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越城期中)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假设 B.解释与结论 C.提出问题 D.设计方案
2.(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3.(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琴同学假日在植物园中游玩,非常喜欢下列植物,想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带回家去种植.她不可能得到种子的是(  )
A.苏铁 B.蕨
C.银杏 D.苹果
4.(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蔬菜中,我们食用部分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的是(  )
A.萝卜
B.白菜
C.莲藕
D.辣椒
5.(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柯用最小刻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下列记录结果中正确的是(  )
A.238.0mm B.23.8cm C.237.90mm D.2.38dm
6.(2024七上·越城期中)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繁殖现象
B.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的应激性
C.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D.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
8.(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12分米3=12分米3×1000=12000厘米3
B.1.8米=1.8×1000=1800毫米
C.0.5厘米=0.5厘米×10毫米=5毫米
D.0.556升=0.556×1000毫升=556毫升
9.(2024七上·越城期中)有同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①是苔藓植物,有根、茎、叶
B.②是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
C.③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
D.④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10.(2024七上·越城期中)南方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下列气温有可能出现在绍兴秋季的是(  )
A. B. C. D.
11.(2024七上·越城期中)穿山甲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外观与爬行类相似,但在分类上其属于哺乳动物,判断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体内有胃、心脏等器官,靠肺呼吸
B.有脊椎骨,体温恒定
C.体表被覆鳞甲
D.胎生,母乳哺育幼体
12.(2024七上·越城期中)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
A.38℃,39 ℃ B.39℃,40℃
C.38℃,40℃ D.39 ℃,39 ℃
13.(2024七上·越城期中)“一张纸折叠103次后厚度将超过宇宙边界”这一视频标题引发了小兰的思考。为测量参考书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B.测量厚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C.用分度值是0.5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D.数出参考书共200页,测出整本书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除以纸的页数200,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14.(2024七上·越城期中)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基米德,他在众臣面前一定要让阿基米德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基米德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跟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跟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若…… 这则故事说明了(  )
A.测量总是有误差的
B.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C.测量工具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
D.测量前应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5.(2024七上·越城期中)如果用下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桔树
B 植物 营养系统 生殖器官 果实和种子
C 动物 鱼类 草鱼 青蛙
D 人体 消化系统 胃 肌肉组织
A.A B.B C.C D.D
16.(2024七上·越城期中)在校运会上,小宁对裁判使用皮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成绩偏小。下列申述理由合理的是(  )
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B.没有跳到正前方时,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C.测量时皮尺上2cm刻度与起跳处对齐
D.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17.(2024七上·越城期中)如图是课本中的图片,下列植物的特征与其适应性对应错误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为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B.捕蝇草生活在缺少氮肥的土壤中,所以需要捕食昆虫来补充
C.落叶阔叶树冬季不落叶,说明不能适应冬季寒冷气候
D.蒲公英的果实轻小,是为了适应风力对种子的传播
18.(2024七上·越城期中)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估测物体长度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图①,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度约1.65m
B.图②,我的课桌有4拃长,约80cm
C.图③,体育课学生跳绳用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
D.图④,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则小路长约30cm
19.(2024七上·越城期中)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024七上·越城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21.(2024七上·越城期中)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番茄“绿钴石”。可别小瞧我,我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微妙变化。我长得特别快,果实香甜浓郁,成熟后穿的还是“绿衣裳”,很特别吧!
(1)剥开果皮,可以看到很多种子,大伙儿猜猜我会不会开花?   (填“会”或“不会”)。
(2)下列植物中,无根、茎、叶分化的是    。
A.青菜
B.海带
C.马尾松
D.胎生狗脊
22.(2024七上·越城期中)洋葱为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有浓绿色圆筒形中空叶子,呈白色,由数百朵小花组成,制作了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1)小宁制作临时装片的部分操作如图乙所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步骤④中用滴管滴加的液体是    。
(3)图丙是显微镜的四个镜头,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填序号)
(4)若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40×,则观察到的物像放大了    倍。观察时,最后调    (填“细准焦螺旋”或“粗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最清晰。
(5)图丁是小宁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下列是从视野一到视野二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向右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B.向右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C.向左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D.向左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6)进行上述操作时,发现视野中有污物存在。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换上“16×”目镜后,但换上“40×”物镜后,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   上。
(7)显微镜目镜不变,物镜由“10×”转换成“40×”,视野范围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   。
A.变小、变亮  B.变小、变暗
C.变大、变亮  D.变大、变暗
23.(2024七上·越城期中)图甲、图乙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填写结构名称: F是   ,A是   。
(2)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肉细胞的   (填结构名称) 中的细胞液含有大量的糖分。
(3)对生物的传种接代起重要作用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内。
(4)青菜煮熟以后,青菜汤会变成绿色,这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中的[   ]   失去了作用。
24.(2024七上·越城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3)图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4)图丁是用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25.(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衢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为了减小误差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②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③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④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1)如图是他的某次实验,他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了17圈,那么铜丝的直径为   毫米;
(2)小衢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钢丝重新绕过,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的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_(可多选)。
A.每次排线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26.(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27.(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张同学发现一个生活现象,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春天长出红色的嫩叶,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小张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度有关,于是,小张决定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她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环境条件 阴暗、低温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1)叶是植物的   器官,学习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讨论后认为,因为实验选材和环境条件设置没有控制好变量,该方案并不能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请你对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①对实验材料选择的改进是   ;
②环境条件应该重新设置为   ;
(2)实验预期: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无影响,则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28.(2024七上·越城期中)投掷实心球是绍兴市中考体育选考项目之一、小明同学在选定该项目后想研究影响投掷实心球距离的因素,经过思考,他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猜想一:实心球投掷距离可能跟实心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实心球投掷距离可能跟实心球的抛出速度有关;
猜想二:实心球投掷距离可能跟实心球的抛出角度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实验时抛出角度、抛出速度应   (选填“相同”或“不同”。 下同) 。分别抛出质量   的实心球;
(2)小明用实心球以及卷尺等器材,在同一水平地面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实心球质量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4kg 4kg 4kg
抛出角度 30° 45° 60° 30°
抛出速度 快速 中速 速慢 快速 中速 速慢 快速 中速 速慢 快速 中速 速慢
抛掷距离/m 8.7 7.7 5.9 9.8 8.9 6.7 8.5 7.4 5.3 8.7 7.7 5.9
①比较1、10两次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可知小明的猜想一   (选填“正确”或“错误”) ;
② 比较1、4、7三次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③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给出了投掷实心球取得好成绩的建议(补充完整);
