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诊断性测试
九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80分)
第Ⅰ卷(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多元一体 B. 均衡发展 C. 领先世界 D. 开放包容
2.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 龟甲或兽骨上 B. 竹简或木牍上
C. 丝帛或麻布上 D. 宣纸上
3. 从下面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趋势是春秋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年) 770 720 620 520 420 320 270 220
诸侯国数量(个) 123 116 58 38 23 18 11 1
A. 疆域不断扩展 B. 人口逐步减少 C. 战争日渐残酷 D. 国家走向统一
4. 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
A. 严厉处罚看护人 B. 细心调查原因 C. 关心是否伤到人 D. 不管不闻不问
5.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原因,《史记》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按照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这表明 ( )
A. 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 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 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6. 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汉代的音乐与歌舞,已经加进了不少外来的成分……武帝时已有安息的马戏团来到中国,表演角力、杂耍、戏兽等技艺……在东汉中叶,罗马的魔术团,也来到中国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 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C. 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 D. 汉代统治者追求享乐生活腐朽
7. 国际数学协会将每年的 3 月 14 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A. 钟繇 B. 贾思勰 C. 祖冲之 D. 王羲之
8. 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这份“遗产”是( )
A. 长城 B. 灵渠 C. 长江 D. 大运河
9.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 )
A. 体恤百姓 B. 善于纳谏 C. 知人善任 D. 戒奢从简
10. 以下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唐朝时期(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民族关系和睦 C. 手工技术高超 D. 中外交流频繁
11. 《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史》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
A. 辽宋并立 B. 宋与西夏并立
C. 南宋与元并立 D. 北宋与金并立
12. 乾隆六年(1741年),人均占有土地约6.2亩;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人均占地约3.56亩;至道光元年(1821年),人均土地面积大约只有2.23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面积减少 B. 商品经济发达
C. 人口快速增长 D. 生产技术革新
13. 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 设置通判 设三司 恢复设置行省
A.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加强监察制度
C. 加强皇帝对中央机构的管理 D. 推进民族交融
14. 据记载,到1850年底,清廷户部存银仅余100多万两,而每年户部需要下拨的款项则高达450万两左右。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A. 国家财政受到严重冲击 B. 中国的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C. 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 D. 政府的税收政策全面崩溃
15.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不想新其心”。这段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 没有变革政治制度 B. 实现了富国强兵 C.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
16. 南京国民政府参事陈扬镳指出:“我国自经此次失败之后,列强于我国土任意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等事接踵而生。”据此可知,“此次失败”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8. 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 落后风俗均打破 B. 节日习俗入民心 C. 科学思想渐传播 D. 言论自由已践行
19.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C.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D. 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20. “27日凌晨,叶挺独立团从小路隐蔽接近古塘角,配合正面部队的全线攻击。吴佩孚军队遭前后夹击,全线溃败,被俘2400余人,残部向北逃遁。第四军占领汀泗桥,叶挺独立团乘胜猛追。”材料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
A. 辛亥革命期间 B. 五四运动期间 C. 北伐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21.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前夕,红军总政治部提出,汉族与瑶、苗民等民族平等,同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此举( )
A. 争取到当地少数民族支持 B. 纠正了军事上“左”的错误
C.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剿” D. 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
22. 从1942年到1944年,鄂豫边区发行了不同面额的货币。当时边区的课本第88课写道:我叫“边币”,鄂豫边区是我活动的区域,“法币”(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是我的朋友,“日钞”“伪币”是我的敌人,我联合朋友打击敌人。这段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B. 贯彻持久抗战方针
C.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D.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23.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体现了( )
A.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B. 党的忧患意识和革命精神
C. 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 D. 人民当家作主与民族独立
24.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 创建新中国 B. 捍卫新中国安全
C. 开展土地改革 D. 恢复国民经济
25. “1953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43%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如此分配是为了适应( )
A. 土地改革的需要 B. “一五”计划的需要
C. “文化大革命”的需要 D. 改革开放的需要
26. “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这首诗歌中的“喜事”是指( )
A. 新中国成立 B.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 川藏、新藏公路通车 D. 香港、澳门回归
27.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A. 经济快速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
C. 社会保障提高
D. 饮食结构优化
28.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体现了(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D. 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9.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代起,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这说明( )
