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科学第三单元空气和生命综合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4:1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C.被污染的空气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D.稀有气体常用来作光源2.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灭火球,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该灭火球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助燃剂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3.(2023年 深圳)在通电条件下,甲酸与氧气的反应微观图如下图,说法错误的是( )A.由此实验可知,分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B.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形成 H2O2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4.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点火发射。火箭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是( )A.CO2 B.CO C.NO3 D.NH35.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③应置于黑暗环境中B.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的二氧化碳C.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高于①D.装置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6.二氧化氮是大气的污染物之一、煤燃烧会产生一部分二氧化氮气体,它会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配平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是( )A.1,1,1,2 B.2,1,1,2 C.4,1,2,4 D.6,2,3,67.2013 年 1 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 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 PM10、PM2.5、 等 6 项指标。在发布的 6 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A. B. C. D.8.我国古代先民曾发明一种点火器(如图),用牛角做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着艾绒。猛推推杆,艾绒即可点燃,其原因是套筒内封闭的气体( )A.温度升高 B.气压减小 C.氧气增多D.着火点升高9.2023年9月,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第四课,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讲解重力对燃烧过程的重要影响,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打磨好的铁丝直接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同时放出大量的热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1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边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1.实验室若直接用30%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太快。为获得平稳的气流,下列装置能实现的是( )A.B.C. D.12.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A.B.C. D.13.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A.B.C. D.14.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空气的氧气,最合适的收集操作是( )A.集气瓶中装入的水B.集气瓶中装入的水C.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处D.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处15.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生成O2的质量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16.如图,在容器中装入等量的不同种子,加入适量的水后密封。一段时间后向漏斗中倒入清水,通过观察到的澄清石灰水的不同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种子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B.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C.种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D.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17.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人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已知: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浑浊)( )A.继续用大针简向澄清石灰水中压人空气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18.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一个透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利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CO2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错误的( )A.AB段CO2浓度下降,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B.BC段CO2浓度上升,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实验进程中的t1时刻,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质量最多D.t2时刻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量较t0时刻高19.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水分子间的间隔、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的原因是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20.如图所示为密闭培养室中,放置秋海棠和无秋海棠情况下,一天中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为证明秋海棠能够提高室内氧气浓度,需要比较的两个时间点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21.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 g,点燃后生成水,并剩余1 g氢气,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A.2 g氢气和8 g氧气B.1 g氢气和9 g氧气C.5g氢气和5g氧气 D.4 g氢气和6 g氧气22.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23.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后,再将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液处理叶片,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所示)。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24.小乐为了检验气体X(纯净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实验①中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对气体X分析正确的是( )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氢、氧元素B.根据实验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碳、氧元素C.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为CH4 D.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25.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二、填空题(40分)26.