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成都出土的文物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东汉说唱俑
B. “郫”字青铜戈
C.龙纹铅饼币
D.黄金面具
2.(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
C 在混有少量HCl的稀溶液中加入固体 反应后固体有剩余 说明HCl已被除尽
D 将某溶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变蓝色 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A B.B C.C D.D
3.(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4九上·杭州期中)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尼龙、合金、涤纶等都是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B.棉、麻、毛发、蚕丝等是最常见的天然纤维
C.塑料、纤维、橡胶等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塑料用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可以利用焚烧法进行消除
5.(2024九上·杭州期中)常温下,下列离子能在pH=4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a+、Ba2+ B.Ca2+、OH 、K+
C.Ag+、Cu2+、 D.Na+、Cl 、
6.(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金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名初中生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5km/h
B.一名初中生做一次引体向上所做的功约500J
C.一名初中生1分钟跳绳180个,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约150W
D.一名初中生用一个普通塑料水桶提一桶10kg的水上2楼,整个过程做功的效率约为90%
7.(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酸过量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小于1∶1
C.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8.(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  )
  稀硫酸 氯化铜 石蕊试液
物质X 无明显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溶液变蓝色
A.HCl B.CuSO4 C.Na2CO3 D.KOH
9.(2024九上·杭州期中)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10.(2024九上·杭州期中)实心球是杭州市体育中考的项目之一、以下情景中人对实心球做功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4九上·杭州期中)粗盐中常含有MgCl2、CaCl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常用下面的流程进行提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试剂a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
C.向溶液I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但不应过量,否则会影响精盐的纯度
D.溶解过程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12.(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情境中,关于能量与能量的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被蹦床弹起,离开床面继续上升,运动员的动能增大
B.小球从C点向点B运动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向下荡秋千时,摆动腿部降低重心,即使没人推动也会更快
D.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速度减小,动能减小
13.(2024九上·杭州期中)长期低头会对颈部肌肉造成损伤,图中A点为头部重力作用点,B点为颈部肌肉受力点,下列能正确表示人低头时杠杆示意图是(  )
A. B.
C. D.
14.(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曲线能正确反映下列化学变化中y与x变化关系的是(  )
A.锌粒中滴入稀硫酸:y代表氢气的质量
B.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y代表沉淀的质量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y代表混合溶液的pH
D.Cu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y代表沉淀的质量
15.(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文将长为L质量不计的木棒置在肩上C点,木棒A端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他用手压住B端使木棒保持水平平衡,用手压B端不动,移动木棒,改变CB的长度记为X,则木棒对肩膀的压力F随x的关系图像为(  )
A. B.
C. D.
16.(2024九上·杭州期中)酸碱盐是我们学过的重要物质,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稀硫酸能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写出稀硫酸除铁锈的方程式   。
(2)古人用“湿法炼铜”可获取铜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现象是   
17.(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可乐;③熟石灰;④食盐水;⑤生铁;⑥干冰;⑦纯碱;⑧空气;⑨石灰石;⑩铁水,属单质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18.(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化肥:尿素(CO(NH2)2),硫酸钾K2SO4,磷酸钙Ca3(PO4)2,硝酸NH4NO3,其中属于氮肥的是   ;能够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生成的化肥是   。
19.(2024九上·杭州期中)(1)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凯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2)将一定质量的Zn片加入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渣一定有   。
(3)由此实验现象可知: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排序   
20.(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白色固体M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则:
(1)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   。
(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   。
2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现有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轻质弹簧。弹簧左端固定在墙壁上,右边连接一木块,当弹簧自然伸长时右端在O点。如图,将木块拉至A点后放手,第一次木块向左运动,最远能达到B点。A至O的过程中木块动能变化趋势   ,当木块静止时,能否停在O点左侧呢?   (“能”或“不能”)。
22.(2024九上·杭州期中)两架无人机助阵某中学科技主题运动会,吸引了众多目光。无人机甲以速度v匀速水平飞行,无人机乙以速度v匀速斜向上飞行。则飞行过程中,无人机甲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无人机乙处于   状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机械能   (“增大”、“减小”或“不变”)。
23.(2024九上·杭州期中)自宁波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学校里放置了带盖子的垃圾桶,它能有效阻隔垃圾散发的气味,如图为打开桶盖时的简化图。若动力作用在A点上,请在图中画出:
(1)桶盖重力G的力臂L;
(2)作用在A点的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
24.(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为小博探究铁生锈条件的装置图(图中铁丝绒的固定装置未画出)。
(1)据图可知,小博探究的是铁生锈是否需要   。
(2)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形管中两侧液面高低情况是   。
(3)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铁生锈快慢的影响。小博将该装置(每组装置内铁丝绒质量均相等且足量)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4小时后记录每组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具体数据如下表:
温度/摄氏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厘米 2 4 6 7 8 8 8
小博分析数据后,在10-50℃范围内,温度越高,铁生锈越快。但小雅观察实验装置并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小博的实验不能真实反映50摄氏度以后铁生锈的快慢,其理由是50摄氏度后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不变。请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
25.(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生活、生产中改良酸性土壤、中和酸性废水、治疗胃酸过多等均是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具体体现。在实验课上,同学们发现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不明显。如何证明它们发生中和反应了。
(1)【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硫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   的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2)【方案二】乙同学想利用水的生成来说明酸和碱反应。
【查阅资料】I.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II.无水醋酸与氢氧化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为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三个实验,请回答:
证明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放热或   。
(4)【方案三】丙同学考虑能否利用放热来证明两者反应。
他利用图2数字化实验设备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使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3和图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图3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B.图3中c→d所示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不断增加
C.图4中e—f变化趋势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c点与f点对应溶液成分相同
26.(2024九上·杭州期中)实验室现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氢铵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中所装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能被酸溶液吸收。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I、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Ⅱ、关闭弹簧夹,给碳酸氢铵样品加热
Ⅲ。当样品反应完全,…,再停止加热,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实验完毕,测得装置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   
