
【解答】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假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2024七上·嘉兴期中)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那么,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  )
A.1米 B.468米
C.东方明珠电视塔 D.测量用的尺子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每个物理量都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这个标准量就是它的国际单位,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因此“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
故选A。
4.(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读取量筒示数
C.倾倒液体 D.点燃酒精灯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A错误;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故C错误;
D.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避免酒精溢出发生火灾,故D错误。
故选B。
5.(2024七上·嘉兴期中)浙江菜,简称浙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土豆、番茄、海带、黄瓜等都是浙菜的常见食材,以上食材中最低等的植物是(  )
A.土豆 B.番茄 C.海带 D.黄瓜
【答案】C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解答】海带属于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土豆、番茄和黄瓜它们的植物体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都属于被子植物。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上·嘉兴期中)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的名称中带“鱼”字偏旁,但不定是鱼类,比如甲鱼、鲸鱼、娃娃鱼(大鲵)。小金用下图表示这三者的特征关系,并写出Ⅰ区、Ⅱ区和Ⅲ区所代表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A.Ⅰ区:用肺呼吸 B.Ⅱ区:体表有鳞
C.Ⅲ区:幼体和成体都用肺呼吸 D.Ⅳ区:卵生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展示的三种动物的呼吸方式、体表特征和生殖方式分析判断。
【解答】A.,甲鱼和鲸鱼都属于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则Ⅰ区是甲鱼和鲸鱼的共同特征,故A正确;
B.娃娃鱼体表光滑,没有鳞片,故B错误;
C.鲸鱼用肺呼吸,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故C错误;
D.甲鱼、娃娃鱼是卵生,鲸鱼是胎生,故D错误。
故选A。
7.(2024七上·嘉兴期中)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坐落在浙江杭州临安境内,如图为今年2月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新发现的新物种——“苕溪鱲(liè)”。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
B.有利于研究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征
C.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
D.有利于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C.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AC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利于保护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利于研究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征,利于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故A、B、C正确不合题意;
保护区内部不提倡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4七上·嘉兴期中)酒精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外包装箱上的图标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标志的含义解答。
【解答】 酒精具有可燃性, 应该张贴易燃品标志。
是有毒物质图标,是易燃物质图标,是爆炸性物质图标,是腐蚀性物质图标,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是小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到的几个视野。在视野从a到d的调节过程中,一定不需要调节的显微镜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图中:①转换器、②反光镜、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在观察装片时,在视野从a到d的调节过程中,需要: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①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②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④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不用的是③粗准焦螺旋。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2024七上·嘉兴期中)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但有些地区发生了水稻秧苗白化的现象(叶呈现黄白色)。下列各项中能更好地探究水稻白化病与光照关系的是(  )
组别 水稻苗/株 光照 温度/℃
① 200 有 30
② 200 无 30
③ 100 有 10
④ 100 无 10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的目的确定探究的变量,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探究水稻白化病与光照关系,需要以光照作为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光照条件不同,其余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①和②的变量是光照,故A符合题意;
②和③及①和④的水稻数量、温度和光照条件均不同,不能构成对照实验,①和③的水稻数量和温度不同,均有光照,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2024七上·嘉兴期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A.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 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
D. 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体系拿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表示狗、猫、虎、豹四种动物的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
B.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C.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远
D.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
【答案】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AB.根据生物分类的知识可知,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而图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目,故AB正确不合题意;
C.猫与豹同科,猫与狗同目,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虎与豹同属,虎与猫同科,因此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多,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2024七上·嘉兴期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科整理的“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汇总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B 在测量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C 用测过发烧病人的体温计,未甩直接测正常人的体温 偏小
D 用吸水后膨胀的木质米尺测量课桌长度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A.利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高点或最低点相平。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小;
B.在用积累法测量铜丝直径时,要紧密缠绕在铅笔上,否则测出的铜丝总直径偏大;
C.发烧病人的体温比正常人的体温要高;
D.木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离将变大,即分度值将偏大。
