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钱塘期中)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或原理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滴管滴加液体
B.图乙: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C.图丙:测量溶液
D.图丁: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若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因水的密度更小,会浮在溶液上方,水和浓硫酸接触后剧烈放热,水可能会瞬间沸腾,导致液体飞溅,造成危险。【解答】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污染滴管,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应悬空垂直于试管口上方,故A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钠是易潮解且有腐蚀性的药品,称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时,放在小烧杯中称量,不可放在纸上称量,故B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C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密度大于水,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及时的散发到空气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4九上·钱塘期中)下列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化学式和类别,三者都正确的是(  )
A.烧碱、Na2CO3、盐 B.小苏打、NaHCO3、酸
C.生石灰、CaO、盐 D.消石灰、Ca(OH)2、碱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和类别相关知识。
【解答】A、烧碱一般指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A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是NaHCO3,B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又称烧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生石灰属于碱性氧化物,C不符合题意;
D、消石灰、Ca(OH)2、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4九上·钱塘期中)活泼金属引起的火灾不能用灭火器进行扑灭,如和会产生以下反应:,该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可知,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为置换反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金用水平拉力F将一物体在草地上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所做的功为W1。后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拉力F将该物体在水泥地上加速移动了同样的距离,所做的功为W2,则(  )
A.W1=W2 B.W1W2 D.无法比较
【答案】A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详解】由题意可知,两力大小相等,通过的位移相等,故两力做功一定相等,故W1=W2。
故答案为:A。
5.(2024九上·钱塘期中)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肥皂水的为7
B.人体汗液的大约为12
C.把2只鸡蛋举高1米,做的功大约是1焦
D.人步行时的功率大约为1000瓦
【答案】C
【知识点】估测;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解答】A、肥皂水的溶液呈碱性,大于7,故A不符合题意;
B、汗液的pH值属于弱酸性,汗液pH值在4.5-5.5之间,故B不符合题意;
C、举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将2只鸡蛋举高1米,做的功大约
W=Gh=1N×1m=1J
故C符合题意;
D、人步行时的功率大约为100W,不会达到1000W,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4九上·钱塘期中)能量及其转化或转移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能、汽油属于清洁能源
B.冲击钻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电能和机械能的转化
C.纯电动公交在充电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水力发电站通过水轮机、发电机等机械将上游水积蓄的势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D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解答】A、电能属于清洁能源,汽油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故A错误;
B、冲击钻在工作时,消耗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也转化为内能,电动机发热,故B错误;
C、纯电动公交在充电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
D、水力发电是急速流动的水(具有重力势能)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4九上·钱塘期中)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鋈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古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铜矿(主要成分是)、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鋈属于金属单质
B.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中镍元素呈3价
D.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碳和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为:。【解答】A、鋈为铜合金,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铜不能和盐酸反应,则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不能全部溶解,故B错误;
C、Ni2S3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镍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2x+(-2)×3=0,解得x=+3,故C错误;
D、木炭具有还原性,黑铜矿中的氧化铜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4九上·钱塘期中)化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关系.下列各图中概念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指的是含碳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碳酸。【解答】A、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含碳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是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外,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化合物和含碳化合物是包含关系,含碳化合物和有机物是包含关系,故A选项符合题意;
B、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和化合物,纯净物和化合物是包含关系,化合物和氧化物是包含关系,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酸是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和化合物,酸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2024九上·钱塘期中)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常见的复合肥料有硝酸钠、磷酸铵等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一种农家肥,可以促进植物茎秆强壮
C.磷肥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D.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效果最佳,既施了氮肥又改良了酸性土壤
【答案】B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常见的肥料种类有: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解答】A、硝酸钠中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磷酸铵中含有营养元素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错误;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中含有营养元素钾元素,可以促进植物茎秆强壮,故B正确;
C、氮肥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故C错误;
D、氯化铵与熟石灰会发生反应生成氨气,降低了肥效,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4九上·钱塘期中)硫酸和盐酸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两种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可观察到白雾,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将两瓶浓溶液敞放在空气中,溶液质量都减小
④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是可以和酸碱指示剂发生反应、和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和某些盐发生反应、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等。电离时生成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或者溶于水并能释放质子形成水合氢离子的物质也是酸。保存进入下一题
【解答】①硫酸和盐酸均显酸性,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微观上,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③将两瓶浓溶液敞放在空气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液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
加,溶液质量增加,错误;
④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正确。
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1.(2024九上·钱塘期中)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中,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B.乙实验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乙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没有可燃性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还原性,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氢气和一氧化碳不纯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加热前要先通一会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实验结束后为防止铜又被氧化成氧化铜,要继续通气体,直至冷却至室温,可以氢气或一氧化碳要“早出晚归”。【解答】A、甲实验中,待药品完全反应后,先撤去酒精灯,待冷却至室温后,停止通入氢气,防止反应生成的铜高温下重新被氧化,故A错误;
B、乙实验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反应发生,故B正确;
C、乙实验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该实验可用点燃的酒精灯处理尾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C错误;
D、甲实验中,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乙实验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4九上·钱塘期中)如图所示小科用5N的水平拉力F拉动装置,使重为80N的物体A在5s内沿水平地面运动了1m,物体B重50N(物体B与A始终接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A与物体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N
B.拉力F做的功为5J
C.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1W
D.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3N,方向为水平向左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或者不受力,进行受力分析时,要考虑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和特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解答】A、因由图可知,物体B水平方向受到测力计向右的拉力和A对B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A与物体B之间的摩擦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拉力F做的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拉力F做功的功率,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和B对A向右的摩擦力、地面对A向右的摩擦力处于平衡状态,但题中未提供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确定物体A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24九上·钱塘期中)废旧手机中含有贵金属金(Au),图是回收Au的简略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B.滤液a中的阳离子是和
C.在滤液b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D.由上述过程可知,Zn、Au、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Cu>Au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注意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解答】A、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Fe、Zn、Au、Cu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Fe、Zn分别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锌,滤液a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锌和硫酸,阳离子是Fe2+、Zn2+和H+,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硫酸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会产生蓝色沉淀,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上述过程Fe、Zn、Au、Cu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Fe、Zn分别与硫酸反应,说明Fe、Zn金属活动性大于Au、Cu,Au、Cu与氧气中加入铜反应,金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金,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Cu>Au,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塘做了如下实验,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他做出下列判断,其中合理的是(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
C.该实验条件下,稀硫酸比硫酸铜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铁不论是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还是与硫酸铜等盐发生置换反应,在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解答】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是红色固体,故A符合题意;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条件下,先出现红色固体,说明铁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后产生大量无色气泡,说明铁后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说明该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该实验只能证明,该实验条件下,铁粉先与硫酸铜反应,但是改变实验条件,铁粉是否还是先与硫酸铜发生反应,通过该实验无法得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2024九上·钱塘期中)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没有反应现象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没有变质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已变质
C 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再将铜丝放入溶液中 铁丝放入稀盐酸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铜丝放入稀盐酸的试管中无现象,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
D 向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 滤液中有白色沉淀出现 稀硫酸一定还有剩余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少量的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分析;
B.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会干扰现象;
C.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解答】A.少量的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没有反应现象无法判断碳酸钠的存在,即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故A错误;
B.浓盐酸容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和二氧化碳一起进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时,石灰水不一定变浑浊,无法判断石灰水一定变质。故B错误;
C.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再将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说明铜比银活泼,故C正确;
D.向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与硝酸钡也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因此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滤液中有白色沉淀出现,不能说明硫酸一定有剩余,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4九上·钱塘期中)今后学习常见物质时会从“价”和“类”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如图表示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含铁物质类别的关系。
(1)X的物质类别是   ;
(2)请写出图中含铁化合物a的化学式   ;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含铁化合物属于上图中的   (填“c”或“d”)。
【答案】(1)单质
(2)Fe2O3
(3)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物质的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零,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
(2)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结合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零,确定a的化学式。
(3)铁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物质分类属于盐。【解答】(1)X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因此X物质类别是单质.