如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干重(除去水分后的质量)和鲜重(实际质量)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X和Y),请分析回答:(1) 表示其鲜重变化的曲线是 (填“X”或“Y”) ;(2)曲线c→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7.遇到一件有趣的事,你可能大声笑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你可能会感到“肚子”痛,不敢随意笑了。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你大笑时,膈肌处于 状态;如果长时间地笑,使得膈肌疲劳,再笑就会感到痛了,其实所谓的“肚子”痛就是 痛。28.经过多年的“蓝天保卫战”,某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提高,市民也感受到环境的美丽、空气的清新。(1)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定量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PM2.5、CO2、SO2、O3几种物质中, 不属于评价空气质量的物质的是 。(2)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表示呼气过程的是曲线 段,此过程中膈肌和肋间外肌 (填“收缩”或“舒张”)。29.如图所示,A与B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向A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 (填“增强”或“减弱”,下同)。幼苗的光合作用 。(2)如果将A中的漏斗和玻璃管全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都将减弱,其原因是 。30.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1)图甲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2)图乙实验中, (填化学式)使紫色干花(用石落试液浸泡过)变红;(3)图丙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填序号)。A.试管内液体上升B.试管内液体变红C.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1.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白磷燃烧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已知装置内的初始温度为T0,初始气体体积为V0,装置的初始质量为m0。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瓶内温度,注射器记录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电子天平测量装置质量,将相关数据处理后,绘制成如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若实验中加入的白磷质量较小,该实验能否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 。(2)有同学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图乙中t0和 (选填“t1”“t2”“t3”)时刻的气体体积。(3)也有同学认为,分析图乙曲线也能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说明理由: 。32.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图中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 (填“A”“B”或“C”)。(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 h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P点前”“P点”或“P点后”)。33.下面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实验.(1)某同学选用A装置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其原因是 。(2)为准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中收集氧气用装置 (填字母序号)收集最为合适。(3)某同学发现火柴在空气中并不能将铁丝点燃,但在氧气中却可以引燃铁丝,你认为原因是 。34.研究燃烧的条件。步骤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35.同学们在探究二氧化锰是否参与了氯酸钾的分解反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的化学方程式为:。已知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连续发生如下反应,试分析后按要求填空。(Ⅰ);(Ⅱ);(Ⅲ)。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参与了氯酸钾的分解反应。【拓展】氟利昂释放出的氯原子参与了臭氧层的破坏,其微观示意图如下:综合图中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写出臭氧层被破坏的化学方程式 。36.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据图乙分析,此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说明理由: 。37.下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图乙为棚内植物各时吸收CO2的速率,假若一昼夜6时日出,18时日落。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一昼夜中CO2光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时和b时,此时间点的含义是 。(2)在植株正常生长情况下,理论上你认为图甲中的B点有机物应 C点(填“等于”、“大于”或“小于”)。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点是 。(3)若10时的气温与夜间相同,则棚内植物10时的光照下,1h光合作用利用的CO2量为 。(4)假设一昼夜中12时光照最强,请在乙图中补画出12时至24时的CO2吸收速率曲线。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38.某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甲、图乙),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实验改进】甲同学认为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造成的,于是改用图丙装置进行实验。(1)按图乙装置实验,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实验中燃烧匙内盛放红磷的量必须 ;(2)按图丙装置实验,点燃红磷的方式不同于图甲,而是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与图乙装置相比,图丙装置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 ;(3)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39.如下是有关光合作用发现历史的几个实验。材料一:海尔蒙特实验(如图甲所示)。材料二:1771年,英国人普里斯特利发现将薄荷枝条和燃烧着的蜡烛放在一个密封的钟罩内,蜡烛不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放在同一钟罩内,小鼠也不易窒息死亡。接着,荷兰医生英格豪斯证实,植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净化”空气。于是,人们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材料三: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把一株盆栽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把其中一个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液处理叶片,发现遮光那一半颜色没有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则变成深蓝色。材料四:1941年,鲁宾用同位素示踪法(如图乙所示)对二氧化碳或水中的氧元素进行标记。(1)海尔蒙特认为植物体生长的原料只是水。实际上,植物光合作用还需要另一种原料,这种原料是 。(2)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在黑暗条件下,实验会失败,这时钟罩内的蜡烛很快熄灭,小鼠很快死亡的原因是 。(3)萨克斯为何要将植物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4)根据鲁宾的实验,可以发现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 中的氧元素。40.如下是小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氧化汞(HgO)加热时,会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是否相等呢?【实验设计及过程】按图甲方法加热完全干燥的氧化汞,有以下步骤: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1)小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 (填字母编号)。