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结合地图从时空顺序描述秦统一的过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通过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历史解释】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家国情怀】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考情考向:年 份 试题 考点2024 甘肃卷 秦统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湖北卷 秦朝延续秦国耕战浙江卷 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湖南卷 秦末农民战争2023 湖北卷 《史记》对项羽评价(史学角度)浙江卷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022 湖北卷 秦朝的建立过程河北卷 秦代集权体制1.本讲知识属于近年高考考查的“冷点”,以选择题为主,单独命题很少,往往作为命题情境中的一部分或干扰项。2.主要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命题,秦朝崩溃的原因等。命题趋势:复习备考: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重点关注。如君主专制的建立、中央集权演进、民族关系等。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考点一:秦的统一材料一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吕氏春秋》材料二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荀子·王制篇》材料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材料四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史记》·秦孝公求贤令(一)统一的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物质基础: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4.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5.局部统一: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6.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考点一:秦的统一(二)统一的过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知识梳理灭 六 国 时间策略结果开疆拓土 南征 越族北击 匈奴疆域 公元前230—前221年远交近攻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建立王朝,都咸阳。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灵渠、设南海、象郡)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桂林郡)击退匈奴,夺回河套,设立九原郡;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三)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2.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1.(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高考真题A考点一:秦的统一2.(2023·浙江卷6月)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B考点一:秦的统一变式训练1.史书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提出要“成帝王之业”;张仪劝秦惠文王“以成伯(霸)王之名”;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据此可推知( )A.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B.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C.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2.《秦律杂抄》记载,士兵战场上宁死不屈,应将爵位授予死者的儿子。如果后来那个未死的士兵回来后,则要处以“隶臣”的严厉处罚。以上措施( )A.说明秦国基层管理严密B.反映秦国社会等级森严C.有利于秦国加快统一进程D.折射秦国赋税徭役沉重BC考点二:秦朝的统治 (巩固统一)(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首创皇帝制度:(夸耀功绩)(1)核心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内涵: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印称为“玺”,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2.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1)含义: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2)作用:①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问题思考: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及决策方式。材料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提示:(1)特点:①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②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③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2)决策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推广郡县制(1)概况: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特点:①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③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3)影响: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②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③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④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考点二:秦朝的统治 (巩固统一)(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素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解释)1.涵义:(1)专制主义: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袋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2.根源:(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新兴的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该制度来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3)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吸取分封制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4)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3.过程: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4.评价:(1)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建设,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等。(2)消极: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等。项目 分 封 制 郡 县 制不同点 盛行时代建立基础权力传承政治体制与中央的关系历史影响相同点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地缘)世袭,终身皇帝任免,有任期贵族政治官僚政治诸侯在领地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地方分权)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前期巩固统治,后期成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①性质: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能力拓展: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考点二:秦朝的统治 (巩固统一)(二)其他措施: 结合选择必修领域 内容 影响法律 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经济文化户籍 分类登记:宦籍、宗室籍、市籍交通 加强各地联系和各民族的交往交融。民族 ①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②军事 其他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但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促进民族交融。修筑长城;移民实边。北击匈奴,南方伐百越。颁布秦律,通行全国修建驰道、直道,开通灵渠1.(2024·湖北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高考真题B2.(2022·河北卷)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A考点二:秦朝的统治 (巩固统一)变式训练1.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B.彰显强大国力C.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D.构建国家认同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强大B.文书政治比较严密C.郡县制在全国确立D.国家治理体系紊乱DB考点二:秦朝的统治 (巩固统一)考点三: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秦朝的暴政:1.表现:(1)秦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⑤焚书坑儒,钳制思想。(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2.结果: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历史解释: 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的。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秦始皇又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焚书坑儒”实质是思想专制。有利于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古代文化典籍遭到破坏,阻碍社会进步发展,激化社会矛盾。考点三: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②法律严酷,逾期当死。(2)过程:①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战败。②项羽、刘邦亡秦: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占咸阳,秦亡。(三)楚汉战争:性质: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发动的战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西汉”。问题思考:分析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 项羽“约法三章”,废秦苛法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赏罚不明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分封失当,缺稳固根据地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1)刘邦:①顺应了当时的统一形势,策略运用正确;②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2)项羽:①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②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残忍暴虐。刘邦、项羽入关后的不同做法:材料一 秦在制度、思想、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不仅存在差异,而且表现 出了强烈的对抗性……秦统一后,六国与秦的冲突和对抗,依旧存在。——何晋《秦称“虎狼”考》材料二 秦统一初,六国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世经验,不知天下安定, 在于多数人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吕思勉《中国简史》材料三 秦以法家思想立国,崇尚暴力,热衷效率,强调重任、重役、重刑,好大喜功,施政暴虐,短命而亡。——白寿彝《中国古代史》材料四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封建论》问题探究: 分析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提示: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核心素养: 如何评价秦始皇? (唯物史观)1.历史人物的评价注意的问题:⑴特定的历史背景;⑵确定评估标准,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⑶防止以偏概全;⑷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⑸克服英雄史观。2.秦始皇:功大于过,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1)功:①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③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④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2)过:①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秦朝的速亡。能力提升: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转型的特点。