故答案为:单质。
(2)a是+3价的铁的氧化物,所以a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故答案为:Fe2O3。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中铁元素为+2价,硫酸亚铁属于盐,属于上图中的d。
故答案为:d。
(1)X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因此X物质类别是单质,故填:单质;
(2)a是+3价的铁的氧化物,所以a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故填:Fe2O3;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中铁元素为+2价,硫酸亚铁属于盐,属于上图中的d,故填:d。
17.(2024九上·钱塘期中)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市举行。本届亚运,杭州又交出了一份完美的“零碳”答卷。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为“薪火”,所用燃料为甲醇。火炬燃料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迁,图甲为部分大型运动会火炬燃料的变迁示意图。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北京奥运会火炬燃料为丙烷,具有可燃性.请写出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本次亚运会采用先进技术将甲醇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转化为甲醇,实现了碳的“零排放”.图乙为该转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写出甲醇的化学式:   。
【答案】(1)有机物
(2)
(3)CH4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有机物:含碳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碳酸。
(2)丙烷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燃烧需要氧气作为助燃剂,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3)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将碳元素写在左侧,氧元素写在最右侧。【解答】(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是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
(2)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CH3OH或CH4O。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是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
(2)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CH3OH或CH4O。
18.(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塘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了2滴自制紫薯汁,记录实验现象如表.请回答:
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草木灰溶液
现象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1)在石灰水中滴加紫薯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
(2)用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用   ,滴在试纸上,待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若用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则测得的值应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绿色
(2)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3)偏小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呈碱性,由表中现象判断溶液的颜色。
(2)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时,不能将试纸润湿或将试纸放入到待测液中。
(3)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解答】(1)紫薯汁遇氢氧化钠溶液绿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石灰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
(2)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操作为: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草木灰溶液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所以草木灰溶液显碱性,若用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草木灰溶液被稀释,碱性减弱,则测得的值应比真实值偏小。
(1)紫薯汁遇氢氧化钠溶液绿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石灰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
(2)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操作为: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草木灰溶液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所以草木灰溶液显碱性,若用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草木灰溶液被稀释,碱性减弱,则测得的值应比真实值偏小。
19.(2024九上·钱塘期中)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
(3)将四种盐的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
【答案】(1)有白色沉淀生成
(2)
(3)溶液显蓝色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反应的方程式为,据此判断实验现象。
(2)由可知,与酸产生气泡的是碳酸根离子。
(3)常见有颜色的离子: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解答】(1)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3)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碳酸钠、氯化钠溶液显无色,碳酸钙不溶于水,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显蓝色。
(1)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3)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碳酸钠、氯化钠溶液显无色,碳酸钙不溶于水,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显蓝色。
20.(2024九上·钱塘期中)在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金属镁至反应完全,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答案】Mg+H2SO4=MgSO4+H2↑;Mg2+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来分析;
(2)根据反应前溶液中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溶液中有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来分析。
【解答】(1)在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金属镁,煤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Mg+H2SO4=MgSO4+H2↑。
(2)反应前的溶液是稀硫酸,溶液中的离子是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镁,硫酸镁再水中解离出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图可知,“”是反应后出现的新离子,为镁离子,故填Mg2+。
21.(2024九上·钱塘期中)图甲中过山车从A点出发,先后经过B、C、D、E点。图乙是过山车在B、C、D、E点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示意图,则过山车的动能在   点最大,B点重力势能的大小   E点动能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过山车的机械能是   (选填“变化”或“不变”)的。
【答案】C;等于;变化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只有机械能内部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解答】[1]过山车在B点重力势能最大,在下降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加上之前前进的动能,所以在C点动能最大。
[2]由图乙可知,B点的重力势能与E点的动能大小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大小相等。
[3]因为有摩擦以及空气阻力的原因,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过山车的机械能是变化的。
22.(2024九上·钱塘期中)A、B、C、D、E是科学学习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如图中“—”表示相连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部分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挥发性酸,B、C为黑色固体,E俗称熟石灰。请根据所学知识推断:
(1)A物质是   ;
(2)A与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盐酸
(2)复分解反应
(3)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浓盐水具有挥发性,可知A为盐酸。
(2)E为熟石灰,即氢氧化钙,BC均为黑色固体,且能发生反应,可知为碳和氧化铜,A与B能反应,可知B是氧化铜,A与B反应的方程式为。
(3)D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且五种物质种类不同,且D与C能反应,由碱的通性可知,D是二氧化碳。【解答】(1)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挥发性酸,则A为盐酸;E俗称熟石灰,则E为氢氧化钙;B、C为黑色固体,B、C能反应,则可能为碳和氧化铜,碳和氧化铜高温下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碳与盐酸不反应,碳与二氧化碳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B为氧化铜,C为碳,D为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盐酸。
(2)由(1)知,A为盐酸,B为氧化铜,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3)由(1)知,D为二氧化碳,E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由分析知,A为盐酸。
(2)由分析知,A为盐酸,B为氧化铜,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3)由分析知,D为二氧化碳,E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2024九上·钱塘期中)实验课上,老师向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红色溶液中滴加稀,同学们观察到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和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了?
