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课件,教学设计,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课件,教学设计,共2份)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高中物理必修2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三、学习任务设计
四、学习评价
五、单元作业设计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本章描述了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展现了牛顿力学的巨大价值,介绍了人类走向太空的努力。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索和求证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价值。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这部分的知识也成为学生学习的热点和重点。
主题概述
单元主题
1.回顾过去
2.展示现在
3.展望未来
介绍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和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指出万有引力定律与任何其他理论一样,有其局限性。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知识,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学习汽车过拱形桥的失重现象,将地球看作一个巨大拱形桥,介绍了航天器中失重现象。但是,学生对航天器中失重现象为什么是完全失重,也只是初步认识,需要本章进一步学习,深化理解,提升认知。
思维障碍:空间转换 月地检验基本思路
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指导实践的学习目标。
能力背景:学生知道了圆周运动向心力表达式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具备了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知识基础。本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物理观念
(1)运动的观念:开普勒从运动的视角分析行星运动的观测数据,探究行星运动规律,得到开普勒三个定律。
(2)相互作用观念:能从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视角研究行星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行星运动,建构行星运动的轨道模型;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并归纳概括出开普勒定律。
(2)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推理出太阳和行星间的相互作用力。
科学探究
(1)能对行星运动原因,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获取证据、分析结论、解释交流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分析行星运动,建构行星运动的轨道模型;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并归纳概括出开普勒定律。
(2)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设计“天问一号”发射方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过程的曲折与艰辛。
(2)通过对黑洞、牛顿力学局限性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认识。
(3)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 体 设 计 思 路
单元主题
从运动与相互作用视角认识行星运动
核心任务
“向天之问”—如何实现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任务1: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
任务2:探究行星运动的原因
任务3: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
新发现
任务4:如何实现“天问一号”
成功发射
任务5:“超光速”的星际航

任务分解
科学方法
归纳法
估算法
理想模型法
类比法
推理法
转换法
放大法
核心任务:如何实现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 任务分解 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
任务1: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 开普勒运动定律 1
任务2:探究行星运动的原因 “月地检验” 万有引力定律 2
任务3: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 新发现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2
任务4:如何实现“天问一号” 成功发射 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卫星发射与变轨 2
任务5:星际旅行能超光速吗? 相对论时空观 牛顿力学局限性 1
三、学习任务设计
任务1 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1 交流天体运动的研究历程 (1)日心说与地心说只是参考系的变化吗?
(2)第谷为什么没有发现行星的运动规律?
(3)研究行星运动时,科学家建构了哪些物理模型?
活动2 认识椭圆轨道 (1)观察太阳系八大行星轨迹的数据特点。
活动3 归纳行星的运动规律 (1)开普勒第一、第二、第三定律描述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2)“行星绕太阳的轨道十分接近圆”,有多接近?
(3)开普勒定律对地球卫星的运动是否适用?
活动1——学生交流天体运动的研究历程
(1)课前布置任务:阅读科学漫步“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或查找有关描述天体运动的历史资料。(“学生分享→问题讨论→师生总结”)
体会物理观念的形成、模型的建构方法!
