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快阁东西倚晚晴意象意境绘诗心作者用树、山、天、江、月勾画出一个阔大幽远的境界。与白鸥订盟,相誓归隐,永诀机心。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明月下澄澈的江水流过,月光显得更加空明。1.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千山、天、澄江、月简洁、辽阔、空旷、明净的特点写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景物的描绘衬托诗人胸襟的开阔,胸怀的远大。写景颔联这两句诗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意象落木:落叶(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山:千万座的山(夸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远天大:辽远空旷澄江: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谢眺明月:明净辽阔明净写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景物的描绘衬托诗人胸襟的开阔,胸怀的远大。尾联表达诗人弃官归隐的意向,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怀无人理解感到痛苦,进而向往一种纯朴的 没有猜忌的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 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译文:我想找只船只回去,坐在船上吹着笛子,在那里我和白鸥作伴、定下盟约。1.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尾联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2.尾联为什么用“白鸥”的意象 鸥鸟性好猜疑,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鸥鸟”的意象内涵:1.高洁孤傲、潇洒自由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白鸥是诗人高洁孤傲的形象,有“天高任鸟飞”的自信豪情,积极用世、蔑视无所作为,可谓意气豪迈、壮怀激烈。2.远离心机、与世无争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海翁无机,鸥故不飞。”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心,于是相处甚好;而人一旦没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就会远之。3.淡泊寡欲,闲适归隐杜甫《江村》:“清江一 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伴。飞鸟与人相亲无猜,正扣住 一个“幽”字,表现出作Y 作者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里的沙鸥有一种漂泊凄凉的身世之叹,杜甫孤独4.漂泊无依、凄凉孤独无依,栖身无所,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鸥鸟”的意象内涵:高洁孤傲、潇洒自由、远离心机、与世无争、淡泊寡欲、闲 适归隐、漂泊无依、凄凉孤独。诗歌鉴赏——意境画面常见的意象物1.“青山”意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①家园、故乡的象征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②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2.“月”意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①思亲思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②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3.“冰心”“冰雪”意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①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4.“水”意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时光流逝。5.“关山”意象。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第》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②历史存在。6.“白云”意象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黄鹤楼》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7.“斜阳”意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念奴娇·赤壁怀古》惆怅、凄苦、悲凉情绪。8.“兰花”意象。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明代徐渭的《兰》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远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①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9.“竹子”意象。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①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隐士君子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于潜僧绿筠轩》②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10.“菊花”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①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11.“草”意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篓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①生命力顽强②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无涯际。12.“落花”意象洛阳女儿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刘希夷《代悲白头翁》①人生苦短,年华易逝,青春难再。13.“松柏”意象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①松柏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14.“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①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叶先行落,即所谓“一叶落而知秋”。15.“芭蕉”意象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①代离愁别绪16.“蝉”意象。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蝉》①品行高洁清高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17.“杜鹃”意象。“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②乡思乡愁18.“鸿雁”意象。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寄。——晏殊《清平乐》①是书信、音讯的代称,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表思念之情。②鸿鹄之志19.“乌鸦”意象。“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衰败荒凉之意。20.“猿啼”意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①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21.“鹧鸪”意象。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鹧鸪》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22.“燕”意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写酒醒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②世事变迁的寄托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慷慨悲壮掌握答题技巧考点梳理描绘诗句画面,就是要捕捉意象,品味意境。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考点1描绘画面【常考题型】(1)题型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2)题型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题型3:分析景物,概括情感。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描绘画面思维步骤】第一步,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意象(要找全)。第二步,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描绘画面(注意要忠于原诗内容)。第四步,必要时还要揭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境与情合”。·找全意象词·找到修饰语·展开联想、想象,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画面,语言力求流畅优美,要忠于原诗。·尽量点明时间、地点,概括画面的总体特点。(可总括可总结)【描绘画面技巧总结】【试题常见设问方式】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③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 考点2分析意象型答题步骤1、析含义: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2、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3、指作用: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意象作用结构 ①线索作用②照应作用;③铺垫作用。塑造形象 表现意象自身特征(自然特征+社会特征)“自然特征”即意象的自身特点;“社会特征”即意象的深层意义,比如对其他形象(包括人物)的衬托作用以及象征作用。环境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表情达意 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的情感答题思路答题模板点意象析内容表情感(作用)①本诗通过……意象,②写出了……内容,营造了···意境③表达了…的感情(作用)。真题演练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①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点意象)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析内容)③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表情感)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①(元)虞集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注】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诗人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①(元)虞集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注】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诗人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①啼鹃,相传古代蜀主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点意象+析内容)②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表情感)(202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问: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参考答案】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雨霁花开人不寐,却道寻常情感归纳首联:直抒胸臆 厌弃浊世,悔来京华颔联:借景抒情 落寞郁闷,愁绪满怀颈联:细节描写 不满政治,蹉跎岁月尾联:以典明志 志不能伸,怨愤无奈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借古抒情融情于景乐(哀)景情以景结情托物寓理借事抒情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合照应,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通。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15C颈联上句“冷淡”二字意寓边境安定,与下句的“安闲”和尾联的“挥金宴”相绾合。《次韵答致政杜工以迁职惠诗》绾合 1.动词,犹言牵线撮合。他俩是媒婆绾合的。2.动词,联结。(字必对举,犹尚排偶,绾合上下,以承中间之转注。 清 ·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绾合照应”指诗歌中通过意象、词句、情感等元素的前后勾连,使全诗结构严密、主题统一,常见手法包括:①首尾呼应:开头与结尾在内容或情感上形成闭环;②伏笔铺垫:前文隐含线索,后文点明深化;③意象复现:同一意象多次出现,强化意境或情感;④关键词贯穿:如“愁”“归”等字眼反复出现,串联全篇。古诗词中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苏轼《江城子》中的“小轩窗,正梳妆”也是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显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景,表现昔日夫妻恩爱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古诗词中细节描写的作用1.表现人物性格。抓住人物的一个典型细节,可以精当地刻画人物形象,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好的细节描写,会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2.反映人物心理。人物的动作或神态细节描写,往往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心理变化。古诗词中细节描写的作用3.反映丰富的思想内容。细节虽小,却能小中见大,见微而知著,以一当十,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 《社日》)“半掩扉”写村民不在家,门都半掩着。这一细节,暗示民风淳朴,丰年富足。“家家扶得醉人归”可以联想到社日欢乐的场面。一个“扶”字描写了村民畅饮后的醉态,这一细节,渲染了社日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村民丰收后的喜悦之情。古诗词中细节描写的作用4.揭示作品主旨。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含蓄隽永,意在言外,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成为表现主旨或某种思想倾向的有力手段。例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贾生》)诗人同时抓住了“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表现的思想深刻,构思新颖。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