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阶段性测试1(范围:1.1~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阶段性测试1(范围:1.1~2.1)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阶段性测试1(范围:1.1~2.1)
1.(2024七上·浙江月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等方法。
【解答】实验法: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者验证科学结论。 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积极应用实验的方法。
故答案为:B。
2.(2024七上·浙江月考)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酒精溅出 B.液体喷出
C.污染试剂 D.液体溅出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不能向点燃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若需要添加酒精,应先将酒精灯熄灭。【解答】A、如果向正在燃烧的酒精灯添加酒精,那么可能引燃酒精,发生火灾,“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故A符合题意;
B、如果试管里的液体太多,在用酒精灯加热时,很可能会从试管口喷出,“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用自来水冲洗过的滴管会带有杂质,如果放入试剂瓶中吸取药品,就会造成污染,“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C不符合题意;
D、量筒量液体直接倒入烧杯中,液体会溅出,“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2024七上·浙江月考)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 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 D.用刻度尺测量科学书的宽度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观察与测量的不同。
【解答】ABD、都是使用仪器测出相对应的数据,属于测量;故ABD不符合;
C、利用放大镜扩大观察范围,从而更清楚的观察被观察的对象,没有得出数据,属于观察;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4七上·浙江月考)下列数据最不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0cm B.一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50cm3
C.一盒牛奶的体积为250mL D.教室的房间高约30米
【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在进行估测时,若某些物理量不是很熟悉,可转化为更熟悉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的身高,一名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0cm=1.6m,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密度接近水的密度,约为,体积大约是
故B不符合题意;
C、一盒普通牛奶的体积约为250mL,约250g,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的房间高约3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4七上·浙江月考)小敏使用甲、乙、丙三把刻度尺来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分别测得三个数据为7.48dm、74.80cm、748.0mm,则分度值相同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都不相同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详解】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解答】甲:对于“7.48dm”,“4”对应的单位是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乙:对于“74.80cm”,“8”对应的单位是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丙:对于“748.0mm”,“8”对应的单位是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分度值相同的是乙和丙,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4七上·浙江月考)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要与被测物体紧贴,物体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整数刻度线对齐,读数要视线要与刻度线相垂直。
【解答】A、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图中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方法正确,故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图中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4七上·浙江月考)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测量液体温度
D. 刻度尺读数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俯视读数会把数读大,即测得的液体的体积将偏大。
【解答】A、倾倒液体时,试管略微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B错误;
C、测量液体温度时,液泡不能接触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C错误;
D、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七上·浙江月考)科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A 被酒精灯火焰烫伤 用大量冷水冲洗
B 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用嘴巴向火焰吹气来灭火
C 被化学试剂灼伤 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D 实验时将水银温度计不小心打碎 立即报告老师,由老师及时处理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酒精灯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湿抹布可以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
【详解】A 、被酒精灯火焰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可降低烫伤处的温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能用嘴巴向火焰吹气来灭火,因为吹气可能会加大火势。应该用湿抹布盖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可减轻试剂对皮肤的伤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选项,实验时将水银温度计不小心打碎,水银有毒,应立即报告老师,由老师及时处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2024七上·浙江月考)某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绘出的结构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B.②还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C.制作该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D.该细胞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多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细胞膜、②是液泡。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在制作装片时,先在装片上滴一滴清水,作用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详解】A、①是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故A正确;
B、②是液泡,里面溶解着一些酸、甜、苦、辣的物质及色素,没有遗传物质,故B错误;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而不是生理盐水,故C错误;
D、洋葱表皮细胞不见光,没有叶绿体,所以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多具有细胞壁、液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4七上·浙江月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长和繁殖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做出反应 D.呼吸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据此分辨某物体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选项中所有的特征均为生物具有的特征,在选择时要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鉴别。
【详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描述了顽强的野草具有生命周期,说明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故答案为:A。
11.(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其中有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可以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
A.有细胞结构 B.能运动 C.呈绿色 D.体积微小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运动不是生物的特有特征,例如玩具赛车也能运动,但玩具赛车不属于生物。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详解】有细胞结构,可以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其他选项均不属于生物的特征,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故答案为:A。
12.(2024七上·浙江月考)近年来,为鼓励绿色出行,支付宝小程序根据每天步行计数奖励虚拟能量,请你估计成年人6000步大约有(  )
A.1千米 B.4千米 C.10千米 D.15千米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估测成年人一步的距离,然后乘以步数得到步行的距离。
【解答】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步行时,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7m,则6000步的距离大约为:0.7m/步×6000步=4200m≈4k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时,在目镜中已经看到细胞结构,但不够清楚,此时要调节的部位是(  )
