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6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6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第九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概念解析
资产阶级革命
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的历史使命是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在政体方面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三种,政党制度方面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君主立宪制
又称“有限君主制”。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限制的制度。
君主立宪制主要有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两种。前者议会掌握立法权,但是君主掌握最高权力并受到受到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和议会的限制。后者议会掌握最高权力,君主权力小于议会。
共和制
没有君主的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主要有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两种。前者议会掌握最高权力,总统对议会负责。后者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君主专制
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的制度。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政府首脑:狭义的政府首领
广义政府:除执政党外所有统治机关合称
狭义政府:仅指行政机关的合称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作为新的商业强国崛起,资本主义加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从15世纪晚期起,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发展起来,出现了与资产阶级利益一致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经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
材料二 从17世纪早期开始,英王试图绕开议会增加新的税目,而此前300多年中,设立新的税目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王室的财政政策引发了政治摩擦,而宗教争论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政治:国王厉行专制,议会传统遭到挑战;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尖锐;宗教矛盾尖锐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1.革命的原因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开始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2)两次内战:1642-1646、1648
(3)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实权
(4)1653年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政体
(5)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其子继任护国主
(6)1661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7)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詹姆士二世,革命结束
2.革命的曲折历程——斗争中妥协
(1)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最终确立了统治地位。
(2)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保持了政局和社会稳定,为社会变革方式提供了一种参考。
1688年光荣革命意义:
光荣革命留下最深刻的遗产是:
“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二)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中断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权利法案》节选威廉、玛丽接受《权利法案》影响:议会成为最高权力和最高立法机关,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着英国议会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国王仍有行政权)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凡按照本法的限制规定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按照前举法令所规定和确认的情形,丧失继承的资格。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王位继承法》节选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不得与天主教会友好往来;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王位继承由议会决定2.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
3.责任内阁制(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的最高行政机关)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此时已经54岁的德国贵族乔治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责任内阁制由此得以形成。
第一任首相: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工作。
(1)首相:形式上由国王任免,实际上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主持内阁会议,是行政长官;同时可以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重要影响。首相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首相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2)内阁:最高行政机关,其他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
(一)美国独立战争 1.原因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迅速,北部工商业发达:造船业是主要的工业部门之一;中部盛产粮食:小麦和玉米都远销欧洲市场;南部种植园经济:种植烟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
材料二:英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其目的是为了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转嫁到美利坚殖民者身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禁止北美人民制造任何纺织品,不允许把当地生的毛皮制成帽子, 必须先把毛皮出售给英国,在英国制成帽子后再运销到北美。所有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法》
材料四: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予人的权利。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是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 ——杰斐逊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英属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矛盾尖锐: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思想因素:启蒙运动的影响
经济原因:英属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2.过程(1775-1783)
1775
1776
1777
1781
1783
莱克星顿的枪声
发表《独立宣言》
约克镇战役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性质:民族独立运动and资产阶级革命
萨拉托加战役
(二)美国起初实行的政治制度:邦联制
邦联条例内容选编:
①宪法容许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及发行纸币的权力。国家有事时,中央政府只能请求各州提供军队。
②中央不设置国家元首,只是在国会下面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委员由各州选出,每州一人。
③中央无权管理洲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无权干涉各州内部事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上册)
【思考】根据以下材料,分析邦联制的弊端。
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太小
(三)《1787年宪法》
三权分立 相互制约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命令违宪
总统提名最高法院法官
总统提名的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最高法院
(司法权)
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
联邦制原则: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政府;有关国家整体需要和利益的权力由联邦政府行使;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主权在民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
过的法律
政体:总统共和制
国家结构形式共有单一制、联邦制、邦联制。单一制是先有中央政府再有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权力大于地方政府的制度。联邦制是先有地方政府再有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权力大于地方政府的制度。邦联制是先有地方政府再有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权力小于地方政府的制度。
【思考】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
地位:《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积极影响:确立了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消极影响: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