(2)装置D的作用是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的代数式表示)。
27.(2024九上·杭州期中)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某小组选用质量不同材质相同的光滑金属小球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记录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小球放置的高度 小球的质量 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
1 h m s1
2 h 2m s2
3 2h m s3
(1)实验所用的水平面是否能光滑?   请说明原因   ;
(2)实验中为了使小球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不同,应采取的操作是   ;
(3)实验发现s2始终等于s3,请从功能转化角度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28.(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装置为科技创新大赛时发明的可以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天平”。其制作过程和原理如下:选择一根长1.2米的均匀杠杆,支点在其中点。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中位置平衡,在左侧离中点10厘米的位置用细线固定一个质量为120克,容积为80毫升的容器,右侧用细线悬挂一质量为40克的钩码(细线的质量忽略不计)),测量时往容器中加满待测液体,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钩码悬挂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
(1)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应标在右端离支点   厘米处;
(2)该“密度天平”的最大刻度值为   kg/m3;
(3)该“密度天平”的刻度是   (选填“均匀”或者“不均匀”)的。
(4)写出一种增大“密度天平”量程的方法   。
29.(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一烧杯中盛有71.8g硫酸铜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沉淀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是多少克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0.(2024九上·杭州期中)随机取一定量的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分次加入同一种硫酸。实验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用量及质量测定并记录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实验次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克) 35 35 35 35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6 7.4 6.2 5.2
(1)随机所取镁粉和铜粉混合物的质量为   克;
(2)第四次实验操作结束后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3)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1.(2024九上·杭州期中)杭州亚运提倡“绿色低碳”出行,如图所示是自动驾驶接驳车,该车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总重的0.1倍,空载时车重为3×104N。
(1)求接驳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
(2)求接驳车空载匀速行驶1000m接驳车牵引力做的功;
(3)当接驳车以72kW的额定功率、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求该车最多乘坐的人数(人均质量为60kg)。
32.(2024九上·杭州期中)国庆假期,小科和家人一起去野炊。饭后小金用矿泉水瓶自制了一个筷筒,他将洗好的一双筷子按图所示放入筷筒中,筷筒没倒,接着他将另一双筷子仍按图所示筷子位置放入,筷筒倾倒。已知筷筒直径6cm,高8cm,质量5g;筷子长22cm,一双筷子质量20g(筷子简化成圆柱体,质量分布均匀;筷筒受到重力的作用线经过圆底的圆心)。
(1)请判断筷筒朝哪个方向倾倒;
(2)请通过计算,解释筷筒倾倒的原因;
(3)帮小科想一个方法防止筷筒倾倒。
33.(2024九上·杭州期中)杭州亚运会主打“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处处彰显节能理念。
(1)亚运会主体育馆“大莲花”(图甲)的部分电能来自场馆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工作时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   能。
(2)火炬“薪火”(图乙)主体部分采用1070铝合金旋压成型工艺,主体部分属于   材料(选填“合金”或“有机合成”)。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主要包括,其中   气体属于有机物。
(3)主火炬塔(图丙)在亚运会上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为燃料,实现碳零排放。绿色甲醇是利用焦炉气中的副产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

①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溶液来“捕捉”,流程如图丁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②每生产100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   吨,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该物品的材料是陶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
B、青铜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C、铅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D、黄金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碳酸盐、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
B、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钡。
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D、显碱性溶液能使石蕊变蓝色。
【解答】A、碳酸盐、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该选项不正确。
B、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钡,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该选项不正确。
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有剩余,说明盐酸完全反应,该选项正确。
D、将某溶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活泼金属=盐+氢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酸+碱=盐+水;酸+(部分)盐=新盐+新酸。
【解答】①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映酸的通性: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②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映酸的通性: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③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映酸的通性:碱+酸=盐+水;
④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可以反应,但不是与H+反应,而是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反映酸的通性。
则能反映“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白色污染与防治;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定义和种类来分析;
B、根据天然纤维的种类进行分析;
C、根据纤维、橡胶的类别进行解答;
D、根据电木插座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错误;
B 、棉、麻、毛发、蚕丝等是最常见的天然纤维,正确;
C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纤维、天然橡胶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D、塑料用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不能利用焚烧法进行消除,因为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造成二次污染,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如果离子之间不能生成水、气体或沉淀,那么它们可以共存。
【解答】pH=4的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H+。
A.SO42-和Ba2+生成BaSO4白色沉淀,故A不合题意;
B.OH-和H+会生成水,故B不合题意;
C.三种离子不会生成水、气体和沉淀,可以共存,故C符合题意;
D.CO32-和H+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共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对常见速度的认识判断。
B.估测中学生的体重和引体向上的高度,根据W=Gh估算一次做功大小。
C.根据W=Gh估算跳绳做的功,根据P=计算跳绳的功率。
D.根据W=Gh计算出克服自身重力做的额外功,克服水桶重力做的有用功,二者相加得到总功,最后计算效率即可。
【解答】A.一名初中生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4km/h,故A错误;
B.中学生的体重约G=500N,引体向上高度约h=0.5m,一次克服重力做功约为W=Gh=500N×0.5m=250J,故B错误;
C.跳一次绳克服重力做的功:W=Gh=500N×10×10-2m=50J,
跳绳180次克服重力做的总功:W总=180W=180×50J=900J,
跳绳时的功率:P===150W,故C正确;
D. 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N,上到位于二楼的教室,其上升的高度约为3m,其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约为:W'=Gh'=500N×3m=1500J,
用一个普通塑料水桶提一桶10kg的水上2楼,
克服其重力做功约为:W''=Gh''=mgh''=10kg×10N/kg×3m=300J,
则机械效率η==×100%≈16.7%,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氯化铁不与盐酸反应分析;
B、根据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分析;
C、根据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D、根据氯化钠和盐酸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分析。
【解答】A、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只能证明氢氧化钠无剩余,不能证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为1:1,盐酸过量时,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小于1:1,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小于1∶1 ,可证明盐酸过量,符合题意;
C、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不能证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和盐酸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不能证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X的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盐酸与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故A错误;
B.CuSO4与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故B错误;