【查阅资料】Ⅰ.常温下,酚酞在的溶液中呈无色,在的溶液中呈红色。
Ⅱ.相同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大。
Ⅲ.碳酸氢根离子遇酸冒气泡。
【猜想假设】①NaOH过量,溶液;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③过量,溶液。
【理论论证】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于3支试管中,按下列方案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滴加几滴碳酸氢钠溶液 无气泡产生 假设③错误
方案2 加热蒸发 蒸发过程中,发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假设①正确,方案3的化学方程式   .
方案3 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分析】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还有少量,此时的范围   ;加热蒸发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常温,当溶液的时,变为红色。
【拓展应用】在探究酸碱性质的实验中,可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的变化情况。常温下,向盐酸中加水稀释,溶液变化与如图吻合的是   。(填序号)
【答案】;7【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理论论证]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据此书写方程式。
[结论分析]溶液巍峨无色且有氢氧化钠剩余,由Ⅰ可知,7[拓展应用]酸稀释后仍呈酸性,可知pH始终小于7,据此判断合理的图像。【解答】[理论论证]结论为假设①正确,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分析]溶液中氢氧化钠时,pH>7,但常温下,pH≤8.2时,酚酞溶液中呈无色,则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还有少量NaOH,此时pH的范围为:7[拓展应用]向盐酸中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但只会无线趋近于7,不会等于或大于7,故选②。
24.(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乐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 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 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 b。写出验证 NaOH 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验证 NaOH 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装置甲中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装置甲中锥形瓶内的溶液沿导管进入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并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蓝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CO3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显示的颜色作答。
(2)乙中二氧化碳被吸收,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甲中液体被压入乙中,发生反应,据此分析实验现象。
(3)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所以无论是氢氧化钠还是碳酸钠溶液都会出现蓝色沉淀。【解答】(1)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 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装置甲中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验证 NaOH溶液与CO2反应就是验证有碳酸钠,利用氯化钡、氢氧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而氢氧化钠与氯化钡、氢氧化钡均不反应,其实验操作及现象为: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装置甲中锥形瓶内的溶液沿导管进入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并生成白色沉淀。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验证 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因为蓝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CO3;或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与硫酸铜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5.(2024九上·钱塘期中)铁钉是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学习小组对不同条件下铁钉的锈蚀进行探究。取四枚铁钉,按图所示进行实验。一天后观察到的现象如表。
试管 现象
a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蒸馏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轻微锈蚀
d 食盐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较多锈蚀
(1)由试管a、b、c中的现象可知铁钉锈蚀的条件是   。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除了表面喷漆或镀一层金属之外,还可以   。
(3)在焊接铁制品前,常用稀盐酸清除其表面的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该小组用图甲装置再次进行探究铁的锈蚀的实验,起始附量筒内水面处于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   (填“40”或“10”)刻度处。
【答案】(1)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2)涂油等(合理即可)
(3)Fe2O3+6HCl=2FeCl3+3H2O
(4)40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cd试管中的铁钉同时接触水和空气,两根铁钉都生锈,据此判断铁生锈的条件。
(2)根据(1)中所得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只要条件不满足,则可以防止铁生锈。
(3)铁锈的化学式为.
(4)量筒内空气的体积为50mL,氧气占20%,可知氧气的体积为10mL,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解答】(1)由试管a(与水隔绝,不能生锈)、b(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c(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能够生锈)中的现象可知铁钉锈蚀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除了表面喷漆或镀一层金属之外,还可以涂油、制成不锈钢等。
(3)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4)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40mL刻度处,原因是铁丝绒生锈能够消耗约10mL氧气。
(1)由试管a(与水隔绝,不能生锈)、b(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c(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能够生锈)中的现象可知铁钉锈蚀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除了表面喷漆或镀一层金属之外,还可以涂油、制成不锈钢等;
(3)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4)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40mL刻度处,原因是铁丝绒生锈能够消耗约10mL氧气。
26.(2024九上·钱塘期中)氢化镁(化学式为)是一种常用的焰火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图1装置制备氢化镁。
【查阅资料】
(1)氢化镁可用氢气与纳米级镁粉加热制得.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并放出热量。
(2)常温下镁不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①如图1连接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给C装置加热。
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停止通入氢气。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保实验安全,步骤②中“给C装置加热”前应   。
(2)装置B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束同学们利用图2装置检测得到的氢化镁的纯度.取一定质量样品,如图放入Y形管一端,实验开始将Y形管倾斜,水和样品接触。请写出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充分反应后共得到氢气0.02克,则样品中氢化镁的质量是   克。
【答案】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或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硫酸);吸收氢气中的水分,防止 Mg粉与水发生反应;;0.13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气体不纯时加热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加热气体前应先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
(2)干燥剂的作用是吸水。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中提示书写方程式并配平,由氢气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氢化镁的质量。【解答】(1)为确保实验安全,步骤②中“给C装置加热”前的具体操作是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或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硫酸产生氢气),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或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硫酸产生氢气)。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氢气中的水分,防止镁在加热时和水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吸收氢气中的水分,防止 Mg粉与水发生反应。
(3)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设氢化镁的质量为x,则
+ ↑
26     4
x     0.02g
,解得x=0.13g。
故答案为:0.13。
27.(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塘同学用a、b两球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已知。
(1)对比甲图和乙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
(2)小塘同学用c球又进行了实验,如图丁,对比乙图和丁图所示实验,可以判断出   球的质量大,理由是   。
(3)若以上装置的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能否达到探究目的,并说出理由   。
(4)在实验操作中,小塘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请你给小塘提一条除改变木板之外的改进建议:   。
【答案】(1)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c;c球的速度小、动能大
(3)不能;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
(4)增大木块的重力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解答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从更高的位置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据此分析。
(3)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由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可知,动能一定时,要减小速度,可通过增大物体的质量来实现。【解答】(1)对比甲、乙可知,小球的质量不变,滚下的高度不同,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动能越大,故结论为: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小塘同学用c球又进行了实验,对比乙图和丁图所示实验可知,丁图中小球滚下的高度低,速度小,丁图中木块移动的距离远,动能大,所以c的质量要大于a的质量。
(3)若以上装置的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理由: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
(4)在实验操作中,小塘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说明每次的小球的动能过大,推动木块运动距离过长,因此可以增大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即增大木块的重力。
(1)对比甲、乙可知,小球的质量不变,滚下的高度不同,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动能越大,故结论为: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小塘同学用c球又进行了实验,对比乙图和丁图所示实验可知,丁图中小球滚下的高度低,速度小,丁图中木块移动的距离远,动能大,所以c的质量要大于a的质量。
(3)若以上装置的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理由: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
(4)在实验操作中,小塘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说明每次的小球的动能过大,推动木块运动距离过长,因此可以增大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即增大木块的重力。
28.(2024九上·钱塘期中)图甲是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运动过程中涉及到的能量变化和运动轨迹可用图乙简化分析,图乙中木块以一定的速度滑过A、B点,到C点滑出下落至D点。A和B,C和D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h且AB=BC(AB、BC两个面粗糙程度相同)。若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假定木块滑下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请你分析木块从A运动到D的过程中动能的变化情况。(提示:从AB、BC和三段进行分析)
【答案】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
BC段:物体高度不变,则重力势能不变,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
CD段:不计空气阻力,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可知物体向下运动,重力势能减小,转化为动能和内能,据此分析。【解答】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
BC段:物体高度不变,则重力势能不变,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
CD段:不计空气阻力,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
29.(2024九上·钱塘期中)如图甲所示的地面清洁机器人,质量为3千克.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所受推力F与速度v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该机器人所提供的水平推力为300牛时,匀速直线运动了3米,水平推力做了多少功?
