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案例属于民法调整的是( )
①张某在朋友圈中发布了恶搞李某的照片
②王某因被公司无故开除而引发劳动争议
③某税务局对宋某的偷漏税行为处以5万元罚款
④赵某不知钱某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导致钱某酒精中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张某在朋友圈中发布了恶搞李某的照片,侵犯了李某的肖像权,属于民法调整范畴,①正确。
②:王某因被公司无故开除而引发劳动争议,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②排除。
③:某税务局对宋某的偷漏税行为处以5万元罚款,属于行政法调整范畴,③排除。
④:赵某不知钱某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导致钱某酒精中毒,侵犯了钱某的生命健康权,属于民法调整范畴,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情形中适用于民法典调整的是( )
①初中学生小詹在微信朋友圈辱骂班上某同学
②甲公司的生产部门与公司签订了生产责任状
③李某请求税务机关退还其多缴的个人所得税
④刘某因邮件在运输途中丢失,与快递公司产生纠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初中学生小詹在微信朋友圈辱骂班上某同学,小詹侵犯该同学的名誉权,①符合题意。
②:甲公司的生产部门与公司签订了生产责任状,属于劳动关系,不适应民法调整,②不合题意。
③:李某请求税务机关退还其多缴的个人所得税,属于行政关系,③不合题意。
④:刘某因邮件在运输途中丢失,与快递公司产生纠纷,属于运输合同关系,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小禾因病需要换肾,其哥哥小苗是精神病人,小苗的肾刚好与妹妹小禾配型成功,父母商量后决定将小苗的肾脏捐献给小禾。对这个事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因小禾生命危急,可以基于家庭利益代其决定捐献
B.小苗享有身体权,父母代其捐献可能侵害其合法权益
C.若捐献对小苗健康无重大风险,父母可代其决定捐献
D.小苗是无民事权利能力人,监护人应保护其合法权益
【答案】B
【详解】A:生命权的保护不能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法律对器官捐献的程序和主体资格有明确刚性规定,不允许以“救急”为由突破,否则可能构成对被监护人身体权的侵权,A错误。
B:捐献器官可能对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属于侵害其人身权益的行为,监护人无权代为决定,B正确。
C:监护人的法定职责是“保护”而非“处分”,被监护人的身体权和健康权,捐献器官涉及对身体完整性的重大处分,超出监护人的合法权限,C错误。
D: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小苗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具有民事权利能力,D错误。
故本题选B。
4.张三利用李四急需用钱的紧急状况,将市价10万元的贵重饰品压低至3万元收购。双方达成收购协议后,李四依约将该饰品交付给张三。之后,张三多次以饰品有瑕疵、饰品款式已过时、自己手头周转困难等理由拒绝支付款项。依据我国民法典,张三的行为违背了( )
①公平原则
②公序良俗原则
③绿色原则
④诚实守信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合理地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交易中遵循公平合理的等价有偿等原则。张三利用李四急需用钱的状况,压低价格收购价值10万元的饰品,明显交易价格不合理,违背了公平原则,①正确。
②: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一般涉及违背社会公共道德、损害公共利益等情况,题干中张三的行为主要体现的是交易价格及付款方面的不合理、不诚信,并非违背公序良俗原则,②不选。
③:绿色原则主要侧重于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本题中张三的交易行为无关,③不选。
④:诚实守信原则强调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秉持诚实、恪守信用。张三在与李四达成收购协议后,多次找理由拒绝支付款项,没有遵守约定、履行自己的付款义务,违背了诚实守信原则,④正确。
故本题选B。
5.赵英俊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无奈家中贫寒,无力支付其学费,只好辍学外出打工。几年后他得知原来的同班同学赵俊英,通过不正当手段冒名顶替赵英俊当时中考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读书,后考入大学。至今,赵俊英依然在用赵英俊的名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姓名是用来表现自我,反映能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②赵俊英以违法的方式侵害了赵英俊的人格权和荣誉权
③本案中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人身利益
④赵俊英冒用赵英俊的姓名,侵犯了赵英俊的姓名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姓名的主要功能是识别个人身份,而非单纯反映“外部形象”。该表述不准确,不符合法律对姓名权的定义,①排除。
②:材料中赵俊英依然在用赵英俊的名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说明赵俊英以违法的方式侵害了赵英俊的人格权和姓名权,但未涉及荣誉权,②排除。
③: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人身利益,材料中赵俊英侵害了赵英俊的人格权和姓名权,这说明本案中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人身利益,③正确。
④:材料中赵俊英依然在用赵英俊的名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说明赵俊英冒用赵英俊的姓名,侵犯了赵英俊的姓名权,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以下关于姓名权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只要是成年人,就可自行更改姓名
②小李写作时使用的笔名不受法律保护
③自然人有权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
④成年后,小明可以选取养母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①排除。
②: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②排除。
③: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③正确。
④: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④正确。
故本题选D。
7.上海开展了“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明确提出公共场所“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的目标。专项执法行动对上海头部品牌自动售货机企业开展培训和整改,范围覆盖超过36万台机柜,进一步为个人信息上好“安全锁”。“非必要不刷脸”,为个人信息上一把安全锁。这说明( )