A. 文明类型的统一性 B. 文明诞生的全球性
C. 文明之间的交流性 D. 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30. 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 缺乏创新 B. 独具一格 C. 东西交融 D. 保守狭隘
31. 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封建誓约中记载:“我,封君(领主),愿以我的权力和尊严,将这片土地(领地)授予你,封臣,作为我对你的保护和你对我的效忠的象征。……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将由神明见证,并受到教会和世俗法律的保护。”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教会在权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B. 封臣对所属领地拥有绝对所有权
C. 土地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 D. 封君单方面享有权利不用尽责任
32. 1821年,一位希腊游击队首领宣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真相。以前,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该言论表明,法国大革命( )
A. 经历了艰难反复的过程 B. 宣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没有彻底废除旧制度 D. 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3. “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34. 美国总统林肯面对美国当时的状况曾比喻道:“为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脚截掉,但绝不会为了保全手脚而断送生命,这是愚蠢的。”由此可以看出林肯的主张是( )
A. 维护国家统一 B. 废除农奴制度
C. 增强北方势力 D. 赢得民族独立
35.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时间轴呈现了16—19世纪的若干重大事件,其反映的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 早期殖民掠夺与反抗 D. 西欧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36. 据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这些记载反映出( )
A. 日本武器装备落后 B. 联合国成立
C.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 D. 协约国势孤力薄
37. 如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美、日、西欧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 )
A. 日本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B. 欧盟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C.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最终丧失 D. 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8. 下图是坐落在联合国总部花园中两座雕塑,它们表达怎样的企盼( )
A. 和平与发展 B. 自由与平等 C. 民主与科学 D. 理性与法治
39.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AI)领域的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某AI领域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这启示我们( )
A. 必须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 发展人工智能要趋利避害
C. 技术创新必然威胁人类社会 D. 应立即停止发展人工智能
40. “世界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的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 )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化
第Ⅱ卷(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1. 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某班级分组搜集了以下资料,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
政治组 科举制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为构建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功至伟。中国科举考试的先进文化,为西方欧美国家所学习、所效仿。美国学者顾立雅明确肯定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在建立现代世界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科举制成为一个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组 截至2016年1月5日,“南海一号”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2019年8月6日,“南海1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思想组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冲突日益凸显,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则强调平衡与和谐,在极端之间寻找中道,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为国际政治提供了智慧。儒家文化还强调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科技组 这项发明对人类的航海事业、地理探索和全球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初的使用并非用于航海,而是用于风水和占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航海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航海家们利用它确定航向,成功进行长途航行,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贸易,推动了全球探索和殖民地的建立。
(1)根据“政治组”搜集的材料概括,为什么顾立雅认为科举制“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2)根据“经济组”搜集的材料分析,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思想组”搜集的材料概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4)根据“科技组”搜集的材料分析,这项发明是指哪一发明?这项发明的运用,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5)通过本次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华文明”?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诊断性测试
九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80分)
第Ⅰ卷(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B
【26题答案】
【答案】D
【27题答案】
【答案】A
【28题答案】
【答案】A
【29题答案】
【答案】D
【30题答案】
【答案】C
【31题答案】
【答案】C
【32题答案】
【答案】D
【33题答案】
【答案】C
【34题答案】
【答案】A
【35题答案】
【答案】C
【36题答案】
【答案】C
【37题答案】
【答案】D
【38题答案】
【答案】A
【39题答案】
【答案】B
【40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1题答案】
【答案】(1)原因:科举制为构建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西方欧美国家所学习、所效仿。
(2)历史信息: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发达;铁器、瓷器制造业发达。
(3)现实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发明:指南针。启示: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对全球文化和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
(5)看待: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蕴含着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和生态智慧,在现代化进程中既需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创新发展,彰显时代价值;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