(2)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此过程中机器人受的摩擦力为多少?水平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答案】(1)水平推力做的功W=Fs=300N×3m=900J
(2)由图像可知,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m/s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推力F'=150N,机械人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则摩檫力为f=F'=150N,水平推力的功率P=F'v'=150N×0.5m/s=75W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功=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由图乙得出对应速度下的推力大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再通过计算功率。
(1)水平推力做的功
W=Fs=300N×3m=900J
(2)由图像可知,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m/s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推力
F'=150N
机械人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则摩檫力为
f=F'=150N
水平推力的功率
P=F'v'=150N×0.5m/s=75W
30.(2024九上·钱塘期中)初三某班利用稀硫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后废液集中在一个废液缸中。为了探究废液的成分,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上层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表为生成沉淀总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g 20 40 60 80 100 120
生成沉淀总质量/g 0.49 2.94 5.39 m n 9.8
(1)表中n=___________。
(2)所取的废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
(3)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9.8
(2)硫酸铜、硫酸(CuSO4、H2SO4)
(3)解:设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
a=10%
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每次添加的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相同,在硫酸铜未反应完之前,每次实验中增加的沉淀的质量相同,据此分析n的值。
(2)第二次沉淀的质量大于第一次实验所得的沉淀的质量,说明第一次实验中部分氢氧化钠被过量的稀硫酸消耗,可知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铜。
(3)第二次是实验中的氢氧化钠只和硫酸铜反应,且氢氧化钠反应完全,所以应使用第二组数据,通过方程式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答】(1)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由图可知,从加入20g到40g氢氧化钠溶液时,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2.94g 0.49g=2.45g,加入40g到60g氢氧化钠溶液时,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5.39g 2.94g=2.45g,即20g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2.45g,则按照这种规律,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2.45g×(100g 20g)÷20+0.49g=10.29g9.8g,所以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120g氢氧化钠溶液后得到的沉淀的质量相等,为9.8g,即n=9.8。
故答案为:9.8。
(2)由(1)可知,20g氢氧化钠尾气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2.45g,第一次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0.49g沉淀,小于2.45 g,说明所取的废液中溶质除硫酸铜外,还含有过量的硫酸。
故答案为:硫酸铜、硫酸。
31.(2024九上·钱塘期中)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小塘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设计了以下实验:称取9.3克干燥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B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有   。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
(3)通过计算可知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   (填“完全变质”“部分变质”“没有变质”)。
【答案】(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2)5.3g
(3)部分变质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A点图像转折,说明碳酸钠完全反应,B点氢氧化钙过量,由方程式可知,溶液中还有生成的氢氧化钠。
(2)由沉淀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
(3)求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小于样品的质量,可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解答】(1)久置的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某同学称取8g干燥的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B点时氢氧化钙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
(2)由图可知,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5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样品的质量为8g,而碳酸钠的质量为5.3g,则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钠,所以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部分变质。
(1)久置的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某同学称取8g干燥的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B点时氢氧化钙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
(2)由图可知,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5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样品的质量为8g,而碳酸钠的质量为5.3g,则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钠,所以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部分变质。
32.(2024九上·钱塘期中)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浸泡水中即可发热.同学们开展了“探秘发热包”的探究践活动。
【查阅资料】
资料一:发热包发热温度能保持在以上分钟。
资料二:发热包中发热粉的主要成分为粉、及,加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问题1:上述哪个反应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的主要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取不同样品,各加水,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分析讨论】
(1)通过曲线b可知,反应   (填序号)不能使温度达到以上。
(2)甲同学认为,通过曲线c可知,主要是反应Ⅲ使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乙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准确,曲线c对应实验中使用了固体,温度较高的原因也可能与   有关;对此,甲同学补充说明,通过曲线d可知,反应Ⅲ是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的主要原因,请说明他得出此结论的理由   。
问题2:能否只用粉和作发热粉?