C.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
D.KOH与稀硫酸混合生成硫酸钾和水,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图象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
B、根据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可知一定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分析;
C、根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消耗的硫酸的质量。
【解答】A、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故说法正确;
B、三种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丙>乙>甲,故说法不正确;
C、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乙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甲、大于丙,可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乙>甲>丙,故说法正确,
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中氢元素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解答】①将球从地上拿起,有力作用在球上,球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定的距离,人对球做功;
②手托球保持静止,有力作用在球上,但球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人对球不做功;
③挥动球,有力作用在球上,球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人对球做功;
④球飞出去,靠的是惯性,有距离,但没有对球施加力,人对球不做功。
综上分析可知,人对实心球做功是①和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能将不溶性的泥沙以及反应生成的沉淀与溶液分离。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影响,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改变溶解度。
3、除杂时需遵循不引入新杂质、不减少原物质、操作简便易分离、试剂价格合理等原则。
【解答】A、加入试剂a的顺序不能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这是因为氯化钡溶液在碳酸钠溶液后面时,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故A错误。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即氢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故B正确。
C、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可以稍过量,保证将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除尽,这是因为盐酸易挥发,随着蒸发氯化氢会挥发出去,故C错误。
D、搅拌只能加快溶解的速度,不会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
【解答】A、运动员从最低点运动到离开蹦床过程中,当重力等于弹力时,速度最大,之后速度减小,所以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A错误;
B、小球从C点到B点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错误;
C、向下荡秋千时,摆动腿部降低重心,将更多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即使没人推动也会更快,故C正确;
D、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即重力势能减小,则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动能增大,速度增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杠杆的应用
【解析】【分析】(1)杠杆及其五要素:
杠杆是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个固定点叫支点。人低头时,颈椎处可看作支点。
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本题中颈部肌肉施加的力为动力,作用点在 B 点。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头部重力阻碍低头动作,是阻力,作用点在 A 点。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
(2)力的示意图绘制:力的示意图要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颈部肌肉拉力方向根据实际情况绘制 ,作用点分别在 A 点和 B 点。
【解答】由题意知,头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颈部肌肉拉力的方向应垂直于OB向下,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盐混合体系中,存在酸碱优先反应的特点,可知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解答】A、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一开始就产生氢气,与图像不符,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不会产生沉淀,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
D、Cu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盐酸消耗完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不断上升,最后反应结束,不再生成沉淀,形成一条水平直线;与图像相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出压力F与X的函数表达式。
【解答】由题图可知,以B为支点,阻力(物体的重力)作用在A点,方向竖直向下,使杠杆沿逆时针转动,此时肩膀对木棒的支持力F'为动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到
F'×CB=G×AB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木棒对肩膀的压力F与肩膀对木棒的支持力F'大小相等,且CB的长度记为X,则
因G与AB是定值,由此可知:木棒对肩膀的压力F与X成反比,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Fe2O3+3H2SO4=Fe2(SO4)3+3H2O;Fe+CuSO4=Cu+FeSO4;溶液变为浅绿色,有红色固体出现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硫酸除铁锈的反应原理为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2)古人用“湿法炼铜”可获取铜单质,该反应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反应现象是溶液变为浅绿色,有红色固体出现。
17.【答案】⑩;②④⑤⑧⑨;①⑥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①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②可乐中含有水、碳酸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③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氢氧化钙是由钙、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④食盐水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⑤生铁中含有铁、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⑥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干冰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干冰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⑦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碳酸钠是由钠、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⑧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⑨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
⑩铁水是液态的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铁水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其中⑩属于单质;②④⑤⑧⑨属于混合物;①⑥属于氧化物。
18.【答案】尿素(CO(NH2)2)、硝酸;NH4NO3;硫酸钾 K2SO4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
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
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尿素(CO(NH2)2),硝酸铵NH4NO3两种化肥中都只含有营养元素中氮元素,都属于氮肥;
钾肥能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硫酸钾K2SO4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钾元素,属于钾肥。
19.【答案】铜离子、锌离子(或Cu2+、Zn2+);Ag;Zn>Cu>Ag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1)根据化学方程式Zn+2AgNO3=Zn(NO3)2+2Ag、Zn+Cu( NO3)2=Zn(NO3)2+Cu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和硝酸锌,溶液质量减小,每65份质量的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减小,但是幅度较小,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Cu2+、Zn2+。
(2)将一定质量的Zn片加入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溶液中含有硝酸铜,所以滤渣一定有Ag。
(3)根据第1小题的分析可知,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由此实验现象可知: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排序为:Zn>Cu>Ag。
20.【答案】AgCl;、、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21.【答案】先增大后减小;能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动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形变程度越小,弹力越小;
水平是粗糙的,木块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物块从A到O过程中,弹簧由于伸长,物体M受到水平向左的弹力(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当弹力大于摩擦力 时,物体向左做加速运动。运动过程中弹力逐渐减小,当弹力等于摩擦力时,速度达到最大;此后由于弹力小于摩擦力,则物体继续向左做减速运动;即物块从A到O先加速后减速,物块的质量不变,所以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因水平面是粗糙的,木块从B到O的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当摩擦力等于弹力时,木块保持静止,所以能停在O 点左侧。
22.【答案】平衡;不变;平衡;增大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1)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动能与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无人机甲以速度v匀速水平飞行, 则它处于平衡状态。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它的动能不变;
(2) 无人机乙以速度v匀速斜向上飞行,它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处于平衡状态。它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质量不变,高度增大,则重力势能增大。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乙的机械能增大。