【解答】A.在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点或最高点相平。若俯视读数,则视线将于高于液面最低点或最高点的刻度相交,即读数会偏大,故A错误;
B.在用积累法测量铜丝直径时,若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上,则测出的铜丝总直径偏大,导致求得的头发直径偏大,故B错误;
C.用测过发烧病人的体温计,示数高于人体的正常体温,未甩直接测正常人的体温,会导致测量的结果偏高,故C错误;
D.木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离将变大,即分度值将偏大。用这样的刻度尺去测量课桌长度,结果会偏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是小科利用彩色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模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其中哪一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  )
A.黑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15.(2024七上·嘉兴期中)小文实验室进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如图),其中操作和描述都正确的是(  )
A.图甲盖盖玻片方式可防止装片上出现气泡
B.图乙中物镜由①转换到②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多,视野变暗
C.图丙中中a、b两个步骤滴加的液体分别是生理盐水和碘液
D.图丁中经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中颜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判断;
B. 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细胞数目越少;
C.根据细胞染色,以及载玻片的操作方法判断;
D.根据细胞的结构特点判断。
【解答】A.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以免产生气泡,图甲的方式盖盖玻片,盖玻片未接触液滴,故A错误;
B.①是低倍物镜,②是高倍物镜,图中物镜由①转换到②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扩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少,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a中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为细胞染色;b中,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B错误,故C错误;
D.染色时用的是稀碘液,成弱碱性,因为细胞核中具有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染色体,故细胞核染色最深,故D正确。
故选D。
16.(2024七上·嘉兴期中)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单位(请用有关符号表示):
(1)小科的课桌高为7   。
(2)小科教室的面积约有80   。
(3)小科喝的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   。
(4)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2   。
【答案】(1)dm
(2)m2
(3)mL
(4)cm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1)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少一点,大约是70cm=7dm;
(2)中学教室的长度是10m,宽约8m,面积大约是10m×8m=80m2;
(3)一瓶矿泉水的体积大约是550mL;
(4)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2cm。
故答案为:(1)dm;(2)m2;(3)mL;(4)cm。
17.(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根据图用字母填空:
(1)用于量取液体的是   ;
(2)常用于取用固态粉末状药品的是   ;
(3)用于少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    ;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答案】(1)E和F
(2)B
(3)A
(4)E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 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量取液体操作过程是根据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选择量程略大于所需体积的量筒,再将试剂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紧挨着量筒口,缓缓地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最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用于量取液体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E和F;
(2)常用于取用固态粉末状药品的是药匙,故填:B;
(3)用于少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试管,故填:A;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故填:E。
(1)量取液体操作过程是根据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选择量程略大于所需体积的量筒,再将试剂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紧挨着量筒口,缓缓地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最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用于量取液体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E和F;
(2)常用于取用固态粉末状药品的是药匙,故填:B;
(3)用于少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试管,故填:A;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故填:E。
18.(2024七上·嘉兴期中)小余所在的兴趣小组发现: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时,所需温度计的要求是不同的。于是该小组对此展开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他们向老师借来了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
(2)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小余同学在测定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时,考虑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最终选择   (选填“甲”、“乙”或“丙”)温度计进行实验。
【答案】(1)热胀冷缩
(2)37.5
(3)丙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乙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被测量的温度应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根据图片可知,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示数为37.5℃;
(3)根据题意可知,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 肯定在0℃以下,而丙的量程为-20℃~50℃,故选丙。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根据乙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示数为37.5℃。
(3)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 肯定在0℃以下,而丙的量程为-20℃~50℃,故选丙。
19.(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鸟类学名杜鹃鸟;映山红学名杜鹃。甲、乙是这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杜鹃鸟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2)杜鹃的茎能够直立,这与细胞结构中的【   】   有关。叶的细胞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   。(“【】”里填写结构序号,“___________”上填写结构名称,下同)
(3)杜鹃鸟会偷偷地把卵产到别种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去帮它孵卵育雏,雏鸟长成仍是杜鹃鸟。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   。
【答案】(1)甲;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2)⑤;细胞壁;①;叶绿体
(3)③;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①叶绿体、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细胞膜、⑤细胞壁、⑥液泡。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2)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
【解答】(1)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而乙图是杜鹃鸟的细胞结构示意图。