(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不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5)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1.(2023·天津卷)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B.观念传统C.审时度势D.优柔寡断高考真题B2.(2023年湖北卷)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D.情感倾向的影响C考点三:秦朝的暴政与灭亡变式训练1.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B.彰显强大国力C.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D.构建国家认同2.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DC考点三:秦朝的暴政与灭亡思维导图: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讲义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结合地图从时空顺序描述秦统一的过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通过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历史解释】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家国情怀】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考情考向:年份 试卷 考点2024 甘肃卷 秦统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湖北卷 秦朝延续秦国耕战浙江卷 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湖南卷 秦末农民战争2023 湖北卷 《史记》对项羽评价(史学角度)浙江卷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022 湖北卷 秦朝的建立过程河北卷 秦代集权体制命题趋势:1.本讲知识属于近年高考考查的“冷点”,以选择题为主,单独命题很少,往往作为命题情境中的一部分或干扰项。2.主要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命题,秦朝崩溃的原因等。复习备考: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重点关注。如君主专制的建立、中央集权演进、民族关系等。时空坐标:教学过程:考点一:秦的统一(一)统一的条件:材料一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吕氏春秋》材料二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荀子·王制篇》材料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材料四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史记》·秦孝公求贤令。归纳为: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物质基础: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4.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5.局部统一: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6.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二)统一的过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三)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2.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高考真题:1.(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正确答案:A。2.(2023·浙江卷6月)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正确答案:B。变式训练:1.史书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提出要“成帝王之业”;张仪劝秦惠文王“以成伯(霸)王之名”;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据此可推知( )A.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B.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C.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正确答案:B。2.《秦律杂抄》记载,士兵战场上宁死不屈,应将爵位授予死者的儿子。如果后来那个未死的士兵回来后,则要处以“隶臣”的严厉处罚。以上措施( )A.说明秦国基层管理严密B.反映秦国社会等级森严C.有利于秦国加快统一进程D.折射秦国赋税徭役沉重正确答案:C。考点二:秦朝的统治 (巩固统一)(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首创皇帝制度:(夸耀功绩)(1)核心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内涵: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印称为“玺”,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2.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1)含义: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2)作用:①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问题思考: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及决策方式。(1)特点:①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②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③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2)决策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推广郡县制(1)概况: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特点:①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③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3)影响: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②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③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④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核心素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解释)1.涵义:(1)专制主义: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袋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2.根源:(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新兴的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该制度来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3)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吸取分封制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4)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3.过程: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4.评价:(1)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建设,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等。(2)消极: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等。能力拓展: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二)其他措施: 结合选择必修高考真题:1.(2024·湖北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正确答案:B。2.(2022·河北卷)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正确答案:A。变式训练:1.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B.彰显强大国力C.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D.构建国家认同正确答案:D。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强大B.文书政治比较严密C.郡县制在全国确立D.国家治理体系紊乱正确答案:B。考点三: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秦朝的暴政:1.表现:(1)秦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⑤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历史解释: 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的。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秦始皇又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焚书坑儒”实质是思想专制。有利于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古代文化典籍遭到破坏,阻碍社会进步发展,激化社会矛盾。(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2.结果: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②法律严酷,逾期当死。(2)过程:①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战败。②项羽、刘邦亡秦: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占咸阳,秦亡。(三)楚汉战争:性质: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发动的战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西汉”。问题思考:分析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提示:(1)刘邦:①顺应了当时的统一形势,策略运用正确;②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2)项羽:①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②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残忍暴虐。问题探究: 分析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材料一 秦在制度、思想、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不仅存在差异,而且表现 出了强烈的对抗性……秦统一后,六国与秦的冲突和对抗,依旧存在。——何晋《秦称“虎狼”考》材料二 秦统一初,六国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世经验,不知天下安定, 在于多数人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吕思勉《中国简史》材料三 秦以法家思想立国,崇尚暴力,热衷效率,强调重任、重役、重刑,好大喜功,施政暴虐,短命而亡。——白寿彝《中国古代史》材料四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封建论》提示: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核心素养: 如何评价秦始皇? (唯物史观)1.历史人物的评价注意的问题:⑴特定的历史背景;⑵确定评估标准,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⑶防止以偏概全;⑷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⑸克服英雄史观。2.秦始皇:功大于过,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1)功:①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③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④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2)过:①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秦朝的速亡。能力提升: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转型的特点。(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不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5)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高考真题:1.(2023·天津卷)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B.观念传统C.审时度势D.优柔寡断正确答案:B。2.(2023年湖北卷)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D.情感倾向的影响正确答案:C。变式训练:1.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B.彰显强大国力C.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D.构建国家认同正确答案:D。2.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正确答案:C。思维导图: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讲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课件.pptx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讲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