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宁二中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主要通过网络渠道和媒介形式”错误。材料三“这些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正通过电视春晚、 直播春晚、电子红包、网络拜年等媒介渠道……超越传统意义上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超越” 意味着现在的春节在传统的仪式表达之外有了新的乡愁体验方式,它是传统的新变,不意味着它已经占据主流。2.A【解析】B.“同样重要”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年味的浓淡,主观体验尤为重要”;C.“导致春节乡愁体验会越来越淡”错误。材料三认为春节乡愁通过现代化方式仍在延续,并未断言“越来越淡”,也未构成因果关系;D.“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亦源于此”错误。材料三“春节乡愁展示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显示了人们在年俗活动中对精神生活所保持的自觉和重视”,但无法说明这样的生活方式源自传统节日。3.B【解析】材料二中过年的氛围主要由过年活动和年节环境营造。旅游过年是新兴起的少部分现象,但去“感受不同的风景”不属于材料所说对过年氛围的感受。4.①历史思维:在农耕文明的历史中定位春节乡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中明确传统节日的发展方向。②辩证思维:指出春节乡愁的当代呈现表现出内在矛盾的两种生命时态,也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春节文化景观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③创新思维: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动春节习俗同现代生活融合,使其时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解析】①由“长期以来,春节乡愁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和价值追求” 可知,作者将春节乡愁置于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中,强调了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者也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春节民俗的保护、弘扬、创新就成为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议题”,这表明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明确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即既要保护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推动其创新性发展。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揭示了春节乡愁的文化根源,并通过历史的演进,提出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展的思路。②由“春节乡愁的当代呈现表现出内在矛盾的两种生命时态:物质发展的未来时态和文化乡愁的过去时态”可知,作者指出了春节乡愁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即物质发展与文化乡愁之间的张力。同时,作者也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春节文化景观进行了辩证分析:“如今,这些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正通过电视春晚、直播春晚、电子红包、网络拜年等媒介渠道……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春节乡愁的传统价值。”作者既肯定了电子媒介对春节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对传统价值的弱化。作者通过辩证的视角,揭示了春节乡愁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③由“传统的春节习俗,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将春节打造为具有浓郁地方味、中国潮和国际范的潮流文化景观” 可知,作者提出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作者通过创新的视角,提出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并通过创新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5.①挖掘传承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护并传承好。②营造节日的氛围,加强内心体验。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营造节日氛围,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文化内涵,培植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③推陈出新,将节日融入生活。在传统节日中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促进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评分参考: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①由“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深义重的‘文化之年’”可知,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如春节不仅是时间的更替,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伦理和情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护并传承这些节日,有助于维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由“过年的氛围主要由过年活动和年节环境营造。到年底,人们就在忙碌着准备过年,赶集买年货等;年节之中,祭祖、拜年、逛庙会等”可知,这些活动及其效果造就了人们身边的年节环境,使人们体验到过年的氛围,获得“有年味”的感觉。