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激辞冷眼悼苦难,秉笔为刃迎新生
为了忘却的记念刘和珍君联读
学习目标
1. 品读英雄事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其异同
2. 两篇文章在叙事上的共性与不同
3. 两篇作品在抒情上的相同与不同。
4. 比较语言风格,深挖作者情感
导入: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鲁迅的人生命题正好相反:“不知死,焉知生。”因为在风雨如晦的艰危年代,他不得不一次次直面死亡。
父亲不到40岁死于病
早年挚友范爱农30多岁,死于溺水
友陶元庆30岁出头死于急病
友陈师曾41岁,死于急病
五四战友李大钊38岁,死于绞刑
学生刘和珍20岁出头,死于镇压
忘年交韦素园30多岁,死于肺痨
友柔石30岁,死于死刑
友瞿秋白38岁,死于死刑
留日同学兼同乡徐锡麟34岁、秋瑾32岁死于就义
留日同学兼老友杨杏佛50岁上下,死于暗杀
这些死者,于鲁迅而言,不是至亲,就是挚友、晚生,而其中死于暴力,被镇压,被枪毙,被谋杀的占了大多数。这种遭遇,任何人哪怕只经历一次,都是刺激至深的创痛。
正是这些生命的惨烈终结塑造了鲁迅的生死观,也影响了他的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中国现当代作家吴伯箫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真实是散文的第一要义。当然,散文的真实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描摹,它可以适当的运用取舍、裁剪、提炼和比喻、象征等技法,但这都要建立在真实情感上。
品读英雄事迹,概括人物形象
写人记事散文中,人物形象往往在一件件生动的事件中得以凸显。刘和珍、柔石、白莽是怎样青年呢?
找事件(全面)
找细节(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细节)
用原文原词/准确的、有层次性和区分度的词语概括品格
答题由总到分
答题思维:找全事件——关注细节——准确概括
注意答题规范
答:刘和珍是一位思想积极进步、执着渴求真理、不为权势所屈、具有反抗精神、温和乐观、勇敢坚毅、富有责任感的爱国青年。【总说】
(1)思想进步、执着渴求真理:生前爱看鲁迅文章,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可见思想进步,对真理执着渴求。
(2)不为权势所屈、有反抗精神:组织学生成立自治会成,并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可见极具反抗精神。
(3)谦顺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4)坚毅乐观:坦然对偏安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也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
(5)富有责任感:她顾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可见其有强烈责任感
(6)勇敢刚毅:面对请愿,她欣然前往,冒着可能被害的危险,可见其勇敢刚毅。
【分说】
白莽
热情忠厚、自尊敏感、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总说】
热情忠厚:第一次见面,白莽亲自送来原版的《彼得斐传》
自尊敏感、直率坦诚: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
爱憎分明、有鲜明革命立场与阶级情感:故意曲译,将“国民诗人”改为“民众诗人
坚强乐观、意志坚定: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分说】
柔石 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
腼膜质朴、忠厚可靠、值得信任:他是我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拼命译书,还借款;狱中写信惦记书店的事务;与女性同行距离三四尺
孝顺、体贴细心、有情有义:与我走路照顾我、狱中写信挂念我、眷恋双目失明的母亲。
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损己利人、勇担责任、富有牺牲精神:合办朝花社,积极承担做印本组稿子及各项杂物。只要是损己利人I
追求进步,不畏困难勇于改变:在狱中跟殷夫学德文,改变创作风格
对反对政府、社会黑暗、人心险恶缺乏清醒深刻的认识:我谈及人心惟危他仍然相信人们好的,认为自己创政治犯上镣的记录。
这几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
都有坚定革命意志与高涨的革命热情,勇于为革命献身;但缺乏斗争经验与对政府、社会的深刻认识。
两篇文章在叙事上的共性与不同:
1.选取典型事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突出塑造革命青年形象。
2.都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聚焦与我的交往,体现叙事真实性与真情实感。
3.叙述上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兼有一些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粗笔勾勒”,没有过多修饰渲染。
4.通过典型细节进行人物素描,使得形象真实、立体、丰满,避免干瘪化、概念化。(微笑;面貌端正黑黑的)
6.对比衬托与社会环境烘托突出塑造革命青年形象。
7.详略得当
8.夹叙夹议,充分传达作者情感态度。
9.多用排比、反复等修辞,增强语势,抒情性强;用反语,加强讽刺
10.感情为线索
11.小标题形式
2:结合“学习提示”总结两篇作品在抒情上的相同与不同。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为何有这样的不同?