A.粗准焦螺旋 B.细准焦螺旋 C.反光镜 D.转换器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地的步骤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反光镜的作用是调节视野亮度,转换器用于固定物镜,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整放大倍数。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首先对光,然后,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找到物像,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把物像调清楚。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在目镜中已经看到细胞结构,但不够清楚,此时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上·浙江月考)显微镜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观察工具,下列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为固定装片;②④为调焦,先将物镜向下调,眼睛注视物镜和玻片之间的距离,防止压坏玻片,再向上调整物镜,眼睛注视目镜,寻找清晰的像;③是对光,直至视野中出现一个明显的光圈。【解答】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四步。
一、取镜与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即图中的③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2)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即图中的①。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即图中的②。
(3)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即图中的④。
四、整理
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所以答案选择: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C。
15.(2024七上·浙江月考)小明和小红在家自制量筒。如图所示,他们分别选择了玻璃杯和塑料瓶作为材料,经过测量发现,玻璃杯最多可以装200mL水,塑料瓶最多可以装450mL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杯量程大,刻度不均匀 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匀
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均匀 D.塑料瓶量程小,刻度不均匀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玻璃杯上下同宽,与量筒类似,刻度均匀;塑料瓶上下不一样宽,类似于量杯,刻度不均匀。【解答】玻璃杯容积小,所以量程小,塑料瓶量程大,玻璃杯是柱体,刻度均匀,塑料瓶刻度不均匀。
A、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匀,故A错误;
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匀,故B正确;
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匀,故C错误;
D、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4七上·浙江月考)取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红、蓝、银灰、黑四色塑料薄膜,在每天的 9:00~16:00 分别罩在相同数量、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上方,一段时间后,测量这些番茄幼苗的高度和叶子大小.这项活动要探究的问题是(  )
A.番茄幼苗在每天不同时间的生长情况
B.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C.塑料薄膜的颜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D.番茄的生长速度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根据题意,本题是探究红、蓝、银灰、黑四色相同材质和规格的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故选:C。
17.(2024七上·浙江月考)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则石蜡的体积是(  )
A.3毫升 B.4毫升 C.5毫升 D.6毫升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石蜡的体积等于石蜡、铁块和水的总体积减去铁块和水的体积,即图4物体的总体积减去图2物体的体积。
【解答】悬重法测石蜡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1,再用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2,则石蜡的体积
V= V2 V1=59mL 54mL=5mL
故答案为:C。
18.(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多,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有螺纹的是目镜,即甲和乙是目镜,且乙的放大倍数更大,有螺纹的是物镜,即丙和丁是物镜,且丙的放大倍数更大。
【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又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长目镜甲和短物镜丁。
故答案为:A。
19.(2024七上·浙江月考)小宇同学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的细胞有重叠现象,不宜观察。此时,他可采取的方法是
A.换用高倍目镜或物镜重新观察
B.移动装片,寻找合适的观察视野
C.选用较小的光圈和平面镜
D.换用凹面镜并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细胞重叠不是显微镜操作导致的,而是制作玻片时没有将细胞涂抹均匀,所以更换物镜、调整平面镜和细准焦螺旋均不能解决问题。
【解答】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涂过程中要求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以便于观察,若发现视野中的细胞有重叠现象,应该移动装片,寻找合适的观察视野。
故答案为:B。
20.(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0~100℃ B.-30~100℃ C.-60~140℃ D.-20~105℃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可知温度变化100℃,移动50格,即每移动一格,表示温度改变2℃,据此分析。【解答】由题意知,0~100℃间小格数
n=80格-30格=50格
此温度计每一小格的温度
而0℃以下有30小格,所以最低温度
t最低=-2℃×30=-60℃
而100℃以上的小格数
n1=100格-80格=20格
所以最高温度
t最高=100℃+2℃×20=140℃
所以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60~140℃,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角的硬币厚约2   ;一瓶娃哈哈纯净水596   。
【答案】mm;mL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水的密度为1克每立方厘米,根据一瓶水的质量可计算一瓶水的体积,注意单位换算,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解答】10枚1角的硬币总厚度约为2cm,故每一枚厚约2mm。
一瓶娃哈哈纯净水质量约为600g,其体积约为
故一瓶娃哈哈纯净水596mL。
22.(2024七上·浙江月考)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中,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答案】热胀冷缩;-15;38.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得的。温度计刻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解答】液体温度计是根据玻璃泡内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甲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刻线往下越来越大,则示数为-15℃。
乙图中是体温计,分度值为0.1℃,读数为38.5℃。
23.(2024七上·浙江月考)有一位同学在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的时候进行4次测量,测量结果分别是18.54cm,18.55cm,18.84cm,18.53cm,其中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测量的结果应记为   。
【答案】18.84cm;18.54cm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每次测量存在误差,但数据差异较小,若差异过大,说明该数据为错误数据,在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时应舍弃。【解答】用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数据中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可以不同,剩下的为准确值,需要相同,因此18.84cm是错误数据。
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得物体的长度为
24.(2024七上·浙江月考)老师讲解了不同药品要摆放在不同的柜子里,因为药品分为有毒、有腐蚀性﹑易燃等,根据所给的标签贴到相应柜子门上。如图所示,药品有毒的是   ;药品有腐蚀性的是   。
【答案】甲;丙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要熟悉实验室常见的标识,药品要根据性质分类放置到贴有对应标识的柜子中。
【解答】甲警告标志是当心中毒,乙警告标志是当心火灾,丙警告标志是当心腐蚀。药品有毒的是甲;药品有腐蚀性的是丙。
25.(2024七上·浙江月考)为了较准确地测出一金属丝的直径,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由图可知,金属丝的直径应该是   mm。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将偏   (填“大”、“小”或“不影响”)。
【答案】1.25;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金属丝的直径过小,不易直接测量,可通过累积法进行测量,。【解答】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金属丝的长度为
图示中金属圈的匝数为36匝,则金属丝的直径应该是
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知,测量的结果将偏大。
26.(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小明量取90毫升水,实验室中有图甲所示三种规格的量筒,小明应选择量程为   (选填“50mL”、“100mL”或“200mL”)的量筒,将水倒入量筒,液面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体积是   ,最后小明还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答案】100mL;88mL;胶头滴管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待液面距离刻度线2-3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直至凹液面与对应刻度线相切。【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该选择比所测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因为小科要量取90mL水,所以应该选择100mL的量筒。
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相平,故此时水的体积是88mL;然后再用胶头滴管慢慢加水至90毫升。
27.(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内填序号,横线填文字):
(1)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   图。
