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新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新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新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1.(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B.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
D.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
2.(2024七上·义乌月考)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3.(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5升=5升×1000毫升=5000毫升
B.0.5米=500微米=500000纳米
C.5分米=5×10毫米=50毫米
D.0.5米3=0.5×106厘米3=5×105毫升
4.(2024七上·义乌月考)以下测量中,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是(  )
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
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小石块的体积
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书的长度
D.用额温枪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
5.(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实验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被火焰烫伤皮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B.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
C.将固体垃圾或有毒、有害废液直接倒入水槽
D.碰洒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6.(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了解滨江区“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7.(2024七上·义乌月考)直接观察是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下列观察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
①显微镜观察细胞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秒表测百米赛跑的时间④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在发音⑤放大镜观察蜗牛⑥用眼睛观察晶体熔化的整个过程
A.④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 ④⑥
8.(2024七上·义乌月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以及对应的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测量结果偏小
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未缠绕紧,测量结果偏小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测量结果偏大
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测量结果偏大
9.(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为小滨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对于装置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温度计在使用时活塞处不能漏气
B.为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精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
C.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
D.若气温降低,气体收缩,液体左移
10.(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面数据中用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1.52m ②23.0mm ③4.8cm ④0.72dm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11.(2024七上·义乌月考)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05厘米 C.0.1厘米 D.0.1毫米
12.(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科利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身高,四次结果分别为165.2cm,165.0cm,166.2cm,165.1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B.165.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C.几次结果有差异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D.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165.1cm
13.(2024七上·义乌月考)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如图甲所示,怎么样使图象变成图乙(  )
A.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90° B.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C.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 D.将载玻片向右下角移动
14.(2024七上·义乌月考)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2024七上·义乌月考)图甲是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图乙为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③②①④
B.要想看到视野③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4进行组合
C.图甲中视野④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清晰
D.要想看到视野④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
16.(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人的体积约为350米3 B.科学课本的长度为256毫米
C.课桌距地面高度为75毫米 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90℃
17.(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读体积 D.测量温度
18.(2024七上·义乌月考)要给教室的窗框配一块玻璃。下面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用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的尺寸最合理(  )
A.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0厘米的学生用尺
B.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米的皮卷尺
C.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米的钢卷尺
D.最小刻度是0.1毫米的游标卡尺
19.(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舟同学就医后,医生建议使用图退烧药水,每次10毫升,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在量取10毫升退烧药水时,小舟俯视读数,那么他实际所量取药水可能是(  )
A.9毫升 B.10毫升 C.15毫升 D.18毫升
20.(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科帮老师准备分组实验,在实验室摆放温度计时,发现有-支温度计示数为18℃,而其余;温度计均显示20℃。老师告诉他,这支温度计刻度虽然均匀但示数不准确,你研究下,当环境温度为25℃时,它会显示多少摄氏度?小科想了想,然后用一支准确温度计和这支温度计同时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准确温度计显示75℃,不准确温度计显示62℃,小科经过计算,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是(  )
A.20℃ B.21℃ C.22℃ D.23℃
21.(2024七上·义乌月考)在下列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字。
(1)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为550   ;
(2)一个空教室的体积约为2×105   ;
(3)一个拳头的宽度约为1   ;
(4)0.09米3=   厘米3=   毫升;
(5)60纳米=   米。
22.(2024七上·义乌月考)请根据实验用途,选择相应的仪器(用序号)。
(1)用作加热的仪器是   ;
(2)少量液体反应需用   ;
(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   。
23.(2024七上·义乌月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试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是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的特征。
24.(2024七上·义乌月考)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1)上图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有   ,其中木块长度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值为   厘米;
(2)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读数为:   ℃,图乙温度计的读数为:   ℃。
25.(2024七上·义乌月考)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
①烧杯将适量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
②再放入100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2;
③一枚大头针的体积是;
(1)下列实验与上述实验方法相同的是______;
A.测一页纸的厚度 B.测铜丝的直径
C.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 D.测乒乓球的直径
(2)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   厘米3;
(3)同学们对实验(2)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
26.(2024七上·义乌月考)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亭借助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回答下列问题:
(1)小亭在对光时,应选用   物镜(填序号),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少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2)小亭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   。
(3)放片观察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填字母)。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继续寻找物像
C.再次规范操作,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4)甲、乙两图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A为主要观察对象,如要由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________。
a.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细准焦螺旋 c.调节光圈
d.转动物镜转换器 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f.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A.deca B.edca C.fdcb D.edcb
(5)小亭在视野乙中观察到细胞A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细胞A中细胞质实际流动方向为   。
27.(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明在家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用温度计、玻璃杯、热水、电子表等仪器,测量了热水放在玻璃杯中每隔10分钟的温度,下表是他记录的在不同时间测得的玻璃杯中的水温的几组数据。
时间(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温度(℃) 98 84 71 61 52 44 37 32 28 25 24 24
根据这些数据,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现在手边有两个温度计,一个是水银温度计(最大量程是120℃)、一个是酒精温度计(最大量程是60℃),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哪个,并说明理由:   ;
(2)通过表格数据可得,在水温下降至室温的过程中,温度下降快慢的变化规律是   ;
(3)若按表中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则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________。
