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1.(2024七上·柯桥月考)小明想要量取 5 毫升水,他应该选择的实验仪器是(  )
A.10 毫升烧杯 B.50 毫升烧杯 C.10 毫升量筒 D.50 毫升量筒
2.(2024七上·柯桥月考)南方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下列气温有可能出现在绍兴秋季的是(  )
A. B. C. D.
3.(2024七上·柯桥月考)下列生物与其所属的类群配对正确的是(  )
A.松树--被子植物 B.猎豹--脊椎动物
C.铁线蕨--苔藓植物 D.蚯蚓--脊椎动物
4.(2024七上·柯桥月考)小琴同学假日在植物园中游玩,非常喜欢下列植物,想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带回家去种植.她不可能得到种子的是(  )
A.苏铁 B.蕨
C.银杏 D.苹果
5.(2024七上·柯桥月考)2024年5月,温州南麂岛出现罕见“蓝眼泪”现象。蓝眼泪是海水中的夜光藻细胞在夜晚受到扰动等刺激而发出蓝色荧光所形成的。上述现象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会进行繁殖 B.会进行生长发育
C.会进行新陈代谢 D.会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6.(2024七上·柯桥月考)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分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7.(2024七上·柯桥月考)以下出现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的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吉祥物”莲莲
B.“搬运工”机械狗
C.“歌唱家”音响
D.“绿化者”青草
8.(2024七上·柯桥月考)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2024七上·柯桥月考)穿山甲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外观与爬行类相似,但在分类上其属于哺乳动物,判断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体内有胃、心脏等器官,靠肺呼吸
B.有脊椎骨,体温恒定
C.体表被覆鳞甲
D.胎生,母乳哺育幼体
10.(2024七上·柯桥月考)右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将图甲转换成图乙,载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是
A.左下方 变亮 B.左下方 变暗
C.右上方 变亮 D.右上方 变暗
11.(2024七上·柯桥月考)近期,儿童肺炎在全国多地流行,多数是由支原体引起的,国家卫健委专家建议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下列判断支原体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B.能使人咳嗽
C.个体微小 D.能分裂繁殖
12.(2024七上·柯桥月考)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自来水、生理盐水、碘液 B.生理盐水、自来水、碘液
C.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D.凉开水、自来水、碘液
13.(2024七上·柯桥月考)蜱虫是一种体形极小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等动物身上,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造成刺伤处发炎。如图所示的蜱虫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根据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蜱虫具有昆虫的结构特点 B.蜱虫属于节肢动物
C.蜱虫是新发现的物种 D.蜱虫属于脊椎动物
14.(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小于15 mL B.肯定大于15 mL
C.肯定等于15 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 mL
15.(2024七上·柯桥月考)在图中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后取出,图中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16.(2024七上·柯桥月考)按下列要求将仪器名称填在横线上:
(1)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的仪器是   ;
(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3)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用作配制溶液和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
17.(2024七上·柯桥月考)家庭实验时,只要我们积极动脑,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可以代替某些实验仪器。如吸管可以连通装置,能代替玻璃导管;注射器有刻度,可量度液体的体积,能代替   (填实验仪器);注射器也可以滴加少量液体,能代替   (填实验仪器)。
18.(2024七上·柯桥月考)在实验室中,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常用   测液体的体积。
19.(2024七上·柯桥月考)测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请据图填写正确的测量结果。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
(2)图乙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
20.(2024七上·柯桥月考)由于前段时间“甲流“、“支原体”的肆虐,小科班上不少同学中招发烧请假。
(1)早晨测得小科体温如图所示,为   ℃,后两位同学未甩此体温计直接测量,小明为38.6℃,小红也为38.6℃,由此可知,小明与小红中一定发高烧,要及时治疗的是   ;
(2)送到医院后医生再次给他量体温、化验血液以及抗原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填序号)
①建立假设 ②获取事实与证据 ③制定计划 ④提出问题
(3)小科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他的想法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能准确到0.01℃ B. 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C. 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D. 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形,主要目的为美观
21.(2024七上·柯桥月考)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高为2.5cm;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高为17.5cm.当温度计插入某一烧杯中液体时,温度计的液柱为8.5cm时,则被测液体的温度   ℃.