(2)问题讨论:
“对火星逆行的解释”
2014年和2016年观测到的两次火星轨道“逆行”现象
任务1 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
“地心说的盖棺定论”
1610年,伽利略首次发现木星在空中移动时,有4个“月球(木卫1、2、3、4)仍环绕木星公转。说明并非所有天体均环绕地球旋转,赞同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不仅仅是一个参考系的改变,更多的意义是一种科学革命,使人们的科学观念发生了根本变革。
●“地球也是运动的”
●破除了绝对运动的概念
●“宇宙中心的转移”导致宇宙没有中心的概念
(3)总结行星运动的科学探索历程,理清思路。
天文学起步
前500
150
托勒密
地心说
1543
哥白尼
日心说
1546
第谷
出生
1600
开普勒
任第谷助手
1609
开普勒
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伽利略发明望远镜
1619
开普勒
第三定律
大约公元前500年,
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
希腊学派提出,太阳、
月亮和水星、金星、
火星、木星和土星这
七个星体中的每一个
都附在一个以地球为
中心的透明大球壳上,
做速率不同的匀速圆
周运动。
为了解释“火星
的逆行”,公元
150年前后,托
勒密利用“本轮”
和“均轮”解释
行星的运动,
“轮上轮”的总
数达到80多个。
1543年,波兰学
者哥白尼在他临
终的病榻上为其
毕生致力的著作
《天体运行论》
签上了自己的名
字,预示了地心
论的终结。
天才的观测家
第谷,建立了
天文台,精确
地确定了777
颗星体的位置,
并把测量精度由
10’减小到2’。
开普勒经过70多次尝试,
哥白尼轨道与第谷的观
测有8’的误差,他没有
忽视这8’的误差,而是
对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提出了怀疑。终于于
1609年和1619年发表了
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被称为“中世纪科学与
近代科学的分水岭”。
1609年伽利略
利用望远镜探
查天空,发现了
围绕木星旋转的
卫星,证明地球
不是天体运行的
中心。
活动2——认识椭圆轨道
定义:平面内一个动点P到两个定点F1、F2之和为常数,这个动点的轨迹为椭圆。这两个定点为椭圆的焦点。
任务1 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
活动3——归纳行星的运动规律
任务1 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
行星 半长轴a(km) 周期T(d) a3/T2(km3/d2)
水星 5.79×107 87.96 2.509×1019
金星 1.082×108 224.68 2.509×1019
地球 1.496×108 365.26 2.509×1019
火星 2.279×108 686.95 2.508×1019
木星 7.783×108 4334.3 2.510×1019
土星 1.427×109 10760 2.513×1019
天王星 2.871×109 30685 2.511×1019
海王星 4.497×109 60189 2.509×1019
东方红一号 7825 0.0792 7.638×1013
同步卫星 42370 1.0000 7.606×1013
月球 385000 27.322 7.645×1013
神舟十号 6700 0.0628 7.626×1013
通过分析观测数据,体会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定律对地球卫星的运动依然适用。

椭圆

太阳
行星
a
简化
太阳
行星
r
任务2 探索行星运动的原因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1 建构模型,推导太阳与行星引力表达式 (1)建立怎样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模型?
(2)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
(3)根据牛顿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太阳对行星引力的表达式?
活动2 研究地球吸引月亮的力的性质 (1)月球为什么绕地球公转?地面的苹果为什么下落?
(2)地球对月球的力、对苹果的力性质相同吗?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活动3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和如何测定引力常数G? (1)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2)卡文迪什扭秤实验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3)引力常量G的测定有何实际意义?
三、学习任务设计
活动1——建构模型,推导太阳与行星引力表达式
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
伽利略
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所受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胡克
笛卡尔
宇宙由不停旋转着的微粒所组成,微粒的运动形成漩涡。太阳和行星在各自的漩涡中。行星的漩涡带动卫星运动,太阳的漩涡带动行星和卫星一起运动。
任务2 探索行星运动的原因
建立简化模型: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与行星可视为质点
提出问题:如何使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猜想假设:太阳对行星间存在引力,引力应与它们间的距离有关
推理论证:根据牛顿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行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行星圆周运动的规律: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引力平等性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从行星运动规律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活动2——研究地球吸引月亮的力的性质
想法由来?
目的:检验让月亮“下落”的力与让苹果下落的力是否遵循同样的规律?
任务2 探索行星运动的原因
假设:地球与月球间的作用力和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力
假设: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也是同一种力
月球与地球中心距离r约为地球半径R的60倍
活动2——月地检验
如何设计方案检验呢?
理论推广: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
1684年,牛顿用了相当复杂的几何方法,考虑到开普勒第二定律,明确地证明了在行星的椭圆轨道下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依然成立。
活动3——如何测定引力常数G?
