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统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说出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和都城;阐述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考试变化的内容及影响;理解明朝民族关系的特点。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探究明朝统治的特点和影响,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明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增强历史时空观念和知识整合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到明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中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的内容和影响。2.教学难点:理解明朝强化皇权措施的特点和影响;认识八股取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内容:展示朱元璋从放牛娃到皇帝的人生历程图片,提出 “有人戏称中国古代的某一个朝代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这是形容的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呢?”的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结合你们对历史的了解,猜猜这是哪一个朝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戏称呢? 可以从朱元璋的出身和明朝的灭亡等方面思考。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朱元璋出身贫寒,以乞讨、做和尚为生,最后成为皇帝;以及明朝末年崇祯帝自缢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的含义,从而引出明朝的统治这一课题。过渡语:大家的分析很有道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对明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去探究。(二)新课讲授1. 烽烟定鼎 —— 明朝的建立(1)背景展示内容:展示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如《醉太平小令》、至元通行宝钞图片等。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大家能看出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你是否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官吏搜刮民财、社会矛盾尖锐等;思考社会动荡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农民起义的爆发。过渡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在众多起义军之中崛起,最终建立了明朝。(2)建立展示内容: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年号等信息,以及与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对比的资料。教师提问:明朝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呢?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直接获取明朝建立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找出刘邦和刘秀也是出身低微,通过起义建立政权的例子。过渡语:明朝建立后,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一些变化,我们来了解一下。(3)发展展示内容:展示明成祖朱棣的图片、“靖难之役” 的相关资料,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地图和介绍。教师提问:明太祖去世后,明朝发生了什么变化?明成祖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梳理出建文帝 “削藩” 引发 “靖难之役”,朱棣夺取帝位的过程;从加强北方防御、巩固统治等方面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过渡语:明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强化皇权是重要举措。2. 乾纲独断 —— 强化皇权(1)原因展示内容:展示朱元璋关于元朝灭亡原因的言论和元朝行中书省权力的资料。教师提问: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强化皇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关键语句,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理解他强化皇权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过渡语:明确了原因,我们来看看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强化皇权的措施。(2)措施展示内容:展示明朝中央机构变革(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五军都督府)、地方机构变革(三司、分封诸王)、“厂卫” 机构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提问:明太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哪些强化皇权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特点?废除丞相制度后有什么弊端?内阁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归纳出中央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分散兵权、设立 “厂卫” 机构,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分封诸子为王等措施;从权力分散与制衡的角度分析措施特点;通过分析皇帝政务负担加重,理解废除丞相制度的弊端;明确内阁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无决策权力。过渡语:这些措施使得皇权高度集中,那么它们对明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3)影响展示内容:展示关于明朝皇权强化影响的文字、官制结构资料。教师提问:结合资料,说一说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等信息;思考这些影响对明朝政治、社会发展的利弊,如积极方面加强了统治,消极方面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等问题。过渡语:除了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措施,科举考试发生了很大变化。3. 八股锢才 —— 科举考试的变化(1)背景展示内容:展示朱元璋对读书人的担忧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师提问:明太祖为什么要改变科举考试的方式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理解朱元璋担心读书人思想不受控制,威胁统治,从而思考改变科举考试方式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过渡语:为了达到目的,明朝实行了八股取士,具体是怎样的呢?(2)措施展示内容:展示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答题格式、答题标准等资料,以及科举考试流程的示意图。教师提问: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是什么?答题格式和标准有哪些要求?这样的考试方式会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呢?提示引导:让学生从教材中明确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答题格式是八股文,标准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通过分析考试要求,思考这种方式选拔出的人才特点,如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等。过渡语:八股取士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3)影响展示内容:展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中国与世界科技成就对比的数据图表。教师提问:结合材料,说说八股取士有哪些影响?从数据图表中,你能看出八股取士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吗?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顾炎武的评价中理解八股取士禁锢思想的危害;从数据图表中分析中国科技成就占比下降,得出八股取士阻碍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结论。过渡语:了解了明朝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民族关系。4. 边关交融 —— 民族关系(1)东北女真等部展示内容:展示明朝关于奴儿干都司的地图、永宁寺碑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提问:明朝是如何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找出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朝廷多次派人巡视等信息;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民族交流等方面分析其意义。过渡语:明朝在东北地区加强管理,那么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2)蒙古各部展示内容:展示明朝与蒙古战争、“隆庆和议” 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提问:明朝与蒙古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隆庆和议” 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梳理明朝与蒙古从战争到和议的过程;从结束敌对状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维护边疆稳定等方面分析 “隆庆和议” 的影响。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明朝的统治有了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三)课堂小结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明朝的建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变化、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明朝是怎样建立的?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明朝与东北女真、蒙古的关系如何?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强化皇权措施与科举考试变化对明朝统治的影响,民族关系与国家稳定的联系等。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的统治,了解到明朝在政治、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举措。这些措施对明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对明朝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1.(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2.(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3.(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曾训谕其子孙以后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位皇帝是(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4.(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力参考答案:AAD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明朝的统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课堂参与度较高。在讲解强化皇权措施和八股取士影响时,学生能积极思考,结合史料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分析明朝强化皇权措施的特点和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从宏观角度把握政治制度变革的深远意义。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今后教学需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还可进一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政治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