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唐卡宣传介绍教育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藏文化唐卡宣传介绍教育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藏族文化唐卡
唐卡
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
主讲人:XXX
目录
什么是唐卡
唐卡的分类
唐卡绘画颜料
唐卡绘制工序
艺术灵魂,无价之宝
藏族文化唐卡
-壹-
什么是唐卡
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
什么是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也叫唐噶、唐喀。翻译成汉语,有几种说法。
一个叫做“卷轴画”,因为唐卡有画轴,也就是藏语所说的“唐薪”,便于悬挂膜拜瞻仰和收藏携带。
二称“布画”,三称“平面绘画”,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彩缎装裱的宗教艺术品。
根据唐卡的特点和功能作用,汉译为“卷轴画”较为确切。
唐卡的题材
唐卡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早期唐卡从宗教题材开始,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各教派的产生及社会的需求而赋予唐卡更多的使命,除各类佛教题材占主导地位外,还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传记故事、建筑古迹及与命运相关的祈福禳灾、祭祀还愿及天文历算、藏医药唐卡。
其内容涉及宗教、历史、政治、人文、科技、医学、天文历算等方方面面,从而构成一个庞大、完整的藏文化体系,成为用宗教理论和绘画艺术来诠释世间万物的“百科全书”。
01
02
藏族文化唐卡
-贰-
唐卡的分类
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一、圣像唐卡
圣像唐卡是以藏传佛教中各类佛、菩萨、佛母、罗汉、法王、历史人物等形象为主题的唐卡。主要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圣像为主体,圣像居于C位,两旁为协侍菩萨或弟子。另一类常见的形式是除圣像外,四周对称排列各类佛像、供养人等,上方佛、菩萨等,下方为护法、天女及供养人等。
圣像必须严格按照《佛造像度量经》的规范绘制,各类标识须准确无误,按仪轨就位。人物的姿态、面部申请及性格特征无固定模式,要依据史料的记载并在上师指导下进行绘制。
这类唐卡数量巨大,流传非常广泛,是寺院和民间用来供养、膜拜最主要的对象。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佛本生故事唐卡是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故事性唐卡。
佛本生故事唐卡与圣像唐卡有着明显差异,圣像唐卡是以中心佛、高僧为主题,而佛本生唐卡上虽然仍以佛像为唐卡的中心,但要表现的故事则绘制在佛像的四周。前者风格严谨构图对称,后者则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开的。
二、佛本生故事唐卡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三、曼陀罗(坛城)
曼陀罗唐卡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修持的中心,是法门的象征,显示的是佛教的宇宙观念。在古代印度,它是让众生皈依和深入教化的场所,称为曼陀罗。其梵语为mandala,是由意为“本质”的“manda”,以及意为“得”的“la”所组成。因所以曼陀罗一词可解释为“获得本质”。
曼陀罗唐卡以其严谨的结构,炫目的色彩,和谐地构成了圆满的佛陀的世界,坛城的形式以外圆内方居多。以般若火焰、尸托林、金刚杵及护城河组成圆形围墙,表示对凡尘的拒绝和对邪魔的镇压,而不能进入金刚进驻之地。内城为方形,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16侍卫,每面4人。
殿堂顶层为圆形,内有小殿,居金刚之传法师。各种不同内容的坛城,里面布置的佛像及装饰也不一样,每座曼陀罗中心都有自己的本尊,并成为各类坛城唐卡的名号。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人物传记唐卡主要是表现高僧、法王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生平传记。其特点是按经书中的记载和上师的传授来进行设计创造,并衬以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从而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形式上同样是以一幅或多幅组成。
另一个特色就是在每组故事下方书写有藏文,其主要作用是对画面内容进行简要注释。排列顺序一般是按顺时针方向向左上方开始到右上方结束。
1
2
四、人物传记唐卡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宗教伦理唐卡是将佛教的教义、思想、观念以及因果轮回等抽象的概念以图像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教化人心灵与行为的《六道轮回图》。
01
这类唐卡最大的特点往往是以符号的形式与象征手法来表达表达教义,如《十相自在图》即是用7个梵文字母及3种字符组合而成,并以红、白、黄、蓝四色的相互穿插构成宇宙的风、火、水、土四大元素及太阳、月亮。
02
而《六道轮回图》则是将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十二因缘以车轮旋转的艺术形式来表征命运轮转,永不停歇。
03
五、宗教伦理唐卡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六、祈福还愿唐卡