1789卡文迪什在室外用望远镜观测扭秤
牛顿得出万有引力定律111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在实验室测出了引力常量。
科学方法
转化思想、放大法
任务2 探索行星运动的原因
活动3——如何测定引力常数G?
万有引力常量是目前测得最不精确的一个基本物理常量,因为引力太弱,又不能屏蔽对它的干扰,实验很难做。
2018年8月30日,《自然》刊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团队用两种方法最新测量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为6.674184(6.674484)×10-11m3/(kgs2) ,不确定度仅为0.00116%,
英国物理学家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卡文迪什也被人们誉为“第一个称地球的人”。
任务3 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新发现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1 万有引力如何被检验? (1)预言哈雷彗星的回归
(2)预言未知天体
活动2 研究不同纬度重力变化的原因 (1)万有引力与地面物体重力的关系?
(2)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的称重为什么有变化?
活动3 称一称“地球质量” (1)如何称量地球的质量?
(2)如何测量太阳的质量?
活动4 探索万有引力定律其他应用 查询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还有哪些应用(如预测地球形状、解释潮汐现象、指导重力探矿等)
三、学习任务设计
活动1——万有引力如何被检验?
一个成功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能预言未知的现象。
科学探究
“问题”素养
任务3 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新发现
活动2——研究不同纬度重力变化的原因
(1)忽略地球自转影响(模型建构)
地球质量:
黄金代换:
重力加速度:
任务3 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新发现
N1
F
N2
F
mg赤
mg极
(2)考虑地球自转影响(模型建构)
两极:不自转—平衡态:F=N,
地面看 N1=mg极,mg极即为F。
赤道:随地球自转—匀速圆周运动: F - N2=mω2R,
地面看 N2=mg赤,
即mg赤=F-mω2R。
两极重力加速度大,赤道小。
F向
r
R
F万
N
θ
mg
某一纬度:先找圆周,r = R cosθ
向心力为 F 与 N3 合力。
地面看 N3=mg,相当于F 分解为mg和向心力。
二者夹角:α ≈ mω2Rcosθsinθ/F
二者大小差异:mg ≈ F - mω2Rcos2θ
αm ≈ 0.002 rad
=0.115°
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可近似计算赤道处物体随地球转动的向心加速度。

活动3——称一称“地球质量”
“不考虑地球自转影响”
M
g
GM=gR2
研究行星,由F引=F向 可求恒星的质量。
方法
研究行星的卫星,由F引=F向 可求行星的质量。
推广
研究公转天体,由F引=F向 可求中心天体质量。
一般方法
需已知半径 r 和一个运动量(T、v、a、ω),或其他等效条件
关于开普勒第三定律 r3/T2的问题
任务3 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新发现
任务4 如何实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1 多大速度才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地面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远大,还做平抛运动吗?
(2)物体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多大?
活动2 比较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 (1)绕行地球的卫星,它的轨道中心在哪里?
(2)高轨道与低轨道卫星相比,哪个运行速度大?
(3)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和周期有什么特点?
活动3 揭秘:“天问一号”的发射与轨道转移 (1)“天问一号”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吗?
(2)“天问一号”是如何变轨的?
活动4 了解我国的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历程 查询资料,汇报交流: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制作海报: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的大事记
三、学习任务设计
活动1——多大速度才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方法一:
物体在地球附近绕地球运动时,太阳作用可以忽略
方法二:
物体在地球附近绕地球运动时,可近似认为向心力是由重力提供的
任务4 如何实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活动2——比较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
M
r
m
环绕天体
中心天体
将环绕天体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力与运动的观念
任务4 如何实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活动3——“天问一号”的发射与轨道转移
发射速度: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相对于地心的运动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轨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相对于地心的线速度。
实际发射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全程速度均可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天舟一号”船箭分离参数
从地表发射的速度
任务4 如何实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活动3——揭秘:“天问一号”的发射与轨道转移
(1)变轨点P、Q 处的情况
轨道3到2、轨道2到1
(2)在椭圆轨道上从P→Q→P 的速度变化?
