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1.(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首部《节约用水条例》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B.洗手接洗手液时不关水龙头
C.工业用水不重复利用 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
2.(2024八上·临平月考)地球上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只有(  )
A.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B.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C.河流水、固体冰川、湖泊淡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较浅的地下淡水
3.(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帮建的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工程于今年8月开工,该运河不仅帮柬埔寨打通出海口,也让我国云南能直通进入泰国湾。该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表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4.(2024八上·临平月考)下列情境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是(  )
A.正在下潜的“蛟龙号” B.海中航行的轮船
C.空中上升的气球 D.遨游太空的卫星
5.(2024八上·临平月考)下列有关水的叙述:①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②生命活动离不开水③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丰富的④水的沸腾属于物理变化⑤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⑥矿泉水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⑦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且证明了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⑤
C.①②④⑦ D.①③④⑦
6.(2024八上·临平月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面粉 B.酒精 C.沙土 D.植物油
7.(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所示,某些鱼的浮沉靠鳔的胀缩实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鳔膨胀时,鱼会上浮
B.当鳔收缩时,鱼的浮力不变
C.鱼的浮沉与潜艇的原理相似
D.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小
8.(2024八上·临平月考)空间站利用如图电解水的装置制取氧气。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导电性
C.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实验可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9.(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某驱逐舰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受到的浮力和吃水深度的变化是(,忽略驱逐舰自重的变化)(  )
A.浮力变大 B.浮力变小
C.吃水深度变大 D.吃水深度不变
10.(2024八上·临平月考)小李同学想估算空气对自己的浮力大小,采集的数据有:自己的体重、自己的密度(与水接近,约为)、空气的密度(约为)。则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约为(  )
A.0.006N B.0.6N C.60N D.600N
11.(2024八上·临平月考)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
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C.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6g氯化钾
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
12.(2024八上·临平月考)某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研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已知氢氧化钠遇水放热),锥形瓶中的硝酸钾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甲>乙
B.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甲<乙
C.乙中的硝酸钾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乙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13.(2024八上·临平月考)用如图所示的a、b两种材料制成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方块,将甲、乙两方块同时放入水中,静止后(  )
A.甲方块排开水的体积大
B.乙方块所受到的浮力大
C.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会漂浮
D.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会悬浮
14.(2024八上·临平月考)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依据如表所示的数据,进行氯化钾溶于水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氯化钾的质量/g 10 20 30
水的质量/g 50 60 70
A.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
B.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C.在实验①、②、③的溶液中,只有③的溶液中有晶体未全部溶解
D.将实验①、②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与③浓度相等的溶液
15.(2024八上·临平月考)木块在硝酸钠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硝酸钠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
B.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15℃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16.(2024八上·临平月考)水是生命之源。
(1)图甲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中数字①所代表的环节是   。
(2)水循环能连续进行的动力的   和   。
(3)图乙说明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   。
17.(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1)图1中,正常情况下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   。某次实验结果与上述不相符合,你认为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 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
(2)图2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则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18.(2024八上·临平月考)一个小球所受的重力为16N,将它浸没在水中时,所排开的水的重力为20N。那么小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放开手后,物体将   (填"上浮""下沉"或"悬浮")。最终小球的浮力为   N。
19.(2024八上·临平月考)苯酚是一种奇怪的有机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以下难溶于水,但在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纯净的苯酚是无色固体,但从饱和溶液中只能析出透明液体.将50克苯酚投入的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温为,此时混合物为   (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下同),加热煮沸时,混合物为   ,沸腾后再冷却到常温,混合物为   。
20.(2024八上·临平月考)已知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继续升温到60℃,所得溶液质量如图所示。
(1)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40℃时M物质的溶解度是   克。
(3)A、B、C三点对应的是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代号)。
21.(2024八上·临平月考)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氯化铵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之间。
(2)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22.(2024八上·临平月考)小莲将装有适量水的小玻璃瓶开口朝下漂浮在大塑料瓶内的水面上,拧紧大瓶的瓶盖使其密封,两瓶内均有少量空气,制成了图甲所示的“浮沉子”。当小瓶漂浮时简化的模型如图乙,可将倒置的小瓶和小瓶内的空气看成一个整体A.已知;水的密度=1.0×103kg/m3,忽略小瓶壁厚(即忽略小瓶自身的体积)。
(1)若A的质量为50克,则图乙中A所受浮力的大小为多少牛?物体A排开水的体积为多少米3?   
(2)手握大瓶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小瓶下沉并恰好悬浮在图丙所示的位置。则A在图乙中受到的浮力   图丙中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3.(2024八上·临平月考)小英在做菜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的方案,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水(20克) 食盐(5克) 操作方式 待测量
烧杯甲 25℃水 小颗粒 不搅拌  
烧杯乙 25℃水 小颗粒 搅拌  
(1)表格中“待测量”处需填写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__。
A.食盐颗粒大小 B.搅拌与否
C.全部溶解的时间 D.食盐的质量
(2)以上实验方案要验证的是___________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A.水的温度 B.搅拌与否 C.烧杯的种类 D.水的质量
(3)烧杯甲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4)如果要验证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在烧杯甲中放入5克小颗粒食盐,则烧杯乙中应放入   。
24.(2024八上·临平月考)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班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A.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B.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C.可能与物体密度有关 D.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接下来选取以下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柱形铁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一杯水(适量)、细线(体积忽略不计);
(1)只用这些器材,可以验证上述猜想中的B和   (填字母序号)是否正确;
(2)将铁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将铁块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表达式为=   (用题中物理量符号表示);
(3)将铁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则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分析比较、、的大小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得到结论:   。
25.(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为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流程图:
(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
(2)B操作中在称量过程中若指针偏左,应进行的操作是   。
(3)下列错误操作中,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操作B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托盘 B.操作D中有少量水溅出
C.操作D中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操作F中少量溶液洒落瓶外
(4)取上述所配溶液继续添加氯化钠至恰好饱和,然后把某铁块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向烧杯内加入大量蒸馏水,则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化情况是   。
26.(2024八上·临平月考)某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操作如下:他取三只烧杯,向烧杯中各注入25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均为8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搅拌,待溶解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
(1)图示④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2)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   溶液。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简要说明它产生的原因:   。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   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27.(2024八上·临平月考)某科创小组进行项目化实践活动——制作一台“浮力秤”。小组同学按照设计进行组装:选择轻质的圆柱形小筒,在其底部均匀地放上细沙,上端放一个轻质的小秤盘。如图甲所示,将小筒放在水中,就制成了一个“浮力秤”。
(1)将组装好的小筒和空秤盘,放入水中,并使它漂浮在水面上。用记号笔在小筒外侧水面的位置画上一个刻度a,标记为   g;
(2)在秤盘中只放入一个10g的砝码,用记号笔在小筒外壁水面位置画上刻度b,标记为10g;在秤盘中只放入一个20g的砝码,用记号笔在小筒外侧水面位置画上刻度c,标记为20g;如图乙所示,则a、b、c三个位置正确的是   (填“A”或“B”);
(3)用刻度尺测量发现ab=bc,说明这个浮力秤的刻度是均匀的。接下来分别在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平均分成5等分,就完成了浮力秤的刻度的标记。这个浮力秤的分度值是   g;
(4)同学们利用制作好的浮力秤来测黄豆的质量:如图丙所示,将五颗黄豆放在秤盘中,待秤筒稳定后,发现水面对应的位置小于分度值,认为浮力秤的精确度不够。为提高浮力秤的精确度,小组同学提出的以下改进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_______。
A.用直径更大的大筒 B.用直径更小的小筒
C.增大小筒中细沙的质量 D.大筒中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
28.(2024八上·临平月考)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面对敌人对食盐的疯狂封锁,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用河水将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将食盐送给了红军。结合下表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氯化钠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从表中数据发现氯化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
(3)假设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   g水才能完全溶解。
(4)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29.(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所示,空气中有一个氢气球,氢气球完全浸没在空气中,氢气球的体积是,已知空气密度,氢气密度,g取10N/kg。
(1)此时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2)若氢气球的总重力为0.28N,当氢气球用细绳系着,静止在空中时,细绳对氢气球的拉力是多少?