(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 (填“①”、“②”或“③”)。(3)【实验分析】小科根据数据计算得m1-m2≠ρV(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41.某同学在实验室不小心将少量CuCl2溶液倒入含有H2O2的废液缸里,立即产生大量的无色气泡。【查阅资料】①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CuCl2在水中解离出 Cu2+、Cl﹣。(1)甲同学猜测,无色气体可能是H2、O2、HCl、Cl2中的一种;乙同学认为不可能有 。(2)【实验一】为进一步验证该气体成分,丙同学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该气体的小试管中,观察到木条燃得更旺,则该气体是 。(3)乙同学认为上述过程中CuCl2溶液作了H2O2分解的催化剂。【实验二】为了进一步探究CuCl2溶液中哪种离子起催化作用,乙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那么图中X、Y两个位置填写的数据应该为 、 。若要证明CuCl2溶液中的Cu2+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c中无明显现象外,还需观察到的现象为 。(4)丙同学认为由此得出“CuCl2溶液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不严谨。【实验三】丙同学补充如下实验来进一步探究。(提示:CuCl2+2NaOH=2NaCl+Cu(OH)2↓)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数据处理 结论向a试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将沉淀过滤,洗涤,晾干、称量得m2g。则m1、m2的关系为m1= (用m2表示) 氯化铜反应前后质量未变四、综合题(30分)42.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如果人体长期吸入粉尘污染的空气,肺泡组织会被损坏,继而出现异常修复、肺组织纤维化,造成“尘肺病”。患者出现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图所示,甲图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乙图是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结合我们所学知识组织,回答下列问题。(1)当我们在吸气时,相当于图乙中的 状态,此时D处于 状态。(2)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甲中的[②]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3)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呼吸道会对吸入的空气进行 处理。因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组织纤维化,此时影响了图甲中肺与[①] 内血液的气体交换。(4)人患“尘肺病”后,会出现咳痰现象,痰形成的部位是 。(5)“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又相互联系,密切配合 的生物学观点。43.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进行实验。取用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剩余固体的质量/g 5.5 M 1.0 1.0(1)上表中M的值应为 。(2)计算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3)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44.“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是一种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制氧剂临时供氧的装置。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超氧化钾,其制氧的化学方程式为4____。制氧剂中其他成分不能生成氧气。(1)化学方程式的待填处应填上的化学式为 。(2)若该呼吸器需为使用者提供氧气,则至少需要含的制氧剂多少克 45.小意和小思同学对化学计算很有心得。以下是他们解答一道计算题的实录。请你一起参与研究并完成相关问题。(计算结果精确到0.01)【题目】已知:,将10g氯酸钾和2g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加热,收集所需量的氧气后,停止加热让试管冷却,称得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求生成氯化钾的质量。(1)小意很快得到是 (填化学式)的质量。(2)进而求出KCl的质量,请你简单写出小意计算KCl的质量的过程 。(3)小思依据计算的结果发现题目数据有问题。请你通过简单的计算,论证他的发现。(4)如何才能更正该题呢?小意和小思认为有许多方法,例如将题目中“10g氯酸钾”改为“氯酸钾”,其他物质的质量不变,则a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A、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B、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C、根据被污染的空气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分析。D、根据稀有气体在通电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分析。【解答】A.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比约为4:1,故错误。符合题意;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被污染的空气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稀有气体常用来作光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答案】B【解析】【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足够的助燃剂和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任意一个条件不满足,燃烧不能持续。【解答】由“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可知,该灭火球能隔绝助燃剂,从而灭火。故答案为:B。3.【答案】A【解析】【分析】A、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析;B、根据图示中粒子的变化分析;C、根据所给反应前后粒子的构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D、根据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解答】A、 由此实验可知,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符合题意;B、 由反应过程②可知,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形成 H2O2 ,不符合题意;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不符合题意;D、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分析。【解答】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火箭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碳、氢、氧、氮原子个数分别为2、8、8、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分别为0、8、4、6,则2X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每个X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是CO2。故选A。5.【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解答】A、为了防止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应将③置于黑暗环境中,故A不符合题意;B、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造成干扰,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的二氧化碳,故B不符合题意;C、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①中的氧气含量更高,故C符合题意;D、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6.【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从而确定各物质系数。【解答】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HNO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NO2、O2、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同时扩大4倍,则NO2、O2、H2O、HNO3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4、1、2、4。故答案为:C。7.【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空气污染物中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但不包括二氧化碳分析。