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课件(共4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课件(共4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一章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官学
西晋| 国子监
清代|(学、校)
|
私学
在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藏于天子、诸侯的宫延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奴隶主阶级对文化的垄断,决定了学校必定办在官府之中。——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史新编》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
学在官府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汉朝太学授业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私学
①春秋: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在民间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天下。
——王晓明注释:《吕氏春秋统诠》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孔子讲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2)私学
③宋代: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
阅读图片中《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具体内容,指出白鹿洞书院教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院教育的影响。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2)影响
①积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学术的繁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书院提倡的忠孝伦理教育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
②消极:书院倡导的纲常名教伦理观,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纲常名教伦理思想日益僵化,压制思想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
材料1:书院本是一种收藏、点校图书的机构,其后演变为教育机构,但藏书和修书的职能依然保留。尤其是书院注重研习学问,又多建于偏远山乡,没有一定量的藏书,教学活动是难以维持的。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书院藏书创造了条件,也为宋代书院的兴盛提供了必要前提。所以书院藏书是书院的一大特色。
——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史新编》
材料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作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根据材料1,说明书院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变化:由收藏、点校图书的机构演变为教育机构。
原因: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私学传统;禅林影响;中小地主发表主张的需要
根据材料2,分析宋代书院的意义
利于教育的普及,利于培养人才,利于宋代文化繁荣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作用: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如韩琦、富粥、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沈括等,对北宋乃至整个宋朝文化的兴盛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宜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 ——摘编自刘芬《北宋教育政策探析》
宋代教育兴盛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重文轻武,发展科举
④造纸术、印刷术发展
意义:
①文化下移
②推动文化水平提高
③涌现大批人才、推动理学兴起,避免政治动乱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材料1:今之学校书院专事举业,而外邦之风俗政事一概不知,且深以西学为可鄙,欲求一洞识时事,兼习中西者,实难其人。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材料2:教会大学是移植到中国来的西式学校,西式的管理、西方的资助和西方的课程以及学习的气氛,使教会大学成了西方文明的传递者。教会大学在中国必然成为破坏力量.....但教会大学仍然不失为传统教育制度的接替者。
——[美]杰西。格 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
传统书院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局限于科举事业,对外部世界不了解;二是西方现代教育的冲击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古代到近代西方大学教育
(1)渊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柏拉图学园。
拉斐尔《雅典学院》
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讲学时的场景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古代到近代西方大学教育
(2)功能: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成就
◎洪堡与柏林大学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 了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法国
德国
美国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表现:增加古典文化课程,出现世俗化趋势,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意义:①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
②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近代西方大学教育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①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①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中国近代教育
洋务学堂以学习“西文”西艺”为主,课程多包括外语、数学、格致、化学等一般性课程以及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洋务学堂是洋务大臣们各自为政办起来的,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洋务派兴办新教育追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种教育又有何缺陷
主要内容:“西文”“西艺”。
缺陷:只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且没有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对比此前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影响可以看出,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即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这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新一代读书人。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新中国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内容:
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B.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田间地头的扫盲班
◎天主教辅仁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新中国的教育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洋务运动
20世纪初
清末民初
一战时期
五四运动
官派留学
学习技术
甲午战争
留日风潮
庚款留学
赴美深造
勤工俭学
留法热潮
十月革命
以俄为师
陈独秀
詹天佑
胡适
邓小平
聂荣臻
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一
阶段
洋务运动时期
特点:官费;留学欧美;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地区。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
阶段
甲午中日战争后
特点:留学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后
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后
特点: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与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印刷书的诞生
第二章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产生
(1)世界: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二、印刷书的诞生
2.印刷书的诞生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05年
已有雕版印刷品
唐代
毕昇发明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
北宋
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公元前2世纪
甘肃放马滩西汉
早期纸地图
01
02
03
04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继帛者谓之为银。嫌责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
——章惠康、易孟醇主编,《后汉书今注今译 卷七十八》
=
材料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行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宋)沈括著。张福祥译注:《梦溪笔谈》
材料2: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多不有......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宋)叶梦得撰:《石林燕语》