通过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如祭祖、拜年、逛庙会等,可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使人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同时,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文化内涵,如结合现代元素,可以使节日更具吸引力,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③由“传统的春节习俗,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既要保持传统春节阖家团圆、邻里和谐、四海同心的价值意涵,又要在春节民俗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融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可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传统节日的价值意涵。同时,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通过电视春晚、直播春晚、电子红包、网络拜年等现代媒介形式,可以使传统节日更加时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B【解析】“白光的出现则预示反抗力量的蓬勃发展”有误。原文“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十几条白光一齐射出,旋转,交叉,并行,冷森森,白亮亮”,结合文中语境,可知“白光”其实是白色恐怖势力的象征。7.C【解析】 “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塑造了杜亦甫和杜老拳师的人物形象”错误,文中并没有对杜亦甫进行外貌描写,更多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表现杜亦甫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8.①第一次点头,是对父亲的话表示认可,同时感到惊讶。平日他很看不起父亲,而父亲在敌人面前不怕恐吓、毫不示弱地行为震撼了他。②第二次点头,也是对父亲的话表示认可。面对强敌要有骨气,威武不能屈,有机会就要奋起反抗,用行动做榜样教育子孙。③第三次点头,他已经在父亲这里找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心中有了新的希望,不再感到胆怯,坚定了保持民族气节、敢于反抗的信念。(评分参考:每点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人物传奇。杜老拳师是一个不识字的武馆师傅,平时不被儿子看重,但在日本人面前,他展现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现材料二里面所说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奇人异士也是作者创作中关注的焦点”。②故事传奇。在当时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下,一只狗都能引发一系列荒谬的抓捕和杀戮行为;杜老拳师在被日本人抓走后镇定凛然,最后又被安然无恙地放回来,这故事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体现出材料二中“对历史沧桑与世态人情的真实演绎”。(评分参考: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传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非常态性”,即生僻怪异,为人所罕见殊闻的人物或故事。“罕见殊闻的人物”可以对应第①个答题点;“罕见殊闻的故事”可以对应第②个答题点)10. ADF11.D【解析】A.正确,意思不同,旧时、原来/因此、所以。B.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建造房屋/激荡,掀动。C.正确,都是“迫近”的意思。D.“曲席而坐”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早织而缕”的“而”是通假字,通“尔”,意为你们。二者用法不同,故选 D。12.B【解析】“建筑均已按规划建成,主人对此布局了然于胸”错误,原文“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续成之。而主人初未之识也”表明“集山楼”“婆娑堂”等建筑只是大致规划了位置,计划日后陆续建成,并非均已按规划建成,且主人对这些规划还不是很熟悉。13.(1)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评分参考:“一”“齐”各 1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把……看做一样”“把……看作相等”;“彭殇”1分,译为“长寿和短命”;句意 1分)(2)(我)通过园子的仆役通报求见说:“这是曾经对稼轩有过帮助的人。”(评分参考:“因”译为“通过”,1分;“内谒”译为“通报求见”,1分;“有力于稼轩”状语后置句,1 分,句意 1 分。)14.①亲自率领五十个骑兵深入敌营抓住叛贼,可见有忠勇;②赖氏作乱时轻而易举将其平定,可见有才能;③一直担任要职,曾深受皇帝赏识与重用。(评分参考:每点 1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国家的行宫在武林(杭州),广信(上饶)是离京城最接近的地方。从东方乘船来的,从西方乘车来的,像蜜蜂一样纷纷往来交错,因为地理位置便利接近,士大夫们都喜欢在这里寄居。环绕着城的内外,买宅子居住的有将近一百家,宅子的地基不能宽大,也不过是用来躲避干燥潮湿和寒冷炎热罢了。郡府的北面大约一里左右的地方,原来有一片空旷的土地:三面连接着城墙,前面正对着清澈的湖水像一条宝带,它的纵向长度有一千二百三十尺,横向宽度有八百三十尺,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可以建造房屋来居住。然而以前来看风水选择宅地的人,都没有发现这块地方。这是上天造就、大地隐藏起来,选择合适的人然后给予他的。济南的辛侯幼安(辛弃疾)最后来到这里,一天之间独自得到了这块土地。已经建造了上百间屋子,才占了这块地的十分之四;于是把左边的地方空出来建立了一个园子,稻田广阔,竟然有十弓那么大。(辛弃疾)料想日后卸任归来,一定要亲自在此耕种,所以在高处凭借高地建造房屋,俯视着这片田地,这就是“稼轩”。并且在田边建造了一座亭子命名为“植杖”,好像真的要拿着农具去耕作的样子。东边的山冈,西边的土山,北边的别墅,南边的山麓,用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竹门,用铺满花瓣的小路穿过海棠林。有集山楼,有婆娑堂,有随意漫步的亭子,有洗砚台的小洲,都大致规划了位置,计划着按时间陆续建成它们。然而主人起初对这些还不是很熟悉,绘制了图交给我说:“我非常喜爱我的稼轩,为我写一篇记吧。” 我认为辛侯本来是中州杰出的人才,胸怀忠诚、秉持正义,在南方声名显著。北方的叛贼狡诈地背叛了国家,(辛侯)赤手空拳带领五十个骑兵在五万人的敌军中擒获(叛徒),就像挟持着小兔子一样轻松,捆好马嘴,禁止出声,从小路经过关西,奔赴淮地,以至于整天整夜都没有吃饭:他的壮烈的名声和英雄气概,让懦弱的人都因此而振奋起来!