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则--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 2 2 课1.结合《礼记》背景,了解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2.积累并理解关键文言词语和句式,熟练翻译课文,把握孔子对理 想社会“天下为公”的构想。3.梳理课文说理逻辑,分析排偶、对仗等句式在论证中的作用,结 合历史背景还原“大道”思想,体会文言说理文的深层逻辑4.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培养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学习目标《 礼 运 》《礼运》实际上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书中 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改 革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康有为为《礼 运》作注,在注解中发挥了他有关变 法维新的政治主张。创作背景此篇选自《礼记 ·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 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中孔 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 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 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阅读积累,疏通文意——《大道之行也》第一部分字词积累>根据预习任务,朗读下面词语的正确读音,并把读音标注在课文中。寡孤贤男有信讲guānmù选能与fènwùjǔ要 求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 奏、停顿和重低音;(2)注意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根据句 意和句式特点划分停顿;(3)把握情感基调,传递理想情怀。朗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是 通“举” , 推 举 。 培养。 以为...亲 父 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⑤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以 … 为子子女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不 独子 其 子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 、寡 、孤)、残疾人。 职分,指职业、职守。 幼而无父的人。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指女子出嫁。《 大 道 之 行 也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 人(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 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壮年 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 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 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 》憎恶 私 藏 在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所以,这样 一来。 兴起。所以。 叫做。是故谋闭 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杜绝。 发生。 泛指大门。 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 (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 社 会 。译文《 大 道 之 行 也 》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现象古今异义古 义 :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道之行也培 养 。修改;修理;整治。女 有归今义:!归来,归属。古 义 :今 义 :讲信修睦宽阔的道路。女子出嫁 。古 义 :今 义 :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是故谋闭而不兴 动词,杜绝,闭塞。故外户而不闭 动词,关闭,这里指用门闩插门。是,动词,表判断。介词,为了。天下为公不必为己为 闭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现象> “ 老 ” ,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壮”, 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1 ) 使老有所终, 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词类活用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现象(3)选贤与能 。(4)是故谋闭而不兴。(5) 盗窃乱贼而不做。> “与”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 盗 窃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 “ 谋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词类活用第二部分重点探究,细节分析整体感知(1)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阅读课文,说说本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总结全文。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社会的构想。第二层: “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必为己。”第三层: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第一层: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重点探究(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重点探究(3)分析讨论说说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用 原文中的话回答,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重点探究(3)分析讨论说说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用 原文中的话回答,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①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 上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 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矜、寡、孤、独、废疾者”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重点探究(3)分析讨论说说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用“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 乐的家庭。② 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原文中的话回答,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重点探究(3)分析讨论说说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用 原文中的话回答,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③ 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 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重点探究(4)作者在文中具体描绘了他心目中的“大同”社会,请说说作者理想中的大 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探究合作合作探究:回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讨论分析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相似的地方。“世外桃 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 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 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 貌。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的“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探究合作合作探究:回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讨论分析文中“大同”社会跟陶小结归纳《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如今, “中国梦” 也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讲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总结全文,折射现实小结归纳《大道之行也》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A. 自 强 (qiáng) 学 (xué) 学半 讲信修睦 (mù) 不知其旨 (zhǐ)B. 嘉肴 (yáo) 男有分 (fēn) 教学相长 (zhǎng) 不必为 (wèi) 己C. 弗 (fú) 学 有所长 (zhǎng) 选贤与 (jǔ) 能 好逸恶 (wù) 劳D. 兑 (duì) 命 尘 埃 ( āi) 也 天下为 (wéi) 公 矜 (jīn) 寡孤独【详解】A. “学”读作xiào;B. “分”读作fèn;D. “兑”读作yuè; “矜”读作guān;课堂练习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A.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B.《 兑命》曰: “学/学半。”C.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详解】B. “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学”同“教”,教 导 ;C. “与”通“举”,推举,选举;D.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课堂练习3.下列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A. 本文选自《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B. 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 高准C. 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D. 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详解】C.大同社会是理想中的社会,并不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故 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