【解答】A、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为空气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D、CO是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8.【答案】A【解析】【分析】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变大。【解答】A、猛推推杆,外界对套筒内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温度达到艾绒的着火点,艾绒燃烧,故A正确;B、猛推推杆,套筒内气体被压缩,气压变大,故B错误;C、套筒内部是密闭空间,压缩内部气体,氧气不会增多,故C错误;D、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不会因为压缩气体而发生改变,故D错误。故答案为:A。9.【答案】C【解析】【分析】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说明具体生成的物质。【解答】A、必须是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A错误;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烟雾,故B错误;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剧烈一些,发出白光,发出热量,故C正确;D、生成氧化镁是结论,不是描述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C。1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解答】探究可燃物燃烧与温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可燃物和接触氧气相同,只改变温度,故选实验②④,则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各个装置的特点和功能分析判断。【解答】在C中,使用分液漏斗盛放过氧化氢溶液,可以控制滴入锥形瓶中过氧化氢的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度,从而获得平稳的气流,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2.【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解答】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故答案选C。13.【答案】B【解析】【分析】 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催化剂可使化学反应物在不改变的情形下,经由只需较少能量路径来进行化学反应 。【解答】 AC. 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水吸收太阳能,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图不符,故AC错误;B.加入催化剂反应热不变,并且图像符合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盘,故B正确;D.催化剂可使化学反应物在不改变的情形下,经由只需较少能量路径来进行化学反应 。图像不符合,故D错误。故答案为:B。14.【答案】B【解析】【分析】1、排水法:原理: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装满水的集气瓶中,让气体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出,达到收集气体的目的。优点:可以得到较纯净的气体。缺点:不能得到干燥的气体。2、排空气法:原理:根据气体与空气密度的不同,不断的向集气瓶中通入气体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出。达到收集气体的目的。优点:可以得到干燥的气体。缺点: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气体(空气易于收集的气体混合)。可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要求:不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且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差较大的气体,与空气密度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解答】 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空气的氧气 ,所以集气瓶中需要的氧气,因此需要排的水,所以合适的操作是B;排空气法收集到的纯度不够准确;故答案为:B15.【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分析。【解答】A、氯酸钾在分解后会产生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产生而减小,但二氧化锰中氧元素质量不变,所以至反应结束后保持在一定质量不变,符合题意;B、氧气为生成物,随着反应氧气质量会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D、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但因产生氧气使得固体质量减小,所以钾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会随反应而增加,不符合题意;故选A。16.【答案】A【解析】【分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把该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当中,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解答】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故选A。17.【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空气中二氧化碳很少,需多次重复向石灰水中通入空气才可验证分析。【解答】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量很少,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人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要验证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应继续用大针简向澄清石灰水中压人空气,以增加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至有现象为止,因为人呼吸作用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故选A。18.【答案】A【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完成了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解答】A、AB段CO2浓度下降,说明二氧化碳被消耗的多,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不符合题意;B、BC段CO2浓度上升,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少,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不符合题意;C、在T1时刻时,光合作用强度开始慢慢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即积累的少,消耗的多,所以T1时,是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植物体内有机物重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D、图中,C点时低于D点,光合作用的强度小于在A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但是植物内的有机物重量与在T0时刻相比,T2时的重量高一些,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9.【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必须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A.水沸腾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故A错误;B.水蒸气隔绝了氧气,当火柴移离水蒸气时接触氧气从而燃烧,故B正确;C.水的蒸发温度是100摄氏度,水蒸气经过加热的铜管后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所以火柴的着火点很明显超过100摄氏度,故C错误;D.B处火柴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水蒸气隔绝了火柴与氧气的接触,故D错误。故选B。20.【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解答】图中④与①比较,氧气浓度大,说明秋海棠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可见秋海棠能够提高室内氧气浓度。故答案为:D。21.【答案】A【解析】【分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最后再计算出二者的质量之比。【解答】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为:10g-1g=9g;设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x,4 32x 9-x;解得:x=1g;则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g,氧气质量为:9g-1g=8g;那么混合气体之中,氢气的质量:1g+1g=2g。