A .以45°角左右向前投出; B. 加强力量训练,    。
29.(2024七上·越城期中)一天晚饭后,小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的种类有关吗
【建立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料的种类有关。
【设计实验】所有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1)实验步骤:向三个烧杯中倒入的   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一段时间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
【收集事实证据】
(2)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下表中的   。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检验假设】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成立。
【交流与反思】
(3)炎热的夏天。从吸汗能力的角度看。应尽量采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比较好。
30.(2024七上·越城期中)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表。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 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某同学认为她的方法不合理的理由是   。
31.(2024七上·越城期中)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000余亩,浅滩地1.5万多亩。内有已知动植物有1000多种。植被丰富,栖息着成群白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1)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   性;
(2)小明将湿地内某些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图1,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3)小明在湿地观察了4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如图2的二歧式检索表米分辨这些植物,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是   (填字母,下同);一株是睡莲它是   ;
(4)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黄嘴白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造成这些生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
32.(2024七上·越城期中)“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共享环保低碳生活”。《宁波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基本分类标准。研究表明,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和水源,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对人的神经、消化、泌尿、运动等多个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废旧电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大蒜、废旧电池等
【实验步骤】①取一节废旧电池,将外壳锯开露出内容物;
②在A、B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等量大蒜,加入等量清水没过大蒜底部;
③在A培养皿中放入锯开的废旧电池,B培养皿不放电池;
④将A、B培养皿放置在光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地方培养一周,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
培养皿 有无电池 生长情况
A 有废旧电池 根部生长受到抑制,大蒜及蒜根腐烂、长势差
B 无废旧电池 生长正常
【交流讨论】
(1)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   。
(2)比较A、B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   。
(4)【生活应用】
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下图所示四个垃圾箱中的   。
33.(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明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
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
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
(1)金属的体积是   ;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不需要进行测量的步骤是   ;(填①、②或③)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明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
34.(2024七上·越城期中)如图,现有一支体温计,总长12cm,最大刻度A距离顶部2cm。将此体温计放入34℃的水中,液面上升至B处,B距离顶部8cm。再将此温计放入40℃的水中,液面上升至距离B处 4cm处。
(1)此体温计的最大刻度为   ℃;
(2)表示人体正常体温37℃的刻度距离B处    c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判断,可知提出“为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解答】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题中小科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属于提出问题环节,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俯视刻度线读数将偏大,仰视刻度线读数将偏小。【解答】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A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不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B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调查校园植物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解答】A、苏铁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能得到种子,故A错误;
B、蕨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不能得到种子,故B正确;
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C错误;
D、苹果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繁衍有关,称作生殖器官。
【解答】A.我们吃的是萝卜的根,属于营养器官,故A不合题意;
B.我们吃的是白菜的叶,属于营养器官,故B不合题意;
C.我们吃的是莲藕的茎,属于营养器官,故C不合题意;
D.辣椒是果实,属于生殖器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刻度尺分度值之后应再估读一位,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解答】刻度尺的读数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以cm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2位;以mm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1位;以dm为单位小数点保留3位,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
【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体能生长;生物体具有应激性;生物体能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解答】A.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A错误;
B. 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的应激性 ,B正确;
C. 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C正确;
D. 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 ,D正确;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在进率后面书写新单位。【解答】A、已知,则,故A错误;
B、已知,则,故B错误;
C、已知,则为,故C错误;
D、已知,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对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①是苔藓植物,有茎、叶,但是没有根,故A错误符合题意;
B.②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故B正确不合题意;
C.③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有杯状的叶绿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④银杏,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因此属于裸子植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自下而上逐渐便能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解答】绍兴秋季平均温度是20℃。
A、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是72℃,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且刻线在零以下,读数为-32℃,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为18℃,故C符合题意;
D、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零刻线以下,读数为-4℃,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 五大类脊椎动物,由高等到低等分别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用肺呼吸;鸟类全身被羽毛,体温恒定,卵生,用肺呼吸;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用肺呼吸;两栖类,皮肤裸露,体温不恒定,卵生,幼年用鳃呼吸,成年用肺呼吸,皮肤辅助;鱼类卵生,体温不恒定,终年生活在水中;
【解答】 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胎生哺乳;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的细小弯曲,因此水银柱不会自己下降,只能升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示数为39℃的体温计测体温为38℃的病人的体温时,水银不能回到玻璃泡中,因此,示数仍为39℃;再用这支体温计测体温为40℃的病人的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膨胀,仍可使液柱上升,达到40℃。
故选 B。
13.【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实验采用的是累积法,通过累积法可以测量直径过细、厚度过小、质量过小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直径、厚度、质量等。【解答】A、实验中误差总会存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A错误;
B、零刻线磨损的尺仍然可以使用,只是在测量的时候,从其它的整数刻度测起,故B正确;
CD、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采取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200页(100张)的总厚度L,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测量物理量时,必须有一个共的比较标准,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解答】阿凡提回答国王的提问时,选择不同的桶,得出的答案不同,但都是合理的,由此小故事我们可知:测量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工具的标准不同,测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A、测量总是有误差的,此故事没有反映出测量有误差,A错误;
B、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此故事没有反映出准确程度,B错误;
C、测量工具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物体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与测量工具无关,C错误;
D、测量前应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故事反映的符合,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常见的脊椎动物;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如图可知1到4的逻辑关系是:1包含2,2包含3,3包含4,4的范围最小。1的范围最大。
【解答】A.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桔树属于被子植物,故A错误;
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植物,没有系统,故B错误;
C.草鱼属于鱼类,鱼类属于动物,但青蛙与草鱼没有从属关系,故C错误;
D.人体包括消化系统等八大系统,胃属于消化系统,胃由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绷得太紧,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变大,物体长度一定时,对应的刻度会偏小。【解答】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即刻度增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即斜着测量时,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故B不符合题意;
C、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2cm刻度处对齐,按落地点的刻度读数,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