23.【答案】
【知识点】力臂的画法;杠杆中最小力问题
【解析】【分析】先确定支点位置,然后找出杠杆上距支点最远的点,支点到该点的距离即为动力臂;并过该点作垂直于杠杆的作用力,即作用在杠杆上的最小动力。
根据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画出重力G的力臂。
【解答】(1)过支点O向重力作用线作垂线段,即为重力G的力臂,用L表示。
(2)以OA为动力臂是最长的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此时动力最小;过A点作垂直于OA向上的作用力,即最小的动力F,如图所示:
24.【答案】水分和氧气;左高右低;50℃后,铁生锈速率快,试管中氧气被铁丝绒反应完全(氧气不足)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温度越高生锈速率越快。
【解答】(1)由图可知,小博选择干燥的钢丝棉和潮湿的钢丝棉对照,可探究的是铁生锈是否需要水分,放在蒸馏水中的钢丝棉可以和在空气中的钢丝棉对照,来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氧气。
(2)由于盐溶液会加快钢铁的生锈速率,会消耗较多的氧气,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U型管中左端液面高,右端液面低。
(3)50℃后,铁生锈速率快,试管中氧气被铁丝绒反应完全(氧气不足),所以导致50摄氏度后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不变。
25.【答案】红色恰好褪去;丙中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AC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完后溶液显中性,不再显碱性,红色褪去变为无色;
(2)无水时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变为红色;
(3)根据U形管内液面变化分析里面气压的大小变化即可;
(4)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1)步骤二:当看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的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2)根据题意可知,无水时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变为红色,而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 则证明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
(3)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管内气压增大,要么是有气体生成,要么是放出热量,则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或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4)A.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图3中b点pH大于7,显碱性,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溶质为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故A正确;
B.图3中c点时pH等于7,说明此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的过程中pH逐渐小于7,说明此时硫酸过量,硫酸钠的质量不会再增加,故B错误;
C.图4中e→f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故C正确;
D.c点时pH等于7,说明此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温度达到最高,对于图4中f点,故D正确,
故选ACD。
26.【答案】(1)浓硫酸
(2)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3)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用来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说明样品质量为:m1+m2,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m2;
设:碳酸氢铵质量为x。
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用来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说明样品质量为:m1+m2,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m2;
设:碳酸氢铵质量为x。
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27.【答案】不能;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通过距离大小比较动能;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静止释放;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相等,转化为木块的动能相等,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一样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水平面是光滑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回答;
(2)要使小球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不同,应让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
(3)不同小球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质量大的将木块撞击的更远,这表明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动能越大。
【解答】(1)若水平面是光滑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木块通过的距离,不能得出小球的动能大小。
(2)实验中为了使小球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不同,应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
(3)s2始终等于s3,说明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一样,从功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小球具有的重 力势能相等,转化为木块的动能相等,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一样。
28.【答案】30;1.5;均匀;增加杠杆的长度
【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求出容器中未倒入液体时钩码所在的位置,就是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结合重力公式计算钩码移至最右端时容器中加满液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即该“密度天平”达到了最大刻度值;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结合重力公式表示容器中液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表示液体的密度,分析函数关系式可知该“密度天平”的刻度是否均匀;
(4)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
【解答】(1)已知O为支点,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即容器中未倒入液体时,钩码所在的位置,设容器的质量为m1,钩码的质量为m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
G1L1=G2L2零
根据G=mg知道
m1L1=m2L2零

120g×10cm=40g×L2零,
解得
L2零=30cm
(2)根据题意知道,钩码移动至最右端,该“密度天平”达到最大刻度,设容器中加满液体的质量为m',由G=mg和F1L1=F2L2知道

解得
m'=120g
则液体的最大密度
所该“密度天平”的最大刻度值为
1.5g/cm3=1.5×103kg/m3
(3)由G=mg和F1L1=F2L2知道
容器中液体的质量
容器中液体的密度
分析函数关系知道,该函数为一次函数,所以该“密度天平”的刻度是均匀的。
(4)由(m1+m)gL1=m2gL2知道,当钩码的质量适当增大时,说明杠杆右侧的力增大,在力臂关系相同的情况下,左侧的力也会增大,即左侧所测液体的质量增大,因液体体积不变,或增加杠杆的长度,该“密度天平”的量程将增大。
29.【答案】(1)解:由图可知,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0g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最多,此时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80g×10%=8g
设生成沉淀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y
= x=9.8g
= y=14.2g
答: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9.8g。
(2)解: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71.8g+80g 9.8g=142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0%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图像转折点表示反应恰好完全,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方程式计算沉淀的质量,注意方程式中代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仍可通过方程式进行计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所以物质的总质量减去沉淀的质量。
30.【答案】9.8;H2SO4、MgSO4;设35g稀硫酸中硫酸质量为x,x=4.9g,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4%,答: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解答】(1)由第二次、第三次反应可知,35g稀硫酸能和1.2g镁恰好反应,因此第一次反应的镁质量也是1.2g,故随机所取镁粉和铜粉混合物的质量为:8.6g+1.2g=9.8g;
(2)第四次实验操作结束后,稀硫酸过量,因此溶液中溶质有过量的H2SO4和反应生成的MgSO4;
31.【答案】(1)接驳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
f=0.1G=0.1×3×104N=3×103N
(2)接驳车匀速行驶,处于平衡状态,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二力平衡条件可得此时接驳车的牵引力
F=f=3×103N
则匀速行驶1000m接驳车牵引力做的功
W=Fs=3×103N×1000m=3×106J
(3)接驳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v=72km/h=20m/s

可得,此时接驳车的牵引力
由二力平衡条件和题意可得此时的牵引力
F'=f'=0.1G总
所以此时接驳车的总重力
最多乘坐人的总重力
G人总=G总-G=3.6×104N-3×104N=6000N
人均质量为60kg,则最多乘坐的人数
答:(1)接驳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为3×103N;
(2)接驳车空载匀速行驶1000m接驳车牵引力做的功为3×106J;
(3)该车最多乘坐的人数为10人。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32.【答案】(1)由于筷子的重心偏高,在筷筒的右上方,所以筷筒倾倒时,向右或顺时针方向倾倒。
(2)当筷筒中装两双筷子时,两双筷子的总质量为40g,即0.04kg,筷筒向右倾倒时,筷筒的右下角为支点,如下图所示:
已知筷筒直径6cm,高8cm,由勾股定理可得,伸入筷筒中筷子长度AC为10cm;筷子的重心距离筷子下端长度AD为筷子总长度的一半,即11cm;由相似三角形可得
代入数据可得
解得
AE=6.6cm
所以筷子的重力的动力臂
BE=AE-AB=6.6cm-6cm=0.6cm
筷筒重力的阻力臂BF等于筷筒直径的一半,即3cm,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0.04kg×10N/kg×0.6cm >0.005kg×10N/kg×3cm

G×BE>G1×BF
所以筷筒向右倾倒。
(3)将另一双筷子放在对面,减小动力大小;瓶中装水,增大筷筒的重力;做筷筒时,剪的位置高些,减小筷子重力的力臂。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33.【答案】(1)电
(2)合金;CH4
(3)氢氧化钠、氧化钙;137.5t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1 / 1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成都出土的文物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东汉说唱俑