【分析讨论】大家认为,可从经济、安全、发热效果等视角进行分析。
(3)经调查,元/千克,元/千克,元/千克。
根据的来源不同,计算可知:
若直接用8千克作发热粉原料,成本为9040元。
若用和原料制取8千克,理论上,所需的成本为2352元,则和的总成本为   元,成本更低。
问题3:发热粉能持续发热分钟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继续探究……
【答案】Ⅰ;NaOH固体溶解时时放出大量的热;NaOH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曲线d对应的实验中发生了反应Ⅱ和反应Ⅲ,反应Ⅱ中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的主要原因反应Ⅲ放热;7122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结合各图像能到达的最高温度进行判断。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会造成干扰。
(3)根据方程式计算所需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所需的成本并与直接用氢氧化钠为原来的成本进行比较。【解答】(1)通过曲线b可知,只用氧化钙作发热粉,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则反应Ⅰ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
(2)由于NaOH固体溶解时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甲同学结论不准确。NaOH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曲线d对应的实验中发生了反应Ⅱ和反应Ⅲ,反应Ⅱ中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的主要原因反应Ⅲ放热。
(3)设制取8千克NaOH需要Na2CO3质量为x,
x=10.6kg
则Na2CO3的成本为10.6kg×450元/kg=4770元,所以CaO和Na2CO3的总成本为2352元+4770元=7122元。
1 / 1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钱塘期中)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或原理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滴管滴加液体
B.图乙: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C.图丙:测量溶液
D.图丁: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2.(2024九上·钱塘期中)下列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化学式和类别,三者都正确的是(  )
A.烧碱、Na2CO3、盐 B.小苏打、NaHCO3、酸
C.生石灰、CaO、盐 D.消石灰、Ca(OH)2、碱
3.(2024九上·钱塘期中)活泼金属引起的火灾不能用灭火器进行扑灭,如和会产生以下反应:,该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金用水平拉力F将一物体在草地上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所做的功为W1。后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拉力F将该物体在水泥地上加速移动了同样的距离,所做的功为W2,则(  )
A.W1=W2 B.W1W2 D.无法比较
5.(2024九上·钱塘期中)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肥皂水的为7
B.人体汗液的大约为12
C.把2只鸡蛋举高1米,做的功大约是1焦
D.人步行时的功率大约为1000瓦
6.(2024九上·钱塘期中)能量及其转化或转移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能、汽油属于清洁能源
B.冲击钻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电能和机械能的转化
C.纯电动公交在充电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水力发电站通过水轮机、发电机等机械将上游水积蓄的势能转化为电能
7.(2024九上·钱塘期中)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鋈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古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铜矿(主要成分是)、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鋈属于金属单质
B.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中镍元素呈3价
D.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
8.(2024九上·钱塘期中)化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关系.下列各图中概念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4九上·钱塘期中)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常见的复合肥料有硝酸钠、磷酸铵等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一种农家肥,可以促进植物茎秆强壮
C.磷肥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D.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效果最佳,既施了氮肥又改良了酸性土壤
10.(2024九上·钱塘期中)硫酸和盐酸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两种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可观察到白雾,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将两瓶浓溶液敞放在空气中,溶液质量都减小
④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11.(2024九上·钱塘期中)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中,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B.乙实验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乙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没有可燃性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12.(2024九上·钱塘期中)如图所示小科用5N的水平拉力F拉动装置,使重为80N的物体A在5s内沿水平地面运动了1m,物体B重50N(物体B与A始终接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A与物体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N
B.拉力F做的功为5J
C.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1W
D.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3N,方向为水平向左
13.(2024九上·钱塘期中)废旧手机中含有贵金属金(Au),图是回收Au的简略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B.滤液a中的阳离子是和
C.在滤液b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D.由上述过程可知,Zn、Au、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Cu>Au
14.(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塘做了如下实验,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他做出下列判断,其中合理的是(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
C.该实验条件下,稀硫酸比硫酸铜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15.(2024九上·钱塘期中)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没有反应现象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没有变质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已变质
C 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再将铜丝放入溶液中 铁丝放入稀盐酸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铜丝放入稀盐酸的试管中无现象,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
D 向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 滤液中有白色沉淀出现 稀硫酸一定还有剩余
A.A B.B C.C D.D
16.(2024九上·钱塘期中)今后学习常见物质时会从“价”和“类”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如图表示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含铁物质类别的关系。
(1)X的物质类别是   ;
(2)请写出图中含铁化合物a的化学式   ;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含铁化合物属于上图中的   (填“c”或“d”)。
17.(2024九上·钱塘期中)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市举行。本届亚运,杭州又交出了一份完美的“零碳”答卷。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为“薪火”,所用燃料为甲醇。火炬燃料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迁,图甲为部分大型运动会火炬燃料的变迁示意图。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北京奥运会火炬燃料为丙烷,具有可燃性.请写出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本次亚运会采用先进技术将甲醇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转化为甲醇,实现了碳的“零排放”.图乙为该转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写出甲醇的化学式:   。
18.(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塘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了2滴自制紫薯汁,记录实验现象如表.请回答:
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草木灰溶液
现象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1)在石灰水中滴加紫薯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
(2)用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用   ,滴在试纸上,待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若用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则测得的值应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9.(2024九上·钱塘期中)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
(3)将四种盐的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
20.(2024九上·钱塘期中)在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金属镁至反应完全,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21.(2024九上·钱塘期中)图甲中过山车从A点出发,先后经过B、C、D、E点。图乙是过山车在B、C、D、E点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示意图,则过山车的动能在   点最大,B点重力势能的大小   E点动能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过山车的机械能是   (选填“变化”或“不变”)的。
22.(2024九上·钱塘期中)A、B、C、D、E是科学学习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如图中“—”表示相连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部分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挥发性酸,B、C为黑色固体,E俗称熟石灰。请根据所学知识推断:
(1)A物质是   ;
(2)A与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3.(2024九上·钱塘期中)实验课上,老师向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红色溶液中滴加稀,同学们观察到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和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了?
【查阅资料】Ⅰ.常温下,酚酞在的溶液中呈无色,在的溶液中呈红色。
Ⅱ.相同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大。
Ⅲ.碳酸氢根离子遇酸冒气泡。
【猜想假设】①NaOH过量,溶液;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③过量,溶液。
【理论论证】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于3支试管中,按下列方案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滴加几滴碳酸氢钠溶液 无气泡产生 假设③错误
方案2 加热蒸发 蒸发过程中,发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假设①正确,方案3的化学方程式   .
方案3 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分析】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还有少量,此时的范围   ;加热蒸发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常温,当溶液的时,变为红色。
【拓展应用】在探究酸碱性质的实验中,可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的变化情况。常温下,向盐酸中加水稀释,溶液变化与如图吻合的是   。(填序号)
24.(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乐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 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 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 b。写出验证 NaOH 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验证 NaOH 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25.(2024九上·钱塘期中)铁钉是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学习小组对不同条件下铁钉的锈蚀进行探究。取四枚铁钉,按图所示进行实验。一天后观察到的现象如表。
试管 现象
a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蒸馏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轻微锈蚀
d 食盐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较多锈蚀
(1)由试管a、b、c中的现象可知铁钉锈蚀的条件是   。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除了表面喷漆或镀一层金属之外,还可以   。
(3)在焊接铁制品前,常用稀盐酸清除其表面的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该小组用图甲装置再次进行探究铁的锈蚀的实验,起始附量筒内水面处于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   (填“40”或“10”)刻度处。
26.(2024九上·钱塘期中)氢化镁(化学式为)是一种常用的焰火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图1装置制备氢化镁。
【查阅资料】
(1)氢化镁可用氢气与纳米级镁粉加热制得.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并放出热量。
(2)常温下镁不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①如图1连接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给C装置加热。
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停止通入氢气。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保实验安全,步骤②中“给C装置加热”前应   。
(2)装置B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束同学们利用图2装置检测得到的氢化镁的纯度.取一定质量样品,如图放入Y形管一端,实验开始将Y形管倾斜,水和样品接触。请写出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充分反应后共得到氢气0.02克,则样品中氢化镁的质量是   克。
27.(2024九上·钱塘期中)小塘同学用a、b两球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已知。
(1)对比甲图和乙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
(2)小塘同学用c球又进行了实验,如图丁,对比乙图和丁图所示实验,可以判断出   球的质量大,理由是   。
(3)若以上装置的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能否达到探究目的,并说出理由   。
(4)在实验操作中,小塘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请你给小塘提一条除改变木板之外的改进建议:   。
28.(2024九上·钱塘期中)图甲是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运动过程中涉及到的能量变化和运动轨迹可用图乙简化分析,图乙中木块以一定的速度滑过A、B点,到C点滑出下落至D点。A和B,C和D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h且AB=BC(AB、BC两个面粗糙程度相同)。若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假定木块滑下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请你分析木块从A运动到D的过程中动能的变化情况。(提示:从AB、BC和三段进行分析)
29.(2024九上·钱塘期中)如图甲所示的地面清洁机器人,质量为3千克.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所受推力F与速度v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该机器人所提供的水平推力为300牛时,匀速直线运动了3米,水平推力做了多少功?