圣明的天子一见到他就多次赞叹,因此对他了解得非常清楚:(辛侯)入朝担任九卿,出朝担任两路的使节,四次建立了安抚使的幕府。不久前赖氏叛乱发生,从潭州逼近江西,两地都受到震动惊扰,(辛侯)谈笑之间就把他们消灭干净了。假如遇到机会,能够收复中原,把土地归还给职方氏,那周公瑾、谢安石那样的事业,辛侯本来是绰绰有余可以做到的。这个志向没有实现,于是就自己说要在山林泉水中放纵逍遥,跟随老农学习耕种,不也是非常可惜的吗?像我这样的人,在世间茫然无所适从,不能为别人评量高低,就应当赶紧穿上蓑衣,醉倒在牛背上,和打柴的儿童、放牛的小孩肩挨着肩。幸运的是在还没有衰老的时候,能够看到辛侯施展伟大的功业,穿着华丽的衣服归来,享受高大深邃的房屋的乐趣,我将戴着斗笠,划着小船,在玉溪之上吹风。(我)通过园子的仆役通报求见,说:“这是曾经对稼轩有过帮助的人。”辛侯应当停下吃饭,到门口迎接,弯曲着身子坐在席上,握着我的手微笑,指着墙壁上的石碑细细地阅读,希望我不要成为陌生的客人。辛侯名弃疾,现在以右文殿修撰的身份,再次担任江南西路安抚使。15.B【解析】错在将“如斯世”与“似此人”进行对比,二者不构成对比。“如斯世”指陶渊明所处世道,“似此人”指陶渊明这样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陶渊明何尝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代(如斯世),但怎奈世上难以再逢像他这样的人(似此人)。这里并没有直接对比世风和陶渊明的品格,而是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在污浊世风中能保持独特品格的赞叹和惋惜世上难再逢这样的人。16.认同“可喜”:①前两联表达对陶渊明坚守本真的钦佩,指出世道常有,但其率真自适情怀难得。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既表现陶渊明归隐的快乐,又表达自己的洒脱情怀。③尾联“闲人”指作者自己,陶渊明精神难得、可慕可钦,作者为自己能在六百年后继其遗风感到“可喜”和自豪。认同“可惜”:①颔联既以“世道常有”衬托陶渊明精神难得,又以“斯世”的普遍性表现文人历来难申己志的遭际,暗含对世道的批判。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既写陶渊明归隐之乐,又暗含对其生命时光流逝的慨叹。③六百余年后,仍有我这样的“闲人”步陶渊明后尘,多年过去世道仍无变化,令人“可惜”,暗含对功利世俗难容本真的批判。(评分参考:认同“可喜”或“可惜”均可给分,每点 2分,答对两点得 4分。认为“可喜”又“可惜”也可给分,从“可喜”的上述答案中答出一点给 2分,从“可惜”的上述答案中答出一点,给 2分,共 4分。)【诗歌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读后感,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陶渊明人格的崇敬。首联“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诗人直接引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作为开篇,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随性而为的精神。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陶渊明这种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同,认为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但陶渊明的意志和精神却依然新颖如初,具有永恒的价值。颔联“何尝不过如斯世,其那难逢似此人”,诗人将陶渊明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指出他也曾经历过这个纷扰的世界。然而,诗人却感慨世上难以再逢像陶渊明这样独特的人,表达了对陶渊明人格的崇敬和惋惜。颈联“近暮特嗟时翳翳,向荣还喜木欣欣”,诗人化用了陶渊明的辞句,既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乐趣,也暗含了自己读辞后的人生感受。临近傍晚,诗人感慨时光的昏暗流逝,这是对人生短暂的哀叹。然而,看到万物向荣,树木欣欣向荣,诗人又感到欣喜,这是对生命力和希望的赞美。尾联“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诗人以自况的方式,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追随和崇敬。诗人称自己为“闲人”,意味着他也像陶渊明一样,选择了归隐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同时,诗人也感慨自己与陶渊明之间相隔六百多年,但精神上却能够相通相继,这是对陶渊明精神传承的肯定和赞美。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的解读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对其精神境界的认同,以及自己渴望追随陶渊明脚步、追求本真生活的愿望。17.(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4)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5)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8.示例一:①更远的风里有一大群马,②它们石头一样静立着,③不看我,④齐望着我看不到的一个远处。示例二:①在更远的风里,一大群马石头一样静立着,②不看我,③齐望着我看不到的一个远处。(评分参考:改写后的较短的语句不少于三个,1个 1分,3个或 3个以上 3分;语句通顺 1分,共 4分)【解析】首先提取出长句的主干,即“马望着远处”。此处需要注意的是,“马”的修饰语“一大群”、“望”的修饰语“齐”以及“远处”的修饰语“我看不到的”“一个”都不能单独成句,所以要保持其位置不变,即“一大群马齐望着我看不到的一个远处”。剩下的修饰成分“在更远的风里”“石头一样静立着”“不看我”都可单独成句,且后两句的主语都是“马”。这样就可得到四个短句,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给四个句子排序:先点出地点“在更远的风里”,然后是马的状态“石头一样静立着”,接着进一步点出马的状态,即“不看我”,而是“齐望着我看不到的一个远处”。在排序的过程中可发现“马”是整个句子的主语,那么主干每中的“一大群马”应该放到“石头一样静立着”之前,从而统领后面语句。除了上述长句变短句的思路外,也可选取其他变换方法,只要最后语句通顺、符合逻辑即可。19.①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生动的动词)。通过“嘶”“奔”“落到地上”“撒着欢儿”等一系列描绘马的动作的词语,生动贴切地呈现“我”想象中化身为马之后的行为,体现出“我”内心的渴望。②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我想嘶,想奔,想把双手落到地上,撒着欢儿跑到马群中去,昂起头,看看马眼中的明天和远方”是对“我”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直接传达出“我”对化身为马的渴望。