B. “郫”字青铜戈
C.龙纹铅饼币
D.黄金面具
【答案】A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该物品的材料是陶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
B、青铜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C、铅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D、黄金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
C 在混有少量HCl的稀溶液中加入固体 反应后固体有剩余 说明HCl已被除尽
D 将某溶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变蓝色 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碳酸盐、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
B、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钡。
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D、显碱性溶液能使石蕊变蓝色。
【解答】A、碳酸盐、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该选项不正确。
B、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钡,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该选项不正确。
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有剩余,说明盐酸完全反应,该选项正确。
D、将某溶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3.(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活泼金属=盐+氢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酸+碱=盐+水;酸+(部分)盐=新盐+新酸。
【解答】①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映酸的通性: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②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映酸的通性: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③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映酸的通性:碱+酸=盐+水;
④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可以反应,但不是与H+反应,而是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反映酸的通性。
则能反映“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4.(2024九上·杭州期中)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尼龙、合金、涤纶等都是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B.棉、麻、毛发、蚕丝等是最常见的天然纤维
C.塑料、纤维、橡胶等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塑料用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可以利用焚烧法进行消除
【答案】B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白色污染与防治;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定义和种类来分析;
B、根据天然纤维的种类进行分析;
C、根据纤维、橡胶的类别进行解答;
D、根据电木插座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错误;
B 、棉、麻、毛发、蚕丝等是最常见的天然纤维,正确;
C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纤维、天然橡胶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D、塑料用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不能利用焚烧法进行消除,因为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造成二次污染,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4九上·杭州期中)常温下,下列离子能在pH=4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a+、Ba2+ B.Ca2+、OH 、K+
C.Ag+、Cu2+、 D.Na+、Cl 、
【答案】C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如果离子之间不能生成水、气体或沉淀,那么它们可以共存。
【解答】pH=4的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H+。
A.SO42-和Ba2+生成BaSO4白色沉淀,故A不合题意;
B.OH-和H+会生成水,故B不合题意;
C.三种离子不会生成水、气体和沉淀,可以共存,故C符合题意;
D.CO32-和H+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共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6.(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金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名初中生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5km/h
B.一名初中生做一次引体向上所做的功约500J
C.一名初中生1分钟跳绳180个,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约150W
D.一名初中生用一个普通塑料水桶提一桶10kg的水上2楼,整个过程做功的效率约为90%
【答案】C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对常见速度的认识判断。
B.估测中学生的体重和引体向上的高度,根据W=Gh估算一次做功大小。
C.根据W=Gh估算跳绳做的功,根据P=计算跳绳的功率。
D.根据W=Gh计算出克服自身重力做的额外功,克服水桶重力做的有用功,二者相加得到总功,最后计算效率即可。
【解答】A.一名初中生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4km/h,故A错误;
B.中学生的体重约G=500N,引体向上高度约h=0.5m,一次克服重力做功约为W=Gh=500N×0.5m=250J,故B错误;
C.跳一次绳克服重力做的功:W=Gh=500N×10×10-2m=50J,
跳绳180次克服重力做的总功:W总=180W=180×50J=900J,
跳绳时的功率:P===150W,故C正确;
D. 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N,上到位于二楼的教室,其上升的高度约为3m,其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约为:W'=Gh'=500N×3m=1500J,
用一个普通塑料水桶提一桶10kg的水上2楼,
克服其重力做功约为:W''=Gh''=mgh''=10kg×10N/kg×3m=300J,
则机械效率η==×100%≈16.7%,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酸过量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小于1∶1
C.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氯化铁不与盐酸反应分析;
B、根据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分析;
C、根据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D、根据氯化钠和盐酸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分析。
【解答】A、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只能证明氢氧化钠无剩余,不能证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为1:1,盐酸过量时,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小于1:1,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小于1∶1 ,可证明盐酸过量,符合题意;
C、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不能证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和盐酸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不能证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  )
  稀硫酸 氯化铜 石蕊试液
物质X 无明显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溶液变蓝色
A.HCl B.CuSO4 C.Na2CO3 D.KOH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X的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盐酸与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故A错误;
B.CuSO4与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故B错误;
C.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
D.KOH与稀硫酸混合生成硫酸钾和水,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故D正确。
故选D。
9.(2024九上·杭州期中)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图象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
B、根据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可知一定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分析;
C、根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消耗的硫酸的质量。
【解答】A、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故说法正确;
B、三种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丙>乙>甲,故说法不正确;
C、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乙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甲、大于丙,可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乙>甲>丙,故说法正确,
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中氢元素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0.(2024九上·杭州期中)实心球是杭州市体育中考的项目之一、以下情景中人对实心球做功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解答】①将球从地上拿起,有力作用在球上,球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定的距离,人对球做功;
②手托球保持静止,有力作用在球上,但球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人对球不做功;
③挥动球,有力作用在球上,球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人对球做功;
④球飞出去,靠的是惯性,有距离,但没有对球施加力,人对球不做功。
综上分析可知,人对实心球做功是①和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4九上·杭州期中)粗盐中常含有MgCl2、CaCl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常用下面的流程进行提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试剂a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
C.向溶液I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但不应过量,否则会影响精盐的纯度