A. B.
C. D.
28.(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1)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法。
(3)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
29.(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在四只鱼缸分别加入5000mL清洁无污染河水,并贴上A、B、C、D标签。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50mL、100mL、200mL、400mL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10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小金鱼存活的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小金鱼有影响。小明认为他们这样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不严谨,因为   。
30.(2024七上·义乌月考)选择一双合适的运动鞋对于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如何正确测量你需要的尺码,如图图表所示,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
(1)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C=   。
鞋码. 34 35 36 37 38 39 40
脚长L/mm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脚围C/mm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S1;②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n(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③计算物体面积S=   。
(3)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左脚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方格的面积为6.0平方厘米,则小芳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是    。
31.(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义从玩具中拆下一捆粗铜线,想要知道其直径d和长度L,如果解开来直接测量,极不方便。于是,他找来了量筒(铜线可放入)、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直尺、水、铅笔等器材,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圆面积为πr2,r为半径)。
实验步骤:①把一部分粗铜线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用刻度尺测出绕圈的长度l,数出缠绕的圈数n;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测出体积V1,把全部粗铜线浸没入量筒的水中,测出体积V2。
(1)实验步骤不规范,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请列举一例可能导致测量铜线直径偏大的情况:   ;
(2)用步骤中的量,写出粗铜线直径的表达式   ,那么该粗铜线的长度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解答】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
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B正确。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故C正确。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故D错误。
故应选D。
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时,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在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要换算成的单位,且写在进率的后面,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毫升,且写在进率1000的后面,故A错误;
B.0.5米=0.5×106微米=5×105微米;0.5米=0.5×109纳米=5×108纳米,故B错误;
C.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为100,故C错误;
D.立方米化立方厘米,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进率为106,那么换算过程为:0.5米3=0.5×106厘米3=5×105毫升,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的目的分析判断。
【解答】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小石块的体积,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书的长度,都可以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而减小误差,故A、B、C不合题意;
用额温枪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分别代表三个时刻的温度,求平均值没有任何意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判断。
【解答】A.被火焰烫伤皮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使其快速降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尽最大程度减小试剂在手上的浓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将固体垃圾或有毒、有害废液直接倒入水槽,这样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碰洒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通过隔绝空气的方式灭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5个,分别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
【解答】“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解答】①用显微镜,③用秒表,⑤用放大镜,都借助工具,为间接观察;而②④⑥没有借助工具,直接进行观察,属于直接观察,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体积、长度、温度的测量的认识判断。
【解答】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测量结果偏小,故A正确;
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未缠绕紧,则出的结果等于铁丝直径和中间空隙之和,即测量结果偏大,故B错误;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由于室温远远低于沸水温度,因此拿出后示数会迅速降低,即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此时卷尺上的长度单位会偏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此时测量结果偏小。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烧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液柱向左移动;同理,液柱向右移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此装置要借助烧瓶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判断温度的变化,因此任何位置都不能漏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V=SL可知,可以增大烧瓶的容积 ,减小玻璃管的直径,都可以使液柱移动的距离更大,使气体的热胀冷缩更明显,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室温降低时,气体变冷收缩,液柱向右移动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为估读值,在倒数第二位为分度值,哪两个的分度值相同,那么它们使用的就可能是同一刻度尺。
【解答】①1.52m,倒数第二位“5”的单位为dm;
②23.0mm,倒数第二位“3”的单位为mm;
③4.8cm ,倒数第二位“4”的单位为cm;
④0.72dm,倒数第二位“7”的单位为cm。
那么使用同一刻度尺的是③④。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首先计算出这本书纸片的张数,再用总厚度除以张数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每张纸上正反有2页,则书本纸张的张数为张=130张,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AB.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C.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判断;
D.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解答】A.根据165.2cm可知,倒数第2位的单位“cm”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cm,故A错误;
B.165.0cm最末位的“0”是估计值,有它在,可以说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cm,故B错误;
C.几次结果有差异可能与测量者的经验有关,故C错误;
D.166.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舍去,最终的测量结果=165.1cm,
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物体在显微镜中成倒立的像,再与实际看到的像进行比较确定旋转方向和角度即可。