③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喉管里埋着一千匹马的嘶鸣”“四肢涌动着一万只马蹄的奔腾声”,突出表现了“我”渴望如马一般放声嘶鸣、恣意奔驰的生命激情。(评分参考:可从用词(动词)、描写手法(心理、动作描写)、修辞手法(夸张手法)、表现手法(想象)等方面去思考答题。每点 2分,答对两点得 4分)20.A.不可或缺(必不可少) B.烟消云散(风吹云散、荡然无存、销声匿迹、灰飞烟灭)【解析】A空,根据文意可知,此处是强调“情绪管理”对于青少年这一阶段来说是极其重要、不能缺少的,所以可用成语“不可或缺”“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指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B空,此处是在讲当遇到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像腹式呼吸、冥想等调节方法,让负面情绪得以消除,所以可用成语“烟消云散”“风吹云散”“荡然无存”“销声匿迹”“灰飞烟灭”。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风吹云散: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灰飞烟灭: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21.③改为: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或“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改为: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失衡(或⑤改为: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解析】③成分赘余。“至关重要”与“关键”语义重复,可修改为“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或“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⑤两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将④中的介词“当”和“时”删掉,修改为“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失衡”,或者调整⑤句的语序,使“我们的情绪”作主语,修改为“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22.甲:(青少年)该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评分参考:“情绪管理”1分,“调节情绪”不得分;疑问语气,1分)乙:要学会表达情绪(评分参考:“表达情绪”1分;句式对仗 1分)【解析】甲空,前文先是介绍了情绪管理的概念,以及情绪与大脑神经活动、大脑结构在原理方面的关联,接着用“那么”进行转折,引出后文对于青少年进行情绪管理具体方法的介绍,最后关注标点符号“?”疑问语气,据此可写“(青少年)该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乙空,由前文的“首先,要学会认知情绪”和此处“其次”,以及后文“但表达情绪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提示,据此可写“要学会表达情绪”。23.一、作文解析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漫画描绘了一个女孩吹风的画面。这个女孩穿着随意自然,赤脚站在窗格前松散的头发,任风飞扬。在她周围,是被风卷起的飘舞的帘幔。在漫画的下面写有“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两行字,其意思是与其被动地等风来,不如主动地去追逐风。结合画面和文字可知,其寓意是,在生活中,在面对完成任务、追逐理想、追求目标等各类事情的时候,不要被动地等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而要主动地寻找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条件、利用条件,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获得最终的成功。写作与审题时,可以从画面入手,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漫画的寓意:要主动进取。然后,可以联系生活,抓住“等”和“追”的区别,展开辩证分析。先指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情很难出现。接下来分析,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主动进取、惨淡经营的结果。然后可以辩证地指出,强调主动地去创造条件,并不是否定现有条件、不借助已有条件,而是强调要发挥积极主动性。二、参考立意1.莫坐等万事俱备,要勇敢追逐梦想。2.创造条件,赢得辉煌。3.消极被动事事难成,积极主动成功在望。南宁二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 文( 全 卷 满 分 1 5 0 分 , 考 试 用 时 1 5 0 分 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 条形码。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 一: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深义 重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我们回归故里,回归家庭,在与亲友家人春节团圆、新 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 更深厚的培植。春节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春天是万物复苏、生命力量 发动生长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活力。春节以其蕴含的丰富生 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春节是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信仰的重要时刻,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放眼全球,约 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娱乐的契机,为遍布全球 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文化之窗,让全球华人对“四海一家”的感受变得更为深 刻与生动。