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雷雨》《哈姆雷特》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雷雨》《哈姆雷特》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雷 雨
——曹禺
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我不愿这样戛然而止,我要流荡在人们中间还有诗样的情怀。《序幕》与《尾声》在这种用意下,仿佛有希腊悲剧一部分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序幕与尾声的发生地点是十年后的周公馆,而序幕与尾声中鲁侍萍倒在地上的场景也与第四幕结尾相似,并且尾声开始时,姊姊与弟弟的争执声又使观众们恍然发现时间轴再次回到了十年后的序幕,而全剧是以倒叙的手法来叙述这个家庭的悲剧。这种物理上的重合(场景、人物、配乐等)与细微的不同给人以一种恍惚感,使观众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冲淡了一切矛盾,而这种历史感,沧桑感,融合先前激烈的悲剧,让人在舒缓中唏嘘命运和人类的无可奈何。
老人 (低声)侍萍!侍--
  姑乙 (向老人摆手,低声)让她走,不要叫她!
  
  〔老妇至窗前,慢吞吞地拉开帷幔,痴呆地望着窗外。
  
  〔老人绝望地转过头,望着炉中的火光,外面忽而闹着小孩们的欢笑声,同足步声。中门大开,姊弟进。
老年周朴园苍凉孤独的形象与十年前傲慢蛮横的形象产生鲜明对比,让人们对于他的态度由愤恨转为同情怜悯,深刻了这一角色的形象,使其不单单局限于一个专治冷漠的形象,增添了人性。而此时的周朴园为了洗涤罪恶,追求心灵的安慰而选择了寻求宗教的帮助(将周公馆卖给教堂),这更使全剧的意义上升到了一个宗教的、虚化的境界。
周繁漪与鲁侍萍在序幕和尾声中作为两个“疯子”出场,营造了悬疑的氛围。首先两个人物并未出场,而是由尼姑甲、乙的对话而被提及(‘楼上有病人——这旁边也有病人’‘完了,她现在又睡着了’‘每到腊月三十,楼下的就会出来……’等),激发了姊姊与弟弟,以及观众的好奇心与恐惧。
教堂钟声、合唱、弥撒声等,拥有强烈的宗教感,令人产生虔诚之感的同时,在一种空灵的氛围中思忖人类的原罪与面对命运的无奈。
尼姑甲、乙
她们担任文章的叙述者,如果姊姊与弟弟能部分代表观众,那么她们则部分代表了作者。
在序幕时,她们作为初始信息的提供者,让观众了解了极少量的背景,留有的余地勾起了观众们的兴趣。而在尾声时,她们则负责阐述人物的命运,但由于她们不是作者,也不是观众,无法得知十年前事件的内幕,让观众对她们的此时叙述故事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因此留有大量的留白,使得观众在无限遐想的同时,更感慨人类命运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升华了全剧的宗旨。
他们作为探索者,与观众们站在同一立场,因此他们相反的行为(姊姊想知道,弟弟不想知道;弟弟产生兴趣,姐姐避而不谈)既渴望一探究竟,又害怕知道真相的心理起到了体现并引导读者观剧时矛盾的情绪的作用。
序幕快结束时,姊弟的冲突争执(‘我们去拉她一把’‘不,你别去’与‘不,你问她’,‘姐姐,你去问她’)营造了一种神秘又略带惊悚的氛围,将观众的情绪与好奇带向顶峰,而在此时开幕,使得观众更有兴趣投身与整个话剧的内容当中。
她们则负责阐述人物的命运,但由于她们不是作者,也不是观众,无法得知十年前事件的内幕,让观众对她们的此时叙述故事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因此留有大量的留白,使得观众在无限遐想的同时,更感慨人类命运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升华了全剧的宗旨。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你能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 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
  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哈姆雷特的形象时常令我想到一个与他同时代的人物,在我心中,他们构成了同一个世界的两个美妙极端。当堂吉诃德像一团被风追逐的乌云,呼啸着攻击羊群与风车的时刻,哈姆雷特正独自站在城楼的一角,发出对存在与虚无的永恒诘问——这恐怕是文学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两幅世界性的图景。是选择勇猛入世,决绝无悔地奋然前行,还是一意孤行,探询生命意义的最深之处?这两种选择似乎是互为代价的,正如哈姆雷特错失了行动,却赢得了沉思之人的美名;堂吉诃德从未思考,他的壮举却永令世人潸然洒泪。而人类的处境,不正是在这两种高贵的选择之间永恒地徘徊么?”