①隐私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个人信息理应受到法律保护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③“非必要不刷脸”可有效保护民众的信息安全
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生命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重要人身权利,但并非最基础的权利,①错误。
②:尊重他人隐私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对他人权益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题干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就体现了这一点,②正确。
③:“非必要不刷脸”这一原则通过限制不必要的刷脸行为,能减少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泄露等风险,从而有效保护民众的信息安全,从题干专项执法行动对相关企业开展培训整改等举措及目标来看,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③正确。
④:不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绝对不得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经过权利人同意等合法的前提条件下,是可以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Z公司搜索到了李某公开留存在互联网上的电话信息,一个月内用不同座机多次拨打电话推广业务,在李某多次明确拒绝并要求停止后,仍进行业务推广。李某认为Z公司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Z公司否认侵权,因而引发纠纷。于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Z公司侵犯了李某的生活安宁权益
②电话信息已被李某公开,不是李某的隐私
③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
④Z公司应当承担停止侵害、采取补救措施、赔礼道歉等责任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Z公司多次拨打电话推广业务,在李某多次明确拒绝并要求停止后仍进行业务推广,侵犯了李某的生活安宁权益,故①正确。
②:虽然李某将电话信息公开在互联网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随意、无节制地使用该信息对其进行骚扰。李某公开电话信息不代表放弃对其合理使用的权利,Z公司的行为超出了合理范围电话信息依然属于李某隐私的一部分,②错误。
③:根据法律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Z公司未经李某同意,在李某明确拒绝后仍持续拨打电话推广业务,其处理李某电话信息(个人信息)的行为不符合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③正确。
④:由于Z公司的行为构成侵权,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停止侵害(停止拨打电话骚扰)、采取补救措施(如消除因骚扰给李某带来的不良影响等)、赔礼道歉等责任。但题干中未明确提及Z公司的行为已经造成了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实质性损害结果,④错误。
故本题选B。
9.2024年6月10日,小明(未满8周岁)与小军(未满8周岁)一同在外追逐嬉戏。期间,小明伸脚将小军绊倒,导致小军两颗门牙受损,双方父母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小明和小军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
③小明的监护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④小明因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根据《民法典》,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小明和小军均未满8周岁,因此均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①排除。
②:本案中,小明绊倒小军导致其身体权、健康权受损,属于侵害人格权的行为。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②正确。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小明的监护人需对小军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③正确。
④: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小明虽无民事行为能力,但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因是缺乏民事行为能力,而非无权利能力,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0.微信群群主、管理员作为群组管理者,拥有平台赋予的“踢人”权。某班级微信群内,同学张某说脏话,给其他同学起外号,被管理员贾某将张某移出群聊,张某感到“伤自尊”了,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贾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元。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张某的隐私权和身份权受到了侵害
②贾某的行为是履行群管理员职责的正确表现
③张某感到“伤自尊”,贾某行为侵犯了徐某名誉权
④贾某的行为属于社会交往范畴,不是民事法律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身份权是因婚姻家庭等关系产生的。管理员作为群组管理者,拥有平台赋予的“踢人”权,管理员贾某将发言不当的徐某移出群聊,没有侵害徐某的隐私权和身份权,①不符合题意。
②:管理员贾某将发言不当的徐某移出群聊,是履行群管理员职责的正确表现,②符合题意。
③: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管理员作为群组管理者,拥有平台赋予的“踢人”权,管理员贾某将发言不当的徐某移出群聊,没有侵害徐某的名誉权,③不符合题意。
④: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贾某的行为属于社会交往范畴,不是民事法律关系,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1.生活处处见法律。下列说法或行为中,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是( )
①王某以温某的身份进行网络聊天,以假冒方式侵害温某的姓名权
②未经叶某同意,张某展出其所有的叶某创作的一幅山水名画原件
③老吴通过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土地的交换价值
④小美被邻居家散养的狗咬伤,小美邻居要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王某以温某的身份进行网络聊天,实际上是以假冒方式侵害了温某的姓名权,①正确。
②:叶某创作的一幅山水名画原件已归张某所有,因此其展出该原件无需叶某同意,②正确。
③:老吴通过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土地的使用价值,③排除。