“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我们可以从春节礼俗文化中看见沟通天地的自然伦理、礼 敬祖先的历史伦理、相亲相爱的家庭伦理、拜年庆贺的社会伦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 时间更新意识与期盼丰收和平的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 为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底蕴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萧放《春节的历史与文化》)材料二:“年味淡了”是近年来许多人发出的感慨,表达的是他们对“年味不足”的感受。“年味”, 就是年的传统味道。具体来说,就是指过年的氛围和过年的内心体验。· 过年的氛围主要由过年活动和年节环境营造。到年底,人们就在忙碌着准备过年,赶集 买年货等;年节之中,祭祖、拜年、逛庙会等。这些活动及其效果造就了人们身边的年节环 境。亲身参与着这些活动,处身于年节环境之中,人们就体验到了过年的氛围,获得了“有 年味”的感觉。从人体的各种感觉来说,过年氛围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形象 作用于人的意识,产生年味的感觉。其中视觉形象是最主要的,如人们的“忙年”场景、祭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祀仪式、夜空中的绚丽烟花、庙会游艺展演场面等情景。过年的内心体验指人们对自己实际经历的年节生活的内涵、意义和效果的感受与评价。 如果用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可以说它是一种“过年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建立在中国人 对自己所在社群年俗的文化认同基础上的。过年的这种幸福感包括两方面: 一是出于文化认 同的满足感,二是从年俗中获得身心享受的满足感。前者如拜年,在大家都认真遵守拜年礼 俗、自己也参与其中时,就能从中获得从属于这个群体的出于文化认同的满足感。后一种章 福感即获得身心享受的满足感,比如通过“吃、穿、玩、乐”获得由年俗而来的身心享受的 满足感。年味的浓淡,主观体验尤为重要,“味”本来就是一种感觉。在现代社会,人们平时的吃 穿很好,就不能从年俗而来的吃好穿好获得满足感,由此也会感到年味不足,转而更多的需 要获得完成文化认同的满足感,这就是体验、参与、观赏传统文化活动的满足感。比如,春 节庙会就是能让人感受到浓厚年味的传统习俗,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良好方式。(摘编自黄涛、白思敏《年味: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指标》)材料三:春节乡愁的核心是基于身体感知的国家团圆,归乡是国人表达春节乡愁的集体行动。春 节乡愁之旅是个人情感的升华之旅,也是集体情绪的宣泄之旅,更是文化情结的认同之旅。长期以来,春节乡愁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和价值追 求。流传了三千多年的春节民俗,是围绕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建立起来的一套节 事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春节民俗的保护、弘扬、创新就成为传统节日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议题。现代都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正在不断 拓展、转化、调适人们乡愁的情感节奏和表现方式。产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都市现代化 都是指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而乡愁却是指向过去的。春节乡愁的当代呈现表现出内在矛 盾的两种生命时态:物质发展的未来时态和文化乡愁的过去时态。传统的春节习俗,只有不 断地推陈出新、不断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既要保持传统眷节固家团圆、邻里和 谐、四海同心的价值意涵,又要在春节民俗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融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 方式,将春节的符号元素、仪式行为和价值观念充分的时尚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将春节打 造为具有浓郁地方味、中国潮和国际范的潮流文化景观。如今,这些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正 通过电视春晚、直播春晚、电子红包、网络拜年等媒介渠道,融合文字、图像、影音等媒介 形式,超越传统意义上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为人们带来多维度、多样化、多层次和疏离 化的春节乡愁体验,这一方面扩大了春节乡愁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春节乡愁的传 统价值。如今,春节乡愁展示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显 示了人们在年俗活动中对精神生活所保持的自觉和重视。(摘编自向勇《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与经济价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春节在国际社会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汇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美好愿望以 及伦理观念。B. 在物资富足之后,过年的幸福感需要从春节传统习俗和传统感受中寻找,这有赖于民俗 活动的传承。C. 春节乡旅之愁既体现个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又展现一个族群的集体情感表达和对文化 的共同体认。D. 传统春节文化景观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如今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主要通过网络渠道 和媒介形式。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从每年的春运和全球华人不同形式的庆祝可见一斑。B. 年味的浓淡,与过年的氛围和内心体验有关,氛围和内心体验相辅相成,同样重要。c. 农耕文明时代远去,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导致春节乡愁体验会越来越淡薄。D.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生活方式亦源于此。3. 