(3)若继续向氢气球内充氢气,让球内氢气的密度变大,但氢气球的体积不变,则氢气球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0.(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是实验室一瓶新购浓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欲将该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来使用,请完成下列分析与计算:
名称:盐酸 密度:1.18g/mL 溶质质量分数:36% 体积:500mL
(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   (填“会”或“不会”)改变。
(2)若将50mL该浓盐酸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稀盐酸,求稀释所需水的质量。(写出解题步骤)
31.(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帕、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在容器内气压为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   。
32.(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同学们针对潜水艇的制作,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设计】项目小组利用硬质塑料瓶制作潜水艇模型,塑料瓶厚度不计,相邻两舱之间密封不连通,水舱与注射器通过塑料软管相连,推拉注射器活塞可以实现潜水器的浮沉,模型如图甲。
【产品检测】
(1)为使潜水艇上浮,小组同学的操作是   。
(2)如图乙所示,潜水艇从B缓慢上浮到A,最终在水面保持静止。请在图丙中画出潜水艇所受浮力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3)若某潜水艇模型的总体积是,所用材料的总质量是0.5kg,g取10N/kg。则图甲中注射器能否替换成规格为100mL的注射器,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假设推拉注射器活塞时,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量与水舱内水的体积变化量相同)
(4)如下为项目小组制定的评价量表:
自制潜水艇评价量表
级别 内容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仓分区设计 生活舱和水舱独立分开,生活舱不进水,且生活舱较大 生活舱和水舱独立分开,生活舱不进水 生活舱和水舱未独立分开
浮沉情况 潜水艇能顺利实现下潜、上浮、悬浮、漂浮 潜水艇能下潜、上浮、悬浮、漂浮,但较困难 潜水艇不能实现下潜、上浮、漂浮
项目小组对某潜水艇测试时发现:注射器活塞推到最左端时,潜水艇位于水槽底部。根据测试结果,对该潜水艇的浮沉情况评价级别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水资源的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节约用水的做法来分析。
【解答】A、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题意。
B、洗手接洗手液时不关水龙头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合题意;
C、工业用水不重复利用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合题意;
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我们直接能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于湖泊、河流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淡水,占总水量的比例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解答】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表面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故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人类可直接利用,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人类最容易干预的水循环的环节是地表径流。【解答】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工程,不仅帮柬埔寨打通出海口,也让我国云南能直通进入泰国湾,该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解析】【分析】浮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浮力指的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或气体给的压力差。【解答】ABC、因为浮力是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正在下潜的“蛟龙号”、大海中航行的轮船都受到水的向上托起的力,即受到水的浮力;空中上升的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故ABC不符合题意;
D、太空中没有空气,故卫星不受到浮力,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①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①正确;
②人体的70%都是水,因此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故②正确;
③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可供利用的蛋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故③错误;
④水的沸腾,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④正确;
⑤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故⑤错误;
⑥矿泉水是纯天然饮品,其中富含很多矿物质,故⑥错误;
⑦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且证明了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故⑦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④⑦。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A、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沙土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植物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F浮=ρ水gV排判断浮力大小变化,由沉浮体积可知,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将下沉。【解答】AD、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体积变大,根据F浮=G排=ρ水gV排可知,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大,鱼所受水的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鱼会上浮,故A正确、D错误;
B、当鳔收缩时,鱼排开水体积变小,根据F浮=G排=ρ水gV排可知,鱼所受水的浮力变小,故B错误;
C、鱼通过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所受的浮力,从而实现上浮和下沉。潜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沉浮的,故两者原理不同,故C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电解水是化学变化的过程,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可知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解答】A、由图可知,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故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的导电性很弱,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导电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电解水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正极产生的气体b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驱逐舰在海洋和长江中行驶时,都处于漂浮状态,所受的浮力都等于重力,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确定吃水深度变化。
【解答】 当驱逐舰从海洋驶入长江时,驱逐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因舰船的重力不变,则所受的浮力不变;由于液体密度变小,所以根据知驱逐舰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则吃水深度变大。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小李同学质量约为50千克,由已知条件,根据密度公式得出其体积大小,由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
【解答】 小李的密度与水接近,约为1.0×103kg/m3,其质量约为50千克,则其体积约为
小李的体积即排开空气的体积,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约为:
F=ρ空气gV排=1.3kg/m3×10N/kg×0.05m3=0.65N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点,质量分数不会随着溶液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解答】A、该溶液是氯化钾溶液,溶质是氯化钾,溶剂是水,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标签上注明的是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故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说法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说法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仍然是6%,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有晶体析出,说明该溶液已达饱和,没有晶体析出,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未达饱和。【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乙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KNO3的溶解度:甲<乙,故A错误;
B、甲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乙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乙中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大于甲,溶剂质量不变,所以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甲<乙,故B正确;
C、乙中的KNO3溶液可能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乙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沉浮条件可知,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漂浮;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下沉。【解答】AB、由图知道
因,由浮沉与密度大小的关系知道,将体积相同的甲、乙两实心方块同时放入水中,静止后甲沉底、乙漂浮,则甲方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方块排开水的体积,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甲方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乙方块受到的浮力,故A正确,B错误;
CD、甲、乙两方块体积相同,设体积为V,则两方块总体积为2V;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由知道,该整体的平均密度为
因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后整体平均密度ρ平均>ρ水,由浮沉与密度大小的关系知道,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会在水中沉底,故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此时溶液我饱和溶液。【解答】A、由题文可知,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40℃时向50g水中加入10g氯化钾能够完全溶解,所得溶液①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6.7%,40℃时向60g水中加入20g氯化钾能够完全溶解,所得溶液②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5%,即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故A错误;
B、由题文可知,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40℃时向70g水中加入30g氯化钾,只能够溶解28g氯化钾,则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8g:70g=2:5,故B错误;
C、由A、B可知,在实验①、②、③的溶液中,只有③的溶液中有晶体未全部溶解,故C正确;
D、由B可知,溶液③是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由A可知,溶液①、②都是40℃时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所以将实验①、②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不可能得到与③浓度相等的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水的质量一定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解答】A、由图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说明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实验过程中硝酸钠溶液的密度发生变化,故A错误;
B 、15℃、25℃时的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固体,属于饱和溶液,35℃时的溶液中不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可以是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确定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 、25℃时的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固体,35℃时的溶液中不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说明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C错误;
D 、由图可知,15℃时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最大,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溶液的密度最小,从而说明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水汽输送
(2)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3)不均的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1)①是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蒸发,④是降水,⑤是地表径流。