D、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皮卷尺测量的距离变长,即测量结果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植物是否落叶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理动物是否冬眠也是对环境的适应。【解答】A、沙漠干旱缺水,蒸腾作用很大,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生活茎肉质化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仙人掌可以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捕蝇草生活在贫瘠的地方,土里缺少氮肥,所以捕蝇草进化出了能够捕食昆虫的叶子,当虫子碰到叶子上的毛,它就会合拢,然后“吃掉”虫子获取养分,这是对环境的适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蒲公英的果实轻且小,是为了适应风媒环境,适应风力对种子的传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结合生活实际,预估“尺”与物体长度的关系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解答】A、初中生身高约为1.65m,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度约1.65m,符合实际,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生一拃长度约20cm,课桌有4拃长,约80cm, 故B不符合题意;
C、初中生一庹约为1.4m,体育课学生跳绳用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故C不符合题意;
D、初中生一步约为0.6m,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则小路长约30m,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放入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减去放入物体前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偏大,可能是因为放入物体前水的体积读数偏小或放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偏大。读数时,仰视会把数读小,俯视会把数读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图①中,放入物体前采取仰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偏小;放入物体后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正确,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大,故符合题意;
图②中,放入物体前采取俯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偏大;放入物体后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正确,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图③中,放入物体前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正确;放入物体后采取仰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偏小,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图④中,放入物体前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正确;放入物体后采取俯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偏大,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大,故符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采取①④方式读数,所测液体的体积偏大,故选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温度变化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刻度尺会受热膨胀,被测物体也会受热膨胀,物体一旦受热体积就会发生变化,据此分析此题。
【解答】 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答案为:C。
21.【答案】会;B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种子植物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种子。
(2)孢子植物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苔藓类植物的器官:茎、叶;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解答】(1)有果皮,有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能够开花和结果。
(2)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A、青菜属于被子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带属于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故B符合题意;
C、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故C不符合题意;
D、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答案】④③①②;清水;①④;200;细准焦螺旋;D;物镜;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地的步骤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注意盖盖玻片时,盖玻片要一侧先接触水滴,慢慢将玻片盖上,防止气泡产生,影响观察。
(2)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要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滴加的是生理盐水。
(3)根据有无螺纹判断目镜和物镜,物镜放大倍数与长度成正比,目镜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
(4)根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计算放大倍数。粗准焦螺旋用于寻找物像,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
(5)物像在视野的哪个方位,就将玻片向哪个方位移动,可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6)污物一般在目镜、物镜或者玻片上。
(7)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可使用大光圈、凹面镜使视野变亮。【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步骤概括为擦、④滴、撕、展、①盖、染吸。所以题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③①②。
(2)步骤④是滴水步骤,滴加清水,便于观察。
(3)图丙中,①②无螺纹为目镜,③④是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①④组合。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若显微镜的目镜为5×,则观察到的物像放大了200倍,最后调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
(5)由于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应向左边移动装片,从而移到视野的中央来,所以应换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或是物镜。当由放大倍数小的物镜或目镜换成放大倍数大的物镜或是目镜时,这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因此图丁所示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转动转换器,D正确。
故答案为:D。
(6)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物镜或玻片标本。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移动玻片,不动就不在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换上“16×”目镜后,但换上“40×”物镜后,污物消失了,说明污物在物镜上。
(7)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物镜由“10×”转换成“40×”、视野亮度变暗,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B。
23.【答案】(1)细胞质;细胞壁
(2)液泡
(3)细胞核
(4)B;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由图可知:A细胞壁、B细胞膜、C叶绿体、D细胞核、E液泡、F细胞质。
(2)水果中的汁水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3)细胞核中有染色体,决定生物的性状。
(4)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的进出,汤变绿色,说明细胞膜被破坏。【解答】(1)根据图示可知:F是细胞质、A是细胞壁。
(2)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的果肉细胞含有糖分的汁水来自液泡的细胞液。
(3)D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4)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青菜煮熟以后,青菜汤会变成绿色,这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中的B细胞膜失去了作用。
(1)根据图示可知:F是细胞质、A是细胞壁。
(2)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的果肉细胞含有糖分的汁水来自液泡的细胞液。
(3)D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4)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青菜煮熟以后,青菜汤会变成绿色,这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中的B细胞膜失去了作用。
24.【答案】(1)1.85cm
(2)36.6
(3)-12
(4)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
(2)根据体温计的分度值读数。
(3)温度计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
(4)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物体的体积等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解答】(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
(2)图乙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为36.6℃。
(3)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0刻线以下,则示数是-12℃。
(4)量筒的分度值是10mL,未放入石块前,体积为110mL,放入石块后体积为130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
(2)图乙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为36.6℃。
(3)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0刻线以下,则示数是-12℃。
(4)量筒的分度值是10mL,未放入石块前,体积为110mL,放入石块后体积为130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25.【答案】(1)1.1
(2)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累积法测量铜丝的直径,。
(2)测量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解答】(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 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2cm=2mm,即此刻度尺的 分度值为2mm;线圈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与 10.80cm对齐,所以17圈的长度为
细铜丝的直径为。
(2)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
A、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 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2cm=2mm,即此刻度尺的 分度值为2mm;线圈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与 10.80cm对齐,所以17圈的长度为
细铜丝的直径为
(2)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
A.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6.【答案】溶液种类;25%的氯化钠溶液;细胞已经失去活性;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的变量为溶液种类,可知探究的是溶液种类与分离和复原的关系。
(2)根据表中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3)不能复原,说明细胞已死亡。
(4)第三组实验细胞没有复原,说明加清水不一定能使细胞复原。
【解答】(1)实验由于改变的是溶液的种类,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
(2)25%的蔗糖溶液用的时间是60s,25%的葡萄糖溶液是65s,25%的氯化钠溶液是25s,25%的硝酸钾溶液是57s,故25%的氯化钠溶液时间最短。
(3)第三组实验中25%的氯化钠溶液没有办法复原,原因是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时细胞完全失去活性。
(4)实验中都可以看到细胞发生分离的现象,需要的时间不同,分离的速度也不同,第三组实验细胞无法复原,故B说法正确。
27.【答案】营养;同一株的部分叶片;甲组低温改为适宜温度;均为红叶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时,要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解答】(1)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属于营养器官. 花、果实和种子与生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
