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客至》《拟行路难》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客至》《拟行路难》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拟行路难》与《客至》
的教学侧重点分析
《拟行路难》
学习提示:
1、全诗在抒写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回、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诗人的忧愁愤懑;
2、仔细体会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一、俯仰低回、自具神韵
字面本义:“俯仰”是低头与抬头的动作交替,“低回”是徘徊不前、欲行又止的姿态,合指人在矛盾中反复思量、进退维谷的状态。
文学转化:将物理动作升华为情感表达的节奏,比喻诗人情感在压抑与迸发之间反复拉锯,形成“欲言又止—自我劝解—情感喷薄—强行克制”的迂回轨迹。
诗歌中的具体体现:情感节奏的迂回性
压抑的“俯”:
首句“泻水置平地”借水喻命,看似冷静陈述宿命论(“人生亦有命”),实则以自然现象掩盖对门阀制度的控诉,此为情感下压的“俯”。
挣扎的“仰”:
“酌酒以自宽”试图借酒消愁,但“举杯断绝歌路难”暴露出自欺欺人的徒劳,情感短暂上扬却无法突破。
徘徊的“低回”:
结尾“吞声踯躅不敢言”以戛然而止的沉默收束,情感在即将爆发时骤然跌落,形成“盘旋不散”的余韵。
概括为:
1. 起笔的隐喻与情感压抑。
2. 中间的自我消解与情感矛盾。
3. 结尾的情感爆发与戛然而止。
这种 “欲言又止” 的笔法,将压抑的痛苦转化为沉默的力量,正如王夫之评价的 “一俯一仰,神情无限”。诗歌的情感脉络犹如波浪,从平缓到汹涌,最终在压抑中形成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俯仰低回” 属于诗歌创作中 抒情手法(或情感表达方式) 的范畴,具体指诗人在抒发情感时不直接宣泄、直抒胸臆,而是通过 含蓄迂回的方式,借助意象隐喻、情感顿挫、结构起伏等手段,使情感在低回往复、欲言又止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形成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的艺术效果。
核心内涵与特征:
1、情感表达的间接性
区别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的直抒胸臆,“俯仰低回” 强调情感的 “克制性表达”,如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以 “泻水置平地” 的自然现象隐喻人生贵贱,将对门阀制度的愤懑隐含于物象之中,通过比兴手法实现情感的 “迂回传递”。
2、节奏与层次的顿挫感
情感呈现非直线式喷发,而是通过 起承转合的结构设计(如先抑后扬、欲言又止)或 意象的多重叠加(如李商隐《锦瑟》用 “庄生梦蝶”“杜鹃啼血” 等典故构建朦胧意境),使情感在 “俯仰”(即起伏、往复)中逐步深化。例如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沉郁与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含蓄交织,形成情感的低回跌宕。
3、神韵与留白的艺术效果
通过 “不直写而曲写”,预留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体会,如王维《山居秋暝》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细节暗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感隐含于画面之中,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境界。
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与 “托物言志” 的关系:二者同属间接抒情,但 “俯仰低回” 更侧重情感表达的 动态过程(如情感的迂回、节奏的顿挫),而 “托物言志” 侧重物象与情志的 象征对应(如松竹象征高洁)。
2、与 “含蓄” 的关联:“俯仰低回” 是 “含蓄” 抒情的具体表现形式,强调情感在 “欲言又止”“欲抑先扬” 中的流动感,而非单纯的 “不直接明说”。
总之,“俯仰低回” 是诗歌抒情手法中 “间接抒情” 的高级形态,其核心在于通过情感的迂回、节奏的顿挫、意象的隐喻等方式,使诗人的内心波动在含蓄克制的表达中形成深远的艺术感染力,尤其体现于中国古典诗歌 “意在言外”“韵外之致” 的审美追求中。在高中语文试题中,“俯仰低回” 的抒情思路常通过间接抒情、情感顿挫、意象隐喻等考点体现,以意象分析、情感对比、结构鉴赏的形式考查。
答题策略:
1.精读文本,捕捉情感脉络
① 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鲍照诗中从压抑到爆发再到压抑的曲线。
② 关注关键意象,如 “水”“酒”“歌” 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③ 留意结构转折,如杜甫《客至》中从寂寞到欣喜的情感转换。
2. 术语储备,精准对接考点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迂回曲折、欲扬先抑。
结构技巧:起兴、铺垫、对比、以景结情。
3. 对比分析,深化理解
对比维度:
① 同一诗人不同作品:如鲍照《拟行路难》系列的抒情差异。
② 不同诗人同类主题:如李清照的婉约与鲍照的含蓄对比。
关联知识点
1、悖论抒情(情感矛盾张力)
核心特征:
在情感表达中制造矛盾、悖论或反语,使喜与悲、热与冷、执着与释然等对立情绪在碰撞中迸发张力,形成 “欲言又止、欲罢不能” 的情感漩涡。
题型示例: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乍闻喜讯的 “涕泪” 与 “喜欲狂” 形成情绪悖论,以狂喜中的 “反常表现”(流泪)强化情感的真实性,比直接说 “喜” 更具感染力。
