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西方人却总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著名学者易中天,也曾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中国经济发展了,但是精神依旧空虚,“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复旦教授张维为曾言:只有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才会说中国人缺少信仰!
君子不器
“志”不远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庖丁解牛》 ---《庄子》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鸿门宴》 ---《史记》
诸子
史传
社会现实
政治主张
教學目標
了解《论语》相关知识。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孔子像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__,是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春秋时 _家、__家,是_ 家学派的创始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___讲学的风气,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思想
教育

私人
仲尼
作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4(由)
30(点)
24(求)
21(赤)
陪长者闲坐
【扩展知识】称人称字,称己称名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时一般称名
释题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
自研字词,梳理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辅助资料,翻译文本。
2.抓住重点字词、重点句式,回顾旧知。
3.理清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子路、曾(zēng)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shè)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2 3 4 5 6 7 8
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
1、鼓瑟希( ) 2、莫春者( ) 3、唯求则非邦也与( )



1、端章甫
2、鼓瑟希
3、风乎舞雩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名词作动词 弹奏)
(名词作动词 吹风)
(形容词作名词 小相、大相)
(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听音频,跟读正音
三、文言句式
2、则何以哉
3、尔何如?
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5、为国以礼
6、以吾一日长乎尔
1、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吾乎尔长一日 ”
② 加之以师旅 “以师旅加之”
③ 因之以饥馑 “因以饥馑(加)之”
④ 摄乎大国之间 “乎大国之间摄”
⑤ 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三子者之撰异”
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
⑦ 为国以礼 “以礼为国”
正常语序
特殊句式
(2)宾语前置
① 毋吾以也 “毋以吾也”
② 不吾知也 “不知吾也”
③ 则何以哉 “则以何哉”
④ 尔何如 “尔如何”
⑤ 何伤乎 “伤何乎”
⑥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正常语序
问“志”
言“志”
评“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课文围绕“志”展开,先划分文章层次。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合作研读,疏通文本
探究各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体现了每个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对其志向,孔子的态度是什么?
山水田园诗的演变
文本研读——言志
人物 志向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可使足民”
“礼俟君子”
“宗庙会同”
“愿为小相”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强国
富民
明礼
太平盛世
大同世界
有抱负,自信,坦诚,却也鲁莽、轻率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淡泊功名、洒脱高雅,从容自得
(哂之 )
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与之)
吾与点也。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
深入文本,探寻“志”向
探究孔子的志向,孔子独独“与点”,是否说明是对其他弟子志向的一种否认?
深入文本,探寻“志”向
孔子独独“与点”,是否说明是对其他弟子志向的一种否认?
我要不挨打,
强国
我要不挨饿,
富民
我要知礼节,
文明
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
过程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目标
后世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七日之围,如同一个思想史上的寓言。孔子从未停止寻找出路,为受困的弟子,为受困的自己,也为受困的中国。
孔子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质疑,承担了太多误解。他在生前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败。然而,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
正是他的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赏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两千年。这些思想,如同一条亘古不绝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川流不息,不舍昼夜。
【时代背景】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周王朝衰微,诸侯并起,纷争不断,战火四起,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当时的社会实际,最期待可行的也不过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因为实际情况恰恰是饥馑之年“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孔子之行】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来稳定社会秩序 ,他周游列国,推销儒道,却屡屡碰壁。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1)曾晳的志向内容:太平盛世图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2)曾晳的行为特点:曾晳舍瑟而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另一方面曾晳的洒脱、不愿为官,符合当时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现状;
(3)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晚年的孔子有可能想过一种平静无为的生活。
(4)曾晳的志向中未提及治国,却高度概括出了孔子理想中礼乐治国后的社会特点,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表现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知识链接:
文言常识拓展
1.传统的名、字、号用法。
2.千乘之国
3.会同
文学常识
姓、氏:上古时期,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名: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字: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叫“表字”(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古人称人称字(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笄(jī)礼时取字)
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以居住地环境、旨趣抱负、官职等自号。
由于古人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一般来讲,有以下几条原则。
1、名一般用作自谦的称呼,或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不过,上对下、长对少也存在以“字”来称呼的情况,以示尊重。
2、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相互称名。
3、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万万不能称名。特别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完全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1、王力的《古代汉语》:乘,兵车,拥有一千两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千乘之国
2、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3、万乘用来指天子,千乘之国用来指小的诸侯国。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
觐: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或别国 诸侯。
会同
当堂训练:5分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相:宰相B.吾与点也 与:赞成C.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D.其言不让 让:谦让
A
当堂训练:5分钟
2.下列“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
当堂训练:5分钟
当堂训练:5分钟
3.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端章甫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
当堂训练:5分钟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宗庙之事,如会同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B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准确熟练记忆文言重点知识点;
3、课外阅读《论语》这部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