故选A。22.【答案】B【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m=4.6+8-4.4-5.4=2.8,故A错误;X中碳元素质量:4.6g×-4.4g×=1.2g;氢元素质量:4.6g×-5.4g×=0,即不含有氢元素;氧元素质量:2.8g-1.2g=1.6g。碳元素、氧元素原子个数比:,即X是一氧化碳,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生成,故B正确;X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肯定不是催化剂,故C错误;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故D错误。故选B。23.【答案】B【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 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 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解答】萨克斯将叶片的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这样形成一组对照组,既叶片的一部分见光,另一部分不见光,光是唯一的变量。又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见光的部分变蓝说明有淀粉存在,遮光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呈现碘蒸汽的颜色,说明未制造淀粉。因此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证明: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故选B。24.【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气体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确定气体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分析。【解答】A、 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只能说明气体X含氢元素,不能证明含氧元素 不符合题意;B、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只能说明气体X含碳元素,不能证明含氧元素 ,不符合题意;C、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只能证明气体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不能说明气体X为CH4 ,不符合题意;D、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符合题意;故选D。25.【答案】D【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则有:30x:20y:44z:18m=15:5:11:9,解得:x:y:z:m=2:1:1:2;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故选D。26.【答案】(1)X(2)长成幼苗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种子吸水膨胀。任何种子的发芽都离不开水分,包括土壤水分、植株上的水分和潮湿的空气。也只有接触到潮湿的水分,种子才会吸足水分,继续下一步的发芽过程。如果水分过少,就不会发芽,产生烧种现象。如果水分过多,养分大量流失,在没有充足的氧气的环境下,胚芽也会腐烂。胚根先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根和茎的连接部位,在种子内部各种酶的作用下,种子的胚芽被激活,吸收将种子胚的养分,才能进行发芽。胚芽开始生长,撑破种皮,萌芽结束。在此过程中开始产生胚根和胚茎,胚茎依靠胚乳养分不断伸长,胚根向下延伸,吸收土壤的水分, 最后突破地面,见到阳光,开始进入下一个幼苗的生长阶段。【解答】(1) 鲜重(实际质量)的变化 ,表示其鲜重变化的曲线是X,大豆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吸收水分所以实际质量先增加,后来因为其有机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给萌发所用,其鲜重下降,最后长出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鲜重继续增加;(2) 曲线c→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成幼苗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故答案为:(1)X(2) 长成幼苗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7.【答案】收缩;膈肌【解析】【分析】人体的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肋间肌和膈肌的活动而实现的。当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变大,胸腔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人就吸气了。反之,人就可以呼气了。【解答】遇到一件有趣的事,你可能大声笑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你可能会感到“肚子”痛,不敢随意笑了。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你大笑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如果长时间地笑,使得膈肌疲劳,再笑就会感到痛了,其实所谓的“肚子”痛就是膈肌痛。故答案为:收缩;膈肌28.【答案】(1)CO2(2)BC;舒张【解析】【分析】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呼吸,是 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解答】(1)PM2.5、SO2、O3都属于空气污染物,CO2不是污染性气体,所以不属于评价空气质量的物质。(2)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即BC段属于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会舒张,减小胸腔的体积。29.【答案】(1)增强;增强(2)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幼苗的二氧化碳减少【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向A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幼苗的光合作用也增强,因为种子呼吸作用增强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光合作用增强;(2) 如果将A中的漏斗和玻璃管全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都将减弱,其原因是 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幼苗的二氧化碳减少 ;故答案为:(1)增强;增强(2) 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幼苗的二氧化碳减少30.【答案】(1)瓶内氧气被耗尽(2)(3)A;C【解析】【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试管内压强减小分析。【解答】(1)题图甲实验中的蜡烛燃烧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当瓶内氧气被耗尽时,蜡烛熄灭。(2)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题图乙实验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试液浸泡过)变红的是碳酸,化学式为。(3)取下橡皮塞后,试管中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以观察到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随着二氧化碳不断与氢氧化钙反应,试管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减少,试管中的压强变小,大气压将水槽中的液体压入试管中,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液体上升。故填AC。故答案为:(1)瓶内氧气被耗尽;(2) ;(3)AC。31.【答案】(1)能(2)t3(3)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药品无须全部反应分析;(2)根据测氧气体积分数时需在反应完全后温度恢复室温测减少气体体积分析;(3)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分析。【解答】(1)只要甲中发生化学变化即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与药品多少无关。(2) 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反应前和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的反应后气体体积,即图乙中t0和 t3 时刻的气体体积。(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1)能;(2) t3 ;(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2.