(2)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此过程中机器人受的摩擦力为多少?水平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30.(2024九上·钱塘期中)初三某班利用稀硫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后废液集中在一个废液缸中。为了探究废液的成分,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上层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表为生成沉淀总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g 20 40 60 80 100 120
生成沉淀总质量/g 0.49 2.94 5.39 m n 9.8
(1)表中n=___________。
(2)所取的废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
(3)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2024九上·钱塘期中)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小塘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设计了以下实验:称取9.3克干燥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B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有   。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
(3)通过计算可知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   (填“完全变质”“部分变质”“没有变质”)。
32.(2024九上·钱塘期中)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浸泡水中即可发热.同学们开展了“探秘发热包”的探究践活动。
【查阅资料】
资料一:发热包发热温度能保持在以上分钟。
资料二:发热包中发热粉的主要成分为粉、及,加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问题1:上述哪个反应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的主要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取不同样品,各加水,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分析讨论】
(1)通过曲线b可知,反应   (填序号)不能使温度达到以上。
(2)甲同学认为,通过曲线c可知,主要是反应Ⅲ使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乙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准确,曲线c对应实验中使用了固体,温度较高的原因也可能与   有关;对此,甲同学补充说明,通过曲线d可知,反应Ⅲ是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的主要原因,请说明他得出此结论的理由   。
问题2:能否只用粉和作发热粉?
【分析讨论】大家认为,可从经济、安全、发热效果等视角进行分析。
(3)经调查,元/千克,元/千克,元/千克。
根据的来源不同,计算可知:
若直接用8千克作发热粉原料,成本为9040元。
若用和原料制取8千克,理论上,所需的成本为2352元,则和的总成本为   元,成本更低。
问题3:发热粉能持续发热分钟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继续探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若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因水的密度更小,会浮在溶液上方,水和浓硫酸接触后剧烈放热,水可能会瞬间沸腾,导致液体飞溅,造成危险。【解答】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污染滴管,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应悬空垂直于试管口上方,故A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钠是易潮解且有腐蚀性的药品,称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时,放在小烧杯中称量,不可放在纸上称量,故B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C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密度大于水,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及时的散发到空气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和类别相关知识。
【解答】A、烧碱一般指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A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是NaHCO3,B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又称烧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生石灰属于碱性氧化物,C不符合题意;
D、消石灰、Ca(OH)2、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可知,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为置换反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详解】由题意可知,两力大小相等,通过的位移相等,故两力做功一定相等,故W1=W2。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估测;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解答】A、肥皂水的溶液呈碱性,大于7,故A不符合题意;
B、汗液的pH值属于弱酸性,汗液pH值在4.5-5.5之间,故B不符合题意;
C、举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将2只鸡蛋举高1米,做的功大约
W=Gh=1N×1m=1J
故C符合题意;
D、人步行时的功率大约为100W,不会达到1000W,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解答】A、电能属于清洁能源,汽油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故A错误;
B、冲击钻在工作时,消耗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也转化为内能,电动机发热,故B错误;
C、纯电动公交在充电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
D、水力发电是急速流动的水(具有重力势能)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碳和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为:。【解答】A、鋈为铜合金,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铜不能和盐酸反应,则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不能全部溶解,故B错误;
C、Ni2S3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镍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2x+(-2)×3=0,解得x=+3,故C错误;
D、木炭具有还原性,黑铜矿中的氧化铜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指的是含碳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碳酸。【解答】A、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含碳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是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外,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化合物和含碳化合物是包含关系,含碳化合物和有机物是包含关系,故A选项符合题意;
B、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和化合物,纯净物和化合物是包含关系,化合物和氧化物是包含关系,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酸是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和化合物,酸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常见的肥料种类有: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解答】A、硝酸钠中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磷酸铵中含有营养元素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错误;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中含有营养元素钾元素,可以促进植物茎秆强壮,故B正确;
C、氮肥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故C错误;
D、氯化铵与熟石灰会发生反应生成氨气,降低了肥效,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是可以和酸碱指示剂发生反应、和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和某些盐发生反应、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等。电离时生成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或者溶于水并能释放质子形成水合氢离子的物质也是酸。保存进入下一题
【解答】①硫酸和盐酸均显酸性,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微观上,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③将两瓶浓溶液敞放在空气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液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
加,溶液质量增加,错误;
④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正确。
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还原性,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氢气和一氧化碳不纯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加热前要先通一会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实验结束后为防止铜又被氧化成氧化铜,要继续通气体,直至冷却至室温,可以氢气或一氧化碳要“早出晚归”。【解答】A、甲实验中,待药品完全反应后,先撤去酒精灯,待冷却至室温后,停止通入氢气,防止反应生成的铜高温下重新被氧化,故A错误;
B、乙实验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反应发生,故B正确;
C、乙实验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该实验可用点燃的酒精灯处理尾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C错误;
D、甲实验中,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乙实验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或者不受力,进行受力分析时,要考虑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和特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解答】A、因由图可知,物体B水平方向受到测力计向右的拉力和A对B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A与物体B之间的摩擦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拉力F做的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拉力F做功的功率,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和B对A向右的摩擦力、地面对A向右的摩擦力处于平衡状态,但题中未提供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确定物体A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注意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解答】A、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Fe、Zn、Au、Cu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Fe、Zn分别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锌,滤液a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锌和硫酸,阳离子是Fe2+、Zn2+和H+,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硫酸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会产生蓝色沉淀,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上述过程Fe、Zn、Au、Cu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Fe、Zn分别与硫酸反应,说明Fe、Zn金属活动性大于Au、Cu,Au、Cu与氧气中加入铜反应,金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金,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Cu>Au,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铁不论是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还是与硫酸铜等盐发生置换反应,在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解答】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是红色固体,故A符合题意;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条件下,先出现红色固体,说明铁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后产生大量无色气泡,说明铁后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说明该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该实验只能证明,该实验条件下,铁粉先与硫酸铜反应,但是改变实验条件,铁粉是否还是先与硫酸铜发生反应,通过该实验无法得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少量的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分析;
B.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会干扰现象;
C.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解答】A.少量的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没有反应现象无法判断碳酸钠的存在,即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故A错误;
B.浓盐酸容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和二氧化碳一起进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时,石灰水不一定变浑浊,无法判断石灰水一定变质。故B错误;
C.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再将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说明铜比银活泼,故C正确;
D.向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与硝酸钡也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因此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滤液中有白色沉淀出现,不能说明硫酸一定有剩余,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1)单质
(2)Fe2O3
(3)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物质的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零,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
(2)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结合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零,确定a的化学式。
(3)铁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物质分类属于盐。【解答】(1)X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因此X物质类别是单质.
