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一轮复习验收九年级
历史试题
2025.0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8页,满分10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到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记录了秦始皇的统一伟业,也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个“印记”的有( )
①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③修筑万里长城 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 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 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 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3. 420年,东晋灭亡。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今南京),南京只不过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县城,而在东晋南朝时,却发展成一个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这种变化表明(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D. 北方人口都迁到南京
4. 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
A. 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B. 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 负责考核知州 D. 掌握地方的军权
5. 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励精图治。下列选项中,有关他的史实是( )
①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
②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③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④为对辽阔的疆域实行管理,设立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 明朝顾起元评价说:按此一役,视汉之张骞、常惠等凿空西域,尤为险远。后此员外陈诚出使西域,亦足以方驾博望,然未有如和等之泛沧溟数万里,而遍历二十余国者也。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 B. 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 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7. 有感于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七年级(3)班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一场戏曲知识竞赛,下面是同学们展示的知识卡片。据此可知,京剧最鲜明的特点是( )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生旦净末,角色齐全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8.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严重危机。下列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下图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处取得镇南关大捷 B.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处建省加强管辖
C. 左宗棠命刘锦棠入疆在③处打败阿古柏 D. 清政府派刘永福在④处率军帮越南抗法
9. 以下示意图反映出民国初年的历史大势是( )
A. 军阀割据贯穿始终 B. 专制独裁深入人心 C. 捍卫共和时代主流 D. 法治观念根深蒂固
10.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关键时刻通过一些重要会议作出了重大决策,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表格中会议名称与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会议名称 会议意义
① 中共一大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② 遵义会议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中共七大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④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代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筑梦中国》解说词)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③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2. “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拦腰斩,鬼子没法干。八路军、决死队,杀敌千千万。包围阳泉站,攻克娘子关。公路挖成壕,铁路炸断桥,这一场大战,实在呱呱叫。”“这一场大战” ( )
①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
②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③发生在敌后战场,是由彭德怀指挥的
④目的是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如下图是1945年8月28日下午7时《新华日报》头版出版《毛泽东同志抵渝》号外(新华日报报史馆藏),报纸报道的历史事件( )
①发生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
②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③经谈判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为实现和平建国带来了曙光
④有效地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关联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
C. 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 土地改革——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15. 如下图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图中③点到④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左”的错误大泛滥 B. 自然灾害在迅速蔓延 C.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D.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6.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新发展理念时绘制的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发展、创新 B. 创新、公平 C. 绿色、发展 D. 创新、绿色
17. 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历史。据下表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时间 内容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签订后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015年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A.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 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
18. 如下图是万隆会议10周年纪念铜章,两个大写字母A分别代表亚洲(ASIA)与非洲(AFRICA),中间罗马数字X代表10周年。这一纪念章表现了( )
A. 求同存异的方针 B. 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C. 亚非国家改变了两极格局 D. 亚非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19. 如下图所示人物曾任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职衔,实行亲民政策,获得了民众的支持。他统治时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都有比较大的发展,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成为罗马人的偶像。该历史人物( )
屋大维(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
A. 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发展变化 B. 将辽阔的地中海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湖”
C. 主持制定了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D. 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儒略历”
20.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古代埃及、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等地的一些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融汇成为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这说明阿拉伯人( )
A. 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C. 垄断了地中海国家的贸易 D. 首次开拓了亚欧间的线路
21.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赢得了广泛支持,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这表明( )
A. 广大民众恐惧法西斯的迫害 B. 德国纳粹势力积极扩军备战
C. 纳粹党通过政变取得了政权 D. 德国已派兵进入莱茵河两岸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牢记历史才能珍惜和平。以下这组照片的主题应是( )
A. 法西斯国家疯狂侵略扩张 B.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 D.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23.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据此说明,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A. 造成德国的分裂 B. 标志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C. 加剧美苏两大集团的冷战对峙 D. 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4. 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有人认为,他是国家的罪人,是社会主义的叛徒,也有人认为,他是俄罗斯民族的解放者,是自由的领路人。认为他是“罪人”的原因之一是( )
A. 改革延缓了苏联分裂的趋势 B. 改革完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 改革破坏了西方“和平演变” D. 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
25. 联合国的建立,“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这说明联合国的职责是( )
A. 打击恐怖主义 B. 维持冷战局面 C. 维护世界和平 D. 解决人口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都江堰的修建者是谁?图二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位于哪里(写出字母及地点)?