【答案】(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B(2)P点前【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解答】(1) 实验是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因素可能对实验进行干扰,例如种子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所以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A装置干燥的种子,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仅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B装置是浸过水的种子,呼吸作用较为旺盛,产生较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C是煮熟过的种子,种子已死,不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B。(2)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刚开始光照强度较弱,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较少,二氧化碳含量还会缓慢增加,此时位于P点前;P点时,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最高值;P点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由此可知 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P点前。故答案为:(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 B ; (2) P点前 。33.【答案】(1)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2)E(3)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要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分析;(2)根据氧气燃烧实验瓶底常加少量水分析;(3)根据氧气浓度高,物质燃烧剧烈分析。【解答】(1) 某同学选用A装置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可能是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防止瓶底炸裂,需在瓶底加少量水或细沙,实验中收集氧气用装置E最为合适。(3) 火柴在空气中并不能将铁丝点燃,但在氧气中却可以引燃铁丝, 可能是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故答案为:(1) 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2)E;(3) 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 。34.【答案】;燃烧需要氧气【解析】【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燃烧需要氧气分析。【解答】B中发生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 此实验通过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的现象对比,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答案: ; 燃烧需要氧气 。35.【答案】36.【答案】(1)引燃白磷(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3)错误;白磷不能耗尽装 置中的氧气【解析】【分析】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气(N2)约占78.1%,氧气(O2)约占20.9%,稀有气体约占0.939%(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二氧化碳(CO2)约占0.031%,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如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水蒸气(H2O)等。【解答】(1) 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铜丝具有导热性,用来引燃白磷;(2) 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从乙图可以看出,此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白磷不能耗尽装置中的氧气 ,所以测量结果偏小;故答案为:(1) 引燃白磷 (2)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错误、白磷不能耗尽装 置中的氧气37.【答案】(1)此时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2)大于;b时(3)6mg(4)【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白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晚上只能进行光合作用。【解答】(1)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和b,这两点恰恰是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等,说明此两时刻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2)1天24 h内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因此理论上图甲中的B点有机物应大于C点,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点是b时。(3)由图可知在10时的净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为4 mg/h,而呼吸作用要放出CO2为2mg/h,因此该时刻总的CO2吸收速率为6 mg/h。(4)观察图片可知12时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b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其呼吸作用时释放CO2为2 mg/h,因此该图要经过b点,作图如下:故答案为:(1)此时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2)大于;b时(3)6mg(4)38.【答案】氧气+磷五氧化二磷;检查装置气密性;足量或过量;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木炭燃烧虽消耗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瓶内压强未发生明显变化【解析】【分析】[实验回顾]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所以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1)有气体参与的实验,第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将点燃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时,瓶口的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导致气体损失,误差较大。(3)实验原理是利用压强差,碳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水不能压进集气瓶中。【解答】[实验回顾]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氧气+磷五氧化二磷。(1)为了保证测定结果,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为了将空气中的氧气耗尽,实验中燃烧匙内盛放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或过量。(2)按图丙装置实验,点燃红磷的方式不同于图甲,而是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与图乙装置相比,图丙装置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3)该实验中不能用木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39.【答案】(1)二氧化碳(或 CO2)(2)在黑暗条件下 ,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与小鼠、蜡烛争夺氧气,小鼠会更快死亡,蜡烛会很快熄灭(3)让叶片内原有 的淀粉运走、耗尽(4)水【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 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 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解答】(1)海尔蒙特认为植物体生长的原料只是水。实际上,植物光合作用还需要另一种原料,这种原料是二氧化碳(或 CO2)。(2)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在黑暗条件下,实验会失败,这时钟罩内的蜡烛很快熄灭,小鼠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在黑暗条件下 ,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与小鼠、蜡烛争夺氧气,小鼠会更快死亡,蜡烛会很快熄灭。