下列选项不属于对材料二中过年氛围的感受的一项是(3分)A. 进入腊月,许多农村养猪人家杀年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B. 人们利用春节假期旅游过年,换个地方去度假,感受不同地方的风景。C. 除夕各家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鞭炮的火药味,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D. 过春节祭祀时,家族长辈给后代讲祖上的光荣历史,诵家训,颂祖德。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七种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 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在材料三的论述过程中均有体现,请从以上三种思维方式中任选两 种简要分析。(4分)5.“年味淡了”是许多人的共识,还有人认为式微的不仅是春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 如《边城》中着重描写端午节也在日益淡化。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 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杀 狗老 舍一直到晚餐的时候,杜亦甫没有出屋门。他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走,有时候也躺在床上一 会儿,心中不断地思索:一会儿他想去拼命,拼了命,也许一点好处没有,但究竟是自己流 了血,有一个敢流血的就不能算国里没有人。一会儿他又往回想,白死有什么用处,快意一 时,拿自己这一点点血洒在沙漠上,连点血痕也留不下吧 白天周石松念“号外”的情景还在眼前。“特务机关报告:‘祸事之起,起于芝麻洲大马 路二十一弄五十二号。此处住有我侨商武二郎,此人养德国种狼狗所生一黑小狗被人窃 去。……武二郎乃急来特务机关报告,即遣全部侦探出发寻查。翌日清展,寻得黑小狗于海 滨,已死。腹胀如鼓,项上有噬痕。乃就日常调查报告,检出反抗我国之激烈分子,得重要 犯罪嫌疑人十人,即行逮捕拷问,所蓄之犬亦一并捉到。为促其醒悟,乃当面将十巨犬枪决。 十人身后必有广大之背景,设任其发展,则黑小狗之血将为在芝我国国民之前导,由犬及人, 国人危矣!'”当下时周石松念得很快,念完,头上见了汗:“为了一只小狗!来屠杀,来恐吓, 来肃清激烈人物与思想 …… "天黑一点,杜亦甫的心便紧一点。好容易初济辰和周石松两位同学都来了,他的胸中松 了一口气。往外边看了一眼,院中已黑得可怕。初济辰躺在了周石松的床上,半闭着眼仿佛 想着点什么事。周石松坐在破藤椅上,脸上还有点红,可是不像白天那么慌张了。杜亦甫靠 窗子立着,呆呆地看着外面的黑暗。他想象着:自己握着一把手枪,哪怕是块石头呢也好, 蹑手蹑脚地过去,过去,一下子把个戴铁盆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然后,枪响了,火起来, 杀,杀,无论老幼男女全出来厮杀,即使惨败,也是光荣的,伟大的人民是可杀而不可辱的!正这么想着,一道白闪猛孤仃地把黑暗切成两块,像从天上落下一把极大的白刃。探海 灯!白光不动,黑影在白光边上颤动,好似刚杀死的牲口的肉那样微动。一道白光,又一道 白光,又一道白光,十几条白光一齐射出,旋转,交叉,并行,冷森森,白亮亮,把小小的 芝麻洲穿透,一切都随现随灭,眩晕,迷乱,在白光与黑影中乱颤乱晃。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一道光闪到了杜亦甫的窗上,稍微一停,闪过去了。他扶住了窗台,闭上了眼。“我必须对你们俩说出来,要不然我就憋闷死了!”杜亦甫把头抬起来,看着他们。“我怯!”“以卵击石,勇敢也是愚昧!”初济辰笑了笑。“即使你说得一点不错,到底我还是怯!”杜亦甫的态度很自然了,像吃下一粒泻药,把 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我也说不上我是怯,还是勇,反正我就是没主意!”周石松也微笑了一下。全不再言语了,可是不再显得寂寞与难堪,好像彼此已能不用言语传达什么,而能默默 地互相谅解。他们就那么坐了一夜。第二天,消息缓和了许多。杜亦甫回了家。他急于要看看父亲,父亲是武术馆的老拳师, 平日他这个大学生领袖很看不起父亲,到现在他还并没把父亲的身份提高多少,不过他隐隐 地似有一点希冀,想在父亲身上找出一些平日被他忽略了的东西。这点东西,假若能找到, 仿佛就能教他有一种新的希望。第三天,只住着楼上两间小屋,屋外有个一张桌子大小的凉台,杜老拳师在凉台上坐着 呢 。老人五十七八岁,矮个子;圆脸,黑中透亮,两眼一大一小,眼珠都极黑极亮,微笑着, 两只皮糙骨硬的手在一块搓着:“想你也该来了!想你也该来了!坐下!”父子都坐下,老人 还搓着手:“差点没见着你,春子!”他叫着儿子的乳名:“我让他们拿去了!”老人又笑了。“没受委屈 ”杜亦甫低声地问。“那还有不受委屈的 ”老人似乎觉得受委屈是可笑的事,又笑了。“你看,正赶上我值 班,在馆里过夜。大概有十二点吧,我听见些动静。我的门开了,灯也捻着了, 一看,是伙 计王顺。王顺干什么 我就问。王顺没言语,往后一闪身,喝,先进来一对刺刀。我哈哈地 笑起来了,就凭一对刺刀,要我的命还不太容易!紧跟着刺刀,是枪,紧跟着枪,是一对小 鬼子,都戴着小铁盆,托着枪冲我来了。我往后望望,后边还有呢。又进来一个咱们的人, 汉奸!他教我下来,跟着走。走到院里,那个汉奸奉了圣旨似的教我跪下。我不言语,也不 跪下,他们又对着我开了空枪,专为吓吓我。”老人连那只小一点的眼也瞪起来,似乎是从心 里憎恶那些人。“汉奸又传了圣旨,"老人接着说,“带回去收拾,反正早晚你得吃上一颗黑枣。我还是 不言语,我研究好了,就是不出一声,咱们谁得手谁杀,用不着费话;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点了点头,没有话可说。“出了大门,"老人又说下去,“我挺着腰板,教他们看看,你们要得了我的命,可要不 了我的心气;这是一口气,这口气由我传给我的儿子孙子,永远不能磕膝盖儿着土!到了个 什么地方,黑灯瞎火的我也没看清是哪里。我就是恨我的刀没能出鞘。死到临头,我得大大 方方的,皱皱眉就不算练过功夫。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又点了点头。“待了不知好久,”老人又搓起双手来,仿佛要表演出那时怎样的不耐烦,“他们把我提 到一间大厅上去,灯光很亮,人也不少,坐的是官儿,立着的是兵。他们又教我跪下,我还 是不出声,也不跪。刺刀可就又戳在我胸口上,我纹丝不动。磨烦了半天,哼,枪并没放。 什么东西!今个天亮的时候,他们也不知怎么,把我放了,什么玩意儿!我不明白这是哪一 出戏。一句话抄百遍吧,告诉你,春子,咱们得长志气,跟他们干!我不认字,不会细细的 算计,我可准知道这么个理儿,只要挺起胸脯不怕死,谁也不敢斜眼看咱们!去泡壶茶喝好 不好 ”杜亦甫点了点头。(有删改)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文本二:老舍除了擅长书写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浓厚的民间文化背景使他对一些社会上的特殊 职业以及江湖传闻同样关注,正是这种题材的非常态和武侠化赋予了作品特殊的传奇基调。 “传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非常态性”,即生僻怪异,为人所罕见殊闻的人物或故事,它 与常见习闻的日常是相反的。