D.溶解过程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能将不溶性的泥沙以及反应生成的沉淀与溶液分离。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影响,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改变溶解度。
3、除杂时需遵循不引入新杂质、不减少原物质、操作简便易分离、试剂价格合理等原则。
【解答】A、加入试剂a的顺序不能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这是因为氯化钡溶液在碳酸钠溶液后面时,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故A错误。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即氢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故B正确。
C、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可以稍过量,保证将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除尽,这是因为盐酸易挥发,随着蒸发氯化氢会挥发出去,故C错误。
D、搅拌只能加快溶解的速度,不会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情境中,关于能量与能量的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被蹦床弹起,离开床面继续上升,运动员的动能增大
B.小球从C点向点B运动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向下荡秋千时,摆动腿部降低重心,即使没人推动也会更快
D.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速度减小,动能减小
【答案】C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
【解答】A、运动员从最低点运动到离开蹦床过程中,当重力等于弹力时,速度最大,之后速度减小,所以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A错误;
B、小球从C点到B点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错误;
C、向下荡秋千时,摆动腿部降低重心,将更多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即使没人推动也会更快,故C正确;
D、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即重力势能减小,则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动能增大,速度增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4九上·杭州期中)长期低头会对颈部肌肉造成损伤,图中A点为头部重力作用点,B点为颈部肌肉受力点,下列能正确表示人低头时杠杆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杠杆的应用
【解析】【分析】(1)杠杆及其五要素:
杠杆是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个固定点叫支点。人低头时,颈椎处可看作支点。
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本题中颈部肌肉施加的力为动力,作用点在 B 点。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头部重力阻碍低头动作,是阻力,作用点在 A 点。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
(2)力的示意图绘制:力的示意图要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颈部肌肉拉力方向根据实际情况绘制 ,作用点分别在 A 点和 B 点。
【解答】由题意知,头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颈部肌肉拉力的方向应垂直于OB向下,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B。
14.(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曲线能正确反映下列化学变化中y与x变化关系的是(  )
A.锌粒中滴入稀硫酸:y代表氢气的质量
B.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y代表沉淀的质量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y代表混合溶液的pH
D.Cu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y代表沉淀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盐混合体系中,存在酸碱优先反应的特点,可知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解答】A、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一开始就产生氢气,与图像不符,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不会产生沉淀,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
D、Cu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盐酸消耗完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不断上升,最后反应结束,不再生成沉淀,形成一条水平直线;与图像相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文将长为L质量不计的木棒置在肩上C点,木棒A端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他用手压住B端使木棒保持水平平衡,用手压B端不动,移动木棒,改变CB的长度记为X,则木棒对肩膀的压力F随x的关系图像为(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出压力F与X的函数表达式。
【解答】由题图可知,以B为支点,阻力(物体的重力)作用在A点,方向竖直向下,使杠杆沿逆时针转动,此时肩膀对木棒的支持力F'为动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到
F'×CB=G×AB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木棒对肩膀的压力F与肩膀对木棒的支持力F'大小相等,且CB的长度记为X,则
因G与AB是定值,由此可知:木棒对肩膀的压力F与X成反比,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2024九上·杭州期中)酸碱盐是我们学过的重要物质,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稀硫酸能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写出稀硫酸除铁锈的方程式   。
(2)古人用“湿法炼铜”可获取铜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现象是   
【答案】Fe2O3+3H2SO4=Fe2(SO4)3+3H2O;Fe+CuSO4=Cu+FeSO4;溶液变为浅绿色,有红色固体出现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硫酸除铁锈的反应原理为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2)古人用“湿法炼铜”可获取铜单质,该反应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反应现象是溶液变为浅绿色,有红色固体出现。
17.(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可乐;③熟石灰;④食盐水;⑤生铁;⑥干冰;⑦纯碱;⑧空气;⑨石灰石;⑩铁水,属单质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答案】⑩;②④⑤⑧⑨;①⑥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①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②可乐中含有水、碳酸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③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氢氧化钙是由钙、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④食盐水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⑤生铁中含有铁、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⑥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干冰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干冰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⑦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碳酸钠是由钠、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⑧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⑨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
⑩铁水是液态的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铁水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其中⑩属于单质;②④⑤⑧⑨属于混合物;①⑥属于氧化物。
18.(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化肥:尿素(CO(NH2)2),硫酸钾K2SO4,磷酸钙Ca3(PO4)2,硝酸NH4NO3,其中属于氮肥的是   ;能够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生成的化肥是   。
【答案】尿素(CO(NH2)2)、硝酸;NH4NO3;硫酸钾 K2SO4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
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
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尿素(CO(NH2)2),硝酸铵NH4NO3两种化肥中都只含有营养元素中氮元素,都属于氮肥;
钾肥能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硫酸钾K2SO4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钾元素,属于钾肥。
19.(2024九上·杭州期中)(1)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凯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2)将一定质量的Zn片加入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渣一定有   。
(3)由此实验现象可知: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排序   
【答案】铜离子、锌离子(或Cu2+、Zn2+);Ag;Zn>Cu>Ag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1)根据化学方程式Zn+2AgNO3=Zn(NO3)2+2Ag、Zn+Cu( NO3)2=Zn(NO3)2+Cu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和硝酸锌,溶液质量减小,每65份质量的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减小,但是幅度较小,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Cu2+、Zn2+。
(2)将一定质量的Zn片加入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溶液中含有硝酸铜,所以滤渣一定有Ag。
(3)根据第1小题的分析可知,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由此实验现象可知: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排序为:Zn>Cu>Ag。
20.(2024九上·杭州期中)某白色固体M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则:
(1)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   。
(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   。
【答案】AgCl;、、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2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现有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轻质弹簧。弹簧左端固定在墙壁上,右边连接一木块,当弹簧自然伸长时右端在O点。如图,将木块拉至A点后放手,第一次木块向左运动,最远能达到B点。A至O的过程中木块动能变化趋势   ,当木块静止时,能否停在O点左侧呢?   (“能”或“不能”)。