(2)在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中,经碘液染色后,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   ,该结构也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切番茄流出的红汁水主要来自结构[   ]   中,该结构也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答案】(1)甲
(2)④;细胞核
(3)⑤;液泡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壁能支持细胞,所以植物细胞外形更坚挺。
(2)染色最深的是染色体,在细胞核中。
(3)水果、蔬菜的香味、酸甜味都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解答】(1)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2)④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因此在使用碘液染色时,着色较深的部位是④细胞核。
(3)⑤液泡中含有细胞液,能够溶解多种物质,番茄流出的汁液是细胞液,位于⑤液泡中。
(1)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2)④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因此在使用碘液染色时,着色较深的部位是④细胞核。
(3)⑤液泡中含有细胞液,能够溶解多种物质,番茄流出的汁液是细胞液,位于⑤液泡中。
28.(2024七上·浙江月考)根据显微镜操作要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之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请问此时应该如何操作(  )。
A.改用平面反光镜、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小光圈
C.改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小光圈
(2)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所列四种操作中,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
【答案】(1)C
(2)⑤④③②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口腔上皮细胞颜色较浅,所以视野较暗时更易观察,接着观察植物细胞,应增加视野亮度,所以换用大光圈和具有聚光作用的凹面镜。
(2)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应先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物镜转换器,注意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否则将观察不到像。【解答】(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由于需要观察的黑藻叶片细胞颜色较深,需要光线进入的多,才能看清它的结构,所以需要选用的是凹面镜和大光圈。
(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所以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⑤移动玻片、④转动转换器、③调节光圈、②转动细准焦螺旋,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④③②。
(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由于需要观察的黑藻叶片细胞颜色较深,需要光线进入的多,才能看清它的结构,所以需要选用的是凹面镜和大光圈。
(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所以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⑤移动玻片、④转动转换器、③调节光圈、②转动细准焦螺旋,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④③②。
29.(2024七上·浙江月考)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可能含有某致癌物质。小明看了媒体报道后发生了如下行为:
①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②小明认为致癌物可能是黄樟素;
③小明脑海中想:“九层塔中的是什么物质呢?”
④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请将小明的行为按科学探究过程顺序排列起来:   (填序号)。
(2)②属于小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步骤。
(3)探究后,小明的想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
【答案】(1)③②①④
(2)建立假设
(3)错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所以应先提出问题,再建立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方案获得证据,最后根据所得证据得出结论。
(2)②是小明的猜想,所以属于的是建立假设环节。
(3)根据实验现象--两组小鼠都没患病可知,假设错误。【解答】(1)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故科学探究的过程按顺序排列起来为:③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①实施计划,④得出结论。
(2)建立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②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建立假设。
(3)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1)由分析可知:科学探究的过程按顺序排列起来为:③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①实施计划,④得出结论。
(2)建立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②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建立假设。
(3)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30.(2024七上·浙江月考)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下表: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1)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   ;
(2)用此温度计   (填“能”或“不能”)测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利用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1)玻璃泡
(2)不能
(3)测量范围小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是气体或液体的热胀冷缩,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2)分析表中数据,每升高2℃,液柱下降5cm,27℃时,液柱高度只有4.2cm,小于5cm,所以不能测量29℃及以上的温度。
(3)由(2)可知,该温度计只能测量29℃以下温度,测量范围较小。【解答】(1)图中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因此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2)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体会下降5cm之多,故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是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据上面的第(2)题不难看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很小,且测量结果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1)图中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因此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2)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体会下降5cm之多,故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是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据上面的第(2)题不难看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很小,且测量结果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31.(2024七上·浙江月考)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小顾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大胆的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计算身高与脚长的比值,将结果记录下表:
称谓 表姐 自己 爸爸 妈妈 外公 外婆
身高/cm 162 158 172 162 167 165
脚长/cm 22 21.5 25 23 24.5 24
身高与脚长之比 7.36 7.35 6.88 7.04 6.81 6.88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小顾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
(2)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2.5厘米,小顾认为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
(3)小明认为该实验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小顾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少且集中在同一家庭,其结果不具代表性。你同意小明的观点吗?   (填“同意”或“不同意”)。
【答案】(1)刻度尺
(2)157.5cm
(3)同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身高约为脚长的7倍,据此可估测该同学的身高。
(3)该同学的探究具有偶然性,应测量不同家庭的对象,获得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解答】(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则小顾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分析实验数据,几次实验中身高与脚长之比的平均值为
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2.5厘米,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3)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还用不同的主体进行多次实验,因此同意小明的观点。
(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则小顾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分析实验数据,几次实验中身高与脚长之比的平均值为
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2.5厘米,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3)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还用不同的主体进行多次实验,因此同意小明的观点。
32.(2024七上·浙江月考)听长辈说制作生伴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查阅资料】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步骤一: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100mL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mL碘酒溶液。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mL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mL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