——摘自豆瓣
“我希望所有人都明白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批判的,是书写英雄的弱点的。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让我感动,他是另外一个王子,无冕之王,他的精神也对比着哈姆雷特软弱的灵魂,所以我们的戏又可以称为‘朱生豪的哈姆雷特’。”
——话剧《哈姆雷特》导演/改编 陈薪伊
名家观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名家观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 德
名家观点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选文展现了哪些矛盾冲突?
人物活动一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①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
②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③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
勿忘体察作者情。
明确:
这段内心独白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的思考:是默默忍受命运还是挺身反抗苦难?
第二层是想象了死后的两种情况:死了,如果什么都消失了,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死后是否还会有梦,无从知晓。
第三层是说人们因恐惧死后的不可知,而甘愿忍受现实的种种苦难。
这段独白,集中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思考,他不仅思考现实,还对人类生命本体进行哲学探讨。这是一个敢于死还是敢于生的问题。人们面对残酷命运,敢于在反抗与斗争中死去是勇敢的,而勇于承担苦痛,在痛苦中实现拯救全局的理想也是勇敢的。
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哈姆莱特想要复仇,而又迟疑、延宕的矛盾心理。
朗读P39哈姆雷特内心独白,思考: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有几层意思?
“上帝啊!上帝!这人世间的一切常行惯例对于我显得多可厌、陈腐、乏味和无聊!呸呸!啊,这是个芜秽的荒园,丛生着野草;到处是藜蒿与荆蓁, 塞地幔天。”
“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忏悔后的反应:
  “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
哈姆莱特进内宫见母亲时,路遇叔父克劳狄斯独自跪在神像前忏悔。这对身带佩剑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的好机会,他却开始犹豫。
因为按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人在临死之前忏悔,无论他犯了什么罪行,灵魂也会得到宽恕和拯救。
想到父亲因为没有进行临终忏悔就被叔父谋害,所以灵魂永远在地狱受煎熬;为了不让叔父的灵魂进天堂,哈姆莱特一时犹豫,放过了克劳狄斯,反而使叔父有机会谋害自己。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朗读P39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体会形象与情感。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天真柔弱,单纯多情
以哈姆莱特的台词和奥菲利娅的台词为例,谈谈莎士比亚的台词语言有哪些特点?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①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这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②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以哈姆莱特的台词和奥菲利娅的台词为例,谈谈莎士比亚的台词语言有哪些特点?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③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这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如何看待王子复仇过程的犹豫、延宕?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外部障碍:敌人太过强大,困难重重,因此不免顾虑;
内部障碍:性格缺陷,试图彻底改变世界却连自己也改变不了,想的太多,行动太少。
思考1: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二 品读内涵,把握真谛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思考1: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二 品读内涵,把握真谛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综合全剧来看,你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1.明智、富有理性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的、富有理性的人,他并没有任由感性支配,冲动地为父亲报仇,而是反复思索,先是确定叔父是否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才考虑如何去复仇。
2.忧郁、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忧郁的、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人。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之中,为人类和自己的命运而感叹万分。
3.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者。哈姆莱特既是一个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也是一个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者。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绝望的“世纪末”各种各样文学和文化思潮的烙印。
哈姆莱特形象意义
品读内涵,把握真谛
文学史意义:高度的典型性。是近代欧洲文学中最早的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人物形象之一;也是近代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著名艺术典型。
社会意义:哈姆莱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说明新兴资产者在诞生时期,在为他们的统治打基础阶段,是具有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同时表明,社会的任何改革和推进都来之不易,都要经过反复斗争,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思考: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提出“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宇宙本身是残酷的,人性中隐藏着残酷的因素。而戏剧通过对这一切的表现把观众暴露在自己隐藏的罪恶面前,以此洗涤净化观众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请结合《雷雨》与《哈姆雷特》,思考:哪一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创作理念?请你借助剧本中具体的剧情阐释你的理由。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雷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创作理念。
自然宇宙是残酷的,周萍和四凤的相爱本是无辜纯洁的,却因他们同母异父兄妹的自然身份而注定悲剧;
人性是残酷的,鲁贵作为四凤的父亲,本应爱女儿,然而他卑鄙而贪婪,只把四凤当做摇钱树,毫不在意向坠入爱河的女儿揭露其恋人的不伦之恋,唯其父亲身份而做残酷之事,更让人感到残酷;欲望是罪恶的,繁漪与周萍的不伦之恋缘于罪恶的欲望,她试图永远掌控周萍,才会有最后或死或疯的残酷结局。残酷的人性驱使着他们推动悲剧的发展,又让他们承受了这些悲剧,令观众十分震撼。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