22.(2024七上·柯桥月考)根据下列表述回答有关问题:
(1)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2)如图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象从图B转为图D所示的情况,其操作顺序为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①→⑤ D.②→③→⑤
①将玻片向右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②将玻片向左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3)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有哪些共同结构?   (填序号)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23.(2024七上·柯桥月考)如图A~E为五种常见的植物(其中水绵属于藻类植物),请据图回答:
(1)以下五种植物中,有真正根茎叶的是   。(填字母)
(2)图中A、B、D三种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可以用   进行繁殖。
24.(2024七上·柯桥月考)探究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
(1)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牛肉汁、食盐、载玻片、吸管、放大镜等。
(2)实验步骤: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左侧(A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活动。②在载玻片B处滴一滴牛肉汁,用吸管连接A、B,形成连桥,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可以发现草履虫从   端向   端运动,说明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
③在牛肉汁外侧边缘放数粒食盐,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可以发现草履虫从B端向A端运动,说明草履虫能逃避   刺激。
(3)实验结论: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25.(2024七上·柯桥月考)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还被称为天然的“心脏支架”,营养价值特别高。小科制作了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小科制作临时装片时的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步骤④滴加的液体和步骤②染色所需要的试液分别是   。
(3)小科将制作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无论如何转动物镜转换器、更换目镜还是调节反光镜,视野中都没有光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4)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科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为了看清液泡,小科可以换用   。
A.凹面反光镜或大光圈 B.平面反光镜或大光圈
C.凹面反光镜或小光圈 D.平面反光镜或小光圈
26.(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开展了“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各种污染物能降低青蛙受精卵的孵化率吗?
作出假设: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青蛙受精卵的孵化率。
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鱼缸中进行实验,实验设置如下表所示。(青蛙受精卵随机分组)
实验组别 青蛙受精卵数量 模拟环境
① 100 A
② 100 清水和化肥
③ B 清水和洗涤剂
回答下列问题:
(1)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   →   →成蛙等阶段。
(2)实验组①中,A应是   ;实验组③中,B应是   ,原因是为了控制除环境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
(4)支持上述假设的实验结果是   。
27.(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   (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
(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 并简要说明理由   。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
根据评价指标,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 并简要说明理由   。
28.(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表。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 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某同学认为她的方法不合理的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量程的选择方法是一次性量取,量程稍大于或等于所量体积分析。
【解答】 量取 5 毫升水,需选择10毫升量筒;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自下而上逐渐便能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解答】绍兴秋季平均温度是20℃。
A、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是72℃,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且刻线在零以下,读数为-32℃,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为18℃,故C符合题意;
D、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零刻线以下,读数为-4℃,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解答】A、 松树是常绿树,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有根茎叶花之分,属于裸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B、猎豹,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属于哺乳动物,符合题意;
C、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不符合题意;
D、蚯蚓身体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没有骨骼,在体表覆盖一层具有色素的薄角质层,是无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调查校园植物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解答】A、苏铁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能得到种子,故A错误;
B、蕨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不能得到种子,故B正确;
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C错误;
D、苹果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蓝眼泪是由于海水中的夜光藻细胞在夜晚受到扰动等刺激而发出蓝色苂光所形成的。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因此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解答】0.3260米中,“6”在千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
7.59米中,“5”在十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分米;
759毫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厘米;
759分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米。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可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不能用是否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作为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唯一依据。【解答】ABC、“吉祥物”莲莲、“搬运工”机械狗、“歌唱家”音响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BC不符合题意;
D、青草具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
【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 五大类脊椎动物,由高等到低等分别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用肺呼吸;鸟类全身被羽毛,体温恒定,卵生,用肺呼吸;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用肺呼吸;两栖类,皮肤裸露,体温不恒定,卵生,幼年用鳃呼吸,成年用肺呼吸,皮肤辅助;鱼类卵生,体温不恒定,终年生活在水中;