(四)南北战争(1861.4-1865.4)
从美国国旗演变看美国的疆域扩张
《独立宣言》发表时
1818年(20颗星)
1777年(13颗星)
1960年至今(50颗星)
1.原因:南北矛盾尖锐
(1)疆域扩张:新州制度问题
◎美国南北战争形势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提高关税
自由州
废除
奴隶制
降低关税
蓄奴州
维护奴隶制
(2)其他矛盾:南北双方在关税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2.过程:
(1)1861年4月,南部11个蓄奴州公开退出联邦,发动叛乱,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
北方 南方
州数(个) 23 11
人口(万人) 2200 900(奴隶约占39%)
工业生产占全国比重(%) 91 9
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75 25
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 4 96
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 81 19
截至1865年海军船只(艘) 700 少量
民心所向 支持 反对
第一阶段:
1861年4月-1862年
北方败多胜少
材料一:《宅地法》:从1863年1月1日起,凡没有参加过反联邦叛乱、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就可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自1863年元旦起,废除仍在叛乱地区的奴隶制,并允许被解放的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林肯
2.过程:
(2)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1862.5)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9),赢得民众的支持,最终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
(3)1865年4月,内战结束。
3.评价:
(2)积极影响:
A.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和资本主义制度,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后来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3)消极影响:黑人仍备受歧视。
(1)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统一战争
我以这个罪行(种族歧视)指控我的国家和我的国人,无论是我,还是时间或历史,都不会原谅他们这个罪行。他们已经毁灭并正在毁灭成千上万的生命,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詹姆斯·鲍德温
(希望)我的四个孩子有朝一日,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在此人们不根据他们的肤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行来衡量他们。 ——马丁·路德·金
(五)两党制
19世纪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末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民主党:1828年正式组成,代表南方种植园主;现在代表中小资产阶级。(驴)
共和党:经过不断分化组合,1854年成立,并在1860年大选中击败民主党上台执政。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现在代表大资产阶级(象)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
(一)法国大革命(1789.7-1815.6) 1.原因
材料一:“经济力量、个人能力和对未来的信心大部分已经转移到资产阶级那里”,他们拥有“一种新型的财富,即流动的或商业性的财富”。 ——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材料二:1715—1786 年,法国税收总额从8600万锂提高到5.4亿锂,其中以间接税提高幅度最大……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
——吴于廑《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17、18世纪,法国君主专制下全国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僧侣;第二等级是世俗贵族;第三等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负担沉重的捐税……而法王路易十六却过着奢侈的生活。
材料四: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法国革命论》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
2.过程
颁布《人权宣言》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1789.7
1789.8
1791
1793.1
1793.6
1794.7
1799
攻占巴士底狱
颁布《1791年宪法》
雅各宾派
热月政变
拿破仑
1799年11月,拿破仑就任法国第一执政;1804年5月,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统治期间对内改革(颁布《民法典》,成为后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典范之一),对外多次击败反法同盟,巩固统治
1814年4月,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法国,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5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
1815年3月,拿破仑复位,但6月因滑铁卢战役失败再次退位,法国大革命结束;7月,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10月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6年后去世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积极: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封建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促进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洲其他封建国家的变革进程。
(2)消极:拿破仑对外战争给被侵略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沉重灾难。
(二)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较量
1789-1875,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波旁王朝
1875年1月,在关于总统选举方式上,温和共和派议员瓦隆的一项提及“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择产生”的议案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得以通过。这是宪法中唯一明确提及“共和国”的地方,从而使共和制以迂回的方式得到确定,难怪有人说这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同年7月,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
内因:
外因:周边国家大多是君主制,法国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或武装干涉。
①法国的君主派和共和派势力旗鼓相当。
②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引起民众不满。
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浓厚。
④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
【思考】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原因?
(三)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议会共和制
(立法权)
(行政权)
议会选举产生
对议会负责
议会
总统
内阁
任命(众议院同意)
参议院
众议院
副署
经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
(行政权)
(一)原因
材料一:18世纪俄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发展。但这时……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农奴反抗农奴制的暴动不断增多,1826-1861年共发生1186次。……这些暴动反映了俄国人民群众对农奴制的极端痛恨,反映出农民要以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愿望。
材料三: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和腐朽。……战争的失败使农奴制俄国的一切矛盾表面化,尖锐化了。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四、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861-188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二)内容
1.废除农奴制: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2.其他改革: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般公民权,即农民有权拥有个人的财产,他们可以自由迁徙、婚配、从事工商业活动、缔结合同、进行诉讼等,地主应承认农民的人身和人格自由,不允许买卖和交换农民。
——选编自《农民改革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
(三)影响
1.积极: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0多万农民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机器被广泛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发展。
材料二 农民无偿得到土地和从贵族地主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谓赎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地主对农民肆意掠夺的过程。据各省不完全的统计,这些地区有3326.8万俄亩土地,按1854年到1865年市价计算,份地的地价为5.44亿卢布,而实际上份地的赎买价格为8.67亿卢布,这样,地主所得到的赎金超过市价59%,多达3.23亿卢布。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纪录片《世界通史》解说词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期
1861年
1870年
处于分裂状态,1848年撒丁王国颁布《阿尔伯特宪法》,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
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撒丁王国更名为意大利王国,