P
Q
1
2
3
活动4——我国的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个里程碑:
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活动。
任务4 如何实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探月工程
航天成就,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任务5 星际旅行能超光速吗?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1 能够超光速吗? (1)星球上的观察者测量到的激光速度是多少
(2)光传播的速度是 c ,是相对哪个参考系的
(3)为解决力学和实验矛盾,爱因斯坦做了什么假设
活动2 同时是相对的吗? (1)同时是相对的吗?
(2)空间距离是否也会与物体的运动有关
(3)上述表达式有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活动3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经典力学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2)经典力学还有什么领域不能用
(3)经典力学过时了吗 我们是否仍要学习经典力学
三、学习任务设计
活动1——能够超光速吗?
问题情景: 设想人类可以利用飞船以 0. 2c 的速度进行星际航行,若飞船向正前方的某一星球发射一束激光.观察者看到的光速多大?
时间延缓效应
长度收缩效应
任务5 星际旅行能超光速吗?
活动2——同时是相对的吗?
实验证据:μ子寿命变长
1971年,美国科学家将几只铯原子钟同步,然后把其中的四只分别放在两架飞机上,一架向东飞,一架向西飞,最后发现跟留在地面的钟相比,向东飞的飞机上的钟慢了59纳秒,而向西飞的飞机上的钟快了273纳秒
任务5 星际旅行能超光速吗?
在现代常用的粒子加速器中,粒子可以被加速到0.9998c的高速。从表中可以看出,这时从加速器中高速运动的粒子的角度观测,原长1m的管道,沿它运动方向测量仅有约2cm了。
高能加速器实验验证了相对论时空观的正确性
长度收缩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速度v(m/s) 静止长度(m) 运动长度(m)
0.1c 1 0.995
0.5c 1 0.866
0.8c 1 0.6
0.9c 1 0.436
0.97c 1 0.243
0.99c 1 0.141
0.999c 1 0.045
0.9998c 1 0.02
实验证据
活动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更是确立了牛顿的地位。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的广阔领域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高速世界——相对论
微观世界——量子力学
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认识
任务5 星际旅行能超光速吗?
四、单元学习评价
任务 等级 优(总结全面准确,思路清晰) 良(总结比较准确,思路较清晰) 合格(总结一般,思路一般)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作业 等级 优(规范,思路清晰,方法得当) 良(较规范,思路较清晰,方法得当) 合格(较规范,思路一般清晰)
基础类
拓展类
实践类
评价要素 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1.对开普勒三定律的掌握程度;
2.能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3.会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运动的实际问题。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
在课前,可以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前预习的评价,有效分析出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的疑难点。
在课堂上,可以凭借学生的问题回答、交流讨论及行为表现等情况,了解学生问题分析和推理能力,评价学生思维品质,或以当堂习题检测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评价等。
结果性评价:
在课后,以随堂作业的形式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单元学习之后,可以进行单元检测,针对学生情况有效题目组卷,对学生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与反馈。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检测目标
基 础 类 开普勒第三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立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 (1)已知引力常量G和太阳质量M,建立模型推导太阳系中k的表达式并说明影响k的因素; (2)开普勒行星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对于一切具有中心的引力系统(如地球—卫星)都成立。经测定,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为3.8×108m,运行周期为27天,地球半径为6.4×106m。试估算地球同步卫星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 本题主要考查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以及对k的理解。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五、单元作业设计
拓 展 类 “天问一号”的发射地点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地点选址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本题考查对宇宙速度的理解,体会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模型建构
实 践 类 结合所学知识,查询资料说明 (1)为什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着陆火星过程中要多次近火制动? (2)根据“天问一号”发射过程,总结卫星发射的基本过程。 本题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获取证据的能力。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新课改的背景下,本节课以问题导学为线索。在引导下,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生为主体,师为主导,抓住时机,定量的发展性评价,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仍存在不足: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够恰当。该合作的时间、力度应得到充分保障。