【解答】 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胎生哺乳;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的相反。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后视野变暗,显微镜缩小倍数后视野变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被观察的物像在右上方,因此物像要向左下方移动,故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从乙图中看出物像放大了,表明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则视野变暗。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生长繁殖,这些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故选:D。
12.【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用凉开水进行漱口,人体口腔细胞生活的环境是0.9%的生理盐水中,所以要滴一滴生理盐水,染色用的液体可以是碘液。
【解答】根据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可知,用凉开水进行漱口,人体口腔细胞生活的环境是0.9%的生理盐水中,所以要滴一滴生理盐水,染色用的液体可以是碘液。所以C选项正确。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分为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甲壳纲四大纲。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蚊、蝇、蝴蝶、蜘蛛、蜈蚣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等。【解答】A、由图可知,蜱虫身体分节,足也分节,这是典型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属于节肢动物。但身体没有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也没有三对足、两对翅,不符合昆虫的特征,故A错误;
B、蜱虫身体分节,足也分节,属于节肢动物,故B正确;
C、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并非新发现的物种。它在自然界中存在已久,与其他生物有着复杂的生态关系,故C错误;
D、蜱虫属于节肢动物,蛛形纲,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不当导致的误差分析。
【解答】 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 说明初次读取的数据是准确的; 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俯视读数会导致读取的数据偏大,即剩下的液体体积小于5mL;所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会超过15mL;故B符合;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会逐渐降低,由热胀冷缩可知,液体的体积变小;冰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所以温度计中液体的体积不变;冰完全熔化后,水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直至室温,所以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大,之后不变。【解答】由图知,温度计的示数是25℃,说明环境温度是2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水混合物放在这一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其中的冰会熔化,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所以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开始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体积收缩,温度计示数变小,直到与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当冰全部熔化成水,温度升高,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也随着升高,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所以温度计内液体体积先减少接着保持不变,随后体积膨胀,最终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A。
16.【答案】玻璃棒;试管夹;试管;烧杯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1)玻璃棒的作用:引流和搅拌。
(2)试管夹可在加热试管中物体时作为固定试管的仪器。
(3)试管和烧杯都可用作反应容器,实验药品少时,使用试管,药品量较大时,使用烧杯。【解答】(1)玻璃棒常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故答案为:玻璃棒。
(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
故答案为:试管夹。
(3)试管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故答案为:试管。
烧杯可用作配制溶液和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故答案为:烧杯。
17.【答案】量筒;胶头滴管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1)注射器有刻度,能量处液体体积,能代替量筒;
(2)注射器能够代替胶头滴管来滴加少量液体。
【解答】注射器有刻度,可量度液体的体积,而实验室中常用量筒度量液体体积,所以可用注射器代替量筒;
滴加少量液体时使用胶头滴管,而注射器也可以滴加少量液体,所以可以替换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量筒;胶头滴管。
18.【答案】刻度尺;量筒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的测量工具的知识解答。
【解答】在实验室中,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
19.【答案】1.85cm;37.8℃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
(2)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摄氏度。【解答】(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段在0刻度线处,末端刻度值为1.85cm,则物体长度为1.85cm。
(2)体温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所以读数是37.8℃。
20.【答案】37.4℃;小明;②;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体温计前端有一个缩口,在没有甩动时,示数只升不降,所以后来的温度比原来高,则测量值准确;若比原来低,则示数不变。
(2)进行化验是为了获得事实与证据。
(3)由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摄氏度,所以不能准确到0.01摄氏度;测量范围为35至42℃,所以不能测量冰水的温度。【解答】(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7.℃。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4℃,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7.4℃,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7.4℃,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4℃,先给小明测量为38.6℃,说明小明的体温是38.6℃,给小红测量的体温为38.6℃,小红的体温可能低于38.6℃,则小明一定发烧,需要及时治疗。
(2)送到医院发热门诊后护士再次给小科量体温,医生给他开了血常规以及核酸检测等化验项目。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故选②。
(3)A、体温计能准确到0.1℃,故A错误;
B、体温计的量程是,冰水的温度是0℃,体温计不能测量冰水的温度,故B错误;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故C正确;
D、生活中的体温计外形设计为三棱柱形,从棱处表面看去,此设计相当于凸透镜,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可以成放大、正立的虚像,能起到放大的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答案】4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求出1cm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然后求出液体高8.5cm时的温度.此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解答】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液柱的长度为2.5cm,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液柱的长度为17.5cm,

液柱长度为8.5cm时所测液体的温度:(8.5cm-2.5cm)× ℃/cm=40℃.
故答案为:40.
