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中图版 必修二 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
课程标准
1.知道京津冀地区的地理背景。
2.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优势条件和主要问题,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重点、难点)
3.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意义,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学习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导入新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五大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展: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和多赢效果。
导入新课
战略核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北京、天津、河北为什么要协同发展?
重点领域:
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
北京、天津、河北为什么能够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图
114°
119°
42°
36°
39°
结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图”,描述京津冀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京津冀地区位于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
河北省下辖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张家口、承德、秦皇岛、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11 个地级市。
自然地理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结合资料,比较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及京津冀城市群。
自然地理背景
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约21.9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3%;2021年年末人口约为1.10亿,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8%;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9.64万亿元,约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长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最多,生产总值最大,百强城市数量最多;珠三角城市群面积最小,常住人口最少;京津冀城市群面积最大,常住人口较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在图中指出京津冀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和湖泊。
自然地理背景
燕山山脉
太行山脉
华北平原
海河
潮白河
永定河
大清河
子牙河
北运河
南运河
西侧是太行山脉,北侧是燕山山脉,东临渤海,中部、南部属华北平原。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北运河为该区域的核心水系。
湖泊主要有白洋淀。白洋淀由100多个湖泊组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在图中找出京津冀地区所属气候类型,并分析其特点。
自然地理背景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400~800毫米。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结合右图描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及超采区的空间分布;指出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
指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回升的原因。
自然地理背景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情况
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地区东部、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京津冀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其地面沉降面积约占整个华北平原沉降区面积的90%)。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结合右图描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及超采区的空间分布;指出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
指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回升的原因。
自然地理背景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情况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截至2020年6月,累计向京津冀豫调水292亿立方米,其中向京津冀地区调水18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大大减轻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的情况。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已经开始回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
自然地理背景
京津冀海岸线港口分布
在京津冀地区近700千米的海岸线上,坐落着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唐港区、曹妃甸港区)、黄骅港等天然不冻海港,港口众多,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结合右图简述京津冀地区人口和产业分布的关系。
人文地理背景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大,产业分布相对密集,而河北省人口密度相对小,产业分布相对稀疏。
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地区间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
京津冀地区工业分布
京津冀地区迫切需要国家层面予以统筹规划,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地区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分别具有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分别有哪些?
检测评价
地区 优 势 限制性因素
北京 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 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拥堵,大气污染较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镇化问题突出。
天津 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河北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整体定位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各有侧重。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交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
生态环保一体化
阅读教材概括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简述实施“产业一体化”北京、天津、河北的主要职责。
指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交通一体化
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市
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市
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
“1小时”通勤圈
京津保唐
“1小时交通圈”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1.5小时通达
建成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
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换乘时间
不超过10分钟
主要城市之间实现
交通“一卡通”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产业一体化
有效进行产业整合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把北京市和天津市市区内部以及周边的
产业进行转移、扩散和优化升级
北京地区
加快自身产业的扩散和升级
天津地区
加快老城区产业的转移扩散与转型
河北地区
完成对京津转移产业的承接
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提升
挖掘京津转移产业的潜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及水资源短缺。
三地要协同发展必须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应优先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
生态环保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交通一体化体系为依托,打造1小时交通圈,努力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读图,回答1~2题。
1.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天津应着重发展(  )
A.先进制造业 B.传统服务业
C.创意文化产业 D.现代农业
2.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目的是(  )
①提高运输效率 ②增加运输方式多样性 
③加强城际联系 ④促进城市群互动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课堂评价
C
读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主要城市)相关资料,完成3~5题。
3.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相比,京津冀城市群
经济密度低的原因可能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科技水平低
C.区域面积较大 D.核心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下降
4.根据图2可推断京津冀发展过程中(  )
A.北京对城市群内部人口吸引力较上海小
B.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C.城市间产业分工合理
D.存在生态与雾霾危机
C
B
课堂评价
读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主要城市)相关资料,完成3~5题。
5.下列属于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措施是(  )
①完善城市等级体系
②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加快城际交通的建设
④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
⑤建立生态环境整治补偿机制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C
课堂评价
课堂小结
京津冀
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交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
生态环保一体化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