【答案】先增大后减小;能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动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形变程度越小,弹力越小;
水平是粗糙的,木块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物块从A到O过程中,弹簧由于伸长,物体M受到水平向左的弹力(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当弹力大于摩擦力 时,物体向左做加速运动。运动过程中弹力逐渐减小,当弹力等于摩擦力时,速度达到最大;此后由于弹力小于摩擦力,则物体继续向左做减速运动;即物块从A到O先加速后减速,物块的质量不变,所以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因水平面是粗糙的,木块从B到O的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当摩擦力等于弹力时,木块保持静止,所以能停在O 点左侧。
22.(2024九上·杭州期中)两架无人机助阵某中学科技主题运动会,吸引了众多目光。无人机甲以速度v匀速水平飞行,无人机乙以速度v匀速斜向上飞行。则飞行过程中,无人机甲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无人机乙处于   状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机械能   (“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平衡;不变;平衡;增大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1)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动能与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无人机甲以速度v匀速水平飞行, 则它处于平衡状态。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它的动能不变;
(2) 无人机乙以速度v匀速斜向上飞行,它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处于平衡状态。它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质量不变,高度增大,则重力势能增大。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乙的机械能增大。
23.(2024九上·杭州期中)自宁波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学校里放置了带盖子的垃圾桶,它能有效阻隔垃圾散发的气味,如图为打开桶盖时的简化图。若动力作用在A点上,请在图中画出:
(1)桶盖重力G的力臂L;
(2)作用在A点的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
【答案】
【知识点】力臂的画法;杠杆中最小力问题
【解析】【分析】先确定支点位置,然后找出杠杆上距支点最远的点,支点到该点的距离即为动力臂;并过该点作垂直于杠杆的作用力,即作用在杠杆上的最小动力。
根据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画出重力G的力臂。
【解答】(1)过支点O向重力作用线作垂线段,即为重力G的力臂,用L表示。
(2)以OA为动力臂是最长的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此时动力最小;过A点作垂直于OA向上的作用力,即最小的动力F,如图所示:
24.(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为小博探究铁生锈条件的装置图(图中铁丝绒的固定装置未画出)。
(1)据图可知,小博探究的是铁生锈是否需要   。
(2)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形管中两侧液面高低情况是   。
(3)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铁生锈快慢的影响。小博将该装置(每组装置内铁丝绒质量均相等且足量)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4小时后记录每组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具体数据如下表:
温度/摄氏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厘米 2 4 6 7 8 8 8
小博分析数据后,在10-50℃范围内,温度越高,铁生锈越快。但小雅观察实验装置并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小博的实验不能真实反映50摄氏度以后铁生锈的快慢,其理由是50摄氏度后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不变。请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
【答案】水分和氧气;左高右低;50℃后,铁生锈速率快,试管中氧气被铁丝绒反应完全(氧气不足)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温度越高生锈速率越快。
【解答】(1)由图可知,小博选择干燥的钢丝棉和潮湿的钢丝棉对照,可探究的是铁生锈是否需要水分,放在蒸馏水中的钢丝棉可以和在空气中的钢丝棉对照,来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氧气。
(2)由于盐溶液会加快钢铁的生锈速率,会消耗较多的氧气,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U型管中左端液面高,右端液面低。
(3)50℃后,铁生锈速率快,试管中氧气被铁丝绒反应完全(氧气不足),所以导致50摄氏度后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不变。
25.(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生活、生产中改良酸性土壤、中和酸性废水、治疗胃酸过多等均是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具体体现。在实验课上,同学们发现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不明显。如何证明它们发生中和反应了。
(1)【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硫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   的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2)【方案二】乙同学想利用水的生成来说明酸和碱反应。
【查阅资料】I.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II.无水醋酸与氢氧化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为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三个实验,请回答:
证明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放热或   。
(4)【方案三】丙同学考虑能否利用放热来证明两者反应。
他利用图2数字化实验设备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使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3和图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图3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B.图3中c→d所示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不断增加
C.图4中e—f变化趋势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c点与f点对应溶液成分相同
【答案】红色恰好褪去;丙中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AC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完后溶液显中性,不再显碱性,红色褪去变为无色;
(2)无水时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变为红色;
(3)根据U形管内液面变化分析里面气压的大小变化即可;
(4)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1)步骤二:当看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的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2)根据题意可知,无水时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变为红色,而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 则证明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
(3)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管内气压增大,要么是有气体生成,要么是放出热量,则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或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4)A.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图3中b点pH大于7,显碱性,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溶质为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故A正确;
B.图3中c点时pH等于7,说明此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的过程中pH逐渐小于7,说明此时硫酸过量,硫酸钠的质量不会再增加,故B错误;
C.图4中e→f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故C正确;
D.c点时pH等于7,说明此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温度达到最高,对于图4中f点,故D正确,
故选ACD。
26.(2024九上·杭州期中)实验室现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氢铵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中所装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能被酸溶液吸收。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I、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Ⅱ、关闭弹簧夹,给碳酸氢铵样品加热
Ⅲ。当样品反应完全,…,再停止加热,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实验完毕,测得装置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   
(2)装置D的作用是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浓硫酸
(2)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3)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用来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说明样品质量为:m1+m2,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m2;
设:碳酸氢铵质量为x。
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用来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说明样品质量为:m1+m2,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m2;
设:碳酸氢铵质量为x。
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27.(2024九上·杭州期中)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某小组选用质量不同材质相同的光滑金属小球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记录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小球放置的高度 小球的质量 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
1 h m s1
2 h 2m s2
3 2h m s3
(1)实验所用的水平面是否能光滑?   请说明原因   ;
(2)实验中为了使小球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不同,应采取的操作是   ;