故答案为:单质。
(2)a是+3价的铁的氧化物,所以a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故答案为:Fe2O3。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中铁元素为+2价,硫酸亚铁属于盐,属于上图中的d。
故答案为:d。
(1)X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因此X物质类别是单质,故填:单质;
(2)a是+3价的铁的氧化物,所以a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故填:Fe2O3;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中铁元素为+2价,硫酸亚铁属于盐,属于上图中的d,故填:d。
17.【答案】(1)有机物
(2)
(3)CH4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有机物:含碳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碳酸。
(2)丙烷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燃烧需要氧气作为助燃剂,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3)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将碳元素写在左侧,氧元素写在最右侧。【解答】(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是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
(2)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CH3OH或CH4O。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是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
(2)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CH3OH或CH4O。
18.【答案】(1)绿色
(2)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3)偏小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呈碱性,由表中现象判断溶液的颜色。
(2)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时,不能将试纸润湿或将试纸放入到待测液中。
(3)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解答】(1)紫薯汁遇氢氧化钠溶液绿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石灰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
(2)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操作为: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草木灰溶液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所以草木灰溶液显碱性,若用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草木灰溶液被稀释,碱性减弱,则测得的值应比真实值偏小。
(1)紫薯汁遇氢氧化钠溶液绿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石灰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
(2)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操作为: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草木灰溶液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所以草木灰溶液显碱性,若用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草木灰溶液被稀释,碱性减弱,则测得的值应比真实值偏小。
19.【答案】(1)有白色沉淀生成
(2)
(3)溶液显蓝色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反应的方程式为,据此判断实验现象。
(2)由可知,与酸产生气泡的是碳酸根离子。
(3)常见有颜色的离子: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解答】(1)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3)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碳酸钠、氯化钠溶液显无色,碳酸钙不溶于水,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显蓝色。
(1)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3)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碳酸钠、氯化钠溶液显无色,碳酸钙不溶于水,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显蓝色。
20.【答案】Mg+H2SO4=MgSO4+H2↑;Mg2+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来分析;
(2)根据反应前溶液中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溶液中有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来分析。
【解答】(1)在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金属镁,煤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Mg+H2SO4=MgSO4+H2↑。
(2)反应前的溶液是稀硫酸,溶液中的离子是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镁,硫酸镁再水中解离出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图可知,“”是反应后出现的新离子,为镁离子,故填Mg2+。
21.【答案】C;等于;变化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只有机械能内部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解答】[1]过山车在B点重力势能最大,在下降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加上之前前进的动能,所以在C点动能最大。
[2]由图乙可知,B点的重力势能与E点的动能大小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大小相等。
[3]因为有摩擦以及空气阻力的原因,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过山车的机械能是变化的。
22.【答案】(1)盐酸
(2)复分解反应
(3)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浓盐水具有挥发性,可知A为盐酸。
(2)E为熟石灰,即氢氧化钙,BC均为黑色固体,且能发生反应,可知为碳和氧化铜,A与B能反应,可知B是氧化铜,A与B反应的方程式为。
(3)D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且五种物质种类不同,且D与C能反应,由碱的通性可知,D是二氧化碳。【解答】(1)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挥发性酸,则A为盐酸;E俗称熟石灰,则E为氢氧化钙;B、C为黑色固体,B、C能反应,则可能为碳和氧化铜,碳和氧化铜高温下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碳与盐酸不反应,碳与二氧化碳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B为氧化铜,C为碳,D为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盐酸。
(2)由(1)知,A为盐酸,B为氧化铜,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3)由(1)知,D为二氧化碳,E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由分析知,A为盐酸。
(2)由分析知,A为盐酸,B为氧化铜,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3)由分析知,D为二氧化碳,E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答案】;7【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理论论证]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据此书写方程式。
[结论分析]溶液巍峨无色且有氢氧化钠剩余,由Ⅰ可知,7[拓展应用]酸稀释后仍呈酸性,可知pH始终小于7,据此判断合理的图像。【解答】[理论论证]结论为假设①正确,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分析]溶液中氢氧化钠时,pH>7,但常温下,pH≤8.2时,酚酞溶液中呈无色,则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还有少量NaOH,此时pH的范围为:7[拓展应用]向盐酸中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但只会无线趋近于7,不会等于或大于7,故选②。
24.【答案】装置甲中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装置甲中锥形瓶内的溶液沿导管进入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并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蓝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CO3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显示的颜色作答。
(2)乙中二氧化碳被吸收,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甲中液体被压入乙中,发生反应,据此分析实验现象。
(3)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所以无论是氢氧化钠还是碳酸钠溶液都会出现蓝色沉淀。【解答】(1)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 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装置甲中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验证 NaOH溶液与CO2反应就是验证有碳酸钠,利用氯化钡、氢氧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而氢氧化钠与氯化钡、氢氧化钡均不反应,其实验操作及现象为: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装置甲中锥形瓶内的溶液沿导管进入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并生成白色沉淀。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验证 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因为蓝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CO3;或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与硫酸铜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5.【答案】(1)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2)涂油等(合理即可)
(3)Fe2O3+6HCl=2FeCl3+3H2O
(4)40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cd试管中的铁钉同时接触水和空气,两根铁钉都生锈,据此判断铁生锈的条件。
(2)根据(1)中所得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只要条件不满足,则可以防止铁生锈。
(3)铁锈的化学式为.