背景链接
《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正值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而且段祺瑞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直露显豁,汪洋恣肆)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1933,正值白色恐怖时期。课下注释1(曲折隐晦)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这个政权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此同北洋军阀一样,它仍然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直接骂了那个黑暗的“非人间”的社会,直接骂了当局者竟然如此地凶残,直接骂了流言家竟然如此地下劣。1926年的“我”是金刚怒目式的、义愤填膺式的,强调一种要敢于正视现实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论睁了眼看》)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明亮的檄文。
而1933年的“我”则是以更为含蓄、隐忍的方式来表达对反动政府的切齿之恨。
随着环境的改变能及时调整斗争策略,成为通透成熟理性的斗争者,革命需要先驱的热血燃烧,也需要中流砥柱的百折不回。
活动2:两篇文章抒情方式不同,一是直露显豁,二是隐晦含蓄
如何达成此种直露显豁的抒情风格?
①多用排比、反复等手法直抒胸臆,增强语势,抒情强烈
②夹叙夹议,直接表明个人态度与评价。
如何达成此种隐晦含蓄的抒情风格?
①反衬
②用典
③叙事中暗含情感
活动二: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但笔之所及并非限于此三人。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人物类型 作者情感
无耻、无能、凶残的政府及其依附的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揭露、控诉、痛斥。向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开枪,白色恐怖残忍虐杀文人志士、革命青年。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政府的喉舌,文人帮凶。毫不同情伤亡的青年学生,反而篡改真相,中伤诬称革命青年,误导民众。
“无恶意的闲人”。或许没有恶意恶语,也没有污蔑、抹黑,但是,烈士的血成了街头巷议,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以致衰丧的缘由。
“庸人”。指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他们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他们敢怒而不敢言,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忘了烈士的鲜血;
“苟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他们在烈士精神的激励下,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青年学生缺乏斗争经验,方法失当以致流血牺牲的惋惜与警示。
赏析这段: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3处比喻)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表达对青年学生徒手请愿的态度。本体是“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喻体是“煤的形成”,喻词是“如”,“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一小块”煤比喻历史前进的一小步。表明徒手请愿不可取,应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的观点。
小结:正因爱得深沉,所以惜之如命;正因怕得深切,所以殚精竭虑。鲁迅以民族解放任重道远的强烈担当来规划个人生命轨迹。鲁迅一生分别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我认为他实在不是统治政权的天敌。作为晚清官费的海归派,他读书很刻苦;作为民国初年的教育部官员,他工作很敬业,绩效考核年年拿优。但他不管旧朝新政,对历届政冷眼旁观,保持自己的判断,因而他从希冀、失望到绝望,从欢欣、参与到背弃,但他的态度、抉择都遵从为国为民的一颗赤心、公心、忠心,始终不渝。
作为在朝不保夕的战争岁月中,朝乾夕惕、战战兢兢却依然坚定、坚韧、坚守的“后死者”,他并不比英勇就义的“先锋”怯懦无能,相反,鲁迅作为革命者始终秉持一种理性的反思精神始终选择一条并不好走的路。
他审视、反思青年人的战斗姿态、战斗策略,劝告他们不要鲁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记念刘和珍君》中他否定徒手情愿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926年4月2日创作的《空谈》“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失算。”
《杂感》中鲁迅强调对敌人的战斗,不仅仅需要的是勇气,更需要的是智慧与头脑,然而“血书,章程,请愿,讲学,哭,电报、开会,挽联,演说,神经衰弱,则一切无用。做形式上的东西。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他辗转求生。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这一夜,我就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
鲁迅先生的四次避难:
第一次避难,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政府下达对鲁迅先生的通缉,他离开居所,辗转于德国、法国的医院,一个多月后才回家。在通缉的途中写下《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次避难,1930年3月19日至4月19日,避居地点是内山书店。因为鲁迅参加了“中国自由大同盟”,因此遭到浙江省党部呈请国民党中央而被通缉。
第三次避难,避难的原因,是柔石的被捕。时间是1931年1月20日至28日,鲁迅先生支持柔石和左联的工作,避居地是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馆,是通过内山完造联系住进去的。
第四次避难缘于“一·二八淞沪抗战”。鲁迅的这次避难,则从1932年1月30日至3月19日,总共49天。2月6日以后,鲁迅避居于四川中路的内山书店支店(属英租界)。3月13日,移住大江南饭店。