(3)实验发现s2始终等于s3,请从功能转化角度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答案】不能;水平面光滑,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通过距离大小比较动能;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静止释放;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相等,转化为木块的动能相等,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一样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水平面是光滑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回答;
(2)要使小球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不同,应让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
(3)不同小球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质量大的将木块撞击的更远,这表明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动能越大。
【解答】(1)若水平面是光滑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木块通过的距离,不能得出小球的动能大小。
(2)实验中为了使小球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不同,应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
(3)s2始终等于s3,说明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一样,从功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小球具有的重 力势能相等,转化为木块的动能相等,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一样。
28.(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装置为科技创新大赛时发明的可以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天平”。其制作过程和原理如下:选择一根长1.2米的均匀杠杆,支点在其中点。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中位置平衡,在左侧离中点10厘米的位置用细线固定一个质量为120克,容积为80毫升的容器,右侧用细线悬挂一质量为40克的钩码(细线的质量忽略不计)),测量时往容器中加满待测液体,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钩码悬挂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
(1)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应标在右端离支点   厘米处;
(2)该“密度天平”的最大刻度值为   kg/m3;
(3)该“密度天平”的刻度是   (选填“均匀”或者“不均匀”)的。
(4)写出一种增大“密度天平”量程的方法   。
【答案】30;1.5;均匀;增加杠杆的长度
【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求出容器中未倒入液体时钩码所在的位置,就是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结合重力公式计算钩码移至最右端时容器中加满液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即该“密度天平”达到了最大刻度值;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结合重力公式表示容器中液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表示液体的密度,分析函数关系式可知该“密度天平”的刻度是否均匀;
(4)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
【解答】(1)已知O为支点,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即容器中未倒入液体时,钩码所在的位置,设容器的质量为m1,钩码的质量为m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
G1L1=G2L2零
根据G=mg知道
m1L1=m2L2零

120g×10cm=40g×L2零,
解得
L2零=30cm
(2)根据题意知道,钩码移动至最右端,该“密度天平”达到最大刻度,设容器中加满液体的质量为m',由G=mg和F1L1=F2L2知道

解得
m'=120g
则液体的最大密度
所该“密度天平”的最大刻度值为
1.5g/cm3=1.5×103kg/m3
(3)由G=mg和F1L1=F2L2知道
容器中液体的质量
容器中液体的密度
分析函数关系知道,该函数为一次函数,所以该“密度天平”的刻度是均匀的。
(4)由(m1+m)gL1=m2gL2知道,当钩码的质量适当增大时,说明杠杆右侧的力增大,在力臂关系相同的情况下,左侧的力也会增大,即左侧所测液体的质量增大,因液体体积不变,或增加杠杆的长度,该“密度天平”的量程将增大。
29.(2024九上·杭州期中)在一烧杯中盛有71.8g硫酸铜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沉淀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是多少克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答案】(1)解:由图可知,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0g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最多,此时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80g×10%=8g
设生成沉淀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y
= x=9.8g
= y=14.2g
答: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9.8g。
(2)解: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71.8g+80g 9.8g=142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0%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图像转折点表示反应恰好完全,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方程式计算沉淀的质量,注意方程式中代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仍可通过方程式进行计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所以物质的总质量减去沉淀的质量。
30.(2024九上·杭州期中)随机取一定量的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分次加入同一种硫酸。实验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用量及质量测定并记录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实验次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克) 35 35 35 35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6 7.4 6.2 5.2
(1)随机所取镁粉和铜粉混合物的质量为   克;
(2)第四次实验操作结束后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3)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9.8;H2SO4、MgSO4;设35g稀硫酸中硫酸质量为x,x=4.9g,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4%,答: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解答】(1)由第二次、第三次反应可知,35g稀硫酸能和1.2g镁恰好反应,因此第一次反应的镁质量也是1.2g,故随机所取镁粉和铜粉混合物的质量为:8.6g+1.2g=9.8g;
(2)第四次实验操作结束后,稀硫酸过量,因此溶液中溶质有过量的H2SO4和反应生成的MgSO4;
31.(2024九上·杭州期中)杭州亚运提倡“绿色低碳”出行,如图所示是自动驾驶接驳车,该车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总重的0.1倍,空载时车重为3×104N。
(1)求接驳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
(2)求接驳车空载匀速行驶1000m接驳车牵引力做的功;
(3)当接驳车以72kW的额定功率、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求该车最多乘坐的人数(人均质量为60kg)。
【答案】(1)接驳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
f=0.1G=0.1×3×104N=3×103N
(2)接驳车匀速行驶,处于平衡状态,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二力平衡条件可得此时接驳车的牵引力
F=f=3×103N
则匀速行驶1000m接驳车牵引力做的功
W=Fs=3×103N×1000m=3×106J
(3)接驳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v=72km/h=20m/s

可得,此时接驳车的牵引力
由二力平衡条件和题意可得此时的牵引力
F'=f'=0.1G总
所以此时接驳车的总重力
最多乘坐人的总重力
G人总=G总-G=3.6×104N-3×104N=6000N
人均质量为60kg,则最多乘坐的人数
答:(1)接驳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为3×103N;
(2)接驳车空载匀速行驶1000m接驳车牵引力做的功为3×106J;
(3)该车最多乘坐的人数为10人。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32.(2024九上·杭州期中)国庆假期,小科和家人一起去野炊。饭后小金用矿泉水瓶自制了一个筷筒,他将洗好的一双筷子按图所示放入筷筒中,筷筒没倒,接着他将另一双筷子仍按图所示筷子位置放入,筷筒倾倒。已知筷筒直径6cm,高8cm,质量5g;筷子长22cm,一双筷子质量20g(筷子简化成圆柱体,质量分布均匀;筷筒受到重力的作用线经过圆底的圆心)。
(1)请判断筷筒朝哪个方向倾倒;
(2)请通过计算,解释筷筒倾倒的原因;
(3)帮小科想一个方法防止筷筒倾倒。
【答案】(1)由于筷子的重心偏高,在筷筒的右上方,所以筷筒倾倒时,向右或顺时针方向倾倒。
(2)当筷筒中装两双筷子时,两双筷子的总质量为40g,即0.04kg,筷筒向右倾倒时,筷筒的右下角为支点,如下图所示:
已知筷筒直径6cm,高8cm,由勾股定理可得,伸入筷筒中筷子长度AC为10cm;筷子的重心距离筷子下端长度AD为筷子总长度的一半,即11cm;由相似三角形可得
代入数据可得
解得
AE=6.6cm
所以筷子的重力的动力臂
BE=AE-AB=6.6cm-6cm=0.6cm
筷筒重力的阻力臂BF等于筷筒直径的一半,即3cm,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0.04kg×10N/kg×0.6cm >0.005kg×10N/kg×3cm

G×BE>G1×BF
所以筷筒向右倾倒。
(3)将另一双筷子放在对面,减小动力大小;瓶中装水,增大筷筒的重力;做筷筒时,剪的位置高些,减小筷子重力的力臂。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33.(2024九上·杭州期中)杭州亚运会主打“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处处彰显节能理念。
(1)亚运会主体育馆“大莲花”(图甲)的部分电能来自场馆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工作时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   能。
(2)火炬“薪火”(图乙)主体部分采用1070铝合金旋压成型工艺,主体部分属于   材料(选填“合金”或“有机合成”)。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主要包括,其中   气体属于有机物。
(3)主火炬塔(图丙)在亚运会上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为燃料,实现碳零排放。绿色甲醇是利用焦炉气中的副产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

①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溶液来“捕捉”,流程如图丁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②每生产100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   吨,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答案】(1)电
(2)合金;CH4
(3)氢氧化钠、氧化钙;137.5t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