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
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
实现了国家统一
五、意大利的统一
1.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东法兰克王国即德国和奥地利前身;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公爵康拉德一世建立德意志王国;962年,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2.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勃兰登堡选帝侯国为其中之一
3.1618年,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组成共主邦联,1806年神罗灭亡后,改组为单一制的普鲁士。普鲁士和奥地利成为最强大的德意志国家。
(一)德意志的分裂与统一
六、德意志帝国
4.起用俾斯麦: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主张“铁血政策”的俾斯麦为宰相。
5.武力统一: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区。
6.帝国成立: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德意志帝国成立。
◎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
掌握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权力,是国家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有权任免主要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重大政策等。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颁布)
1.政体:二元君主立宪制
掌握行政权,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免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2.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帝国政府掌握了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关的权力,各邦政府则保留一定自治权。
皇帝
宰相
内阁首脑
议会
立法机构: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联邦议会权力更大
3.性质: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具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
七、日本明治维新(1868-1912)
材料一:将军家齐及世子家庆的奢侈生活已达极点……制作糕点时,每日耗费砂糖千斤。
材料二:据记载,贫苦的农民连“吃杂粮度日,都成为不可能” ……甚至被迫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
材料三:到了19世纪初,日本“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尤其那些俸禄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之及,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
材料四:外样大名及藩国在斗争中失去了自己部分土地,并且受到统治中心的排挤……西南藩国借助自己远离中心、很少受到幕府干扰的地理优势,大胆推行“藩政改革”,并取得成功。
(一)明治维新的原因
幕府高层普遍奢侈腐化
贫苦农民生活困苦
中下级武士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西南外样大名崛起,对国家统一和幕府统治构成威胁
1.日本内部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从1633年起,德川幕府曾5次发布“锁国令”,使日本成为闭关自守的国家。1853-1854年美国“黑船来航”事件,迫使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后又同英、法、俄、荷等国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日本被迫打开了国门。
2.日本民族危机出现并逐渐加深
1853-1854年黑船事件
3.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具有进步性因素
材料一:现在的三井家,在江户有三座大店铺,雇佣着一千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二千两以上,才算好生意……
--《世事见闻录》
材料二:大阪的富商一怒,大名为之心惊。
材料三:从1771年到1825年间,日本翻译欧洲的医学、天文、历史等书籍约500部,译书者有117人。
日本纺织工场图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分析当时日本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化: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传播,促进了日本思想解放,拓宽了日本人的视野
4.德川幕府的倒台(1868)
(1)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1.政治改革
(二)明治维新的措施
颁布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仪式(1889)
1882年3月,明治天皇派遣伊藤博文为首的宪法考察团赴欧考察宪法。伊藤主张以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宪法为范,所以直赴柏林和维也纳。伊藤在那里学到了使天皇专制披上立宪制外衣的方法,准备按照普鲁士宪法精神制定日本宪法。
——吴廷璆《日本史》
(2)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统揽一切权力
神圣不可侵犯
协助天皇;行使立法权
直接对天皇负责
成员由天皇任命
协助天皇
辅佐天皇
天 皇
议会(立法权)
内阁(行政权)
法院(司法权)
结论:确立了二元君主立宪制,天皇是权力中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义残余,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服务于天皇
军部(军权)
直接对天皇负责
其他机构不得干预
枢密院(参谋权)
为天皇出谋划策
天 皇
将 军
大 名
中下级武士
农 工 商 贱民

皇族:天皇家族
华族:原将军和大名家族、旧公卿家族、明治功臣家族
士族:其他中下级武士家族
平民:农工商和贱民
2.社会改革: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制度
3.经济改革:殖产兴业
大久保利通,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号称东洋俾斯麦。在位执掌大权,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管辖范围涉及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
4.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山县有朋,日本军事家,政治家,日本近代陆军之父。致力于日本军队的近代化建设与改造。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成为军国主义的奠基人。
在位实行了《废刀令》、《征兵令》、《军人敕谕》等政策。
5.文化改革: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从而实现日本的资本主义近代化。
目的:振兴现代教育、教化国民,实现日本的近代化。
福泽渝吉,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他曾猛烈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宣传平等自由的思想,鲜明地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口号,号召人们向西方学习,向文明进军。被誉为“东方的伏尔泰”。
5.文化改革:文明开化
教育经费支出
地方教育经费占地方总预算的25%
国家教育经费占财政总预算的8%
国家教育经费其中50%都用于九年义务教育
1910年,95%男子,90%女子都受过教育。
穿西装的政府官员东京鹿鸣馆1883年建,仿照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进行活动
剪发
吃牛肉火锅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影响:
(1)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文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文化,改变日本文化落后的面貌。
(4)总体: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走上侵略扩张道路,给被侵略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
3.消极: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理论依据
建立方式
建立过程
政体类型
体现原则
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
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内战)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以俄日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
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三种政体形式
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原则
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
(1)进步性:巨大的历史进步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基本避免了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2)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
①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民众享受的民主权利较小。
②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国家 革命/改革时间 主要文件 最终制度 制度特点
英国 1640-1688 《权利法案》 议会君主立宪制 国王统而不治,议会主权,首相是实际领导人
法国 1789-187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议会共和制(第三共和国) 议会主权
美国 1775—1783 1861-1865 《1787年宪法》 总统共和制 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联邦制
俄国 1861-1881 《解放法令》 沙皇专制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意大利 1815—1870 《阿尔伯特宪法》 二元君主立宪制 封建残余
德国 1864—1871 《德意志帝国宪法》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日本 1868-1912 《大日本帝国宪法》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