22.【答案】C;D;②③④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和收镜。上升到最高点没有找到物像,则只能重新将镜筒向下调整,重新调焦。
(2)由B到D,是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范围变小,所以应先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调整物镜转换器,注意整个过程中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
(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共同点为: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
2.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解答】(1)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玻片,重新进行观察寻找,期间可以移动玻片标本,让标本移动到通光孔正中央。
故答案为:C。
(2)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虽然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视野中了。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B图物像偏左,②向左侧移动标本,物像会向右侧移动到视野中央变成C图;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③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由C图变为A图。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⑤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因此视野由A图变为D图了。
故答案为:D。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比,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没有。故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共同结构是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
23.【答案】ACE;孢子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蕨属于蕨类植物、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C黑松属于裸子植物、D水绵属于藻类植物、E玉米属于被子植物。苔藓类植物只有茎和叶,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孢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解答】(1)A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C黑松属于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E玉米属于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因此,图中五种植物中有真正根茎叶的是A蕨、C黑松、E玉米。
(2)图中A蕨、B葫芦藓、D水绵三种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不能产生种子,都用孢子进行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24.【答案】A;B;有害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2)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说明草履虫向牛肉汁方向移动。草履虫向远离食盐的方向移动,说明草履虫能逃避有害刺激。【解答】从(2)①在洁净的载玻片左侧(A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在载玻片B处滴一滴牛肉汁,牛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牛肉汁一侧(A处)的草履虫会游到有牛肉汁(B处)的培养液滴中去,说明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
②实验中在牛肉汁外侧边缘放数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B处)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A处)培养液滴中,说明草履虫能逃避有害刺激;分析试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履虫能够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25.【答案】④③①②;清水、碘液;遮光器没有转到位;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④滴的是清水,口腔上皮细胞滴的是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②染色,可用红墨水或碘液,目的是染色后更易观察。
(3)没有光斑,说明没有光线进入镜筒,可能是没有将遮光器上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4)液泡内有较多液体,光线过亮时,不易观察,所以应将视野调暗一点。
【解答】(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④滴→撕→③展→①盖→②染。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
(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步骤④是滴,滴加的液体是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步骤②染色,滴的是碘液,目的是为了把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首先是对光,对光的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如果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或遮光器没有转到位,就会发现视野是暗的,没有光斑形成。小科将制作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无论如何转动物镜转换器、更换目镜还是调节反光镜,视野中都没有光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遮光器没有转到位。
(4)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较小、透光性强,颜色浅,为了看清要把视野调暗;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因此可以换用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
故答案为:D。
26.【答案】(1)蝌蚪;幼蛙
(2)清水;100
(3)孵化的受精卵数量
(4)组①的孵化率比组②和组③高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1)青蛙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①是对照组,所以为清水;由控制变量法可知,B为100。
(3)实验通过比较青蛙受精卵孵化的数量来反映污染物能都降低孵化率,所以应观察蛙受精卵孵化的数量。
(4)支持假设,即污染物会降低孵化率,所以孵化率最高的是对照组①。【解答】(1)青蛙的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用鳃呼吸,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
故答案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实验组①是对照组,用于对比受精卵在无污染物条件下的孵化率,因此A应是清水。实验组③需要与实验组②保持青蛙受精卵数量一致,即B应是100。这是为了确保实验变量唯一性,即只变化污染物这一因素,其他条件如受精卵数量保持一致。
(3)观察和记录数据的重点是每组青蛙受精卵的孵化数量,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孵化率的计算。假设得到支持的标志是实验组中所施加的污染物使孵化率显著降低,因此,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孵化率能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4)如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②(化肥)和实验组③(洗涤剂)的青蛙受精卵孵化率低于实验组①(仅清水,未受污染)的孵化率,则支持假设成立,即污染物影响了孵化率。
(1)青蛙的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用鳃呼吸,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实验组①是对照组,用于对比受精卵在无污染物条件下的孵化率,因此A应是清水。实验组③需要与实验组②保持青蛙受精卵数量一致,即B应是100。这是为了确保实验变量唯一性,即只变化污染物这一因素,其他条件如受精卵数量保持一致。
(3)观察和记录数据的重点是每组青蛙受精卵的孵化数量,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孵化率的计算。假设得到支持的标志是实验组中所施加的污染物使孵化率显著降低,因此,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孵化率能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4)如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②(化肥)和实验组③(洗涤剂)的青蛙受精卵孵化率低于实验组①(仅清水,未受污染)的孵化率,则支持假设成立,即污染物影响了孵化率。