这些非常态生活本身就具有了传奇文学所需要的“奇”的美学 属性。老舍的文学世界不只有那些普通市民的家常邻里,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奇人异士也 是他创作的焦点所在。张清华指出,“从内容上说,传奇不只是谈神论鬼与英雄侠客的专利 更是对历史沧桑与世态人情的真实演绎”。(摘编自王珂《论老舍中短篇小说的传奇性特征》)6. 关于天黑后杜、初、周三名大学生召开秘密会议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杜亦甫想象自己英勇杀敌的场景,与小说开头“想去拼命”的内容相呼应,表现出进步 青年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B. “院中已黑得可怕”,不仅写自然环境,也象征危险、黑暗的社会环境,而白光的出现则 预示反抗力量的蓬勃发展。C. 杜亦甫三人清楚特务机关借侨民之狗被杀而兴师问罪的目的,在恐怖的气氛中承受着巨 大的压力,内心有一些胆怯。D. “像吃下一粒泻药,把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生动地写出进步青年杜亦甫面对现实 困境的矛盾而坦诚的态度。7. 下列对文本一的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磕膝盖儿着土”“黑灯瞎火”等方言的运用,使小说更 加贴近日常的生活。B. 小说选择从杜亦甫的视角来叙事,以他的所见所闻来展现不同的人在国难面前不同的选 择,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C.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塑造了杜亦甫和杜老拳师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 具有典型化特征。D. 小说的标题虽为“ 杀狗”,但主要情节与“杀狗”关系不大,小说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屠 杀中国进步分子的残酷本质。8. 外在的行为会折射人物的内心。在与父亲的对话过程中,杜亦甫三次“点了点头”,请结 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9. 文本一是一篇传奇小说,它的“传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稼轩记[宋]洪迈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辅敬①。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环 城中外,买宅且百数,基局不能宽,亦曰避燥湿寒署而已耳。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 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 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圆,稻田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杆”。而命 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乘来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 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续成之。而主人初未 之识也,绘图界予曰:“吾甚爱吾轩,为吾记。”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 万众中,如挟兔兔,束马街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氏祸作,自 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谭笑扫空之。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谢安石 事业,侯固饶为之。 此志未偿因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 若予者,怅依一世间,不能为人轩轻,乃当急须祓袂,醉眠牛背,与苑童牧竖肩相摩。 幸未蕉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锦衣来归,竟厦屋潭潭之乐,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 (余)因园隶内谒曰;“是尝有力于稼轩者。”侯当辍食迎门,曲席而坐,握手一笑,指壁问 石细读之,庶不为生客。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选自《唐宋明清文集》)【注】①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辅畿:“行在”指行宫,“密迩”指靠近。②齐虏巧负国:指张安国叛变一事。③职方氏:官名,主要掌管疆域图册。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此志未偿囚因自诡国放浪回林泉回从老农回学稼回无亦③大国不可欤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故,旧时、原来,与《兰亭集序》“故列叙时人”的“故”意思不同。B. 庐,名词作动词,与《石钟山记》“微风鼓浪”的“鼓”用法相同。C. 薄,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D. 而,连词,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早织而缕”的“而”用法相同。12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广信地理位置优越,士大夫乐于在此居住。“稼轩”所在之地三面环城、前临澄湖,辛弃疾选择在此建宅之前,尚无人发现此地的妙处。B. 辛弃疾精心规划“稼轩”的周边景观,“集山楼”“婆娑堂”等建筑均已按规划建成,主人对此布局了然于胸,故请洪迈作记以彰其志。C. 洪迈高度评价辛弃疾的杰出才能与英雄气概,认为他如果有机会施展抱负,是能收复中原失地,建立不逊于周公瑾、谢安石的英雄伟业。D. 洪迈自嘲平生庸碌,向往归隐田园,而期望辛弃疾在功成名就后锦衣归来,隐居玉溪, 泛舟垂钓,自己则与其在“稼轩”共读壁间碑文。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2)(余)因园隶内谒曰:“是尝有力于稼轩者。”14. 辛弃疾未“展大功名”而归隐,洪迈对此表示惋惜。文中有哪些事实让洪迈认为辛弃疾 原本可以大有作为 请简要概括。(3分)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读陶渊明归去来[宋]邵雍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何尝不过如斯世,其那难逢似此人。近暮特嗟时腾腾,向荣还喜木欣欣。