①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保证变量唯一,试验中的材料应该是同一株红叶石楠部分叶片.②该试验是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变量是光照,所以甲组低温改为适宜温度;
(2)试验现象: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无影响,甲乙两组红叶石楠叶片均为红叶。
故答案为:(1)营养;①同一株的部分叶片;②甲组低温改为适宜温度;(2)均为红叶。
28.【答案】(1)相同;不同
(2)错误;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距离与抛出角度有关,且抛出角度为45度时,距离最大。;提高抛出速度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投掷距离与质量的关系,则应控制质量之外的条件相同。
(2)由表中数据进行判断,质量不同而距离相同,说明与质量无关,则猜想一错误。
分析表中数据,距离最远的是角度45°,中速抛出,据此提供建议。【解答】(1)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应控制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实心球的质量不同。
(2)比较1、10两次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不同,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而距离相同,说明与质量无关,可知小明的猜想一错误。
比较1、4、7三次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角度不同,抛出的距离不同,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距离与抛出角度有关,且抛出角度为45度时,距离最大。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给出了投掷实心球取得 好成绩的建议:
B、加强力量训练,提高抛出速度。
(1)[1][2]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应控制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实心球的质量不同。
(2)[1]比较1、10两次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不同,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而距离相同,说明与质量无关,可知小明的猜想一错误。
[2]比较1、4、7三次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角度不同,抛出的距离不同,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距离与抛出角度有关,且抛出角度为45度时,距离最大。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给出了投掷实心球取得 好成绩的建议:
A.以45°角左右向前投出;B.加强力量训练,提高抛出速度。
29.【答案】相同质量;杯中所剩水量;棉布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在三组实验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
(2)布料中的水不易测量,即使拧干也会有残留的水,所以应比较杯中剩余的水,剩余的水越少,说明布料吸水效果越好。
(3)由表中数据可知,棉吸水效果最好,最适合用于制作出汗多的夏天的衣服的布料。【解答】(1)将三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放到烧杯中湿透,然后把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水量,将现象记入表中。
(2)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水量。将现象记入下表。
(3)因为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较多,可采用棉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以利于吸汗。
30.【答案】(1)A
(2)3、4;17.71cm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直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圆柱体与水平面相切的位置对其,应用三角尺的直角边与圆柱体相切,三角尺的另一侧直角边与直刻度尺相切,据此判断。
(2)测量时存在误差,所以多次测量值略有差异,但若数据差异过大,则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存在错误,错误数据要去除。
(3)将纸绕在圆柱体上,会导致直径变大,误差变大。【解答】(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选A。
(2)[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2]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 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31.【答案】(1)生物多样
(2)动物体内有无脊柱
(3)R;P
(4)①③④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表中信息可知,甲均为脊椎动物,乙均为无脊椎动物。
(3)蕨类的器官:根、茎、叶;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和动物疾病)等,建立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答】(1)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甲中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乙蜜蜂、蚯蚓、虾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但是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有根,即R;睡莲属于种子植物,有种子,用种子繁殖,即P。
(4)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少。因此造成黄嘴白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而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甲中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乙蜜蜂、蚯蚓、虾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但是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有根,即R;睡莲属于种子植物,有种子,用种子繁殖,即P。
(4)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少。因此造成黄嘴白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而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2.【答案】控制(单一)变量;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丙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在探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2)根据表中现象得出结论,结论即为对探究目的的解答。
(3)实验只使用了一种植物,结论具有偶然性,应多使用几种植物进行重复实验,得出普遍性规律。
(4)电池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属于有害垃圾。【解答】(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是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自变量,其他因素要相同。所以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比较A、B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4)比较A、B两组实验结果,说明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有害垃圾箱中,故丙符合题意。
33.【答案】(1)11毫升
(2)①
(3)c装置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结合图像可知,用乙中的总体积减去甲中水的体积即为金属块的体积。
(2)塑料盒的体积=丙中体积-乙中体积,可知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
(3)c中右侧的管较长,气体通入后将水从右侧管排出进入量筒,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气体的体积。【解答】(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34.【答案】(1)43
(2)6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的不同温度下的液柱高度,计算每厘米表示的温度变化,再由总长度计算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2)根据温度变化量反推高度变化量,从而确定液柱高度。【解答】(1)B处表示34℃,B离顶部8cm处,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4cm处,可见温度升高6℃时,液柱升高4cm,即1cm代表的温度是,AB间距离为
则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 ℃,以B处的34℃为起点,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
(1)B处表示34℃,B离顶部8cm处,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4cm处,可见温度升高6℃时,液柱升高4cm,即1cm代表的温度是
AB间距离为
则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 ℃,以B处的34℃为起点,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
1 / 1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越城期中)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假设 B.解释与结论 C.提出问题 D.设计方案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判断,可知提出“为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解答】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题中小科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属于提出问题环节,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俯视刻度线读数将偏大,仰视刻度线读数将偏小。【解答】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A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不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B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琴同学假日在植物园中游玩,非常喜欢下列植物,想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带回家去种植.她不可能得到种子的是(  )
A.苏铁 B.蕨
C.银杏 D.苹果
【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调查校园植物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解答】A、苏铁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能得到种子,故A错误;
B、蕨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不能得到种子,故B正确;
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C错误;
D、苹果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蔬菜中,我们食用部分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的是(  )
A.萝卜
B.白菜
C.莲藕
D.辣椒
【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繁衍有关,称作生殖器官。
【解答】A.我们吃的是萝卜的根,属于营养器官,故A不合题意;
B.我们吃的是白菜的叶,属于营养器官,故B不合题意;
C.我们吃的是莲藕的茎,属于营养器官,故C不合题意;
D.辣椒是果实,属于生殖器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柯用最小刻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下列记录结果中正确的是(  )
A.238.0mm B.23.8cm C.237.90mm D.2.38d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刻度尺分度值之后应再估读一位,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解答】刻度尺的读数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以cm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2位;以mm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1位;以dm为单位小数点保留3位,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2024七上·越城期中)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
【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繁殖现象
B.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的应激性
C.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D.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
【答案】A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体能生长;生物体具有应激性;生物体能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解答】A.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A错误;
B. 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的应激性 ,B正确;
C. 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C正确;
D. 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 ,D正确;
故答案为:A.