④:小美被邻居家散养的狗咬伤,小美邻居要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2.近日,有网络主播运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换脸直播,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多位“知名演员”,相应主播因此人气大涨,直播带货销量大增。从民法的角度讲,换脸直播( )
①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②以营利为目的使用知名演员肖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③使用电子技术编辑他人肖像,侵犯他人的人格权
④造成知名演员社会声誉降低,侵犯他人的荣誉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未经本人同意使用肖像,属于侵犯肖像权,换脸直播因为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侵犯他人的肖像权,①正确。
②:题干强调的是侵犯他人的肖像权,不涉及侵犯隐私权,②排除。
③:未经允许,使用电子技术编辑他人肖像,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③正确。
④: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换脸直播没有侵犯他人的荣誉权,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3.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即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下列行为中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是( )
①基于商业目的,某售楼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②某公司擅自使用某作家的笔名作为品牌名称
③李某在陈某的照片上写上侮辱性语言嘲笑他
④邻居将夏某和黄某吵架的视频上传到互联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侵犯肖像权,因为售楼处未经本人同意,基于商业目的,擅自收集、使用消费者人脸信息,①正确。
②:某公司擅自使用某作家的笔名作为品牌名称:这属于侵犯姓名权或商标权,与肖像权无关,②排除。
③:李某侵犯陈某的名誉权而不是肖像权,③排除。
④:邻居未经同意将两人吵架的视频上传到网上,这属于侵犯肖像权,因为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发布并传播他人肖像,可能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4.某校高一学生肖某,嫌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太土气了,所以想给自己换个名字,他认为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因此可以随意更改姓名。对此,下列关于姓名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姓名体现了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因而不能随意更改姓名 ②一般来说个人的姓名是由父母决定的,因而不能随意更改姓名 ③姓名权的保护对象包括所有自然人的正式姓名、笔名、网名等 ④姓名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姓名是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不能随意改变,①正确。
②: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②错误。
③: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网名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而非所有自然人的笔名、网名,③错误。
④: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5.有网友发现,疑似知名医生张文宏化身“带货主播”,在网络平台售卖产品。经核实,这个“张文宏”实际上是通过AI技术合成的,视频中的他不断介绍产品,声音和形象都与本人极为相似,导致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对此,张文宏回应称,这样假冒自己卖货的账号不止一个,而且一直在变,他已多次向平台投诉,但违规账号屡禁不止。AI换脸( )
①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因为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
②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因为损害了个人的信息权益
③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因为使用AI 编辑他人肖像
④侵犯他人的荣誉权,因为降低了受害人社会声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题目中AI换脸假冒张文宏带货的行为,属于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商业活动,侵犯了其肖像权。①正确。
③:肖像权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使用AI技术伪造他人肖像进行牟利,不仅侵犯了具体的肖像权,也构成对人格权的整体侵害。③正确。
②:隐私权涉及个人私密信息或生活安宁被侵害,但题目中未提及相关内容,也不涉及个人的信息权益,②不符合题意。
④:荣誉权与荣誉称号相关,而题目中未提及张文宏的荣誉称号受损,可能涉及名誉权(社会声誉降低),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6.杜某系某电商平台用户,并在该平台多次购买商品。某日,杜某在购物过程中,被平台发布的“好友圈好友等你开拼手气红包”字样吸引,遂点击该字样,随后,杜某发现其在该平台的购物记录被自动公开并被分享到“好友圈”为其自动设定的第三人视线之下。社会交往中,朋友通过此功能看到了其购物记录的大部分信息,杜某认为个人权利受到侵犯。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以上现象涉嫌侵犯了杜某的隐私权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公开个人信息
③民法优先保护个人的最基础的权利
④处理个人信息应正当必要,不得过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未征得消费者的同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随意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本案杜某发现其在该平台的购物记录被自动公开并被分享到“好友圈”为其自动设定的第三人视线之下,涉嫌侵犯了杜某的隐私权,①符合题意。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公开个人信息,②说法错误。
③: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是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材料未涉及,③不符合题意。