27.【答案】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左下方;细纱网,能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良好,缺少了细胞壁这一结构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滴的是生理盐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滴的是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物像在视野的什么方位,装片就像什么方位移动。
(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的进出,所以应选择细沙网。
(3)植物细胞在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图中的模型中缺少细胞壁这一结构。【解答】(1)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首先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二中的细胞物像在视野的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可见,在两种材料透明塑料薄膜和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中,应该选择细纱网,理由是:细纱网能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植物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结合题图和评价指标a可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良好,理由是该模型缺少了细胞壁这一结构。
28.【答案】(1)A
(2)3、4;17.71cm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直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圆柱体与水平面相切的位置对其,应用三角尺的直角边与圆柱体相切,三角尺的另一侧直角边与直刻度尺相切,据此判断。
(2)测量时存在误差,所以多次测量值略有差异,但若数据差异过大,则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存在错误,错误数据要去除。
(3)将纸绕在圆柱体上,会导致直径变大,误差变大。【解答】(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选A。
(2)[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2]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 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1.(2024七上·柯桥月考)小明想要量取 5 毫升水,他应该选择的实验仪器是(  )
A.10 毫升烧杯 B.50 毫升烧杯 C.10 毫升量筒 D.50 毫升量筒
【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量程的选择方法是一次性量取,量程稍大于或等于所量体积分析。
【解答】 量取 5 毫升水,需选择10毫升量筒;
故选C。
2.(2024七上·柯桥月考)南方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下列气温有可能出现在绍兴秋季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自下而上逐渐便能大,说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解答】绍兴秋季平均温度是20℃。
A、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是72℃,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且刻线在零以下,读数为-32℃,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为18℃,故C符合题意;
D、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在零刻线以下,读数为-4℃,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24七上·柯桥月考)下列生物与其所属的类群配对正确的是(  )
A.松树--被子植物 B.猎豹--脊椎动物
C.铁线蕨--苔藓植物 D.蚯蚓--脊椎动物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解答】A、 松树是常绿树,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有根茎叶花之分,属于裸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B、猎豹,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属于哺乳动物,符合题意;
C、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不符合题意;
D、蚯蚓身体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没有骨骼,在体表覆盖一层具有色素的薄角质层,是无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4七上·柯桥月考)小琴同学假日在植物园中游玩,非常喜欢下列植物,想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带回家去种植.她不可能得到种子的是(  )
A.苏铁 B.蕨
C.银杏 D.苹果
【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调查校园植物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解答】A、苏铁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能得到种子,故A错误;
B、蕨属于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不能得到种子,故B正确;
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C错误;
D、苹果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上·柯桥月考)2024年5月,温州南麂岛出现罕见“蓝眼泪”现象。蓝眼泪是海水中的夜光藻细胞在夜晚受到扰动等刺激而发出蓝色荧光所形成的。上述现象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会进行繁殖 B.会进行生长发育
C.会进行新陈代谢 D.会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蓝眼泪是由于海水中的夜光藻细胞在夜晚受到扰动等刺激而发出蓝色苂光所形成的。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6.(2024七上·柯桥月考)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分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因此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解答】0.3260米中,“6”在千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
7.59米中,“5”在十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分米;
759毫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厘米;
759分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米。
故选D。
7.(2024七上·柯桥月考)以下出现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的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吉祥物”莲莲
B.“搬运工”机械狗
C.“歌唱家”音响
D.“绿化者”青草
【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可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不能用是否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作为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唯一依据。【解答】ABC、“吉祥物”莲莲、“搬运工”机械狗、“歌唱家”音响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BC不符合题意;
D、青草具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4七上·柯桥月考)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
【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C.
9.(2024七上·柯桥月考)穿山甲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外观与爬行类相似,但在分类上其属于哺乳动物,判断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体内有胃、心脏等器官,靠肺呼吸
B.有脊椎骨,体温恒定
C.体表被覆鳞甲
D.胎生,母乳哺育幼体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 五大类脊椎动物,由高等到低等分别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用肺呼吸;鸟类全身被羽毛,体温恒定,卵生,用肺呼吸;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用肺呼吸;两栖类,皮肤裸露,体温不恒定,卵生,幼年用鳃呼吸,成年用肺呼吸,皮肤辅助;鱼类卵生,体温不恒定,终年生活在水中;
【解答】 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胎生哺乳;
故答案为:D.