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注】①其那,即“其奈”,怎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其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同。B. 颔联将“如斯世”与“似此人”对比,以强调污浊世风中陶渊明的独特品格。C. 颈联化用陶渊明辞句,既表现其归隐之乐,又暗含诗人读辞后的人生感受。D. 尾联“闲人”实为诗人自况,表明对陶渊明的追随非慕形迹,而是心魂相契。16. 诗歌尾联的“可怜”,或解为“可惜”,或解为“可喜”,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A . ▲ 。”两句写作者自己无心留 恋官场,回归田园就像倦鸟知还一样。(2)《陈情表》中作者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讲到自己既没有亲近的亲戚,也没有仆人 的两句是:“ ▲ ▲ ”。(3)同样是写塞外黄昏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 雄奇壮观,而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则是“ A , ▲ ”的凄凉 与悲壮。(4)《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慕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5)列锦,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特殊的修辞手法。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此法写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陆游早在《书愤》中用此法写了 两句“ ▲ ,. ▲ ”,他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 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三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 1 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记得那一年在野地,我把干草垛起来,我站在风中,在更远的风里石头一样静立着不看 我的一大群马齐望着我看不到的一个远处。根本没在意我这个割草人的存在。我停住手中的活儿,那样长久羡慕地看着它们,身体中突然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激情。 我想嘶,想奔,想把双手落到地上,撒着欢儿跑到马群中去,昂起头,看看马眼中的明天和 远方。我感到我的喉管里埋着一千匹马的嘶鸣,四肢涌动着一万只马蹄的奔腾声。而我,只 是低下头,轻轻叹息了一声。18.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4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现了“我”想化身为马的强烈渴望,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4分)(二)语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充满活力与变化的阶段,而情绪管理则是这一阶段 A 的重 要技能。情绪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认识、理解并有效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从原理上讲,我们的情绪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②如血清 素、多巴胺等,③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④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 平失衡时,⑤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例如,血清素水平较低时,人可能会感到抑郁、焦虑。 同时,大脑的结构也在情绪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前额叶皮质负贵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而杏 仁核则与情绪的产生和反应密切相关。当外界刺激引发情绪反应时,杏仁核会迅速激活,产 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而前额叶皮质则会评估这种情绪反应是否合适,并尝试对其进行调节。那 么 , ( 甲) 首先,要学会认知情绪。这意味着要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当前的 情绪状态,是开心、难过、愤怒还是恐惧。可以通过写情绪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天的情绪 变化,以及引发这些情绪的事件和原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为后续 的调节打下基础。其次,(乙)。情绪如果长期压抑在心里,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 影响。但表达情绪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随意宣泄。可以选择与信任的朋友、家人倾诉, 或者通过运动、绘画、音乐等方式来表达。再次,要学会调节情绪。当遇到负面情绪时,可 以尝试一些调节方法。比如,腹式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体,缓解紧张的情绪;买想可以 让我们摆脱杂念,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专注的对象上,帮助身心达到深度的放松状态,最终 让负面情绪 B情绪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 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就像拥有了一个内心的“方向盘”,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更好 地掌控自己的方向,驶向美好的未来。20. 请在文中A、B 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 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 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他)等风来不如遥风去(出自“小林漫画”作品)理解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等,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