此类唐卡主要是以辟邪消灾、祈福求财、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为主要目的,并用于生老病死、赎罪还愿和祭祀礼仪的世俗唐卡。如用于镇邪魔、辟瘟疫的《蒙人驭虎图》;用于招财进宝的《阿杂尔牵象图》;护佑人的命运和超度亡灵的《九宫八卦图》。其中《四瑞图》则是通过印度古老的民间故事以大象、猴子、兔子、鹧鸪及一棵大树来教化尊老爱幼,团结和谐。还有用于祭神祈福仪式中的《禄马图》,或置于门外,或悬挂于神山圣湖,随风飘动,故又称之为“风马”。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这类唐卡主要是以历史上著名的宫殿、园林及寺院建筑为主体。如拉萨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桑耶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强巴林寺等各地区各教派的重要寺院建筑及佛塔等。
七、建筑圣迹唐卡
1
2
还有一种是表现“大手印、大脚印”“八大佛塔”等圣迹唐卡,多以黄金和朱砂制作而成,并写有藏文或梵文咒语。这类唐卡一般是上师密传给弟子或寺院进行修行供养的圣物,故存世稀少,难以示例。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八、藏医历算唐卡
藏医唐卡,藏语译为“曼唐”,它是以藏医藏药为题材而绘制的挂图唐卡。主要内容是根据8世纪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所绘制,并早在13世纪就开始以挂图形式出现。
最有影响力并沿用至今的是17世纪由勉唐派著名画师洛扎·丹增罗布根据第司·桑吉嘉措所编著的《四部医典·蓝琉璃》中的藏医理论、药物知识所主持绘制的系列藏医药挂图唐卡,全套共79幅,以巧妙的构思、写实的手法,准确、生动地将藏医药知识图像化,具有教学功能与审美价值,成为传授藏族医学全面而系统的珍贵教材。
另一类为“孜唐”,指天文历算类唐卡。这是流行于藏区的一门古老学科。主要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预测四季的变化,以印度时轮历中的土轮、水轮、火轮、风轮确定年、月、日、时来分析推算万事万物的兴衰。
后来又吸收汉地的历算法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并结合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来进行丰富和完善。从13世纪开始编制各类藏文历书和唐卡挂图来表现天象,从而和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联系在一起。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01
九、民间说唱唐卡
说唱唐卡起源很早,可追溯到古印度“吟唱诗人”及西藏古老的寓言、谜语文化,据说也是苯教传播教义的一种方式。内容主要为各类民间故事、传记文学及八大藏戏等,以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来宣传伦理道德、因果报应等宗教观念,并为民众驱灾祈福等。
01
说唱类唐卡与供养于佛殿经堂的宗教唐卡有很大的差异:一是在内容上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体,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与世俗生活情调。二是在传播方式上主要是在游动中进行,可走村串户或在大庭广众之下以说唱、表演、互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三是在绘画上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束缚,让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成为唐卡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形式。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苯教唐卡为唐卡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佛教与苯教(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中亚,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在长期抗衡的过程中互为融汇而形成一种绘画形式。尽管苯教的历史比藏传佛教早了很多,但从西藏中世纪走向弱势,故传世的苯教唐卡极为稀少。
十、苯教唐卡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3
1
一、刺绣唐卡
三、织锦唐卡
2
二、缂丝唐卡
用各色丝线绣成,这种唐卡坚韧耐用,不易毁坏。
质地多为缎,纬线由各色丝线组成,顺而间错提花织造,形成所需图案、形象、景物。
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在图案需要编织处,用经线交织而成,雕石镂木等具有立体效果。
按照不同内容划分
四、堆绣唐卡
堆绣也称贴花唐卡,先将各色彩缎剪成图形(人物、鸟兽、树木、楼阁、花草等),粘贴在唐卡底料上。
五、绘画唐卡
多是先绘画于纸、布、牛皮、羊皮等上,而后做成唐卡。它的基本绘画形式与壁画无二。后期的绘画唐卡有所发展,有的刻成印板印刷,则可成为“印刷唐卡”了。 
藏族文化唐卡
-叁-
唐卡绘画颜料
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
唐卡绘画颜料
唐卡画师是把唐卡绘画需要的所有颜料分为九类: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宝石。
属土的颜料有:白土、南碱、金刚土、红土。
属石类的颜料有:银矿石、黄铜矿石、云母、青金石、铜绿石、朱砂、玳瑁石、赭石等。
属水类的颜料有:黄丹、桑珠热、蓝靛、铁青靛等。
属火类的颜料有:墨、砒石、雄黄等。
属木类的颜料有:红树、金树、桦树、硬树、紫梗等。
属草类的颜料有:力士草、鸡爪黄连、狼毒草、苋菜等。
属花类的颜料有:野菊花、桦树花、报春花等。
属骨类的颜料有:蛤、海螺、龙骨等。
属宝石类的颜料有:黄金、白银、天珠、珊瑚、绿松石等 。
唐卡绘画颜料
这些纯天然的颜料从色相上也可分类:
白色类:白土、南碱、金刚土、海螺、云母等。
黄色类:砒石、雄黄、力士草、鸡爪黄连、金树、野菊花、桦树皮等。
红色类:朱砂、苋菜、红土等。
蓝色类:青金石、蓝靛类、硬树等。
绿色类:铜锈、铜绿石、孔雀石等。
黑色类:锅烟子、煤矿石等。
紫色类:桑珠热、玳瑁石、赭石、紫树等。
唐卡绘画颜料
1
2
所有颜料又从物质属性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矿物颜料常用的有:仁布白土(白)、朱砂(红)、青金石(石青)、孔雀石(石绿)、雄黄/雌黄(黄)、黄丹(橙)。
植物颜料常用有花青色、胭脂色等,植物颜料的制作工艺相比于矿物颜料要简单。首先采集花木或树皮,清洗后浸泡或熬煮,得到不同颜色的汁水后,蒸发制成颜色丸即可 唐卡采用的材料很广泛,有纸张、布帛、丝绢、皮革之类,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唐卡多属兽皮。在大漠草原上,兽皮材料远比纸张容易获得,牧民们便将唐卡画在羊皮、鹿皮和牛皮等材质上,尤以羊皮唐卡居多。
藏族文化唐卡
-肆-
唐卡绘制工序
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
唐卡的绘制流程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1、选布: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太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只能把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2、固定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3、上胶和打磨: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4、矫正画布:正其经纬。
唐卡的绘制流程
5、打线: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
6、勾草图: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
7、上色: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
8、勾线: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各色线条来勾边 。
9、开脸:开眉眼包括画眼睛、嘴唇、鼻孔、手足指甲等,是唐卡绘制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眉眼开得是否成功。所以部分老艺人将开眉眼的功夫当作绝技,单脉相传,不轻易示人。按传统习俗,开眼要选良辰吉日。开好眉眼,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预示着一幅唐卡的最终竣工 。
藏族文化唐卡
-伍-
艺术灵魂
无价之宝
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
历史价值
有的唐卡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友谊的作品,如文成公主进藏故事,都会绘在寺庙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情景,描绘了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
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 。
宗教价值
有的唐卡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友谊的作品,如文成公主进藏故事,都会绘在寺庙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情景,描绘了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
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 。
经济价值
07
08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唐卡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刚刚兴起时,唐卡的价格一般也就两三百元。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藏传佛教艺术品进入收藏市场后,唐卡收藏市场就开始升温,很多唐卡的价格突破了千元。从2006年起,因为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收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升温态势,基本上每年价格翻倍。虽然在中国唐卡价格越来越高,但与国外相比不仅价格整体偏低,而且仍属于小众收藏 。
明清唐卡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拍卖市场,当时的拍卖成交价一般在1万元左右。2008年时,一件明正德"药师佛像图"唐卡就以1540万元创下唐卡拍卖纪录 。2014年11月26日,上海龙美术馆馆主刘益谦以3.1亿港元拍下被称之为"唐卡之王"的"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此物始流入西方,并于1977年首次出现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中,以7000英镑拍卖给一位印度收藏家,随后又经1994年100万美元易手。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上,当时创下3087万港元新记录 。
藏族文化唐卡
唐卡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看得见的艺术,看不见的修行
主讲人:XX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