④: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等原则,不得过度处理,该电商平台的做法明显过度处理了杜某的个人信息,违背了这一原则,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7.某公司通过其自媒体账号在网络上发布了时长1分9秒的短视频。该视频篡改叶挺烈士的《囚歌》,并添加了侮辱性用语。该视频发布传播后,引起了公众关注和网络热议。叶挺烈士的子女及近亲属起诉该公司侵权。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该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道歉,消除其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时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以下对案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该公司侵犯了叶挺烈士的隐私权
②该公司侵犯了叶挺烈士的名誉权
③该公司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④法院的判令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②:该公司发布视频篡改叶挺烈士的《囚歌》,并添加了侮辱性用语,侵犯了英烈的名誉权,不是隐私权,②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
③:《民法典》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该公司应当承担民事责任,③符合题意。
④:本案体现的是民法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没有涉及民法的公平原则,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8.某知名网红主播吴某在直播过程中,未经朋友陈某同意,将陈某与其发生争执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并发布到社交平台。视频中清晰呈现陈某的面容,还添油加醋描述陈某的性格缺陷。该视频发布后迅速传播,陈某遭到众多网友的恶评与谩骂,致使陈某精神状态极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下列对吴某侵权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通过恶意贬损导致社会评价降低,侵犯其荣誉权
②因未将陈某肖像用于商业用途,未侵犯其肖像权
③因擅自公开陈某的私人争执过程,侵犯了其隐私权
④因造成陈某严重精神损害,侵犯了其健康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通过恶意贬损导致社会评价降低,侵犯其名誉权,①不选。
②:视频中清晰呈现陈某的面容,还添油加醋描述陈某的性格缺陷,这侵犯了陈某的肖像权。是否用于商业用途,不是侵犯肖像权的必要条件,②不选。
③④:将陈某与其发生争执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并发布到社交平台,该视频发布后迅速传播,陈某遭到众多网友的恶评与谩骂,致使陈某精神状态极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该案件中,因擅自公开陈某的私人争执过程,涉嫌侵犯其隐私权,因造成陈某严重精神损害,侵犯了其健康权,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19.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为拓展汽车维修中介业务,勾结保险公司、拖车公司以及路政部门工作人员,非法获取其工作过程中掌握的交通事故车主信息,并根据车辆品牌、事发地等联系特定汽车45店、汽修厂、通过赠送保养服务、油卡等方式诱导事故车主前往指定地点维修,赚取信息中介费用。2024年3月,47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该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公民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和侵害他人信息
③有偿使用他人信息符合我国民法规定
④处理他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诚信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案例中,汽车服务公司非法获取并利用车主信息的行为,直接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①正确。
②:合法使用他人信息(如经同意或依法授权)是被允许的,法律禁止的是非法使用和侵害他人信息,②错误。
③:有偿使用他人信息若未经合法授权或违反法律规定,属于违法行为,不符合民法规定,③错误。
④: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欺骗、误导等方式获取或利用信息。案例中,涉事公司勾结他人非法获取信息,并通过诱导手段牟利,严重违背了这些原则,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0.公交车上,张某因工作太累闭眼休息而没有注意到旁边站着的孕妇李某。李某对张某未给其让座心生不满,故出言不逊,但张某一直闭口不言。李某一气之下,拍了张某的正面照发在社交平台,并配文“不给孕妇让座的男人不配为男人”,给张某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李某侵犯了张某的肖像权,张某可追究李某的违约责任
B.李某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张某可追究李某的侵权责任
C.国家要大力弘扬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对张某进行教育
D.民事行为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与他人利益
【答案】B
【详解】A:违约责任需以合同关系为前提,题目中双方无合同关系,且李某未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张某肖像,涉及侵犯他人肖像权而非违约责任,A排除。
B:李某在社交平台公开张某照片并配文指责“不给孕妇让座的男人不配为男人”,属于通过侮辱性言论贬低张某的社会评价,导致其生活困扰。根据《民法典》规定,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张某有权追究李某的侵权责任,B正确。
C:题目焦点是法律侵权问题,而非单纯道德教育,从材料可以得出孕妇李某行为不妥需要教育而非张某,C排除。
D:虽民法禁止滥用权利损害他人利益,但题目更多强调的是某种具体行为对他人名誉权等进行侵害的具体情形,D排除。
故本题选B。
二、简答题:本题共4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生物科技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商业推广文章中,使用了一张对知名艺人某甲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虽无法看到完整的面部特征,但剪影所展现的面部轮廓(包括发型)仍具有某甲的个人特征,属于某甲的外部形象。文章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人物线索,该文章评论区精选出的大量留言均提及某甲名字或其网络昵称。某甲认为某生物科技公司侵权,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立即撤下推文,并销毁相关线下宣传物料、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等。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法院会不会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并说明理由。