(4)量筒内空气的体积为50mL,氧气占20%,可知氧气的体积为10mL,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解答】(1)由试管a(与水隔绝,不能生锈)、b(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c(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能够生锈)中的现象可知铁钉锈蚀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除了表面喷漆或镀一层金属之外,还可以涂油、制成不锈钢等。
(3)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4)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40mL刻度处,原因是铁丝绒生锈能够消耗约10mL氧气。
(1)由试管a(与水隔绝,不能生锈)、b(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c(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能够生锈)中的现象可知铁钉锈蚀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除了表面喷漆或镀一层金属之外,还可以涂油、制成不锈钢等;
(3)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4)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40mL刻度处,原因是铁丝绒生锈能够消耗约10mL氧气。
26.【答案】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或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硫酸);吸收氢气中的水分,防止 Mg粉与水发生反应;;0.13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气体不纯时加热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加热气体前应先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
(2)干燥剂的作用是吸水。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中提示书写方程式并配平,由氢气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氢化镁的质量。【解答】(1)为确保实验安全,步骤②中“给C装置加热”前的具体操作是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或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硫酸产生氢气),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或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硫酸产生氢气)。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氢气中的水分,防止镁在加热时和水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吸收氢气中的水分,防止 Mg粉与水发生反应。
(3)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设氢化镁的质量为x,则
+ ↑
26     4
x     0.02g
,解得x=0.13g。
故答案为:0.13。
27.【答案】(1)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c;c球的速度小、动能大
(3)不能;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
(4)增大木块的重力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解答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从更高的位置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据此分析。
(3)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由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可知,动能一定时,要减小速度,可通过增大物体的质量来实现。【解答】(1)对比甲、乙可知,小球的质量不变,滚下的高度不同,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动能越大,故结论为: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小塘同学用c球又进行了实验,对比乙图和丁图所示实验可知,丁图中小球滚下的高度低,速度小,丁图中木块移动的距离远,动能大,所以c的质量要大于a的质量。
(3)若以上装置的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理由: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
(4)在实验操作中,小塘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说明每次的小球的动能过大,推动木块运动距离过长,因此可以增大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即增大木块的重力。
(1)对比甲、乙可知,小球的质量不变,滚下的高度不同,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动能越大,故结论为: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小塘同学用c球又进行了实验,对比乙图和丁图所示实验可知,丁图中小球滚下的高度低,速度小,丁图中木块移动的距离远,动能大,所以c的质量要大于a的质量。
(3)若以上装置的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理由: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
(4)在实验操作中,小塘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说明每次的小球的动能过大,推动木块运动距离过长,因此可以增大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即增大木块的重力。
28.【答案】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
BC段:物体高度不变,则重力势能不变,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
CD段:不计空气阻力,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可知物体向下运动,重力势能减小,转化为动能和内能,据此分析。【解答】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
BC段:物体高度不变,则重力势能不变,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
CD段:不计空气阻力,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
29.【答案】(1)水平推力做的功W=Fs=300N×3m=900J
(2)由图像可知,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m/s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推力F'=150N,机械人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则摩檫力为f=F'=150N,水平推力的功率P=F'v'=150N×0.5m/s=75W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功=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由图乙得出对应速度下的推力大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再通过计算功率。
(1)水平推力做的功
W=Fs=300N×3m=900J
(2)由图像可知,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m/s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推力
F'=150N
机械人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则摩檫力为
f=F'=150N
水平推力的功率
P=F'v'=150N×0.5m/s=75W
30.【答案】(1)9.8
(2)硫酸铜、硫酸(CuSO4、H2SO4)
(3)解:设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
a=10%
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每次添加的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相同,在硫酸铜未反应完之前,每次实验中增加的沉淀的质量相同,据此分析n的值。
(2)第二次沉淀的质量大于第一次实验所得的沉淀的质量,说明第一次实验中部分氢氧化钠被过量的稀硫酸消耗,可知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铜。
(3)第二次是实验中的氢氧化钠只和硫酸铜反应,且氢氧化钠反应完全,所以应使用第二组数据,通过方程式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答】(1)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由图可知,从加入20g到40g氢氧化钠溶液时,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2.94g 0.49g=2.45g,加入40g到60g氢氧化钠溶液时,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5.39g 2.94g=2.45g,即20g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2.45g,则按照这种规律,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2.45g×(100g 20g)÷20+0.49g=10.29g9.8g,所以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120g氢氧化钠溶液后得到的沉淀的质量相等,为9.8g,即n=9.8。
故答案为:9.8。
(2)由(1)可知,20g氢氧化钠尾气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2.45g,第一次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0.49g沉淀,小于2.45 g,说明所取的废液中溶质除硫酸铜外,还含有过量的硫酸。
故答案为:硫酸铜、硫酸。
31.【答案】(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2)5.3g
(3)部分变质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A点图像转折,说明碳酸钠完全反应,B点氢氧化钙过量,由方程式可知,溶液中还有生成的氢氧化钠。
(2)由沉淀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
(3)求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小于样品的质量,可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解答】(1)久置的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某同学称取8g干燥的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B点时氢氧化钙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
(2)由图可知,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5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样品的质量为8g,而碳酸钠的质量为5.3g,则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钠,所以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部分变质。
(1)久置的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某同学称取8g干燥的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B点时氢氧化钙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
(2)由图可知,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5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样品的质量为8g,而碳酸钠的质量为5.3g,则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钠,所以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部分变质。
32.【答案】Ⅰ;NaOH固体溶解时时放出大量的热;NaOH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曲线d对应的实验中发生了反应Ⅱ和反应Ⅲ,反应Ⅱ中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的主要原因反应Ⅲ放热;7122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结合各图像能到达的最高温度进行判断。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会造成干扰。
(3)根据方程式计算所需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所需的成本并与直接用氢氧化钠为原来的成本进行比较。【解答】(1)通过曲线b可知,只用氧化钙作发热粉,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则反应Ⅰ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
(2)由于NaOH固体溶解时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甲同学结论不准确。NaOH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曲线d对应的实验中发生了反应Ⅱ和反应Ⅲ,反应Ⅱ中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的主要原因反应Ⅲ放热。
(3)设制取8千克NaOH需要Na2CO3质量为x,
x=10.6kg
则Na2CO3的成本为10.6kg×450元/kg=4770元,所以CaO和Na2CO3的总成本为2352元+4770元=7122元。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