8.(2024七上·越城期中)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12分米3=12分米3×1000=12000厘米3
B.1.8米=1.8×1000=1800毫米
C.0.5厘米=0.5厘米×10毫米=5毫米
D.0.556升=0.556×1000毫升=556毫升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在进率后面书写新单位。【解答】A、已知,则,故A错误;
B、已知,则,故B错误;
C、已知,则为,故C错误;
D、已知,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4七上·越城期中)有同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①是苔藓植物,有根、茎、叶
B.②是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
C.③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
D.④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对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①是苔藓植物,有茎、叶,但是没有根,故A错误符合题意;
B.②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故B正确不合题意;
C.③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有杯状的叶绿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④银杏,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因此属于裸子植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2024七上·越城期中)南方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下列气温有可能出现在绍兴秋季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自下而上逐渐便能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解答】绍兴秋季平均温度是20℃。
A、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是72℃,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且刻线在零以下,读数为-32℃,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为18℃,故C符合题意;
D、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零刻线以下,读数为-4℃,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2024七上·越城期中)穿山甲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外观与爬行类相似,但在分类上其属于哺乳动物,判断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体内有胃、心脏等器官,靠肺呼吸
B.有脊椎骨,体温恒定
C.体表被覆鳞甲
D.胎生,母乳哺育幼体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 五大类脊椎动物,由高等到低等分别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用肺呼吸;鸟类全身被羽毛,体温恒定,卵生,用肺呼吸;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用肺呼吸;两栖类,皮肤裸露,体温不恒定,卵生,幼年用鳃呼吸,成年用肺呼吸,皮肤辅助;鱼类卵生,体温不恒定,终年生活在水中;
【解答】 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胎生哺乳;
故答案为:D.
12.(2024七上·越城期中)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
A.38℃,39 ℃ B.39℃,40℃
C.38℃,40℃ D.39 ℃,39 ℃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的细小弯曲,因此水银柱不会自己下降,只能升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示数为39℃的体温计测体温为38℃的病人的体温时,水银不能回到玻璃泡中,因此,示数仍为39℃;再用这支体温计测体温为40℃的病人的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膨胀,仍可使液柱上升,达到40℃。
故选 B。
13.(2024七上·越城期中)“一张纸折叠103次后厚度将超过宇宙边界”这一视频标题引发了小兰的思考。为测量参考书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B.测量厚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C.用分度值是0.5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D.数出参考书共200页,测出整本书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除以纸的页数200,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实验采用的是累积法,通过累积法可以测量直径过细、厚度过小、质量过小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直径、厚度、质量等。【解答】A、实验中误差总会存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A错误;
B、零刻线磨损的尺仍然可以使用,只是在测量的时候,从其它的整数刻度测起,故B正确;
CD、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采取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200页(100张)的总厚度L,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上·越城期中)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基米德,他在众臣面前一定要让阿基米德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基米德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跟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跟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若…… 这则故事说明了(  )
A.测量总是有误差的
B.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C.测量工具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
D.测量前应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测量物理量时,必须有一个共的比较标准,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解答】阿凡提回答国王的提问时,选择不同的桶,得出的答案不同,但都是合理的,由此小故事我们可知:测量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工具的标准不同,测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A、测量总是有误差的,此故事没有反映出测量有误差,A错误;
B、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此故事没有反映出准确程度,B错误;
C、测量工具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物体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与测量工具无关,C错误;
D、测量前应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故事反映的符合,D正确。
故答案为:D
15.(2024七上·越城期中)如果用下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桔树
B 植物 营养系统 生殖器官 果实和种子
C 动物 鱼类 草鱼 青蛙
D 人体 消化系统 胃 肌肉组织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常见的脊椎动物;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如图可知1到4的逻辑关系是:1包含2,2包含3,3包含4,4的范围最小。1的范围最大。
【解答】A.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桔树属于被子植物,故A错误;
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植物,没有系统,故B错误;
C.草鱼属于鱼类,鱼类属于动物,但青蛙与草鱼没有从属关系,故C错误;
D.人体包括消化系统等八大系统,胃属于消化系统,胃由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七上·越城期中)在校运会上,小宁对裁判使用皮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成绩偏小。下列申述理由合理的是(  )
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B.没有跳到正前方时,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C.测量时皮尺上2cm刻度与起跳处对齐
D.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绷得太紧,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变大,物体长度一定时,对应的刻度会偏小。【解答】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即刻度增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即斜着测量时,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故B不符合题意;
C、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2cm刻度处对齐,按落地点的刻度读数,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
D、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皮卷尺测量的距离变长,即测量结果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2024七上·越城期中)如图是课本中的图片,下列植物的特征与其适应性对应错误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为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B.捕蝇草生活在缺少氮肥的土壤中,所以需要捕食昆虫来补充
C.落叶阔叶树冬季不落叶,说明不能适应冬季寒冷气候
D.蒲公英的果实轻小,是为了适应风力对种子的传播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植物是否落叶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理动物是否冬眠也是对环境的适应。【解答】A、沙漠干旱缺水,蒸腾作用很大,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生活茎肉质化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仙人掌可以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捕蝇草生活在贫瘠的地方,土里缺少氮肥,所以捕蝇草进化出了能够捕食昆虫的叶子,当虫子碰到叶子上的毛,它就会合拢,然后“吃掉”虫子获取养分,这是对环境的适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蒲公英的果实轻且小,是为了适应风媒环境,适应风力对种子的传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2024七上·越城期中)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估测物体长度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图①,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度约1.65m
B.图②,我的课桌有4拃长,约80cm
C.图③,体育课学生跳绳用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
D.图④,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则小路长约30cm