【解答】根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可知,此时载玻片上的物体和看到的像是左右颠倒,上下颠倒的。要看到如图乙的像,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即可,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生物实验中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意在等。根据题意: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
【解答】该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只有抗生素的种类不同,其它相同。应该设计三个实验,其中细菌这个变量相同,一个不加抗生素为对照组,另外两个为实验组,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A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B.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倍数越低,镜头越长,放大倍数最小;
C.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结构越不清晰。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图中③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④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④①②③,故A错误;
B.要想看到视野③,即物像放大的最大倍数,其组合是乙图中的镜头3短目镜和镜头4长物镜,故B错误;
C.甲图中视野④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不清晰,故C错误;
D.目镜中1放大倍数最小,物镜中6放大倍数最小,1与6组合放大倍数最小,因此要想看到视野④应该选用乙图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通过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了解,结合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做出合理估测。
【解答】 A、一个人的体积约为50分米3,故A不符合实际;
B、科学课本的长度为256毫米,故B符合实际;
C、课桌距地面高度为75厘米,故C不符合实际;
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42℃,故D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B。
17.【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故A错误;
B.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B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错误;
D.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液泡要浸入液体中,不能触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窗框配玻璃时,所配的玻璃与窗框之间需要比较密缝。所选的刻度尺精确度和量程都有要求,精确度要求较高,所以最小刻度要求较小的刻度尺。量程要求能一次测量出玻璃的长度。
【解答】A: 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0厘米的学生用尺,最小刻度符合,量程不符合,A错误;
B: 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米的皮卷尺,最小刻度较大,误差会比较大,B错误;
C: 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米的钢卷尺,精确度符合,量程也符合,C正确;
D: 最小刻度是0.1毫米的游标卡尺,游标卡尺适合测微小的物体的直径,长度不够,不适合测量玻璃的长度,D错误。
故选C
19.【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读数时“俯大仰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滨俯视读数,根据“俯大仰小”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药水的体积偏小,即小于10毫升。
故选A。
20.【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当实际温度为25℃时,根据得到:

解得:t'=22℃。
故选C。
21.【答案】mL;dm3;dm;9×104;9×104;6×10-8
【知识点】估测;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1)容积的常用单位为L和mL;
(2)体积的国际单位为m3,常用单位有dm3、cm3、mm3;
(3)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常用单位有km,dm、cm、mm、μm和nm;
(4)(5)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为550mL;
(2)根据题意可知,一个空教室的体积约为20m3,和2×105dm3;
(3)一个拳头的宽度约为10cm,合1dm;
(4)0.09米3=0.09×106厘米3=9×104厘米3=9×104毫升;
(5)60纳米=60×10-9米=6×10-8米。
22.【答案】③;②;④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解答。
【解答】(1)用作加热的仪器是③酒精灯;
(2)少量液体反应需用②试管,;
(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④石棉网。
23.【答案】应激性;繁殖;变异;生长和发育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2)(4)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3)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解答】(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变异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长成参天大树的,说明红杏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24.【答案】AC;2.18;-28;37.8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①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②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则越精确。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①AC.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零刻度线与物体左侧对齐,故AC正确;
BD.刻度尺的刻度没有最大程度的靠近被测物体,故BD错误。
故选AC。
②根据图片可知,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C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A的分度值更小,测量越准确。根据A图可知,准确值为2.1cm,估读值为0.08cm,
则木块的测量值为2.18cm。
(2)①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刻度从上向下逐渐变大,示数在0℃以下,温度计的示数是-28℃。
②根据乙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7.8℃。
25.【答案】(1)A;B
(2)70
(3)偏大,矿石带出了水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2)矿石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的差;
(3)注意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即可。
【解答】(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测量1枚大头针的体积,用的是累积法;
测一页纸的厚度用的是累积法;测铜丝的直径用的是累积法;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一般用化曲为直;
测乒乓球的直径用组合法。
故选AB。
(2)根据图片可知,图中矿石的体积;
(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1)测出100枚大头针的体积,再除以100,计算 出1枚大头针的体积,用的是累积法;
A.测一页纸的厚度用的是累积法,故A符合题意;
B.测铜丝的直径用的是累积法,故B符合题意;
C.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一般用化曲为直,故C不符合题意;
D.测乒乓球的直径用组合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在如图所示的方法中,向烧杯中所添加水的体积 就等于矿石的体积,图中矿石的体积
(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26.【答案】(1)③;B
(2)物镜和载玻片的距离
(3)C
(4)D
(5)顺时针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低倍目镜、②是高倍目镜,③是低倍物镜、④是高倍物镜,⑤是低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⑥是高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甲是低倍视野,乙是高倍视野。
(1)利用低倍物镜进行对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少,则视野内看到的细胞越少;
(2)(3)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
(4)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
(5)根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判断。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小亭,应选用③低倍物镜进行对光。想要在视野中看到最少的细胞,则应使用②高倍目镜和④高倍物镜,并且物镜到载玻片距离较近,即⑥,故选B。
(2)根据题意可知,小亭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和载玻片的距离。
(3)放片观察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再次规范操作,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故选C。