10.(2024七上·柯桥月考)右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将图甲转换成图乙,载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是
A.左下方 变亮 B.左下方 变暗
C.右上方 变亮 D.右上方 变暗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的相反。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后视野变暗,显微镜缩小倍数后视野变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被观察的物像在右上方,因此物像要向左下方移动,故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从乙图中看出物像放大了,表明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则视野变暗。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2024七上·柯桥月考)近期,儿童肺炎在全国多地流行,多数是由支原体引起的,国家卫健委专家建议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下列判断支原体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B.能使人咳嗽
C.个体微小 D.能分裂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生长繁殖,这些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故选:D。
12.(2024七上·柯桥月考)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自来水、生理盐水、碘液 B.生理盐水、自来水、碘液
C.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D.凉开水、自来水、碘液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用凉开水进行漱口,人体口腔细胞生活的环境是0.9%的生理盐水中,所以要滴一滴生理盐水,染色用的液体可以是碘液。
【解答】根据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可知,用凉开水进行漱口,人体口腔细胞生活的环境是0.9%的生理盐水中,所以要滴一滴生理盐水,染色用的液体可以是碘液。所以C选项正确。
故选C
13.(2024七上·柯桥月考)蜱虫是一种体形极小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等动物身上,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造成刺伤处发炎。如图所示的蜱虫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根据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蜱虫具有昆虫的结构特点 B.蜱虫属于节肢动物
C.蜱虫是新发现的物种 D.蜱虫属于脊椎动物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分为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甲壳纲四大纲。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蚊、蝇、蝴蝶、蜘蛛、蜈蚣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等。【解答】A、由图可知,蜱虫身体分节,足也分节,这是典型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属于节肢动物。但身体没有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也没有三对足、两对翅,不符合昆虫的特征,故A错误;
B、蜱虫身体分节,足也分节,属于节肢动物,故B正确;
C、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并非新发现的物种。它在自然界中存在已久,与其他生物有着复杂的生态关系,故C错误;
D、蜱虫属于节肢动物,蛛形纲,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小于15 mL B.肯定大于15 mL
C.肯定等于15 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 mL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不当导致的误差分析。
【解答】 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 说明初次读取的数据是准确的; 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俯视读数会导致读取的数据偏大,即剩下的液体体积小于5mL;所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会超过15mL;故B符合;
故答案为:B。
15.(2024七上·柯桥月考)在图中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后取出,图中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会逐渐降低,由热胀冷缩可知,液体的体积变小;冰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所以温度计中液体的体积不变;冰完全熔化后,水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直至室温,所以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大,之后不变。【解答】由图知,温度计的示数是25℃,说明环境温度是2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水混合物放在这一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其中的冰会熔化,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所以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开始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体积收缩,温度计示数变小,直到与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当冰全部熔化成水,温度升高,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也随着升高,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所以温度计内液体体积先减少接着保持不变,随后体积膨胀,最终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A。
16.(2024七上·柯桥月考)按下列要求将仪器名称填在横线上:
(1)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的仪器是   ;
(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3)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用作配制溶液和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
【答案】玻璃棒;试管夹;试管;烧杯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1)玻璃棒的作用:引流和搅拌。
(2)试管夹可在加热试管中物体时作为固定试管的仪器。
(3)试管和烧杯都可用作反应容器,实验药品少时,使用试管,药品量较大时,使用烧杯。【解答】(1)玻璃棒常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故答案为:玻璃棒。
(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
故答案为:试管夹。
(3)试管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故答案为:试管。
烧杯可用作配制溶液和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故答案为:烧杯。
17.(2024七上·柯桥月考)家庭实验时,只要我们积极动脑,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可以代替某些实验仪器。如吸管可以连通装置,能代替玻璃导管;注射器有刻度,可量度液体的体积,能代替   (填实验仪器);注射器也可以滴加少量液体,能代替   (填实验仪器)。
【答案】量筒;胶头滴管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1)注射器有刻度,能量处液体体积,能代替量筒;
(2)注射器能够代替胶头滴管来滴加少量液体。
【解答】注射器有刻度,可量度液体的体积,而实验室中常用量筒度量液体体积,所以可用注射器代替量筒;
滴加少量液体时使用胶头滴管,而注射器也可以滴加少量液体,所以可以替换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量筒;胶头滴管。
18.(2024七上·柯桥月考)在实验室中,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常用   测液体的体积。
【答案】刻度尺;量筒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的测量工具的知识解答。
【解答】在实验室中,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
19.(2024七上·柯桥月考)测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请据图填写正确的测量结果。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
(2)图乙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
【答案】1.85cm;37.8℃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
(2)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摄氏度。【解答】(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段在0刻度线处,末端刻度值为1.85cm,则物体长度为1.85cm。
(2)体温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所以读数是37.8℃。
20.(2024七上·柯桥月考)由于前段时间“甲流“、“支原体”的肆虐,小科班上不少同学中招发烧请假。
(1)早晨测得小科体温如图所示,为   ℃,后两位同学未甩此体温计直接测量,小明为38.6℃,小红也为38.6℃,由此可知,小明与小红中一定发高烧,要及时治疗的是   ;
(2)送到医院后医生再次给他量体温、化验血液以及抗原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填序号)
①建立假设 ②获取事实与证据 ③制定计划 ④提出问题
(3)小科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他的想法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能准确到0.01℃ B. 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C. 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D. 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形,主要目的为美观
【答案】37.4℃;小明;②;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体温计前端有一个缩口,在没有甩动时,示数只升不降,所以后来的温度比原来高,则测量值准确;若比原来低,则示数不变。
(2)进行化验是为了获得事实与证据。
(3)由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摄氏度,所以不能准确到0.01摄氏度;测量范围为35至42℃,所以不能测量冰水的温度。【解答】(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7.℃。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4℃,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7.4℃,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7.4℃,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4℃,先给小明测量为38.6℃,说明小明的体温是38.6℃,给小红测量的体温为38.6℃,小红的体温可能低于38.6℃,则小明一定发烧,需要及时治疗。
(2)送到医院发热门诊后护士再次给小科量体温,医生给他开了血常规以及核酸检测等化验项目。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故选②。
(3)A、体温计能准确到0.1℃,故A错误;
B、体温计的量程是,冰水的温度是0℃,体温计不能测量冰水的温度,故B错误;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故C正确;
D、生活中的体温计外形设计为三棱柱形,从棱处表面看去,此设计相当于凸透镜,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可以成放大、正立的虚像,能起到放大的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2024七上·柯桥月考)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高为2.5cm;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高为17.5cm.当温度计插入某一烧杯中液体时,温度计的液柱为8.5cm时,则被测液体的温度   ℃.