【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结合生活实际,预估“尺”与物体长度的关系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解答】A、初中生身高约为1.65m,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度约1.65m,符合实际,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生一拃长度约20cm,课桌有4拃长,约80cm, 故B不符合题意;
C、初中生一庹约为1.4m,体育课学生跳绳用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故C不符合题意;
D、初中生一步约为0.6m,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则小路长约30m,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2024七上·越城期中)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放入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减去放入物体前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偏大,可能是因为放入物体前水的体积读数偏小或放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偏大。读数时,仰视会把数读小,俯视会把数读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图①中,放入物体前采取仰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偏小;放入物体后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正确,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大,故符合题意;
图②中,放入物体前采取俯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偏大;放入物体后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正确,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图③中,放入物体前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正确;放入物体后采取仰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偏小,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图④中,放入物体前采取平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体积正确;放入物体后采取俯视方式读数,读取的液体与物体的总体积偏大,所以测出的物体体积偏大,故符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采取①④方式读数,所测液体的体积偏大,故选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024七上·越城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温度变化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刻度尺会受热膨胀,被测物体也会受热膨胀,物体一旦受热体积就会发生变化,据此分析此题。
【解答】 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答案为:C。
21.(2024七上·越城期中)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番茄“绿钴石”。可别小瞧我,我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微妙变化。我长得特别快,果实香甜浓郁,成熟后穿的还是“绿衣裳”,很特别吧!
(1)剥开果皮,可以看到很多种子,大伙儿猜猜我会不会开花?   (填“会”或“不会”)。
(2)下列植物中,无根、茎、叶分化的是    。
A.青菜
B.海带
C.马尾松
D.胎生狗脊
【答案】会;B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种子植物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种子。
(2)孢子植物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苔藓类植物的器官:茎、叶;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解答】(1)有果皮,有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能够开花和结果。
(2)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A、青菜属于被子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带属于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故B符合题意;
C、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故C不符合题意;
D、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2024七上·越城期中)洋葱为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有浓绿色圆筒形中空叶子,呈白色,由数百朵小花组成,制作了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1)小宁制作临时装片的部分操作如图乙所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步骤④中用滴管滴加的液体是    。
(3)图丙是显微镜的四个镜头,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填序号)
(4)若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40×,则观察到的物像放大了    倍。观察时,最后调    (填“细准焦螺旋”或“粗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最清晰。
(5)图丁是小宁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下列是从视野一到视野二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向右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B.向右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C.向左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D.向左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6)进行上述操作时,发现视野中有污物存在。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换上“16×”目镜后,但换上“40×”物镜后,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   上。
(7)显微镜目镜不变,物镜由“10×”转换成“40×”,视野范围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   。
A.变小、变亮  B.变小、变暗
C.变大、变亮  D.变大、变暗
【答案】④③①②;清水;①④;200;细准焦螺旋;D;物镜;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地的步骤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注意盖盖玻片时,盖玻片要一侧先接触水滴,慢慢将玻片盖上,防止气泡产生,影响观察。
(2)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要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滴加的是生理盐水。
(3)根据有无螺纹判断目镜和物镜,物镜放大倍数与长度成正比,目镜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
(4)根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计算放大倍数。粗准焦螺旋用于寻找物像,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
(5)物像在视野的哪个方位,就将玻片向哪个方位移动,可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6)污物一般在目镜、物镜或者玻片上。
(7)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可使用大光圈、凹面镜使视野变亮。【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步骤概括为擦、④滴、撕、展、①盖、染吸。所以题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③①②。
(2)步骤④是滴水步骤,滴加清水,便于观察。
(3)图丙中,①②无螺纹为目镜,③④是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①④组合。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若显微镜的目镜为5×,则观察到的物像放大了200倍,最后调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
(5)由于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应向左边移动装片,从而移到视野的中央来,所以应换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或是物镜。当由放大倍数小的物镜或目镜换成放大倍数大的物镜或是目镜时,这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因此图丁所示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转动转换器,D正确。
故答案为:D。
(6)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物镜或玻片标本。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移动玻片,不动就不在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换上“16×”目镜后,但换上“40×”物镜后,污物消失了,说明污物在物镜上。
(7)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物镜由“10×”转换成“40×”、视野亮度变暗,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B。
23.(2024七上·越城期中)图甲、图乙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填写结构名称: F是   ,A是   。
(2)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肉细胞的   (填结构名称) 中的细胞液含有大量的糖分。
(3)对生物的传种接代起重要作用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内。
(4)青菜煮熟以后,青菜汤会变成绿色,这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中的[   ]   失去了作用。
【答案】(1)细胞质;细胞壁
(2)液泡
(3)细胞核
(4)B;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由图可知:A细胞壁、B细胞膜、C叶绿体、D细胞核、E液泡、F细胞质。
(2)水果中的汁水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3)细胞核中有染色体,决定生物的性状。
(4)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的进出,汤变绿色,说明细胞膜被破坏。【解答】(1)根据图示可知:F是细胞质、A是细胞壁。
(2)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的果肉细胞含有糖分的汁水来自液泡的细胞液。
(3)D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4)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青菜煮熟以后,青菜汤会变成绿色,这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中的B细胞膜失去了作用。
(1)根据图示可知:F是细胞质、A是细胞壁。
(2)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的果肉细胞含有糖分的汁水来自液泡的细胞液。