(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图中细胞A的物像在视野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如要由视野甲(低倍视野)变为视野乙(高倍视野),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d转动转换器→c调节光圈→b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D。
(5)显微镜成倒立的像,但是转动方向不变,即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转动,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
(1)小亭对光时,应选用③低倍物镜,想要在视野中看到最少的细胞,则放大倍数最大,因此应使用②高倍目镜和④高倍物镜,并且物镜到载玻片距离较近,即⑥,故选B。
(2)小亭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和载玻片的距离,以免物镜与玻片相撞。
(3)放片观察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再次规范操作,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故选B。
(4)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图中细胞A的物像在视野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如要由视野甲(低倍视野)变为视野乙(高倍视野),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d转动转换器→c调节光圈→b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D。
(5)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转动,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
27.【答案】(1)水银温度计,其量程大于被测最高温度
(2)水温和室温的温差越大,水温下降的越快
(3)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水的最高温度,然后确定在哪种温度计的量程范围内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即可;
(3)根据表格反映的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由表格数据知,水的最高温度是98℃,而98℃在水银温度计的量程内,因此选用水银温度计。
(2)通过表格数据可得,在水温下降至室温的过程中,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分别为:14℃,13℃,10℃,9℃,8℃……,则温度下降快慢的变化规律是:水温和室温的温差越大,水温下降的越快。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热水放在室内后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与室温温度相同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是先降低,后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由表格数据知,水的最高温度是98℃,98℃一定要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因此选用水银温度计。
(2)通过表格数据可得,在水温下降至室温的过程中,温度下降快慢的变化规律是水温和室温的温差越大,水温下降的越快。
(3)由表格数据知:热水放在室内后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与室温温度相同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是先降低,后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8.【答案】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控制变量;实验组大豆幼苗平均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温度/光照/培养液的种类(浓度、成分等)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2)①②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③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定义解答。
(3)根据实验结论对两组实验中植株的高度大小进行分析;
(4)根据植物生长的条件解答。
【解答】(2)①根据题意可知,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赤霉素,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取与实验组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
③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3)如果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那么出现的现象为:20天后,出现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4)根据植物生长的条件可知,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等。
29.【答案】(1)废电池会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没有设置对照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以“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 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 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30.【答案】L-15mm;nS1;336.0cm2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别计算出每组数据中脚长和脚围的差,然后比较即可;
(2)物体的面积等于所有小格面积之和;
(3)鞋底的面积等于每个方格的面积×小格数。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每组数据中脚长与脚围的差值都是15cm,
因此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C=L-15mm;
(2)根据题意可知,每一方格的面积S1,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n,则物体面积S=nS1;
(3)根据图片可知,小芳同学左脚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为28,
那么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n总=2n=2×28=56;
每个方格的面积S1=6.0cm2,
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S=n总S1=56×6.0cm2=336.0cm2。
31.【答案】(1)铜线缠绕不紧密
(2);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对铜线缠绕时中间出现空隙分析即可;
(2)①粗铜线的直径=;
②根据排水法测出粗铜线的体积,根据s=πr2计算粗铜线的横截面积,最后根据计算粗铜线的长度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如果铜线缠绕不紧密,那么线圈中间会有较明显的空隙,此时测出的是线圈直径和空隙的和,则绕圈的长度偏大。
(2)①根据题意可知,绕圈的长度l,数出缠绕的圈数n,
那么粗铜线直径为:;
②根据题意可知,粗铜线的体积为V=V2-V1;
粗铜线的横截面积为:;
粗铜线的长度为。
(1)在测量时如果铜线缠绕不紧密,中间会有较明显的空隙,绕圈的长度偏大,故粗铜线直径的偏大。
(2)[1]绕圈的长度l,数出缠绕的圈数n;故粗铜线直径的表达式为
[2]根据排水法,粗铜线的体积为
V=V2-V1
粗铜线的长度为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新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1.(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B.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
D.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解答】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
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B正确。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故C正确。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故D错误。
故应选D。
2.(2024七上·义乌月考)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3.(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5升=5升×1000毫升=5000毫升
B.0.5米=500微米=500000纳米
C.5分米=5×10毫米=50毫米
D.0.5米3=0.5×106厘米3=5×105毫升
【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时,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在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要换算成的单位,且写在进率的后面,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毫升,且写在进率1000的后面,故A错误;
B.0.5米=0.5×106微米=5×105微米;0.5米=0.5×109纳米=5×108纳米,故B错误;
C.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为100,故C错误;
D.立方米化立方厘米,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进率为106,那么换算过程为:0.5米3=0.5×106厘米3=5×105毫升,故D正确。
故选D。
4.(2024七上·义乌月考)以下测量中,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是(  )
