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你知道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古巴共和国第十五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一)列宁主义形成的原因一、酝酿——列宁主义的形成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远落后于其他欧美主要列强。2.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多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的1/3)。——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莫斯《俄国史》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统治集团与广大人民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人们渴望的大赦天下没有出现,对政治流放人员也没有丝毫仁慈的恩惠。已经头发花白的男男女女,在西伯利亚向西而望,却没有等来来自朝廷的召唤——在这个充满疾苦的帝国,他没有做过一件事能够温暖人们寒彻的心扉。那些随意地被草草实施的权力的滥用与暴行,随时都能被引爆。——玛丽·普拉特·帕米利《俄国简史》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89819001895——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列宁流放期满,12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3.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传播4.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5.阶级:俄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壮大一、酝酿——列宁主义的形成(二)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讨论党章条文等方面,党员产生分歧,形成了列宁派和马尔托夫派;列宁一派人数较多,该派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列宁选集》第四卷……其对立面被称作孟什维克(“少数派”音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完成了建党任务,但同时也形成了理论上、政治路线上存在深刻分歧的两大对立派别,这种对立最终导致组织上的分道扬镳。——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无产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三)列宁主义的内容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斯大林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演讲(四)列宁主义的意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大国崛起》导火线: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沙皇统治摇摇欲坠,加速革命到来。二、革命——建立苏维埃俄国四月提纲指方向十月革命现曙光二月革命倒沙皇两个政权并存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平夺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武装夺取政权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导)工兵代表苏维埃推翻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成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流血冲突(一)革命进程思考:根据教材,梳理俄国革命的过程(二)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以前,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革命,但是,过去任何一次革命都不能同十月革命相比拟。过去发生的革命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劳动人民依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十月革命破天荒第一次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千百年来全世界劳动人民和进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给全人类展示出一幅共同的美好前景。——孙成木 等《十月革命史》十月革命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在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开拓了一个社会主义基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的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问题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质打击对象革命力量结 果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沙皇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1918年3月,俄国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割让大量领土给德国、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并向德国支付巨额赔款(60亿马克);俄国退出一战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二)建立契卡,实行红色恐怖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国内叛军外国干涉军内忧:国内反革命叛乱苏俄内战(1918-1922):前期缺少粮食、经济极端困难外患: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苏俄面临内忧外患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原因:苏俄面临严峻局势(三)推行战时共产主义(1)农业:实行 。(2)工业: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3)商业:取消 。(4)分配:实行普遍 。余粮收集制国有化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排斥市场和货币2.内容自由贸易3.特点“战时” 和 “共产主义”4.目的赢得内战的胜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5.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军粮供应,为苏俄打赢内战奠基;另一方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威胁战后苏俄统治这次起义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列宁会见农民代表》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农业:实行粮食税工业:关系国家命脉和大企业归国家所有;其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粮食税和部分恢复工业生产资料私有制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新”在哪?1.内容和特点(四)推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913年—1926年俄国的工业生产情况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2. 作用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经济上:(2)政治上: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国家稳定,巩固苏维埃政权。(五)建立苏联:1922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格鲁吉亚 1936.12.05 卡累利阿-芬兰 1940.03.31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6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苏联俄罗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至今(六)推行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联系。苏联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内部: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2.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斯大林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斯大林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斯大林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年取消新经济政策,逐步实施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特点:(1)生产资料公有(2)生产规模大(3)国家以行政命令控制农业经营(4)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经济政治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高度中央集权,高度个人独裁)3.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特征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民族俄罗斯民族至上4.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积极)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苏联的军事实力与国家动员能力大大提升,为后来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4.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消极)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坡脚的巨人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斯大林: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农红军没有饭 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斯大林: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1929—1933年苏联大约有700-900万富农被杀害。1932-1933年乌克兰饿死350-400万人,1937年与1926年相比,苏联农业人口减少了1030万。——徐天新《苏联史》4.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消极)苏联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苏联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苏联忽视民主与法治,个人专制独裁,容易导致暴政与腐败。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排斥市场,阻碍商业发展【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原因 苏俄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俄国当时国情 国内落后的传统,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36-1991目的 保证内战的胜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解决国内危机,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措施 实行余粮征集制;所有工业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实行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影响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一、列宁主义——理论的发展二、十月革命——实践的开始三、国家巩固——初期的建设原因诞生内容意义社会矛盾阶级基础其它原因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临时政府与苏维埃政权并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伟大意义推行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推行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特点政治上特点影响本课小结建立苏联《布列斯特和约》和红色恐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