(3)D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4)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青菜煮熟以后,青菜汤会变成绿色,这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中的B细胞膜失去了作用。
24.(2024七上·越城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3)图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4)图丁是用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答案】(1)1.85cm
(2)36.6
(3)-12
(4)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
(2)根据体温计的分度值读数。
(3)温度计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
(4)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物体的体积等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解答】(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
(2)图乙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为36.6℃。
(3)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0刻线以下,则示数是-12℃。
(4)量筒的分度值是10mL,未放入石块前,体积为110mL,放入石块后体积为130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
(2)图乙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为36.6℃。
(3)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0刻线以下,则示数是-12℃。
(4)量筒的分度值是10mL,未放入石块前,体积为110mL,放入石块后体积为130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25.(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衢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为了减小误差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②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③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④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1)如图是他的某次实验,他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了17圈,那么铜丝的直径为   毫米;
(2)小衢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钢丝重新绕过,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的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_(可多选)。
A.每次排线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答案】(1)1.1
(2)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累积法测量铜丝的直径,。
(2)测量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解答】(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 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2cm=2mm,即此刻度尺的 分度值为2mm;线圈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与 10.80cm对齐,所以17圈的长度为
细铜丝的直径为。
(2)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
A、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 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2cm=2mm,即此刻度尺的 分度值为2mm;线圈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与 10.80cm对齐,所以17圈的长度为
细铜丝的直径为
(2)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
A.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6.(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答案】溶液种类;25%的氯化钠溶液;细胞已经失去活性;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的变量为溶液种类,可知探究的是溶液种类与分离和复原的关系。
(2)根据表中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3)不能复原,说明细胞已死亡。
(4)第三组实验细胞没有复原,说明加清水不一定能使细胞复原。
【解答】(1)实验由于改变的是溶液的种类,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
(2)25%的蔗糖溶液用的时间是60s,25%的葡萄糖溶液是65s,25%的氯化钠溶液是25s,25%的硝酸钾溶液是57s,故25%的氯化钠溶液时间最短。
(3)第三组实验中25%的氯化钠溶液没有办法复原,原因是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时细胞完全失去活性。
(4)实验中都可以看到细胞发生分离的现象,需要的时间不同,分离的速度也不同,第三组实验细胞无法复原,故B说法正确。
27.(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张同学发现一个生活现象,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春天长出红色的嫩叶,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小张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度有关,于是,小张决定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她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环境条件 阴暗、低温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1)叶是植物的   器官,学习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讨论后认为,因为实验选材和环境条件设置没有控制好变量,该方案并不能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请你对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①对实验材料选择的改进是   ;
②环境条件应该重新设置为   ;
(2)实验预期: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无影响,则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营养;同一株的部分叶片;甲组低温改为适宜温度;均为红叶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时,要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解答】(1)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属于营养器官. 花、果实和种子与生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
①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保证变量唯一,试验中的材料应该是同一株红叶石楠部分叶片.②该试验是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变量是光照,所以甲组低温改为适宜温度;
(2)试验现象: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无影响,甲乙两组红叶石楠叶片均为红叶。
故答案为:(1)营养;①同一株的部分叶片;②甲组低温改为适宜温度;(2)均为红叶。
28.(2024七上·越城期中)投掷实心球是绍兴市中考体育选考项目之一、小明同学在选定该项目后想研究影响投掷实心球距离的因素,经过思考,他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猜想一:实心球投掷距离可能跟实心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实心球投掷距离可能跟实心球的抛出速度有关;
猜想二:实心球投掷距离可能跟实心球的抛出角度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实验时抛出角度、抛出速度应   (选填“相同”或“不同”。 下同) 。分别抛出质量   的实心球;
(2)小明用实心球以及卷尺等器材,在同一水平地面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实心球质量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2kg 4kg 4kg 4kg
抛出角度 30° 45° 60° 30°
抛出速度 快速 中速 速慢 快速 中速 速慢 快速 中速 速慢 快速 中速 速慢
抛掷距离/m 8.7 7.7 5.9 9.8 8.9 6.7 8.5 7.4 5.3 8.7 7.7 5.9
①比较1、10两次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可知小明的猜想一   (选填“正确”或“错误”) ;
② 比较1、4、7三次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③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给出了投掷实心球取得好成绩的建议(补充完整);
A .以45°角左右向前投出; B. 加强力量训练,    。
【答案】(1)相同;不同
(2)错误;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距离与抛出角度有关,且抛出角度为45度时,距离最大。;提高抛出速度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投掷距离与质量的关系,则应控制质量之外的条件相同。
(2)由表中数据进行判断,质量不同而距离相同,说明与质量无关,则猜想一错误。
分析表中数据,距离最远的是角度45°,中速抛出,据此提供建议。【解答】(1)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应控制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实心球的质量不同。
(2)比较1、10两次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不同,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而距离相同,说明与质量无关,可知小明的猜想一错误。
比较1、4、7三次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角度不同,抛出的距离不同,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距离与抛出角度有关,且抛出角度为45度时,距离最大。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给出了投掷实心球取得 好成绩的建议:
B、加强力量训练,提高抛出速度。
(1)[1][2]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应控制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实心球的质量不同。
(2)[1]比较1、10两次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不同,抛出速度与抛出角度相同,而距离相同,说明与质量无关,可知小明的猜想一错误。
[2]比较1、4、7三次数据,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角度不同,抛出的距离不同,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实心球的质量与速度相同,抛出距离与抛出角度有关,且抛出角度为45度时,距离最大。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给出了投掷实心球取得 好成绩的建议:
A.以45°角左右向前投出;B.加强力量训练,提高抛出速度。
29.(2024七上·越城期中)一天晚饭后,小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的种类有关吗