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
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小石块的体积
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书的长度
D.用额温枪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的目的分析判断。
【解答】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小石块的体积,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书的长度,都可以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而减小误差,故A、B、C不合题意;
用额温枪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分别代表三个时刻的温度,求平均值没有任何意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实验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被火焰烫伤皮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B.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
C.将固体垃圾或有毒、有害废液直接倒入水槽
D.碰洒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判断。
【解答】A.被火焰烫伤皮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使其快速降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尽最大程度减小试剂在手上的浓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将固体垃圾或有毒、有害废液直接倒入水槽,这样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碰洒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通过隔绝空气的方式灭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了解滨江区“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5个,分别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
【解答】“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
故答案为:D.
7.(2024七上·义乌月考)直接观察是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下列观察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
①显微镜观察细胞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秒表测百米赛跑的时间④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在发音⑤放大镜观察蜗牛⑥用眼睛观察晶体熔化的整个过程
A.④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 ④⑥
【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解答】①用显微镜,③用秒表,⑤用放大镜,都借助工具,为间接观察;而②④⑥没有借助工具,直接进行观察,属于直接观察,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2024七上·义乌月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以及对应的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测量结果偏小
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未缠绕紧,测量结果偏小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测量结果偏大
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测量结果偏大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体积、长度、温度的测量的认识判断。
【解答】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测量结果偏小,故A正确;
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未缠绕紧,则出的结果等于铁丝直径和中间空隙之和,即测量结果偏大,故B错误;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由于室温远远低于沸水温度,因此拿出后示数会迅速降低,即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此时卷尺上的长度单位会偏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此时测量结果偏小。
故选A。
9.(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为小滨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对于装置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温度计在使用时活塞处不能漏气
B.为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精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
C.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
D.若气温降低,气体收缩,液体左移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烧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液柱向左移动;同理,液柱向右移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此装置要借助烧瓶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判断温度的变化,因此任何位置都不能漏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V=SL可知,可以增大烧瓶的容积 ,减小玻璃管的直径,都可以使液柱移动的距离更大,使气体的热胀冷缩更明显,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室温降低时,气体变冷收缩,液柱向右移动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面数据中用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1.52m ②23.0mm ③4.8cm ④0.72dm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为估读值,在倒数第二位为分度值,哪两个的分度值相同,那么它们使用的就可能是同一刻度尺。
【解答】①1.52m,倒数第二位“5”的单位为dm;
②23.0mm,倒数第二位“3”的单位为mm;
③4.8cm ,倒数第二位“4”的单位为cm;
④0.72dm,倒数第二位“7”的单位为cm。
那么使用同一刻度尺的是③④。
故选C。
11.(2024七上·义乌月考)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05厘米 C.0.1厘米 D.0.1毫米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首先计算出这本书纸片的张数,再用总厚度除以张数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每张纸上正反有2页,则书本纸张的张数为张=130张,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故选D。
12.(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科利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身高,四次结果分别为165.2cm,165.0cm,166.2cm,165.1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B.165.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C.几次结果有差异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D.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165.1c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AB.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C.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判断;
D.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解答】A.根据165.2cm可知,倒数第2位的单位“cm”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cm,故A错误;
B.165.0cm最末位的“0”是估计值,有它在,可以说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cm,故B错误;
C.几次结果有差异可能与测量者的经验有关,故C错误;
D.166.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舍去,最终的测量结果=165.1cm,
故D正确。
故选D。
13.(2024七上·义乌月考)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如图甲所示,怎么样使图象变成图乙(  )
A.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90° B.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C.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 D.将载玻片向右下角移动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物体在显微镜中成倒立的像,再与实际看到的像进行比较确定旋转方向和角度即可。