鲁迅《自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 与 “俯首” 的对立姿态,凝练出对敌人与人民的两种情感态度,在矛盾中见精神境界,情感表达凝练而厚重。
与 “俯仰低回” 的共性:
均通过情感的 “非直线流动”(前者是矛盾碰撞,后者是迂回顿挫)实现深层抒情,拒绝扁平化的情绪宣泄。
2、起承转合
定义与功能
起:开篇点题,奠定基调(如写景、叙事、设问)。
承:承接上文,延伸拓展(如深化意象、补充细节)。
转:转折变化,引入新意(如情感突变、视角切换)。
合:收束全篇,升华主旨(如总结、抒情、言志)。
核心作用:使诗歌结构严谨,情感层次分明,避免平铺直叙
答题模板:
起: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奠定……基调;
承:承接上文,通过……意象/动作深化……情感;
转:由景入情/由事及理,引入……转折;
合:总结全诗,抒发……情感,升华……主题。
题型示例: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
解析:首联叙事,颔联抒情,颈联写景,尾联寄愿,需逐联分析其章法逻辑。
①“转”在内容(时空)。前四句抒写两人依依惜别时的感慨,颈联转向描写设想的来年春茶和眼前的红梅一片。
②“转”在手法。前四句为抒情,抒发今昔对比,时光流转的人生感触,颈联转为写景。
③“转”在情感。前面四句写依依别情、离阔之思,写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颈联笔锋一转,借美景抒壮怀,见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对未来的展望。
3、回环往复
定义与功能
形式特征:通过重复意象、句式或关键词,形成循环结构。
情感效果:强化情感浓度,营造缠绵悱恻、余韵不绝的意境。
常见类型:
意象回环:同一意象反复出现(如“月”“柳”)。
句法回环:相似句式重复(如《诗经》重章叠句)。
时空回环:现实与想象交织,形成闭环(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题型示例:
“诗中‘X’意象多次出现,请分析其作用”
“最后两句与开头形成呼应,请赏析其妙处”
答题模板:
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循环往复,增强诗歌整体性;
情感上:通过重复/叠加,强化……情感,营造……意境;
主题上:突出……主旨,引发读者深思。
二、托物寓意,抒写胸怀
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水" 的隐喻:"泻水置平地" 以水流方向喻人生贵贱,暗指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制。这与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的比兴手法一脉相承。
"杯" 的符号化:"举杯断绝歌路难" 中的 "杯" 既是饮酒工具,又是情感载体。酒入愁肠化作 "歌路难" 的悲音,与李白《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 的豪放形成对比,凸显鲍照的压抑。
"木石" 的反喻:"心非木石岂无感" 以 "木石" 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与屈原《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的自喻手法相似。
考题关联: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欧诗托物言志,借对画眉鸟在山间的快乐生活表达了久居官场的诗人欲挣脱羁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同时, 一个情趣不俗、闲散淡泊的形象也如在眼前。
备考建议
掌握托物寓意的常见模式:如自然现象(水、落花)喻社会问题,动物(马、雁)喻个人志向。
关注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注意诗中表面情感与深层情感的矛盾,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
强化对比兴、反讽等手法的辨析:高考常要求区分“以景起兴”“借物喻理”等细微差别。
客至
学习提示:
1、整首诗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
2、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一、平白如话下的紧凑章法与喜趣之境
1、平白如话" 的语言风格
用词通俗:诗中使用了大量日常口语化的词汇,如 "舍南舍北"" 皆春水 ""群鸥日日来"" 花径 ""蓬门"" 市远 ""无兼味"" 家贫 ""只旧醅" 等,没有生僻难懂的字词,仿佛是随口道来,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生活场景。
句式简单:多采用陈述句,句式结构简单,如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流畅,如同与人亲切交谈,毫无雕琢之感。这种平白如话的语言风格,让诗歌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也更能体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2、"结构紧凑,章法谨严" 的体现
全诗以 "客至" 为线索,按照 "外境 - 迎客 - 待客 - 邀邻" 的顺序展开,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首联(外境):从居住环境写起,描绘出草堂周围春水环绕、群鸥常来的清幽景象,为客人的到来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平时的孤寂,为下文的 "喜" 做铺垫。
颔联(迎客):由外境转入写迎客,以 "花径不曾扫"" 蓬门今始开 " 的具体行动,表现出诗人对客人到来的欣喜和对客人的尊重,同时也呼应了首联中少有人至的环境描写。