(2)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3)根据图乙进行分析。【解答】(1)由图甲的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可知,①表示水汽输送,②表示降水,③表示蒸发,④表示降水,⑤地表径流。
(2)水循环包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因此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由图乙可知,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多的大洲为亚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都比较少,因此水资源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1)由图甲的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可知,①表示水汽输送,②表示降水,③表示蒸发,④表示降水,⑤地表径流。
(2)水循环包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因此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由图乙可知,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多的大洲为亚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都比较少,因此水资源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17.【答案】(1)1:2;ABD
(2)②③①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由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进行分析判断。
(2)电解水是,水是反应物,氢气和氧气是生成物,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原理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解答】(1)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氢气,所以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1:2。
A、试验中出现了误差,可以反复多次实验,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故A正确;
B、如果收集氧气的装置漏气,一定会使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有这种可能,故B正确;
C、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自然科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做法不可取,故C错误;
D、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这种假设是成立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解水的变化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③①。
(1)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氢气,所以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1:2;
A、试验中出现了误差,可以反复多次实验,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故说法正确;
B、如果收集氧气的装置漏气,一定会使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有这种可能,故说法正确;
C、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自然科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做法不可取,故说法错误;
D、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这种假设是成立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ABD;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解水的变化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③①。
18.【答案】20;上浮;16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小球排开的水的重力;
比较小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大小即可判断小球的浮沉状态;
小球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小球自身重力。
【解答】浸没在水中时,小球排开的水的重力为20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20N;
放手后,因小球浸没时所受浮力大小为20N,小球自身重力为16N,小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小球将上浮;
小球在水中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处于漂浮状态,因小球漂浮时,小球受到浮力大小等于小球自身重力,则最终小球受到的浮力为16N。
19.【答案】悬浊液;溶液;乳浊液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溶液:物质溶解在液体中,久置不分层。【解答】因为苯酚在60℃以下难溶于水,故将50克苯酚投入的10℃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混合物是悬浊液;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因此加热煮沸时,苯酚溶解,得到了溶液;因为纯净的苯酚是无色固体,但从饱和溶液中只能析出透明液体,所以沸腾后再冷却到常温,得到的是水与液态苯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20.【答案】(1)50%
(2)160
(3)A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
(2)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饱和溶液指的是在该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解答】(1)由图示可知,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50%。
(2)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在40℃时,溶液的质量恰好为130g,恰好饱和,在50g的水中溶解了80gM物质达到了饱和,由此可知,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160g。
(3)由题意和图像可以看出,0℃时溶液是80g,是30g的固体溶于50g的水中形成,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是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的质量增大,说明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20℃,A的溶液是100g,是50gM物质溶于50g的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为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40℃时,B的溶液是130g,是80gM物质恰好溶于50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由于该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中溶液是由B的溶液升高温度而形成的,但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由图示可知,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50%;
(2)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在40℃时,溶液的质量恰好为130g,恰好饱和,在50g的水中溶解了80gM物质达到了饱和,由此可知,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160g;
(3)由题意和图像可以看出,0℃时溶液是80g,是30g的固体溶于50g的水中形成,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是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的质量增大,说明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20℃,A的溶液是100g,是50gM物质溶于50g的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为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40℃时,B的溶液是130g,是80gM物质恰好溶于50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由于该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中溶液是由B的溶液升高温度而形成的,但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1.【答案】(1)20℃到40℃
(2)不饱和;16.7%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氯化铵的溶解度大小轮换时。
(2)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解答】(1)氯化铵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到40℃之间。因为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所以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两者之间。
(2)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20℃时,100g水最多溶解37.2g的氯化铵,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氯化铵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到40℃之间。因为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所以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两者之间。
(2)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20℃时,100g水最多溶解37.2g的氯化铵,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2.【答案】5×10 5m3;等于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由沉浮状态可知,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浮力等于重力;下沉时,浮力小于重力。【解答】(1)由图乙可知,A处于漂浮状态,由物体的漂浮条件可知,图乙中A所受浮力
由可知,图乙中A排开水的体积
(2)由图丙可知,A处于悬浮状态, 由物体的悬浮条件可知,图丙中A所受浮力,所以A在图乙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图丙中受到的浮力。
23.【答案】(1)C
(2)B
(3)对照
(4)5克大颗粒食盐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要比较溶解的快慢,则需要测量时间。
(2)结合表中数据,找出唯一变量即为要验证的因素。
(3)烧杯甲未搅拌,应为对照组。
(4)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颗粒大小的影响,则应控制除颗粒大小以外的因素相同。【解答】(1)实验测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所以要想得出结论,方案表中“待测量”处需填写下列选项中的全部溶解的时间。
故答案为:C。
(2)以上实验方案要验证的是搅拌与否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故答案为:B。
(3)烧杯甲是对照组,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
(4)如果要验证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在烧杯甲中放入5克小颗粒食盐,则烧杯乙中应放入5克大颗粒食盐。
(1)实验测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所以要想得出结论,方案表中“待测量”处需填写下列选项中的全部溶解的时间,故选C;
(2)以上实验方案要验证的是搅拌与否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故选B;
(3)烧杯甲在实验中的作用是盛放食盐水;
(4)如果要验证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在烧杯甲中放入5克小颗粒食盐,则烧杯乙中应放入5克大颗粒食盐。
24.【答案】(1)D
(2)
(3)大于;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改变铁块在水中的位置,可以改变深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
(2)浮力和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结合二力平衡判断浮力大小。
(3)由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解答】(1)实验器材中除了水以外,没有其他液体,所以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物体也只有一个,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来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2)根据称重法知道,铁块部分浸入水中时,铁块所受浮力。
(3)将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液体体积变大,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铁块所受浮力变大,由称重法知道,测力计示数变小,即F2大于F3。
分析比较F1、F2、F3的大小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得到结论: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1)实验器材中除了水以外,没有其他液体,所以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物体也只有一个,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来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2)根据称重法知道,铁块部分浸入水中时,铁块所受浮力
(3)[1]将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液体体积变大,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铁块所受浮力变大,由称重法知道,测力计示数变小,即F2大于F3。
[2]分析比较F1、F2、F3的大小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得到结论: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25.【答案】(1)药匙
(2)减少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A;C
(4)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浮力的变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①是药匙,②是烧杯,③是量筒。
(2)要要求称量指定质量的药品时,通过调整药品的质量来调节天平平衡。
(3)由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低,可能是因为溶质的质量偏小,或溶剂的质量偏大,据此判断。
(4)由可知,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小,浮力越小。【解答】(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是药匙。