【解答】根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可知,此时载玻片上的物体和看到的像是左右颠倒,上下颠倒的。要看到如图乙的像,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即可,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2024七上·义乌月考)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生物实验中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意在等。根据题意: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
【解答】该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只有抗生素的种类不同,其它相同。应该设计三个实验,其中细菌这个变量相同,一个不加抗生素为对照组,另外两个为实验组,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2024七上·义乌月考)图甲是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图乙为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③②①④
B.要想看到视野③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4进行组合
C.图甲中视野④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清晰
D.要想看到视野④应该选用图乙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A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B.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倍数越低,镜头越长,放大倍数最小;
C.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结构越不清晰。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图中③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④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4个视野的亮度由亮到暗的顺序是:④①②③,故A错误;
B.要想看到视野③,即物像放大的最大倍数,其组合是乙图中的镜头3短目镜和镜头4长物镜,故B错误;
C.甲图中视野④中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最不清晰,故C错误;
D.目镜中1放大倍数最小,物镜中6放大倍数最小,1与6组合放大倍数最小,因此要想看到视野④应该选用乙图中的镜头1与6进行组合,故D正确。
故选D。
16.(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人的体积约为350米3 B.科学课本的长度为256毫米
C.课桌距地面高度为75毫米 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90℃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通过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了解,结合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做出合理估测。
【解答】 A、一个人的体积约为50分米3,故A不符合实际;
B、科学课本的长度为256毫米,故B符合实际;
C、课桌距地面高度为75厘米,故C不符合实际;
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42℃,故D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B。
17.(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读体积 D.测量温度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故A错误;
B.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B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错误;
D.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液泡要浸入液体中,不能触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D正确。
故选D。
18.(2024七上·义乌月考)要给教室的窗框配一块玻璃。下面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用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的尺寸最合理(  )
A.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0厘米的学生用尺
B.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米的皮卷尺
C.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米的钢卷尺
D.最小刻度是0.1毫米的游标卡尺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窗框配玻璃时,所配的玻璃与窗框之间需要比较密缝。所选的刻度尺精确度和量程都有要求,精确度要求较高,所以最小刻度要求较小的刻度尺。量程要求能一次测量出玻璃的长度。
【解答】A: 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0厘米的学生用尺,最小刻度符合,量程不符合,A错误;
B: 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米的皮卷尺,最小刻度较大,误差会比较大,B错误;
C: 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米的钢卷尺,精确度符合,量程也符合,C正确;
D: 最小刻度是0.1毫米的游标卡尺,游标卡尺适合测微小的物体的直径,长度不够,不适合测量玻璃的长度,D错误。
故选C
19.(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舟同学就医后,医生建议使用图退烧药水,每次10毫升,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在量取10毫升退烧药水时,小舟俯视读数,那么他实际所量取药水可能是(  )
A.9毫升 B.10毫升 C.15毫升 D.18毫升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读数时“俯大仰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滨俯视读数,根据“俯大仰小”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药水的体积偏小,即小于10毫升。
故选A。
20.(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科帮老师准备分组实验,在实验室摆放温度计时,发现有-支温度计示数为18℃,而其余;温度计均显示20℃。老师告诉他,这支温度计刻度虽然均匀但示数不准确,你研究下,当环境温度为25℃时,它会显示多少摄氏度?小科想了想,然后用一支准确温度计和这支温度计同时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准确温度计显示75℃,不准确温度计显示62℃,小科经过计算,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是(  )
A.20℃ B.21℃ C.22℃ D.23℃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当实际温度为25℃时,根据得到:

解得:t'=22℃。
故选C。
21.(2024七上·义乌月考)在下列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字。
(1)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为550   ;
(2)一个空教室的体积约为2×105   ;
(3)一个拳头的宽度约为1   ;
(4)0.09米3=   厘米3=   毫升;
(5)60纳米=   米。
【答案】mL;dm3;dm;9×104;9×104;6×10-8
【知识点】估测;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1)容积的常用单位为L和mL;
(2)体积的国际单位为m3,常用单位有dm3、cm3、mm3;
(3)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常用单位有km,dm、cm、mm、μm和nm;
(4)(5)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为550mL;
(2)根据题意可知,一个空教室的体积约为20m3,和2×105dm3;
(3)一个拳头的宽度约为10cm,合1dm;
(4)0.09米3=0.09×106厘米3=9×104厘米3=9×104毫升;
(5)60纳米=60×10-9米=6×10-8米。
22.(2024七上·义乌月考)请根据实验用途,选择相应的仪器(用序号)。
(1)用作加热的仪器是   ;
(2)少量液体反应需用   ;
(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   。
【答案】③;②;④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解答。
【解答】(1)用作加热的仪器是③酒精灯;
(2)少量液体反应需用②试管,;
(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④石棉网。
23.(2024七上·义乌月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试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是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的特征。
【答案】应激性;繁殖;变异;生长和发育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2)(4)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3)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解答】(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变异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长成参天大树的,说明红杏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24.(2024七上·义乌月考)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1)上图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有   ,其中木块长度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值为   厘米;