(3)萨克斯要将植物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的原因是:让叶片内原有 的淀粉运走、耗尽。(4)根据鲁宾的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发现只有标记 H218O 的一组产生的O2中有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可以发现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中的氧元素。40.【答案】(1)efgh(2)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①(3)B;C【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2)根据氧气的溶解性和旋钮的用途分析;(3)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解答】(1)实验的操作顺序为: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a.加热试管;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cdaefgh。(2)①氧气难溶于水,不溶于煤油,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②旋钮①是调节试管的高度,旋钮②是调节试管的倾斜度旋钮,旋钮③是调节夹持试管的松紧度,则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①;(3)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的是纯氧气,但导致收集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会造成误差,故B符合题意;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装置内外压强不等,不是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不准确,会造成误差,故C符合题意。故选BC。41.【答案】(1)Cl2(2)O2(3)3mL5%;m1;a中产生大量气泡,b中几乎不产生气泡(4)m1= m2【解析】【分析】(1)根据氯气的颜色和气味解答;(2)根据检验氧气的方法解答;(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有催化剂的反应快,会产生大量气泡;而没有催化剂的反应很慢,几乎看不到气泡;(4)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写出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解答。【解答】(1)甲同学猜测,无色气体可能是H2、O2、HCl、Cl2中的一种;乙同学认为不可能有Cl2,是因为氯气是黄绿色气体。(2)为进一步验证该气体成分,丙同学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该气体的小试管中,观察到木条燃得更旺,则该气体是O2。(3)乙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那么应该控制滴入溶液的质量、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和浓度相同,因此图中X、Y两个位置填写的数据应该为3mL5%、m1。若要证明CuCl2溶液中的Cu2+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c中无明显现象外,还需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产生大量气泡,b中几乎不产生气泡。(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CuCl2+2NaOH=2NaCl+Cu(OH)2↓135 98m1g m2g;解得:;42.【答案】(1)B;收缩(2)组织细胞(3)清洁、湿润、温暖;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4)气管(5)统一整体【解析】【分析】①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②是组织细胞;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完成;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通过扩散作用完成;【解答】(1)A气管,B是肺,C是胸腔,D是横膈;吸气时,胸腔变大,胸内气压变小,横膈向下,膈肌和肋间外肌都收缩,肋间内肌舒张,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所以相当于图乙的B,此时D处于收缩状态;(2)人体吸入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最终进入组织细胞,供给其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3)呼吸系统分为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会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清洁、湿润、温暖处理。但是因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组织纤维化,此时影响了图甲中肺与[①]肺部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4)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粘液,使气管内湿润,粘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粘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所以痰形成的部位是气管;(5) 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又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结果;故答案为:(1)B,收缩(2)组织细胞(3)清洁、湿润、温暖;肺部周围的毛细血管(4)气管(5)统一整体;43.【答案】(1)3(2)18.25%解:第一次实验中10g稀盐酸与2.5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设2.5g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HCl的质量为x,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8.25%;答: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18.25%。(3)87.5%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三次和第四次剩余物质都是1.0g,说明第三次后碳酸钙完全反应,剩余的1.0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7.5%;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7.5%。【解析】【分析】(1)每次实验添加的稀盐酸的质量相同,可知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相同,据此结合表中数据进行计算。(2)第一次实验中稀盐酸一定反应反应完全,所以用第一组数据进行计算。(3)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三和四剩余固体一样多,说明碳酸钙已经反应完全,剩余的1g固体杂质。【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5g,则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应该为:8g-5.5g=2.5g;则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后,仍然有2.5g碳酸钙参加反应,那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g-2.5g×2=3g。故答案为:3。(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5g,则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应该为:8g-5.5g=2.5g;则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后,仍然有2.5g碳酸钙参加反应,那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g-2.5g×2=3g,故填:3;(2)见答案;(3)见答案。44.【答案】(1)(2)【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2)根据生成氧气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KO2和O2质量比计算KO2的质量,再由制氧剂中的KO2含量计算出制氧剂质量分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有4个钾原子,10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已知的生成物中有6个氧原子,则化学方程式的待填处应填上的化学式为。(2)解:设制得氧气需要的质量为4KO2+ 2H2O= 4KOH+ 3O2↑284 96x 96g则至少需要含的制氧剂的质量为。答:至少需要含的制氧剂的质量为。45.【答案】(1)O2(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x=7.45g;(3)所剩固体的质量=7.45g+2g=9.45g>7.2g,所以题目有错误(合理即可)(4)5.2g<a≤8.55g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