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屠呦呦
新课导入
它们在人体里各种搞破坏,让我们觉得冷。
冲啊
有些蚊子体内,有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它们会在蚊子咬人的时候,跟着进入人体。
疟 疾
同时我们体内的免疫细胞,也会赶过来消灭它们,这会让我们觉得热。
这种让人忽冷忽热打摆子的病,就是疟疾。
喂!哪儿来
的盲流子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发展中国家,是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与艾滋病、结核病并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7年全球仍然有87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疟疾,2.19亿人感染疟疾,43.5万人死于疟疾。
疟 疾
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1820年法国的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到了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
1852年法国的巴斯德,证明了奎宁为左旋体。
1854年德国斯特雷克,确定了奎宁的分子式C2o H24 NO2。
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都具有抗疟活性,由于辛可宁的药理作用较小,所以奎宁被确定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奎宁一直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
在20世纪末,疟原虫对金鸡納碱产生抗药性,奎宁失效。疟疾再次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观看短视频《抗疟记》,了解疟疾再度席卷全球,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性。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屠呦呦团队的抗疟背景
屠呦呦团队临危受命,进入文章看看她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使得“中国已经消除了疟疾”(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现了这一“了不起的壮举”!
作者介绍——屠呦呦
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药学家
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
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 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1972年成功从中草药中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是突出贡献,用于疟疾治疗。
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 年,屠呦呦获得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10月获得” 共和国勋章。”
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人物风采
人物评价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人物风骨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人物贡献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青蒿素
青蒿素并不来自青蒿。有一种野草叫青蒿,青蒿素的含量微乎其微。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黄花蒿结籽,细叶羽状,茎杆较细,株高一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其香气有点类似苦艾的味道,但比苦艾好闻。
背景介绍
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题 解
点明了这篇获奖感言的科研对象
解释说明

战胜,揭示了青蒿素对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疾病——疟疾的疗效
明确了青蒿素的医药学地位和里程碑意义,显示了作者的谦虚态度
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疗效极强的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
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4):引言,讲述获奖事由,阐述现代科学和技术及传统医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叙述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历程;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总括
主体
总结
结构特点①:采用“总—分—总”结构: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一)“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部分
概括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及成药过程。
①“523项目”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②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③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加热提取,进展甚微。
④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改为低温提取保存抗疟有效成分。
⑤成功得到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⑥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⑦分离提纯,找到了青蒿素熔点发现其分子结构,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⑧将青蒿素天然分子变为药物,1973年秋,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二)研习“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部分
概括青蒿素是如何走向世界并成功进行自我超越的?
①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其“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②1981年,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作的抗疟报告引起世界关注。
③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④来将疗效更高、复发率更低的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三)研习“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
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砒霜
石杉碱甲
活血化瘀
芍药苷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
疟疾
白血病
老年痴呆
心血管疾病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体会科研艰辛 感受科学精神
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发青蒿素过程中历经了哪些艰辛,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
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种提取物;
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进展甚微;
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查找大量文献获启示,改为低温摄取。
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和同事勇做志愿者,亲自尝试青蒿提取物。
药物生产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工程中的合作者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
将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的双蒿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不辞辛劳的治学精神
锲而不舍的实证精神
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勇于实践的献身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品析语言
本文语言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朴实而不乏生动的特点,充满了理性的力量。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既强调了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与奎宁的发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隐含着奎宁的发现也涉及其他因素的信息。
整句话也运用了类比说理,以奎宁的发现得益于对金鸡纳树的利用来说明传统中医药学对青蒿素发现的重要性。
(2)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通过准确列举一连串数量庞大的数字,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之大,过程之艰辛,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与精神。
(3)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5)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此处用词准确而严谨。就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而言,这确实是“一小步”,因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疾病之一;“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骄傲自满,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 ,造福全人类。
主 题
拓展研究
思考: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①崇尚英雄精神是从中汲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
②铭记英雄精神是永葆中华民族战斗力的精神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
③传承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名人名言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素材积累
锲而不舍:每一种科学的进步都融进了发明者(发现者)的全心全力。鲍尔·海德思为了研究蛇毒,被毒蛇咬过130 多次,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才试制出了一些抗蛇毒药物;曹雪芹为了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凡成功者,必有一种执着的钻研精神。屠呦呦深谙其理,面对全世界都觉棘手的疟疾,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本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最终获得成功,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素材积累
成功的标准: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用头衔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人们对一个人的名声、资产的关注,超过了对其本身价值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屠呦呦无疑是不成功的,作为一个科学家,她不是博士,也没有到海外留过学,无论如何,她都不像是一个令人望而生叹的大人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获得了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其实,成功的标准从来都不是那些头衔,而是一个人究竟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他本身的价值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屠呦呦无愧于这一点,所以最终她超越了标签,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素材积累
探索精神:屠呦呦经过多次尝试,已经获得了成功,而研究人员也提取出了青蒿素。实验好像可以就此而止了。但是屠呦呦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功而停止探索,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可能是巨大的遗憾。如果说面对无人开垦的领地进行拓荒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话,那么面对开满花朵的田野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勇气。在成功之上再做出成绩来,屠呦呦做到了。这一切有赖于屠呦呦骨子里的探索精神。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个人与集体:屠呦呦获奖引来的并非一片叫好声,而是同时出现了质疑声。确实如此,青蒿素的发现确实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屠呦呦无疑在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荣誉是谁的,这并非是很重要的事情。关键是经过那么久的努力,那么多人的坚持,最终使疾病得到了控制。奖是颁给屠呦呦的,其实也是颁给整个研究集体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