【建立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料的种类有关。
【设计实验】所有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1)实验步骤:向三个烧杯中倒入的   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一段时间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
【收集事实证据】
(2)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下表中的   。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检验假设】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成立。
【交流与反思】
(3)炎热的夏天。从吸汗能力的角度看。应尽量采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比较好。
【答案】相同质量;杯中所剩水量;棉布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在三组实验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
(2)布料中的水不易测量,即使拧干也会有残留的水,所以应比较杯中剩余的水,剩余的水越少,说明布料吸水效果越好。
(3)由表中数据可知,棉吸水效果最好,最适合用于制作出汗多的夏天的衣服的布料。【解答】(1)将三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放到烧杯中湿透,然后把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水量,将现象记入表中。
(2)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水量。将现象记入下表。
(3)因为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较多,可采用棉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以利于吸汗。
30.(2024七上·越城期中)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表。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 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某同学认为她的方法不合理的理由是   。
【答案】(1)A
(2)3、4;17.71cm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直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圆柱体与水平面相切的位置对其,应用三角尺的直角边与圆柱体相切,三角尺的另一侧直角边与直刻度尺相切,据此判断。
(2)测量时存在误差,所以多次测量值略有差异,但若数据差异过大,则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存在错误,错误数据要去除。
(3)将纸绕在圆柱体上,会导致直径变大,误差变大。【解答】(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选A。
(2)[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2]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 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31.(2024七上·越城期中)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000余亩,浅滩地1.5万多亩。内有已知动植物有1000多种。植被丰富,栖息着成群白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1)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   性;
(2)小明将湿地内某些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图1,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3)小明在湿地观察了4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如图2的二歧式检索表米分辨这些植物,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是   (填字母,下同);一株是睡莲它是   ;
(4)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黄嘴白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造成这些生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
【答案】(1)生物多样
(2)动物体内有无脊柱
(3)R;P
(4)①③④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表中信息可知,甲均为脊椎动物,乙均为无脊椎动物。
(3)蕨类的器官:根、茎、叶;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和动物疾病)等,建立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答】(1)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甲中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乙蜜蜂、蚯蚓、虾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但是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有根,即R;睡莲属于种子植物,有种子,用种子繁殖,即P。
(4)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少。因此造成黄嘴白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而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甲中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乙蜜蜂、蚯蚓、虾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但是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有根,即R;睡莲属于种子植物,有种子,用种子繁殖,即P。
(4)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少。因此造成黄嘴白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而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2.(2024七上·越城期中)“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共享环保低碳生活”。《宁波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基本分类标准。研究表明,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和水源,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对人的神经、消化、泌尿、运动等多个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废旧电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大蒜、废旧电池等
【实验步骤】①取一节废旧电池,将外壳锯开露出内容物;
②在A、B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等量大蒜,加入等量清水没过大蒜底部;
③在A培养皿中放入锯开的废旧电池,B培养皿不放电池;
④将A、B培养皿放置在光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地方培养一周,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
培养皿 有无电池 生长情况
A 有废旧电池 根部生长受到抑制,大蒜及蒜根腐烂、长势差
B 无废旧电池 生长正常
【交流讨论】
(1)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   。
(2)比较A、B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   。
(4)【生活应用】
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下图所示四个垃圾箱中的   。
【答案】控制(单一)变量;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丙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在探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2)根据表中现象得出结论,结论即为对探究目的的解答。
(3)实验只使用了一种植物,结论具有偶然性,应多使用几种植物进行重复实验,得出普遍性规律。
(4)电池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属于有害垃圾。【解答】(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是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自变量,其他因素要相同。所以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比较A、B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4)比较A、B两组实验结果,说明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有害垃圾箱中,故丙符合题意。
33.(2024七上·越城期中)小明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
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
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
(1)金属的体积是   ;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不需要进行测量的步骤是   ;(填①、②或③)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明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
【答案】(1)11毫升
(2)①
(3)c装置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结合图像可知,用乙中的总体积减去甲中水的体积即为金属块的体积。
(2)塑料盒的体积=丙中体积-乙中体积,可知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
(3)c中右侧的管较长,气体通入后将水从右侧管排出进入量筒,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气体的体积。【解答】(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
(2)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34.(2024七上·越城期中)如图,现有一支体温计,总长12cm,最大刻度A距离顶部2cm。将此体温计放入34℃的水中,液面上升至B处,B距离顶部8cm。再将此温计放入40℃的水中,液面上升至距离B处 4cm处。
(1)此体温计的最大刻度为   ℃;
(2)表示人体正常体温37℃的刻度距离B处    cm。
【答案】(1)43
(2)6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的不同温度下的液柱高度,计算每厘米表示的温度变化,再由总长度计算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2)根据温度变化量反推高度变化量,从而确定液柱高度。【解答】(1)B处表示34℃,B离顶部8cm处,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4cm处,可见温度升高6℃时,液柱升高4cm,即1cm代表的温度是,AB间距离为
则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 ℃,以B处的34℃为起点,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
(1)B处表示34℃,B离顶部8cm处,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4cm处,可见温度升高6℃时,液柱升高4cm,即1cm代表的温度是
AB间距离为
则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 ℃,以B处的34℃为起点,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