【答案】4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求出1cm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然后求出液体高8.5cm时的温度.此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解答】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液柱的长度为2.5cm,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液柱的长度为17.5cm,

液柱长度为8.5cm时所测液体的温度:(8.5cm-2.5cm)× ℃/cm=40℃.
故答案为:40.
22.(2024七上·柯桥月考)根据下列表述回答有关问题:
(1)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2)如图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象从图B转为图D所示的情况,其操作顺序为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①→⑤ D.②→③→⑤
①将玻片向右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②将玻片向左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3)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有哪些共同结构?   (填序号)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答案】C;D;②③④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和收镜。上升到最高点没有找到物像,则只能重新将镜筒向下调整,重新调焦。
(2)由B到D,是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范围变小,所以应先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调整物镜转换器,注意整个过程中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
(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共同点为: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
2.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解答】(1)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玻片,重新进行观察寻找,期间可以移动玻片标本,让标本移动到通光孔正中央。
故答案为:C。
(2)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虽然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视野中了。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B图物像偏左,②向左侧移动标本,物像会向右侧移动到视野中央变成C图;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③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由C图变为A图。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⑤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因此视野由A图变为D图了。
故答案为:D。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比,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没有。故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共同结构是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
23.(2024七上·柯桥月考)如图A~E为五种常见的植物(其中水绵属于藻类植物),请据图回答:
(1)以下五种植物中,有真正根茎叶的是   。(填字母)
(2)图中A、B、D三种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可以用   进行繁殖。
【答案】ACE;孢子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蕨属于蕨类植物、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C黑松属于裸子植物、D水绵属于藻类植物、E玉米属于被子植物。苔藓类植物只有茎和叶,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孢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解答】(1)A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C黑松属于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E玉米属于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因此,图中五种植物中有真正根茎叶的是A蕨、C黑松、E玉米。
(2)图中A蕨、B葫芦藓、D水绵三种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不能产生种子,都用孢子进行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24.(2024七上·柯桥月考)探究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
(1)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牛肉汁、食盐、载玻片、吸管、放大镜等。
(2)实验步骤: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左侧(A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活动。②在载玻片B处滴一滴牛肉汁,用吸管连接A、B,形成连桥,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可以发现草履虫从   端向   端运动,说明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
③在牛肉汁外侧边缘放数粒食盐,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可以发现草履虫从B端向A端运动,说明草履虫能逃避   刺激。
(3)实验结论: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答案】A;B;有害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2)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说明草履虫向牛肉汁方向移动。草履虫向远离食盐的方向移动,说明草履虫能逃避有害刺激。【解答】从(2)①在洁净的载玻片左侧(A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在载玻片B处滴一滴牛肉汁,牛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牛肉汁一侧(A处)的草履虫会游到有牛肉汁(B处)的培养液滴中去,说明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
②实验中在牛肉汁外侧边缘放数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B处)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A处)培养液滴中,说明草履虫能逃避有害刺激;分析试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履虫能够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25.(2024七上·柯桥月考)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还被称为天然的“心脏支架”,营养价值特别高。小科制作了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小科制作临时装片时的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步骤④滴加的液体和步骤②染色所需要的试液分别是   。
(3)小科将制作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无论如何转动物镜转换器、更换目镜还是调节反光镜,视野中都没有光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4)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科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为了看清液泡,小科可以换用   。
A.凹面反光镜或大光圈 B.平面反光镜或大光圈
C.凹面反光镜或小光圈 D.平面反光镜或小光圈
【答案】④③①②;清水、碘液;遮光器没有转到位;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④滴的是清水,口腔上皮细胞滴的是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②染色,可用红墨水或碘液,目的是染色后更易观察。
(3)没有光斑,说明没有光线进入镜筒,可能是没有将遮光器上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4)液泡内有较多液体,光线过亮时,不易观察,所以应将视野调暗一点。
【解答】(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④滴→撕→③展→①盖→②染。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
(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步骤④是滴,滴加的液体是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步骤②染色,滴的是碘液,目的是为了把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首先是对光,对光的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如果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或遮光器没有转到位,就会发现视野是暗的,没有光斑形成。小科将制作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无论如何转动物镜转换器、更换目镜还是调节反光镜,视野中都没有光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遮光器没有转到位。
(4)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较小、透光性强,颜色浅,为了看清要把视野调暗;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因此可以换用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
故答案为:D。
26.(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开展了“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各种污染物能降低青蛙受精卵的孵化率吗?
