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针对中唐时期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社会现象撰写的议论文。这篇文章以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和多样化的说理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师道理论体系。文章通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核心观点,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提升至文化传承的高度,兼具文言典范性和思想启发性。作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核心文本,其论证艺术与批判精神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对唐宋古文运动的时代背景认知模糊。在思维层面,他们能够辨识对比论证等基本手法,但是对论证结构的系统分析存在困难。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导致部分学生对“师道”内涵产生认知困惑。因此,教学需要通过生活化场景的创设,架接古典文论与现实教育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解码文言密码:通过古今对话活动,学生将掌握“传”、“师”、“道”等核心实词的语境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论说艺术:学生将分析顶真、排比等修辞手法对论证效果的强化作用,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绘制论证图谱:学生将运用思维导图解构文章的破立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设批判情境:学生将结合当代教育现象进行观点迁移训练,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鉴赏文气流转:学生将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韵律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创作时代宣言:学生将撰写“新师说”微评论,从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溯源师道传统:学生将梳理从孔子到韩愈的师道观演变,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2.重构现代师道:学生将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从而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当代议论文写作中,破立结合的论证范式是一个核心的写作技巧,它要求作者在批判旧有观点的同时,提出新的见解或理论,从而达到论证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范式的迁移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能体现出作者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难点:理解“道”的哲学内涵及其时代转化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难点。这里的“道”不仅仅指哲学上的道家思想,更广泛地指代一种普遍的、深层次的规律或原则。要深刻理解“道”的内涵,需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和应用,这是一个需要高度抽象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知识付费时代的叩问
(1)播放短视频:某知识博主直播间“9.9元购买名校教授课程”的销售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付费的现状
(2)数据投影:2023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达4.5亿,其中教育类占比37%,通过数据展示知识付费市场的规模和潜力
(3)思辨讨论:
→古代拜师与现代购买课程的本质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教育方式的变迁
→当知识可以批量获取,“老师”的价值何在?激发学生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
(4)引入课题:穿越千年对话韩愈,在《师说》中寻找师道真谛,激发学生对师道的探索兴趣
第一篇章:文言解码室
(1)文言攻关赛
分组完成文言卡牌配对:
①古今异义卡:学者/所以/小学/众人,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在古今的差异
②词类活用卡:师/耻/圣/愚,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的活用技巧
③特殊句式卡:句读之不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特殊性
(2)语境推演台
创设微信聊天情境:
韩愈朋友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评论区任务:
→翻译文言金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用表情包还原“士大夫之族”的耻师心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古代士大夫的心态
第二篇章:思维解构场
(1)论证结构探秘
①破立定位仪:
发放“观点元件盒”,学生组装论证框架,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论证结构
破:士大夫耻学于师/时人惑而不从师/...
立:圣人无常师/道存即师存/...
②对比显微镜:
完成古今教育态度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教育观念的变迁
维度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求学态度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 位卑则足羞
学习成果 圣益圣 愚益愚
(2)逻辑漏洞侦察战
抛出争议观点:“韩愈论证存在循环论证——因为要学道所以需从师,而道又需通过师来传授”,引发学生对论证逻辑的思考
小组辩论:
正方:论证逻辑自洽,让学生通过辩论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反方:存在循环论证缺陷,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师点拨:揭示“道”作为客观真理的存在性,引导学生理解“道”的深远意义
第三篇章:文化转化站
(1)师道传承者说
角色扮演任务:
①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体验古代教育的智慧
②韩愈:唐代书院招生宣讲,让学生了解古代教育的传播方式
③现代教师:直播课堂中的互动之道,让学生感受现代教育的互动性
(2)未来教室畅想
小组设计:2045年智能教育生态中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需融合元素:AI导师/全息授课/神经直连技术,让学生了解未来教育的可能性
核心问题:科技会消解还是重构师道内涵?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第四篇章:写作迁移营
(1)微评论工坊
写作任务:针对“网红教师辞职卖课”事件,运用《师说》观点撰写短评,让学生学会运用古文观点分析现代问题
示例支架:
破——指出“知识商品化”的弊端,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
立——重申教育的人文本质,让学生理解教育的真正价值
(2)新概念师说
集体创作:生成式写作《师说2023》,让学生通过创作理解师道的现代内涵
要求嵌入当代元素:慕课学习/斜杠青年/跨界导师,让学生在创作中融入现代教育元素
六、课堂总结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对文言文的解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论证艺术和文化重构的相关知识。
一、文言解码
1.核心词汇:在文言文中,词汇的含义往往丰富而复杂。例如,“师”这个字,既可以作为名词使用,表示教师或者师傅,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教导或者学习。同样,“道”这个字,既可以表示真理或者道理,也可以表示方法或者途径。再如,“传”这个字,既可以表示传承或者传递,也可以表示注释或者解释。
2.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的句式。
二、论证艺术
1.结构设计:在论证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三破三立的递进式架构。这种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开论证,使论证过程更加清晰和有力。
2.说理方法:在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历史对比、圣愚对照、言行例证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
三、文化重构
1.传统师道:在传统文化中,师道是非常重要的。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师道的恒定价值,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2.现代转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运用师道呢?平等对话中的双向成长,这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对师道的一种现代转化。
七、课堂练习
(一)情境应用题
某校开展"最受欢迎教师"评选,出现两种观点:
A.应该选讲课生动的网红型教师
B.应该选学术深厚的传统型教师
请运用《师说》观点分析,2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师道观启示我们,评价教师应着眼于"道"的传承而非外在形式(观点植入)。网红教师若能将知识生动化传播,恰是"传道"方式的创新(破立结合);学术型教师深耕专业领域,体现"术业专攻"的特质(引用文本)。真正的"受欢迎"应建立在教育本质的坚守上(结论升华)。
(二)文言转化题
将"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改写为朋友圈文案,需包含两个网络流行语。
示例答案:
学习那点事儿 古代萌娃的老师们,就是个"工具人"担当——每天带着小屁孩们玩"句读消消乐",这操作放在今天绝对是个"大冤种"![捂脸]
八、板书设计
师说——千年师道的现代回声
一、破·时代之弊
耻学于师
惑而不从
位卑则羞
二、立·师道之本
传道为先
圣人无常
道存师存
三、越·时空之界
文言解码→思维建模→文化重构
九、教学反思
(一)生成性收获
1.学生通过古今对比表自发提出“知识平权VS师道尊严”的深度议题,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知识获取平等性的思考,同时也让他们对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2.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展现出极高的创造力,涌现出“全息韩愈对话智能导师”的创意剧本。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让他们在模拟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二)持续性优化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补充魏晋门阀制度的可视化资料,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历史现象,从而深化他们对历史语境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更为全面的历史观。
2.写作迁移环节可以增加跨媒介文本创作,例如制作师道主题的短视频脚本。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学会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视听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表达能力。
(三)批判性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对“道”的哲学解读,这引发了对高一学生认知负荷的思考。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这样的哲学解读是否超出了高一学生的认知范围?在追求学术深度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平衡,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不断尝试和调整,以找到最佳的教学平衡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