步骤三: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现象记录】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十青椒和黄瓜混合汁 蓝色不消褪
B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蓝色褪去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  )。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2)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   。
(3)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
(5)如图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   。
(6)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
(7)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答案】(1)A;B
(2)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蓝色不消褪
(4)V2-V1
(5)20mL
(6)B;C
(7)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则应控制果汁种类外的条件相同。
(2)搅拌可以让混合液中的物质混合均匀,反应更快。
(3)由“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进行分析。
(4)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
(5)由(4)可知,石块的体积等于右图中的刻度减去左图中的刻度。
(6)测量结果偏小,可能是水的体积测量值偏大,或总体积测量值偏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7)石块的体积等于从量筒中倒入到烧杯中的水的体积,由于石块会带出部分水,可知从量筒中倒入的水的等于石块的体积加表面水的体积,可知结果偏大。【解答】(1)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维生素含量受到影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滴入液体体积的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对实验没有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2)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蓝色不消褪。
(4)将石块物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则石块的体积= V2-V1。
(5)图中50mL到100mL之间有5个格,所以分度值是10mL;小石块的体积是110mL-130mL= 20mL。
(6)A、量筒的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深度无关,故A错误;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示数偏小,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B正确;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放入石块后的示数就变小了,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C正确;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7)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1)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维生素含量受到影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符合题意;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滴入液体体积的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符合题意;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对实验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蓝色不消褪;
(4)将石块物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则石块的体积= V2-V1;
(5)图中50mL到100mL之间有5个格,所以分度值是10mL;小石块的体积是110mL-130mL= 20mL;
(6)A、量筒的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深度无关,错误;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示数偏小,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正确;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放入石块后的示数就变小了,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正确;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大,错误。
故选BC;
(7)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33.(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是小刚同学进行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并先后在视野中看到了如图不同的物像效果,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在步骤c处滴加的溶液是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图二中,要使图二中的图像的效果由丁变成乙,需要转动   (填数字)换成高倍镜。
(3)图四是小刚画出的口腔上皮细胞,其中结构①的作用是   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   中。
【答案】(1)生理盐水;c→a→d→b
(2)5
(3)保护;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滴的是生理盐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滴的是清水,由图二可知,之多的是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
(2)1目镜;2粗准焦螺旋;3细准焦螺旋;4物镜;5转换器。丁变成乙,放大倍数变大,需要转动的是物镜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3)图四中: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质、③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遗传控制,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解答】(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c滴→a刮→a涂→d盖→b染,故图一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d→b。c步骤是往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形态细胞防止失水变形。
(2)物镜安放在转换器上,转动5转换器,可以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镜头。
(3)图四中,①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③]细胞核中。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c滴→a刮→a涂→d盖→b染,故图一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d→b。c步骤是往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形态细胞防止失水变形。
(2)物镜安放在转换器上,转动5转换器,可以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镜头。
(3)图四中,①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③]细胞核中。
34.(2024七上·浙江月考)流程图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顺序。请你根据细胞的发现过程,构建一个流程图,用于展示胡克、施莱登、施旺、魏尔肖等人在认识细胞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答案】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细胞的发现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不是单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几代人共同智慧的结晶。要熟悉不同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和提出的理论,并据此作出排序。
【详解】1665年,一位名叫胡克的英国科学家, 用自己精心改良的显微镜观察瓶塞的软木,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这些小室称之为“细胞”,这就是人类了解植物基本构造的开端;19世纪30年代, 德国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在前人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 提出了“细胞学说”;魏尔啸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丰富和完善了细胞学说,对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故细胞发现过程的流程图是: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35.(2024七上·浙江月考)某同学为了测定科学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L(不含书皮)。
②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③翻看科学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④用表示科学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将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改正为   ;
为了减小误差,步骤①应该如何改进?   。
【答案】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对本书的厚度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采用累积法测量纸的厚度时,纸的厚度等于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的方式可以减小误差。【解答】由题意可以看出在步骤④中把纸的张数和页数混淆了,应当是除以张数,不是除以页数n,所以此步骤应改为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应将步骤①中的书的厚度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6.(2024七上·浙江月考).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制作植物细胞的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制作、评价三个环节。
(1)【观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其原因是:   。