(2)B操作中在称量过程中若指针偏左,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已超过所需,应进行的操作是减少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A、砝码与氯化钠放错位置,氯化钠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此时称量氯化钠质量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A符合题意;
B、少量水洒出,导致溶剂质量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B不符合题意;
C、仰视读数使得量取液体体积变大,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C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配制好,有洒落,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4)取上述所配溶液继续添加氯化钠至恰好饱和,然后把某铁块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向烧杯内加入大量蒸馏水,则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因为加入大量蒸馏水,溶液密度变小,铁块受到的浮力变小,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质的重力减去浮力,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
(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是药匙;
(2)B操作中在称量过程中若指针偏左,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已超过所需,应进行的操作是减少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A、砝码与氯化钠放错位置,氯化钠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此时称量氯化钠质量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符合题意;
B、少量水洒出,导致溶剂质量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不符合题意;
C、仰视读数使得量取液体体积变大,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配制好,有洒落,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4)取上述所配溶液继续添加氯化钠至恰好饱和,然后把某铁块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向烧杯内加入大量蒸馏水,则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因为加入大量蒸馏水,溶液密度变小,铁块受到的浮力变小,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质的重力减去浮力,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
26.【答案】(1)用玻璃棒搅拌
(2)氢氧化钠
(3)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4)氯化钠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溶解时应使用玻璃棒搅拌。
(2)温度高于初温是,说明该物质溶于水放热,据此判断。
(3)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4)由(2)(3)可知,只有溶解氯化钠的溶液温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解答】(1)温度计只能够用来量取液体的温度,不能用于搅拌液体,④中的操作应用玻璃棒搅拌。故答案为:用玻璃棒搅拌。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即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烧杯的温度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4)由上述可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故答案为:氯化钠。
(1)温度计只能够用来量取液体的温度,不能用于搅拌液体,④中的操作应用玻璃棒搅拌,故填用玻璃棒搅拌。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即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烧杯的温度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珠,故填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4)由上述可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故填氯化钠。
27.【答案】(1)0
(2)A
(3)2
(4)B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装置漂浮时,与水面相切的位置标为零刻度,在后续的测量中可以避免装置自重对测量的影响。
(2)秤始终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越大,排开液体额体积越大,秤在水中的深度越深。
(3)分度值指的是最近两个刻度表示的质量差。
(4)提高精确度,即物体质量变化一定时,深度发生更大的变化,可通过减小桶的直径或减小液体的密度进行改进。【解答】(1)秤盘上是空的,没有质量,所以漂浮在水面的小筒外侧的刻度应标为0g。
(2)秤盘上的质量越大,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所以刻度从下往上依次增大,即从下往上依次为a、b、c三个位置。
故答案为:A。
(3)由题知道,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质量是10g,把它分成5等份,每等份就是2g,所以这个浮力秤的分度值是2g。
(4)用直径更小的小筒,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浸入水中的高度变化越明显,精确度就更高。
故答案为:B。
(1)秤盘上是空的,没有质量,所以漂浮在水面的小筒外侧的刻度应标为0 g。
(2)秤盘上的质量越大,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所以刻度从下往上依次增大,即从下往上依次为a、b、c三个位置,故选A。
(3)由题知道,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质量是10 g,把它分成5等份,每等份就是2 g,所以这个浮力秤的分度值是2 g。
(4)用直径更小的小筒,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浸入水中的高度变化越明显,精确度就更高。
28.【答案】(1)易溶
(2)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不大
(3)1000
(4)26.5%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为易容物质,在1至10克之间为可溶物质,在0.01至1克之间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
(2)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结合表中数据和溶解度的定义求解。
(4)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再通过公式进行计算。【解答】(1)由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则氯化钠属于易溶物质。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3)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5.8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要想完全溶解358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的质量为。
(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由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则氯化钠属于易溶物质;
(2) 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3)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5.8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要想完全溶解358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的质量为;
(4)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9.【答案】(1)此时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
(2)静止在空中时,氢气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细绳对氢气球的拉力
(3)不变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由计算浮力。
(2)根据二力平衡判断拉力大小。
(3)由可知,浮力大小与球内氢气的密度无关。【解答】(3)若继续向氢气球内充氢气,让球内氢气的密度变大,但氢气球的体积不变,则氢气球排开空气的体积不变,由知道,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不变。
(1)此时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
(2)静止在空中时,氢气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细绳对氢气球的拉力
(3)若继续向氢气球内充氢气,让球内氢气的密度变大,但氢气球的体积不变,则氢气球排开空气的体积不变,由知道,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不变。

30.【答案】(1)不会
(2)解:设稀释所需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50g×36%=(50g+x)×12%
x=100g
答:稀释所需水的质量为10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稀释只加水,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不变。
(2)利用稀释公式求解,原理是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解答】(1)该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来使用,采用的是加水的方法,改变的只是溶液中的水的质量,即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不会。
(1)该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来使用,采用的是加水的方法,改变的只是溶液中的水的质量,即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会改变,故填不会。
(2)见答案。
31.【答案】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合理,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充人氧气,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点的浓度。
(2)氧气微溶,说明大部分氧气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通入的氧气的量稍有差异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据此分析。【解答】(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故答案为: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合理,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故答案为: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32.【答案】(1)推动活塞,向潜水艇打气,排出水舱内的水
(2)
(3)要使潜水器实现在水中的悬浮,则浮力应等于潜水器的总重力,该潜水器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为
材料的总质量为0.5kg,则材料的总重力为
因该潜水器材料的总重力小于悬浮时的浮力,所以需在水舱内注水,则需注入水的重力为
需注入水的体积为
故图甲中注射器不能替换成规格为100mL的。
(4)待改进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沉浮的,结合沉浮条件进行分析。
(2)结合判断浮力大小变化情况并作图。
(3)根据浮力和重力计算水的重力,再由水的重力计算水的体积,若水的体积大于注射器的容积,则不可行。
(4)推到最左端,此时潜艇的重力最小,仍处于下沉状态,由沉浮体积可知,该潜艇不能实现上浮。【解答】(1)为实现潜水艇的上浮,小组同学的操作是:推动活塞,向潜水艇打气,排出水舱内的水,潜水艇浮力大于重力时实现上浮。
(2)潜水艇从B位置到潜水艇上表面刚要露出水面时,这个过程潜水艇完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密度不变,则浮力不变,此时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上浮;接着潜水艇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则浮力变小,最终静止时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如图所示:

(4)注射器活塞推到最左端时,潜水艇位于水槽底部,说明不能实现上浮,此时重力最小,则该潜水艇的浮沉情况评价级别是待改进。
(1)[1] 为实现潜水艇的上浮,小组同学的操作是:推动活塞,向潜水艇打气,排出水舱内的水,潜水艇浮力大于重力时实现上浮。
(2)潜水艇从B位置到潜水艇上表面刚要露出水面时,这个过程潜水艇完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密度不变,则浮力不变,此时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上浮;接着潜水艇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则浮力变小,最终静止时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如图所示:
(3)要使潜水器实现在水中的悬浮,则浮力应等于潜水器的总重力,该潜水器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为
材料的总质量为0.5kg,则材料的总重力为
因该潜水器材料的总重力小于悬浮时的浮力,所以需在水舱内注水,则需注入水的重力为
需注入水的体积为
故图甲中注射器不能替换成规格为100mL的。
(4)注射器活塞推到最左端时,潜水艇位于水槽底部,说明不能实现上浮,此时重力最小,则该潜水艇的浮沉情况评价级别是待改进。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1.(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首部《节约用水条例》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B.洗手接洗手液时不关水龙头
C.工业用水不重复利用 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
【答案】A
【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水资源的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节约用水的做法来分析。
【解答】A、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题意。
B、洗手接洗手液时不关水龙头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合题意;
C、工业用水不重复利用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合题意;
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4八上·临平月考)地球上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只有(  )
