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学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学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程标准: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世界遗产公约》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习题检测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章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概念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材料 文化遗产是指祖先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文化财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武器、艺术品、建筑、碑刻、基葬等遗物和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文化遗产荟库(选修)》
什么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如何分类 不同的文化遗产各自包括哪此类型
定义:祖先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文化财富。
分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传统医学等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学习聚焦:
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为什么要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圆明园遗迹
巴黎圣母院大火
张家界武陵源林立的宾馆
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古代文物的保护与研究
(1)古代对文物的收藏,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2)欧洲:欧洲各国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3)中国: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还发展出金石学,专门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
◎卢浮宫
◎赵明诚《金石录》
◎乾隆的三希堂和《石渠宝笈》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现代文物保护
(1)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3)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核心编写人员
大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
第六条 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
第九条 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1834年,(法国)政府成立”艺术历史古迹委员会”,作为全国文物保护的专门行政机构,为内务部负责人提供相关咨询,使文物保护工作正式提上工作日程。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erimee)自 1834年被任命为国家历史文物总督察官,在他的推动下,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
——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修建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程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世界遗产在中国》
根据材料,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1)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等。
(2)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的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4.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1906
1930
1949
1961
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到2019年,已公布8批,总数为5058处
1982
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还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在《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基础上,清政府于1909年拟定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重点说明:
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何县、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蒋传光点校《大清新法
令(1901-1911)》
阅读史料,概括清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影响。
(1)保护措施:通过制定并颁布规章章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从调查与保存两个方面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进行了规范。
(2)影响:有利于文物古迹的摸底排查和保护,对民国时期的古迹保护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在当时特殊的内政与外交环境下,该章程并不能得到完全有效的实施
《世界遗产公约》
第二章
二、《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
(1)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标志;世界遗产分布图
二、《世界遗产公约》
(4)地位: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5)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1.《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 (缔约国)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订出能够抵抗威胁本国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采取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这类遗产所需的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根据材料,概括《世界遗产公约》的作用。
要求缔约国承担较多保护任务;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标准;促进了国际合作
二、《世界遗产公约》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提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2)完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意义: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管理、不合理开发利用、传承比较困难等。
(2)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举措。
二、《世界遗产公约》
3.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意义: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材料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摘编自《故宫古建怎么修》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以保护为目的,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的科学保护,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第三章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西方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
(1)古代文明的遗迹
①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文明所留下的辉煌
②代表: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据测算大金字塔是由260万块每块重的10吨的石块堆砌成的。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历经4500年的风吹雨打,其缝隙迄今仍相当紧密,一把锐利的也难以插入。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奴隶之手,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苗枫:《金字塔未解之谜》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西方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
(2)近代的文化遗迹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2.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
(1)历史遗迹: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数量和意义: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②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项。
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课堂小结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C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调查显示,世界遗产名录上约一半世界遗产地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当补贴减少时,世界遗产地将面临巨大风险;2020年,有13%的世界遗产地曾裁减正式员工,有27%的世界遗产地裁减了临时员工数量。这启示我们,世界遗产保护( )
A.必须由联合国组织协调 B.需要各国积极担当作为
C.可作为振兴经济的机遇 D.应拓宽人才流通的渠道
B
3.《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由此可见,公约的推行( )
A.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旨在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
4.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
A.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
C.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D.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
D
5.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选始于2014年。2023年9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荣誉主席表示,全球150多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经过历史检验,持续造福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典范。当月,该组织授予中国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中心”牌匾。由此可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之一是( )
A.仍具现实功能 B.彰显人定胜天意识
C.凝聚工匠精神 D.服务农业精耕细作
A
6.1982年,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开幕。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A.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B.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体现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D.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D
7.苏美尔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的神庙建筑前后存在千余年;古印度摩亨佐·达罗城中最突出的建筑设备是供祭师净身之用的“大浴池”;克里特文明中,克诺索斯王宫的中央庭院有许多神龛神坛和专门的祭仪大厅;我国在良渚遗址也发掘出祭坛。从这些历史遗迹可知,世界不同文明在形成初期( )
A.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对神的祭祀是重要活动
C.其差异源自地理环境的不同 D.祖先崇拜是各地具有的共性
B
8.联合国前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在《世界遗产大全》一书的前言中说:“每个遗产既存在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又融入了人类和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就像一块传统海绵上的各种不可替代的装饰图案。”这段话强调的是( )
A.文化的实用性 B.文化的复杂性 C.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的艺术性
C
9.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B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D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