(2)【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量规:根据量规中的“结构完整性”评价指标,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为“待改进”,请指出该模型的2处缺陷:   、   。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无缺失 结构较完整有1处缺失 或缺陷 结构不完整有2处及 以上缺失或缺陷
材料与匹配 模型材料能体现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能体现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的选择未能体现细胞结构的功能
【答案】(1)洋葱鳞片叶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
(2)细胞核位于细胞质中,不能位于液泡里;多了叶绿体,少了线粒体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有折叠会影响观察,原因是在将洋葱表皮放置在载玻片上时没有展平。
(2)液泡中的液体为细胞液,不包含细胞核,细胞核应在细胞质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均含有叶绿体,例如洋葱表皮就没有叶绿体。【解答】(1)观察时,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原因:洋葱鳞片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对策:重新制作装片,用镊子展平洋葱表皮。
(2)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该模型存在的缺陷是:缺少线粒体,多了叶绿体;细胞核应该位于细胞质中,而不是位于液泡中。
(1)观察时,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原因:洋葱鳞片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对策:重新制作装片,用镊子展平洋葱表皮。
(2)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该模型存在的缺陷是:缺少线粒体,多了叶绿体;细胞核应该位于细胞质中,而不是位于液泡中。
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阶段性测试1(范围:1.1~2.1)
1.(2024七上·浙江月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2.(2024七上·浙江月考)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酒精溅出 B.液体喷出
C.污染试剂 D.液体溅出
3.(2024七上·浙江月考)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 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 D.用刻度尺测量科学书的宽度
4.(2024七上·浙江月考)下列数据最不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0cm B.一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50cm3
C.一盒牛奶的体积为250mL D.教室的房间高约30米
5.(2024七上·浙江月考)小敏使用甲、乙、丙三把刻度尺来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分别测得三个数据为7.48dm、74.80cm、748.0mm,则分度值相同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都不相同
6.(2024七上·浙江月考)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2024七上·浙江月考)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测量液体温度
D. 刻度尺读数
8.(2024七上·浙江月考)科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A 被酒精灯火焰烫伤 用大量冷水冲洗
B 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用嘴巴向火焰吹气来灭火
C 被化学试剂灼伤 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D 实验时将水银温度计不小心打碎 立即报告老师,由老师及时处理
A.A B.B C.C D.D
9.(2024七上·浙江月考)某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绘出的结构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B.②还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C.制作该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D.该细胞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多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0.(2024七上·浙江月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长和繁殖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做出反应 D.呼吸
11.(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其中有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可以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
A.有细胞结构 B.能运动 C.呈绿色 D.体积微小
12.(2024七上·浙江月考)近年来,为鼓励绿色出行,支付宝小程序根据每天步行计数奖励虚拟能量,请你估计成年人6000步大约有(  )
A.1千米 B.4千米 C.10千米 D.15千米
13.(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时,在目镜中已经看到细胞结构,但不够清楚,此时要调节的部位是(  )
A.粗准焦螺旋 B.细准焦螺旋 C.反光镜 D.转换器
14.(2024七上·浙江月考)显微镜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观察工具,下列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5.(2024七上·浙江月考)小明和小红在家自制量筒。如图所示,他们分别选择了玻璃杯和塑料瓶作为材料,经过测量发现,玻璃杯最多可以装200mL水,塑料瓶最多可以装450mL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杯量程大,刻度不均匀 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匀
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均匀 D.塑料瓶量程小,刻度不均匀
16.(2024七上·浙江月考)取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红、蓝、银灰、黑四色塑料薄膜,在每天的 9:00~16:00 分别罩在相同数量、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上方,一段时间后,测量这些番茄幼苗的高度和叶子大小.这项活动要探究的问题是(  )
A.番茄幼苗在每天不同时间的生长情况
B.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C.塑料薄膜的颜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D.番茄的生长速度
17.(2024七上·浙江月考)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则石蜡的体积是(  )
A.3毫升 B.4毫升 C.5毫升 D.6毫升
18.(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多,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19.(2024七上·浙江月考)小宇同学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的细胞有重叠现象,不宜观察。此时,他可采取的方法是
A.换用高倍目镜或物镜重新观察
B.移动装片,寻找合适的观察视野
C.选用较小的光圈和平面镜
D.换用凹面镜并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
20.(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0~100℃ B.-30~100℃ C.-60~140℃ D.-20~105℃
21.(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角的硬币厚约2   ;一瓶娃哈哈纯净水596   。
22.(2024七上·浙江月考)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中,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23.(2024七上·浙江月考)有一位同学在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的时候进行4次测量,测量结果分别是18.54cm,18.55cm,18.84cm,18.53cm,其中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测量的结果应记为   。
24.(2024七上·浙江月考)老师讲解了不同药品要摆放在不同的柜子里,因为药品分为有毒、有腐蚀性﹑易燃等,根据所给的标签贴到相应柜子门上。如图所示,药品有毒的是   ;药品有腐蚀性的是   。
25.(2024七上·浙江月考)为了较准确地测出一金属丝的直径,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由图可知,金属丝的直径应该是   mm。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将偏   (填“大”、“小”或“不影响”)。
26.(2024七上·浙江月考)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小明量取90毫升水,实验室中有图甲所示三种规格的量筒,小明应选择量程为   (选填“50mL”、“100mL”或“200mL”)的量筒,将水倒入量筒,液面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体积是   ,最后小明还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27.(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内填序号,横线填文字):
(1)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   图。
(2)在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中,经碘液染色后,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   ,该结构也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切番茄流出的红汁水主要来自结构[   ]   中,该结构也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28.(2024七上·浙江月考)根据显微镜操作要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之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请问此时应该如何操作(  )。
A.改用平面反光镜、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小光圈
C.改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小光圈
(2)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所列四种操作中,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
29.(2024七上·浙江月考)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可能含有某致癌物质。小明看了媒体报道后发生了如下行为:
①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②小明认为致癌物可能是黄樟素;
③小明脑海中想:“九层塔中的是什么物质呢?”