【答案】会支持。理由:①虽然被告对原告照片进行了加工处理,但剪影所展现的面部轮廓仍具有原告的个人特征,并且案涉文章的文字描述内容有明显的指向性,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害。②被告发布的文章评论区精选出的大量留言均提及某甲名字或其网络昵称,构成对原告姓名权的侵害。③法院支持原告诉讼请求,有利于促使社会形成严格尊重他人肖像权、姓名权的知法守法氛围,更好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
【分析】背景素材: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侵权案
考点考查:人身权利的主要内容等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法律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法院会不会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并说明理由。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具体可运用积极保护人身权利的知识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会支持。
关键词①:使用了一张对知名艺人某甲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虽无法看到完整的面部特征,但剪影所展现的面部轮廓(包括发型)仍具有某甲的个人特征,属于某甲的外部形象→可运用积极保护人身权利的知识,从肖像权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公司的行为侵害了甲的肖像权。
关键词②:文章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人物线索,该文章评论区精选出的大量留言均提及某甲名字或其网络昵称→可运用积极保护人身权利的知识,从姓名权角度分析说明该公司的行为侵害了其姓名权。
关键词③:法院支持其诉求→可运用积极保护人身权利的知识,从保护公民的合法的人身权益角度分析说明。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日,刘某因未能在已取消的公交站台等候到公交车而心生不满,后刘某找到准确站台搭乘上公交车。在公交车行驶途中,刘某为泄愤,辱骂他人,并与公交车驾驶员发生口角。期间,史某规劝刘某不能与公交车驾驶员争吵,影响安全驾驶,刘某非但不听劝阻,反而再次与史某产生口角。两人下车后,刘某故意拉住史某不让其离开,在拉扯过程中,史某眼睛被刘某击伤,后史某挣脱刘某,刘某在纠缠拉扯过程中倒地受伤。
法院审判认为,刘某恣意妨碍公交车安全运行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史某劝阻行为系理性的正当、正义行为,应当得到肯定,而刘某下车后继续故意纠缠拉扯史某,从而引发本案纠纷,系不当之举,且刘某受伤系意外造成,史某不存在违法行为。故判决驳回刘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对本案进行评析。
【答案】①刘某损害了史某的健康权。刘某因在公交车上与公交车驾驶员、史某接连发生口角,后跟随史某下车,纠缠拉扯史某不让其离开,拉扯过程中,史某眼睛被击伤,刘某的行为既不理性,也不正当。②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守法和公序良俗等。史某为了公共安全,好意劝阻刘某,其行为具有合理性、正当性,主观上不存在过错。③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本案对于倡导文明出行、鼓励好意劝阻、维护公共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弘扬了文明、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析】背景素材:公共交通纠纷
考点考查:民事权利与义务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是评析类主观题。要求对本案进行评析,需要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民事权利与义务”,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刘某因在公交车上与公交车驾驶员、史某接连发生口角,后跟随史某下车,纠缠拉扯史某不让其离开,拉扯过程中,史某眼睛被击伤→可调用的法理依据是:民法典规定,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本案中,刘某的行为既不理性,也不正当,刘某损害了史某的健康权。
有效信息②:史某规劝刘某不能与公交车驾驶员争吵,影响安全驾驶→可调用的法理依据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守法和公序良俗。本案中,史某为了公共安全,好意劝阻刘某,其行为具有合理性、正当性,主观上不存在过错。
有效信息③:法院审判认为,刘某恣意妨碍公交车安全运行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史某劝阻行为系理性的正当、正义行为,应当得到肯定。故判决驳回刘某的全部诉讼请求→可调用的法理依据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本案中,本案法院的判决对于倡导文明出行、鼓励好意劝阻、维护公共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弘扬了文明、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告某物业公司为某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被告吴某、案外人徐某系该小区业主。2020年12月11日,徐某在业主微信群内发了15秒的短视频,并在群内发表“小区大门口动用该房屋维修金,你们大家签了字,同意了吗 ”的言论。被告吴某接着发表“现在一点这个东西就这么多钱,到时电梯坏了,楼顶坏了咋办,维修基金被物业套完了,拍拍屁股走人了,业主找谁去!”“真要大修没钱就自生自灭了,太黑心了”“所以这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是迫在眉睫”“不管怎样你们签的字违规,我们不认可,要求公示名单”等言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在该群内制止吴某并要求吴某道歉,吴某继续发表“凭什么跟你道歉”“我说的是事实”等。原告某物业公司认为被告吴某的言论侵害其名誉权,遂诉至法院,要求吴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根据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法院是否会支持原告物业公司的主张。
【答案】①依据民法典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依法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涉及业主的切身利益,被告吴某作为小区业主,在案涉业主微信群内围绕专项维修资金的申领、使用等不规范情形对原告某物业公司所作的负面评价,措辞虽有不文明、不严谨之处,但未超过必要的限度,不足以产生某物业公司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后果。
②业主吴某在行使监督权时应当理性表达质疑、陈述观点。但物业公司系为业主提供服务的企业法人,对业主在业主群内围绕其切身权益所作发言具有一定容忍义务。因此,被告吴某不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法院不会支持原告的主张。