A.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B.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C.河流水、固体冰川、湖泊淡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较浅的地下淡水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我们直接能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于湖泊、河流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淡水,占总水量的比例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解答】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表面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故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人类可直接利用,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答案为:D。
3.(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帮建的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工程于今年8月开工,该运河不仅帮柬埔寨打通出海口,也让我国云南能直通进入泰国湾。该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表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人类最容易干预的水循环的环节是地表径流。【解答】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工程,不仅帮柬埔寨打通出海口,也让我国云南能直通进入泰国湾,该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4八上·临平月考)下列情境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是(  )
A.正在下潜的“蛟龙号” B.海中航行的轮船
C.空中上升的气球 D.遨游太空的卫星
【答案】D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解析】【分析】浮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浮力指的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或气体给的压力差。【解答】ABC、因为浮力是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正在下潜的“蛟龙号”、大海中航行的轮船都受到水的向上托起的力,即受到水的浮力;空中上升的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故ABC不符合题意;
D、太空中没有空气,故卫星不受到浮力,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4八上·临平月考)下列有关水的叙述:①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②生命活动离不开水③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丰富的④水的沸腾属于物理变化⑤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⑥矿泉水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⑦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且证明了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⑤
C.①②④⑦ D.①③④⑦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①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①正确;
②人体的70%都是水,因此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故②正确;
③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可供利用的蛋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故③错误;
④水的沸腾,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④正确;
⑤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故⑤错误;
⑥矿泉水是纯天然饮品,其中富含很多矿物质,故⑥错误;
⑦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且证明了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故⑦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④⑦。
故选C。
6.(2024八上·临平月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面粉 B.酒精 C.沙土 D.植物油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A、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沙土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植物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所示,某些鱼的浮沉靠鳔的胀缩实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鳔膨胀时,鱼会上浮
B.当鳔收缩时,鱼的浮力不变
C.鱼的浮沉与潜艇的原理相似
D.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小
【答案】A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F浮=ρ水gV排判断浮力大小变化,由沉浮体积可知,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将下沉。【解答】AD、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体积变大,根据F浮=G排=ρ水gV排可知,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大,鱼所受水的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鱼会上浮,故A正确、D错误;
B、当鳔收缩时,鱼排开水体积变小,根据F浮=G排=ρ水gV排可知,鱼所受水的浮力变小,故B错误;
C、鱼通过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所受的浮力,从而实现上浮和下沉。潜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沉浮的,故两者原理不同,故C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八上·临平月考)空间站利用如图电解水的装置制取氧气。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导电性
C.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实验可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电解水是化学变化的过程,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可知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解答】A、由图可知,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故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的导电性很弱,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导电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电解水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正极产生的气体b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某驱逐舰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受到的浮力和吃水深度的变化是(,忽略驱逐舰自重的变化)(  )
A.浮力变大 B.浮力变小
C.吃水深度变大 D.吃水深度不变
【答案】C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驱逐舰在海洋和长江中行驶时,都处于漂浮状态,所受的浮力都等于重力,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确定吃水深度变化。
【解答】 当驱逐舰从海洋驶入长江时,驱逐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因舰船的重力不变,则所受的浮力不变;由于液体密度变小,所以根据知驱逐舰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则吃水深度变大。
故答案为:C。
10.(2024八上·临平月考)小李同学想估算空气对自己的浮力大小,采集的数据有:自己的体重、自己的密度(与水接近,约为)、空气的密度(约为)。则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约为(  )
A.0.006N B.0.6N C.60N D.600N
【答案】B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小李同学质量约为50千克,由已知条件,根据密度公式得出其体积大小,由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
【解答】 小李的密度与水接近,约为1.0×103kg/m3,其质量约为50千克,则其体积约为
小李的体积即排开空气的体积,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约为:
F=ρ空气gV排=1.3kg/m3×10N/kg×0.05m3=0.65N
故答案为:B。
11.(2024八上·临平月考)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
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C.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6g氯化钾
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点,质量分数不会随着溶液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解答】A、该溶液是氯化钾溶液,溶质是氯化钾,溶剂是水,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标签上注明的是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故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说法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说法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仍然是6%,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2024八上·临平月考)某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研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已知氢氧化钠遇水放热),锥形瓶中的硝酸钾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甲>乙
B.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甲<乙
C.乙中的硝酸钾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乙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有晶体析出,说明该溶液已达饱和,没有晶体析出,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未达饱和。【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乙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KNO3的溶解度:甲<乙,故A错误;
B、甲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乙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乙中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大于甲,溶剂质量不变,所以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甲<乙,故B正确;
C、乙中的KNO3溶液可能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乙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4八上·临平月考)用如图所示的a、b两种材料制成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方块,将甲、乙两方块同时放入水中,静止后(  )
A.甲方块排开水的体积大
B.乙方块所受到的浮力大
C.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会漂浮
D.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会悬浮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沉浮条件可知,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漂浮;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下沉。【解答】AB、由图知道
因,由浮沉与密度大小的关系知道,将体积相同的甲、乙两实心方块同时放入水中,静止后甲沉底、乙漂浮,则甲方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方块排开水的体积,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甲方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乙方块受到的浮力,故A正确,B错误;
CD、甲、乙两方块体积相同,设体积为V,则两方块总体积为2V;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由知道,该整体的平均密度为
因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后整体平均密度ρ平均>ρ水,由浮沉与密度大小的关系知道,若甲、乙两方块粘为一体会在水中沉底,故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2024八上·临平月考)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依据如表所示的数据,进行氯化钾溶于水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氯化钾的质量/g 10 20 30
水的质量/g 50 60 70
A.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
B.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C.在实验①、②、③的溶液中,只有③的溶液中有晶体未全部溶解
D.将实验①、②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与③浓度相等的溶液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此时溶液我饱和溶液。【解答】A、由题文可知,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40℃时向50g水中加入10g氯化钾能够完全溶解,所得溶液①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6.7%,40℃时向60g水中加入20g氯化钾能够完全溶解,所得溶液②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5%,即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故A错误;
B、由题文可知,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40℃时向70g水中加入30g氯化钾,只能够溶解28g氯化钾,则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8g:70g=2:5,故B错误;
C、由A、B可知,在实验①、②、③的溶液中,只有③的溶液中有晶体未全部溶解,故C正确;