2、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不够灵活。学生可以线式“小声议论”,可以面式“小组讨论”,也可以充分利用小黑板体式“成果展示”。
3、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需要有效的指导。譬如,时间、方式、问题等。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七、单元教学流程图
对行星运动的思考
行星运动的规律
第1节
行星的运动
天体运动的原因
万有引力定律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
探测未知天体
卫星发射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第3、4节
万有引力定律成就与航行
宏观与低速
微观与高速
牛顿定律
的局限性
第5节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局限性
运动学视角
动力学视角
运动与相互作用视角
从运动与相互作用视角认识行星运动
THANKS
谢谢!单元基本信息
课程标准模块 物理必修2“2.2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2.3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单元名称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单元课时数 8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主题概述 本单元描述了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展现牛顿力学的巨大价值,介绍了人类走向太空的努力。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索和求证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这部分的知识也成为学生学习的热点和重点。
主题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知识,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学习理解汽车过拱形桥的失重现象。但是,学生对航天器中失重现象为什么是完全失重,也只是初步认识,需要本章进一步学习,深化理解,提升认知。
能力背景:学生知道了圆周运动向心力表达式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具备了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知识基础。本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指导实践的学习目标。
思维障碍:空间转换,月地检验基本思路。
开放性学习环境 黑板、多媒体平台(包括电脑及实物投影装置等)、数字资源、视频资源、word、ppt及excel等办公软件、电子白板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培养物理观念: 运动的观念:开普勒从运动的视角分析行星运动的观测数据,探究行星运动 规律,得到开普勒三个定律。 相互作用观念:能从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视角研究行星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得 到万有引力定律。
培养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行星运动,建构行星运动的轨道模型;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并归纳概 括出开普勒定律。 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推理出太阳和行星间的相互作用力。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能对行星运动原因,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获取证据、分析结论、解释交流 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分析行星运动,建构行星运动的轨道模型;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概括出 开普勒定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过程的曲折与艰辛。 2、通过对黑洞、牛顿力学局限性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认识。 3、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任务设计
核心任务:如何实现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任务分解学习内容任务1: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任务2:探究行星运动的原因“月地检验”万有引力定律任务3: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新发现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任务4:如何实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卫星发射与变轨任务5:星际旅行能超光速吗?相对论时空观 牛顿力学局限性
任务1 探索行星任务的运动规律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方式
活动1 交流天体运动的研究历程 日心说与地心说只是参考系的变化吗?(2)第谷为什么没有发现行星的运动规律?(3)研究行星运动时,科学家建构了哪些物理模型? 课前布置任务:阅读科学漫步“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或查找有关描述天体运动的历史资料。(“学生分享→问题讨论→师生总结”) 问题讨论1“对火星逆行的解释” 问题讨论2“地心说的盖棺定论” 总结行星运动的科学探索历程,理清思路。
活动2 认识椭圆轨道 观察太阳系八大行星轨迹的数据特点。 做一做
活动3 归纳行星的运动规律 (1)开普勒第一、第二、第三定律描述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2)“行星绕太阳的轨道十分接近圆”,有多接近? (3)开普勒定律对地球卫星的运动是否适用?