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印刷书籍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时间:五代时期。
主要内容:儒家经典
雕版印刷《灶王经》
二、印刷书的诞生
◎《古登堡圣经》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古登堡为教皇印制赎罪券
14世纪之前,欧洲的书籍以手抄复制,仅有几千册。15世纪中叶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应用后,书籍的产量激增,15世纪末欧洲已经有250个城镇开设了活版印刷所,印制的“摇篮本”达3万种,每种平均印制200部。据估计,16世纪的第一年,各种著作已出版4万多个版本,正规印刷厂有100多家,共印出900 多万册书。——李敏:《印刷术在文献生产和传播中的功能》
2.印刷书的诞生
根据材料,概括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促进新利印刷书的诞生;推动教育文化普及;促进新思想传播等
二、印刷书的诞生
3.意义
①印刷术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而且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异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②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④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图书馆的成长
第三章
三、图书馆的成长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1.起源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2.中世纪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之外,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3.近代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1800年4月正式开放,拥有1亿2800万册馆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三、图书馆的成长
(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2)中国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4.中国图书馆
盟府
守藏室
天禄阁
石渠阁
早期藏书处
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淙阁、杭州-文澜阁
四库全书
天一阁 嘉业楼
皕宋楼 海源阁
八千卷楼
铁剑铜琴阁
私人藏书楼
材料1:守藏之吏,见于周官。老子为社下守藏史,固周人藏书之官也。
——(清)周永年撰:《懦藏说》,转引自向斯:《言廷藏书兴衰研究》,載《故官博物院院刊》
材料2: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喂然而称曰:“联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汉书 艺文志》
材料3:天一阁藏书最盛时多达七万卷,后虽历经劫难,保存下来的原藏典籍仍有一万六千多卷。天一阁藏书以宋元明刊本、钞本、稿本和明代实录为主。天一阁保存的大量明代典籍在当今世界仍是独一无二的孤本,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重要的文物价值,为研究明代历史、地理、人文以及风俗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天一阁藏书为国内各大图书馆所少见的有两类:一是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274种,二是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411册。——郑殷芳:《世界遗产语境下天一阁遗产价值的再认识》,载《天一阁文丛》第16辑
保存典籍,为研究明代历史、地理、人文以及风俗等提供第一手资料;弥补了国家藏书的不足
三、图书馆的成长
1909
1916
1949
1998
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成长
第四章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西方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卢浮宫
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亚历山大博学园
材料:1675年英国贵族阿什莫尔(Elias Ashmole)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武器、服
饰、美术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全部捐献给牛津学,1683年由此建立了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开创了将私人收藏,公之于世、建立近代博物馆的先河。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设有古物部、西方艺术部、东方艺术部、赫伯登硬币馆、卡斯特画廊等部门。
——庄元:《创新教育视野中的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中国博物馆
徐家汇博物院
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晚清
材料 图书馆图书搜集,不外两途:一曰国故之保存,一曰新知之扩充,而其目的则为流通。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会——《中华图书馆协会致全国各图书馆书》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中国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
故宫博物院

(2)中华民国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中国博物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2.近代中国博物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1872年,清政府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主习医、农、工及各项实业,并不鼓励留学生研习法政科目。1900年以后,清末留日学生(含官费生和私费生)中,学习法政的人数占比达21.3%。这一变化表明( )
A.士人找到救亡图存新道路
B.日本加紧对华进行文化渗透
C.寻求变革成为留学生共识
D.时代变革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D
2.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教育部”向租界内学校函发学情调查表。社会各界抨击工部局擅设“教育部”,要求收回上海租界教育权,最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暂不置议”的批示将此事平息下来。这反映了( )
A.中外教育管理机构差异较大 B.列强掌控了中国教育行政权
C.国民政府实行对日妥协政策 D.近代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D
3.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使用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表明,欧洲图书馆( )
A.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B.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C.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 D.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B
4.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A
5.《赵城金藏》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几代国图人不懈努力,修复金藏,使其不断完善。200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赵城金藏》,让更多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赵城金藏》的真实面貌。国家图书馆的以上举措( )
A.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B.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C.迎合了基层社会教育的需要 D.受益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度
A
6.西周时,重要档案均“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后历代藏书之制莫不仿于此。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两宋时,律法规定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大明律》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官文书者,杖一百。”这表明,中国古代档案的发展( )
A.源于汉字成熟及书写载体演进 B.种类数量进一步扩大
C.反映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 D.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C
7.1953年,北京市开始筹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计划建成反映北京自然、历史和社会风貌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徐悲鸿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周口店中国猿人展览馆、北京天文馆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这些博物馆的建立( )
A.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B.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C.旨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D.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D
8.2021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惊艳全国,这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让历史文物走进大众视野,从而引发了河南博物院的参观热。这体现了( )
A.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B.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C.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过度娱乐化 D.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世界价值
A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