(2)杜鹃的茎能够直立,这与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壁⑤有关; 叶的细胞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叶绿体①;
(3)杜鹃鸟会偷偷地把卵产到别种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去帮它孵卵育雏,雏鸟长成仍是杜鹃鸟。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③细胞核。
(1)因此杜鹃鸟属于动物。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甲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乙图是杜鹃鸟的细胞结构示意图。
(2)⑤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杜鹃的茎能够直立,这与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壁有关;①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植物细胞内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3)③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
20.(2024七上·嘉兴期中)小明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要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请回答相关问题:
(1)各标号所示部位名称: 3   ,6   。
(2)如下图所示:观察的细胞数目最少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如图所示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视野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答案】反光镜;细准焦螺旋;D;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21.(2024七上·嘉兴期中)请将下列生物特征的序号填入对应现象后的横线上。
①生物能生长繁殖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反应③生物需要营养和能量④生物能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1)朵朵葵花向太阳   。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3)饥不择食   。
(4)人排汗   。
【答案】(1)②
(2)①
(3)③
(4)④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1)朵朵葵花向太阳,葵花有向光性,说明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3)饥不择食,说明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人排汗,说明④生物能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②;(2)①;(3)③;(4)④。
22.(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
(3)该稻田中青蛙和鸭的种间关系是   。
【答案】(1)杂草→鸭
(2)阳光
(3)竞争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食物网中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互惠关系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其中的食物链有:①杂草→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水稻→昆虫→青蛙。
(2) 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阳光;
(3)在稻田中,青蛙和鸭都捕食里面的昆虫,因此为竞争关系。
(1)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杂草→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水稻→昆虫→青蛙。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所以除光、空气、水、温度、无机盐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光。
23.(2024七上·嘉兴期中)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   (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
(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a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1-2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   (填“透明塑料薄膜”或“细纱网”)。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根据评价指标a,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   (填“优秀”、“良好”或“待改进”)。
【答案】(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
(2)细纱网
(3)良好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模型
24.(2024七上·嘉兴期中)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30 每日饲喂_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
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
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
(1)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哪个不可行?___________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答案】(1)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普通饲料
(3)小于
(4)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选择多组样本,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实验结果可知, 根据丙中绒毛更少分析;
(4)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分析。
【解答】(1)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则除了饲喂方式不同,其它的都相同,即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3)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基本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小于1.2g/只。
(4)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都可以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故A、B、D不合题意;
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会污染海洋环境,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选取30只小鼠,而不是1只。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实验结果可知,与乙组比较,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基本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小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可采用: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会污染海洋环境,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25.(2024七上·嘉兴期中)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血铅水平较发达国家儿童高,血铅高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威胁儿童的铅污染有四大来源:①汽车尾气污染;②家居装饰用品污染;③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④食品污染,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
血铅含量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质量为2.0~2.5千克的健康状况、大小、年龄、生理状况等相似的2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用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B组:用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组别 A组 B组
注射溶液类别 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剂量 10mg/kg 10mg/kg
血红
蛋白
含量 初始测量 60 61
第一次(g/L) 53 50
第二次(g/L) 47 40
第三次(g/L) 35 29
实验结果见表,请回答: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家兔的   含量有何影响?