D、由B可知,溶液③是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由A可知,溶液①、②都是40℃时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所以将实验①、②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不可能得到与③浓度相等的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4八上·临平月考)木块在硝酸钠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硝酸钠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
B.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15℃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水的质量一定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解答】A、由图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说明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实验过程中硝酸钠溶液的密度发生变化,故A错误;
B 、15℃、25℃时的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固体,属于饱和溶液,35℃时的溶液中不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可以是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确定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 、25℃时的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固体,35℃时的溶液中不存在未溶解的硝酸钠,说明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C错误;
D 、由图可知,15℃时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最大,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溶液的密度最小,从而说明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八上·临平月考)水是生命之源。
(1)图甲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中数字①所代表的环节是   。
(2)水循环能连续进行的动力的   和   。
(3)图乙说明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   。
【答案】(1)水汽输送
(2)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3)不均的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1)①是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蒸发,④是降水,⑤是地表径流。
(2)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3)根据图乙进行分析。【解答】(1)由图甲的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可知,①表示水汽输送,②表示降水,③表示蒸发,④表示降水,⑤地表径流。
(2)水循环包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因此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由图乙可知,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多的大洲为亚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都比较少,因此水资源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1)由图甲的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可知,①表示水汽输送,②表示降水,③表示蒸发,④表示降水,⑤地表径流。
(2)水循环包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因此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由图乙可知,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多的大洲为亚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都比较少,因此水资源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17.(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1)图1中,正常情况下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   。某次实验结果与上述不相符合,你认为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 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
(2)图2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则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答案】(1)1:2;ABD
(2)②③①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由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进行分析判断。
(2)电解水是,水是反应物,氢气和氧气是生成物,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原理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解答】(1)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氢气,所以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1:2。
A、试验中出现了误差,可以反复多次实验,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故A正确;
B、如果收集氧气的装置漏气,一定会使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有这种可能,故B正确;
C、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自然科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做法不可取,故C错误;
D、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这种假设是成立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解水的变化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③①。
(1)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氢气,所以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1:2;
A、试验中出现了误差,可以反复多次实验,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故说法正确;
B、如果收集氧气的装置漏气,一定会使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有这种可能,故说法正确;
C、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自然科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做法不可取,故说法错误;
D、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这种假设是成立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ABD;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解水的变化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③①。
18.(2024八上·临平月考)一个小球所受的重力为16N,将它浸没在水中时,所排开的水的重力为20N。那么小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放开手后,物体将   (填"上浮""下沉"或"悬浮")。最终小球的浮力为   N。
【答案】20;上浮;16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小球排开的水的重力;
比较小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大小即可判断小球的浮沉状态;
小球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小球自身重力。
【解答】浸没在水中时,小球排开的水的重力为20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20N;
放手后,因小球浸没时所受浮力大小为20N,小球自身重力为16N,小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小球将上浮;
小球在水中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处于漂浮状态,因小球漂浮时,小球受到浮力大小等于小球自身重力,则最终小球受到的浮力为16N。
19.(2024八上·临平月考)苯酚是一种奇怪的有机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以下难溶于水,但在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纯净的苯酚是无色固体,但从饱和溶液中只能析出透明液体.将50克苯酚投入的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温为,此时混合物为   (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下同),加热煮沸时,混合物为   ,沸腾后再冷却到常温,混合物为   。
【答案】悬浊液;溶液;乳浊液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溶液:物质溶解在液体中,久置不分层。【解答】因为苯酚在60℃以下难溶于水,故将50克苯酚投入的10℃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混合物是悬浊液;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因此加热煮沸时,苯酚溶解,得到了溶液;因为纯净的苯酚是无色固体,但从饱和溶液中只能析出透明液体,所以沸腾后再冷却到常温,得到的是水与液态苯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20.(2024八上·临平月考)已知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继续升温到60℃,所得溶液质量如图所示。
(1)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40℃时M物质的溶解度是   克。
(3)A、B、C三点对应的是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代号)。
【答案】(1)50%
(2)160
(3)A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
(2)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饱和溶液指的是在该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解答】(1)由图示可知,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50%。
(2)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在40℃时,溶液的质量恰好为130g,恰好饱和,在50g的水中溶解了80gM物质达到了饱和,由此可知,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160g。
(3)由题意和图像可以看出,0℃时溶液是80g,是30g的固体溶于50g的水中形成,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是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的质量增大,说明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20℃,A的溶液是100g,是50gM物质溶于50g的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为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40℃时,B的溶液是130g,是80gM物质恰好溶于50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由于该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中溶液是由B的溶液升高温度而形成的,但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由图示可知,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50%;
(2)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在40℃时,溶液的质量恰好为130g,恰好饱和,在50g的水中溶解了80gM物质达到了饱和,由此可知,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160g;
(3)由题意和图像可以看出,0℃时溶液是80g,是30g的固体溶于50g的水中形成,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是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的质量增大,说明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20℃,A的溶液是100g,是50gM物质溶于50g的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有未溶解的M物质,为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40℃时,B的溶液是130g,是80gM物质恰好溶于50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由于该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中溶液是由B的溶液升高温度而形成的,但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1.(2024八上·临平月考)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氯化铵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之间。
(2)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20℃到40℃
(2)不饱和;16.7%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氯化铵的溶解度大小轮换时。
(2)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解答】(1)氯化铵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到40℃之间。因为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所以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两者之间。
(2)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20℃时,100g水最多溶解37.2g的氯化铵,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氯化铵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到40℃之间。因为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所以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两者之间。
(2)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20℃时,100g水最多溶解37.2g的氯化铵,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2.(2024八上·临平月考)小莲将装有适量水的小玻璃瓶开口朝下漂浮在大塑料瓶内的水面上,拧紧大瓶的瓶盖使其密封,两瓶内均有少量空气,制成了图甲所示的“浮沉子”。当小瓶漂浮时简化的模型如图乙,可将倒置的小瓶和小瓶内的空气看成一个整体A.已知;水的密度=1.0×103kg/m3,忽略小瓶壁厚(即忽略小瓶自身的体积)。
(1)若A的质量为50克,则图乙中A所受浮力的大小为多少牛?物体A排开水的体积为多少米3?   