作出假设: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青蛙受精卵的孵化率。
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鱼缸中进行实验,实验设置如下表所示。(青蛙受精卵随机分组)
实验组别 青蛙受精卵数量 模拟环境
① 100 A
② 100 清水和化肥
③ B 清水和洗涤剂
回答下列问题:
(1)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   →   →成蛙等阶段。
(2)实验组①中,A应是   ;实验组③中,B应是   ,原因是为了控制除环境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
(4)支持上述假设的实验结果是   。
【答案】(1)蝌蚪;幼蛙
(2)清水;100
(3)孵化的受精卵数量
(4)组①的孵化率比组②和组③高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1)青蛙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①是对照组,所以为清水;由控制变量法可知,B为100。
(3)实验通过比较青蛙受精卵孵化的数量来反映污染物能都降低孵化率,所以应观察蛙受精卵孵化的数量。
(4)支持假设,即污染物会降低孵化率,所以孵化率最高的是对照组①。【解答】(1)青蛙的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用鳃呼吸,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
故答案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实验组①是对照组,用于对比受精卵在无污染物条件下的孵化率,因此A应是清水。实验组③需要与实验组②保持青蛙受精卵数量一致,即B应是100。这是为了确保实验变量唯一性,即只变化污染物这一因素,其他条件如受精卵数量保持一致。
(3)观察和记录数据的重点是每组青蛙受精卵的孵化数量,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孵化率的计算。假设得到支持的标志是实验组中所施加的污染物使孵化率显著降低,因此,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孵化率能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4)如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②(化肥)和实验组③(洗涤剂)的青蛙受精卵孵化率低于实验组①(仅清水,未受污染)的孵化率,则支持假设成立,即污染物影响了孵化率。
(1)青蛙的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用鳃呼吸,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实验组①是对照组,用于对比受精卵在无污染物条件下的孵化率,因此A应是清水。实验组③需要与实验组②保持青蛙受精卵数量一致,即B应是100。这是为了确保实验变量唯一性,即只变化污染物这一因素,其他条件如受精卵数量保持一致。
(3)观察和记录数据的重点是每组青蛙受精卵的孵化数量,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孵化率的计算。假设得到支持的标志是实验组中所施加的污染物使孵化率显著降低,因此,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孵化率能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4)如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②(化肥)和实验组③(洗涤剂)的青蛙受精卵孵化率低于实验组①(仅清水,未受污染)的孵化率,则支持假设成立,即污染物影响了孵化率。
27.(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   (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
(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 并简要说明理由   。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
根据评价指标,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 并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左下方;细纱网,能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良好,缺少了细胞壁这一结构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滴的是生理盐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滴的是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物像在视野的什么方位,装片就像什么方位移动。
(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的进出,所以应选择细沙网。
(3)植物细胞在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图中的模型中缺少细胞壁这一结构。【解答】(1)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首先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二中的细胞物像在视野的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可见,在两种材料透明塑料薄膜和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中,应该选择细纱网,理由是:细纱网能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植物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结合题图和评价指标a可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良好,理由是该模型缺少了细胞壁这一结构。
28.(2024七上·柯桥月考)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表。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 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某同学认为她的方法不合理的理由是   。
【答案】(1)A
(2)3、4;17.71cm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直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圆柱体与水平面相切的位置对其,应用三角尺的直角边与圆柱体相切,三角尺的另一侧直角边与直刻度尺相切,据此判断。
(2)测量时存在误差,所以多次测量值略有差异,但若数据差异过大,则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存在错误,错误数据要去除。
(3)将纸绕在圆柱体上,会导致直径变大,误差变大。【解答】(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物体是从零刻线位置开始起测,且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 ,故D错误。
故选A。
(2)[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 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2]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为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 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