颈联(待客):接着写待客的情景,诗人坦诚地告知客人因 "市远"" 家贫 ",只能用简单的饭菜和旧酒来招待,体现出主人的真诚和朴实,也进一步展现了主客之间的深厚情谊。
尾联(邀邻):最后由待客自然地过渡到邀邻共饮,把席间的气氛推向高潮,使诗歌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给人留下余味无穷的感觉。
诗中多处细节相互呼应,使结构更加紧凑。如首联的 "群鸥日日来" 与颔联的 "花径不曾缘客扫" 相呼应,说明平时很少有客人来访,突出了今日客人到来的难得;颈联的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与尾联的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相呼应,前者写待客的简单,后者写邀邻共饮的热情,以简单的招待却能带来欢乐的氛围,体现出诗人的率真和生活的情趣。
题型链接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语言风格。
解析:分析诗歌“平中见奇”,可以从取材特点、语言特点和主旨感情入手,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平”与“奇”的具体表现。从全诗的语言上看,语言平淡自然,浅显易懂,描写的内容也很平常,只是一次与朋友结伴出游的活动,它不同一般之处在于选取的地方不是风景秀丽的山水,而是共游周家墓柏下,墓前是个容易让人产生伤感生命无常的地方,但是诗人却“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看透生死,能在四人目前开怀畅饮,“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表现出诗人只关注活在当下的超脱,是诗歌“奇”之所在。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结构思路。
本诗以“登楼”为线索,通过“即景抒怀—俯仰时空—议论时局—借古咏怀”的层进式结构,遵循“起—承—转—合”的严谨章法,通过写景、用典、议论的交织,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命运之忧融为一体,情感层层推进,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诗风,展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
教学启示
1、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平白如话的语言特点,体会这种语言风格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些用词华丽的诗歌,分析不同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
2、分析诗歌结构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以 "客至" 为线索的结构安排,以及各联之间的呼应关系,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结构来组织诗歌内容,表达情感。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这种结构,进行诗歌创作或片段写作。
3、挖掘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 "喜" 和 "趣",体会诗人在孤寂中对友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真率之美的追求。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背景。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生活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思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生活细节: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一、诗题:待客背景的交代
诗题 “客至”,一个 “至” 字,凸显出客人的到来是主人期盼已久之事,为全诗奠定了喜悦的基调。诗后小序 "喜崔明府相过",明确点出了客人的身份和主人的情感 ——"喜"。这一 "喜" 字,是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主人对客人到来的欢欣。
二、居住环境:孤寂中盼客至的心境
诗人先从居住环境写起。“舍南舍北皆春水”,描绘出草堂被春水环绕的清幽之景,给人一种隔绝尘世的感觉。“皆” 字强调了水的广阔,仿佛将草堂与外界隔绝开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却略显孤寂的氛围。“群鸥” 在古诗中常象征着隐居生活的伴侣,但 “日日来” 也暗示了主人平时少有访客,只能与群鸥为伴,突出了主人生活的单调和内心对客人到来的渴望。这种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在孤寂中盼客至的急切心境,让人感受到主人见到客人时那种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的由来。
三、迎接客人:热情与真诚的体现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迎接客人时的细节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花径不曾缘客扫”,说明主人平时很少有客人来访,体现出一种孤寂的生活状态。但 今日却为了客人特意打扫花径、打开蓬门,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不曾” 与 “今始” 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主人对客人到来的重视和热情。“扫” 字与“开” 字,看似动作简单,却蕴含着主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学生可以想象出主人在得知客人要来时,那种急切而又兴奋的样子,和他在花径上忙碌清扫、打开蓬门时满脸笑意的场景,从而深刻体会到主人待客的真诚和热情。