④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请将小明的行为按科学探究过程顺序排列起来:   (填序号)。
(2)②属于小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步骤。
(3)探究后,小明的想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
30.(2024七上·浙江月考)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下表: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1)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   ;
(2)用此温度计   (填“能”或“不能”)测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利用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31.(2024七上·浙江月考)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小顾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大胆的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计算身高与脚长的比值,将结果记录下表:
称谓 表姐 自己 爸爸 妈妈 外公 外婆
身高/cm 162 158 172 162 167 165
脚长/cm 22 21.5 25 23 24.5 24
身高与脚长之比 7.36 7.35 6.88 7.04 6.81 6.88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小顾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
(2)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2.5厘米,小顾认为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
(3)小明认为该实验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小顾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少且集中在同一家庭,其结果不具代表性。你同意小明的观点吗?   (填“同意”或“不同意”)。
32.(2024七上·浙江月考)听长辈说制作生伴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查阅资料】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步骤一: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100mL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mL碘酒溶液。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mL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mL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
步骤三: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现象记录】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十青椒和黄瓜混合汁 蓝色不消褪
B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蓝色褪去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  )。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2)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   。
(3)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
(5)如图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   。
(6)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
(7)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33.(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是小刚同学进行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并先后在视野中看到了如图不同的物像效果,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在步骤c处滴加的溶液是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图二中,要使图二中的图像的效果由丁变成乙,需要转动   (填数字)换成高倍镜。
(3)图四是小刚画出的口腔上皮细胞,其中结构①的作用是   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   中。
34.(2024七上·浙江月考)流程图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顺序。请你根据细胞的发现过程,构建一个流程图,用于展示胡克、施莱登、施旺、魏尔肖等人在认识细胞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35.(2024七上·浙江月考)某同学为了测定科学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L(不含书皮)。
②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③翻看科学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④用表示科学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将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改正为   ;
为了减小误差,步骤①应该如何改进?   。
36.(2024七上·浙江月考).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制作植物细胞的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制作、评价三个环节。
(1)【观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其原因是:   。
(2)【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量规:根据量规中的“结构完整性”评价指标,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为“待改进”,请指出该模型的2处缺陷:   、   。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无缺失 结构较完整有1处缺失 或缺陷 结构不完整有2处及 以上缺失或缺陷
材料与匹配 模型材料能体现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能体现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的选择未能体现细胞结构的功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等方法。
【解答】实验法: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者验证科学结论。 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积极应用实验的方法。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不能向点燃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若需要添加酒精,应先将酒精灯熄灭。【解答】A、如果向正在燃烧的酒精灯添加酒精,那么可能引燃酒精,发生火灾,“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故A符合题意;
B、如果试管里的液体太多,在用酒精灯加热时,很可能会从试管口喷出,“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用自来水冲洗过的滴管会带有杂质,如果放入试剂瓶中吸取药品,就会造成污染,“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C不符合题意;
D、量筒量液体直接倒入烧杯中,液体会溅出,“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观察与测量的不同。
【解答】ABD、都是使用仪器测出相对应的数据,属于测量;故ABD不符合;
C、利用放大镜扩大观察范围,从而更清楚的观察被观察的对象,没有得出数据,属于观察;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在进行估测时,若某些物理量不是很熟悉,可转化为更熟悉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的身高,一名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0cm=1.6m,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密度接近水的密度,约为,体积大约是
故B不符合题意;
C、一盒普通牛奶的体积约为250mL,约250g,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的房间高约3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详解】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解答】甲:对于“7.48dm”,“4”对应的单位是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乙:对于“74.80cm”,“8”对应的单位是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丙:对于“748.0mm”,“8”对应的单位是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分度值相同的是乙和丙,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要与被测物体紧贴,物体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整数刻度线对齐,读数要视线要与刻度线相垂直。
【解答】A、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图中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方法正确,故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图中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俯视读数会把数读大,即测得的液体的体积将偏大。
【解答】A、倾倒液体时,试管略微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B错误;
C、测量液体温度时,液泡不能接触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C错误;
D、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酒精灯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湿抹布可以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
【详解】A 、被酒精灯火焰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可降低烫伤处的温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能用嘴巴向火焰吹气来灭火,因为吹气可能会加大火势。应该用湿抹布盖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可减轻试剂对皮肤的伤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选项,实验时将水银温度计不小心打碎,水银有毒,应立即报告老师,由老师及时处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细胞膜、②是液泡。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在制作装片时,先在装片上滴一滴清水,作用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详解】A、①是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故A正确;
B、②是液泡,里面溶解着一些酸、甜、苦、辣的物质及色素,没有遗传物质,故B错误;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而不是生理盐水,故C错误;
D、洋葱表皮细胞不见光,没有叶绿体,所以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多具有细胞壁、液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据此分辨某物体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选项中所有的特征均为生物具有的特征,在选择时要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鉴别。