(2)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读数为:   ℃,图乙温度计的读数为:   ℃。
【答案】AC;2.18;-28;37.8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①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②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则越精确。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①AC.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零刻度线与物体左侧对齐,故AC正确;
BD.刻度尺的刻度没有最大程度的靠近被测物体,故BD错误。
故选AC。
②根据图片可知,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C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A的分度值更小,测量越准确。根据A图可知,准确值为2.1cm,估读值为0.08cm,
则木块的测量值为2.18cm。
(2)①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刻度从上向下逐渐变大,示数在0℃以下,温度计的示数是-28℃。
②根据乙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7.8℃。
25.(2024七上·义乌月考)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
①烧杯将适量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
②再放入100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2;
③一枚大头针的体积是;
(1)下列实验与上述实验方法相同的是______;
A.测一页纸的厚度 B.测铜丝的直径
C.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 D.测乒乓球的直径
(2)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   厘米3;
(3)同学们对实验(2)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
【答案】(1)A;B
(2)70
(3)偏大,矿石带出了水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2)矿石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的差;
(3)注意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即可。
【解答】(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测量1枚大头针的体积,用的是累积法;
测一页纸的厚度用的是累积法;测铜丝的直径用的是累积法;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一般用化曲为直;
测乒乓球的直径用组合法。
故选AB。
(2)根据图片可知,图中矿石的体积;
(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1)测出100枚大头针的体积,再除以100,计算 出1枚大头针的体积,用的是累积法;
A.测一页纸的厚度用的是累积法,故A符合题意;
B.测铜丝的直径用的是累积法,故B符合题意;
C.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一般用化曲为直,故C不符合题意;
D.测乒乓球的直径用组合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在如图所示的方法中,向烧杯中所添加水的体积 就等于矿石的体积,图中矿石的体积
(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26.(2024七上·义乌月考)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亭借助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回答下列问题:
(1)小亭在对光时,应选用   物镜(填序号),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少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2)小亭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   。
(3)放片观察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填字母)。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继续寻找物像
C.再次规范操作,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4)甲、乙两图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A为主要观察对象,如要由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________。
a.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细准焦螺旋 c.调节光圈
d.转动物镜转换器 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f.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A.deca B.edca C.fdcb D.edcb
(5)小亭在视野乙中观察到细胞A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细胞A中细胞质实际流动方向为   。
【答案】(1)③;B
(2)物镜和载玻片的距离
(3)C
(4)D
(5)顺时针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低倍目镜、②是高倍目镜,③是低倍物镜、④是高倍物镜,⑤是低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⑥是高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甲是低倍视野,乙是高倍视野。
(1)利用低倍物镜进行对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少,则视野内看到的细胞越少;
(2)(3)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
(4)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
(5)根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判断。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小亭,应选用③低倍物镜进行对光。想要在视野中看到最少的细胞,则应使用②高倍目镜和④高倍物镜,并且物镜到载玻片距离较近,即⑥,故选B。
(2)根据题意可知,小亭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和载玻片的距离。
(3)放片观察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再次规范操作,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故选C。
(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图中细胞A的物像在视野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如要由视野甲(低倍视野)变为视野乙(高倍视野),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d转动转换器→c调节光圈→b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D。
(5)显微镜成倒立的像,但是转动方向不变,即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转动,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
(1)小亭对光时,应选用③低倍物镜,想要在视野中看到最少的细胞,则放大倍数最大,因此应使用②高倍目镜和④高倍物镜,并且物镜到载玻片距离较近,即⑥,故选B。
(2)小亭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和载玻片的距离,以免物镜与玻片相撞。
(3)放片观察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再次规范操作,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故选B。
(4)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图中细胞A的物像在视野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如要由视野甲(低倍视野)变为视野乙(高倍视野),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d转动转换器→c调节光圈→b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D。
(5)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转动,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
27.(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明在家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用温度计、玻璃杯、热水、电子表等仪器,测量了热水放在玻璃杯中每隔10分钟的温度,下表是他记录的在不同时间测得的玻璃杯中的水温的几组数据。
时间(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温度(℃) 98 84 71 61 52 44 37 32 28 25 24 24
根据这些数据,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现在手边有两个温度计,一个是水银温度计(最大量程是120℃)、一个是酒精温度计(最大量程是60℃),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哪个,并说明理由:   ;
(2)通过表格数据可得,在水温下降至室温的过程中,温度下降快慢的变化规律是   ;
(3)若按表中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则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________。