四、招待客人:质朴与歉意中的盛情
"市远" 说明草堂离集市远,买东西不方便,"家贫" 则直接点明了主人的经济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人只能用 "无兼味" 的简单饭菜和 "只旧醅" 的旧酒来招待客人。表面上看,这是主人在向客人表示歉意。实际上,这正体现了主人的质朴和坦诚。他没有刻意去掩饰自己的家境,而是如实相告,这种真诚的态度更能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盛情。而且,主人倾其所有来招待客人,更彰显出他对客人的重视。学生可以通过分析 "市远"" 家贫 ""无兼味"" 只旧醅 " 等词语,体会主人在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深歉意和浓浓的盛情,进而理解古人待客时那种重情不重礼的真挚情感
五、邀请邻翁:融洽氛围与豁达心境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是最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隔篱” 这个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乡村邻里之间那种亲近、随意的关系。主人只是隔着篱笆大声呼喊,就邀请邻翁加入饮酒的行列,这种举动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肯与” 二字,表现出主人希望客人也能接受邻翁加入的意愿,体现出主人与客人之间已经建立了融洽的关系。而家一起 “尽余杯”,则将饮酒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展现出一种欢乐、和谐的场景。这一细节也体现了主人豁达、开朗的心境,学生可以感受到那种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宾主尽欢的美好画面。
答题思路(三步法)
1、定位细节,明确类型
先找出诗句中的生活细节(如动作、场景、物象、感官描写等),并归类其类型:
自然场景(渔火、牧笛、残阳、柳花等);
人物行为(登山、采茶、饮酒、听猿等);
感官描写(嗅觉“红蕖香袅”、触觉“幽嫩”、听觉“清猿”等)。
示例:王昌龄《送魏二》中“愁听清猿梦里长”的“清猿啼声”属于听觉细节。
2、分析手法,解读内涵
手法分析:判断细节的描写手法(如白描、拟人、对比、虚实结合等);
内涵解读:结合上下文,挖掘细节背后的情感或象征意义。
示例:元好问“野蔓有情萦战骨”用拟人手法,赋予野蔓“有情”却缠绕尸骨,反衬战争的残酷。
3、关联主旨,升华作用
总结细节对全诗的作用,通常从以下角度展开:
营造氛围(如“渔人遗火成寒烧”渲染冷寂秋夜);
刻画形象(如“蜡屐登山”表现隐士的闲适);
烘托情感(如“柳花扑头”暗示漂泊之苦);
深化主题(如“苏武龚胜”典故凸显气节)。
示例:林逋“红蕖香袅似相迎”通过拟人化的荷花香气,强化归家时的愉悦心境。
题型链接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这首诗在写实的描写中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草不横”“暗秦京”通过描写荒凉环境,暗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②“望来信”“闻哭声”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心理感受,暗写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
③“萦战骨”“照空城”通过描写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空城,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这些写实描写浸透了民众的苦难。
备考建议
1. 积累高频细节类型与常见手法
分类整理:将诗歌中的生活细节分为自然、人物、感官等类别,并总结常见手法(如白描、动静结合、多感官联动)。
背诵术语:掌握“以动衬静”“虚实相生”“细节传情”等高频赏析术语。
建立经典诗句库(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听觉细节),方便类比答题。
2. 强化文本细读能力
逐句拆解:对诗句进行“字—词—句”三层分析,关注看似平常的动词、形容词(如“湿飞”“香袅”)。
联系语境: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风格(如陆游的隐逸诗多用“蜡屐”“筇杖”等意象)。
模拟实战:限时练习真题,对照答案修正逻辑漏洞(如是否遗漏“感官联动”或“情感递进”)。
3. 规范答题结构
模板参考:
“诗句通过描写______(细节内容),运用______(手法),生动刻画了______(画面/场景),既______(分析表层作用),又______(挖掘深层情感或主题)。”
避免空泛:忌答“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等套话,需结合诗句具体展开(如“用‘遗火’暗写渔人已归,侧面表现暮色苍茫”)。
4. 关注高考真题与模拟题趋势
近年热点:
日常琐事的哲理化(如采茶、饮酒中寄托人生感悟);
战争细节的以小见大(如“野蔓萦战骨”通过局部反映整体惨状);
感官细节的复合运用(如视觉+嗅觉“红蕖香袅”)。
拓展阅读:多读宋诗(杨万里、范成大等)及南宋遗民诗,此类诗歌生活细节丰富,且情感含蓄。
常见失分点与对策
1、脱离文本,过度引申
对策:紧扣诗句字词,避免脱离细节空谈情感(如“牧笛吹风”需先分析“笛声”与“夜波”的关系,再谈“思归”)。
2、忽略手法,直接答题
对策:明确“手法+内容+情感”三位一体,如“对比手法(手法)凸显渔火之冷与笛声之寂(内容),暗示诗人孤寂(情感)”。
3、答题碎片化,缺乏逻辑
对策:用“首先—其次—最后”或“表层—深层”结构分层作答,确保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