(2)手握大瓶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小瓶下沉并恰好悬浮在图丙所示的位置。则A在图乙中受到的浮力   图丙中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5×10 5m3;等于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由沉浮状态可知,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浮力等于重力;下沉时,浮力小于重力。【解答】(1)由图乙可知,A处于漂浮状态,由物体的漂浮条件可知,图乙中A所受浮力
由可知,图乙中A排开水的体积
(2)由图丙可知,A处于悬浮状态, 由物体的悬浮条件可知,图丙中A所受浮力,所以A在图乙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图丙中受到的浮力。
23.(2024八上·临平月考)小英在做菜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的方案,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水(20克) 食盐(5克) 操作方式 待测量
烧杯甲 25℃水 小颗粒 不搅拌  
烧杯乙 25℃水 小颗粒 搅拌  
(1)表格中“待测量”处需填写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__。
A.食盐颗粒大小 B.搅拌与否
C.全部溶解的时间 D.食盐的质量
(2)以上实验方案要验证的是___________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A.水的温度 B.搅拌与否 C.烧杯的种类 D.水的质量
(3)烧杯甲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4)如果要验证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在烧杯甲中放入5克小颗粒食盐,则烧杯乙中应放入   。
【答案】(1)C
(2)B
(3)对照
(4)5克大颗粒食盐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要比较溶解的快慢,则需要测量时间。
(2)结合表中数据,找出唯一变量即为要验证的因素。
(3)烧杯甲未搅拌,应为对照组。
(4)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颗粒大小的影响,则应控制除颗粒大小以外的因素相同。【解答】(1)实验测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所以要想得出结论,方案表中“待测量”处需填写下列选项中的全部溶解的时间。
故答案为:C。
(2)以上实验方案要验证的是搅拌与否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故答案为:B。
(3)烧杯甲是对照组,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
(4)如果要验证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在烧杯甲中放入5克小颗粒食盐,则烧杯乙中应放入5克大颗粒食盐。
(1)实验测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所以要想得出结论,方案表中“待测量”处需填写下列选项中的全部溶解的时间,故选C;
(2)以上实验方案要验证的是搅拌与否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故选B;
(3)烧杯甲在实验中的作用是盛放食盐水;
(4)如果要验证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在烧杯甲中放入5克小颗粒食盐,则烧杯乙中应放入5克大颗粒食盐。
24.(2024八上·临平月考)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班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A.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B.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C.可能与物体密度有关 D.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接下来选取以下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柱形铁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一杯水(适量)、细线(体积忽略不计);
(1)只用这些器材,可以验证上述猜想中的B和   (填字母序号)是否正确;
(2)将铁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将铁块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表达式为=   (用题中物理量符号表示);
(3)将铁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则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分析比较、、的大小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得到结论:   。
【答案】(1)D
(2)
(3)大于;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改变铁块在水中的位置,可以改变深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
(2)浮力和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结合二力平衡判断浮力大小。
(3)由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解答】(1)实验器材中除了水以外,没有其他液体,所以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物体也只有一个,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来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2)根据称重法知道,铁块部分浸入水中时,铁块所受浮力。
(3)将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液体体积变大,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铁块所受浮力变大,由称重法知道,测力计示数变小,即F2大于F3。
分析比较F1、F2、F3的大小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得到结论: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1)实验器材中除了水以外,没有其他液体,所以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物体也只有一个,不能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来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2)根据称重法知道,铁块部分浸入水中时,铁块所受浮力
(3)[1]将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液体体积变大,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铁块所受浮力变大,由称重法知道,测力计示数变小,即F2大于F3。
[2]分析比较F1、F2、F3的大小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得到结论: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25.(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为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流程图:
(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
(2)B操作中在称量过程中若指针偏左,应进行的操作是   。
(3)下列错误操作中,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操作B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托盘 B.操作D中有少量水溅出
C.操作D中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操作F中少量溶液洒落瓶外
(4)取上述所配溶液继续添加氯化钠至恰好饱和,然后把某铁块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向烧杯内加入大量蒸馏水,则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化情况是   。
【答案】(1)药匙
(2)减少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A;C
(4)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浮力的变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①是药匙,②是烧杯,③是量筒。
(2)要要求称量指定质量的药品时,通过调整药品的质量来调节天平平衡。
(3)由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低,可能是因为溶质的质量偏小,或溶剂的质量偏大,据此判断。
(4)由可知,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小,浮力越小。【解答】(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是药匙。
(2)B操作中在称量过程中若指针偏左,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已超过所需,应进行的操作是减少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A、砝码与氯化钠放错位置,氯化钠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此时称量氯化钠质量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A符合题意;
B、少量水洒出,导致溶剂质量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B不符合题意;
C、仰视读数使得量取液体体积变大,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C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配制好,有洒落,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4)取上述所配溶液继续添加氯化钠至恰好饱和,然后把某铁块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向烧杯内加入大量蒸馏水,则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因为加入大量蒸馏水,溶液密度变小,铁块受到的浮力变小,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质的重力减去浮力,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
(1)编号①的仪器名称是药匙;
(2)B操作中在称量过程中若指针偏左,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已超过所需,应进行的操作是减少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A、砝码与氯化钠放错位置,氯化钠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此时称量氯化钠质量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符合题意;
B、少量水洒出,导致溶剂质量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不符合题意;
C、仰视读数使得量取液体体积变大,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配制好,有洒落,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4)取上述所配溶液继续添加氯化钠至恰好饱和,然后把某铁块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向烧杯内加入大量蒸馏水,则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因为加入大量蒸馏水,溶液密度变小,铁块受到的浮力变小,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质的重力减去浮力,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
26.(2024八上·临平月考)某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操作如下:他取三只烧杯,向烧杯中各注入25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均为8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搅拌,待溶解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
(1)图示④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2)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   溶液。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简要说明它产生的原因:   。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   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答案】(1)用玻璃棒搅拌
(2)氢氧化钠
(3)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4)氯化钠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溶解时应使用玻璃棒搅拌。
(2)温度高于初温是,说明该物质溶于水放热,据此判断。
(3)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4)由(2)(3)可知,只有溶解氯化钠的溶液温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解答】(1)温度计只能够用来量取液体的温度,不能用于搅拌液体,④中的操作应用玻璃棒搅拌。故答案为:用玻璃棒搅拌。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即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烧杯的温度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4)由上述可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故答案为:氯化钠。
(1)温度计只能够用来量取液体的温度,不能用于搅拌液体,④中的操作应用玻璃棒搅拌,故填用玻璃棒搅拌。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即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烧杯的温度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珠,故填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4)由上述可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故填氯化钠。
27.(2024八上·临平月考)某科创小组进行项目化实践活动——制作一台“浮力秤”。小组同学按照设计进行组装:选择轻质的圆柱形小筒,在其底部均匀地放上细沙,上端放一个轻质的小秤盘。如图甲所示,将小筒放在水中,就制成了一个“浮力秤”。
(1)将组装好的小筒和空秤盘,放入水中,并使它漂浮在水面上。用记号笔在小筒外侧水面的位置画上一个刻度a,标记为   g;
(2)在秤盘中只放入一个10g的砝码,用记号笔在小筒外壁水面位置画上刻度b,标记为10g;在秤盘中只放入一个20g的砝码,用记号笔在小筒外侧水面位置画上刻度c,标记为20g;如图乙所示,则a、b、c三个位置正确的是   (填“A”或“B”);
(3)用刻度尺测量发现ab=bc,说明这个浮力秤的刻度是均匀的。接下来分别在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平均分成5等分,就完成了浮力秤的刻度的标记。这个浮力秤的分度值是   g;
(4)同学们利用制作好的浮力秤来测黄豆的质量:如图丙所示,将五颗黄豆放在秤盘中,待秤筒稳定后,发现水面对应的位置小于分度值,认为浮力秤的精确度不够。为提高浮力秤的精确度,小组同学提出的以下改进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_______。
A.用直径更大的大筒 B.用直径更小的小筒
C.增大小筒中细沙的质量 D.大筒中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
【答案】(1)0
(2)A
(3)2
(4)B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装置漂浮时,与水面相切的位置标为零刻度,在后续的测量中可以避免装置自重对测量的影响。
(2)秤始终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越大,排开液体额体积越大,秤在水中的深度越深。
(3)分度值指的是最近两个刻度表示的质量差。
(4)提高精确度,即物体质量变化一定时,深度发生更大的变化,可通过减小桶的直径或减小液体的密度进行改进。【解答】(1)秤盘上是空的,没有质量,所以漂浮在水面的小筒外侧的刻度应标为0g。
(2)秤盘上的质量越大,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所以刻度从下往上依次增大,即从下往上依次为a、b、c三个位置。
故答案为:A。
(3)由题知道,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质量是10g,把它分成5等份,每等份就是2g,所以这个浮力秤的分度值是2g。
(4)用直径更小的小筒,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浸入水中的高度变化越明显,精确度就更高。
故答案为:B。
(1)秤盘上是空的,没有质量,所以漂浮在水面的小筒外侧的刻度应标为0 g。
(2)秤盘上的质量越大,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所以刻度从下往上依次增大,即从下往上依次为a、b、c三个位置,故选A。
(3)由题知道,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质量是10 g,把它分成5等份,每等份就是2 g,所以这个浮力秤的分度值是2 g。
(4)用直径更小的小筒,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浸入水中的高度变化越明显,精确度就更高。
28.(2024八上·临平月考)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面对敌人对食盐的疯狂封锁,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用河水将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将食盐送给了红军。结合下表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氯化钠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从表中数据发现氯化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
(3)假设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   g水才能完全溶解。
(4)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答案】(1)易溶
(2)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不大
(3)1000
(4)26.5%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为易容物质,在1至10克之间为可溶物质,在0.01至1克之间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
(2)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结合表中数据和溶解度的定义求解。
(4)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再通过公式进行计算。【解答】(1)由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则氯化钠属于易溶物质。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3)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5.8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要想完全溶解358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的质量为。
(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由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则氯化钠属于易溶物质;
(2) 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3)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5.8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要想完全溶解358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的质量为;
(4)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9.(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所示,空气中有一个氢气球,氢气球完全浸没在空气中,氢气球的体积是,已知空气密度,氢气密度,g取10N/kg。
(1)此时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2)若氢气球的总重力为0.28N,当氢气球用细绳系着,静止在空中时,细绳对氢气球的拉力是多少?