(2)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说说入选的理由。结合图三明朝“北京城平面识图”的布局特点,说说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特色?
材料二:修建者在充分认识岷江河道、水流、泥沙等规律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首创“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带领民众经过三十年的艰辛运作,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建成都江堰。该工程在无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动调配水量,枯水期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洪水期又能将多余的水量排至外江,使灌区“水旱从人,时无荒年”。
——摘编自邓正龙等《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文明成就~都江堰水利工程及核心价值》
都江堰修建后……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都江堰的建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此工程建设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政治、思想方面各一点)。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咏史诗 汴水》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应该如何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综合以上大型工程建设谈谈你的认识。
27. 1500年以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中国也经历了一个“不屑融入世界、被动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不屑融入世界】
材料一:清初……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只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马克思说:“……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实行什么对外政策?简要分析给对中国带来的危害。
【被迫融入世界】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别与近代哪两个条约有关?材料三认为“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请列举19世纪的两例侵华史实并加以说明。请举两例“在这个腥风血雨中”中国人是怎样“自省”“自强”的史实。
【主动融入世界】
材料四: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到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要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四中“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里?“第一扇窗”的打开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的决策?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五: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4)根据材料五,指出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及促进亚洲发展的中国方案。2001年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事例是什么?
28. 大国兴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后人留下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解决的问题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这就是要在一个绝对君主制国度内部,通过对政治的民主化改造来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主要体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材料二:美国的崛起是世界史上的一个传奇,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都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驳驳乎三代之遗意。” 美国第一位非洲裔前总统奥巴马曾说:“……我能说我对这位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让美国的故事成为可能。” 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2)图一中华盛顿“创为推举之法”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图二奥巴马所说的“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图三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有何特点?
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3)材料三中导致美国“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的经济因素是什么?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和50年代,在美国的主导下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国际体系?
(4)综合以上材料及史实,选择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并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价值观正确。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一轮复习验收九年级
历史试题
2025.0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8页,满分10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到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修建者:李冰;中心:C洛阳
(2)理由: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体现了明清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最高成就;整个北京城平面“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皇权制度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其建筑群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中轴对称、均衡布局,皇城居中。
特色:体现皇权至上、中央集权;通过礼制建筑强化儒家等级观念,彰显君主权威
(3)影响:促进蜀地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国获得稳定粮仓,增强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提供粮食保障;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智慧,至今仍发挥作用。
特征:政治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如秦国郡县制)。思想上,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受秦国推崇(强调变法与集权)。
(4)评价:积极方面,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技术成就突出,部分河段沿用至今。消极方面,工程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灭亡。
认识:大型工程需结合自然规律,科学规划;需平衡国家需求与民生,避免过度消耗民力;历史工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国家发展的双刃剑。
【27题答案】
【答案】(1)政策:闭关政策。危害: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不能适时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2)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3)窗:深圳。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经验:敞开大门、融入世界、对外开放。方案: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或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8题答案】
【答案】(1)创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说明: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指:开创民主政治先河。说明:林肯领导了美国内战,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美国黑人获得平等权利迈出了重要一步。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经济因素: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国际体系: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4)示例观点:创新推动社会转型。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论述: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的转型和发展,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实现了独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787年美国宪法的颁布,使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影响了后来很多国家的政治变革。经济领域的创新,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把人类社会带进“电气时代”,更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美国的世界地位。由此可见,创新推动社会的转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