【分析】背景素材:物业公司与业主的纠纷
考点考查: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权利行使,注意界限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类主观题,要求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从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的角度,分析法院是否会支持原告物业公司的主张。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被告吴某接着发表“现在一点这个东西就这么多钱,到时电梯坏了,楼顶坏了咋办,维修基金被物业套完了,拍拍屁股走人了,业主找谁去!”“真要大修没钱就自生自灭了,太黑心了”“所以这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是迫在眉睫”“不管怎样你们签的字违规,我们不认可,要求公示名单”等言论;原告某物业公司认为被告吴某的言论侵害其名誉权→可运用“人、非法人组织依法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法律对人身权设定的界限的知识,从吴某的角度,说明其措辞虽有不文明、不严谨之处,但未超过必要的限度,不足以产生某物业公司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后果,没有侵害物业公司的名誉权,但应理性表达质疑、陈述观点。
有效信息②: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在该群内制止吴某并要求吴某道歉→可从物业公司的角度,说明对业主在业主群内围绕其切身权益所作发言具有一定容忍义务。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市高中生王某在使用某“智能学习”APP时,发现注册协议中存在“默认同意共享用户信息”的条款。王某未仔细阅读便完成注册。此后,该APP不仅自动收集王某的姓名、学校、年级、手机号等信息,还通过后台获取其通讯录联系人数据。一个月内,王某及其家人频繁收到教育机构、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甚至有人冒充老师要求转账。王某联系APP客服要求删除信息、公开道歉,但对方以“用户已同意协议”为由拒绝。王某遂向当地消协投诉,并保存了APP页面截图、通话记录等证据。经媒体曝光后,该APP被网信部门约谈,但其仍拒绝公开道歉、删除信息。王某决定将其诉至法院。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预测法院的判决结果并说明理由。
【答案】判决结果:法院判决“智能学习”APP侵犯王某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智能学习”APP应以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侵权责任。
理由: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该APP默认勾选协议、超范围收集通讯录数据,未履行告知义务,泄露信息导致王某及家人被骚扰,侵害王某生活安宁。
【分析】背景素材:个人信息权侵权案例
考点考查:民法原则、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考生预测法院的判决结果并说明理由。应调用民法原则、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的知识结合材料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该APP不仅自动收集王某的姓名、学校、年级、手机号等信息,还通过后台获取其通讯录联系人数据→可调用法理依据: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预测判决结果:法院判决“智能学习”APP侵犯王某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
关键词②:注册协议中存在“默认同意共享用户信息”的条款;一个月内,王某及其家人频繁收到教育机构、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甚至有人冒充老师要求转账。王某联系APP客服要求删除信息、公开道歉,但对方以“用户已同意协议”为由拒绝→可联系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的知识,预测判决结果:法院判决“智能学习”APP应以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侵权责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案例属于民法调整的是( )
①张某在朋友圈中发布了恶搞李某的照片
②王某因被公司无故开除而引发劳动争议
③某税务局对宋某的偷漏税行为处以5万元罚款
④赵某不知钱某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导致钱某酒精中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情形中适用于民法典调整的是( )
①初中学生小詹在微信朋友圈辱骂班上某同学
②甲公司的生产部门与公司签订了生产责任状
③李某请求税务机关退还其多缴的个人所得税
④刘某因邮件在运输途中丢失,与快递公司产生纠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小禾因病需要换肾,其哥哥小苗是精神病人,小苗的肾刚好与妹妹小禾配型成功,父母商量后决定将小苗的肾脏捐献给小禾。对这个事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因小禾生命危急,可以基于家庭利益代其决定捐献
B.小苗享有身体权,父母代其捐献可能侵害其合法权益
C.若捐献对小苗健康无重大风险,父母可代其决定捐献
D.小苗是无民事权利能力人,监护人应保护其合法权益
4.张三利用李四急需用钱的紧急状况,将市价10万元的贵重饰品压低至3万元收购。双方达成收购协议后,李四依约将该饰品交付给张三。之后,张三多次以饰品有瑕疵、饰品款式已过时、自己手头周转困难等理由拒绝支付款项。依据我国民法典,张三的行为违背了( )
①公平原则
②公序良俗原则
③绿色原则
④诚实守信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赵英俊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无奈家中贫寒,无力支付其学费,只好辍学外出打工。几年后他得知原来的同班同学赵俊英,通过不正当手段冒名顶替赵英俊当时中考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读书,后考入大学。至今,赵俊英依然在用赵英俊的名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姓名是用来表现自我,反映能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②赵俊英以违法的方式侵害了赵英俊的人格权和荣誉权
③本案中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人身利益
④赵俊英冒用赵英俊的姓名,侵犯了赵英俊的姓名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以下关于姓名权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只要是成年人,就可自行更改姓名
②小李写作时使用的笔名不受法律保护
③自然人有权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