(3)若继续向氢气球内充氢气,让球内氢气的密度变大,但氢气球的体积不变,则氢气球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此时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
(2)静止在空中时,氢气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细绳对氢气球的拉力
(3)不变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由计算浮力。
(2)根据二力平衡判断拉力大小。
(3)由可知,浮力大小与球内氢气的密度无关。【解答】(3)若继续向氢气球内充氢气,让球内氢气的密度变大,但氢气球的体积不变,则氢气球排开空气的体积不变,由知道,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不变。
(1)此时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
(2)静止在空中时,氢气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细绳对氢气球的拉力
(3)若继续向氢气球内充氢气,让球内氢气的密度变大,但氢气球的体积不变,则氢气球排开空气的体积不变,由知道,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不变。

30.(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是实验室一瓶新购浓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欲将该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来使用,请完成下列分析与计算:
名称:盐酸 密度:1.18g/mL 溶质质量分数:36% 体积:500mL
(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   (填“会”或“不会”)改变。
(2)若将50mL该浓盐酸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稀盐酸,求稀释所需水的质量。(写出解题步骤)
【答案】(1)不会
(2)解:设稀释所需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50g×36%=(50g+x)×12%
x=100g
答:稀释所需水的质量为10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稀释只加水,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不变。
(2)利用稀释公式求解,原理是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解答】(1)该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来使用,采用的是加水的方法,改变的只是溶液中的水的质量,即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不会。
(1)该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来使用,采用的是加水的方法,改变的只是溶液中的水的质量,即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会改变,故填不会。
(2)见答案。
31.(2024八上·临平月考)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帕、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在容器内气压为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   。
【答案】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合理,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充人氧气,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点的浓度。
(2)氧气微溶,说明大部分氧气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通入的氧气的量稍有差异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据此分析。【解答】(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故答案为: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合理,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故答案为: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32.(2024八上·临平月考)我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同学们针对潜水艇的制作,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设计】项目小组利用硬质塑料瓶制作潜水艇模型,塑料瓶厚度不计,相邻两舱之间密封不连通,水舱与注射器通过塑料软管相连,推拉注射器活塞可以实现潜水器的浮沉,模型如图甲。
【产品检测】
(1)为使潜水艇上浮,小组同学的操作是   。
(2)如图乙所示,潜水艇从B缓慢上浮到A,最终在水面保持静止。请在图丙中画出潜水艇所受浮力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3)若某潜水艇模型的总体积是,所用材料的总质量是0.5kg,g取10N/kg。则图甲中注射器能否替换成规格为100mL的注射器,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假设推拉注射器活塞时,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量与水舱内水的体积变化量相同)
(4)如下为项目小组制定的评价量表:
自制潜水艇评价量表
级别 内容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仓分区设计 生活舱和水舱独立分开,生活舱不进水,且生活舱较大 生活舱和水舱独立分开,生活舱不进水 生活舱和水舱未独立分开
浮沉情况 潜水艇能顺利实现下潜、上浮、悬浮、漂浮 潜水艇能下潜、上浮、悬浮、漂浮,但较困难 潜水艇不能实现下潜、上浮、漂浮
项目小组对某潜水艇测试时发现:注射器活塞推到最左端时,潜水艇位于水槽底部。根据测试结果,对该潜水艇的浮沉情况评价级别是   。
【答案】(1)推动活塞,向潜水艇打气,排出水舱内的水
(2)
(3)要使潜水器实现在水中的悬浮,则浮力应等于潜水器的总重力,该潜水器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为
材料的总质量为0.5kg,则材料的总重力为
因该潜水器材料的总重力小于悬浮时的浮力,所以需在水舱内注水,则需注入水的重力为
需注入水的体积为
故图甲中注射器不能替换成规格为100mL的。
(4)待改进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沉浮的,结合沉浮条件进行分析。
(2)结合判断浮力大小变化情况并作图。
(3)根据浮力和重力计算水的重力,再由水的重力计算水的体积,若水的体积大于注射器的容积,则不可行。
(4)推到最左端,此时潜艇的重力最小,仍处于下沉状态,由沉浮体积可知,该潜艇不能实现上浮。【解答】(1)为实现潜水艇的上浮,小组同学的操作是:推动活塞,向潜水艇打气,排出水舱内的水,潜水艇浮力大于重力时实现上浮。
(2)潜水艇从B位置到潜水艇上表面刚要露出水面时,这个过程潜水艇完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密度不变,则浮力不变,此时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上浮;接着潜水艇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则浮力变小,最终静止时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如图所示:

(4)注射器活塞推到最左端时,潜水艇位于水槽底部,说明不能实现上浮,此时重力最小,则该潜水艇的浮沉情况评价级别是待改进。
(1)[1] 为实现潜水艇的上浮,小组同学的操作是:推动活塞,向潜水艇打气,排出水舱内的水,潜水艇浮力大于重力时实现上浮。
(2)潜水艇从B位置到潜水艇上表面刚要露出水面时,这个过程潜水艇完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密度不变,则浮力不变,此时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上浮;接着潜水艇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则浮力变小,最终静止时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如图所示:
(3)要使潜水器实现在水中的悬浮,则浮力应等于潜水器的总重力,该潜水器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为
材料的总质量为0.5kg,则材料的总重力为
因该潜水器材料的总重力小于悬浮时的浮力,所以需在水舱内注水,则需注入水的重力为
需注入水的体积为
故图甲中注射器不能替换成规格为100mL的。
(4)注射器活塞推到最左端时,潜水艇位于水槽底部,说明不能实现上浮,此时重力最小,则该潜水艇的浮沉情况评价级别是待改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