任务2 探索行星运动的原因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方式
活动1 建构模型,推导太阳与行星引力表达式 (1)建立怎样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模型? 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 (3)根据牛顿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太阳对行星引力的表达式? 总结 建构模型 理论推导
活动2 研究地球吸引月亮的力的性质 (1)月球为什么绕地球公转?地面的苹果为什么下落? (2)地球对月球的力、对苹果的力性质相同吗?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活动3 如何测定引力常数G? (1)卡文迪什扭秤实验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2)引力常量G的测定有何实际意义? 实验提出研究方法
任务3 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新发现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方式
活动1 万有引力如何被检验? (1)预言哈雷彗星的回归 (2)预言未知天体 科学探究 “问题”素养
活动2 研究不同纬度重力变化的原因 (1)万有引力与地面物体重力的关系? (2)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的称重为什么有变化? 模型建构
活动3 称一称“地球质量” (1)如何称量地球的质量? (2)如何测量太阳的质量? 理论推导
活动4 探索万有引力定律其他应用 查询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还有哪些应用(如预测地球形状、解释潮汐现象、指导重力探矿等) 任务引导
任务4 如何实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方式
活动1 多大速度才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地面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远大,还做平抛运动吗? (2)物体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多大? 理论推导
活动2 比较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 (1)绕行地球的卫星,它的轨道中心在哪里? (2)高轨道与低轨道卫星相比,哪个运行速度大? (3)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和周期有什么特点? 理论推导
活动3 揭秘:“天问一号”的发射与轨道转移 (1)“天问一号”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吗? (2)“天问一号”是如何变轨的?
活动4 了解我国的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历程 查询资料,汇报交流: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制作海报: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的大事记 增加航天成就,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任务5 星际旅行能超光速吗?
活动 活动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方式
活动1 能够超光速吗? (1)星球上的观察者测量到的激光速度是多少 (2)光传播的速度是 c ,是相对哪个参考系的 (3)为解决力和实验矛盾,爱因斯坦做了什么假设 情景设问
活动2 同时是相对的吗? (1)同时是相对的吗? (2)空间距离是否也会与物体的运动有关 (3)上述表达式有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理论推导实验验证
活动3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经典力学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2)经典力学还有什么领域不能用 (3)经典力学过时了吗 我们是否仍要学习经典力学 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认识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任 务 1 等级 优(总结全面准确,思路清晰) 良(总结比较准确,思路较清晰) 合格(总结一般,思路一般)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任务2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任务3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任务4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任务5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作业 等级 优(规范,思路清晰,方法得当) 良(较规范,思路较清晰,方法得当) 合格(较规范,思路一般清晰)
基础类
拓展类
实践类
五、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检测目标
基 础 类 开普勒第三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立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1)已知引力常量G和太阳质量M,建立模型推导太阳系中k的表达式并说明影响k的因素; (2)开普勒行星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对于一切具有中心的引力系统(如地球—卫星)都成立。经测定,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为3.8×m,运行周期为27天,地球半径为6.4×m。试估算地球同步卫星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 本题主要考查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以及对k的理解。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拓 展 类 “天问一号”的发射地点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地点选址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本题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获取证据的能力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实 践 类 结合所学知识,查询资料说明 (1)为什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着陆火星过程中要多次近火制动? (2)根据“天问一号”发射过程,总结卫星发射的基本过程 本题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获取证据的能力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新课改的背景下,本节课以问题导学为线索。在引导下,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生为主体,师为主导,抓住时机,定量的发展性评价,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仍存在不足: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够恰当。该合作的时间、力度应得到充分保障。2、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不够灵活。学生可以线式“小声议论”,可以面式“小组讨论”,也可以充分利用小黑板体式“成果展示”。 3、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需要有效的指导。譬如,时间、方式、问题等。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八、单元物理科学方法归纳
归纳法、估算法、理想模型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转换法、放大法。
讲授体会: 本单元的资源开发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有形的资源是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科学规律认知过程的认识。无形的资源是学生眼界、胸襟的开阔,科学态度、科学责任的提升,让学生更有家国情怀。 本单元的整体设计以“走进历史,展现未来”为核心,感受科学的魅力和科学精神的力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我们与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即使我们认为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也可能存在着微妙的相互作用。所以,一个人的眼界要宽、心胸要广、格局要高。当然,学科教学更应该体现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 8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