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一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一战爆发原因
1.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垄断组织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提升,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奥匈帝国(1867-1918)、意大利、日本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2.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在瓜分世界过程中,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居于主导地位,它们之间产生更大的矛盾与冲突。
德皇威廉二世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1871年
1913年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1-1913)
1913年
英德法美工业生产比较
问题:通过对三幅图表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871 — 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3.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根)
1882
1892
突尼斯问题






世界霸主、殖民地问题
贸易摩擦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北非问题
4.欧洲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
1879
1904
1907
同盟国
1882
协约国
1907
5.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①地理:俄奥地理位置接近巴尔干;巴尔干半岛位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交界地带,是沟通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②民族:民族矛盾尖锐,存在塞尔维亚、希腊等多个民族
③资源:森林、煤、铜、石油资源丰富
俄奥争夺巴尔干半岛原因
6.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
施里芬计划(1905)
7.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原因)
1914 年6 月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的一名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战争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 日,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四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性质
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 之战。
二、一战的开始标志、性质、战线、进程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或参与世界大战的根本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决定了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西线:英法对德作战
东线:德奥对俄作战
南线:奥对俄、塞作战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 西线 ,德奥联军与俄军在 东线 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 南线 争斗。 西线 是决定性战场。
阶段 时间 西线 东线 南线 其他
第一阶段 1914 马恩河战役(9) 东普鲁士战役 (8-9) 日本对德国宣战(8)(英日同盟)
美国战争财
第二阶段 1915 双方僵持不下 德奥重点进攻,取得多次胜利 意大利倒戈(5)《伦敦密约》 中日《民四条约》
1916 凡尔登战役(2-12) 索姆河战役(6-11) 日德兰海战(5-6) 俄国夏季攻势(6-9)
第三阶段 1917 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4月美国参战
8月中国参战
1918 3月,俄国退出一战。7月,协约国发动总攻。11月,奥匈帝国解体,德国签订停战协定,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 2.一战进程
马恩河
凡尔登
索姆河
时间:1916年2月至12月
特点:一战持续时间最长战役
伤亡:七十余万人
结果:法国取胜,德国方面困难重重,每况愈下,开始走下坡路。此战役为此成为一战的 转折点。
时间:1914年9月
伤亡:约四十八万人
结果: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无法摆脱两线作战局面。
时间:1916年6月至11月
特点:一战规模最大战役
伤亡:一百三十余万人
结果:德国胜利,但损失惨重
巴黎
1914年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3天后,他被撤职。
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法国贝当将军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回忆
带着防毒面具的德国士兵和军犬
德国士兵正在装备毒气弹
凡尔登战役
(2-12)
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双方伤亡高达75万左右,德国丧失在西线的优势地位
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坦克
索姆河战役(6-11)
英法联军策应凡尔登战役,主动向德国索姆河防线发起进攻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双方伤亡高达130余万
日德兰海战(最大规模海战)
俄国夏季攻势(6-9)
一战中伤亡最大的战役
双方伤亡近200万,其中俄国伤亡约50万,奥匈帝国伤亡约110万,德国约35万
英国评价中国劳工
“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贡比涅停战协定(福煦车厢)
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人,另有2000万人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为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德国一战中阵亡将士陵园
被摧毁的城市
“全欧洲的灯火都要灭了。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
大战前的欧洲城市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掠夺殖民地,扩张海外市场……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极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 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2.削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力量,导致欧洲参战国的削弱(如英法德意俄)或灭亡(如奥匈帝国),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国和日本崛起
3.摧毁了四大帝国,促进欧洲新兴民族国家、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欧洲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4.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母亲做家务,没有任何仆人,还要去生产军需品,挣钱贴补家用。护士们总是忙碌着,没有休息时间,为战士们缝补衣物。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为战争的事情,女孩们在做着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汽车售票员、驾驶小汽车或是货车。整个世界都颠倒了。自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天。
——亨利·理查森等:《女人的声音》,郭洪涛译
1918年,英国给予30周岁以上的妇女选举权。
5.欧美参战国女性地位上升
法军的电报设备房
德军在前线打电话
飞行员扔炸弹
德国U型潜水艇
6.促进科技进步
爸、妈:
一切既然都结束了,还有什么好回忆的呢?在法国15个月的经历就像一部章节内容诡谲的书,人们翻开后会扔到一边认为是一派胡言,然而,它将永远印在人的脑海之中。……我又回到了那一天。
我能听到敌人炮火的声音如此逼近。我感到飞机的震颤,旋转,但我控制住了飞机,继续飞行。我右面冒起一股黑烟,我看到断折的机翼,飞机解体。他们又赢了,我又失去了一个伙伴……
……这里发生过战争,一次大战争,现在战争结束了。人们打仗,为了杀戮、破坏、毁灭一切美好。有人活着回到家中,有人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死者得到的回报是为人类捐躯这一荣誉,生者则在平静中反思是谁在游戏生命……
刘易斯·普卢什
7.和平主义思潮崛起,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8.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一战后各方利益需求
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称霸欧洲大陆
英国: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保持欧洲大陆均势
美国:称霸世界,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意大利:兑现1915《伦敦密约》,将阜姆等原奥匈帝国部分领土和奥斯曼帝国部分领土划入意大利
日本:保护日本在一战中取得的成果,进而独霸中国
中国:收回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
(1)凡尔赛体系
通过巴黎和会和后续一系列会议,出台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圣日耳曼条约》(对奥地利);《纳伊条约》(对保加利亚);《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色佛尔条约》(对奥斯曼帝国);《洛桑条约》(对土耳其共和国)及一系列其他规定,形成凡尔赛体系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根据《凡尔赛和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及其盟国需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承担全部责任,也需要对战争中造成的各国损失承担全部责任。
2.内容
②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赔款和其他经济条款
《凡尔赛和约》没能确定德国赔款数额,后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德国承担占领军的一切费用。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出货物不受限制;德国境内几条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
③战败国割地
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法国;阜姆归南斯拉夫;承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禁止德奥合并;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瓜分,如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④裁减战败国军备
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解散总参谋部;禁止生产和输入重型武器;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海军不得超过15000人,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德国不得拥有空军;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设立莱茵兰非军事区。
⑤国际联盟(1920-1946)
起源: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地位: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手段:会员国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裁发动战争的国家、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日内瓦万国宫(国联总部)
国际联盟旗帜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为二战后联合国处理国际问题提供借鉴。
②国联形成一般决议“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从根本上维护世界和平。
③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国际联盟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在完成后一个任务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显示了存在价值。
从1920年到1939年,国联理事会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是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国际联盟盟约》:“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巴黎和会决定一方面加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另一方面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组成遏制俄国革命影响的防疫地带
⑥遏制苏俄和苏联
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缔结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条约》
(2)华盛顿体系
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根据条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同时仍保留日本在山东的很多特权。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门户开放)
④《九国公约》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本质和影响
本质是主要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2)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德国与英法美的矛盾)
(3)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美国与日本、意大利与英法的矛盾)
(4)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俄、苏联的矛盾)
(5)加深了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如中日矛盾)
(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列宁:“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福煦:“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