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中国建筑特的征熟读课文:1、找出你喜爱的建筑特征,陈述原因。2、选择“斗拱、装饰部分、文法、词汇、可译性”等特征或文中重点词语,向同学们简明解释其含义。故宫北京四合院导入故宫故宫故宫苏州园林江南水乡湘西吊脚楼福建土楼西安大雁塔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背景知识;2.梳理文章结构脉络,概括和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重点把握“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内涵;学习目标梁思成 (1901—1972)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因父亲病重回国。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梁启超之子,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梁思成 (1901—1972)学术作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建筑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其妻林徽因是前两者的主要设计者)、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北京市计划图。才女佳人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甚至林徽因的早逝(51岁),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思成:“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梁思成评价林徽因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梁思成手稿写作背景知识卡片科技论文: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特点:① 科学性。这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② 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也不失创造性。③ 实践性。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任何虚假。文体知识科技论文定义:是指反映和总结处于世界前沿的科学的发展状况、科研动向和最新科 研成果的文章。具有创新见解、讲究证据、合乎逻辑、有实用价值等基本特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时间先后)空间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四周到中央)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特点到用途等等)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说明对象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如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及社会科学方面中国建筑 的 特征研究对象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研究方向解题墁地 轮廓 额枋 斗拱 抱厦柁墩 帷幕 正脊 门槛 接榫穹隆 戗兽 纯粹 如翚斯飞mànkuòfānggǒngshàtuówéijǐkǎnsǔnqióngqiàngcuìhuīlǐn檩字音如翚斯飞:建筑物或屋宇高耸挺拔、华丽美观,就像鸟儿张开翅膀飞翔一般(一)通读课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落前标上序号)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2)中国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第二部分(3-13)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第三部分(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建筑“文法” “词汇”)第四部分(18-20)中外建筑进行联系对比(“可译性”),继承发扬、古为今用。课文分析1.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逻辑顺序。由总体特征入手,再由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2.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 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一、二 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三至五 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六至九 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写出了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斗拱“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3.作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小品 山亭、水榭等亭 台 楼 阁 轩 榭有顶无墙高而上平重屋曰楼四敞为阁半水半岸有窗廊屋4.怎样理解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称其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借语言学中“文法”这一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为法式。5.“这种‘文法’”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 (1)“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2)“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课文分析这是用“语言和文学”。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