【详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描述了顽强的野草具有生命周期,说明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故答案为:A。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运动不是生物的特有特征,例如玩具赛车也能运动,但玩具赛车不属于生物。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详解】有细胞结构,可以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其他选项均不属于生物的特征,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估测成年人一步的距离,然后乘以步数得到步行的距离。
【解答】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步行时,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7m,则6000步的距离大约为:0.7m/步×6000步=4200m≈4k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地的步骤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反光镜的作用是调节视野亮度,转换器用于固定物镜,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整放大倍数。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首先对光,然后,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找到物像,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把物像调清楚。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在目镜中已经看到细胞结构,但不够清楚,此时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为固定装片;②④为调焦,先将物镜向下调,眼睛注视物镜和玻片之间的距离,防止压坏玻片,再向上调整物镜,眼睛注视目镜,寻找清晰的像;③是对光,直至视野中出现一个明显的光圈。【解答】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四步。
一、取镜与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即图中的③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2)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即图中的①。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即图中的②。
(3)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即图中的④。
四、整理
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所以答案选择: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玻璃杯上下同宽,与量筒类似,刻度均匀;塑料瓶上下不一样宽,类似于量杯,刻度不均匀。【解答】玻璃杯容积小,所以量程小,塑料瓶量程大,玻璃杯是柱体,刻度均匀,塑料瓶刻度不均匀。
A、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匀,故A错误;
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匀,故B正确;
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匀,故C错误;
D、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根据题意,本题是探究红、蓝、银灰、黑四色相同材质和规格的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故选:C。
17.【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石蜡的体积等于石蜡、铁块和水的总体积减去铁块和水的体积,即图4物体的总体积减去图2物体的体积。
【解答】悬重法测石蜡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1,再用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2,则石蜡的体积
V= V2 V1=59mL 54mL=5mL
故答案为:C。
18.【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有螺纹的是目镜,即甲和乙是目镜,且乙的放大倍数更大,有螺纹的是物镜,即丙和丁是物镜,且丙的放大倍数更大。
【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又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长目镜甲和短物镜丁。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细胞重叠不是显微镜操作导致的,而是制作玻片时没有将细胞涂抹均匀,所以更换物镜、调整平面镜和细准焦螺旋均不能解决问题。
【解答】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涂过程中要求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以便于观察,若发现视野中的细胞有重叠现象,应该移动装片,寻找合适的观察视野。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可知温度变化100℃,移动50格,即每移动一格,表示温度改变2℃,据此分析。【解答】由题意知,0~100℃间小格数
n=80格-30格=50格
此温度计每一小格的温度
而0℃以下有30小格,所以最低温度
t最低=-2℃×30=-60℃
而100℃以上的小格数
n1=100格-80格=20格
所以最高温度
t最高=100℃+2℃×20=140℃
所以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60~140℃,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答案】mm;mL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水的密度为1克每立方厘米,根据一瓶水的质量可计算一瓶水的体积,注意单位换算,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解答】10枚1角的硬币总厚度约为2cm,故每一枚厚约2mm。
一瓶娃哈哈纯净水质量约为600g,其体积约为
故一瓶娃哈哈纯净水596mL。
22.【答案】热胀冷缩;-15;38.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得的。温度计刻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解答】液体温度计是根据玻璃泡内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甲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刻线往下越来越大,则示数为-15℃。
乙图中是体温计,分度值为0.1℃,读数为38.5℃。
23.【答案】18.84cm;18.54cm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每次测量存在误差,但数据差异较小,若差异过大,说明该数据为错误数据,在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时应舍弃。【解答】用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数据中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可以不同,剩下的为准确值,需要相同,因此18.84cm是错误数据。
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得物体的长度为
24.【答案】甲;丙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要熟悉实验室常见的标识,药品要根据性质分类放置到贴有对应标识的柜子中。
【解答】甲警告标志是当心中毒,乙警告标志是当心火灾,丙警告标志是当心腐蚀。药品有毒的是甲;药品有腐蚀性的是丙。
25.【答案】1.25;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金属丝的直径过小,不易直接测量,可通过累积法进行测量,。【解答】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金属丝的长度为
图示中金属圈的匝数为36匝,则金属丝的直径应该是
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知,测量的结果将偏大。
26.【答案】100mL;88mL;胶头滴管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待液面距离刻度线2-3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直至凹液面与对应刻度线相切。【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该选择比所测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因为小科要量取90mL水,所以应该选择100mL的量筒。
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相平,故此时水的体积是88mL;然后再用胶头滴管慢慢加水至90毫升。
27.【答案】(1)甲
(2)④;细胞核
(3)⑤;液泡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壁能支持细胞,所以植物细胞外形更坚挺。
(2)染色最深的是染色体,在细胞核中。
(3)水果、蔬菜的香味、酸甜味都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解答】(1)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2)④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因此在使用碘液染色时,着色较深的部位是④细胞核。
(3)⑤液泡中含有细胞液,能够溶解多种物质,番茄流出的汁液是细胞液,位于⑤液泡中。
(1)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2)④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因此在使用碘液染色时,着色较深的部位是④细胞核。
(3)⑤液泡中含有细胞液,能够溶解多种物质,番茄流出的汁液是细胞液,位于⑤液泡中。
28.【答案】(1)C
(2)⑤④③②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口腔上皮细胞颜色较浅,所以视野较暗时更易观察,接着观察植物细胞,应增加视野亮度,所以换用大光圈和具有聚光作用的凹面镜。
(2)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应先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物镜转换器,注意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否则将观察不到像。【解答】(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由于需要观察的黑藻叶片细胞颜色较深,需要光线进入的多,才能看清它的结构,所以需要选用的是凹面镜和大光圈。
(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所以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⑤移动玻片、④转动转换器、③调节光圈、②转动细准焦螺旋,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④③②。
(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由于需要观察的黑藻叶片细胞颜色较深,需要光线进入的多,才能看清它的结构,所以需要选用的是凹面镜和大光圈。
(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所以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⑤移动玻片、④转动转换器、③调节光圈、②转动细准焦螺旋,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④③②。
29.【答案】(1)③②①④
(2)建立假设
(3)错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所以应先提出问题,再建立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方案获得证据,最后根据所得证据得出结论。
(2)②是小明的猜想,所以属于的是建立假设环节。
(3)根据实验现象--两组小鼠都没患病可知,假设错误。【解答】(1)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故科学探究的过程按顺序排列起来为:③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①实施计划,④得出结论。
(2)建立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②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建立假设。
(3)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1)由分析可知:科学探究的过程按顺序排列起来为:③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①实施计划,④得出结论。
(2)建立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②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建立假设。
(3)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30.【答案】(1)玻璃泡
(2)不能
(3)测量范围小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是气体或液体的热胀冷缩,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2)分析表中数据,每升高2℃,液柱下降5cm,27℃时,液柱高度只有4.2cm,小于5cm,所以不能测量29℃及以上的温度。