(2)上述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
(3)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提一条防止儿童铅污染的合理建议:   。
【答案】(1)血红蛋白
(2)没有设置对照组
(3)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使用环保装修材料、不吃少吃含铅食品、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等(根据题意合理即可)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26.(2024七上·嘉兴期中)西溪湿地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杭州的第二大自然景观。
1a 有种子…………………P 1b 无种子…………………2 2a 有叶……………………3 2b 无叶……………………Q 3a 有根……………………R 3b 无根……………………S
(1)小科将湿地内部分动物分为甲、乙两类,甲类有:燕子、田鼠、草鱼、青蛙;乙类有蜜蜂、蚯蚓、虾。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2)小科在西溪湿地采集了四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一张二歧分类检索表(右表)进行分辨,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填字母)。
(3)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下列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的有   。
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1)有无脊椎骨
(2)R
(3)①②③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进行解答;
(2)根据蕨类植物的特点进行解答;
(3)根据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进行解答。
【解答】(1)燕子、田鼠、草鱼、青蛙有脊椎,属于脊椎动物,蜜蜂、蚯蚓、虾无脊椎,属于无脊椎动物,因此根据它们有无脊椎骨进行分类的;
(2)蕨类植物靠孢子生殖,有叶,有根,因此是R;
(3)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可以保护珍稀动物,故选①②③。
故答案为:(1)有无脊椎骨;(2)R;(3)①②③。
27.(2024七上·嘉兴期中)材料一: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塞薄片的结构时,发现了细胞,并绘制了显微图(如图)。
材料二: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材料三: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归纳提出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材料四:20年后,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材料五: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与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
①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③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1)材料一中胡克观察到的其实是软木细胞的细胞壁。细胞壁具有   的功能。
(2)材料四中魏尔啸的观点可以用材料五中的   (填“①”“②”或“③”)来解释。
(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说法,合理的有   。
A.布朗发现了细胞核,为细胞学说的诞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B.细胞学说提出了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C.细胞学说的建立需要同代人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D.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
【答案】保护和支持;③;ACD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1)根据细胞壁的功能解答;
(2)根据魏尔啸提出的细胞学说的含义解答;
(3)根据自己对细胞学说的发展的认识判断。
【解答】(1) 材料一中胡克观察到的其实是软木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根据题意可知,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其实是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故选材料五中的③。
(3)A.布朗发现了细胞核,为细胞学说的诞生起了积极的作用,故A正确;
B.病毒是生物,但是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故B错误;
C.一种学说的创立,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可能是几个人或是几代人的共同智慧的结晶,故C正确;
D.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ACD。
28.(2024七上·嘉兴期中)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青蒿素事实上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黄花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荒野、山坡及河岸边,开深黄色花、结椭圆状卵形瘦果,花果期为每年的8~11月,黄花蒿属于   植物。
(2)某兴趣小组利用幼苗期(a)、生长盛期(b)、花期(c)和果期(d)这四个生长时期的黄花蒿的叶片,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应选择   (填“幼苗期”、“生长盛期”、“花期”或“果期”)的黄花蒿叶片作为提取青蒿素的材料。
【答案】(1)被子
(2)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是否与其生长时期有关?
(3)生长盛期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1)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没有果皮包被的为裸子植物。
(2)根据图像确定探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可;
(3)根据(2)中的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黄花蒿开深黄色花、结椭圆状卵形瘦果,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所以黄属于被子植物。
(2)根据图像可知,自变量是不同生长期的叶片,因变量是青蒿素含量,那么目的是探究黄花蒿不同生长时期青蒿素含量的高低。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生长盛期b点青蒿素含量最高,所以应选择生长盛期的黄花蒿叶片作为提取青蒿素的材料。
(1)黄花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荒野、山坡及河岸边,开深黄色花、结椭圆状卵形瘦果,所以黄花蒿属于被子植物。
(2)某兴趣小组分别利用幼苗期a、生长盛期b、花期c和果期d的黄花蒿的叶片,进行了相关实验,变量是不同生长期的叶片,目的是探究黄花蒿不同生长时期青蒿素含量的高低。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生长盛期b点青蒿素含量最高,所以应选择生长盛期的黄花蒿叶片作为提取青蒿素的材料。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