④成年后,小明可以选取养母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上海开展了“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明确提出公共场所“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的目标。专项执法行动对上海头部品牌自动售货机企业开展培训和整改,范围覆盖超过36万台机柜,进一步为个人信息上好“安全锁”。“非必要不刷脸”,为个人信息上一把安全锁。这说明( )
①隐私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个人信息理应受到法律保护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③“非必要不刷脸”可有效保护民众的信息安全
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Z公司搜索到了李某公开留存在互联网上的电话信息,一个月内用不同座机多次拨打电话推广业务,在李某多次明确拒绝并要求停止后,仍进行业务推广。李某认为Z公司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Z公司否认侵权,因而引发纠纷。于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Z公司侵犯了李某的生活安宁权益
②电话信息已被李某公开,不是李某的隐私
③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
④Z公司应当承担停止侵害、采取补救措施、赔礼道歉等责任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2024年6月10日,小明(未满8周岁)与小军(未满8周岁)一同在外追逐嬉戏。期间,小明伸脚将小军绊倒,导致小军两颗门牙受损,双方父母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小明和小军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
③小明的监护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④小明因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微信群群主、管理员作为群组管理者,拥有平台赋予的“踢人”权。某班级微信群内,同学张某说脏话,给其他同学起外号,被管理员贾某将张某移出群聊,张某感到“伤自尊”了,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贾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元。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张某的隐私权和身份权受到了侵害
②贾某的行为是履行群管理员职责的正确表现
③张某感到“伤自尊”,贾某行为侵犯了徐某名誉权
④贾某的行为属于社会交往范畴,不是民事法律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生活处处见法律。下列说法或行为中,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是( )
①王某以温某的身份进行网络聊天,以假冒方式侵害温某的姓名权
②未经叶某同意,张某展出其所有的叶某创作的一幅山水名画原件
③老吴通过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土地的交换价值
④小美被邻居家散养的狗咬伤,小美邻居要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近日,有网络主播运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换脸直播,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多位“知名演员”,相应主播因此人气大涨,直播带货销量大增。从民法的角度讲,换脸直播( )
①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②以营利为目的使用知名演员肖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③使用电子技术编辑他人肖像,侵犯他人的人格权
④造成知名演员社会声誉降低,侵犯他人的荣誉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即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下列行为中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是( )
①基于商业目的,某售楼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②某公司擅自使用某作家的笔名作为品牌名称
③李某在陈某的照片上写上侮辱性语言嘲笑他
④邻居将夏某和黄某吵架的视频上传到互联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某校高一学生肖某,嫌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太土气了,所以想给自己换个名字,他认为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因此可以随意更改姓名。对此,下列关于姓名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姓名体现了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因而不能随意更改姓名 ②一般来说个人的姓名是由父母决定的,因而不能随意更改姓名 ③姓名权的保护对象包括所有自然人的正式姓名、笔名、网名等 ④姓名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有网友发现,疑似知名医生张文宏化身“带货主播”,在网络平台售卖产品。经核实,这个“张文宏”实际上是通过AI技术合成的,视频中的他不断介绍产品,声音和形象都与本人极为相似,导致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对此,张文宏回应称,这样假冒自己卖货的账号不止一个,而且一直在变,他已多次向平台投诉,但违规账号屡禁不止。AI换脸( )
①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因为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
②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因为损害了个人的信息权益
③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因为使用AI 编辑他人肖像
④侵犯他人的荣誉权,因为降低了受害人社会声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杜某系某电商平台用户,并在该平台多次购买商品。某日,杜某在购物过程中,被平台发布的“好友圈好友等你开拼手气红包”字样吸引,遂点击该字样,随后,杜某发现其在该平台的购物记录被自动公开并被分享到“好友圈”为其自动设定的第三人视线之下。社会交往中,朋友通过此功能看到了其购物记录的大部分信息,杜某认为个人权利受到侵犯。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以上现象涉嫌侵犯了杜某的隐私权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公开个人信息
③民法优先保护个人的最基础的权利