(3)由(2)可知,该温度计只能测量29℃以下温度,测量范围较小。【解答】(1)图中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因此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2)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体会下降5cm之多,故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是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据上面的第(2)题不难看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很小,且测量结果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1)图中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因此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2)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体会下降5cm之多,故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该温度计是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3)据上面的第(2)题不难看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很小,且测量结果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31.【答案】(1)刻度尺
(2)157.5cm
(3)同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身高约为脚长的7倍,据此可估测该同学的身高。
(3)该同学的探究具有偶然性,应测量不同家庭的对象,获得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解答】(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则小顾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分析实验数据,几次实验中身高与脚长之比的平均值为
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2.5厘米,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3)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还用不同的主体进行多次实验,因此同意小明的观点。
(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则小顾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分析实验数据,几次实验中身高与脚长之比的平均值为
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2.5厘米,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3)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还用不同的主体进行多次实验,因此同意小明的观点。
32.【答案】(1)A;B
(2)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蓝色不消褪
(4)V2-V1
(5)20mL
(6)B;C
(7)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则应控制果汁种类外的条件相同。
(2)搅拌可以让混合液中的物质混合均匀,反应更快。
(3)由“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进行分析。
(4)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
(5)由(4)可知,石块的体积等于右图中的刻度减去左图中的刻度。
(6)测量结果偏小,可能是水的体积测量值偏大,或总体积测量值偏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7)石块的体积等于从量筒中倒入到烧杯中的水的体积,由于石块会带出部分水,可知从量筒中倒入的水的等于石块的体积加表面水的体积,可知结果偏大。【解答】(1)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维生素含量受到影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滴入液体体积的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对实验没有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2)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蓝色不消褪。
(4)将石块物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则石块的体积= V2-V1。
(5)图中50mL到100mL之间有5个格,所以分度值是10mL;小石块的体积是110mL-130mL= 20mL。
(6)A、量筒的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深度无关,故A错误;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示数偏小,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B正确;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放入石块后的示数就变小了,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C正确;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7)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1)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维生素含量受到影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符合题意;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滴入液体体积的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符合题意;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对实验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蓝色不消褪;
(4)将石块物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则石块的体积= V2-V1;
(5)图中50mL到100mL之间有5个格,所以分度值是10mL;小石块的体积是110mL-130mL= 20mL;
(6)A、量筒的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深度无关,错误;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示数偏小,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正确;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放入石块后的示数就变小了,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正确;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大,错误。
故选BC;
(7)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33.【答案】(1)生理盐水;c→a→d→b
(2)5
(3)保护;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滴的是生理盐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滴的是清水,由图二可知,之多的是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
(2)1目镜;2粗准焦螺旋;3细准焦螺旋;4物镜;5转换器。丁变成乙,放大倍数变大,需要转动的是物镜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3)图四中: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质、③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遗传控制,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解答】(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c滴→a刮→a涂→d盖→b染,故图一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d→b。c步骤是往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形态细胞防止失水变形。
(2)物镜安放在转换器上,转动5转换器,可以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镜头。
(3)图四中,①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③]细胞核中。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c滴→a刮→a涂→d盖→b染,故图一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d→b。c步骤是往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形态细胞防止失水变形。
(2)物镜安放在转换器上,转动5转换器,可以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镜头。
(3)图四中,①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③]细胞核中。
34.【答案】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细胞的发现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不是单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几代人共同智慧的结晶。要熟悉不同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和提出的理论,并据此作出排序。
【详解】1665年,一位名叫胡克的英国科学家, 用自己精心改良的显微镜观察瓶塞的软木,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这些小室称之为“细胞”,这就是人类了解植物基本构造的开端;19世纪30年代, 德国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在前人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 提出了“细胞学说”;魏尔啸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丰富和完善了细胞学说,对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故细胞发现过程的流程图是: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35.【答案】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对本书的厚度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采用累积法测量纸的厚度时,纸的厚度等于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的方式可以减小误差。【解答】由题意可以看出在步骤④中把纸的张数和页数混淆了,应当是除以张数,不是除以页数n,所以此步骤应改为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应将步骤①中的书的厚度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6.【答案】(1)洋葱鳞片叶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
(2)细胞核位于细胞质中,不能位于液泡里;多了叶绿体,少了线粒体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有折叠会影响观察,原因是在将洋葱表皮放置在载玻片上时没有展平。
(2)液泡中的液体为细胞液,不包含细胞核,细胞核应在细胞质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均含有叶绿体,例如洋葱表皮就没有叶绿体。【解答】(1)观察时,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原因:洋葱鳞片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对策:重新制作装片,用镊子展平洋葱表皮。
(2)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该模型存在的缺陷是:缺少线粒体,多了叶绿体;细胞核应该位于细胞质中,而不是位于液泡中。
(1)观察时,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原因:洋葱鳞片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对策:重新制作装片,用镊子展平洋葱表皮。
(2)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该模型存在的缺陷是:缺少线粒体,多了叶绿体;细胞核应该位于细胞质中,而不是位于液泡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