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青春之光》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青春之光》课件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这是2019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黄文秀的颁奖词。
黄文秀的青春没有霓虹闪烁,却在广西百坭村的沟壑间点亮了47盏路灯,更用2.5万公里的奔走,为贫困群众燃起了希望之火。今天,我们将化身“追光者”,走进这场关于信仰与热忱的青春远征。
新课导入




祝红蕾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了解黄文秀的主要事迹。
2.品味文章的语言和多样的手法,体会其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效果。
3.探究人物精神品质的来源,体会其时代意义。
4.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目标
祝红蕾,潍坊临朐人,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潍坊市 文联首届签约作家,自15岁起开始发表作品,在《大 家》《青年文学》《山花》《山东文学》《清明》等期 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已 出版散文集《清欢过红尘》《在一只碗里过一生》, 中短篇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获山东散文30年创作 新锐奖、首届延安文学奖等奖项,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青 年散文家、齐鲁文化之星等。
其部分散文入选《2004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致师长:名家笔下灵性文字》《读者典藏本》等40多种文集选本,《举手投足之间》等文章被选入中高考阅读题,小说作品被选入《小说选刊》《2010年度中国短篇小说》《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明月梅花》等。
作者介绍
黄文秀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
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后回到家乡百色,奋战在扶贫
工作一线,并于2018年3月担任百色市乐业
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同时担任广
西日报通讯员。
2019年6月16日父亲节,黄文秀在看望做完肝癌手术的父亲后,因牵挂村里防汛抗洪和群众安危,连夜返程,却不幸被山洪夺走年仅30岁的生命。她扎根大山、奉献脱贫攻坚一线的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无数人缅怀她。
背景知识
黄文秀乐观豁达、勇于付出、心中有爱、乐于助人,作者被黄文秀身上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从而萌发出了创作《青春之光》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她希望用文字的力量再现黄文秀的“青春之光”,带大家重走一遍黄文秀走过的“长征路”,让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照亮更多的人。
背景知识
1.概念: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结合了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旨在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活动。
2.特点:
(1)真实性:报告文学的核心在于其真实性。它必须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不允许虚构或夸大其词。
(2)文学性: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包括生动的情节描述、典型的细节刻画以及抒情和议论性的表达方式。
(3)新闻性:报告文学中对事件的选择和叙述方式上,要求作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并呈现事件的核心要素。
报告文学
文体常识
瓢泼( ) 山坳( ) 静谧( )
憋屈( ) 熟络( ) 心扉( )
执拗( ) 噩耗( ) 毛坯( )
心急如焚( ) 直言不讳( )
初来乍到( ) 围追堵截( )
fén
luò
ào

fēi

niù
è

biē
huì
zhà
jié
字词积累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坐立不安:形容心绪不宁,烦躁焦急的样子。
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围追堵截: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围剿消灭。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攻坚克难:意思是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
五雷轰顶:比喻遭到巨大的打击。
泪如泉涌:眼泪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字词积累
1.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黄文秀自愿回到白色扶贫。
2.黄文秀开始到贫苦家庭摸底,被排斥。
3.黄文秀帮忙干农活、扫院子、学方言,最终打开村民心扉。
4.黄文秀两个月走访了所有贫困户,并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
5.黄文秀确定砂糖橘产业为突破口,并请出带头人班统茂,打通销售渠道。
6.黄文秀带大家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凝聚人心。
7.黄文秀通屯路,硬化路,装路灯,建蓄水池。
8.帮班氏会患病的儿子申请低保,并给压岁钱。
9.黄文秀帮韦乃情申请养老补贴,申请贴息贷款。
10.黄文秀教孩子们书法、绘画。教他们唱诵村民公约。
11.黄文秀雨中逆行回村,途中英勇牺牲。
1.速读课文,按照时间线概括黄文秀的扶贫事迹。(人+事)
整体感知
2.概括课文内容,并分别概括各部分内容。
课文内容:
黄文秀到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使全村88户成功脱贫。因路遇洪水受困,不幸牺牲。
各部分内容:
①关心灌溉农田的水渠,路遇洪水不幸牺牲。
②开始扶贫工作,两个月时间逐一走访贫困户。
③从砂糖橘产业入手,带领全村脱贫。
④村民对黄文秀遇难的悲痛和怀念。
整体感知
1.关心灌溉农田的水渠,路遇洪水不幸牺牲。
2.开始扶贫工作,两个月时间逐一走访贫困户。
3.从砂糖橘产业入手,带领全村脱贫。
4.村民对黄文秀遇难的悲痛和怀念。
3.课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倒叙开头,制造紧张气氛,暗示人物将有不好的处境。对事情的“因”的详
细介绍也有用,突出了黄文秀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品质。
2.顺序记叙,条理清晰地记叙了黄文秀在百坭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事迹。
倒叙
顺序
整体感知
路灯亮起来了,村民们驻足凝望怀想,有人在轻声自语:“仿佛她还在一样。”
① “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② “我心中的长征”
③ “仿佛她还在一样”
4.本文的小标题运用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三个小标题均引用了文中人物的话,句式不整齐,但真实性强、情感鲜明突出,增强了抒情性和感染力。小标题也概括了各层的主要内容,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黄文秀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黄文秀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整体感知
面对老百姓的排斥,她用两个月时间,逐一走访了贫困户,摸清当地山水风土、村情民意。三次到班统茂家“围追堵截”。
5.想一想,你从文中感受到黄文秀的哪些优秀品质
一心为公
心系百姓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不怕困难
坚韧顽强
她为父老乡亲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得叮当响的日子而感到心焦;一年时间,全村有88户成功脱贫;得知水渠被洪水冲断,冒雨开车180多公里返回百坭村。
通过朋友圈和电商服务站昼夜不停地发布信息,联系买家。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几乎天天在市、县、村之间来回奔波着为乡亲跑项目、请专家。
整体感知
6.文中对黄文秀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简单勾勒出黄文秀的形象,让读者对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与她在扶贫工作中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形成反差,外表的文弱更衬托出她内心的坚强、勇敢和担当,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这个人物。
整体感知
1.文中提到黄文秀在日记中写道 “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我们该如何理解她的这种感受?
合作探究
①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着诸如山路奔波、村民工作难做、产业发展困难等诸多辛苦,但她看到村民生活逐渐改善,如砂糖橘丰收、村民收入增加、村里基础设施变好等,内心充满成就感。
②她的快乐源于自己能够践行初心,为家乡的脱贫事业贡献力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个人理想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让她虽辛苦却快乐。
③她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村民对她的认可和接纳,如大娘送鸡蛋等举动,也让她感受到温暖和被需要,从而觉得内心快乐。
④这是她高尚精神的追求和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体现,她把为他人谋幸福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源泉。
合作探究
2.结合课文所学,给黄文秀写一段评价语(人物事迹+精神品质+综合评价)
黄文秀同志,如同山间清泉,滋养着贫瘠的土地,她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忙碌,她的心与乡亲们紧紧相连。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了脱贫攻坚的道路,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合作探究
1、小标题形式,结构清晰。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凸显人物形象。
3、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强化认识。
写作特色
本文记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典型的细节和诸多感人至深的画面,赞扬了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黄文秀这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的赞美、敬佩之情。
文章主旨
青春之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黄文秀在赶赴工作岗位的途中失联遇难
黄文秀的具体事迹
全国像黄文秀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
黄文秀心中有了带领全村人脱贫的清晰路线图
黄文秀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黄文秀去世后村民无比悲痛,表达对黄文秀的怀念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