A. B.
C. D.
【答案】(1)水银温度计,其量程大于被测最高温度
(2)水温和室温的温差越大,水温下降的越快
(3)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水的最高温度,然后确定在哪种温度计的量程范围内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即可;
(3)根据表格反映的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由表格数据知,水的最高温度是98℃,而98℃在水银温度计的量程内,因此选用水银温度计。
(2)通过表格数据可得,在水温下降至室温的过程中,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分别为:14℃,13℃,10℃,9℃,8℃……,则温度下降快慢的变化规律是:水温和室温的温差越大,水温下降的越快。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热水放在室内后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与室温温度相同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是先降低,后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由表格数据知,水的最高温度是98℃,98℃一定要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因此选用水银温度计。
(2)通过表格数据可得,在水温下降至室温的过程中,温度下降快慢的变化规律是水温和室温的温差越大,水温下降的越快。
(3)由表格数据知:热水放在室内后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与室温温度相同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是先降低,后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8.(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1)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法。
(3)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
【答案】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控制变量;实验组大豆幼苗平均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温度/光照/培养液的种类(浓度、成分等)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2)①②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③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定义解答。
(3)根据实验结论对两组实验中植株的高度大小进行分析;
(4)根据植物生长的条件解答。
【解答】(2)①根据题意可知,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赤霉素,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取与实验组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
③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3)如果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那么出现的现象为:20天后,出现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4)根据植物生长的条件可知,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等。
29.(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在四只鱼缸分别加入5000mL清洁无污染河水,并贴上A、B、C、D标签。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50mL、100mL、200mL、400mL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10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小金鱼存活的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小金鱼有影响。小明认为他们这样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不严谨,因为   。
【答案】(1)废电池会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没有设置对照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以“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 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 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30.(2024七上·义乌月考)选择一双合适的运动鞋对于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如何正确测量你需要的尺码,如图图表所示,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
(1)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C=   。
鞋码. 34 35 36 37 38 39 40
脚长L/mm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脚围C/mm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S1;②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n(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③计算物体面积S=   。
(3)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左脚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方格的面积为6.0平方厘米,则小芳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是    。
【答案】L-15mm;nS1;336.0cm2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别计算出每组数据中脚长和脚围的差,然后比较即可;
(2)物体的面积等于所有小格面积之和;
(3)鞋底的面积等于每个方格的面积×小格数。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每组数据中脚长与脚围的差值都是15cm,
因此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C=L-15mm;
(2)根据题意可知,每一方格的面积S1,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n,则物体面积S=nS1;
(3)根据图片可知,小芳同学左脚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为28,
那么鞋底贴地部分所占方格数n总=2n=2×28=56;
每个方格的面积S1=6.0cm2,
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S=n总S1=56×6.0cm2=336.0cm2。
31.(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义从玩具中拆下一捆粗铜线,想要知道其直径d和长度L,如果解开来直接测量,极不方便。于是,他找来了量筒(铜线可放入)、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直尺、水、铅笔等器材,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圆面积为πr2,r为半径)。
实验步骤:①把一部分粗铜线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用刻度尺测出绕圈的长度l,数出缠绕的圈数n;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测出体积V1,把全部粗铜线浸没入量筒的水中,测出体积V2。
(1)实验步骤不规范,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请列举一例可能导致测量铜线直径偏大的情况:   ;
(2)用步骤中的量,写出粗铜线直径的表达式   ,那么该粗铜线的长度为   。
【答案】(1)铜线缠绕不紧密
(2);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对铜线缠绕时中间出现空隙分析即可;
(2)①粗铜线的直径=;
②根据排水法测出粗铜线的体积,根据s=πr2计算粗铜线的横截面积,最后根据计算粗铜线的长度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如果铜线缠绕不紧密,那么线圈中间会有较明显的空隙,此时测出的是线圈直径和空隙的和,则绕圈的长度偏大。
(2)①根据题意可知,绕圈的长度l,数出缠绕的圈数n,
那么粗铜线直径为:;
②根据题意可知,粗铜线的体积为V=V2-V1;
粗铜线的横截面积为:;
粗铜线的长度为。
(1)在测量时如果铜线缠绕不紧密,中间会有较明显的空隙,绕圈的长度偏大,故粗铜线直径的偏大。
(2)[1]绕圈的长度l,数出缠绕的圈数n;故粗铜线直径的表达式为
[2]根据排水法,粗铜线的体积为
V=V2-V1
粗铜线的长度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