④处理个人信息应正当必要,不得过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某公司通过其自媒体账号在网络上发布了时长1分9秒的短视频。该视频篡改叶挺烈士的《囚歌》,并添加了侮辱性用语。该视频发布传播后,引起了公众关注和网络热议。叶挺烈士的子女及近亲属起诉该公司侵权。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该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道歉,消除其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时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以下对案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该公司侵犯了叶挺烈士的隐私权
②该公司侵犯了叶挺烈士的名誉权
③该公司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④法院的判令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某知名网红主播吴某在直播过程中,未经朋友陈某同意,将陈某与其发生争执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并发布到社交平台。视频中清晰呈现陈某的面容,还添油加醋描述陈某的性格缺陷。该视频发布后迅速传播,陈某遭到众多网友的恶评与谩骂,致使陈某精神状态极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下列对吴某侵权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通过恶意贬损导致社会评价降低,侵犯其荣誉权
②因未将陈某肖像用于商业用途,未侵犯其肖像权
③因擅自公开陈某的私人争执过程,侵犯了其隐私权
④因造成陈某严重精神损害,侵犯了其健康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为拓展汽车维修中介业务,勾结保险公司、拖车公司以及路政部门工作人员,非法获取其工作过程中掌握的交通事故车主信息,并根据车辆品牌、事发地等联系特定汽车45店、汽修厂、通过赠送保养服务、油卡等方式诱导事故车主前往指定地点维修,赚取信息中介费用。2024年3月,47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该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公民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和侵害他人信息
③有偿使用他人信息符合我国民法规定
④处理他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诚信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公交车上,张某因工作太累闭眼休息而没有注意到旁边站着的孕妇李某。李某对张某未给其让座心生不满,故出言不逊,但张某一直闭口不言。李某一气之下,拍了张某的正面照发在社交平台,并配文“不给孕妇让座的男人不配为男人”,给张某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李某侵犯了张某的肖像权,张某可追究李某的违约责任
B.李某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张某可追究李某的侵权责任
C.国家要大力弘扬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对张某进行教育
D.民事行为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与他人利益
二、简答题:本题共4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生物科技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商业推广文章中,使用了一张对知名艺人某甲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虽无法看到完整的面部特征,但剪影所展现的面部轮廓(包括发型)仍具有某甲的个人特征,属于某甲的外部形象。文章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人物线索,该文章评论区精选出的大量留言均提及某甲名字或其网络昵称。某甲认为某生物科技公司侵权,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立即撤下推文,并销毁相关线下宣传物料、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等。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法院会不会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并说明理由。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日,刘某因未能在已取消的公交站台等候到公交车而心生不满,后刘某找到准确站台搭乘上公交车。在公交车行驶途中,刘某为泄愤,辱骂他人,并与公交车驾驶员发生口角。期间,史某规劝刘某不能与公交车驾驶员争吵,影响安全驾驶,刘某非但不听劝阻,反而再次与史某产生口角。两人下车后,刘某故意拉住史某不让其离开,在拉扯过程中,史某眼睛被刘某击伤,后史某挣脱刘某,刘某在纠缠拉扯过程中倒地受伤。
法院审判认为,刘某恣意妨碍公交车安全运行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史某劝阻行为系理性的正当、正义行为,应当得到肯定,而刘某下车后继续故意纠缠拉扯史某,从而引发本案纠纷,系不当之举,且刘某受伤系意外造成,史某不存在违法行为。故判决驳回刘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对本案进行评析。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告某物业公司为某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被告吴某、案外人徐某系该小区业主。2020年12月11日,徐某在业主微信群内发了15秒的短视频,并在群内发表“小区大门口动用该房屋维修金,你们大家签了字,同意了吗 ”的言论。被告吴某接着发表“现在一点这个东西就这么多钱,到时电梯坏了,楼顶坏了咋办,维修基金被物业套完了,拍拍屁股走人了,业主找谁去!”“真要大修没钱就自生自灭了,太黑心了”“所以这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是迫在眉睫”“不管怎样你们签的字违规,我们不认可,要求公示名单”等言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在该群内制止吴某并要求吴某道歉,吴某继续发表“凭什么跟你道歉”“我说的是事实”等。原告某物业公司认为被告吴某的言论侵害其名誉权,遂诉至法院,要求吴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根据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法院是否会支持原告物业公司的主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市高中生王某在使用某“智能学习”APP时,发现注册协议中存在“默认同意共享用户信息”的条款。王某未仔细阅读便完成注册。此后,该APP不仅自动收集王某的姓名、学校、年级、手机号等信息,还通过后台获取其通讯录联系人数据。一个月内,王某及其家人频繁收到教育机构、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甚至有人冒充老师要求转账。王某联系APP客服要求删除信息、公开道歉,但对方以“用户已同意协议”为由拒绝。王某遂向当地消协投诉,并保存了APP页面截图、通话记录等证据。经媒体曝光后,该APP被网信部门约谈,但其仍拒绝公开道歉、删除信息。王某决定将其诉至法院。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预测法院的判决结果并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