我们一再标榜鲁迅的大无畏,可鲁迅分明没有像他同代的勇者那样,殊死抗争,而是一再表达自己的惊骇与恐惧:
军阀时期,他就竭力呼吁不要请愿,不要去送死;广州清党时,他惊呼一辈子没见这么杀人,自称“吓得说不出话”;白色恐怖时,则每遇凶兆就逃亡。
这是鲁迅怯懦么?当然不是。他有他的大慈悲:越过时局,绕过时政,去直接追问面无表情的死神——难道,人的命运,就是杀和被杀?生死观
鲁迅认可的是睿智的战士:“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革命观
有的人看惯了死亡,就麻木、怯懦、绝望,以至于全身远离、畏葸不前甚至同流合污。但鲁迅却时刻保持清醒和火热,面对看惯了的死亡他依然会痛彻心扉,依然能痛定思痛,依然愿风雨兼程。这在风雨如晦的动乱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比较语言风格,深挖作者情感。
活动1:请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鉴赏,注意精准表述。
作答思路:点手法+举实例+析作用(内容(句意)情感(多对象)+结构+效果)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5+议论描写结合、描写记叙结合、夹叙夹议等等)/表现手法(写人;写景;联想想象、衬托烘托、渲染、象征、以小见大、对比、抑扬等)/语言特色(2式2词1格)/结构(铺垫伏笔、照应、详略)
(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弄清句子结构:单句抓住主干和限制成分,复句理清层次、句间关系,句子的重心(并列、因果、转折、偏正、条件等)
(2)【主旨、观点句】
一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3)【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看句子的位置: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考虑其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含意丰富的含蓄句、哲理句】
→关键词、手法理解其深刻含意
(5)【艺术手法句】
→准确判断手法“还原法”写出其本意,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思想内涵和作用
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二看句子内部结构;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疑问、设问、反问、感叹、标点等)。
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段首、开头,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①“浓黑的悲凉”运用移就的修辞,将抽象的“悲凉”形象化、可视化为浓黑,形象的表明作者深切体会到了现实社会极度的悲惨和黑暗。
②“它们”指的是段祺瑞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揭露了反动派以别人苦痛为快乐丑恶的嘴脸。
③“后死者”指的就是鲁迅和我们这些像刘和珍一样有着热情,却还没有为国献身的人还将涌现,实际上警告反动统治者和反动文人,不要肆无忌惮的杀人,血债总是要还的。
④“菲薄的祭品”体现了作者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几年烈士而感到歉疚无奈。同时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①“真的猛士”指刘和珍这些革命先驱者。“惨淡的人生”指“黑暗恐怖的现实”,“淋漓的鲜血”指“血腥的屠杀、残酷的流血斗争”,她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的牺牲。
②她们为祖国衰亡、民族沦落、人民涂炭而哀痛,她们以挽救祖国和民族的沦亡为己任,把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当做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她们既是牺牲了的“哀痛者”又是为理想而战的“幸福者”。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伟大崇高品格的热情讴歌赞美。
(3)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这里引用陶渊明《挽歌》中的诗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说明尽管徒手请愿导致牺牲不值得,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寄托了作者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①“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②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铭记苦难血泪,赓续革命精神活动
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题目含义是纪念烈士,忘却悲痛,继续战斗。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奋然前行;“记念”是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青年学生,即烈士,文章记叙了他们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鲁迅在文章中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表现与烈士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同时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表达了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看似矛盾,实际上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任务与思维延伸:
活动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慰勉。请为刘和珍或“左联”五烈士写一幅挽联,以寄托哀思。要求:仄起平收、对仗工整、主题突出、感情真挚。
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
直面惨淡身可死 正视鲜血志不渝
活动2:若说鲁迅冷,他痛恨“和光同尘”,死一般的宁静。若说鲁迅热,他笔下妍媸毕露,笔刃寒光凛凛。请以“鲁迅的冷与热”为话题进行创作,体现鲁迅的多重角色,创作特色、人格精神、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